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闲来无事,又第n次重温了这部经典,真是好茶越品越浓,好片越看越触动,越看越深刻!经典是毋庸置疑的,经典是经的起时间的考验的,经典更不会被人们的口舌之争而磨灭,他会逐渐突破地域与人种的差异,以完成其不朽的价值。
汉尼拔那深邃的眼神,优雅的言谈举止,让我感受到他绅士的外表下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同时也对他内心世界产生无限的疑惑:他究竟在思考些什么?面对这样一个丧心病狂,却有着儒雅修养的医生,面对安东尼霍普金斯所诠释的这一角色,面对他用难以琢磨和形容的眼神打量并占有一个人所有外部特征时,我被他的演技和人物的魅力所吸引主了,不是百分的崇敬,而是万分的畏惧与惊叹!看着这样一个一身洁净囚服,背手娓娓而谈的心里医生,这一切对他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伪装了,然而那对世间的冷漠与对人性的批判以及自己内心世界的安详却都通过那一双清高、不屑中夹杂着残忍与愤世嫉俗的双眸所流露,散发出犀利的眼神,仿佛能看穿一切,令人望而生畏。一个演员的伟大与成功,不是拥有华丽的外表、清凉的嗓音和魔鬼的身材,而是和其他人的媚俗相比,拥有无可置疑的震慑人心的内涵与自信去征服观众,我相信,霍普金斯做到了!
斯达林的干练、执着与勇敢,加上对过去生活的逃避,被朱迪福斯特完美的表现出来了,当然也就给人留下了至深的印象。面对与传说中食人魔的第一次见面,面对老谋深算的汉尼拔对自己人性的透彻分析,她在紧张与恐惧中颤抖着,却又极力表现出了一丝压力下爆发出的镇定与勇敢,并机智的去直面揭露和涉足对手人性上的弱点和心理上的病态。对峙中,汉尼拔看到的是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眼神,也许隐约中感觉他所面对的是自己的身影,是另一个自己。
可以说,倘若斯达林在性格与心里上与汉尼拔没有共同点,那么汉尼拔就会不屑与这样一个初出茅庐的FBI,那么他们之间就不会产生如此令人胆寒而又怪异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是友谊。双方在斗智中慢慢的探究对方的人性与心里,这同时也是两个性格怪异的人了解自己的唯一手段了。
面对阴险、深邃、睿智的眼神,面对善良、疑惑、稚嫩的眼神,我同时看到了一丝迷茫与矛盾,对人性理解上的茫然,对自己内心世界与离经叛道的行为的矛盾辩解,他们对自身性格的了解都是那么的缥缈,这也许就是两人吸引对方的共通点吧!
无论是汉尼拔还是斯达林,或是现实中的我们,所要面对的敌人只有一个,就是我们自己。汉尼拔选择了逃避,任邪恶一点一点侵蚀并扭曲自己的心灵,他需要一个和自己类似的人物,去加以观察并深思,以使自己脱离梦魇;斯达林选择了面对,在阳光的沐浴下走向正义,但他需要一个反例来解释并克服自己心中的不解与滋生的邪恶。
倘若没有朱迪福斯特和安东尼霍普金斯的精彩表演,我们无从欣赏这样精彩的电影并理解其真谛,更无法触动自己那久已冷漠的心灵。感谢他们对人物做出的如此深刻与细致的诠释,无论演员还是电影中的人物都会被我们铭记。
人应当有一种高贵品质,使他能够脱离他那个时代的激情,两位杰出的演员做到了,电影中善与恶的代表也做到了,希望我们也能够做到!
据说当初选角的时候,两位主角的第一人选是肖恩-康纳利和米切尔-菲佛,很难想象如果真是如此,这部片子会变成什么模样。康纳利老先生虽然在银幕上没少干过杀人放火的勾当,但穿个背心去咬人还是有点过;而三十多岁的菲佛同学演一个童年受过心理创伤的联邦调查局菜鸟学员?谢天谢地。
后来的事实证明,两位备胎才是合适的人选。安东尼-霍普金斯在舞台上滚爬的年头不短,不过当时搁在美国还算不上太大牌,有卖力的空间和条件;朱迪-福斯特则是放下奥斯卡影后的身段主动求演,还专门飞了趟纽约向导演表示愿坐板凳随时候场——殊为难得。八卦一点的想法是:原著中这个角色的经历,对她而言多少有些感同身受的意思。
然后这两人就上演了你来我往+智勇双全+互惠互利+暧昧不清的对手戏,档案和画卷共舞,棍棒与子弹齐飞。不过,比起某些重口场景,关在防弹玻璃牢笼中的秃顶心理医生和穿着劣等皮鞋的外省小镇女生之间的复杂关系——研究对象+师生+父女+战略合作盟友+情人——是重看这部片子的理由。
两人本可以没有什么交集,当初Crawford领导派福斯特同学去见见汉尼拔老师,大概也就是因为自己忙着追踪野牛比尔,抓个以前有印象的学生去给自己的论文搜集点材料而已。谁知大隐隐于牢,加上汉尼拔同志关了八年没见过异性,竟然一发而不可收,拖拖拉拉先后见了四次。何况汉老师面前的这位矮个子女生,尽管仍需磨砺,但绝对是可造之材:被脏话泼面却神情自若,措词低调合理,温和中透着坚毅,有不俗的领悟能力,善于活学活用,反击时冷静且适度,而最关键的,她有向上爬的意愿。如果汉老师想离开这个鬼地方,摆脱那个其实更应该关在铁栏杆这一边的牢头,去外面的广阔天地看看风景,那么这个菜鸟学员绝对是最对路的交易对象。
第1次见面结束,汉老师做了两件事:一是布置了难度适中的课外作业,检验一下学生的智商和胆量,顺带也向福同学展示自己的能力——别看关在这三寸地界,老师我依然有给你上课的资本;二是在后来用唾沫星子淹死了隔壁那个胆敢对女生不敬的宅男,为福同学出了口恶气。Crawford领导对此事件的判定轻描淡写:汉尼拔同志纯属自娱自乐,福同学你不用多想——在变态面前,正常人的智商总显得不够高。
矮个女生交上来的作业基本可以打A,汉老师奖励了一条毛巾,在满意之余也可以放心地把自己的一张红中打出去。然后发生了一桩扭转乾坤的大事件:某高干的女儿被野牛比尔绑架,即将成为下一个牺牲品。交易的砝码一下子就变得沉甸甸的,福斯特同学不失时机地跟进一张白板,她伪造参议员手书忽悠汉尼拔老师透点内部信息,汉老师则顺水推舟一石二鸟:既套了福斯特同学的童年伤痕,从而揪住了对方的辫子,又真真假假地放话给牢头Chilton听,这哥们还在上面戴个破耳机傻不拉及地搞什么监听,根本不知道自己马上就会掉进汉老师埋的大坑。在这个世界上,谁又比谁傻多少。
于是抢功心切的牢头先生一手安排了汉老师与高干妈妈在外地的见面,客观上为汉尼拔同志展翅高飞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情况下,怅然若失的福斯特同学来见了汉老师最后、也是最精彩的一面,所有的童年创伤和阴影在两人的谈话中展示无遗。
福同学并非下界来解救众生的圣女,她甚至都还没有完成拯救自己的基本任务。母亲早逝,父亲成为童年生活的全部,正因为如此,父亲遭歹徒枪击身亡,对她人生的冲击是毁灭性的,即使长大成人,这条悠长的阴影却始终笼罩在心头。福同学寄居在农场的时候,在一个阴冷的清晨,听到待屠羔羊的哀鸣(原话like a child's voice),便不顾一切地抱起一头夺路而逃,或许可以理解为:她把自己潜意识中孤苦无依的念头投射到了羊羔身上,救羊羔其实是在救自己——当然也有可能是救父亲,毕竟她的描述是“But he was so heavy.”,然后又重复一遍“He was so heavy.”。在第3次谈话中福同学曾提到,她的父亲遭枪击后在病床上足足撑了一个多月才去世(“He was very strong.”),钝刀子才折磨人,这种创伤越深,潜意识中进行拯救的意愿就越强烈。
因此,福斯特同学如此积极地拯救参议员的女儿,固然有争上位的因素在,但更多地是在试图进行自我修复。汉老师终于完整地厘清了福同学的心理疙瘩,作为回报,也把装着重要提示的档案材料交还给了该学生。当然他的心理可能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毕竟在福斯特伸手取材料的时候,汉尼拔轻轻抚摸了一下她的手指(第四次见面开始汉尼拔调侃过“People will say we're in love.”)。
本片除了奥斯卡最佳男女主角奖,还拿了最佳影片的称号,这似乎跟那帮白人男性老评委的保守派作风有些出入。不过片中在福斯特同学孤身涉险、最终拔枪干掉野牛比尔的时刻,外面的一束光线照进了黑屋,边上有一面小小的美国国旗,或许可以看成是种隐喻。渲染恐怖气氛、玩玩心理游戏是票房上的考虑,但把一些现实问题向公众进行展示,才是本片积极的地方。诚然老美拍片有时给人以少见多怪唯恐天下不乱的感觉,但隐约想起《费城》里谈到艾滋病和同性恋的问题、《死囚168小时》中探讨过死刑的存与废、《惊爆内幕》里也有新闻业者的道德挣扎,再扫一遍我们这厢的银幕,多少是有些惭愧。
史黛琳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女人,只有无知的人才会真正的单纯。史黛琳的性格是复杂的,她理智聪明有野心,这是汉尼拔亲口说的,她也懂得颇为圆滑的处理人际关系。这些特质都是汉尼拔喜欢她的原因之一,汉尼拔说过他讨厌粗鲁无礼的人,而“礼节”“克制”这种东西恰恰是人类反动物本能压抑驯化出来的。单纯的人大都遵循自己的本性不经过头脑率直而为,史黛琳绝对不是那些人中的一员。相反地她似乎有点过于克己了,致使这个冷美人坚强的外表下不断泄露出易碎的脆弱,为她增添了几分惹人怜爱的美,但是除此之外你更可以强烈感受到一颗外冷内热的心以及处于弱势也不会动摇的信念。
汉尼拔一向是个精神控制力绝佳的男人,似乎已经超脱了一切人类劣根性的局限。他崇尚理性,智力,欣赏古典文学和音乐(还记得他被关在笼子里时背景的哥德堡变奏吗,巴赫的音乐是公认最具理性的),想必他更加热爱古典悲剧的壮美而非尘世生活的享乐之美。所以史黛琳无疑是他喜爱的典型形象:理智,坚强,整洁,自尊,敏感,而且因为童年的阴影或者她的天性使然具有浓厚的忧郁气质和隔离人群的孤独之美,略带神经质也很能讨好一个精神科的医生。所以汉尼拔对她应该是一见心动的。
然而,最终促使汉尼拔爱上史黛琳的,无疑是那个“尖叫的羔羊”的故事,这个故事太过理想化与符号化以至于有了某种寓言的色彩。那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对人类苦难的大爱,都使得史黛琳散发出一种圣洁殉道之美,也令汉尼拔对她的故事一再探寻并被深深震撼。汉尼拔一向对分析人心十拿九稳,而史黛琳恰恰是个例外。他曾猜测她兴许是受过亲戚的性虐待又或者想逃离穷困贫瘠的童年等等等等,无论哪种创伤终归局限于她个人遭受的特定不幸命运。因噩运而自伤乃人之通性,即使合情合理终归显得有些肤浅,因为那仍然跳脱不出个人忧丧得失的范围,而由此带来的悲剧性都带着特定经历的烙印。而真正深刻的悲剧性应是一种更普遍存在的,不依托于这种表象的,基于生命本源的战栗。它需要抛开滥情式的自我宣泄,用一颗理智而朴实的灵魂来与之共鸣。
所以史黛琳的故事大大出乎汉尼拔的意料,她是看到了其它生灵遭受苦难,为它们悲痛,并舍弃一切去拯救它们,这种境界就罕有人可以达到了,夸张点说有种基督背负十字架的觉悟。所以汉尼拔会无限温柔的长叹一声“谢谢你,史黛琳”我想他没说出口的后半句应该是“谢谢你,史黛琳,你让我对人类这种生物稍微恢复了一点点信心。”所以“这个世界因为有你变得更加有趣了”。 两人在片中仅有的一次身体接触即是食指轻触,让人忆起米开朗基罗那幅著名的壁画《创世纪》,上帝的手指点化了亚当,从此神与人的灵贯通了,片中这一段或许暗示了汉尼拔和史黛琳关系上微妙的转变。
他们两个人隔着铁笼的对话是全剧中我最喜欢的部分,细腻的表演加上深沉的音乐感人至深。出现了很多极具象征意味的对白,史黛琳说过,最初她也想释放那些羔羊,但是它们“却不知道逃跑,只是困惑的站在那里,不愿意走”。这些羔羊和愚钝的世人何其相似,即使被给予了肉体的自由仍然是自己心灵的囚徒,都说强者自救,圣者渡人,可大部分庸人却不知道如何逃离人生的悲剧,甚至可悲到意识不到自己身在悲剧之中,只怀着一颗脆弱的心和徘徊的灵魂,不断的游离于天国门外,不断的沉溺于痛苦之中,不断的在内心发出垂死的尖叫。而这一切残忍都被天地间一种更冷酷的沉默掩盖着...就像“The Sound Of Silence”里唱的,当沉默变成了一种声音,让世人错以为一切都是正常的,可撕开这层表象我们眼前又何尝不是烈焰燃烧的地狱刑场?生之痛楚与生之沉重会毫无偏颇的降落在每一个人的头顶,就像史黛琳说的“它们太重了”。
史黛琳小时候当真听到了羔羊的“尖叫”么?我认为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仅限电影),时值冬夜,人人都在沉睡,屠夫们理应尚未开工,几只柔弱小羊发出的哼叫怎么会大到惊醒屋里的史黛琳呢?为什么其他人恰恰听不到这种声音?所以这“尖叫”很可能是抽象出来的一种意向,是一种只在史黛琳心中存在的声音,在她成人后更如梦魇一般,一次次回响。这就是影片运用的象征手法,片名都告诉我们了“羔羊一向是最沉默的动物”,而只有在史黛琳眼中它们因着受难而不断求救和挣扎。这归根结底是因为她有一颗与众不同的洞悉世界的敏感之心。
数倍于常人的敏感加上数倍于常人的慈悲,史黛琳注定不会是一个快乐的人。汉尼拔的素描里,她一身白衣,怀抱羔羊,眼神看似温柔却散发出一种苍凉坚毅的力量,那形象和圣母颇为相似。
其实若说起“强者”和“弱者”的话题,我们每一个人在自然和命运面前又何尝不是一个“弱者”呢?而这个世界本身也许才是汉尼拔所说的那双贪图的双眼。人带着名为欲望的原罪降落世间,不知不觉间互相倾轧,形成一张无形而巨大的网,每一个人既是恶行的施予者,也是恶行的受害者;既贪图的窥视着也惊恐的逃避着;既是罪人,也是牺牲品,逃无可逃,避无可避。就像可怜的坏孩子比尔,就像那个在机场打量史黛琳的男人,就像那些目露轻蔑的男警察,就像你和我。
也许,在汉尼拔眼中人类都是可悲的芸芸众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挣扎求生,却逃不出命运的屠刀,最终都会被生活无情的吞噬,就像愚蠢惊恐的待宰羔羊一般,无知麻木可怜可悲。汉尼拔可以说一直在用一种冷酷的理智俯视人类,就像一个无情的神,神不知仁为何物,以万物为刍狗,无法改变人类的悲剧,所以无动于衷。直到他遇到了史黛琳,这个因着天性的敏感洞悉人类的悲剧,却哭泣着想要拯救哪怕一只羔羊的牧女,这个瘦小柔弱却企图用双肩背负世间所有苦难的女孩。两个人既有相似又有完全相反的一面。所以汉尼拔对史黛琳的爱既是惺惺相惜也是对于异己的美好灵魂的守护。
“勇敢的克拉丽斯,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会来告诉我吗?”如果这个世界真有一天能变成天国,即使冷酷的神也会有稍许动容吧?
第一部以惊悚片作为类型闯进1992年oscar殿堂,并一举拿下“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满贯的经典之作————————————《The Silence of the Lambs》
至于影评,不多说,精彩的影评一刷一大版。刚看到有朋友发帖说对片中的故事情节不是很理解,我将这些疑问复制过来,说说自己拙见,必然有不尽如人意,该吐槽吐,该追加追加,该讨论讨论,那也算做了一件小事。非常乐意得到大家的补充,借此完善。
1) 为什么夹杂去车库的那个情景 ?有什么帮助
其实那个仓库里面的东西就是“水牛比尔”(班哲文赖普)的东西,他是汉尼拔以前的一个病人,女性的衣物、化妆等等用品,浅显的在说明了他其实就是那个异性装扮癖者,“一个没经验的杀手尝试转变”,就是在为接下去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提供线索(在死者的口中放飞蛾,以及养蝴蝶,这些意象代表着,“水牛比尔”的渴望转变)。
2) 被关着的汉尼拔医生为什么被关起来 他那样的精锐的点评人性 几乎可以和上帝同语 为什么重重关卡锁起来?
汉尼拔,有过人的头脑和智慧,同时又有着食人肉的怪癖,精神上的智者,行为上的滞者。
3 )有一个特写 给了一支金色的笔 用意是什么 后来在飞机场那个医生的笔不见了 是怎么回事 ?
.有没有记得克拉丽斯第一次进入精神病院时,奇顿医生对她交代的注意事项?“不可有铅笔或原子笔,纸张上不可有订书钉和夹子”,因为这些零部件,都可能成为帮助汉尼拔逃脱高戒备防控的“监狱”工具,所以后来在医生和汉尼拔谈条件的时候,才会给了那支被医生忘记收走的原子笔的特写,后来为什么汉尼拔准备用餐的时候,会从嘴里取出原子部件?答案也就揭晓了,它是汉尼拔打看手铐的工具。
4)最后的通话中,为什么汉尼拔会对克拉丽斯说:“我要去见见我的朋友了”这句话?他要见谁?
他是看着奇顿医生下飞机事,给克拉丽斯打的电话。可以说,要是没有奇顿医生在私欲膨胀时的疏忽,也就没有后来汉尼拔的成功逃离。这样,也就不难理解,再电影的最后,为什么汉尼拔在给克拉丽斯的电话中对他说:“现在我要去见一位朋友了”这句话了,不是真朋友,这里的“朋友”是一种意象,可以是他帮回重新归社会属性的“朋友”,可以是帮助开始另一段食人魔王报复现实的“朋友”.........总之,最浅层次的理解,就从那以后汉尼拔,终于摆脱了可以“只有记忆,没有景观”痛楚禁锢了。所以,他说他是他的“朋友”。
5)影片都在渲染 比尔 他为什么强调14号?
先解释一下,14号的概念,14号就是14码:14码:裤长28 腰围90 臀围106,直观的数字,告诉了我们,偏大,胖高女人更适合比尔的身材尺寸,皮肤面积广并且有弹性,利于比尔的切割和裁缝。
6)克拉丽斯在音乐盒里找到的那些裸体照片 是被害者自己拍的么? 又看了一下衣橱 怎么就知道凶手是个裁缝,用女人皮做衣服了呢?
照片的出现,重点不在谁拍的,重点在于透露出来的信息:那个女孩也是个胖女孩,正符合比尔下手的对象选择。比尔是这个女孩的当裁缝时期的老板,因此在她的房间里,少不了有关缝纫的东西;克拉丽斯在衣橱里看到了一件菱形剪裁的衣服,瞬间职业敏感度给了她高度警觉,她回忆起死去的女孩的背部就是被剥走了两块菱形的皮,菱形剪裁的服装和两块菱形的人皮,联系在一起,克拉丽斯就得出了推测,“水牛比尔”是一个精通缝纫并且正在企图用人皮做女人的衣服!
此处沉默的螺旋并非专有的传播学概念,而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偏正短语。沉默,即被言说,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失去话语的权利;螺旋则是一种循环状态。
本文可见公众号 风影电影纪 上影节小记(一)《沉默的羔羊》 / 沉默的螺旋
《沉默的羔羊》是本届SIFF最喜欢的影片,故尝试做一篇小记留念。
初次观看《沉默的羔羊》是在2016年初寒假的除夕夜。嘲讽完春晚后磨蹭到两点多无甚睡意,便打开电脑准备送自己一个新年礼物,最后在凌晨四点的房间里冻得瑟瑟发抖。当时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观感毫无疑问是恐惧,无论是故事本身还是故事之外的营造,都精准地描绘了受压抑者的恐惧。而当时毫不犹豫给出的五星自然也更多地出于最直接的方面:迷人的角色塑造、流畅的剧情推进与淋漓的恐怖体验。附带一些其他个人偏爱的元素,比如高扬的女权色彩,比如微妙的符号关系。后来再略作梳理,觉得影片的内在模型不过是弱小少数克服恐惧建立功勋改变命运的俗套故事,而呈现的效果却如此广袤而幽邃,不得不说是巨大的成功。
6月22日在大光明完成了大银幕欣赏的愿望。大光明前排向后倾斜的座位仿佛将人物的情绪倾泻于观众,大银幕以压倒的姿态形成侵略之势——这或许也是《沉默的羔羊》的一种正确观影姿态。所有逼仄的镜头与凌厉的剪辑依然令人心醉神迷,即使全然知晓最终的结局,夜视的段落依然看得战栗不已。
而在观影中似乎出现了一些新的疑惑,与之前潜在的疑惑混杂着重新灌入脑海。
“沉默”之辨
之前一直觉得影片的中文译名虽然顺口,却非常古怪。“沉默的羔羊”与原先英文名“The Silence of the Lambs”是完全不同的偏正关系(英语语感不好的我只能从汉语的角度来理解)。中文译名中,“沉默”会更多地被理解为羔羊的静态特征,它或许是众多“喧哗”中的“沉默”,或许是“羔羊”这一群体本身的“沉默”,这样的沉默,都是附着于羔羊这一语义中心的。而英文的片名中,“羔羊的沉默”更容易被理解为动态含义,它暗示着羔羊“尖叫”的前史,暗含了两个状态之间的转变。“沉默”是语义的中心,也是需要被重点描绘的对象。毫无疑问,“羔羊的沉默”更为契合故事中人物的转变与表达的思想内涵。对于“沉默的羔羊”这一译名,我似乎只能理解为中国古典格律中对句平声韵的审美习惯遗存。
另一个问题是对“沉默”一词的定性。“沉默”不同于“安静”、“沉着”,它很少被理解为一种积极开放的姿态,它指向内向、封闭甚至是虚无。强者的沉默往往是力量的蓄积或权力的昭示;而弱者的沉默,几乎就等同于话语的失效与被压制。当“沉默”与“羔羊”搭配,被撕咬被吞噬的图景几乎是任何人都可以从童话故事经验中想象出来的结局。影片中呈现的却是“羔羊”从“尖叫”至“沉默”的转变,“尖叫”代表着生命的恐惧,而“沉默”反而是消弭的方式。这种以安宁与平和言说沉默的解读,并不是不可以,却值得质疑。
“沉默”之像
2014年威尼斯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作品,纪录片《沉默之像》讲述了杀戮者用权力使受害者噤声并成为英雄的故事。“沉默”的作用渗入事件的时时刻刻,人物的言说被压抑在沉默的表象之下。而《羔羊》中,“沉默”也走过了不同的影像化历程。
骷髅蛾之蛹在影片中具备核心的地位。
首先,蛹本身就是骷髅蛾蜕变中沉默的状态,躯壳中孕育的是生命的新阶段——或者说是“死亡”的生命延伸。然而影片中,蛾蛹被嵌入受害者的咽喉中。仿佛是杀戮者在将生理的死亡加诸受害者之后,又将沉默的符咒嵌入其魂魄之内,以构成安宁的假象。与此同时,这种外在的嵌入又形成了沉默的对偶:受害者无法言说,而蛹里的飞蛾亦无法挣脱。
影片中还有一处关于蛹的呼应。当Clarice拿蛹给昆虫学家研究确定物种时,辨别的方式以一段特写呈现:工具刀戳开蛹的头部,浓稠的汁液淌出;刀划开并揭下蛹壳,显露出骷髅的轮廓;而Buffalo Bill对女性受害者的伤害行为(的一部分),同样是撕开其皮肤,导向的结果同样是骷髅所象征的死亡;而那位背部留下双菱形痕迹的受害者,则具有骷髅蛾翅膀断裂留下的巨大伤口的含义。
在影片的主海报中,Clarice的口部同样被一直骷髅蛾所遮蔽。不同的是,海报中,骷髅蛾已经蜕变为成虫,而Clarice眼中则是Hannibal博士的血红。换言之,骷髅蛾作为“死亡”的象征获得伸张的权利,而Clarice却依然处于沉默之中,而博士成为沉默中可追逐的幻象。
第二个明显的沉默意象则是Hannibal的专用刑具,而这也是理解影片“沉默”概念的关键要素。沉默是人物被外界所加的镣铐,而非主动的选择。
食人是Hannibal博士的言说方式,而这种极为危险的言说显然也具备更深层的符号意义。最近大热的恐怖片《生吃》将“食肉”作为描绘的对象。食肉是不自觉的暴行,是家族遗传的本性,是与性融合的欲望表达,却也是一种抗拒社会规训并寻找自身自由属性的方式。Hannibal博士的行为似乎也可以作如上理解。(没看过前传)我们很难确定他的食人习性到底是内心本性的渗透还是社会高压的催化的产物。而假如是后者,那么食人正是一种对抗暴力机器的方式,是一种以反抗“沉默”为原初目的却又契合于杀戮之欲的方式,或者说,是世俗眼光中以“恶”为中心的畸形自由,类似《发条橙》。因而专用的刑具正是一种精细化的统治方式,企图遮蔽博士的话语权。
影片中还存在着一些以升值器为载体的沉默隐喻。传统观念中,男性外向的、主动的、侵略性的性别角色与其杏器官的突出有着形象的关联;同理,女性杏器官的内陷则恰好对应着一种退避与消极的文化属性。
影片中,Buffalo Bill作为生理上的男性,在社会规约中幻想着自己“应有的”性别转换。他将外升值器夹入双腿之中舞蹈,伸展双臂仿佛展翅的骷髅蛾;而他以性别转换为目的的侵略行为似乎有意将改变这种身体隐喻的沉默属性。但问题在于,如汉尼拔博士所分析的一样,他言说的主观动机是被社会所塑造出来的,他只不过是想象自己应该成为女性,并耽溺于这种幻象之中。这种表征上的言说实际上不过是对更深层自我挖掘的恐惧,因而无疑依然是沉默。
而在另一个场景中,Clarice含着笔杆的动作与神态似乎也有着类似的杏暗示。一方面,这似乎可以理解为一种潜意识中对男性杏征的模仿;另一方面,这也可以看作是类似《异形》中仿生人卷筒书本插入Sigourney Weaver口中娇河的表达。而以上两种可能的阐释都指向对Clarice探案过程中的实际话语权的质疑。
另外,Catherine被豢养时的枯井也是一个“塌陷”的具象表达,暗含着与“沉默”类似的禁锢以及其中的孤独绝望。
“沉默”的螺旋
假如以上对“沉默”的语义以及具象表达的讨论可以成立,那就可以进一步从人物自身身份出发来探讨沉默的具体运作。
影片的主线兼明线是Clarice的探案过程,而暗线是Clarice的成长,或者说是身份转变:从学校的优等生到功勋卓著的探员。而这只是这一人物在影片中直接呈现的片段,Clarice的身份链条实际上并不完整。
在成为优等生之前,克拉丽丝是丧母后丧父的孤儿。她虽然并不真的如Hannibal博士所描绘的那样是矿工之女,影片中展现的童年家境也并未显露出拮据。但是在她的父亲去世后,她寄居亲戚家中,在半夜听到羔羊的尖叫而逃遁,独自成长。
此时我们已经无需再讨论她童年的真实环境,Hannibal对她的心理分析毫无疑问是正确的。这种孤独环境中的贫困与恐惧足以决定其底层弱者的身份,而父亲高大的形象始终是她心中挥之不去的烙印。而这种童年的心理模型随着生活的折磨逐渐长养出一种对相似的精神符号的向往——而联邦调查局则是可知的最高代表物。而她的廉价物品、她的口音等等来自乡村的成长印记也同样难以抹去——尽管她在面对Hannibal博士的诘难时言语上依然不卑不亢,但是Foster的表演足以传达出她内心的痛感。
与Buffalo Bill相同,他们都有着改变的渴望。这基本上是Clarice,作为一只“羔羊”的前史。她本身便是“沉默的羔羊”,只是她的内心在“尖叫”。
那么Clarice在功成名就之后的身份是什么?个人认为这个问题影片同样已经给了答案。
在好莱坞的众多超级英雄电影中,英雄拯救的对象存在着很大的相似性。底层的百姓往往是触发英雄至高无上道德感的按钮,也是英雄拯救的对象。而《沉默的羔羊》作为类似的主人公能力超凡的英雄主义故事模型,其不同之处又恰好在于其拯救的对象:上层人物。Clarice对待自己拯救对象的态度是仰望,而非俯视中的怜悯。这时,在这一行动中的道德感其实已经被弱化,反而为献媚与谄谀的解读提供了空间。
Clarice在初次得知Catherine被绑架的消息之后曾在电视上观看议员Ruth的求助视频公告。她用自己一贯以来的分析性口吻评价道:
她很聪明,把Catherine当作人而不是件物体,便很难对她下毒手。
然而这一句评价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难道真的是单纯的学术分析吗?
当Clarice抱着尖叫的羔羊时,她的身份是否与井底哭吼的Catherine相同,她是否同样的无助?而她却并没有开出“我妈是要人”这般条件的权力,她已经失去了一切依靠。
在潜意识中,这种赞美是否也是一种顾影自怜?——当初绝望的“我”,为什么没有他人可以拯救?
而这种理性化的分析,又是否是对今日的自己无意识的勉励?——“我”可以成为这样精明能干的人,我可以在这个社会谋得一席之地;“我”不再是“羔羊”,“我”不再发出无力的呻吟。
同样的段落中还有另一个一点:新闻报道明确指出,
目前不认为这场绑架有郑志动机。
似乎在强调这一段声明的纯洁性。假如我们将这个场景置换到当今的环境之中,酷爱解读的网友(包括我自己)则势必产生一系列阴谋式的联想:一个议员身份的女性,在传播力强大的媒体上,在广大观众面前,向一位罪犯求饶——这是否是一种“母爱”标签的宣扬?即使她的动机纯洁,我们难道就没有权利怀疑这一行为客观上的道德渲染效果?难道一个普通人,也拥有这样在电视上传达求助视频的实际权力?
那么Clarice的潜意识中除了解救生命的正义感之外,是否也有对类似权力的渴望?
而之后Ruth议员的真人刻画似乎恰好与这一点呼应。Ruth在机场与Hannibal相见,她的发型与服饰,她坚决的手势、果断的命令,如此种种无不让我联想到Clarice。只不过她身上的衣服是真正的上层人士标志,而她手上的权力也是真实可感的——即使在女儿危在旦夕的时刻依然如此,或者说,即使命运有诸多无常,而权力却依然可以赐予你最直接的效力。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做如此猜想:Clarice进入FBI之后功成名就的未来,正是Ruth议员的地位与生活。她努力从他人的庇佑中独立出来,她在教育的系统中成为一个未来的社会精英。而此刻,她的话语只是在所谓的学习成绩中彰显,她依然需要更为直接的可以发声的方式。她需要某种躁动的“尖叫”方式,来达到更高的地位——是为安稳的“沉默”。
与此同时,我们无法忽视的是影片中另外一位父辈形象,Crawford。Hannibal博士曾经质疑Crawford与Clarice间存在乱伦关系。我们从影片中也很容易看出Crawford对Clarice的着力栽培。这必然会让Clarice产生对童年时父亲关怀的融通。这种融通的情感进一步滋长,Clarice心中“父”的形象便完成了移植。Crawford不仅仅是可以庇佑Clarice的角色,也是Clarice渴望成为的外在形象。而这两种身份在Clarice心中也存在着博弈的关系。
最终,Crawford在指派任务时让Clarice去调查其他的资料而不是跟随他一起擒凶。Crawford还特意强调了Clarice在这次抓捕活动中的贡献,这可以看作一种“父”对女儿的鼓励或是安抚——而安抚往往并不能导向成果的分割。但是当时的情况中,Clarice已经无限地接近真相,她内心成为“父”这一角色的欲望已经在不断膨胀,但依然无奈于命令执行任务。
影片最终段落之前极具欺骗性的平行剪辑恰好暗示了这一重身份对位关系。因而当Clarice面对Buffalo Bill时,无论是看客观条件还是主观意志,她都不可能再回头去找救兵——她需要用这一场战役去攀登那个可以“沉默”而又无害于自身的位置,从而成为这个精英队列中的主宰者。而这一场关乎生死的较量,就是她仅有的“尖叫”方式。
这样梳理一番之后我们不难看出,拼凑上Clarice的前史与下文,她在这个故事中的角色转换就更为明显。
Clarice本来是民间底层的小人物,她的命运处于被支配的“沉默”之中;而她需要通过某种方式改变自己的地位,而这唯一的方式便是顺着知识精英成长道路,努力成为更上层社会的一份子,并逐渐在这一利益体系中用实力占据应有的地位;在这一条攀登的道路中,她成功的方式是解救社会上层精英的后代,她渴望的庇佑同样来自社会的上层;最终,她成为了其中的一部分,她并没有对这个社会体系产生丝毫的撼动,而只是,根据他们的规则,成为他们的一部分。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种自我的张扬与女性的自立,但另一方面完全也能够理解为是自我对外界规约不自觉的认可与融入其中的潜意识。Clarice从底层到中上层的变化,不过是从一种无奈的失语到另一种可选择的“沉默”之间的过程。
社会精英阶层的游戏规则终归消解了底层自我构建的可能性,一种话语权吞没了另一种话语权,最终形成了这个沉默的螺旋。
以上解读或许只是我自己的意淫。但是可以反映的客观问题是,不同社会阶层之间话语权之间存在的吞噬与遮蔽的关系。阶层的罅隙之间,这种“沉默”与“尖叫”看似相互矛盾,而实际上却导向了唯一的结论。
“羔羊”的“沉默”,是加入“猛虎”的队列,还是构建“羔羊”自身的平等地位?
我们浮沉无定的人生,到底从一环到另一环的失语,还是某种真实的自我话语构建的尝试?
甚至跳脱出来,我自己的这篇评论,是否也只是一种对“知识分子”身份的无意义模仿?
这些都尚不确定。而电影不能,也不需要给我答案。它选择开放式地呈现,便已是最大的真诚。
愿世界上永远有《沉默的羔羊》,愿你我都不再是“沉默的羔羊”。
你最害怕的是什么?食人与剥人皮?绑架?身陷干涸的井底?解剖尸体?巨型昆虫?在黑暗中迷路?被看不到的人追赶?失去他人的信任?从阴影里跳出的生灵?知道你隐私的人?门在背后被关上?砍头?对性的曲解?还有矮小的女人和满满一电梯的高大男人站在一起?汤姆斯·哈利斯(原小说作者)有意要记录下人类的所有惊慌与恐惧……而这需要我们极强的心理承受力。
同时这还是一部需要极为仔细观看的电影,因为其中处处都蕴涵着悬疑与线索,在一不经意间,就会错过。还记得汉尼拔第一次和克莱丽丝见面时,曾把他监狱墙上的画说是佛罗伦萨“从贝尔维德勒望出去的杜奥莫”。而后来克莱丽丝发现野牛比尔就住在俄亥俄州的贝尔维德勒。汉尼拔在第一次见面时就把野牛的地址告诉了她!
汉尼拔,一头令人恐怖的野兽!这是影片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的,无论是借人之口,还是由他亲自执行.当他刚一出场,就让人异常清晰的感到他的邪恶。他静静地站在牢房中央,就那样静静地站着,双手垂下。可立刻有让人觉得并不是在立正,而只是稍息着——像一头肆机而动的野兽。他说话的声音是那么傲慢,根本不屑于对寻常人运用他深奥的智慧,他的目光空虚而锐利,能够看到人的心底。
他是一位博学家,也是一个连环杀手。因为他犯罪的特征是吃掉受害者身体的某一部分,固被称为“Hannibal the Cannibal”但《沉没的羔羊》所讲述的却是寻找另一个连环杀手“Buffalo Bill”的故事。而正因为没有人能从汉尼拔的口中探知对查找野牛比尔有利的线索,才使FBI的上层想到派遣一个年轻的美女新手克莱丽丝去做调查。于是,美女与野兽就成了这个恐怖故事的中心。
当电影改编自为许多人所熟识的畅销小说时,这部电影就会很难拍。导演乔纳森·戴蒙无疑意识到了这一点,但他没有因噎废食,还是把握住了机会。在我前文提及的汉尼拔出场的第一幕中,如果演员的演技少逊一筹,或许我们看到的就将是一部失败之作。但,那是伟大的安东尼·霍普金斯!这个英国人秉承了欧洲电影人的传统风格,极其注重角色的内在性。影片中很多霍普金斯演绎的疯狂情节与段落被戴蒙所保留,使汉尼拔的邪恶得以延续。
因此,不可避免的,朱笛·福斯特被霍普金斯抢去了不少光彩,但女探员克莱丽丝的勇敢与坚定依然是影片的核心。虽然她穿着的品味并不高雅,还试图要掩饰她的西弗吉尼亚口音,更有那一直纠缠着她的梦与回忆,但她能够鼓起所有的勇气去面对,面对凶残的杀手,面对自负的上司,面对身边一双双轻视与好色的眼睛……面对自己。她竭尽全力要去拯救那个被比尔抓去的女孩,同时这也是为了将自己从噩梦中唤醒。而那个梦,我们其实每个人都有。
这是一部杰出的电影,由一群杰出的人创造了它,并获得了杰出的成就。它囊括了当年奥斯卡含金量最高的五项大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是承认,是肯定,是诠释。在影史上值得我们再三回味的电影并不多,但无疑《沉默的羔羊》是其中之一。
安东尼·霍普金斯的顶级表演~~
親愛的朱迪,當時我還不懂人為什么會有那麼深沉的夢魘……
“颇具匠心地将恐怖片与侦探片结合成一体,采用希区柯克式的悬念手法和现代恐怖片的心理分析,将观众引入了象征性的潜意识的世界。警察为了捉一名杀人狂魔而不得不求助于另一名杀人狂魔,这本身就具有强烈的荒诞与讽刺意味。影片一直在寻找人类社会的恐怖之源,最后得出了一个“由于秩序本身的问题造成的,反过来危及秩序的犯罪病例”的结论,这使得影片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
如果汉尼拜尔教授不整天嘴上念叨着吃人,和他共进晚餐一定是世界上最迷人的事情。★★★★★
同时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剧本的电影,影史只有三部,另外两部是《一夜风流》和《飞越疯人院》。
案情嗲,克拉丽丝和两位中年导师的暧昧更嗲。Scott Glenn演的这种清高消瘦性压抑的冰山美人最诱人了,大部分观众均沉迷于以汉尼拔为中心的CP只有我觉得"随便谁都好快推倒克劳福德呀"吗
Jodie Foster太美了天哪我都要心动了!
正是因为米国没有卤煮火烧和烩羊杂,就连爆肚、溜肥肠,酱爆肝尖,火爆腰花什么的都没有,所以作为美食家的汉尼拔很尴尬,常常为了一份食材而绞尽脑汁,大费周章,其实。北京欢迎你,大可满足你顿顿吃卤煮的愿望。
T-BAG出现之前,安东尼大叔一直是我的绝对偶像。
喜歡那場變態者在鏡前的独舞,實話說這篇小說真是不怎么樣,但電影成就了奇跡。
所谓经典就是无论什么时候翻出来,都能让人回味许久,值得反复琢磨研究。其实小说本身并没有多么出彩,但安东尼·霍普金斯却超一流的演技诠释到了近乎完美的境界。★★★★☆
二十年后再看,注意力已不在汉尼拔和福斯特身上。福斯特与她导师之间的关系倒吸引了我。沉默的羔羊,其实是女主本人,而导师恰好是压抑她的那个人(影片中男权笼罩的心理暗示当然还有好几处),他的伪善表现在三个地方,一是在葬礼时,他回避将案情告诉女主,后来又伪善地跟她解释给自己洗白;二是在女主寻找线索时把电话打给导师,听到他已经动用特种部队去抓人了,才知道导师根本没把他掌握的案情进展跟她提及,也根本不信任她的意见;三是庆功会上,导师根本没有为她感到骄傲,反而意兴阑珊,提前离场了。这些细节,强化了女主沉默的羔羊的身份,如果没有汉尼拔的出现,谁会在乎这样“她”的感受,这也是整部影片成立的基础。第一次探监时,旁边“狱友”还用精液猥亵她,可是谁曾想,第二天汉尼拔便弄死了他,成全了两人的精神投靠。
变态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文化有姿势的变态...
狼受重伤救下羊,约定三生诉衷肠。为爱流浪有歌唱,相互扶持去远方。
2021SIFF NO.9 一些女权主义和酷儿元素:没钱做变性手术的trans渴望化茧成蝶 从丑陋的buffalo蜕变为美丽的女性 最后磨刀霍霍碾压弱者 披上女人皮做的外衣 女警察努力扮演男性气质以适应工作环境 对抗自己内心软弱的lamb的啼叫 依然免不了周遭种种刁难 但她巧妙地化歧视为优势 破解了困局 两种性倒错的策略 前者被指认为“病态”需要被惩罚 后者则力求被理解、争取合法化 而Hannibal将两者统合起来 他证实了同一机体如何共存着文明、礼节的外壳与Cannibal的内里 如利刃般刺破所谓理性社会 也开出了一剂解药——“正视你的内心”
汉尼拔努力的向克拉丽丝揭示社会的堕落,人性的虚伪,即便是中情局这种标榜正义的机构,也在与权势作着险恶的勾结;平日里人模狗样的上司、同事,私底下也在与金钱作着坑脏的交易;人们以友善示人,而以自私和怀疑自处。温顺而善良的羔羊从来得不到上帝的安抚。
棒就一字,看完后记住那句话“勇敢的克拉丽斯,如果有一天你的羔羊停止了尖叫,你会来告诉我吗?”
面对阴险、深邃、睿智的眼神,面对善良、疑惑、稚嫩的眼神,我同时看到了一丝迷茫与矛盾,对人性理解上的茫然,对自己内心世界与离经叛道的行为的矛盾辩解,他们对自身性格的了解都是那么的缥缈,这也许就是两人吸引对方的共通点吧!
重温经典,发现现在多少影片借鉴了它。。。很喜欢沉默的羔羊这个隐喻,虽然我也不确定它到底暗示了什么。。
手指触碰的镜头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