播放地址

咖啡公社

喜剧片美国2016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史蒂夫·卡瑞尔  布蕾克·莱弗利  寇瑞·斯托尔  安娜·坎普  帕克·波西  保罗·施耐德  肯·斯托特  托尼·西里科  马克斯·阿德勒  唐·斯达克  珍妮·柏林  格雷格·宾克利  萨莉·莱尼克  凯莉·罗尔巴赫  

导演:伍迪·艾伦

 剧照

咖啡公社 剧照 NO.1咖啡公社 剧照 NO.2咖啡公社 剧照 NO.3咖啡公社 剧照 NO.4咖啡公社 剧照 NO.5咖啡公社 剧照 NO.6咖啡公社 剧照 NO.13咖啡公社 剧照 NO.14咖啡公社 剧照 NO.15咖啡公社 剧照 NO.16咖啡公社 剧照 NO.17咖啡公社 剧照 NO.18咖啡公社 剧照 NO.19咖啡公社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38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懵懂青年鲍勃(杰西·艾森伯格 Jesse Eisenberg 饰)前往好莱坞投奔在那里混得风生水起的舅舅菲尔(史蒂夫·卡瑞尔 Steve Carell 饰),在菲尔的引荐下,鲍勃结识了名为瓦妮(克里斯汀·斯图尔特 Kristen Stewart 饰)的可爱姑娘。活泼健谈的瓦妮很快就令鲍勃坠入了爱河,遗憾的是,瓦妮告诉鲍勃自己已经有了男友。
  一日,伤心欲绝的瓦妮找到鲍勃,原来她的男友是一名有妇之夫,后者因为无法下定决心同妻子离婚而决定与其分手。鲍勃温柔耐心的陪伴失恋的瓦妮,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慢慢走到了一起。让鲍勃没有想到的是,瓦妮的前男友竟然正是菲尔,当菲尔下定决心要娶瓦妮之时,瓦妮亦毫不犹豫的离开了鲍勃。之后,失意的鲍勃返回家乡,在哥哥本(寇瑞·斯托尔 Corey Stoll 饰)经营的俱乐部里当差,并在那里遇见了维罗妮卡(布蕾克·莱弗利 Blake Lively 饰),他们结婚生子,一切看起来都是那样的美好,直到有一天,瓦妮和菲尔再度出现在了鲍勃的身边。

 长篇影评

 1 ) 老头儿变甜了,但我喜欢

「我全部的努力不过是完成了普通的生活。」——穆旦

大概是老头近年来最犹太的电影。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导演出生的年代。地点是纽约和洛杉矶——东、西海岸最多犹太人聚居的两座城。我们的主角名叫Bobby,不用说屁股后面跟着典型的犹太姓氏。他在纽约混得不好,准备去洛杉矶的舅舅那里试试运气。没多久,他发现自己不喜欢西海岸的阳光,思念一到冬天就落满大雪的曼哈顿(而不是布朗克斯,主角的出生地)。于是他回去了。在这前后,他在两座城市分别和叫Veronica的美女各有一段恋情。故事结尾,后者成了他的妻子,前者成了他的舅妈。

内布拉斯加是个穷地方,地广人稀,冬天还冷得要命。在内布拉斯加,即使拥有英语和戏剧双硕士学位,Vonnie也很难出头。于是她来到洛杉矶。她没有成为明星,而是当了秘书兼老板的情人。在洛杉矶,这事不稀奇。如果不是老板的侄子Bobby突然出现,她可以没什么纠结地掀翻正主,当上老板娘。

Bobby在洛杉矶给他舅舅打杂,有点落魄也有点不甘心。他第一次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天天见冷脸和坏声气,只要有人对他稍微表现一点善意,他都会拼死抓住。比如舅舅半是炫耀地给他介绍Vonnie,他就打蛇随棍上爱上了她。

年轻人容易爱上一个人,但回过头来看,其实是爱上自己的想象。Bobby就是如此。两人一起逛洛杉矶的豪宅,一路看来一路评,聊得风生水起。但对Vonnie来说,这不过是应付老板的任务,对Bobby来说,却是一段艳丽的新生。Vonnie附和Bobby一句「不爱浮华」,是言不由衷也是顺水推舟,却因此被后者引为知己。

本来,Voonie不准备和这个处男认真。原因一方面是和老板如火如荼,转正有望,另一方面也是因为Bobby是个可以随时抽身离开洛杉矶的纽约客,没法理解她这个必须留在洛杉矶的内布拉斯加乡下妹。两人约会,Vonnie很少主动提起自己,总是Bobby在喋喋不休地聊着纽约和洛杉矶。直到Vonnie被老板甩了,她哭得梨花带雨,敲开Bobby的门,准备正式接纳这个备胎。但那时,她也没有敞开心怀。

直到脚踏两条船的窗户纸被捅破,Vonnie必须有所抉择。两个爱她的男人,一个是舅舅,一个是侄子;一个有洛杉矶带游泳池的豪宅,出入往来都是名流,另一个只有布朗克斯的小公寓,有着不可预知的未来。两人唯一的共同点是贪恋她的美丽,懒得理解她的灵魂。所以同样不够爱,不如选有钱的。她做了一个正常女人的选择。

Blake Lively饰演另一个Veronica。尽管她的出场远少于Kristen Stewart,但有她的每一幕,都光彩照人。她在市政府工作,刚离婚,被劈腿,有点阅历,也不失天真。那时Bobby正在夜总会混得如鱼得水,懂得适度粉饰,懂得察言观色,远非那个召妓都哆嗦的吴下阿蒙。这样的Bobby遇到这样的Veronica,少了年轻懵懂,身段娴熟进退自如,两人棋逢对手。

多年以后,当Bobby在夜总会重逢Vonnie,看到她满口名人八卦,变成了当初讨厌的那种人。对此,他说了一句俗语:「Time flies, people change」,然后领她去纽约的餐馆、赌场、酒吧,带她去中央公园看日落,旧梦重温。毫无歉疚,义无反顾。

到结尾,没有奸情败露,没有撕破脸皮,没有撒狗血,也没有夸张的戏剧起伏,甚至连老头标志的偶然转捩点,都没有。老头不再做一个「虐待狂式的剧作家」,他收起了毒舌,收起了厄运;他放任摄影师大量地使用金色的柔光和移动镜头,让电影笼罩在梦幻的光芒中;他变得柔软,把一桩苟且偷情拍得温情通透;他不再无常,变得有常;他变甜了。但是我喜欢。

 2 ) 标题不能为空?

It's a superficial love story, split in a flamboyant Los Angeles and New York City. It's rather cliche, witty, and trivial. It's no masterpiece, but nothing wrong with that! Much resembles blue jasmine and irrational man, the old man plays with a small idea, tosses out cultural throwbacks and a bit of nostalgia to the golden age every now and then. Sometimes I get the hints sometimes I don't but I thoroughly enjoyed it. Occasionally you'd feel the gravity wrapped up in lines that seem to be so frivolous, but you know it's mr Allen dramatizing his story (effortlessly) as usual. Strong cast obviously. Thought Steve Carrel was really good but everyone else was solid as well.

 3 ) 所有的情感都是自己当下生活状态的映射

讲真,有时候会讨厌伍迪艾伦,因为他太犀利,而且是那种带着嘲讽的,无意间非常轻盈又细腻地给你一记耳光。

年轻的时候,我们讨厌那些事业有成的人世界,聒噪浮华,俗气。我们渴望有一片如诗如画的庄园去过自己一茶一饭的小日子。然后我们出于某些原因不得不离开校园,于是乎入世随俗,我们慢慢也变成了游刃于名鞋名表,名车名包的奔波在事业和生计上的人。有些我们还嗤之以鼻不能谈论的,比如房子,也许只因财富尚不足够,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这些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梦想与现实,红玫瑰和白玫瑰。我在看午夜巴黎时候的幡然醒悟,看咖啡公社时候的义愤填膺,都是我内心的理性大哥忍不住出来指点一二。但是老人家对人的情感还是非常包容的,午夜巴黎午夜巴塞罗那,穿越出轨情感泛滥,这些不满现状的骚动是伍迪艾伦的老梗了。可是没有看到一点他的评价,尤其是那种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评价。毕竟道德和理性不能总是让人信服,尤其于细微之处,这也是老头子的包容之处,他只是把这些事情像画一样展示给你,所有的情感,对每个人产生的化学反应就因人而异了。

在我自己纠结不清的时候,就会讨厌那些说教的人,凭什么你说的就对。当我更加纠结不清的时候,我连包容的老头子都讨厌,为什么把我看得这么透彻,还把我的缺点放大百倍。当我自己云淡风轻的时候,我应该也能像老头子一样嬉笑怒骂而不记于心吧。

左手一碗鸡汤告诉我生命短暂,请勇敢果断,右手伍迪这个坏蛋却一点点把这些细微处的矛盾展示给我看。

拎得清是最难做到的一个阶段。老实说我很讨厌这些总结人生,讽刺挖苦的人。因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会让我更加凌乱却缺少方法论。可能根本不需要任何方法论,想太多的人最容易过得不够潇洒。

 4 ) 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

20岁出头的时候开始喜欢看伍迪艾伦的电影。彼时在巴黎读书,夏天有听不完的露天音乐会,冬天有逛不完的博物馆,一年四季都有UGC 一个月不到20欧的无限次电影卡。曼哈顿、赛末点、午夜巴塞罗那、遭遇陌生人、午夜巴黎、爱在罗马等等等等。那时候看老爷子的电影,更多的感觉是新奇,甚至会对剧中人物的遭遇感到可笑;那时候对未来的自己无比憧憬,因为有无数种可能性,而伍迪艾伦电影里时刻不停变幻的不确定性恰巧暗合了自己当时的心意。那时候试图在电影里找答案,在一个又一个充满抓马的故事背后老爷子想告诉我们什么呢?然后自问自答:嗯可能就是要学会拥抱和享受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如果还有什么,应该就是要对世界和人的不确定性报以最大程度的宽容。

那时候不懂,读书时的不确定性大多是可能性,进入社会后的不确定性则大多是不可能性,或者说是限制性。本科、研究生、回国工作后又只身来到纽约。这几年在工作生活感情都经历了不确定性后再看他的电影感觉又是不一样的。

辞职后的这小半年我断断续续的重看了伍迪艾伦几乎所有的电影,有大笑也有默泪。越看越觉得,生活真的挺残酷的。即便你有一万种选择,你也只能选一种。还有赛末点里男主角说的那句:人们不愿意承认运气在人生中占多重要的部分。还有今天咖啡公社里Bobby的舅舅Phil说的Timing is everything in life。看到有人问为什么小k当时选择了嫁给Phil,我觉得倒不止是Phil能提供给她的物质条件和Bobby有天壤之别,还有她本身对Phil的余情未了,对曾尚在婚姻中的Phil的那种“想得而不可得的”执着。其实上面两个条件如果单独一个拿出来k都未必嫁给Phil,可同时出现时做出这个决定再正常不过。再见Bobby时当年对Bobby的感情又被延续了出来,再加上可能多少对已到手的生活的厌倦,Bobby就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那个“想得而不可得的人”。

小k和Bobby都没有在合适的Timing出现在彼此的人生中,但Bobby的妻子做到了,所以她是相对幸运的那一个。影片从开始时Phil面对同时爱上两个人的难题到小k和Bobby在结尾时落寞又无可奈何的眼神。难题被转移了,然而难题永远都存在。有意思的是当舅舅向Bobby倾诉不知该如何选择时Bobby的反应,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有过旁观者清的经历,当“上帝视角”看问题时,每一个故事都平淡每一个选择都简单。一旦主角换成自己,才能体会其中的纠结与疲惫。

今天看完电影从Lincoln plaza cinemas走出时我很高兴自己没有再在电影中找答案,事实上在重看伍迪艾伦的这半年里我也是这么做的。因为知道了很多事情本就无解,比如Timing , 但还是要感谢老爷子把这些无解都拍出来,让我知道自己不是唯一有类似烦恼困惑的人。

伍迪艾伦的电影大部分都是开放式结局,不给你看主人公们的选择,但是告诉你他们的生活都还在继续。所以既然life goes on, 我们也只能go with it了。

Btw, 确实和很多观影的朋友一样感到老爷子友好了不少,没那个劲儿对世界冷嘲热讽了。伍迪艾伦的电影我还是最喜欢午夜巴塞罗那,重看很多遍也不厌。







 5 ) 與電影與紐約的訣別書


把本片視為導演伍迪艾倫即將重回電視圈的一封「訣別書」,會比片中內容更有意思得多。

非指難看。正好相反,《咖啡愛情》(Café Society)無疑是他這五年來最有趣的一部作品。這是個纖細的故事,敘述兩個年輕人的年輕心靈逐漸被現實世界一分為二,肉體活在五光十色的名利場,靈魂深處卻殘留一塊樸素鄉愁,對家人也對愛人。人生中有許多選擇一選就是一生,會後悔也會不服,但逃得了嗎?聰明的猶太阿姨謂「不選也是種選擇」,但這智語反過來說便意味人不能不選擇,生活的磨輪只有前進的份。所以我們學會了緬懷,想逃避自己眼前持續發生的選擇時刻,暫且假設自己若回到當初,可以過得更不一樣,可以得其所愛;於是,鄉愁恆生。這是常情。

主人翁與他愛的女孩曾在好萊塢打滾,覺得自己可以大隱於市過著簡單生活,最後卻不然。他們分手,回到各自的新生活,然後歲月流逝,他們在成家立業年近而立之時陷入了深深的緬懷,緬懷那段年少熱戀的時光。某日,他們在故鄉重逢,一齊在小巷大橋夜遊,看似外遇卻不然,他們真正想重新體驗的是精神上的鄉愁。他們並未出軌,因為他們知道分手並不會回到當初,然而這份覺悟正是被現實摩合了的證明。最後,他們繼續回到各自的江湖,在職場歡場皆最巔峰的慶祝時刻,那份愁情卻禁不住在人群中叢生,倆人想念起在永遠到達不了的彼方的那個對方,是空間也是時間的彼方,這份鄉愁直到永遠。

然而,僅只如此?恐怕不是。其實還有另一個人在發愁,即導演伍迪艾倫。


說來諷刺是:1986年,伍迪艾倫接受另一個名導高達(Godard)的訪談時,倆人皆流露出對電視普及的恐懼,恐懼電視的小框會毀了許多人第一次看電影的經驗,對電影創作者造成了侵害--「電影是種美學,而電視只是種家電」伍迪如是道。誰能比一個NBC電視臺出道,為了綜藝效果與袋鼠打拳擊的奧斯卡獎得主兼當代國寶,更有資格說這話呢?事隔三十年,老高達繼續與小伙子爭著電影實驗者的頭銜,老伍迪卻準備回電視了,電視人最大的對手也從銀幕變成與自己類似的螢幕,個人電腦與智慧手機的普及成了新的恐懼。

那麼,作為伍迪作為五十年來一年一片的紀錄終結,作為他即將返回電視臺的告別的《咖啡愛情》,成了一部所費鉅資,遠遠超過他個人多年來嚴守的回本預算一千五百萬美金,改以數倍以上的資金打造一個由比利佛山莊宴會場與布魯克林夜總會雙織而成的1930年代場景,意義就欲蓋彌彰了:

《咖啡愛情》這部片本身就是伍迪艾倫自己的「鄉愁」,是他對黃金時代永恆的緬懷表白。


這則少年少女的愁思逸事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度都很普遍,古典好萊塢的黃金年華卻僅有一次,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在紐約的全盛時代卻僅有一回;伍迪不惜耗費鉅資也不願修改劇本,全因世上任何地方都有大世界般的奢華場,任何時代都有大江湖似的眾生相,但最繁華的中國戲院只有一座,最傳奇的摩洛哥酒吧(El Morocco)只有一間。

所以,我們能這樣說:《咖啡愛情》是部論及鄉愁的電影。而鄉愁最濃的卻非在戲內而是戲外,卻是導演伍迪艾倫對自己無從親體的兩個故鄉--與電影與紐約的走馬緬懷。

於是乎,當我們看到男主角初入好萊塢懵懵懂懂中識得的那些新鮮人事,其實都是一個老導演對這些精神楷模一次次緬懷的視覺具現。這個老導演對偶像們如斯推崇,推崇到甚至不敢如《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找臨演詮釋入鏡,只遠遠地透過對白將名導名人如數家珍;至於他的超級偶像馬克斯兄弟(Marx Brothers)與鲍勃·霍普(Bob Hope)意外沒有提及,我唯一可想的解釋是《大家都說我愛你》(Everybody Says I Love You)已經玩過了。

這個老導演對造就歷史的聖殿如斯推許,推許到甚至不願如《那個時代》(Radio Days)或《百老匯上空子彈》(Bullets Over Broadway)只以畫外提示輝煌,改而放任新寵攝影指導維多里歐史托拉洛(Vittorio Storaro)帶來伍迪電影在《大都會傳奇》(New York Stories)後後退空間最繁複的一次體驗,在泳池,片廠,酒廳與曼哈頓大橋間縱情游移焦距,在柔光與霓虹的交錯中任性調度著觀眾的視線,就是要觀眾遊覽這些聖地的偉業;事實上,這 調度實在太過聲張,聲張到我有點疑惑,伍迪為何如此放任維多里歐史托拉洛,讓他明顯拍了一組明顯想挑戰1970年代的攝影大師高登威廉斯(Gordon Willis)的曼哈頓大橋的定拍?連鏡位完全一致,高登可是老伍迪唯一會叫老師的攝影師阿......


有網友謂:《咖啡愛情》又是一部伍迪每隔幾年就會拍一次的半自傳電影。我不同意。伍迪艾倫是世上最難與作者論分開的導演之一,他自製自編自導自演,更愛挖掘己身往事於片中,一如四十年前的《安妮霍爾》(Annie Hall)、三十年前的《星塵往事》(Stardust Memories)《那個時代》(Radio Days)《愛與罪》(Crimes and Misdemeanors)、二十年前的《解構哈利》(Deconstructing Harry)、十年前的《好萊塢大結局》(Hollywood Ending)與若干舞台劇本,以及他自白很想親演而不得為的《命中注定,遇見愛》(You Will Meet a Tall Dark Stranger),然而此片除了史迪夫馬丁飾演的王牌經紀人一角明顯影射了Jack Rollins(第一句台詞就是Jack當年挖伍迪的話)外,其他都跟伍迪的人生脫鉤。伍迪出生時,布魯克林夜總會文化就已經走下坡,他也自言「童年往事只記得戲院,街頭與車禍」。

這故事需要的也並非一個伍迪半自傳電影傳統中聒噪的紐約人,而是一個深刻察覺自己在迷惘與決斷中反覆的歲月已經逝去的聰明人。坎城影展開幕時,記者曾問伍迪惋不惋惜自己不能演主角,只能找傑森艾森伯格(Jesse Eisenberg)來演,他說:「不會。我自己演不會比傑森更有層次。」這話可有意思,莫忘同是主角,伍迪對《午夜·巴黎》歐文威爾森(Owen Wilson)的形容可是「如果我還年輕,我會自己演!」顯然傑森的回鍋不僅是因他常被外界戲稱頗似伍迪當年的替身而矣,本片需要的不是那種微小的自我觀看,而是對一個黃金時代旁觀而非抽離的大觀,而他也不副眾望辦到。


黃金的時代一如人的壽命,終有消逝的一天。《咖啡愛情》的結局中,夜總會的首任老闆被處刑了,悄悄暗示了總會的未來即將黯淡,正如好萊塢的獨霸將在1940年代結束後後垮台;然而參與製片跨年宴的名人卻更多了,光臨夜總會的客人亦是,將至的沒落結局反倒替影業也替紐約塗抹上瀕死方現的獨特魅力。伍迪艾倫一輩子都想解決卡謬點出的人生難題--「我不想死,不想看摯愛死,但我跟摯愛終將一死,這就是人生的荒謬」這段話的辨證在片中同樣出現,只是改以一對猶太夫妻的床邊對話重演,妻子希望人有來生,丈夫則說人必一死,然而他會在死神面前奮力抵抗,好顯示自己曾經活過。

物換星移,摯愛將逝,瀕死前的愈發輝煌,出自一個即將告別電影的導演之手--這難道還聽不出出絃外之音嗎?

 6 ) 20郎当岁,谁都以为自己挺清高



戳破主角飘在半空中的虚妄和梦想。

这几乎是 Woody Allen 电影里,除了纽约犹太梗、偶尔可有可无的旁白,以及狡猾幽默讽刺的情节外,最鲜明持久的特点。

在伍导的新作 Cafe Society 里,后面几点的发挥,都只能算得中庸。犹太梗偶尔牵强,布朗克斯味道浓重的旁白,生硬又违和,像是「把甜甜圈浸进了干马蒂尼」;唯有作为一支戳破虚妄梦想的针尖的这一特点,观众愈发可以嗅得到。没准是导演老了,越来越把自己放进主角的眼睛里了。

我先要说,这八百字只有一个主题,就是开篇的那句话,此外没什么别的东西。很单薄。因为这部片子本身也很单薄,除了漂亮摄影,差强人意的表演之外,没啥可圈可点之处。影片就像是没说完的半句笑话,然后,导演眼里雾蒙蒙地朝着你耸耸肩。

从成名到现在,伍导的电影永远活在七十年代。从片头、叙事、故事结构,在今天看来,似乎像包裹上了两层怀旧的旧报纸。黄澄澄的色调,和反反复复铺洒在场景上的夕阳,将「黄金时代」一词从字面意义上体现了出来。



这部小片摄影上的精致倒是更胜于前(唯一可以比肩的大概就是黑白色的《曼哈顿》了),夕阳金色和墨兰的对比随处可见,帧帧都漂亮。查了一下,发现本片的摄影是 Vittorio Storaro,你可能从《现代启示录》、《同流者》、或是《巴黎的最后探戈》里看到过他的名字。甚至,Cafe Society 可能太小而承载不住 Storaro 的精致和气场。看着这股大师范儿就讲了这么个小故事,感到,所谓「意胜于辞」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了吧。



这甚至让人对前作《蓝色茉莉》里的 Cate Blanchett 感到一点小惋惜。如果说 Kristen Stewart 在这部戏里终于有了点演员的样子,那么肯定是有摄影师的功劳。而表演素来无懈可击的 Blanchett 要是也能有 Storaro 这样的摄影师,通过光影帮助展现主角 Jasmine 的焦虑和虚衰,那《蓝色茉莉》想必更加称得上是部不错的片子了。

其实,从 Cafe Society 一开场,我的脑海里就浮现出了《蓝色茉莉》。因为,前段时间六爷来帮我录播客时,曾经提到过 Woody Allen 不给任何虚伪假装以好下场的风格。说起来,他也并非一直如此,甚至过去还时常给角色们以狡猾逃脱现世、甚至功成名就的机会,似乎只要够聪明,投机取巧也无可厚非。而在最近的三部作品里,任何佯装的把戏都统统被戳穿,怀旧味道也原来越重,以最近这部 Cafe Society 为最——不仅怀念过往与旧时代,甚至连好莱坞的风华快照、电影的黄金年代都一并缅怀起来。或许这和导演自己这几年经历的是是非非多少有些关系。



到头来,和《蓝色茉莉》中普通人佯装资产阶级不同,Cafe Society 中被戳破的是欲望的倒写,是故作清高。当小秘书 Vonnie 带着初出茅庐,紧张地说话直打嗝的 Bobby 畅游比弗利山的时候,所谓的景色无非就是各路大明星的宅邸。俩人站在门口仰头观赏,赞不绝口,真是以观星的态度在观「星」了。

做个出淤泥而不染的人当然也充满诱惑,但两者之间的平衡,势必有一方叫得更响亮。如果真要说生活教会给我们,无非是:别听他怎么说,看他怎么做。


相比之下,杀人不眨眼的大哥 Ben 在切换自己「信奉什么」这件事上就自在的多,哪怕是对待真正的信仰,而非标榜身份的自白。看到最后我也不知道,究竟是文艺青年容易命途多舛,还是恰恰因为这些浪漫的构想全部建筑在半空之中,全都掺杂了太多无论是脑子里还是行动上的不切实际,因而才必然会受打击。

只是,虚妄的真假参半的现实也未必是坏事。至少,尽管「梦只是梦」,至少挂在腮边的,也是滴黄金时代的泪。

 7 ) 看话唠导演怎么拍对话

对伍迪艾伦来说,说个舅舅跟外甥同时爱上一个女人的故事,一点都不令人吃惊;毕竟他现在的妻子,就是他的养女,他从来没在care乱伦这件小事。 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故事,但是对于一个电影热爱分子来说,对话才是伍迪老儿的精髓所在好吗!你想,一个专注话唠的导演,在对话和对话调度上没两把刷子,怎么行走江湖几十年? 我知道有些同学一看到对话,就想到正反打。如果你对对话的了解,仅仅停在正反打上,那么你还只能算是影迷中的新手,下面看老司机给你叨叨,伍迪老儿是怎么拍对话的。 首先,正反打,不是你想用,想用就能用。 正反打有正反打的缺陷,使用过度会让人觉得刻板无趣。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部全程话唠的电影,两张大脸一直交替,是多么滴可怕。所以伍迪老儿只有在演员的情绪充沛,内心戏很足的时候,才用正反打。这个时候,观众会将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面部表情上,被演员的情绪带着走,正反打在表情达意上简洁与高效的优势才会显现。

▲这是男主对女主表白时,心情那个激动。。。 其次,双人镜头用好了也出彩。 双人镜头,一般都用来交代角色的空间位置,很少会长时间表现。一方面双人镜头构图太正,没有灵动感,另一方面又很考验演员的表演,因为这样就必须真的在对话,说话的和倾听的,都要有反应有表情。 跟正反打一样,伍迪老儿也是挑角色内心戏很足的时候采用双人镜头。但在这里,他想让观众同时看到,对话双方的情感错位造成的内心震荡,以及这种震荡在脸上的表现。 所以说,他的双人镜头用得恰到好处,观众不仅不会觉得构图呆板,还会主动去找自己的兴趣点。

▲这是菲尔(男主的舅舅)抛弃女主时的对话,在一个画框里我们既可以看到男主的痛苦,也可以看到女主的绝望,毕竟前一场戏女主推掉了男主的邀约,换上真丝的内衣。。。

▲舅舅跟侄子外甥吐露心声,讲述舍不得离开原配的痛苦,男主事不关己的表情,还不知道他舅舅的相好的,竟然是。。。

▲妻子宣布怀孕,妻子紧张与男主的激动。。。 第三,同时调度演员与摄影机,一个长镜头拍摄多人对话。 伍迪老儿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此,比如男主妻子出场这一段。

▲先是前景两个男的聊。短发女子从左往人右横穿,景深处有一个白衣女子。

▲接着男主跟后面的短发女人聊。

▲短发女人走出画外,男主继续跟男配扯淡。

▲男主去倒酒,摄影机跟着男主移动到左边,带出短发女。男主还跟画外的男配继续聊着。

▲两个女人分别从不同方向走到了画面中央,男主跟他们说话。 这种对话方式,看起来很随便,镜头跟着男主走,顺便照顾到其他演员。他们一边瞎逼逼,一边建构起前后左右,画内画外的空间感,带给观众观影的真实感,一切都好像那么自然而然的发生,感觉拍电影很容易有没有? 我个人特别喜欢的一段,是男主的姐姐和姐夫因为杀了邻居在家理论的这一段对话。

▲姐姐先从楼梯上下来,提示大家这是个真实的立体空间。

▲然后带出姐夫,闲聊到邻居。

▲大家看,聊天的过程中,我们跟着姐夫的视线,一起建构出了姐姐的家。

▲当姐夫知道他大舅子(黑社会)参与到他们家邻里矛盾之后,两人之间的张力出来了,于是出现了双人镜头。之前说到,只有戏够足的时候,才会出现双人镜头,不然很呆。

▲然后推近,让我们可以同时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感受他们的矛盾。

▲杀人毕竟是犯法的,女人自知不对还是讲了一通看起来很有道理的道理之后,逃进厨房。摄影机沿着墙,追到厨房。

▲然后我们在听到姐夫的声音之后,姐夫也追到了厨房,出现在画面之中,又一次构成了双人镜头,两人互相指责,矛盾中。 正反打是将人物从背景环境中抽离出来,这段长镜头对话调度,却反向而为,把对话双方还原到环境之中来。所以,在这个对话调度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空间,随着对话双方矛盾的升级,镜头与角色越贴越近,镜头跟着角色的静止、运动而静止、运动。于是,镜头的远、近、动、静变化,形成一种令人舒服的节奏,把对话推向高潮。 总之,伍迪艾伦的镜头感是无与伦比的,他镜头中的对话,不仅仅只有对话,在讲述故事,建立人际关系之余,总能带给观众特别的感受,比如情绪的铺陈,空间的表现等等,真的值得我们爱好电影的同学好好钻研。 所以,每当我看到国产电影中动不动两个大头交叉出现在银幕上的时候,就替导演着急,明明是拍电视剧的好材料,何必要去拍电影呢? 再会。 能够看完全文,可以加微信公众号了:电影拉片室。

 短评

一般,真的很一般,这两年伍迪艾伦的电影越来越差劲了

8分钟前
  • 偏執小塵埃
  • 还行

如果将来要给小老头儿拍传记的话杰西绝对是第一主演人选

1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近三年最好的伍迪艾伦作品。比魔力月光和无理之人好。只要他能活着继续拍片就好,还能要求什么呢?

17分钟前
  • Danny
  • 推荐

这个水平也能戛纳开幕我真是没话说了。(2016.05.16巴黎)

20分钟前
  • SunkIsland
  • 较差

Blake lively才有资格演令人魂牵梦绕的梦中情人吧?女主角调换一下,maybe比较合情合理

21分钟前
  • bamboo
  • 推荐

我又能有什么理由不爱这部电影,太美了,又那么忧伤,就是这种伤感,找不到人诉说。

26分钟前
  • 私恋失调
  • 力荐

主角Casting大失败...

27分钟前
  • 马西吼吼吼
  • 还行

KS出戏

30分钟前
  • spinario
  • 还行

伍迪·艾伦是一个活在自己旧时光里努力证明自己身份的冒牌货,他拍出来的电影都是高仿的古董。不贬不褒,一种私人选择。结局处理的很好:什么是真正让人回味的爱情?在相同的时间,分隔两地,眼神看进空洞,那里面是值得回味的记忆。

33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三星半,发挥正常的伍迪艾伦,摄影和美术突出。卷毛果然还是适合伍迪的片子,前半段的话唠与衰样,又一次老爷子附体的感觉。小k很美啊,之前片场照也发很多了。感情纠结与有趣的讽刺,整体还是个轻松的爱情小品。另外就还是那个时代的再现与犹太家庭的小段子,讲好莱坞明星跟报菜名一样。

3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度过的。但审视过的人生是没法过的,段子手伍迪·艾伦

39分钟前
  • 思郁
  • 推荐

吸毒脸加上蝴蝶结发带,强T小k抢镜到简直看不到移动的美镜头也听不到台词了,shit

44分钟前
  • 三替
  • 还行

光线一如既往地美,但是ks的演技看得我尴尬症要犯了,基本全剧就在一边跟你说话一边想别的事情。而且举手投足的范儿也不优雅,完全不30年代好吗

48分钟前
  • Roala
  • 推荐

虚张声势的遇上装逼的,难道不好么。@ IMU Whittenberg

50分钟前
  • 铎奇
  • 力荐

生日,18:30,Screen 4,Picture House,一个人。好大的一个厅,加上我也就5个观众,后面是一对老年gay couple。散场出门的时候,其中一个问我,"Do you enjoy it?",检票员笑着说,"Have a good night."突然想哭。

54分钟前
  • Raaachael
  • 力荐

階級可以流動,宗教可以挑選,舊事可以重提,人活在自由自在的世界,仍落得聚人皆醉我獨醒的惆悵。結局不免想起Matchpoint,那是一個人去承擔天堂與地獄的選擇,而這一次,是兩個人去取捨天堂與天堂。

59分钟前
  • 何倩彤
  • 力荐

随便看看,呵呵一笑的水平。不讨厌,但也真的没什么可喜欢的——太不痛不痒了点。

1小时前
  • 木卫二
  • 还行

3.5 非《午夜巴黎》级别,更靠近《无线电时代》的风格,卷毛和面瘫的三段式两城穿梭的爱情故事只是个引子,带出了美国三十年代上流社会俱乐部风情与犹太人家庭普通生活细节。“贝托鲁奇”式摄影抢了无敌老爷子的剧本风头,构图移镜打光,大师级别。结尾小感人,我们什么都没想,我们却又什么都在想。

1小时前
  • 牛腩羊耳朵
  • 推荐

轻浮的偷情故事,纽约和洛杉矶的双城记。把好莱坞黄金时代做成了背景,画面美得跟油画儿一样~伍迪·艾伦究竟做了什么啊,他是怎么把卷毛调教成一个小版自己的,连背都驼得一模一样!!!

1小时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19th SIFF# 谁TMD说这片儿扑街了来着……首映评价一般大概是因为本片剧情比较散漫,又是个爵士乐的结构,算是剧情化的[岁月留声]。是个自己NTR自己的故事,梗在信息不对称的巧合。纽约和好莱坞的双城记,结尾没有观众期待的大反转,却带来一种“生活是部喜剧,只是剧作家是个虐待狂”的无可奈何。

1小时前
  • 胤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