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红线第一季

欧美剧美国2019

主演:诺尔·费舍诺亚·怀尔伊梅雅格特伊·科伦尼伊乐迪Howard CharlesMichael Patrick Thornton文尼·希伯Aliyah RoyaleElizabeth LaidlawMaximus Chase EvansAshley VaughanKevin E. MurphySandra Yoder科瑞·雷诺兹 Corey Reynolds

导演:维多利亚·马奥尼

剧照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2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3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4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5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6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3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4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5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6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7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8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19 红线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10

详细剧情

  该剧主要讲述白人警察皮特·埃文斯(Noel饰)在便利店误杀了一位黑人男医生,这位黑人医生还是一名同/性/恋,跟丈夫丹尼尔有一个可爱的女儿。皮特虽万分自责,但仍然无法避免被卷入舆论风暴。被卷入这事的多个家庭都深受创伤...

长篇影评

1 ) 总结一下《The Wire》

今天再次展现了一下我无可救药的本性,明明星期天就要出的《The Wire》最后一集,但我今天就给看了。不夸张的说,《The Wire》绝对算得上是美国连续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我这一生看过的最佳的连续剧。

这部连续剧的设置十分与众不同,很难将其定义为某种类型。在第一季,故事的主角包括了警察、法官、律师等所谓的白道到吸毒者、毒品贩子、抢劫者等所谓的黑道,故事主要描绘Baltimore市警匪之间的斗志斗勇。从第二季开始,《The Wire》虽然还是围绕着贩毒等因素展开故事,但人物逐渐加入了码头搬运工、政客、学校学生和老师以及媒体报刊等社会的其他层面,完整的呈现了美国社会的各个体系的互动。《The Wire》描绘了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们,可以算是美国市中心贫民区(inner city)、甚至整个美国的浮世绘。

虽说有警匪因素,但这部连续剧和传统的类型片完全不同,是美国少见的角色类(character study)作品,而不是24小时一类的商业情节剧。连续剧中所有的角色都异常真实丰满。比如连续剧中最大的反角之一Stringer Bell是个心狠手辣的黑帮老大,但却梦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企业家;在他的床头摆放着Adam Smith的《富国论》。而连续剧人气最高的Omar Little则是一个抢劫犯;他非常讲道义,只抢毒品贩子,并施舍于周围的穷人;最绝的是,这个为人敬畏的江湖人物还是众人所不齿的同性恋。诸如此类的精彩设置比比皆是,粗粗一数大约有数十人之多,而每个人的情节又都可以独立成篇。作为连续剧第一季的主角,Jimmy McNulty在第二季和第四季甚至都没有出场的机会,而没有了他的故事依然十分精彩。

故事既由人物推动,那么其发展注定和一般连续剧不同。和商业片的直线因果(linear)叙事不同,《The Wire》的故事充满了随机性(randomness)和互动性(interaction)。剧情没有一点想当然,完全好像博弈论(game theory)一样,角色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比如好警察想抓贼、官员想升官等)并作出行动(action),而随之而来的是其他角色对其作出的反映(reaction)。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和现实生活十分贴近。事情的发展即在预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得不叫人拍案叫绝。

但不论故事和角色如何发展,唯一不变的是连续剧的写实主义(realism)。《The Wire》的发展拿捏做作之处,亦没有因为主创对角色的同情或眷顾而使其命运有任何改变。和充斥了俗套(cliché)和定律的一般连续剧不同,观众很难根据观剧经验判断出故事或人物最后的结局。即使是主要角色,在《The Wire》也会随时有掉脑袋的可能。看《The Wire》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角色发展所透露出的悲凉的宿命感以及在看完连续剧后常见的终结感(closure)的缺失。在这方面,《The Wire》更像契诃夫的戏剧或德·西卡的电影,而不是传统好莱坞产品。

与之相符,《The Wire》在美学上选择了绝对的现实主义。这种现实主义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音乐方面,剧中没有一丝用于烘托气氛的配乐,所有的声音和音乐皆来自于剧情中(diegetic sound)。在语言方面,剧中的人们都使用了极其生活的语言,其中充斥了大量行话和术语。而即使是一般人很难听懂、甚至完全不知其意的黑话,《The Wire》也不会提供任何解释(不管是通过字幕还是通过其他人物的口中)。片中甚至有许多演员原来就是警察或黑帮,很多看似不可思议的情节(如Omar从六楼跳下逃走)其实都是真人真事。这一切努力使得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好像自己就处在Baltimore的街边。

但艺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The Wire》许多精彩之处显而易见经过了高度的艺术提炼,最明显的就要数各个粉丝如数家珍的经典台词。和一般大片不同,《The Wire》中仿佛每人都字字珠玑。即使Marlo Stanfield这样不喜言语的角色也有不少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如一次Marlo的一个手下告诉Marlo自己被Omar抢劫,要求Marlo不要收取这段时期的费用,因为Omar是和911恐怖分子一样的不可抗力。Marlo即曰:“我非美国政府,Omar亦非恐怖分子,他不过是一个拿着猎枪的黑鬼”(I ain’t the US government, and Omar ain’t no terrorist; he’s just a nigger with a shotgun)。这些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充分体现了角色个性。连寡言如Marlo者都如此,像Proposition Joe等人的长篇大论自然更加精彩。《The Wire》的台词不但远胜于现在多数电影的水平,甚至和好莱坞老片中最经典的台词(如《日落大道》)也毫不逊色。

能够塑造如此之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精彩剧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The Wire》一流的制作团队,而其中功劳最大的又数这些出色的演员以及优秀的编剧团队。《The Wire》的演员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各个功力了得,其中多名演员已经通过此剧上位。目前最成功的恐怕要数饰演McNulty女友的Amy Ryan,这名百老汇资深演员去年刚刚应为影片《Gone Baby Gone》获得奥斯卡最佳女配提名。

但演员水平再高最后还需依附编剧提供发挥的空间,而《The Wire》的编剧只能说是很好很强大。连续剧的主创David Simon作为资深Baltimore太阳报的记者,对城市的各个方面都深有了解;是他为《The Wire》设立了一个大的方向。而连续剧的其他编剧亦大有来头,如Dennis Lehane就是著名的小说家,其最有名的作品就是被Clint Eastwood改变成电影并一举赢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神秘河》(Mystic River)。

如果仅仅因为制作精良,那么《The Wire》充其量不过是一部和《The Sopranos》相仿的爆米花大作。真正让《The Wire》鹤立鸡群的是其社会意义和社会责任感。《The Wire》对社会百态的描述并不居高临下。主创虽然有个人观点,但却没有任何希望说教的心态。与其相反,《The Wire》冷静生动的描述了社会各个层面,并通过对其他层面的描述增加了既有内容的深度。比如,《The Wire》最深刻的应该要数描述教育系统的第四季。通过四个孩子的境遇,《The Wire》展现了环境对儿童的主要性和决定性,并通过对孩子的描写为其他角色(这些孩子的经历即那些已经长大成人并成为警察、黑帮的角色的经历)提供了背景信息。虽然任何没有在美国成长的人对此剧的理解都可能非常有限(如黑人社区的败落等问题国际上知情的人数并不多,而且极具美国特色,有着复杂的历史和社会原因,在这里恕不多言),但其描述的其他诸多方面,如全球化对蓝领阶级的冲击、民主政治的黑暗面(如募集基金、交换利益等)、官僚和假大空政策的负面影响、教育硬性化分数化的不足以及媒体在网络时代的地位和变迁等问题却是一些大家都可以关注的问题。看《The Wire》,看到的是对社会现状的无奈和痛心疾首,以及对改革和变化的渴望和期待。可以说,作为社会的一员,察觉到《The Wire》中所描述的诸多尖锐问题并以此努力进步、推动改革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为故事的题材和艺术上的选择,《The Wire》的商业性和受欢迎度一直不高。很多观众是对此题材不感兴趣,但更多的则是怕面对连续剧所描写的残酷的社会现实。如此一部并不流行的连续剧能够坚持着许多年不可不说是一个奇迹。写一本卖不出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成本可能不高,但连续五年耗资数千万美金制作一部敢于说真话、不受欢迎的连续剧却不能不说十分难得。因此,除却社会必要的多元化、言论自由和思想性不说,也只有在美国这种商业体制下,才能有这类的连续剧产生。首先,连续剧制作和播出方HBO是高端收费频道,基本没有广告,因此不用像FOX等公共频道估计收视率。第二,美国多样的利润渠道保证了连续剧即使在收视率不佳的情况下也不至于血本无归。像《The Wire》一样的连续剧只要保证有忠实的观众,就算观众数目不多也可从纪念品、DVD等销售中获得一些利润。因为这些商业元素,这部戏的主创们才可以在没有获得主流观众的认同的情况下不妥协自己的创作初衷,并根据本意完成这部杰作。

对于中国观众来说,一部在美国都不出名的连续剧自然也很少有人听说。加上其题材晦涩、翻译困难等原因,观者寥寥也就不足为奇了。但不论如何,如有机会观此剧者玩玩不能错过这个难得一见的连续剧。总而言之,有四类人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体验一流娱乐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欣赏一流制作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思考深刻命题者不可不看《The Wire》;希望了解美国社会者不可不看《The Wire》。

综上所述,将《The Wire》形容为现代美国的莎剧也并不过分。在这一年多的时间内,能够观看此剧可以说是我的荣幸。今天看完此剧先说两句纪念一下,日后五季套装DVD出版时我一定吐血200美金以作收藏。

2 ) 火线

故事发生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港口城市巴尔的摩。狡猾而残忍的毒贩头子伊文-巴克斯代尔把持着城市西区和滨水地带的所有毒品交易,他的罪行并不止于贩毒,不论是自己的手下、警察还是生意对手,凡是阻挡了财路的人都会面对致命的枪口。在副手拉塞尔-贝尔出色的经济头脑的协助下,伊文不但毒品生意日渐兴旺,势力开始向房地产等合法生意扩张。
作为HBO电视台评分最高的剧集之一,《火线》已经拿过两次艾美剧最佳编剧提名,这部当时没有什么大牌演员加盟,还以黑人为主群体的硬冷犯罪剧,以多块状叙事的形式描绘了巴尔的摩贩毒网与警方之间的暗战,冷峻而富有深意的台词,慢条斯理的情节推进,令其至今仍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剧本高峰。

3 ) 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古典悲剧

我并不是一个感性的人,也很少愿花时间来为一个电影电视剧写评论。然而这个剧(火线)是我唯一看过后感觉需要写些什么的。除了因为这是很好看以外,更是出于一种个人的心理记录和感悟想和人分享,同时还是对一个用心杰作的致意。所以借肺炎时期又看了一遍,写完了这个剧评推荐。

我第一次看这个电视剧,是因为当年一个很让我尊敬的前辈同事的极力推荐,他说这是美国几十年来深刻描写美国社会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作为一个出身在普通人家但通过自己的天赋和努力成为著名学者的人,他是美国人里很少见的对美国自豪的同时又愿意对其历史和现实进行批判思考的人。更为不易的是,也许是因为出身和求学经历类似的缘故,他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和我这样一个外国人来分享。而不像大部分美国人,尽管是人来熟的性格,表面非常外向和友,好但一般不和人谈政治和社会这种严肃话题。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其实并不觉得惊艳,反而觉得开始出场人物多、关系复杂而节奏平稳缓慢,只是因为人家的推荐才没有中途弃剧,不过看到第一季过半时开始被故事吸引,而看完一整季后就深有感触欲罢不能了。

The Wire 翻译成“火线”,主要是围绕wiretap (窃听)展开的警察和贩毒黑帮间的斗智故事。贯穿整个电视剧五季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所以真正的主角是马里兰州巴尔的摩市(别名 Bodymore Murderland),剧里面的警察毒贩政客记者等等每个人物,形成了这个城市的鲜明众生相。巴尔的摩这个城市我生活了5年,度过了非常快乐充实的一段时光并在这里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家,所以常半开玩笑说这是我的第二故乡。离我们医学院不远就是毒品交易泛滥的街区,因此听到剧里提到的街名非常熟悉也大致知道不同街上的声名。而这个剧其实就是关于一个城市在千禧年前后的一部生活历史,像极了动态的清明上河图。

接下来我会尽量不进行具体情节的剧透来谈一下这个剧,除了一些小片段的仔细解读 (有点长)。

电视剧在纵向上有两条平行的线索,分别是讲诉展开窃听的警察和被窃听的罪犯黑帮这两个集团的故事。而在时间上,则讲述了以巴克斯戴(Avon)和线哥为首的老帮派的由胜到衰 (1-3季),而被以马洛为首的更狠毒更没底线的新帮派取代的历史(3-5季)。和典型的美剧所不同的是,火线的每一季都是从不同侧面围绕同一个毒品主题紧密布局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季是提出了整个主题,讲了反毒品之战(war on drug)在巴尔的摩是怎样展开的,讲述了警察局高层的见好就收策略,导致了办案干警很聪明努力,却也只能是赢得战斗却不可避免地输掉战争的必然结果。就像其中借一个一个小毒贩之口说的,这个所谓war on drug 不能说是战争(其实比战争更糟),因为正常战争不管多久总有结束的一天。有趣的是,贩毒帮派里面的组织行事方式,和警局在很多地方相似,尤其是每个人按照相似的潜规则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不同体制里有同样的仗义、欺骗、心机、告密,给人有着相似的人在江湖的宿命感。而第一季的结尾是抓到罪犯却要讨价还价来定罪,让人对谁胜谁败产生疑问。 在接下来的2-5季里,分别针对经济、政治、教育、与媒体层面,讲述了毒品交易的深层社会原因,让人明白这个围绕毒品的问题远比表面看到的更深,甚至涉及到了社会的每一个方面,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又导致了新的问题产生。所以反毒战争无法结束,而只能是不断地造就新一代的毒贩枪手劫匪瘾君子在大时代里生存、斗争、死亡、腐朽和回魂,以及警察政客媒体商人的在同时不断地牺牲或发迹或堕落或提升或隐退。

本剧结构精巧的地方在于,每一季的第一集开头的1-2分钟讲故事背景的片段都非常有深意地暗示了主题。比如第一季开始,用关于街头一个普通凶杀案聊天,暗示着一种宿命感:叫鼻涕虫的小混混总来街头玩骰子赌钱,但却总是抢了赌注就跑,其他人通常只是把他痛揍一顿,却不禁止他下次接着玩,因为这是在美国总得给人这种自由。在这种黑色幽默的后面暗示了游戏的残酷和不可避免,也用鼻涕虫被杀来暗示着游戏规则也会不时被打破和重建。接下来的整个一季故事,就是在讲述这个街头游戏的玩法,比如D和其他小毒贩用象棋来讨论贩毒团伙里面的分工,Omar 总挂在嘴上的 ”All in the game, Yo“。 结尾以大头目巴克斯戴被抓,但警察并不觉得他们胜利,来说明这个游戏还会继续玩下去。

第二季其实是讲述毒品被背后的经济原因。上一季立功的警察都被穿小鞋,其中McNulty 被分配到他最不愿意做的水警。开头的一段背景,两个警察在巴尔的摩的海港里巡逻,远远看到工厂闲聊,两位警察都说到他们父辈都是在70年代被下岗,然后工厂关闭等着被重新被开发成商业地产。接着他们被呼到了一个举办派对的游艇上帮忙,游艇失去动力但主人希望警察把它拖离主航道让派对继续举行,这些高犯罪率城市的警察就只是在为富人的派对来护航,而最有意思的是游艇的名字叫“Capital Gain”,暗示意味非常明显。 第二季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季,尽管有些人觉得故事和第一季脱离太远且风格突变。这一季把故事引申到巴尔的摩外的世界背景里,也把第一季只是关于穷黑人和警察的故事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说明了犯罪问题本质上其实是一个经济和阶级问题,而不是种族问题。关于最后一点,国内甚至海外华人的流行的观点其实有很大局限,比如说起美国犯罪就总想着是因为黑人和墨西哥人 (而对中国犯罪也有类似的地域歧视,这里就不展开了,呵呵)。

第二季里讲的经济空心化,使得以前靠力气吃饭的码头工人尽管努力工作也难以维持生计,所以只能走向犯罪 (帮人从码头运各种非法的货)。延续第一季的故事被放在了背景中,Avon被关起来而团伙老二线哥在试图找到新的毒品货源来维持‘生意’。这一季新出来的主要罪犯,其实本质都不是坏人,尤其是码头工会的头目Frank Sobotca, 他犯罪的主要原因也算是向生活的一种抗争,同时他们的义气和乐于助人让人不免对他们同情。在第一集里面,其实用很温馨的情绪讲诉码头工人这些粗人的生活,几处背景音乐的使用非常用心。比如在第一次在酒吧的镜头里工人们下班欢乐聚会,后边乐队演唱的几句是摇滚版的 《Sixteen Tons》,这首老歌很多美国的年轻人都不太熟悉,直到后来在《南方公园》里又用了一遍才又火了起来。大家如果没听过可以去听并了解一下背后歌词的意义,如果说国际歌是工人愤怒的怒吼反抗,那这首歌就是社畜无奈的哀鸣自嘲。这种悲剧故事背后的复杂情绪,很像《钢的琴》,所以说这季剧讲的巴尔的摩的港口,也是在讲曼彻斯特和铁西区的旧工厂。以至于在Frank 的感慨中,讲到美国这个国家的问题时说过,“You know what the trouble is? We used to make shit in this country, build shit. Now we just put our hand in the next guy's pocket." --这个国家曾经是能造东西的,但现在人们只想着把手伸到旁边人兜里去掏钱(熟悉的金融创新)。这台词是在08年金融危机前写的,却说出了一个无奈的宿命,也是后来Trump 上台的背后原因。

而真正悲剧的是,以Frank 为代表的码头工人同时对生活的努力,想为自己的孩子维持的一个生活方式,却让自己成了国际犯罪链上的一个环节,让外国来的女孩子变成新时代的性奴隶甚至意外丧命,从港口来的高纯度毒品给黑人区和穷白人的孩子一个贩毒职业,并最终送他们走向末路。而同时Frank并没有挥霍“偷”来的钱,而是把它送给律师变成政治献金最后流到政客的口袋里,资本社会就是这样用钱来推动运行,就像在剧中被反复提及的:“如果你来追毒品,你会找到毒贩和毒虫,而如果你来追赃款,你根本不知道会找到什么”。一个残酷的事实是,FBI和联邦政府执法者其实最担心的不是毒品人口走私甚至命案,而是工会的组织。这在剧里也是充分表现,听说有可能找到Frank的犯罪证据来对付工会,整个FBI 都来到窃听组帮助办案,而发现这个只是Frank 自己的问题而不能来对工会起诉(尽管涉及毒品谋杀强迫卖淫),那些人就失去了兴趣。这里面的内涵不言而喻并让人寒冷,也说明了为什么毒品战争的复杂性。

第三季讲的是对毒品的政治解决方案,以及为什么这些方案无法成功。又一次在开头的两分钟给了暗示,市政府希望拆除毒品横行的公共房屋计划,这样就把Avon的贩毒地盘去掉来减少贩毒,但爆破拆除大楼仪式上粉尘乱扬,其实也暗示了这种解决方案的副作用。果然,失去大楼的Avon 和线哥开始扩张到其他的街区,和新团伙Marlo 产生正面冲突。Marlo 团伙从最初的小角色也开始崛起,其实也是重演了Avon 他们当年在街上的暴力打拼史。同时线哥一直想把毒品交易像正经生意那样做来减少血案,并且洗白团伙生意,这种努力及其失败我们在《教父》系列里也看到过,但是这个剧更是直接和现实。有趣的是,在黑道里精明的大佬线哥发现,政府大楼里的欺骗背叛并不比街上更少。最后的时候Avon 和线哥的一段房顶聊天讲当年奋斗史的戏,是整个一季里面最让人感触的地方,同样也是有古典悲剧的意味。另一条线里开始讲的巴尔的摩市长选举和警察的试过的解决方案也是同样精彩,这时候的剧已经走出了街头,走进了市府和州议会,让大家看看毒品背后的政治背景。

第四季第五季里,线哥已经谢幕,Avon 也几乎淡出,毒品那里Marlo 成了新大佬, 成了新一代的Avon。这两季讲了教育和媒体面临的有关毒品的挑战,尤其是在教育和反犯罪方面资源的两难选择和困境。第四季是多数人公认的最好的一季,也是最打动普通人的一季。通过几个孩子的教育历程,讲诉了为什么毒品问题的代代不绝。这里面的在街头长大的孩子才是初中生,纯真的同时已经是犯罪老手了。其中一个孩子是第一季的Avon手下首席打手威贝的儿子,他和妈妈的故事其实很反应了街头的价值观。几个孩子的经历温馨和血腥并存,让人感慨万千却欲哭无泪,也揭示了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成长在整个社会里的宿命。每季的开头同样暗示了整个主题,因为篇幅关系我不做详细介绍,但最后两季也真的值得一看。不过一般人看过前三季已经很难停下来了。

从第三季出场的白人市议员/市长,在后两季成为一个主要角色。他是有原型的,就是我们当年的市长Martin O‘Malely,当年在巴尔的摩的还是很受欢迎的,后来也当上了马里兰州长(剧中拿他想当州长没少做话题),在2016年参加了总统候选人的初选,但成了希拉里和桑德斯的背景。这里放几张他的照片,第一张不是剧照但可以感受到这个剧的神韵,尤其是和他走在一起的警察就像是从剧里走出来的。

不是剧照但很像剧照,蓝衬衣是当时的Baltimore市长 O'Malley

这里可以比较剧中人和真人,其实他当年非常帅气并是一个当地的乐队成员,筹款活动时来过霍普金斯演奏我见过。而小指头演的也很好,直接导致了他被HBO青睐演了权力的游戏。不过要是先看了权力游戏后也许会有些出戏,哈哈。

网上找的对比图,有些神似。

这是2016年民主党初选时的镜头,其他两个人不用介绍了吧。所以说这个剧神奇的地方,是从街头小混混一直讲到了美国政治社会的深层,并说出了其中千丝万缕的联系。

2016年民主党初选,左一是小指头演的市长,最后是希拉里出线败给Trump

这个剧的第4-5季中间耽搁了很久才完成,尽管有非常好的口碑但是没有获得任何艾美奖(好像剧本被提名过)。整个剧是一个完整故事,尽管每一季相对独立。每一季的最后几分钟都是用时间上的长镜头进行总结讲诉生活的继续,使得我看完每一季后,因为被其中悲天悯人的气氛感染,都要缓几天才能看下一季。更难能可贵的是,最后一季尽管比起其他季有些弱,但比同时代一般的电视剧也是强了不少,没烂尾反而更升华到文化的成面上。最后一季最后的几分钟回顾巴尔的摩市,会让人有一种爱恨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而这种心情的产生不只是由于美国城市特有的故事,而是对你熟悉的任何城市进行长时间观察思考感悟后都会有的心情。所以在这个剧结束后,才慢慢被人欣赏并越品越有味。很多人说这个剧没有获得艾美奖的原因是,它其实应该得诺贝尔文学奖。而不同的段落常被美国的大学作为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传媒学等课程来分析解读。就像是古典的希腊悲剧,会被人不断地重新来看来体会。我想在100年后,人们看这段时期的大众传媒史,这个剧仍会被研究,而一些所谓神剧会被忘掉。

像HBO的很多长剧一样,这个剧里并不缺少血腥和性爱的场景,尤其是同性间的几个直接场景更是在当时属于惊世骇俗。这些场景或美好或暴力或可笑或丑陋或无奈,但没有一个是多余,其实是描写人物推动故事的必须,好在网上的版本删节不多。这个剧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尽管故事线众多,但一直平铺直叙并不加解释而让你自己体会(这和充满画外音的很多剧不一样)。因为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深刻,多余的解读成为累赘。结果会导致不同人对剧里的体会都不一样,而使一些伏笔容易被忽视(我有的地方看过三遍,还能发现以前错过的重要细节),好处是也使得不同的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角色。比如Obama 说他最喜欢追这个剧并喜欢其中的Omar。而我个人喜欢看的角色是线哥Stringer Bell(当时不知道这是个英国演员,没想到一个外国人能把美国城市的复杂任务演的这么出色),当然这个演员Idris Elba后来名声大振,最近他的消息是得了新冠肺炎。放两张照片。

学者气质,把毒品生意用正规商业模式来做的忧郁黑帮大佬

梦想当个老老实实的CEO,却无法做到的线哥

这个Stringer 和Avon 及后来的黑帮团伙的Marlo 的命运形成非常讽刺的对比。Stringer 尽管指挥杀过不少人但骨子里并不喜欢暴力,他杀人都是为了生意的必要。他一心向往的是合法化没有流血的生意,并几乎成功变白。而Avon 和Marlo 骨子里是属于街头的斗士。Stringer 曾经劝过Avon,也教过 Marlo 怎样来把毒品作为正经生意来控制其负面作用,这个想法其实和一些政界人士试图让毒品合法化的想法是类似的。而可悲的是,他没有成功,而Marlo 几乎明明能Stringer向往的东西,却又走回了街头。这时,不同人有不同命的感觉已经是呼之欲出了。这部剧里,类似成功地人物塑造比比皆是,都是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人物是不成功的,很多角色都有原型甚至是退休警察和释放的黑帮来扮演的。

这些所有鲜活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欲望、悲喜和挣扎,组成了2000 年代前后的一个城市历史,这是美国历史,也是工业社会晚期的世界史,给人的感觉像极了《双城记》。而在最后一季里透过记者口中,也不断地说要从狄更斯试的描写视角来报道巴尔的摩,也算是挺明显的一个暗示。

剧作者和演员们用人道主义和辩证的视角,用心描述了这个时代的血腥、愚蠢、黑暗以及责任、温情和家庭,其中的宿命感一言难尽。所以说人类社会尽管千年,却总在进进退退而本质变化很小,让我引用狄更斯的话来结束这个剧评吧。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4 ) 真实的社会生态

我最近一直看一部电视剧the Wire,中文叫做《火线》,实在很想推荐给所有认识的人。剧情说起来虽然不外乎是“发生在巴尔的摩的警察和毒匪的故事”但是它和我之前看过所有的警匪剧都不同。

这部片子的最大卖点就是真实。

首先所有的演员都长得很丑——和时下流行的那些连续剧比,不但人物没有穿得亮眼的,看过第一集后长相都不容易让人记得。总之都是大众脸,大众身材。其次看完第一季和国产的那些推理剧或者g港产的警察故事比,我发现它们缺失的是什么了:心不在焉的警察,飞扬跋扈的上司,冷不丁捅你一刀的同僚,永无休止的工作,利益错综的政治。我这才意识到所谓警察,不单单就是一帮子穿着制服的人在一个分不清哪里的办公室里讨论那些獐头鼠目的罪犯。而是警察局也是一个机构,也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偷鸡摸狗的各种事情发生着。这是一个有“人”的地方呀,而不仅是布景里打出来的戏台子。

如果说警察的故事胜在真实的话,那么我想毒贩的故事完全就是一个迷你社会学研究了。那些街头小混混毒贩子都来自于巴尔的摩的贫民窟,他们晚上住在被废弃的公屋中,白天就游荡在街头,但是又并不像我想象中那样仅仅是卖卖药而已。他们发展出一个制度严密的组织来。有等级分明的管理以及分工,以及他们所遵循的原则。从头至尾所有的人都在说“that’s all about the game” 刚看的时候我很不理解到底这是什么意思。没有人逼迫他们去贩毒,贩毒的好处也未必大过去读书。但是就像我读过涂尔干关于“社会事实”的文章,社会事实并非是某种看得见的东西,而是一种当你反抗就会发觉自己被约束的制度/观念/行为准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和结局(有的非常凄惨,我看到都想哭)。而他们并不都是傻或者笨才去贩毒的,其中最讽刺的一集是探员跟踪毒贩老大之一,发现他辗转换车,最后去了一个社区大学,修的是微观经济学。而观众会通过第三者的视角看到他是怎样运用供给和需求理论来占领这个市场的。编剧没有简单为这些人分类贴标签,而是让人物跟随剧情一起演化。这些毒贩子从第一季到后来都会一直出现。

一个很出彩的亮点,同时也是限制本剧在广大美剧爱好者中传播的最严重问题就是语言。这已经不是件简单的英语或者黑人英语的问题。这帮人发明出一种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不靠翻译哪怕光看字幕也完全无法理解——这片子是我们学院一个教授推荐我的,我看完之后去问他,他说他自己一个地道美国人都经常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只有过一阵子回想才会“哦,原来是这样”。据他说这部片子专门去请了翻译来给那些演员讲解那些黑话行话都是什么意思。而中国观众肯定更加难接受——中文字幕只有第一季的前11集(第一季一共13集),而这部剧集现在进入了第五季(也是最后一季)。我自己的感受是,第一季我几乎都是同时看中英文字幕,熟悉完10集之后终于敢看英文字幕了。而那些街头的话,粗鲁但是简洁,没有华丽的词汇但是一针见血。

除了对于双方人马的细致描写。另一个特色在于他们如何共生在同一片街区里。警察要抓毒匪。毒匪知道要销毁证据、做到滴水不漏。毒贩不能上台面,但是可以找个前台来洗钱。贩毒网络逐渐被警察掌握,那就贿赂政客转移视线。对于高层的人物那是斗智斗勇,对于底层人物是昨天我抓了你打了两拳,今天你给我提供消息我给你20块——你又拿去买药。这是一个“生态系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范围之内行事,大家都无法操纵那些不着边际的事情,大家也都要互相倚靠/竞争来生存下去。真是太精彩了。

推荐给所有对真实感执着追求的人。

原文: http://makzhou.warehouse333.com/2008/09/30/1558/

5 ) Another Way to Journalism?

1.David Simon and Reporting

In my opinion,what makes The Wire so different and incredibly realistic can be largely attributed to David Simon,the former Baltimore Sun journalist and the producer of The Wire.Obviously his skills as an excellent reporter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highly-realistic series. He saw how Baltimore‘s various worlds worked──or didn’t──as a police reporter for the Sun.He ended up taking a buyout from the Sun in 1995.In Simon’s view,profit-driven media companies continue to degrade the quality of dozens of papers in major cities.Therefore he turned to make TV series,seeking another way of reporting.He once said in a interview that “Specialization and detailed beat reporting are the future,”he added that ”We are going to have to explain an increasingly complex world in ways that make us essential to an increasingly educated readership.The scope of coverage have to go deeper,address more of the world not less.”and he concluded that those were his ambitions.Clearly,newspapers is dying due to its anachronistic limits.News will not disappear,however,so does journalism.The ambition of journalists shouldn’t be betrayed and trashed.
I tend to think that The Wire is a perfect case of a new and in-depth reporting,in terms of journalistic ambition.What really make The Wire outstanding are the acute description of another America and the profound consideration behind it,which reveals how indifferent institutions and selfish
individuals often stand in the way of initiative,and how complicated and compelling the systems are.But the show’s great accomplishment is that it never preaches.Instead of rote lessons about urban decay,Simon’s conclusions arrive via meticulous character studies that rarely feel plotted or predictable.

2.Impact

The power of reporting lies in its influence on audience or citizens,providing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thus propelling social progression.As audience we are threw into the reality that The Wire has build,with bitter hatred and indignation,also with ambition to resolve those problems.“Measured against more thoughtful and meaningful occupations,a TV show is not the best seat from which to argue public policy or social justice.”David Simon said in an interview, “Still,those viewers care the fates of The Wire characters.They worry or grieve for Bubbles,Bodie or Wallace,certain that these characters are fictional yet knowing they are rooted in the reality of the other America,the one rarely acknowledged by anything so overt as a TV drama.”
We feel every one is responsible to make a difference. So what is the response of a “Wire” viewer──we want to make it better,what do we do? Simon said “Go for it”,and he continued to argue that we have to find that which we believe to be meaningful and exert. “There are just too many people who are chasing the buck.”

3.Another Way to Journalism

Maybe it is not proper to ascribe a fictitious drama to journalism.However,sometimes the truth comes from fictions.Just like no political report can equal the sway of 1984 by G.Orwell.Good pieces of art also have deep insights and what’s really counts is their power of moving audiences emotionally and alerting people in a unique way.
On the other hand,journalism is less and less of a curb.Journalism relies on people being generally and righteously outraged when it shows something injustice or unfair.But people now are less and less inclined to outrage about news.What people need is entertainment now.It’s harder to show why things are not working and to get at these macro issues and to do so using the acquisition of real facts and telling true stories.A combination of dramatic form and reality-based content is probably another way towards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issues,since it is entertain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simultaneously.
What The Wire is saying is,here’s the way things actually breaking down on the street,here’s what’s not working,here are the lies you are being told,here’s what is real that nobody gives shit about.
And that’s exactly what a journalist want to tell people.

6 ) Like Toy Soldiers

Step by step, heart to heart, left right left
We all fall down like toy soldiers
Bit by bit, torn apart, we never win
But the battle wages on for toy soldiers
—— Eminem “Like Toy Soldiers”



Wallace是个十六岁的黑人男孩,父亲早逝,母亲酗酒,无所依靠的他自幼就在巴尔的摩市西区贫民窟的平房区游荡。为了维持生活,Wallace和年龄相仿的朋友Bodie及Poot一起加入Avon贩毒团伙跑腿打杂。在平房区内,Wallace负责收钱,钱到手之后,再由Poot将毒品散给瘾君子,Bodie同时进行环境监测,以防警察临检或者其他帮派挑衅。在这个黑人聚集毒品泛滥的贫民区内,警察一旦出现,就有无数望风的孩童大叫“5-0”以示提醒(从这里我才知道去年那部重新翻拍的剧集在美国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力)。

帮派头子Avon的侄子Dee侥幸逃脱牢狱之灾后被派到平房区监管生意,上任第一天就发现Wallace收到假币,将其痛斥一番,并威胁再出现此类事情就把他踢出生意,Wallace平静的生活开始出现波澜。

闲暇的时候Wallace喜欢和Poot坐在一起嚼麦乐鸡,Wallace认为发明了麦乐鸡的黑人肯定会狠赚一笔,Dee听到以后大发了一通议论( It ain't about right, it's about money. You think Ronald McDonald gonna go down that basement...and say, Mr. Nugget, you the bomb. We selling chicken faster than you can tear the bone out. So, I'm gonna write my clowny-ass name on this fat-ass check for you. The nigger who invented them things, still working in the basement for regular wage, thinking of some shit to make the fries taste better. Believe.)。Wallace的世界观第一次受到冲击,开始明白小卒子只有给他人做嫁衣裳的命运。

Wallace也经常和Bodie一起用象棋棋盘下跳棋,Dee看到之后,兴致勃勃地用阐述帮派结构的方式讲解棋子,教两个男孩下国际象棋:帮派头子Avon是王(Dee:This is the kingpin. And he the man. You get the other dude's king, you got the game. But he's trying to get your king too, so you gotta protect it. Now the king, he moves one space...any direction he damn choose, 'cause he's the king. Like this, all right? But he ain't got no hustle.but the rest of these motherfuckers on the team. they got his back. And they run so deep, he really ain't gotta do shit. Bodie:Like your uncle. Dee:Yeah, like my uncle.),二号头目Stringer是后(Dee:You see this? This is the queen. She's smart and she's fierce. She moves any way she wants, as far as she wants. And she is the go-get-shit-done piece. Wallace:Remind me of Stringer.),战车是藏毒地点(Dee:And this, over here, is the castle. It's like the stash. It moves like this. And like this. Wallace:Dog, stash don't move, man. Dee:Come on, think. How many times we move the stash house this week? And every time we move the stash...we got to move a little muscle with it to protect it.),而他们这些小喽罗就是随时要冲锋陷阵的小卒子,like the soldiers(Bodie:All right. What about them little bald-headed bitches right there? Dee:These right here. These are the pawns. They're like the soldiers. They move like this, one space forward only, except when they fight. Then it's like...or like this. And they like the front lines. They be out in the field.)。Wallace想知道如何才能当上王,Dee语重心长地说,游戏规则并非如此,the king stays the king,小卒子大多是被杀死,只落得早早出局的份。像是谶语一般,Dee的这番讲解,也透露了几个人的最终命运。

平房区的藏毒地点遭到大盗Omar及其手下Brandon的洗劫,帮派高层震怒不已,悬赏缉凶。Wallace无意间发现Brandon的下落,马上通知上面,得到五百块的奖赏,却也间接导致Brandon的惨死。Brandon死前受到毒打、炮烙、挖眼等酷刑,尸体随意被抛在平房区外,以儆效尤。Wallace看到这种惨况后大受刺激。

深受良心谴责的Wallace每日神情恍惚,为逃避痛苦,索性躲在家里昏睡或者吸毒。精神压力之下Wallace决定退出帮派,重新回学校读书。面冷心热的Dee慷慨同意,并要求其他小弟不再骚扰Wallace。一直在调查Avon帮派的警察找到Wallace,一番刑讯之后极为内疚的Wallace知无不言,同意做警方证人,并被安排到乡下避风,等待上庭。

百无聊赖的Wallace很快厌倦了乡村生活,只能靠着每天给Poot打个长途电话缓解思乡之情。一段时间之后,Wallace重新回到巴尔的摩,回到帮派之中,回到他生于此长于此不能摆脱的熟悉环境里。Stringer听闻Wallace回归之后,将Bodie叫到跟前面授机宜。

平房里,2PAC的海报前(这个安排颇具匠心),Bodie一枪,Poot两枪将Wallace射杀。死前Wallace拼命哀求,不愿相信情如兄弟的nigger会对自己狠下杀手。这是我见过最残酷的死亡。

Hip-hop里经常出现“soldier”一词,帮派里这个词汇更被广泛使用。Avon称Dee的儿子为“my little soldier”,Stringer给Bodie布置任务前激励其为“soldier”,Dee在讲解象棋时也说小卒子就相当于soldier。在任何一种社会环境、任何一种组织系统下,soldier都是时刻冲锋陷阵最快被牺牲掉的那一批人。

帮派里的每一个人也在不停地说game,一切都是“part of the game”。Bodie和Poot密谋之时也说“We either step up or we step the fuck off. That's the game.That's the fucking game”。

于是在这个该死的游戏里,倒下一个又一个像Wallace这样无足轻重的toy soldier。

短评

“你他妈毒品都能算的清楚,教科书上的题目怎么就不会算呢?” “算错了,他们会搞死你。”

7分钟前
  • NamesPitt
  • 力荐

黑人英语听力大涨

12分钟前
  • 西西西西西西西
  • 力荐

看了这片儿我忽然听懂 JayZ 那首 99 problems 在唱什么了。

14分钟前
  • anpopo
  • 力荐

It's all in the game, yo

19分钟前
  • Akaashi
  • 力荐

终于看完了THE WIRE全季。我一直以为史上最棒的美剧只有黑道家族,没有之一,看来我错了,真的很难取舍,何况还有去年开播的大西洋帝国。强烈推荐,喜欢越狱之类肥皂剧的朋友请止步。

23分钟前
  • zenz
  • 力荐

理想本是轰轰烈烈,现实只能跌跌撞撞,想完成一次摧枯拉朽般的清洗,到头来不过是新的轮回:游戏永远存在,只是玩家更迭;真他妈黑。"-What the fuck did I do? -You happy now,bitch?"

25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唯一肯定的是,把时间推后五十年,当人们已经忘记《迷失》,《24》,《越狱》等电视剧时,《线人》仍然会被反复地观赏播放,不只是在电影学院,还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课堂上

26分钟前
  • 恶魔奶爸Sam
  • 力荐

扛过前两集,你就能获得一张巴尔第摩西区的绿卡

29分钟前
  • 泥巴
  • 力荐

角色比毒师,台词比律师,纪实比毒枭,潇洒比萤火虫,情怀比真探。至于故事,是文学是艺术,警匪红楼梦,巴尔的摩人间喜剧。约翰勒卡雷写资本论,钱德勒写金瓶梅,海明威写水浒传,卡夫卡写罪与罚。这东西怎么会没看过,"F*k me,you happy bitch?"。TOP ONE,神奇。

30分钟前
  • alfmunny
  • 力荐

好看好看,反腐打黑的社会写真拍出武侠小说的气息。没有一个人物脸谱化,个个活生生。

32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力荐

镜头用的蠢蠢的 不过真是一片风生水起鸡冻人心

34分钟前
  • サー
  • 力荐

#有一种作品叫你知道它很优秀但你真的很难集中注意力观看 此剧编剧真的很认真 wow 2002 在iphone出现以前 在很多人用打字机6过电脑前~ 演技都不用说了 竟然看到一个熟悉的面孔……MICHAEL B JORDON!? 当时他才十五六岁啊啊啊~ 还有一些特别特别搞笑的moment 比如男主对上司说 我知道你有很多种机会搞死我 但你没有 你本可以把我从车库拽出来 直接在引擎盖上开搞 但你对我一直很温柔 上司淡淡一笑回答 是啊 我知道是你的第一次 我想让你的第一次变得special 哈哈哈哈哈爆笑!!!还有一个配角在电话里说 猜猜现在谁是老大 哼?!(说着把电话放到裆部)听到了吗 现在是我的丁丁在跟你说话!心酸一刻是线人对警察说 dont tell her(一个受过枪伤的和他接触过的警察)然后线人走远了就又复吸了TAT 剧里最后一句话是 its all in the game 这就是江湖

36分钟前
  • 沙力兔
  • 推荐

虽然有些慢热,还真是越看越好看~不同立场的人生各自的困境,life sucks,所有人都有残酷和柔软,都在岔路前选择向左还是向右,各种唏嘘感叹~看完好心塞,那谁中枪那集直接看哭~不过在黑暗中的星星虽微弱而无力,但唯独执着格外动人~完全理解true detective何以从此剧中寻找的灵感~

37分钟前
  • Woodring
  • 推荐

一部没有配乐、花哨剪辑、美女、胡乱粉饰人生的现实好剧,但暂时没看出来神。

40分钟前
  • 布宜諾斯
  • 推荐

名不虚传,补课值得。看这种阴暗的剧,除了深入揭批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同情理解功夫熊猫小碗熊,就是让人觉得周遭多大破事简直就跟儿童乐园一般。绝对正能量。

42分钟前
  • Sarcophagus
  • 力荐

对这片子已经无话可赞了,编剧制片是现世莎士比亚,作品是现代美国社会浮世绘。拿《the wire》和现在流行的美剧一比,立马觉得那些太小儿科了。搞不懂,为什么《纸牌屋》能活,《the wire》却那么小众,难道是因为太贴近真实?

43分钟前
  • inchan
  • 力荐

多角色多线索多元素多角度,角色主导线索,元素决定角度。被力捧的写实主义其实倒并不算我关注的重点,但问题在,正是这种剧组所坚持的写实主义,才完善了整体相对独特的推进,以及线索收束的不易预测。角色丰满角度详尽台词够味细节精良,HBO一贯的好制作。

48分钟前
  • 流空破刃
  • 力荐

一部优秀得让人瞠目结舌的美剧,对于其他的美剧来说相当的与众不同,不刺激,没有快节奏,也没有高概念,冷静、克制,缓缓地绘制出一副社会的浮世雕,观看的过程就像是在真实存在的地狱中漫步。

53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力荐

其他电视剧请自行退散吧。

56分钟前
  • 浮生若夢
  • 力荐

没有美女

57分钟前
  • Max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