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在地震中失去了妻儿的沙基布,是一个无家可归的工人。几年前,一位聋哑妇女拉丹走进他的生活中,让他慢慢从阴影中走了出来。沙基布现在工作所在的建筑工地是一部电影的取景地。为了参演这部电影,他不顾一切代价寻求机会并得到了一个角色。拉丹知道这件事后,来到了沙基布的工作场所乞求庇护。然而,拉丹的到来却很可能毁掉他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沙基卜是个孤家寡人,在剧组做临时工的他莫名其妙的成了长期工住在拍摄场地看门,接着又当了群演被选成了主演,扮演希特勒。他不会演戏想法简单,就想住在剧组搭建的红房子舒服一点,也心疼自己的聋哑情人的境遇。黑社会的找茬让他开始说谎,剧组的爆破使他的情人丧生,各方逃避责任的说辞使他绝望,最终走向了毁灭所有人的路。
这个剧情的设定非常的有趣,戏剧拍摄的是二战,男主开始时表演的是囚犯。无名小卒乌合之众,发生任何事钻个小空子其实都不会被发现。但他突然成为了希特勒,突然有了聚光灯,注视使他成了漩涡的中心,讨巧的聪明变成了祸事的导火索,失控的每一处点燃了最终的暴乱结局,而他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独裁者,开始了无差别的杀戮。这一切也印证了题目,第三次世界大战是在这个故事的结尾,拉开了序幕。
与其说这部戏在讨论阶级的压迫,不如说【本来只想钻个空子的他突然就被这个空子夹住了。】男主并不是那种“完美的受害者”,他违反了规则,他主动的去卷入了风波。老老实实打工会怎样?会被压榨,会结束工作,会得到不公平的待遇…所以他过去的经验可能正是教会他钻空子的老师,也正是他一切行为逻辑的原因。所以钻空子本是个常见的事,所以当这一次被空子夹死的时候他认为一切并不是他的错,是黑社会逼他的错,是剧组没人告诉他要炸房子的错,是制片人没给足钱的错,是他们要隐藏杀人的错…所以他要报复,他要把夹住他的空子炸开,炸出一条绝路吧。
我特别喜欢这个电影的摄影,有很多镜头都让我觉得光影和虚实处理的很好。特别是最后的几个镜头,他成为了真正的希特勒,去旁观和布局的时候的镜头,就像是拉响了复仇交响曲。还有手持部分的打斗镜头,也很生动,让观众可以完全感受到他的痛苦和遭遇。故事中还有很多隐喻,包括开头的故事,导演的讲戏等等,都挺值得大家思考的。
公平与正义虽然是几乎没可能达到的目标,但压迫与剥削也不应该成为常态。
本片犹如《浪潮》一般 但记述的不是一个群体是如何走向狂热/毁灭的 而是记述一个人(一个被意外选为扮演希特勒的群众演员/社会底层)是如何走向发动屠杀/大战 的。 造成最终悲剧的 既有自身又有导演(外部—统治者/历史)的因素。 其中 导演/制片人 既可以看成主体(“希特勒”)无法反抗的命运/历史必然,又可以看成权力拥有者的压迫 蔑视,但不论如何 人物在其面前都是无力的 失语的,唯有将其,亦或自身,颠覆 屠杀 毁灭... 才能完成自身(尊严 地位 道德)的证明。
《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战争片,它带我们走进了一个可能的未来,让我们见证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全球冲突。这部电影以其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入的主题探讨,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眼球。
电影的情节紧凑,角色鲜明,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张力和冲击力。电影的视角广阔,包括了战争的所有参与者,从最高的决策者到最底层的战士,都在影片中得到了展现。这样的设计使得电影的主题更加深刻和全面,让观众在看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多元。
与本片编导同龄的ali于2022年稍早推出《圣蛛》,仍然保持他的海外投资海外制作海外发行的路径。《圣蛛》里的妓女开篇登场如此直露。
《第三次世界大战》应是伊朗本土制作,开篇同样表现性工作者和性交易场景,却含蓄甚至隐晦,与《圣蛛》对比鲜明。 开篇即现男主手语和聋哑妓女象征伊朗社会失语的女性和广大底层,已预示男主的全部抗辩均无效。而一串手镯则代表其女主人。这些都是全球化电影语言的应用,无论多么含蓄隐忍,批判现实的主旨都能突显并超越国界。
《圣蛛》。花头巾妓女无权进入伊斯兰圣殿,当然得不到其庇佑。
本片甚至无一个镜头表达或强调穆斯林环境,在伊朗影片中罕见。也无只言片语明确手镯女主人的妓女身份。镜头下是一个超越宗教和意识形态的普世伊朗。 影片为其主旨搭建了一个去伊朗化的全球电影语境,包括1.全球流行的戏中戏叙事结构。2.荒诞场景隐喻象征的多意性。3.好莱坞类型化特征。
片尾,手镯最后一次出现,在叙事上明确其女主人的死亡。以物代人是全球通用的文学语言,自然也转化为电影语言。
戏中戏结构也在近年全球大流行。因为这一结构为影人提供了丰富多元的叙事载体,令编导可自由穿梭切换,表达丰富的创作主旨。
否认陌生人的善意是好莱坞恐怖类型的基本要件之一。本片也通过全面否认陌生人的善意否认社会的善意来注定男主的复仇动机。
既然影片拥有一个象征和隐喻多意性的戏中戏结构,可认为本片中剧组拍摄的影片就叫《第三次世界大战》。 伊朗本土影人拍摄二战屠杀犹太人题材影片就是荒诞和劣质的。波斯人犹太人阿拉伯人之间的复杂矛盾岂止千年。这里当然隐喻了伊朗作为中东大国融入全球进程的地位。 希特勒(二战发动者)和萨达姆(1980-1988两伊战争发动者)同台现身是荒诞和超现实的,在全球语境下就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象征。两伊战争给伊斯兰革命后的伊朗带来重创,国力衰竭沦为穷国。 荒诞的即不真实的,也是编导要否定的,只是借以搭一个典型戏剧化舞台。
源自黑色影片的技法,本片犯罪恐怖类型化标志性画面:杀局已定。
本片最后的晚餐:末日审判标志性场景,和同时期好莱坞《菜单》类似,都具同样的荒诞戏剧和恐怖类型特征。 焚烧和毒杀至死隐去了骇人场景,否则本片完全可纳入恐怖类型。 第三次世界大战的起因和结果:世界和陌生人是冷酷无情的,终将自我毁灭。
具有荒诞戏剧和存在主义底色,必须抹去穆斯林色彩。以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名言开宗明义,运用隐喻象征多意性戏中戏结构,省略犯罪恐怖暴力血腥惊骇场景但仍以类型化语言作为基础,这就是1980年代生伊朗影人本土化制作的全球进程。
影片字幕所示伊朗人独立电影是伊朗本土化的本片制作公司。而NAMAVA则是伊朗视频网站,估计是本片的发行机构。
相关阅读: 伊朗影人的抉择-1://movie.douban.com/review/14555194/ 伊朗影人的抉择-2://movie.douban.com/review/14810218/ 伊朗影人的抉择-3://movie.douban.com/review/15074672/
看完既苦涩又震撼…除了男主无人在意拉丹的死活,而压断男主理智之线的是导演与制片人的联合蒙骗与威胁,以及剧组全员的声明,这些举动让生无可恋的男主最终选择决绝的复仇。在这场悲剧中每个人似乎都与之无关,因为相互有意无意地隐瞒,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悲剧;每个人又似乎都与之脱不了干系,即便是男主,也因为违背了不接待人的承诺与遗漏烧房子信息(也可能未被告知,也可能心不在焉导致没有获取信息)而有所关联。
男主扮演着希特勒,看似享有主演的特权,吃好喝好还有钱赚,与以前的生活天壤之别…而实际上依旧是剧组的工具人,没有选择与提异议的资格。男主从某种程度上是被害者,但也是加害者,最后一幕剧组人员陆续倒下,画面淡出,只留慌乱的求救声,与男主的漠然而静止的坐姿形成鲜明对比…影片一开头男主关于小狗和小狗妈妈故事的阐述其实也象征了男主及剧组工作人员的相似处境。对相似处境或悲剧抱有同情,但也仅限于同情。一旦陷入混乱,每个人只想事情化小化无,相信想相信的,尽快把工作完成拿到薪水…而男主假装理智回归剧组,最终下毒无差别杀人,因为希望燃烧殆尽,也要毁掉所有人的生活…在意外、谎言与巧合编织下的悲剧中,无人幸免,悲剧继续延续…
其实故事的结局早在一开始的一幕戏中已经预示了。当导演给扮演希特勒的主角讲戏时,看他处决犯人的力度不够,于是给他讲了一个他能听懂的故事,那就是“如果这些人害死了你的家人,你会怎么做”。
当然我们明白,真实的历史上,希特勒处决的应该是前线吃了败仗的军官,肯定不是这种格局的小情小爱。
然后紧张的音乐起来,主角根本无心打招呼,快步走到犯人面前,举枪便射,一枪一个黄金爆头,动作干净利落。
结合之后的剧情,我们知道,这里导演的话几乎就是结局的明示。
这里是翻译错误,实际上是他的妻子,他的原话是他妻子的哥哥不让他去扫墓,因为他在地震时没能救下自己的妹妹和孩子。他说他当时实际上并不在家,我们无法得知真假,结合后面剧情,我还是认为都有可能,甚至是假话的可能大一点。因为从他人设上看,其实还是挺胆小的,而且人有补偿心理,他的妻子第一次就是因为他的懦弱失去的,他再第二次就更可能铤而走险,符合人物动机。
注意看这里他笑得多开心,两个人畅谈未来,甚至已经想好要生多少个孩子了。可惜下一幕等他跟黑社会交涉回来后就是天人永隔了。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片尾的那一幕,老实人黑化了,就像是《犯罪分子》,就像是《恐怖分子》,甚至是《城市英雄》
编剧还差点意思,几个逻辑上偏弱,有漏洞。
戏中戏,临时缺一个演员,戏份还不少,又是众所周知的重要角色。就这么临场在工作人员中挑中一人,这就能担纲了。这样灰姑娘的套路已经用烂了。也算能引起部分观众的遐想吧。也可见戏中戏,是烂戏无疑了。
男主悲痛欲绝,回到片场布景找爱人踪迹,与一众人等争执斗殴。女副导演(或者干的是执行?)提出来说,红房子的场景后面还要用,为什么就烧了?而之前的众人对话, 阐明用炸弹炸掉红房子这场戏是所有演员和工作人员众所周知的。那么在炸红房子的时候,女副导演去哪儿了?干啥去了?
女主为什么突然选择要跟男主私奔,交代的不清不楚,感情偏弱。一会儿显得聪明,一会儿显得愚蠢。而且跟男主之间有视频通话记录。那“养育”女主的两个男人,也是有懂手语的,居然不知道她电话,居然不给她打视频电话?况且时代背景应该是现在,各种高科技的手机追踪手段就不提了。
还有不少。说多了,难免剧透。总之,感觉编剧遇到没想好的细节,处理起来就是想当然的糊弄过去。
btw,伊朗的通货膨胀,恐怖啊。1亿伊朗元,就相当于万把块人民币。底层民众真穷啊。而且显得走投无路。
HIIFF 必然会把这部片子作为大奖热门的。
【开始写之前】我必须要把一个细节放在最前面,导演在主角最后毒杀剧组人员的时候,安排男主坐下的桌子,刚好是十三个人。而第三帝国的元首最终离世的方式也是服毒。片名叫做第三次世界大战,我想以上这些情节都不是巧合。可惜的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没那么国际,居然没有能够把这层意思通过恰当方式做一个中文名的翻译。就好像肖申克的救赎曾经在我们某个地方的地面频道被翻译成《刺激1995》一样,就离谱。
【开始写了】
列车上的红房子呼啸而过带来主角幸福的幻觉,但偏偏是营造幻觉的电影世界一场假的爆炸打破男女主角真实的梦。
在头巾革命的当下,这场为伊朗社会阶层鸣不平的放映难能可贵啊。坐在桌上的剧组,和席地而坐的工人残酷的地位对比。可以说是波斯版的《我是路人甲》和严肃版的《喜剧之王》——这么一说连人设都一样,一个临时演员和hooker的组合。
插一句,为什么本次亚洲选的每个电影都这么可爱?男女主角短暂的幸福时光,玩可乐喷汽,笑的跟俩孩子一样。
【视听太棒】男主手擦掉玻璃雾气上女主画的房子,焦点转移,远处那个房子的出现在玻璃窗中。声音的细节也很强大,是不是走点耳膜震坏的效果。台词经典“打我比听我容易”“我已经没有什么好失去了?你问问你自己拥有过什么”最神奇的事是导演在希特勒这个角色打开列车门的时候,人物背后竟然有一面镜子啊,这太点睛了。
矛盾的设定一环扣一环,主角遇到难题的天地不灵应到极致了。剧情这完全没有漏洞。只是让人担心伊朗会不会又把导演禁拍?
如果伊朗都可以解决了电影表达的基本问题,我们真的要为14亿人的泱泱大国印度捏一把汗了,三年过去了,留下给影像小学生晋级的时间可不多了。
其实主角不是在和拍电影的人战斗,他是在和营造假象的方式战斗,那个国度发生的一些谎言实际上是每个平行世界里都有的炸药啊。
一点也不觉得主角可怜,撒谎成性,不守规矩,最后害人害己
《希特勒的诞生》
剧组的人招谁惹谁了,要跟着陪葬啊
很牛逼的文本,前半有寄生虫的味道,后半却是另一种脱缰的表达方式
#HIIFF#非常棒的阶级寓言故事。剧本扎实,结构非常清晰,通过男主的三次入戏(化身犹太人、表演希特勒、成为希特勒),完成了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与映射。细节上的呼应有千钧之力。不过,结尾尚不够圆融。
#4th HIIFF# 金椰奖竞赛入围。前获2022威尼斯地平线大奖。首先伊朗人是纯雅利安人所以拍个纳粹德国电影还真没毛病!(确实还是挺好笑)但是一部片场电影也能卷出一个阶级+性别的social drama这才是伊朗传统艺能了。波斯语+波斯手语,要靠各种非常复杂的硬设定才让这个戏假情真仙人跳结果玩砸了的故事成立(非得写个聋哑性工作者才行……),不过手镯找到得也太顺了点,由此也把某种可能的“不可靠叙事”给堵死了。有点可惜是男主和他片中片里的角色希特勒还是有点两张皮,没统得特别好。
劳工部分无缝切换电影片场有惊艳。剧本走向是没想到的。属于大众都会觉得不错的故事
身披囚服的罪犯换上制服化身元首,手握铁镐的工人拿起手枪成为演员。睡在漏雨的毒室,渴望红色的套间。躲进地基的夹层,幻想幸福的儿孙。你在车窗画上想要的房子,我擦掉水汽露出不属于我们的未来。没有变卖你唯一纯金的手镯,却留它在废墟里成为活过的凭据。我变成投毒的恶人,发动属于我的世界大战。
没有很能够与主角共情,真的很像是一个窝囊废决定报复社会的故事,但的确是完成度很高的一部电影,也为元电影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最后男主化身希特勒很有力,可惜两者的相提并论过于踩一捧一。(也可能只是我厌恶了男性视角的小人物复仇叙事)
#79威尼斯# 一连串连锁反应导致的悲剧,觉得这部必拿奖
#4thHIIFF# 从一个由于身份错位制造的喜剧冲突去入手,阶级的差异、命运的殊同在一个小小片场能够展现得如此昭彰。随着剧作的层层深入,那些被漠视被欺辱被戕害的,在被逼上绝境后,逐渐滑向不可控的人生绝境,历史在当下重演,片场成为了战场。导演手一指,似乎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栏杆后或毒气室里的那些人,透过缝隙,努力向上看,才能勉强看到一束光。悲剧因一个谎言而起,到头来也只能以欺骗告终,这中间到底有过多少真心,又带来过多少希望?想起李诞说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了,正是那些为了所谓更宏伟的目标,更远大的志向,愿意拯救所谓艺术牺牲小猫的人,频频让我们的世界陷入大火。
这片子有成为豆红电影的潜质,小人物最后被逼到绝境,一步步地选择了毁灭性的复仇方式,这刚好跟他们剧组拍摄的希特勒纳粹集中营电影的历史不谋而合,导演借此讽刺社会现实,这种讽刺拿到别的地方也一样适用。这个剧本非常厉害,后半段的转折非常过瘾,几处细节的铺垫也非常巧妙,讲了一个非常棒的故事。
各种讨好元素,太刻意了吧。。。
形式和主题结合的很特别,可以讨论的地方很多,后劲特别大,唯一的一点光被熄灭之后,“希特勒”和“新的战争”就真的诞生了。
那个虚妄的所谓“幽灵”早就不复存在,但“希特勒”这样的独裁者一直在被招魂
我想让你住进希特勒办公室,但你他妈偏要滚回毒气室!?生活里多少人不是因为没有才华,他们只是缺少一个机会,像沙基卜这样频频浪费机会的人恐怕是要遭天谴的。沙基卜的所有行为都在为我们诠释他穷的原因。直到影片最后他仍然有成功的机会,却又偏偏要逞一时之快。他不止缺乏对自己人生长远的管理,最大的问题是不懂从自己的身上发现问题,只会一味责怪资本家冷血,也不想想到底是谁违反规定把拉丹藏在红砖房里的?这也是太多数穷人的通病,他们总是被许多所谓的人生信条阻碍,而富人只看重成败…可能很多人会对此不认同,我们怎么能够因为利益放弃原则呢?这也是为什么富人会比穷人少的原因之一。
#HIIFF04#太惊人了,很好看。虽然男主看上去很惨,但也对他同情不起来,可能这就是法西斯和战争吧。
影片竟然拍出了伊朗社会的性交易,包括堕胎,伊朗社会的斑斓令人大跌眼镜。简单讲,伊朗仙人跳三人组盯上老实男,不曾想女诈骗却拿了《色戒》剧本,意外死在了男主演戏的片场,老实人发癫,报复社会。故事的结局,不管是主题还是气质,都有点像贾樟柯的《天注定》。伊朗电影确实不可小觑。
电影节第二部还是伊朗片,现在的伊朗片真的好厉害啊,编剧真的一个比一个厉害,都是怎么想出来的这么牛逼的剧本。一个普通人是如何被一步步逼成“希特勒”的故事。HKIFF第二部
从阶下囚到座上宾,从无名小卒到嗜血暴君,无论戏里戏外,男主都完成了一次身份上的逆袭,然而这并不是什么大男主华丽转身的热血爽文,而是生活中仅存的希望被一场大火燃尽后,一颗善良的心堕入永恒深渊的残酷寓言。“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是冷漠,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当然,是挖掘机将废墟一车一车运走,是几十人联名的铁证如山,所有人都希望一切回到正轨,希望事件赶紧结束,而讽刺的是他们所拍摄的故事正是关于一些无法磨灭的历史,浑然不觉自己已经成为罪恶的帮凶,罪人拍摄罪人并且自以为高尚,这样的控诉真是精妙绝伦。你在片场里住在哪,吃什么,穿什么,说什么,一切都有人管,可是真正发生什么的时候,突然没人管了。最后的晚宴上,男主茫然无措的坐在那里,一如希特勒亲眼目睹帝国的毁灭,那种绝望的麻木,是整部电影捕捉到的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