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集: 郑氏政权反抗清廷的主要原因,是不想剃掉头发。这与《叫魂》一书中的描述简直不谋而合,政权的合法化,是需要外在形式感的,那是一种服从、认同的表现。反过来讲,自我的意义和承认,往往就是那么不堪一击。
第五集: 垦荒这件事情并没有被台湾特别强调,一来,他与中国中心论极强关联,似乎意味着父子、祖先之义,象征占据、占有,有强烈的历史意涵;二来,那与“殖民”一词密不可分,有着强烈的归属关系。分隔来讲,大陆东南沿海也有许多小岛,有些岛屿的垦荒被宣传成“垦荒精神”。这当然是一种时代号召和回过头来的政治褒奖。可反过来想,台湾没有“垦荒精神”,黄河没有“垦荒精神”。为什么这种“饮水思源”的中国传统文化也没有被平均地分摊到各地呢?事实就是,祖先并非同一位祖先。台湾乡村社区的祖厝祠堂中,供奉着为自己目前生存的土地开疆拓土的祖先,那是他们自己的信仰。但他们没有将自己凝结成一个“共同体”,去共同祭拜一种大的“精神”。而大陆不然,因为有一种需要。当时孙中山创建“中华民族”一词时,幻想凝结一种民族主义号召,为摆脱清廷和抗击帝国主义、外国殖民凝聚力量。这时,华夏的“垦荒”就成为了“历史依据”。那是“政治说”。也有“资源说”,比如...。所以,研究“垦荒”,就好比研究“祖宗祠堂”,中国的弱裔性,华语境下的“反离散”,都是一种对于“落叶归根”中“根”的反思。就如同“女娲造人”、基督教中的“神”,那种本质,是对于自我来源的认同,可以说是思想的认同,或是政治的认同。
一共14集,看完全集时间比较长,怕看了后面忘记前面,为了有效看片,一边看一边写笔记,通常正常倍速看一集,再快速浏览一遍整理出重要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备忘录里有些划线不能复制到豆瓣文本区,所以采用图片形式。
大国附近的岛屿地区在地缘政治中通常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台湾自古多次易主,命运多舛,和福建又有数不清的联系,希望能多讲讲郑成功之前原住民的台湾以及新中国后的台湾。
有机会再去台湾一定要去台南看看!
抛开zz因素,着眼到历史长河中去看,突然就理解了台湾人的那种焦虑,虽然除了高山族的原住民,其余祖先都是从福建广东一带迁过去的,但自始至终,台湾人就没有真正掌握过自己的命运。似乎总是每隔三五十年,整个社会就会发生政权转移和大动荡,成为国与国,政党与政党之间的斗争前线,不能说是牺牲品,但也的的确确造成了台湾人没有归属感这一事实,直到现在也是一样,所以他们才拼了命地想要掌握自己的命运 吧。
当然,还是希望见证历史的时刻早日到来,毕竟,两岸的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只是人们分离了太久,要在情感上重新建立联系,虽然很难,但我相信快了!
原来台湾在明代才慢慢有大规模的大陆文化的渗透;原来陈近南的原型是陈永华;原来台南一开始才是台湾的政治文化中心,然后慢慢向北迁徙;原来鹿港是文商结合的重镇,随处都是庙宇,好想去鹿港看一看。 看完首先是觉得纪录片结构非常完美,叙事首尾呼应,伏笔都埋得很好,不仅是纪录片,文学性也很强;然后就是对台湾又多了一层感情。明末开始,台湾开化,虽然离祖国大陆遥远,也是紧紧跟随祖国的步伐,在本省人(包括大陆来台人)的努力耕耘和执政团队的长远规划下,台湾有了很强的生机活力,一片繁荣。(尤其是刘铭传巡抚,思想开明,政策超前,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领导人。)后来甲午战争爆发,割台之际,全台悲泣,全台举人上书,希望祖国不要抛弃他们,让人好不心痛!为清国的软弱捶胸顿足。想来,心中虽然对于台湾是祖国的一部分不言自明,但是一座海岛,相较于大陆紧紧连在一起的每一块陆地,确实漂泊感会更加深,因此对于家、岛的归属感可能更加深于祖国,整个岛的人民也更加需要紧紧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才能共同面对未知的危机,所以有时候脱口而出的一些言论可能也是无心之举。(当然,独,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感谢台湾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一群将国家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的仁人志士!
一部片子好不好,从制作,从细节都能感受到,这部片子感觉各种素材的获取就需要费一番功夫,编年体+纪传体的描述,从荷兰殖民----明郑----清----日本----中华民国的历程,满目疮痍,台湾经历的太多了,50年的日据,很多人为什么不承认台湾是中国的,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地区,这样的年代,动荡,不安,抗击,失败,沦落,屈服,我们有的选择吗?但是台湾自古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这是不能质疑的,很多史料很多人证,物证,史证都证明了这一点,这片子拍到1945年台湾光复,过期是国民党旗帜,后边没有再拍下去,所以如果想和现在的中国联系在一起,还需要了解一下国共内战的历史,这样就疏通了,也就理解了很多时候台湾的政治、经济、民生多方面的起因和渊源,不会凭空去责备和一厢情愿的收复,其实台湾问题远没有那么简单啊
影像版的《台湾四百年》。不算有独创性,制作也只是中规中矩:官方制专题史类纪录片一向知识性大于艺术性、教育性大于思想性,倾向以单元主题为经、时间演进为纬,在既定框架内罗列历史材料、构筑历史片段,而不大能够提供视听冲击和深刻关照——以更严苛的标准看,很平庸。因为题材的敏感性,官方参与能克制直白的政治宣传冲动、把政治意图尽可能融入到详尽而新鲜的史料中:表达范式的突破难能可贵;将明末以来的台湾史置于远东乃至世界近代历史运动中予以考察,格局感提升的同时反映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两岸一家、血浓于水”的命题建筑在更坚实的基础之上,作为命题作文是相当高明的:把公共教育遗漏而为其他势力利用、曲解的史料纳入官方宣传,需加一星。台湾史是中华民族史的一部、是后者的缩影,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央九刚播完第一集,从人类刚进入台湾和澎湖开始讲起,可以了解台湾历史,希望后面依旧可以客观的讲历史
拍得很详实,从南岛语族和大坌坑文化展开,记录了台湾从史前时代至今的发展历史,非常不错的纪录片。
笔力深厚,史料详实,制作相当地精良精细………全方位了解tw不可错过的一部好片!【四星半】 ps. 古代史、近代史都覆盖到了,能再连上光复后的现代史就真的圆满……
看到第十三集,讲的是台湾二战的慰安妇和征军,再看看现在的台湾人对于日本的态度,实在心寒
中华文化,一言以蔽之,耕读传家。这在过台湾的移民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看开头,从旧石器时代开始讲然后就是1-8集的偷渡和垦荒反复的讲从第九集开始好些但还是讲的繁琐总结下来就是冗长乏味音乐和音效的乱用
亚细亚孤儿苦难史。从几乎空白的史前文明,到明末正式登场再到光复,就没过上几天太平日子。荷兰人,法国人,日本人一个个轮着上。可惜了刘铭传,一个具有超越时代格局眼光的伟人。生逢其时,不遇明主。爱新觉罗家族都他妈的废物啊。
央九看的,结合晚期明史来重看郑氏家族更加有趣,比单薄的“民族英雄”要厚重得多。片末总结说郑成功切断了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上补给线,使荷兰殖民者再也无力北上掠夺,给康乾盛世创造了条件,故称郑为伟人。这位国姓公生前争战颠沛,死后被台湾尊为本土的神来供奉,只可惜活得太短了。
可以说是中国目前条件下所能拍的最好的台湾史纪录片了,尽可能地做到了不说教,而让故事自己说话。但受限于目前条件,只能讲到抗战胜利台湾光复。——陈仪、林献堂、谢雪红、李友邦、钟浩东后来怎么了?这些问题暂时还只能让观众自己去查考。
“历时8年,3入宝岛,跨越京、沪、苏、皖、浙、闽、台、粤、陕9省,采访海内外学者、专家逾300人,拍摄素材超过1000小时。14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过台湾》。”
终于了解了台湾的历史,然后从1945年之后就需要了解一下中国内战了,这样就衔接起来了 ,我最近很闲,可以补补课了
很全面,但我并不喜欢,过于琐碎,不够吸引人。
可以说政治上我是中立的,看了第一集就和朋友一顿感慨:历史是真实发生的戏,是编剧都编不出来的戏,甚至历史学家都做不到,从大义角度应该合,可是洪流中的某些人真的为了“义”吗
“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福建海峡电视台、台湾中天电视台联合摄制”。以汉族人活动为主题;文物,影像资料非常丰富,私人记录,口述,采访也齐全。一、荷西时期(1集,海盗,明荷战争);二、明郑时期(2-3集,郑成功的收与复);三、清代中前(4-8集,移民,农垦,儒学,班兵,郊商,汉族社会扩大发展的专题地方史,个案为主);四、晚清(9-10集,沈葆桢、刘铭传的近代化建设,中法战争,中日海战);五、殖民地阶段:1895割台(11集,三十年中的本岛武装抵抗);1920s(12集,新文化运动,请立议会等非武装抵抗);1930s(13集,台湾人的渡海抗战);-1946】(14集,被卷入大战的台湾人,战后接收安排)。补上了被自己拖延了二十年的台湾史。在战争还没开始的今早完成
信息量大,作为了解台湾的基本历史纪录片很合格,虽然量大导致看起来有点累,需要真爱的支撑。如果望海南可以达到这个高度就好了
感谢这部纪录片,让大陆的观众了解了台湾地区的历史。台湾确实是民族英雄辈出之地,可惜现在宝岛有些人数典忘祖,辜负了这几百年的先烈。希望有生之年能看见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从郑成功征服台湾,并开始在台湾建立政权体系;到清王朝对台湾的移民和经营;再到割让给日本、抗战胜利后回归中央,最后到国民党割据台湾,这短短几百年内,台湾真正和平稳定的也就清王朝的那段时间。唉,真是可怜。
希望可以听到台湾人的观后感。影片讲到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作为大陆人,觉得史料翔实,有共情渲染的意图。整体很用心,推荐。
最有意思的不给拍,拍出来的也不太有意思,总之史学观是不能变得,跟看官修史书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