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芽第一季

动漫美国2022

主演:帕顿·奥斯瓦尔特  艾米·卡里诺  帕梅拉·阿德龙  

导演:未知

 剧照

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2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3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4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5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6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3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4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5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6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7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8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19火芽第一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6:13

详细剧情

  Follow a boy and his fire truck in a fantasy world where talking vehicles live, work and play with the humans who drive them as they team up with their friends and teamwork to help their community.

 长篇影评

 1 ) 被仰望与被遗忘的——台湾类型剧又一力作

非英语剧集项目的开发毋庸置疑是Netflix至关重要的规划之一。不管是应对亚马逊、苹果公司和迪士尼相继推出的流媒体的竞争,还是对于Netflix自身规模的巩固与海外扩张,非英语剧集项目的成功与否,都直接关系到Netflix这家北美根基最稳的电视流媒体的前景走向。

截至当前,Netflix已经参与了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剧集出品,产出了包括日剧《火花》《全裸监督》、德剧《暗黑》、西班牙剧《纸钞屋》、印度剧《德里罪案》、韩剧《王国》在内的一批数量可观的优秀电视作品,这些非英语剧集的成色毫不逊色于北美的剧集,Netflix对海外项目的投入可见一斑。

但在华语剧的出品上,Netflix却接连碰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Netflix的三部台剧《罪梦者》《极道千金》和《彼岸之嫁》交出的均是令人颇为失望的成绩。这种水土不服的窘境直到悬疑刑侦类型剧《谁是被害者》的出现才得以扭转。

新剧《谁是被害者》已于上周四正式登陆Netflix,该剧开播当日便登上了Netflix台湾地区点击量第一的位置,豆瓣截至目前的评分也稳定在8.2分,属于华语类型剧中的优异表现,同时也是Netflix近期上线的质量最好的剧集之一。

《谁是被害者》改编自台湾推理小说家天地无限的原著《第四名被害者》,由张孝全、许玮甯、王识贤领衔主演,林心如特别出演。讲述了证物鉴识官方毅任卷入一宗连环杀人案,并逐渐揭露了案件背后隐藏的一连串令人唏嘘的真相的故事。

自小患有亚斯伯格症(一种交流障碍症)的方毅任是个擅于观察、心思缜密的证物鉴识官,他在一起离奇溶尸案的鉴定证物过程中偶然发现了与失联女儿有关的线索,于是作为非前线警员的方毅任开始背着警方单独侦察。

参与报道此案的电视台记者徐海茵在得知方毅任女儿牵涉凶杀案后,立即找到并威胁方毅任,要求方毅任向她提供案件的信息,以获得独家的报道。方毅任有警方的资源,徐海茵有电视台的资源,俩人协商后决定一起合作。

溶尸案仅是这桩“连环凶杀案”的开端,随着案情的深入,他们发现了这桩连环案的规律和真相:这些“被害者”都是被社会各种力量驱逐的边缘人,上一个“被害者”为下一个“被害者”完成遗愿后自杀,以这种“接力赛“的方式在生命的最后一程成就彼此对方,燃烧自我来唤起社会的注意。方毅任所能做的便是阻止接下来出现的“被害者”。

《谁是被害者》是个一语双关的片名,剧中的“被害者”有着两层涵义:在剧集开头,我们看到的是凶杀案中的死者,他们是法定角度的被害者。而随着剧情的展开,我们逐渐了解到,这些死者之死与其受到的来自于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歧视、偏见、压力有关,他们被社会边缘化,是死于社会之手的被害者

和《逃》《Last Dance》等歌曲贯穿了《想见你》的叙事一样,歌曲在本剧中同样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乃至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剧中所使用的歌曲几乎都是为剧集所创作的原创,几首歌的文本连贯地呈现了这些小人物在希望与绝望两种情绪间挣扎的状态。这些歌是唱给“被害者”的,也是唱给社会上那些处于边缘和弱势的、即将成为“被害者”的人们。

片尾曲《谁》所唱到的“谁,能够找到我”“谁,想要找到我”两个问句正是这些被边缘化的死者们的写照。想要做女孩的男孩;遭人嘲弄、事业停摆的歌手;身患绝症仍被公司压榨的职员;天赋异禀却被夺去作品权的木雕艺术家……他们在阴暗的角落里无法被人看见,也没有人想过要看见;他们想要被仰望,却总是被遗忘。

“我要你,听我道尽,我要你,我要你,我要你,替我证明,圆我的梦想,尽我的遗憾。顺理成章,续我的意念,应我的奉献,像再让我生,赎我犯的罪,还我造的孽。“歌手李友廷所创作的这首《我要你》实际上已经揭露了剧中这桩事先张扬的”连环杀人案“的线索和”被害者“间的连结,唯有以成为彼此的替身的方式,他们才能在生命最后感受到一丝温暖。

“被害者”之一的落魄歌手苏可芸在自己那首《还活着》里充满希望地唱到:“很幸运能有权利唱出悲观的自己,一首首昨日伤口,亲吻别人的心灵。深夜里被人情冷暖过的心,还没有失温,还活着。““被害者”即便是处在社会边缘和生存困境之中,对“活着”也并非未曾抱有一丝希望。

然而又如插曲《不存在遗憾》里所表达的“活得像渺小尘埃再伟大,再悲哀,泛不起一点伤感,根本不配存在,再不受渴望的毒害,埋葬最后期待。”在人际关系越来越疏远冷漠、包容度越来越低的社会里,在弱势者一再遭到排斥、剥削和不理解的处境中,再强大的希望也总有被浇灭的那一天。

生存与毁灭,哪一个抉择都必定经历内心百般的抗衡,即便不谈处于边缘的群体,今日社畜又有几人逃得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坚持与放弃之间的摇摆,希望与绝望之间的踟蹰不决。正如剧中所辩证的,死亡需要勇气,活着需要的却不单是勇气本身,还要继续经受各种痛苦与不堪。但唯有活着,才能够创造希望和明天。对“活下去“的呼吁贯穿了整个故事。

《谁是被害者》所辐射到的社会问题层次丰富,除了反映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人际冷漠、底层被剥削和被欺凌等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外,它还着力于批判公私合谋和新闻媒体的职业素质的道德沦丧。

警务高层领导的职业立场本应该是公正地为下属刑事侦查破案提供帮助,促进社会的良性循环;新闻媒体和记者的职业立场本应该是不带情绪和其他不良意图地报道新闻,但在利益的驱使下,在职业懒散的风气下,渎职的事情常有发生。警务高层的渎职会造成冤假错案,记者的渎职会造成对社会和具体个人的伤害,这些情况不仅发生在剧中,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不少见。

在各个类型剧的模式早已经被高度开发过之后,构思简单的类型剧很难再留住观众,因而要想获得受众和口碑,类型剧的推陈出新成为了一种必然。去年年底开播的《想见你》便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它有效地融合了校园、侦探、奇幻元素,带来了新奇的观感。

《谁是被害者》的推陈出新则是在于它突破了类型剧的思维定势。常规的悬疑刑侦剧焦点通常是放在”找到杀人犯”这个目标上,而《谁是被害者》直接告诉观众:剧中没有“杀人犯”,整部剧中的目标是“找到被害者”。

电视剧集也应当享有艺术审美的发言权。除了概念上令人眼前一亮外,整部剧的摄制条件和视听风格相较于大多数华语类型片也有很大提升,镜头布置的细腻度更高,构图效果更自然,打光更为讲究,是一部质感有别于台湾本土出品的剧集。

导演、编剧、演员及其他部门的相互信任和高效率配合是一部优秀作品诞生的关键。尽管本剧的质感比大多数类型剧好得多,但几位编剧和导演却并非经验老道的影人,他们当中大部分都是近几年才进入电视行业的新人。整部剧之所以能达到当前的效果,与他们付诸心血的、一再考究的态度有关。

剧中的溶尸、焦尸等道具几乎所有细节都是高度仿真的,剧集开头即提示了观众剧中场景和道具的真实度,它们看起来可能会令人感到身理不适,视觉冲击力很强。而刑警侦查程序和证物鉴证的过程也是由专业的刑警、鉴识人员和法医参与监督和指导,力图达到与台湾刑侦的高贴合度。

在对角色的揣摩上,演员和导演也下足了功夫,男主角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这是一种症状与自闭症相似的病症,会使患者无法与普通人正常交流,但它不会影响患者的智识。处理这样的角色最大的难度在于如何把握症状的尺度:演得过激会使角色看上去失智,过简又无法呈现患者的痛苦。最终张孝全的角色完成度是令人满意的,他并没有局限在剧本和导演的要求上,自我发挥的部分得到了保留和认可。

早已经从偶像剧成功转型到大银幕的许玮甯在片中扮演的是记者徐海茵,这是一个麻木的、为独家新闻可以不惜一切手段的记者,她在与方毅任合作过程中逐渐打开内心死结,新闻报道有了温度。该角色的变化是潜移默化的,她的冷血比温度更为自然外露,微表情和动作细节是许玮甯合理化角色的重要工具,《目击者之追凶》的拍片经验使得她能够流畅适应悬侦类型剧的节奏。

自台湾偶像剧退出内地观众视线后,台剧的受众逐渐收窄,但台剧的发展并没有因此而停滞,转型正在悄然发生,更多类型、更多题材被搬上了荧幕。过去一年的时间里,沉淀已久的台剧终于爆发,《我们与恶的距离》《俗女养成记》和《想见你》漂亮登场让无数观众再度陷入台剧狂热。而《谁是被害者》的出现,无疑为2020年代的台剧开了一个好头。

诚然,《谁是被害者》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视作品,它仍旧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制作上相较于英美类型剧的短板不少。但《谁是被害者》首先完成了它的价值输出,对社会问题的反思,对媒体的控诉……这意味着它已经成功实现了电视剧目标中最重要的部分。

而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本剧在摄制条件上的进步,Netflix对台湾剧集项目的支持,势必会对整个华语剧集市场的发展起到积极且持续的影响。未来必定有更多如同《谁是被害者》这样的突破类型剧刻板框架、追求拍摄质感、丰富社会议题的华语剧集出现。

 2 ) 生命不重来 爱要趁现在

自杀,帮下一个人实现遗愿的剧情逻辑让我想到日剧《轮到你了》,白宇的《沉默的真相》还有《心理罪》。只是日剧的情感底子没有这部这么“浪漫感性”。感觉徐海因和方毅任相反又互补,徐海因因为儿时父亲带全家寻死的往事而憎恨父亲;而方毅任认为自杀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两个人一个对生命无比珍惜,对错失后怕,一个对生命极其淡漠,没有关怀的能力也有一些疑问。

首先想说,片头对方毅任少年时的交代,他和老教授的对话,后边也没什么呼应。感觉删了这段也无所谓。还有就是赵承宽这个角色,感觉作用不大,人物性格也不突出。还有轩轩的角色,我也觉得没什么波澜,不懂为什么安插这个角色。最后一集赵和方的对话,赵对王忠雄的案子作出的解释我很不满。有私心就有私心,把个人情绪带到案子上居然还能如此理直气壮的做出解释,开头就对方毅任的蔑视也很苍白无力。这个角色我到后面也喜欢不起来。到最后还帮手下还款,呃呃。最后再讲方毅任他确实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即使最后一集甚至他的余生都在“赎罪”,已成定局的事情不会再有反转,我觉得最好的结局就是江晓孟跳海身亡,方悔恨直至老去,原谅不是主旋律,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结局,有些事情是真的无法原谅的。整个故事就是李雅均的偏执阴谋论。极少部分是出于对周洋的爱,只是她自己对黑暗童话的构造。她是一个实打实的杀人狂魔。就像《轮到你了》里的黑岛沙和。用别人的生命祭奠自己不安分的灵魂,还自以为上流。还有李雅均与徐海因的对话,徐海因有力的反驳她的死亡价值论,好似说动了李。我不认为这样一个葬送数个生命的恶魔可以被说动。

不懂提及新时报和光传媒的目的在哪里。感觉还有很多细节可以补补,会更好看。也可惜无数次出现的徐和方秘密接头的场景,后续也没有呼应。最后一集情感升华的很仓促,有一种来不及了,大家都变好,阳光赶紧铺上大地的意思。

喜欢刘光勇的那一段,很生动。刘光勇得到了活下去的希望,他想好好的活下去,还是被无情的谋杀。我相信这才是鲜活的人渴望生命的真实写照。

不得不说,许玮甯是真的漂亮,好喜欢她的颜值。感觉从恶作剧之吻到现在,几乎没有衰老的痕迹,又多了一点优雅知性的味道。说话声音也好好听。我爱!

人的欲望太多,捆绑欲望的枷锁更多,使得生命有机会被黑暗见缝插针。无爱的未来是最恐怖的。希望无论贫穷富有,人人都能得到爱。爱自己的爱,爱父母的爱,爱恋人的爱,爱世界的爱,爱美食的爱,爱朋友的爱…

 3 ) 如果进错视角,大概很容易义愤填膺吧

我认为这部剧更多不是为第三方的上帝视角提供道德审判用的,

而是给观众们展示

因为种种已经不可抗不可挽回的因素造就而成的心理创伤者们

自我互搏冲突反复探寻之后的自我和解与相互疗愈。

这种感觉在看最后一集女记者与林心如饰演角色之间的对话时特别特别强烈:

这已经超越了两个具体角色的争论,更像是一个饱受煎熬的心灵的左右手互搏,抉择到底是生还是死,到底如何生,到底怎样面对死,哪一种选择才是真正的减轻痛苦,或者说对未来的希望是否能够治愈痛苦。

不然,很多结论就非常显而易见而且很容易让人义愤填膺——

你再觉得别人可怜,你也没有替别人选择死的权力——不管你是这个可怜病人的护工还是可怜女人的丈夫或爹;

有病就治病,把结婚当药方的脑子尤其要的是赶紧治疗而不是结婚生女祸害下一代;

明知道人家有病还跟人家结婚了(满警局都知道的事不会当老婆的被蒙在鼓里吧)、结婚之后还用一般家庭期待对病人要求他根本做不到的事情,做不到了只会指责吵架就是不正确教育下一代,难到活不下去也不去找前夫是有多大仇恨;

当然,以上这些bug,包括逃过死刑的绑架犯怎么那么大魅力让老婆如此死心塌地也都可以理解为剧作瑕疵——没有有力的侧面描写给观众足够的信服力;

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即使现实生活里,也没有谁能那么无懈可击,完美避开一生里所有的错误选项,根本不给不幸故事开始的机会。

看得出这部剧奔着电影的制作理念与劲头去拍摄了,艺术性与批判性都没有成为商业性的阻力,已经很难得。

发现呆湾省的剧真的有一些还满努力地避开同类型套路的在做认真的表达,这种多方积极努力的态度就很赞了。别的不说,单是女记者那一条线就秒杀绝大多数内地国产剧和好莱坞行活儿里Dior癌思维下的添乱拖后腿女主花瓶人设。

为这些肉眼能见的诚意,再加一星。

 4 ) 想盡辦法痛苦的活下去,是為了之後的XXX,這真的合理嗎?女魔頭 vs 女記者

反轉高潮點,在於最後一集女記者跑去幫女魔頭上了一堂「勇氣」課。

第一次看的時候,感覺非常屌,一上課就瞬間打通任督二脈,感覺好有道理,但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第二次看果然沒錯,有點牽強,打通任督二脈的感覺跟一上課就開始播配樂有很大的關係,配樂在一段時間醞釀後一上課就順勢響起,有很強的引導效果。

女魔頭觀點 + 他們很痛苦,我是在幫他們,讓他們有勇氣面對死亡,並且完成遺願

女記者觀點 + 他們只是需要一點希望 + 想盡辦法活下去,才是有勇氣 + 因為之後會有XXX


< 想變女生男 > 因為無法獲得父母認同,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收到妹妹的禮物,知道人間還有愛...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想變女生男,只要有一些志同道合或是認同他的人,加上不要太在意爸媽的想法,看個心理醫生說服自己,自己沒有錯,應該就OK

< 過氣藝人女 > 因為無法東山再起,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如果知道還有很多人還是愛他、關心他,就...巴拉巴拉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還是心理問題,要自己調適,即使無法東山再起看開就好 或看個心理醫生放下太高的要求,應該就OK

< 雕刻男 > 因為名聲被弟弟搶去,所以很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不要太在乎他人眼光,其實已經向世界證明自己了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這個故事整個很牽強,因為如果真的想要名聲,要奪回是非常簡單,打個電話就好了

< 江曉孟 > 因為爸爸不理他們母女,只在乎工作 --> 女記者 Win,不該死 需要的是溝通和體諒

但是以上女記者win的人,嘗試過之後,可能還是失敗,自己心裡過不去,應該還是可以自己選擇自己的生命的走向。


< 殺人男 > 因為殺人內疚,非常痛苦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 --> 女記者與女魔頭平手 這應該自己決定該不該死,女記者講的好像是「痛苦的活下去」跟「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是同等的時間,但是因為殺人內疚是每天的每時每刻,而看到自己的小孩上幼稚園當然是快樂的,值不值得要得看自己,應該自己要有選擇的權利。 這有點類似終峰法則,好像因為之後會XXX誒,你先忍耐一下吧。但是是每天的每時每刻,是非常非常久的時間。 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 加班男 > 因為公司翻臉不認人,不給獎金又投訴無門,又癌末,家裡又窮,非常痛苦 。也想用死來看看能否在法律層面上報復公司。 女記者觀點:如果能活下去,就能看到家裡的植物是開什麼樣子的花 --> 女魔頭Win 看開花這理由實在太爛,但是同殺人男一樣,應該自己決定死或不死。如果衡量下決定要死,女魔頭給的藥也許就真的是解脫。


總而言之,我認為 < 想死不是就是「惡」> 人應該要自己可以決定自己的生命,這劇本還是偏向活下去就是「善」,死就是「惡」,這種觀念應該也是台灣的一般觀念,所以安樂死還是很禁忌的話題,想讓老人家安樂死也不能說,因為會有人說不孝。 哈拉瑞的書說到,近代歷史上,人權的觀念是「人的生命是神聖的」,但是如果走進老人院還是安養院,有時候看到的情景會讓人覺得「到底有何神聖可言」,太過痛苦淒慘地活著,根本不值得,至少也要讓人家可以自己選擇,而不是為了你認定的「善」而活著。

< 每天痛苦的生活不是什麼勇氣 > 女記者說因為之後會有什麼好事發生,所以現在先想盡辦法活著,才是有勇氣 但是這樣的意思是要忍耐,但我覺得每天都是生活,應該想盡辦法,先讓每天都是OK的。 該找協助的、該看醫生的,什麼都要想辦法,忍不是長久的,如果每天很痛苦,一定要想辦法除根,不是幻想著未來的什麼東西,每天就是生活,太過長久的忍耐很容易中途就自爆了。

 5 ) 不管想要表达多宏达的社会议题,请先把基础常识讲清楚

看完(其实看了1-2集就想说了)觉得纳闷,这么高的分数怎么来的?

对,你是悬疑推理剧(的外壳),请先把悬疑推理的故事逻辑和基本常识写清楚

对,你想表达各种宏达的社会议题,请抓柱重点深入探讨,不要只聊表面

对,你想设计一个“非常规”的男主,请最起码把男主的基本情况解释清楚

我不想多说警方办案的诸多漏洞(连搜证不戴手套都有),也不想多聊每个案件当事人贴标签式的人设(像没有生活的学生的想象),台词、演技也都不赘述。

我就单说男主方毅任(有剧透)。在这个最最重要的角色身上,编剧有多草率、多莫名其妙!

一、方毅任的病。

他到底患了什么精神疾病?有哪症状?症状的规律和原则是什么?

这对于理解男主行为、推动剧情的发展、以及最后男主的改变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是,整季看来下,这些问题全都没有交代清楚。

一会是交流障碍,一会是躁郁症随时发狂,一会又像双向情感障碍,感受不到其他人的痛苦。

因为没有人物行为的“原则”,导致观众没办法判断此时是该出于对患者的同情、还是对作出改变的欣慰、还是对特殊才能的惊叹。

男主的同事说过,他得的是:亞斯伯格症

其实只要抓柱这个病的最大特点——“社交障碍”,就能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一个“社恐”警察,和一个“社牛”记者,一起行动探案,非常有对比、有火花,有爆点有笑料有眼泪。

这样,最后男主需要去劝女儿,向记者求教说话的方法,才能起到升华的作用!

社恐想要学者社交,满嘴跑火车的记者开始学习说实话……

就因为混乱的人设,和没有规则的行为,导致这个结尾变得毫无意义,平淡如水

(男主有惊人的记忆力这点其实也可以大做文章,但是编剧只是像填缝剂一样塞在剧情的角落里,让人一头雾水)

二、方毅任的家庭

男主的家庭情况,可以说是整起案件的导火索,至关重要。但是导演、编剧交代的不清不楚。

首先,一个精神病患者想要结婚生子,本来就不容易。能愿意和他成家的,一定不是普通女人,但是他的妻子,就是一个脸谱化的“好老婆”,和平常妻子没有区别。这怎么可能呢?

结婚前妻子就已经知道男主有这些精神疾病了,但是从家庭装修、家居布置、女儿的养育方式上,一点也没看出来,这个特殊的家为了家庭幸福做出了什么预案和改变?

这些人物背景的bug,让观众对人物个性的把握更加没了头绪,也让我觉得编剧和导演没有认真对待故事,连基本的常识都懒得去琢磨,匆匆忙忙只想表达自己有多热衷于为社会弱势群体大声(然而也表达的像流水账)。

三、父女的感情

让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女儿对父亲的感情!

如果父亲一直埋头工作,为什么女儿那么那么爱父亲?不应该敬而远之吗?

男主离开家回忆的时候,全是女儿和母亲的画面。如果这时候全是父亲和女儿的画面,就合理很多。能表达出他爱这个家,爱女儿,只是不知道怎么交流和沟通……可惜,没有。

如果只是因为父母离婚,为什么女儿那么那么恨父亲?

天底下离婚的父母千千万,如果每一个孩子都恨父亲,那还了得?编剧应该不会是想表达这样错误的观念吧?

从剧情看,男主的妻子是一个通情达理温文儒雅的女人,那么离婚以后,妻子是怎样理解丈夫的?妻子是怎么安慰父母离婚以后的女儿的?统统没有交代,上来就是恨之入骨。为什么呢?都怪精神疾病吗?(女儿的精神疾病是遗传还是环境塑造,也没有交代清楚)

不知道为什么爱,也不知道为什么恨,大结局给人的感觉也就索然无味了。

一手好牌,打的稀烂!

亲,你是悬疑推理剧,你的观众可能是一群最聪明的观众,至少是准备好迎接一场头脑风暴的观众,然而……你就给个这?

 6 ) 《谁是被害者》最打动我的不在剧中,而在剧外

他们生前不被注视,死了之后,警方、媒体、观众却费尽心机搜寻你的身份,你的经历,这是剧名折射出来的吊诡与讽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雅均和江晓孟为他们策划出来的死亡仪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次重获凝视和重拾尊严的机会。

01、

“遗愿命案”中的所有死者,基于一个共同点,都有遗愿想要实现。

遗愿命案的引擎者是李雅均。李雅均给江晓孟灌输了自己的死亡价值观,江晓孟拔掉母亲的维生系统,让她永远结束了痛苦。江晓孟加入李雅均的死亡之局。

李雅均与江晓孟进入心理咨询机构,“收集”那些想要寻死的人,他们便是之后的一系列死者:游诚皓、苏可芸、张聪健、庄秉荣、刘光勇。但遗愿命案的死者还应将周洋囊括进来。

周洋的名字出现在所有死者之后,但事实上周洋死于所有人之前。连环案中的死者出现顺序不是按照死亡时间来排列的,而是根据遗愿实现的顺序。它的逻辑链条是:每个人都因前一人的死,实现了自己的遗愿;每个人也都以自己的死,替后一人实现了遗愿。

游诚皓是逻辑链条的起点,她打扮成苏可芸的模样,实现自己成为女人的遗愿,并且同时将自己死亡的现场布置成苏可芸未发行的新专辑的封面,实现了苏可芸的遗愿。由于游诚皓前面没有替她实现遗愿的死者,所以她算是一个小小的特例,她的遗愿实现也借助了后一个死者。

游诚皓的死亡设计或许会引发反诘:她明明可以我行我素地做女人,不用参加遗愿交接计划啊?其实游诚皓并不是无法自主地成为心理甚至生理意义上的女人,她是无法成为一个社会性意义上的女人,也就是说社会不肯承认她是一个女人。通过变身为一个有名的女明星,这算是变相地让自己实现了这种社会性意义上的性别身份。同时,她的自杀也是一声绝望的叫喊,她以死向社会明志:我就是女人。

由于游诚皓实现了苏可芸重获关注的遗愿,于是苏可芸在安邦公司楼顶以张聪健的名义自焚,引发公众对血汗工厂的关注,实现了张聪健的遗愿。

接着张聪健死在庄炳耀的工作室,曝出艺术家庄秉耀的造假新闻,实现庄秉荣让自己的艺术才能被公众得知的遗愿。

再往后,庄秉荣以刘光勇的名义投水而死,实现刘光勇为少年时杀人罪过的忏悔。

最后,刘光勇戴着周洋的手环,从安光护理院十楼坠下,实现了周洋曝光护理院虐待老人内幕的遗愿。

整个遗愿命案的运行机制就源自这样一个高概念设计,它拟定了这场被害者游戏的运行规则。

按照遗愿命案的自杀逻辑,必须是目睹前一人为自己实现了遗愿,自己才会坦然去为下一人实现遗愿。但是这个逻辑并非一直奏效,它在刘光勇和周洋这两个环节上说不通。刘光勇最后在求生的情况下,被李雅均强行注射死亡。

而周洋实际上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参与”了这个游戏,他的确失去了活的勇气,也有想要曝光护理院的遗愿,但他并非死于自杀,而是李雅均的药物他杀。如果说这一逻辑缺陷还能基于周洋的确想要自杀却无法自主完成,而李雅均是在帮他解脱痛苦而自圆其说的话,那么另一逻辑缺陷则很难说通了,那就是周洋死之前根本没有目睹自己的遗愿实现,直到遗愿命案发展到最后,刘光勇的尸体戴着他的姓名手环,从安光护理院十楼坠下,引发轰动,他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遗愿。可是此时目睹遗愿实现的,已经是他的“在天之灵”了吧。所以周洋的遗愿实现,基于的是李雅均的守信。可是吊诡的是,周洋并没有与她建立契约,这一契约是李雅均单方面书写并签署的。按照遗愿命案的自愿逻辑,李雅均本可以征询周洋的意愿,让他自愿入局,但她没有这么做。无论她基于多么善意的前提,事实依然无法改变,周洋的死是一个阴谋,一场谋杀。

李雅均的扮演者林心如在第八集幕后采访中分析李雅均的心理时,说李雅均生命意志的崩溃是因为她所爱之人周洋生命意志的崩溃。遗愿命案从此开始。而李雅均踏上了帮助他人实现遗愿——抑或说教唆杀人——之旅。可是在剧中,李雅均的这一心理动机建构很大程度上并没有实现。

不过,也正是这两处逻辑上的破绽,令散发着“牺牲”、“自由”、“价值”这些美丽光环的一组自杀艺术蒙上有悖伦理的阴影。

02、

李雅均基本上只是一个功能性人物,剧集对她本人的刻画显得仓促、薄弱,基本就是让她自己念了一遍编剧的背景设定。

她真正的作用是抛出那些“大哉问”:

协助他人自杀是可以的吗?

她的行为究竟是在救苦救难,为人超度;还是通过洗脑教唆杀人,狂妄地裁决他人生死?

自杀是可以比活着更有价值的吗?

这些问题还可以有进阶版本:

如果说协助自杀是可以的,那么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

助人解脱痛苦式的协助死亡与基于洗脑和教唆的谋杀界限何在?

如果自杀有可能产生价值,什么样的自杀比活着更有价值,什么样的自杀比活着更没有价值?

李雅均和周海茵在第八集的对话在这些问题上做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角力,结果以李雅均基于死亡的升华理念失败、周海茵基于生命的希望理念胜利告终。但这样的探讨未免受困于主流,显得野心不足,更像是一针安慰剂,并不能起到太强的启发性。其实生死的意义问题不可能有唯一答案,死和生也不是消极与积极的二元对立。李雅均的死亡观念的确出于她生命价值的崩毁,具有消极性和欺骗性,但她的故事远不能囊括死亡话题的全部面向。其实我们用不着担忧消退生的光环、承认死的意义之后,人类会陷入彷徨。为了价值正确而去崇高生命、矮化死亡的做法,对直面复杂而艰深的问题徒增泡沫,并无裨益。其实剧中对死亡的态度大多数时候都是比较客观和开放的,但是最后这场对话实有纠偏之嫌,仿佛担心先前的客观呈现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03、

相比这些无解的终极命题,故事中投射出来的那些社会议题与边缘群体的处境会显得更为当下与实际。

游诚皓的故事关照到性少数群体的心理与社会对性少数群体的认同度问题。这里我使用的词语本来是“宽容度”,但我意识到“宽容”一词背后也带着威权感,仿佛非异性恋者需要得到主流社会的批准似的。我认为我们没有这样的权力,我们应该做的是认同、接纳,而不只是宽容。游诚皓的父母不能理解她,在工作中又被歧视、欺负,她只从青青(江晓孟)那里得到一种相依为命的安慰。

苏可芸的故事折射出明星这种特殊的公众人物身背的压力。潮涨时刻万人呼啸,潮退之后无人问津,反智浪潮下的追星现象就是这样。明星所经历的巨大落差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他们的心态是很有可能失衡的。

张聪健的故事反映出职场奴隶的生活状况与黑心企业、血汗工厂奴役员工的事实。“996”话题之所以引人关注,就因为这类受害者太多,而正义的追诉又如此之难。

庄秉荣的故事是一个艺术家寻求认可的故事,一方面他创造出杰出的作品,另一方面他生活在孤独阴暗的世界,无人知晓。这也是一个表现兄弟之间的爱与剥削并存的故事。表面上看庄秉荣是那个残缺之人,实际上弟弟庄秉耀残缺在内心,他嫉妒哥哥的才华与父母对哥哥的亲情倾斜。他盗取哥哥的艺术荣耀,获得一种变相的代偿,这又令本就残疾的哥哥反过来产生巨大的失落。但揭开这层剥削关系,两人其实又是共生的,就像庄秉荣讲述的两只小狗的故事那样。这个故事令人对亲密关系产生更多思考。

刘光勇的故事是一个曾经犯下大错的少年犯四十年后的自我救赎。在十七岁时,少年刘光勇在青年流氓的威逼恫吓之下,心态崩溃,杀死一个无辜之人。一失足成千古恨,对一个少年来说莫过于此。当时的他只是一个孤立无助而又心智不够成熟的少年,杀人又是在胁迫之下的行为,他并不是一个暴徒,也正因于此,他才会备受良心折磨四十年,仍然觉得自己只能以死谢罪。这个故事令人联想到青少年间的霸凌问题,社会的容错机制,以及对过错犯的心理关注。但这个故事有更高的价值,因为某种程度上来说,刘光勇在那时那刻的作为是无可避免的死结,这种具备永恒性的悲剧,人类该如何面对,值得不断地深思。

周洋的故事则牵引出老年人的弱势处境。一个健全的社会,应该给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老有所养是对对人的关怀与尊重,一个社会如何对待老年人,体现出对是这个社会对待生命的态度。死生亦大矣,可生死问题不仅在哲学层面上显得重要。如果一个社会是唯利是图的,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无法再创造经济价值,那么他们就很有可能被这个社会所抛弃。因为这样的社会是人性丧失的丛林,生命是可以被利益践踏在脚下的,每一个普通人基本的生命权利都会变得无从保障。但人人都会变老,每个人肯定都不希望自己在变老之后就被社会所抛弃,因此我们应该追求建立一个老有所养的社会。

死者的故事中,比如张聪健和周洋的故事,还反映了金权交易的内幕。无良企业长期作恶,却始终屹立不倒,这与权力部门的失职或腐化是分不开的。

我们也别忘了几个主角身上投射出来的现实问题。

调查记者周海茵本来用冷漠嗜血的态度处理一切新闻素材,为了第一手报道不择手段。但当她的一篇报道不可避免地催化了命案的发生之后,她这才开始反思,承担起了媒体本应具备的责任。这体现在她重复对方毅任说的一句话:“我们可以阻止这一切。”媒体不能只是商业机构,媒体有其天然的使命应扛起,有其天然的伦理应恪守。媒体应该追寻真相,监督权力,对抗强权,聚焦弱势群体和社会痼疾,塑立公序良俗。而剧中的媒体行业却可说很大程度上放弃了使命,背离了伦理。徐海茵的上司囿于政府和企业势力,规避尖锐的社会新闻。徐海茵一个男同事在面对张聪健的案子时一语道破媒体的失职:很多记者都收到过他的检举信,但是没人敢报。

方毅任患有亚斯伯格症,这令他在情感与交流方面存在障碍,情绪控制能力不佳。这反映在他与人说话直来直去,不知转圜,容易狂躁、吼叫,而且家庭破裂。演员张孝全给这个角色赋予了痉挛的挑眉动作,和回避他人目光的扶眼镜动作。某种程度上讲,他促成了这个悲剧的发生,若不是他对女儿的忽视,江晓孟也不会推动遗愿命案的发生。但他这样的人难道就不配获得幸福吗?当然不是。作为一个会被歧视为不正常的人,他又其实比一些所谓的正常人做得更好,至少当案件发生后他在努力改变。从某种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可说是一个自闭症父亲有关亲情救赎的故事。

江晓孟这个角色承载着那些家庭破碎了的孩子遍尝的凄苦、辛酸。由于父亲的缺位,她身体上留下了永远的疤痕,但更难抚平的却是刻在心底的伤害。她独自承担起母亲病痛所需的花费,在底层沦落挣扎。她鼓起勇气希望从父亲那里获得亲情的支持,得到的却只是擦身而过的父亲头也不回的背影。在她失去生活的信念之时,她遇到了同样失去信念的李雅均,在李雅均的诱导下,她加入了遗愿计划。她帮助那些想要放手的人在死之前实现遗愿,为他们点起守护的蜡烛。而她自己也准备一走了之,但她也有一个放不下的遗愿,让父亲想起她,找到她。在悬崖边,父女俩终于见面。江晓孟一字一句背出小时候在父亲的卷宗里记下的杀人手法,这与遗愿命案中的被害人死法一一对应。这揭示了站在江晓孟的侧面,遗愿命案只是一个女儿对父亲的一番执念与深情。

藏身遗愿命案之后,最隐秘的主角是李雅均。她是印度尼西亚人,从她嫁过来之后没几年老公就进入护理院这点来看,夫妻俩年龄悬殊,而且她很有可能是被买来的妻子。她说自己被护理院聘为黑工,可见她是非法移民。这样的身份表明她就像黑暗中的老鼠,是与阳光下的社会和人群相隔绝的,这加塑了她的孤立处境。这样的经历表明她没有体会过爱情,因此爱情的一线闪光就会令她感动莫名,因此周洋对她如此重要,周洋的消沉会令她丧失对人生的期盼。如果她没有经历过爱情,她反而能够熬过这漫长无望的生命。

04、

在这些角色中,很多人都是可能被社会选择性忽视的那种人,也就是所谓的弱势群体。他们生前不被注视,死了之后,警方、媒体、观众却费尽心机搜寻你的身份,你的经历,这是剧名《谁是受害者》折射出来的吊诡与讽刺,这个剧名并不只是一个概念,一种悬疑。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李雅均和江晓孟为他们策划出来的死亡仪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次重获凝视和重拾尊严的机会。而将主题设计为寻找受害者,而不只是罪案剧通常的追凶,概念上反其道而行之,颇有新意。而且剧名所呈现出的矛盾还在于,既然他们是自杀,为什么要称他们为“被害者”呢?这正是要引人思索的地方。当然,答案泛泛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有一些自杀并不是个体性行为,它们可能具有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的成长过程和生活经历有关。这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经体现得很明显。

这一系列角色与故事都有其现实的土壤,可见剧组着实耗费了一番心血。但还是不得不说,这方方面面的反映都只是点到即止,能够引发一定的关注和思考,但并不能起到太强的反哺现实的意义。当然,这主要是一个犯罪推理剧,社会现实是套在其中,为“被害者游戏”这个概念所服务的,它的重点在展现如何突破层层关卡,而不是停在某一层,深挖下去。因此在这方面苛责,会显得文不对题。

05、

我知道《谁是被害者》是一部很不完美的作品,它最打动我的地方也的确不在剧中,而在剧外。它最好的地方在于,它是一部群策群力、踏踏实实做出来的作品。它表达出了在基本完备的工业体系之中,一部用心创作的作品能达到的较高水平。犯罪技法向医学与媒体取经;概念设置标新立异;悬疑的构筑与瓦解有趣有理;叙事手法如片头闪回的运用引发观众对人物的深切共情;对十几位重要角色的背景丰盈比较到位,对主人公的性格塑造也做到了鲜明。

但最让我欣喜的是与内容无关却又大为交关的地方,那就是我在台剧中看到了如美剧般标准化、专业化、体系化生产的讯号。这充分表现在每集结束后的滚动字幕中和幕后纪录片中。在当下的华语剧集市场环境中,我期待的根本就不是零星的爆款,而是体系的建立。而台剧市场,有资本注入,有自由的创作环境,正是群雄逐鹿、猛龙过江的好时节!

(公众号:段雪生)

 7 ) 【KellyWu评测组】一次失败的推理小说改编

也许豆瓣电影简介已经将本剧翻拍自天地无限的《第四名被害者》删除了。所以本文会从原著角度切入,分析原著和本剧的异同,但无论从原著方面来看,还是单看剧集的质量来看,本剧的完成度较为一般。前面吊足口胃的悬疑谜案、重口猎奇的尸体装置、克制写实的科学鉴识画面呈现(至少比隔壁家法证先锋4高科技鉴证,来的有意思吧)以及耐人寻味的角色关系,后半部分我已经觉察到苗头不对劲,基本就是很拖沓的节奏,到大结局时,质量却更是一落千丈,笔者可能还没到三十而立的时候,但是这种所谓的大条道理说教,我在十年前就觉得颇为反感。正所谓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但是看到本剧结局生硬说教式的台词灌输,犹如潲水味的鸡汤,我这几天肯定是过不好了。

截取自外网的新闻,原来已经有韩国影视制作方拿下版权,近几年韩国的类型编剧的水平令人刮目相看,也许是他们本土的类型小说家都去当编剧吧,甚至具备化腐朽为神奇的改编能力——将比较普通的原著,改编成佳作,本人还是相当期待韩国的影视改编版本,因为原著《第四名被害者》,我真的很喜欢,亦相当信任韩国编剧的能力。

再说回原著《第四名被害者》,虽然豆瓣读书没有出分,甚至个别评价也不是很好,但是个人认为绝对称得上华文推理的佳作,几乎是一气呵成、超乎预期的阅读体验,开篇的“方梦鱼连续杀人案件”揭开本小说的神秘面纱,留下凶手认罪自杀,但是死者尸体却一无所获的悬念,故事围绕此悬念逐步展开,通过新闻媒体的角度切入,接二连三找出死者猎奇的尸体,反复刻画书中角色心理活动的变化,使得主人翁和配角塑造立体化,再加上每一章后都有各种媒体内容相互映衬小说内容(类似博客、新闻采访、新闻节目、脸书),同时赋予小说中独特的新鲜感和现代感。真凶虽然并不令人意外,但是真相大白的时候,交代的线索以及伏线均有合理的回收。至少是个扣人心弦的故事、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过程,还有丰富的人物塑造。

网剧除了保留媒体人徐海音(茵)这个重要角色和以猎奇的尸体装置噱头之外,完全跟原著是两种走向的故事,《谁是被害者》也就结尾提到《第四名被害者》里的案件,实话说要是编剧按照原著的故事走向来拍,完成度绝对比你们硬造的故事好很多,个人对于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予以谴责。

来自完结集尾声的截屏

再聊一下演员选角方面,张考全倒是没多大问题,当然张考全其实结尾的情绪掌控还没有很到位,导致观众会有尬尬的感觉,不过倒不是关键,至少前面几集塑造这个角色是成功的。拉跨主要在于林心如这个角色上面,表演浮夸缺乏质感,台词因为编剧的问题富含潲水味的鸡汤味道,反正就是很俗套那种我是正义的小天使是社会的问题是你们的问题诸如此类的……摆脱能不能别让林心如接这个超乎她能力之外的角色,她的演戏水平明明还停留在大明河畔的紫薇啊,我相信至少许玮甯去演林心如的角色,完成度亦会高出许多。

取自于豆瓣

当然王识贤和许玮甯的表演还是水平线以上,尤其许玮甯这个演员,她早已不是那个和袁湘琴争江直树的 裴子瑜,演技不断进步之余,隐隐约约有湾湾悬疑恐怖类第一女主的感觉。在程伟豪的《红衣小女孩》《目击者追凶》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陈正道的《记忆大师》短短几个镜头就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陈正道《秘密访客》,许玮甯会拿出怎么样的表现出来,我们大可拭目以待。《谁是被害者》中,她成熟自然的表演,神态表情拿捏相当到位,台词虽然大多是轻描淡写地念出来,但就是给出的感觉是掷地有声的。 当然悬疑恐怖类的导演们,为什么会比较青睐这位演员,很大可能是因为许玮甯身上具备那股混血儿的异国风情,会赋予观众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电影制作和细节处理方面,单看网飞华语网剧角度来看,算的上制作精良吧。开头警官入场调查尸体的电梯长镜头、前几集重口味的尸体装置呈现、还有一些远景镜头和背景音乐配合以及角色抒发情感的镜头把控,我还是觉得挺ok的。主要还是剧本拖后腿,有一说一,这样的剧本配不上本剧的制作团队。

最后回归到网剧评分上,1778人评价,8.3分,还有很大潜力空间下降,我个人认为至少下降到7.3-7.5空间,豆瓣友邻打分的不多,现今只有桃姐打了四星(其实是七分),如果不考虑原著小说的话,本剧我会给三星,但一旦考虑原著小说,就感觉人不好了,那就两星为敬吧,希望网飞可以继续买多点推理小说来改编,同时亦希望下次编剧拿出更好的表现出来。

 8 ) 有剧透,但也推荐想看还没看的朋友进来,希望别让这剧再害到后来者

有剧透,但是你如果看完前三集,看下去就没问题了。或者你一点没看就看了个预告,也欢迎你继续看下这篇评论,因为这是一篇劝退的评论。

看完前三集后面就不用看了,越看你会对这剧打分越打越低,最终就跟我一样。

警察各种不专业就不说了,这具尸体男的女的,是否有整容,男主看的一清二楚没有一点难度,为了剧情需要在结尾告诉你,为了男主自己找到证据,各种现场遗漏证物。浴缸有塑料、针头遗留算是比较含蓄、仓库空地直接留空的针管。

监控能看到少女手臂的刺青,却完全没有从这方面开始侦办,男主也是早早看到,甚至他都知道女儿为何要刺青,却也不一开始从这开始找,女记者这里显得略微可以说得通,因为她要交易情报所以没有提及这条线索。

我个人不知道台湾那边整个网络媒体在此类事件的情况下,是个什么情况,但是警察要通过看电视新闻才知道媒体最新进展,这未免有点不太像2019年发生的事情。为了推理和剧情需要,坏点监控还是能接受一点的。但是医院里面这样杀人也太假了点,这又不是抗战片谍战片。

整个剧情在第四受害者,刘光勇那里开始一路走下坡,平淡无奇的内容,不知为何要用上这么长的篇幅。

再说下,该剧和一部韩国电影《奥罗拉公主》一部分内核很相似,奥罗拉公主中当我知道罪犯和负责调查的警察原来是夫妻,直接从悬疑变搞笑片,老婆在那杀人复仇,老公在那查案,知道是谁还瞒着自己的同事。《谁是被害者》也这个套路,当剧情里大概判断到女儿是犯人的时候,犯人和警察是一家人,这片就不悬疑了,成了家庭伦理剧。《奥》与《谁》的男主都是那种卷毛加眼镜的类似造型。两者犯罪现场都留有一个标记,前者是卡通贴纸,后者是遗愿蜡烛。暂时就回想起这些。

本剧最大的问号在哪?男主这种怪胎、怪咖是怎么能结婚生子的,这个你用2集的篇幅来写一下,大概我还能更看得进去一些。做事这么严谨的男主,怎么把危险化学试剂药品放在家里,门开了一条缝什么的,你能接受吗?我不能接受。男主老婆知道男主这样,家里这么养小孩也是没有一点警惕性吗?这也说不过去啊。这还是2019年,你搞个红外线之类的报警器什么的也不是太难吧。(其实这段意外的剧情我觉得是借鉴了一首韩国歌曲的mv,因为是女子,mv拍的挺好看挺感人的,歌也好听)。

本剧最大被害者是谁?就是我们这种看完全剧的人。

最后再劝一下,各位如有缘能看到我的评论,千万别看这剧,要看的话第三集之后也别看下去了。

 短评

剧情不如《暗黑者》,动机不如《心理罪》,鉴证不如《法医秦明》,猎奇不如《十宗罪》。

6分钟前
  • 大侦探凤梨
  • 还行

可以提前预定年度最佳台剧,尤其最后两集非常有感染力,许玮甯特别好特别好,小女孩有点像周冬雨演技也在线,唯一的不足是林心如表演太过了让整个故事给人的震撼程度大减分

8分钟前
  • 阿五
  • 力荐

还好,口碑吹的来势汹汹,可过程比较乏味,看似在不断延伸却也在原地踏步,靠重口味道具博眼球,警察和鉴证科办案能力一般,全靠现实阻力推进,偏故弄玄虚的刻意伪装,前几集还未见出彩的段落和角色,但也能继续追下去,不过内地以外的大尺度华语犯罪题材,也只能靠港台来办了,全部看完了还是台湾现实呈现和关照的那一套,完后一派和解气息,涉及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不新鲜但确实有警醒的意义,另外最后一集被林心如尬完又被张孝全尬,直接就跳戏了,角色张力吃重,总觉得他们努力在想怎么演和如何说好台词,有种间离的搞笑感,哈哈哈

11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还行

3.5 一群想要放手的人,和几个想要抓住的人。每个被害者都加入了自己的议题和社会元素,联结在一起还是觉得不深刻,倒增加了推理的娱乐性,苏可芸比较有趣。许玮甯和张孝全稳定发挥,林心如的演出竟是有突破的。最后一集台词写得不好,活下去的意志讨论还不够公允

12分钟前
  • SundanceKid🌈
  • 推荐

台剧越来越能打了,以受害者为切入点,“有的人死了比活着有意义”,探讨了蛮多东西,社会/人情/亲情/无良记者…张孝全和许玮甯的细节处理的很到位,林心如演的疯子也可圈可点。节奏有点高开低走,到了第六集劲就不足了。

13分钟前
  • 利多卡因
  • 力荐

这部剧还真的蛮不错的,特别是林心如让人眼前一亮。虽然不是主演,只是特别演出。但是超强素颜出演,还化了老年斑、家暴后的伤痕等特效妆,是真的很不错,让人看了就觉得她是李雅钧,没有林心如的影子。最主要是眼神戏真的超棒,有一幕是摘下口罩笑了,那笑容看了都会有害怕。和以往不同,饰演这么一个有心理疾病的不正常的人,林心如确实表现得很好,一举一动、一个眼神都是戏,实力演员👍👍👍

18分钟前
  • KIAWFY
  • 力荐

“我们不要放弃好不好?”我心中本年度目前为止最佳台剧。网飞出品的几部华语剧里,罪梦者和这部是最喜欢的两部,但是也说不好自己到底是更喜欢哪一部的结局。张孝全在两部里面演的都是苦大仇深的角色啊,但是每次他演苦大仇深的,都很好。许玮甯很好啊,第一次看她,有点喜欢上。林心如表现很惊艳,但是我觉得稍稍有一点过。

21分钟前
  • 国产无籽红提
  • 力荐

林心如

23分钟前
  • 你的
  • 力荐

上一部达到这种水准的华语悬疑推理剧,我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时候了...离奇案件、缜密推理、复杂人物、完整的社会群像链,这个类型能给出的基本都给出了。虽然部分情节点有僵硬处理痕迹,后段遗憾也不少,但放在华语剧的层面来说,的确要用“极度罕见”来形容。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群演员,他们出演的全是极端人设,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患者,甚至还有郑人硕一人两角的情况。但大家还是能够对角色产生很深的理解和体认,即使部分表演有点“台式”过火,真挚与信念感是看得到的。反观大陆的悬疑剧,“过场感”很强,演员很难把他们的真心拿出来给人看到。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林心如演技很👍

28分钟前
  • ssnyvk点缀
  • 力荐

很好看,喜欢林心如~

31分钟前
  • 鬼束千寻go
  • 力荐

netflix资本的注入,东亚文化产业必然形成新阶段,日韩及台湾看来复苏势必成然

33分钟前
  • 小毒物
  • 力荐

因为林心如的参演,五星观望

38分钟前
  • 穆津睿
  • 力荐

林心如演技爆发!剧情很紧凑啊。

40分钟前
  • 温柔的疯狂
  • 力荐

已經是少數好看的台劇了 近來網飛的台劇都很爛 真的滿精彩的 林心如就是亮點 演技真的很好

43分钟前
  • Davina
  • 力荐

挺精良的剧集。视听讲究,悬疑和氛围出色。值得咂摸的是许玮甯和林心如的视角,她们既是参与者,也是旁观者。并且,两个人是分别从死与生的角度来理解生命的痛苦与意义。表演集体在线,张孝全各种强迫症式的动作细节很加分,包括空洞的眼神。林心如那个自以为善的恶魔形象也不错。

45分钟前
  • 居无间
  • 推荐

男主是如何一下子从十多年对妻女不闻不问发展到忆女成狂的?这个情绪有点不连贯啊

50分钟前
  • 吃完中饭吃晚饭
  • 推荐

7分,开场很重口,果然网飞尺度可以。悬念也不错,不过中间往后几集就有点弱了,大概朝着你能想到的方向推进。张孝全这个角色有点意思。

5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剧情很紧凑,林心如演技非常可,值的看!

59分钟前
  • 懒喵喵爱叫唤
  • 推荐

台剧在复兴。。男主不错,每个角色都丰满林心如一点不像以前的林心如了,角色张力👍。

60分钟前
  • 云雀叫了一整天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