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我工作故我在第一季

记录片美国2023

主演:内详

导演:卡罗琳·萨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9-16 16:15

详细剧情

  对有些人来说,工作只为糊口,而对于另一些人,工作是一种召唤。这部纪录片系列探讨了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工作对现代美国人的意义。

 长篇影评

 1 ) 奥巴马出镜的纪录片:他到底在说什么?

纪录片一共四集,从下至上,以一集一个阶层的篇幅,给美国的四个职业阶层做了个切片。 片子本身基本上是清汤寡水的平铺直叙, 4集下来可谓完全没有亮点 --- 除了人靓声甜的奥巴马。

我想可能正是由于前总统奥总的出镜,才导致了这个纪录片的克制:不能观点明确,不能有立场,甚至不能有侧重。 我看的时候觉得是很无聊的。但是看完后的一周时间内,却屡屡回想起片中的种种细节。虽然是流水账一样的记录,稍微细看一眼,细节处还是有很多值得多想一下的东西。

(预警:下面篇幅有点长,但是比看纪录片还是快点 )


第一集:Service Jobs (服务工作)

这一集讲的的是美国从事的服务业的底层员工,从最偏远的密西西比的家庭护理员,到中等城市底特律的外卖送餐员,到纽约5星级饭店的客房清洁员。 虽然做的都是服务类的底层工作,但是差别挺大的。

密西西比的家庭护理员时薪只有9美元,在超市给女儿买个4美金的麦片都要想半天;底特律的外卖送餐员,每个月需要在小本本上精打细算,一不小心就会超支;但是在纽约做客房清洁的西裔移民大妈,在纽约待了20年,连英文都说不利索,一个月却有5000美金的进账,还不包括客人留的小费。大妈说“客人会给我留小费,5块,10块,昨天一个客人留了50块。我很高兴他们认可我的服务。但是我并不需要这些钱,我一个月赚的钱很够的。” 大妈在纽约住在一个舒适的小公寓,和同在酒店做保安的丈夫一起养育成人了好几个子女。可谓生活还是小康的。 --- 哪怕是偏远地区生活成本低很多,如果只是做底层服务业,还是去大城市的溢价高太多了。

大妈的工资高,还有一个很重要原因,皮埃尔酒店是有工会的:工会保证了大妈这些服务型员工的薪酬和福利,同时保证了酒店不能随便解雇员工。这也是为什么大妈的生活水平不错,也有安全感。我觉得美国酒店业的工会可能还是挺厉害的,去年我居住的城市就通过了一项法规,本市酒店员工的最低时薪要达到惊人的24美金--- 我想肯定是工会说客在市议会的成功操作。

而在密西西比做家庭护理的年轻黑人女孩,虽然很喜欢这份工作,但是因为工资太低,最后还是转去了当地一家做家禽肉类加工的大工厂,给鸡肉拔毛---- 这份完全没有人味儿的工作,可以赚15美金一个小时。在当地可以负担她的家庭开销。 这种大工厂可以提供比较高的工资,多数也是多年来工会监督的结果。 我的男朋友在科罗拉多州居住过几年,他就说,当地很多居民都是在为麦当劳,汉堡王这样的连锁大公司工作,因为相比起当地7.5美金的最低薪资,这些大公司付的薪水足以让人们在这些生活成本比较低的州生活下去。 而当地的私人企业--- 比如黑人女儿工作的家庭护理公司,完全无法竞争,进一步压制了本地经济的活力。

奥总在这一集的最后,提出底层的服务工作者非常辛苦,他们的工作极端消耗,他们需要更多的尊重。奥总很克制的没有提他们是否也需要更多的薪资 --- 毕竟酒店清洁和鸡场拔毛的工资并不低,只是不人性化而已。


第二集:The Middle(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是美国的国本,上世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保证了美国社会的稳定。但是这一集一开始,奥总就提到,今时今日美国的中产阶级和他们的父辈的“中产阶级”完全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现在的中产阶级不再均匀分布,而是下限被拉的很低。 奥总说,由于全球化的分工,现在这一代的“中产” 比起他们的父辈,能用更少的钱买到大彩电,新款手机,等等各种消费品,但是却更难负担起真正的资产:房产,教育。。。

这一集里聚焦的下层的中产阶级,正是如此,消费主义贯穿他们的生活。密西西比家庭护理公司的小组长,即使旺季涨价,还是会在周末和家人一起大啖最爱的小龙虾;底特律科技公司aurora的初级数据分析员卢克在地下室有一整间屋子的音乐设备;纽约皮埃尔酒店的接线员女士买了一柜子的LV包包和香奈儿鞋子。。。

这个阶层的人没有多少向上的动力,他们最怕的失去工作,阶层滑落。 纽约皮埃尔酒店的接线员贝弗利女士同时还是酒店工会的负责人,她最关心的议题就是酒店不能炒人,好让她安安心心干到退休;底特律Aurora公司的初级数据分析员卢克的同事们,对自己的工作也十分满意:工资合理,福利好,公司环境好。。。 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初创公司撑不下去,自己要回去做之前的底薪工作。

这一集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一段是,数据分析员/音乐爱好者卢克在自己底特律的家中和父母一起吃饭的一段。他父母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怎么样白手起家,挣出一份舒适的典型美国中产生活,他们希望卢克多在职业上精进,早日成家立业,不要不务正业的搞音乐。卢克在餐桌上心不在焉的点头如捣蒜。后来奥总回访的时候,卢克虽然听父母劝贷款买个了小房子,但是仍然不务正业的在地下室搞音乐。奥总问他说,有没有打算做职业的音乐家。卢克笑笑说,自己知道靠音乐赚钱有多难。所以他就想有份稳定的工作,支撑他业余时间安心玩音乐就好了。

这里面的年轻人卢克像极了我在《一个美国名校毕业生的职业选择》里提到的Jenny小妹,名校毕业,却只想打份普通工,专心玩物丧志。虽然是个人选择,但是却也有全社会年轻人的机会消失,阶层跨越难以实现的大背景。年轻人纷纷表示努力也无法达到父母的财富积累,还不如自己玩去。

奥总并没有苦口婆心的教育卢克,反而是背着手躺在沙发上和卢克一起静静的欣赏他的音乐作品。我觉得奥总对卢克的选择完全没有意见。同样,他对热衷买名牌,生机勃勃的贝弗利女士,也表示出了极大的喜爱。 这个阶层的人们只要工作稳定,就都能体面赚钱,享受生活。这不正是一个总统给选民们最好的承诺吗?


第三集:Dream Jobs(理想工作)

接下来出场的:美国收入前10% 的人群中,除去那超级富有的1%,剩下的那9%。

奥总说,如果你是牙医或是律师;如果住在美国沿海城市;如果你资产超过百万美金。。。 那么你很有可能属于这个阶层。 如果你问他们,他们可能会说自己是中产阶级,但是其实他们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所谓“中产”,他们创造的财富,超过了top1% ,也超过了下面的90% , 是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 这个阶层可以称之为“knowledge worker”(知识工作者)。

出现的人物有纽约皮埃尔酒店的总经理;Aurora公司的数据分析部门总监;密西西比家护公司雇佣的说客。这些人最大的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谋生手段,而是用来定义他们人生的组成重要部分。

皮埃尔酒店的总经理,一个来自欧洲超级优雅的gay,他的伴侣说,即使休假,他只要路过皮埃尔酒店,就会忍不住走进去“看看”,然后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 根本无法阻止他工作。 Aurora公司的印度裔技术总监,最关心的是自己是不是和时代最前沿的科技贴的足够近,一旦发现有更激动人心的科技工作机会出现,马上就跳槽到了另外一家研究robot的创业公司。 做过参议员的家护公司非裔说客,马上要退休了,仍然在兢兢业业的为家护公司在州议会四处奔走,为了就是能“make more difference”。

这一集里有趣的情节:非裔说客大叔给导演们展示了自己行头,平常穿的$200一套的普通西装,和重要场合穿着的镶有他名字的量身定做的高级西装,配套的劳力士手表 ---- 他说,重要场合你需要这些,这样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那些人物知道什么是好货。 这一段,和之前贝弗利给导演们展示自己的香奈儿鞋子那段形成了有趣的对照。 贝弗利的生活完全不需要那些昂贵的鞋子,她是为了买这些东西而工作;而说客大叔的名表西装却只是他的工作道具。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再没有比这更生动的诠释了。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细节,印度裔的技术总监问奥总,如果奥总回头看自己的30岁,有什么建议给自己?可以给30岁的他一个参考。 奥总说是的,自己30岁的时候,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大事业,只是走一步算一步。他说现在的年轻人总是想的很大很远。 但是其实走好脚下的每一步,回头看看时,就能发现自己已经完成了很多事业了。 (潜台词可能是,年轻人不要每天整什么大词,攒什么颠覆的大事业,积水成渊,从小的改变做起 --- 比如我现在做这个记录片。)


第四集:The Boss (老板们)

最后这集,我想说有奥总在这里,还有采访别人的必要吗?

额,导演组还是采访了:皮埃尔酒店的总公司印度百年企业TATA集团的总裁Chandra;科创上市公司Aurora的创始人Chris;和密西西比家护公司的创始人Jeanette。

TATA的集团的总裁Chandra,住在孟买高楼的豪华大平层,家里有佣人,每天全球飞来飞去,最爱蔬菜汁和沙拉。 镜头记录了他一次会议的场景,在百年跨国大集团的高层会议上,Chandra和管理层们讨论的现在我们是对VR,AI ,怎么看。。。 看到这里我不禁觉得有点好笑:人家大财团的高层会议的讨论内容怎么和我们烧烤摊上扯蛋的内容也差不多 --- 区别就是我们说的多高瞻远瞩也就是扯蛋,人家的一个观点和看法都能可能影响几亿人的未来。 也是,一个富可敌国的集团的总裁,操的可不是总统的心嘛。

片中奥总和Chandra有一个对话,奥总问Chandra的问题是,你觉得自己能从一个普通员工,一路平步青云爬到公司最高位,是因为自己有什么过人之处,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 我be like , 奥总,这个问题你问问你自己不就行了吗? 但其实奥总就是想借这个问题说:身处高位的人,并不是他个人能力比所有下面的人强,而是机缘巧合而已。 在这个位置的人,必须要有这个这个觉知。

在对Aurora科技公司创始人Chris采访时,Chris的弟弟也在场 --- 他是一位骨科外科大夫。 他们的父亲是英国人,但是觉得在英国觉得阶层固化,没有机会,于是移民到加拿大。两人回忆起,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会因为交不上电费而被断电。 但是父母一直在搬家,每次搬家,他们都会搬到一个好社区里最差的房子 --- 这样两兄弟就能去好学区里上学。 我听了这个觉得太感慨 --- 是不是很像孟母三迁? 重视教育的家长,即使贫困,也能给孩子更大的机会突破自己的阶层。纪录片把这段采访的重点全都在兄弟俩对往事的回忆上,可能是想说教育对贫困阶层来说有多重要,甚至是唯一可能让孩子们突破阶层的途径。

最后出场的是密西西比州AT HOME CARE 家护公司的老板Jeanette。她算是这3个老板中,最让人佩服的了。出生于一个有10个孩子的黑人单亲家庭,十几岁就辍学工作。当了妈妈之后完成了学业,然后创办自己的家庭护理公司。现在已经是密西西比州西南部最大的私营雇主了。但是她面临的问题是最大的:由于州里的医疗经费削减,她无法支付给员工足够的薪水人员流失严重。于是她给自己发很低的薪水,请了说客,做其他生意进行补贴。希望能把这份有意义的事业坚持下去。


操着总统的心的Chandra在片中,问了奥总一个问题:是否对世界范围内的两极分化感到担心?

奥总直言不讳的说,“这正是我最大的担心。” 然后奥总接着说,“ 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仅仅是制度上的,也包括经济, 文化,和社会生态系统的方方面面。 ” 。

这应该也是他制作这个影片的初心。让各个阶层的人关心什么,向往什么,都被看到。毕竟试图互相理解,才是良性改变的开始。

 短评

应往何处去……

3分钟前
  • ChenChill
  • 推荐

熟悉的奥巴马吐字干净的美式英语带入,三个截然不同的行业——家政、IT、酒店服务,很喜欢第一集其中一句“这能让我们明白我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吗?”其中的割裂感想必在家政和酒店服务业显而易见****BTW看到有第一季的tips饶有兴致地期待下一季了其实可以按照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来选另外三个《渔民、矿业工程师和房地产经纪人》

8分钟前
  • 翁志昊
  • 力荐

1、奥巴马,宾馆服务员、老人护理员、送外卖、她们都很乐观并且感恩生活在美国。奥巴马这8年任期是最能真实的展现一个人8年时间会老去多少,奥巴马连眼睛都明显老了。2、中产阶级、酒店接线员、码农、医护护理中层。第二集挺无聊的 3、土豪阶级、酒店经理,自动驾驶算法工程师、家庭护理说客 4、老板、自动驾驶公司上市、我差了一下股价,17跌到不到2元、酒店创始人国际印度集团总裁、家庭护理创始人(依靠补贴)。整体很无聊。就是三家公司,从底层到高层不知道表达啥的流水账。美国对印度人比对中国人尊重。美国人做菜没有油烟,也基本不用明火。下载。

10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底层人的工作日复一日,竞争激烈,只得到杯水车薪,没有归属没有尊重,最终被世界改变。科技公司人、政治说客、高阶厨师从事着挑战性创造力工作,怀抱梦想,影响世界。CEO们大人物们则着眼大局肩负责任,建立规则,改变世界。有人以工作建立存在根基,有人的工作只是糊口,决定工作价值的可能不在工作本身,而在工作之外,工作即政治。

14分钟前
  • 飞骑斥候
  • 还行

看完同时刷到一个视频 为什么要搞人家?让别人5500过上我们103的生活吗?而且还要超时工作20%。

17分钟前
  • Mahogany
  • 力荐

影响力本身就是一种资本,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去了解生活在底层的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想要什么,再和普通人无法接触到的顶层领导者对谈,这样的经历已经足以构成很有说服力的故事。和钱德拉的对谈很有意思,“如何增加岗位?大规模创造技能岗位。” 结尾总结也写得很棒 “We may not think about it, but we’re all a part of something larger than any single one of us. And our work is one of the forces that connects us.”

20分钟前
  • 8ku.
  • 推荐

整个企划如纪录片封面一样,从窥视社会底层逐渐探索到社会上层,精致且令人反思。最值得挖掘的是中层的故事,纪录片提出了尖锐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中层?我们想象中的中产生活是否可抵达且可持续?奥巴马夫妇不仅是执行制片人,奥巴马还担任整个纪录片旁白,增强了叙事本身的力量感,很惊艳!

24分钟前
  • E
  • 力荐

奥巴马都来了

28分钟前
  • raku
  • 还行

我觉得现代人比前代人对工作生活有更深层次的要求,是因为家庭生活带来的满足感变小了。

33分钟前
  • 黑加白加菲
  • 力荐

应该再探讨得深入点

35分钟前
  • 布加拉提
  • 力荐

非常真实的纪录片,可以了解美国人工作现状,美国人最底层收入一小时最低3美金,高的30美金各工种跨度还是蛮大的,有一半美国人口是靠服务别人收入,平均3万美金,还是打好几份工,每份工作时间应该都是很短,大概是工时有严格规定。中产3万到10万,这部分岗位和群体正在消失,因为人工智能和经济环境恶化,未来需要人的工作都将要消失了,机械和电脑逐步取代。高收入的资本家不会像纪录片说的,是因为靠中产阶级支撑才发家才稳固有钱,而是因为投资越来越有钱。想象世界都不需要人工作了,而只是靠超级大公司的技术,钱都被他们赚了,小公司想竞争根本没机会,那普通人没工作,没办法创业怎么活?有时间我发篇长评

37分钟前
  • 电影人生2016
  • 力荐

奥总主持本身就是最好的注脚。问题都是显而易见,但美国根深蒂固的强大自信目前似乎也看不到什么破局的必要。虽然奥总有点想法,但不好说透。素材还是比较鸡汤。

42分钟前
  • york
  • 还行

碌碌无为的一生和伟大的一生区别可能只是思考“为什么”的时间长短。

44分钟前
  • 墨菲斯托
  • 推荐

受过良好的教育,拥有不错报酬的工作,已经是privilege了

46分钟前
  • lifeLover
  • 力荐

更加体会到当今社会的压力之大,以及跨越阶级的难度之高,后者近乎成为不可能的存在,能让自己好好活着就不错了

47分钟前
  • son沐风
  • 推荐

拍得真好啊,从行业,阶级,时间三个维度(或许还有一点性别)来讲述,但内容却很集中,讲的是工作,看到的却是人的价值。虽然现实里只有被当成工具而压榨的工作,被人情琐碎消耗内心的工作,被日复一日的倦怠感压垮的工作,但偶尔还是会幻想what would I be if I had the dream job

49分钟前
  • 秋边边
  • 力荐

以前的人们指望工作糊口,现在人们指望着工作提供意义。如果只是为了糊口,就像凯恩斯说的,人们早就应该无需画这么多时间工作。然而,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更多有价值感的工作吗?

51分钟前
  • Finnegans Wake
  • 推荐

主要三个阶层的小案例:低阶层:7-15美元/小时 待遇浮动依赖工会 多兼职;中产层:30美元/小时以上 依赖自身的专业技能 尽力自我满足感; 看不见的更高层级:现金技术与资本行业(无人驾驶企业/TaTa集团) 处理重要的未来系统设计 收入上限是无上限的想象力;奥巴马通过模棱两可(也许是为了避免强调社会财富极端集中)的提问,也算是待过象牙塔顶层后对于社会各阶级生存状况观察做到仁至义尽了 虽然当初医保法案也像是种治疗皮肤的外用药处方 治不了多数人肚子饿的问题。

54分钟前
  • 赤子
  • 力荐

如同两夫妇近几年大多数的节目一样,因为站在幕前,无论如何都已经分薄了企划本身的聚焦,而很难不逃过“个人形象宣传片”的既定发展方向。对这其中经过的变革、不愉快的事件以及不完美的发展盖过不提,最终“倾听日常,与普通人交流”的想法都更趋近于作秀,而非借由经典书籍发展的更有实质性的讨论。承认这是一个拥有积极向上用意的纪录节目,但最紧要的便是让任何(可能)夺取注意力的人安排于幕后——《美国工厂》的成功与是否有两人背书没有那么大关系,这里也同样是。

58分钟前
  • 基瑞尔
  • 还行

最糟糕的部分是奥巴马亲自出镜的部分。

60分钟前
  • VinceTsang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