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14

主演:李立宏

导演:陈晓卿

剧照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2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3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4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5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6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3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4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5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6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7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8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19 舌尖上的中国 第二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16 05:07

详细剧情

《舌尖上的中国2》延续了第一部的拍摄模式,是一部探讨中国人与美食的关系的食物纪录片。本片分为八集播出,第一集《脚步》重点讲述了各种美食在不同地域的演变和食物中对中国人“乡愁”情节的一种演绎;第二集《心传》讲解了中国美食文化中的血脉传承和师徒衔接的历史;第三集《时节》讲的 是关于食物与季节演变的关系;第四集《家常》表达了家中的“酸甜苦辣”,是对中国人基本日常食物的解释;第五集《秘境》介绍了一些隐匿山野中不为人知的美味;第六集《相逢》表达了中国人利用食物进行聚会交流的文化氛围;第七集《三餐》回归到最平常的三餐中寻找“味道”;第八集则是此次拍摄的花絮。

长篇影评

1 ) 中国的味道

人类对于食物有着一种本能的归属感,大冷天喝碗热汤、懒洋洋的午后配着茶吃块蛋糕都会莫名其妙令人觉得振奋和愉悦,连趴在笔记本前看美剧或电影,都要磕着瓜子才觉得满足。

去年12月,因为要写第三本书,我从上海飞到加州自驾,远在美国的小伙伴们于旧金山与我会合。结果一下机的第一顿饭竟然是在中国城吃了中餐。

这群从“大农村”好不容易出来一次的小伙伴们可怜兮兮地说很久很久没吃到像样的中餐了。他们在这次旅行中也常常跟我说,生活在美国这么久后,发现吃什么都不如传统中餐好吃。去年《深夜食堂》的漫画在大陆出版的时候,我写过一篇文章,说自己对传统客家食物的好感,我列举的两样东西是足料的酿豆腐和新鲜冲泡的擂茶。

我小的时候,就住在镇上一家老牌饭店对面,说是饭店,其实就是现在街边最常见的小餐馆。那个时候小镇的商业区还很小,从街头走到街尾,可能都不需要两分钟。连买菜都必须早起,因为从各个村落挑着自家蔬菜来卖的妇女们,六点开摊,八点就准时收摊。饭店自然也少,除了偶尔给赶早集的人提供早餐,很少有人会在正餐时段到那里用餐。我小时候大部分时间,早餐都是肉丸汤和汤或炒的河粉,我们那里人将河粉叫做“水粄”,潮汕人将河粉叫做“粿条”。

我曾经亲眼见过饭店的师傅制作肉丸和河粉,在那个年代,没有什么机器,全是靠人力,是一项非常耗时且耗体力的活。从屠宰场买来新鲜的猪肉后,人工将肉剁成肉浆(就跟电影《食神》里的莫文蔚差不多),原汁原味的猪肉丸子是什么都不需要放的,但不知道是这几年猪肉的味道越来越膻,还是食客们的舌头变得刁钻起来,总之现在有些肉丸子会放胡椒、西芹或者香菇。

将肉浆放置于掌心,像揉小汤圆丸子一样把它揉成圆形,然后放入早已经滚烫的沸水中,肉丸子就会迅速成型,将成型的丸子捞出来晾干,就是我们市场上能见到的用来贩售的肉丸了。肉丸的筋道与否与剁肉浆时师傅的力道相辅相成。煮过肉浆丸子的沸水中加入骨头,就会形成一锅高汤,这些高汤也是汤河粉美味汤底的秘密。正宗的汤河粉绝不可能用白开水煮成,一定是煮过肉丸子炖过骨头的高汤。奇异的是这些高汤从未加过什么味精,喝起来却甜甜的,味道鲜美。

米粉制作起来就更加复杂了,原始手工制的米粉,需要在前一晚将米捣成米浆,然后将米浆放置于不漏液的竹筛中,入锅蒸半到一个小时,等到这些米浆成型时,再拿出来切成条状,这就是最终我们吃到的河粉。因为耗时耗力,自我高中以后,我所住的小镇就已经没有人愿意再做河粉,用我对面师傅的话来说就是“根本就赚不了几个钱,从前都是街坊邻居爱吃所以做。”我今年回家过年的时候,发现那家从我有记忆就存在的老牌饭店倒闭了,现在换成了一家杂货铺。

肉丸汤和河粉,这两样是我印象中最能代表客家早餐的东西。客家当然还有很多早餐,不同的地区也有不同的吃法,比如在紫金县城,人们喜欢吃牛肉丸的河粉,还有及第汤和所谓的八宝汤(用猪身上的八个部位熬成的鲜汤,因为我不爱吃内脏,所以一直不怎么爱吃);在水寨县城,人们会喜欢喝瘦肉汤,配上客家腌面(我在县城读的高中,读书的时候每天的早餐就是腌面),总之跟大家传统意义上的豆浆油条不太一样,我小时候的早餐看起来要更花心思和时间。

我到上海四年,从没有在这个城市的早餐吃过河粉,我前公司楼下的一条街据说都是广东来的湛江人开的,他们将大广东各种美味的夜宵(砂锅粥、烤生蚝以及令人目不暇接的广式点心)带到了上海,但自始至终没有人开过一间卖河粉的简易早餐店。

所以这四年里,大部分时间我的早餐都是馄饨、鲜肉月饼,或者在巴比馒头随便买个包子配杯豆浆吃下去。生活在城市中的人越来越不把早餐当一回事,别说简单的早餐,只要还坚持吃早餐对很多人来说就已经足够不易。

我只有在偶尔回到深圳的时候还能吃到儿时吃过的早餐——简单的猪杂河粉,就在我住的地方对面。老板不是客家人,是潮汕人,但我和妹妹都觉得味道跟小时候在家乡吃过的出奇相似。我总是要求老板去掉猪肝或是其他内脏,老板大可以直接去掉就好,但每一次他都坚持要补回一些猪肉丸、肉片或者瘦肉给我。他看起来和和气气,说话带浓浓的潮汕口音,常常不收我们的零头。

因为担心下次从上海回到深圳这家店就会跟老牌饭店一样倒闭,因此只要人在深圳,就会每天都去吃一次,有时候是早上,有时候中午晚上也会去吃,还有时候与朋友唱K到凌晨四点,进家门之前都要再去吃一碗。每一次都点河粉,满满一大碗,吃起来比拉面还要满足。自始至终都两三年了,这家店的河粉还是只收十元,里边的分量也从来没有少过。

我从小到大都不知道“客家人”意味着什么,直到大一时选修“岭南文化”,我的老师在介绍客家文化的时候跟我们说,所谓的“客家人”就是“以客地为家的人,他们所住的地方,不是他们的故乡”。他说客家人是两千年前因为战乱从中原逃难到南方的贵族,因此广东、福建、台湾、新马泰都有客家人的身影。我听到这里的时候觉得很开心,毕竟是贵族呢。之后又觉得很失落,因为老师说中国的八大语系只有客家是找不到准确发源地的,就跟大部分客家人一样,早已经不知道祖上来自什么地方。

饱受战乱的困扰,最终背井离乡以客地为家,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所以才会出现围龙屋,当代人以此为景点,并引以为傲,在我看来确实一个无时无刻不令人感到伤感的建筑。我家的祖先牌位上写的是“山西太原温县”,但我生活的那个地方,包括我在内,几乎所有的人一辈子都没有去过山西,也许我们跟山西某个村子的人说着一模一样的方言,但是我们对于山西并没有归属感,很多在广东出生的客家人早就已经觉得自己是广东人,觉得广东这个原本的“客地”就是自己的故乡。

在我看来,大多数在城市里生存的年轻人都是“客家人”,背井离乡,像一颗浮萍从家乡来到北上广这些城市,可能扎根在当地,可能在那里生了小孩,但偶尔还是会觉得自己身处“客地”,觉得自己是“一个以客地为家的人”。

大概千百年来,未曾改变的,或者说甚少改变的,就是那些一直流传下来的食物。就像我对于面食、饺子或是河粉这种出于天性的喜爱,也许是一种折中的证明,证明我身上流的血液来自于两千年前中原某个部落,因为对于这些原本不属于南方的食物有了奇异的先天性归属感。历史抹去了所有关于那个部落的一切,只有这些食物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变成一种历史,一种印记。

食物永远是人类身份认知最重要的组成环节,它对“统一”的召唤远远比什么“国富民强”的虚口号要来得更实在和真切。只有面对这一盘盘故乡的美味时,我们才能深刻感觉到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并深深为这个民族的伟大创造力感到自豪。这是故乡的味道,也是中国的味道。

只是,令人难过的是,就像片中第一集中落魄的割麦客一样,传统的耗时的手作快要跟不上这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这些食物也日渐难以吃到或快要消失不见了。

2 ) 文艺复兴了,科学呢?

第二集《心传》看得着实有点捉急。。。一直纠结于,这所谓的《心传》,到底是在怀念什么呢?

只觉得全篇都很苦。挂面做的辛苦,菜籽油榨的辛苦。出神入化的刀工更是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靠一辈辈的口述心传才能流传下来。

可是这苦是值得炫耀的一件事么?

想起很小时候看过的电视剧《苗翠花》。情节记不清了,只是有一幕让我记忆犹新。清末外国的工业逐渐渗透到中国,与当时的手工作坊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苗翠花的丈夫好像是布庄的主人,为了和洋人的织布工厂叫板,要代表中国和洋人比试。第一场比织出布的韧性。第二场比织出布的轻盈。最后一场,比刺绣。

刺绣,说起来也是中国传统的瑰宝之一。于是苗翠花和丈夫千辛万苦找到了隐居多年的神绣手。须发花白的老人在满满的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花三天三夜绣出了堪称一绝的双面绣。到交出答卷的时候,洋人问你们绣了什么?老人扬眉吐气地说,这是穷尽我几十年功力练出的绝技,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绣出的双面绣。其美妙连洋人也点头称赞。问洋人绣了什么,他拿出一匹极其普通的绣品。正当苗等人不屑之时,洋人解释说,老人的绣技的确高超。但是我这匹布,却是一个十岁孩童,用十分钟时间就绣出来了。原来,这是机器织出来的,只需要按一下按钮,就自动刺绣,当然一个十岁的孩子也可以很容易做到了。

此时,比试的结果已经不重要了。之所以对这个片段记忆犹新,是觉得这给我生动的解释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可不是么,几十年之后大炮就攻进了中国的大门,让我们知道了封闭的中国已经与机械化的西方落后了多少,狭隘的民族自满情绪害了我们多少。

很多我们一直以来遵从的东西,由于被附上传统的伦理,造成了对所谓的权威的经验和资历的盲目崇拜。不管是武侠江湖,还是现在的中医,经典。在我们抱残守缺,敝帚自珍,自诩天朝上国的时候,是不是应该真的去放眼望一下外面的世界。

做挂面的故事,的确是很让人感动。腿不能走动的老爷爷和传承了手艺的老奶奶起早贪黑把面条酵了又酵,做好后还露出幸福的笑脸。他们的艰辛是不容怀疑的。但是拍摄者的诚意却让人不敢恭维。且不说这样用这种方法做挂面的家庭作坊现在还剩下几家。单说这一家,后辈也没有几个愿意再接手这祖传的手艺。镜头永远是有局限的。当它只聚焦到犹如艺术品的一丝丝挂面,和用拍功夫片的手法拍榨菜籽油的时候,他们刻意忽略的是更大的社会全景图。他们想要表达的难道是,这繁复的程序耗时耗力,做出的成品应该像艺术品一样被尊敬么?我不喜欢被制作方带入他们提供的画面,他们提供的情感。如果连面对现实的勇气和诚意都没有,我只能对《舌尖二》四千万的投资的去向深表担忧。。。

相比起挂面的故事,记得去年很偶然看到介绍一个农村的小发明,刀削面机器人,发明者自己设计机械带动,做出电动的机器人,自动做刀削面。制作很粗糙,长相也很雷人,简直是充满了乡土的幽默感。当时觉得很好笑。可是相比《舌尖二》里的这些故事,这至少说明,在我们的土地上,创新的动力还是源源不断,像煎牡蛎的大学生一样,在创新中寻找明天的方向。你可以说机器的刀削面少了手工的精致,改良的牡蛎煎少了传统的风味。但是他们是在缺陷中一步步向前走。这样的努力,不是很值得鼓励么?

这几天都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现在文艺青年如此泛滥。为什么现在的《百家讲坛》永远在各种正史野史名著经典里打转。我记得刚有《百家讲坛》这个栏目的时候,在片头里也出现过蒙代尔,丁肇中的头像,依稀记得好像还在里面听过李政道讲宇宙对称性与庄子。可是现在怎么成了这样?是观众只对历史故事喜闻乐见,还是媒体低估了观众的智商?前一阵方舟子和崔永元论战转基因食品,着实不想过多评论,因为太伤小崔迷们的心了。为什么解决问题不能用科学的举证和分析,一定要用愤世嫉俗伤春悲秋的态度来占领情感的制高点?不得不感叹为什么我们现在科学的土壤如此贫乏。

民主,科学,曾经的两面大旗,如今我们高速发展的路上,是不是应该重新权衡一下?对于过去,情感固然重要。对于未来,心传再管用,也别把科学丢下。

3 )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还是《舌尖上的感动中国》?

由于第一季的惊艳,《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显然还未开播就经受了众人期待的巨大压力。和第一季的400万相比,第二季4500万的投入,也让人有了十足的期待:虽说往往续集不如前部好看,但十倍的投资,就算是完全照搬第一部的模子,也至少不会差吧。

但是,第二季第一集开始,我便发觉出了一丝异样,足足有五分钟的时间,我最期待的元素——食物都没有出现。所有的镜头都给了一个藏族少年爬上数十米的大树,他的弟弟和父亲在树下焦急地守候着。我不知道他在干什么,我只是在想,这和吃的有什么关系么?

答案是有关系,因为他在树上找蜂巢。然后,笑容开始铺开,蜂巢被制作成蜂蜜,特写镜头给到蜜浆上,给到藏族少年的脸上,给到他父亲的大黄牙上。背景台词不无煽情地说:“弟弟考上了大学,他要给他的弟弟挣学费了。”

随着剧情的展开,随着更多故事——留守儿童、独居老人、返乡游子——的讲述,我们看到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变革的深化而带来的社会主义大发展时期的种种小人物的辛酸悲喜。

陈晓卿导演显然想在舌尖之外做些文章,比第一季更突出一些人文色彩。播出之后,很多评价也是如此。当有一些网友说看不到食物了,立刻有人批驳到:切,舌尖二的灵魂不是食物,而是人文。

人文当然没错。但是,人文也是要讲究格调的。过度苦情、过度渲染艰辛和磨难的人文,注定是说教式的、低格调的人文。陈导演的出发点或许没有错,但是过于刻意了。或者换句话说,还没有掌握人文的真谛。

其实,看过第一季便会发现,虽然第一季没有那么多的苦情和说教,但其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在不经意间温暖着我们的心灵。第一季的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采松蘑的姑娘、挖藕的兄弟、捕鱼的把头,都是鲜活的人物。冰上捕鱼时,在讲述网孔很大时候,片子很平淡地提到了这是为了让小鱼能够逃脱,以保证其成长。没有宏大的煽情,没有“可持续性”这样的标签,第一季在娓娓道来中蕴含着一种人文的温暖。而第二季中,这些温暖消失了,只剩下了辛酸。

辛酸没错,但那是“感动中国”,不是舌尖上的中国。

---
人文情怀必须诉诸“苦难”吗?

看过舌尖一,我们体会到:中国人无论生活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在快乐的寻找生命中的美味;

看过舌尖二的第一集,我们认识到:中国人无论做出多么美味的食物,他们的生活始终充满着痛苦、离散、磨难。

第一集名为“脚步”,但这个“脚步”到底表述一个什么样的内涵,并没有表达清楚。“神奇”、“传奇”、“神秘”不断登场,然后匆匆闪过了一些“美味”,最后在小姑娘的眼泪和返乡华侨的凝重中,主题才出现,原来是人的迁徙,人在改变。在我看来,脚步这个题目有点故弄玄虚了,说简单了,就是“记得住乡愁”嘛。

或许从观众角度来说,这一季赚足了眼泪就够了。看纪录片流眼泪,这也是央视的主流套路。主流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这样,就请不要再叫《舌尖上的中国》。你可以叫《舌尖上的感动中国》,或者叫《舌尖上的中国苦命人》。

当然,很多人会因为感动而喜爱,这一点我不想批驳,因为个人有个人的情感权利。

我之所以如此反感舌尖二第一集,是因为它是一种扭曲审美观的缩影。拥有这种审美观的人,往往将民间符号化、脸谱化,以为找几个偏远山区的老百姓,皱纹多一些,牙黄一些,脸黑一些,笑起来傻一些,就是民间了,就是扎根基层了。有了这些符号和脸谱,就站在了话语制高点。

也恰恰是这一类人,将诉说乡愁当作屡试不爽的护身符,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视为洪水猛兽。在他们看来,民间意味着傻笑,意味着艰辛,意味着与大城市的格格不入。在他们眼中,接地气等于苦命人。在他们的话语体系中,没有人物,只有一种自上而下的傲慢。

舌尖第一季的食物和人物之间之所以能建立起奇妙的关系,完全是因为“人物”立住了。第二季失去了第一季中拍摄“挖藕兄弟”和“黄馍馍”的灵气,在他们眼中,只要是脸黑、牙黄、身上有点土、家里有点破、女孩儿要劳动、男孩儿需要钱……就是一个“人物”,就能打动人。

食物和人的互动,几乎没有展开就已经结束。单纯从技术角度而言,剪辑比第一季要混乱,叙事要装逼,逻辑要散乱。惟一和第一季类似的,是那种试图通过食物引出社会思考的路径。但是,这一切,都是要基于食物本身的灵性之上。食物没了灵性,升华的越高,就越是“主流纪录片”。

---
舌尖一负责纪录片,舌尖二负责高雅。

舌尖一的投资是四百万,舌尖二是四千万。但从第一集展示出的内容上来看,四千万就像买了个筐,筐里装满了未加筛选就淘来的食物,少了第一季清晰的脉络。导演想说的是:看,这些食物得来太不容易了;观众的关注点则在:这筐里有没有我家乡的特产?

舌尖第一季一共播出了七集,而实际上制作了八集,最后一集是花絮集。在花絮集中,总导演任长箴和她的团队将自己从调研、到拍摄的过程讲述展现。舌尖一的灵魂,在花絮集中有着非常鲜明的展现。可惜的是,这集花絮最终没有播放,原因很简单,因为里面没有出现后来被标上总导演的陈晓卿的镜头。因为在舌尖一的创作、拍摄过程中,他并没有真正参与过。

舌尖一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食物、人物、故事各方线索都梳理得非常到位,突出一种接地气的生活的美好。所以,完全按照这个路数去拍舌尖二,总归错不到哪儿去。

但是,拍摄是一个技术问题,讲故事是一个悟性问题,而情感则是一个人格问题。

你可以再找到拥有同样技术的团队,却很难再找到拥有同样悟性的编导,更难找到拥有同样热爱民间、理解民间、愿意去扎根儿民间情感的人。那些居于庙堂的人,不懂、不热爱、也不想去真正热爱这片培育出灿烂饮食文明的热土。他们根本就不爱民间的那些真正可爱的人,认为接地气、走基层必须都是大黄牙那样的人。因此,没有了爱的舌尖二,在极力模仿一的情怀和价值观的同时,无法从技术上和精神上找到真正的落脚点,一出手,用力过猛,匠气十足。

有人说,舌尖一赚足了口水,舌尖二赚足了泪水。我想这说的没错,就像郭德纲说过,他和主流相声界有个分工,他负责搞笑,他们负责高雅。舌尖一负责纪录片,舌尖二负责高雅。

4 ) 败絮其中。。。

看完第一集,就很想吐槽,憋到现在真的忍不住了。。。后面几集每一集看的时间没能坚持10分钟。。。。“家常”一出,顿时石化,导演邓洁说:我们从未定义《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美食纪录片,我恍然大悟,“舌尖”已死,中国尚存。。。原来观众对第一部的厚爱源自观众对主创的彻底误解。

一、内容严重跑题,很不尊重观众。观众想了解的它一直不告诉你,比如美食吃起来的感受,食材挑选、做法上的特色等等,不想知道的塞给你一堆,什么留守儿童、城乡问题、传统与现代啊。第一集的时候还列举了一组数据说现在中国留守儿童和城乡的相关数据,我当时就恍惚——这是教育片吗?

二、第一季在手法上已经学现在西方的手法,但是处理不错,令人耳目一新。但第一季成功不仅在与此。第一季的成功是因为比西方纪录片更能凸显“舌尖”的感受(当然在中国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通过影像声音资料输送了舌尖的感受,这个极具挑战性,但第一季真的做到了,至于情感、生活部分在结尾处,清点一下,点到即止,留下广阔空间,极具东方韵味,所谓的情感在朴素的镜头下由观众自己发挥。反观第二季,很多镜头和旁白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失去了像第一季那样点到即止的韵味。导演想输送的东西太满、太多,剪切也是一味炫技,结果弄巧反拙,乱七八糟,丢了灵魂。很多地方为故事而故事,形式有余,旁白啰嗦。比如对留守儿童对父母离家的情节,给个镜头足以直摄人心,但莫名其妙来了一大段旁白,变成布道者。。。。

毕竟讲故事、情感、生活纪录片,全世界都是,比这个好的比比皆是。但惟独美食“舌尖”感的输送最具魅力,点到即止但遗憾的是第二季把这个灵魂丢了,手法和内容都沦为单纯的模仿,从眼前一亮到堕入流俗,舍本逐末,败絮其中。。。。。。。

第一季是之后,“舌尖”成为一个品牌,第二季之后,“舌尖”就仅仅是一个商业品牌而已了。。。。。

5 ) 拍这片的那些人你们告诉我,你们到底要表达个毛线啊

从二星改成一星的原因是,评价因为被点了没用,被折叠了。我不在乎我写的评价有谁看有谁点没用,我在乎的是我写的评价显示与否居然需要依靠SB们手下留情少点几下没用。 脑残粉和五毛只要不死绝,大清朝的根就永远烂着 =============================================== 先贴一段我关于第一集的评价,再说这一季的感觉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450021/================================================== 试着看第二季第一集,努力了三次,都没看完。很想问舌尖你到底要表达个神马东西 开篇画面就记往了一块粘腻的红烧肉,一堆美食后面接着个拥挤的食堂。 进入正片马上感觉这些东西完全就是上一季剪接时被舍弃又不舍得扔下的部分。 开篇倒是学聪明了,先点出中心思想,又点得不着四六。 又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由挖松茸的改成挖天麻的。为了蜂蜜爬那么高的树,旁边跟着一直升机航拍。你丫有灰机直接灰上去摘下来不好么?看着一个脸上还有稚气的小伙子冒着生命危险去摘蜂蜜你要表达什么?就为了说蜂蜜是单糖有营养么?还是为了表达在藏区蜂蜜很贵?舌尖的导演你是有多拧巴的人格 ,为了讴歌社会主义好拍的美食片子,又总拿这些生活不易的人来揭社会的短。 你再告诉我,爬四十米高的一棵树,跟足迹有个毛线的关系,这棵树是全世界蜂蜜的发源地么? 顺路说下那小伙子的蓝外套,跟他的生活环境是那么的不协调,如果不是借了摄制组哪个员工的,就一定是本人最心爱的衣服,被没良心的导演哄骗忽悠着穿出来爬树。 然后跳到养蜂人一家,总算合题了一次,制做豆花配料时镜头稍稍有点太近。其它都挺好,偏偏结尾又画蛇添足地煽了下情,离家在外讨生活的人多了去了,按导演的意思所有离家在外的人共同精神支柱居然是家乡的味道,你TM真当观众都是SB啊? 后面出场麦客又开始莫名其妙。导演似乎认为光靠旁白说那么两三句,观众就已经流着口水感受到了新麦的香甜,一个七八十岁,做了一辈子饭的慈祥老太太煮面条也能被渲染得跟科学家做实验一样。捧臭脚也不是这么个捧法。 再说也不是只有新麦做的面条才能补充大强度劳动后消耗的体力,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麦客更是不知道跟吃有什么关系。难道就因为麦客在画面里到处走了就切合了足迹这个主题么? 上一季开始挖藕时,这一季是麦客割麦子,展现在眼前的只有满眼偏远农村里的弱势人群和艰苦的工作。跟吃有关么?又要说谁知盘中餐这个主题了?还是谁知盘中足迹? 上一季第一集开始捞鱼了,这一季这一集这时候也开始捞鱼了。艰苦地捞鱼工作、越来越少的收成...........同样的东西,第一季第一集叫什么来着,反正用来扣题了,现在又用来扣足迹了。 剩下的就没怎么记也没怎么看,反正基本就是跟着第一季第一集的节奏在走,同样的题材,扣了两季两个主题,真TM太NB了 ===================================================== 从煎饼开始,所有需要烙面皮包馅的玩艺开始认祖归宗序家谱,其实这样还不是够博爱的,因为如果再宽泛一点,把烙这个工序忽略,那么可以用来举例的食物将更加恢宏博大,包馅的比如包子饺子,这样全中国的人都可以同食同源了,说到馅还有外国的披萨饼、果仁巧克力。OHYEAH,全世界都TM可以用足迹来串联了

6 ) 让吃货都没食欲的美食片不是好人文片!

老子such一只吃货,看舌尖2,完全没有口水涟涟,淹没京城的感觉。

廖一梅大姐说了:这世界遇见爱、遇见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见美食!孔子说:朝闻肉,夕死可矣!孟子说:天降大任,劳其筋骨,饿死吃货!

我是一只吃货,我是一只不容易不胖的吃货。因为我为了吃砂锅粥,可以从北五环到三里屯;因为我为了吃泰国绿咖喱,可以从五道口到五道营;因为我为了吃疙瘩汤,可以半夜两点拉基友;因为我为了吃碗挂面,可以半夜三点下厨房。正因为我每一次为了吃一口好吃的,付出了体力精神力上的输出,所以根本难以吃胖。

舌尖1出道那会,我和这厮根本一副虐恋情深的戏码。越看越饿,越饿越看。因此,听说舌尖2要出道那会,我简直是不要脸地帮它宣传啊。和意大利小哥出去吃饭,我完全不顾观赏意大利小哥的帅脸长腿好么,只是一个劲地和小哥推介舌尖2。这种为了推介美食纪录片而肆意浪费观赏帅哥的free hour,完全反映了我对舌尖的热爱么~你看,我爱吃,远远超过观赏男颜。

别和我说美食片的重心不是让吃货流口水,而是体现家国天下好咩?别和我说女明星的走红不是因为人美戏好,而是因为心灵淳朴好咩?别和我说你爱吴彦祖不是因为颜美人帅,而是因为他和强东都是74年的大叔好咩?所以,拍片么,最重要的就是切题了~我来看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不是舌尖上的心灵鸡汤啊啊啊。

老实说,第一集脚步,那是着实不错的,总是对得起八秒钟一只的跳跳鱼的。俗话说的好啊,世上唯真爱和美食不可辜负。导演大人,你看看第四集《家常》,您不觉得您各种辜负我们的海派红烧肉君、蒲菜君、茭白君么!

红烧肉君在本片里,应该是设定为东坡肉君吧!全片东坡肉君出场时间有限,而且还没提到东坡肉君的好基友料酒君啊。哦,甜甜的东坡肉君,真是委屈你了。还有蒲菜君,虽然我不了解其他地方的蒲菜长啥样,但是我家乡的蒲菜可不是脆爽的,是鲜嫩的。我从小到大,到扬州的时候没吃过蒲菜涨蛋,在没有在家吃过蒲菜饺子。导演大人,您拍家常菜,我作为local都没有吃过啊,您教我如何去想家。导演大人,您这么拍红烧肉和蒲菜,您对得起有节操有品格有爱国心的苏东坡和梁红玉么。

美食本身就是人文关怀,根本不需要以其他人文情去渲染。鲈鱼正美不归去,在说思乡;汪曾祺写沈从文评价茨菰比土豆有“格”,在说思故人。味蕾告诉我爱你,就这么简单而已。

我曾经最爱的歌词,是黄伟文写的,“撒把葱花加个蛋,不在扬州的炒饭。心里都在怨都快关门,谁还未买单。你说馄饨卖不完,正好拿来做晚餐。我看着窗外的珍珠港,配乐是偿还。”味蕾记得我想你。味蕾记得不在扬州的炒饭,味蕾记得不在西湖的醋鱼,味蕾记得不在兰州的拉面。

我曾经最爱的台词,是《蒋公的面子》里借用金圣叹的那句,“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味”,有品有格有节操。比起一个劲叫嚣仁义礼智信,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半夜看舌尖2,居然一点也不饿,真对不起我一边看舌尖1,一边喊饿,一边默默泡面的回忆。春夏交织,我想吃清蒸鲈鱼。

短评

给四星,因为纪录片重要的是记录,不是抒情。

4分钟前
  • 海鲜高汤面
  • 推荐

舌尖真正让观众醉心的不是介绍了普天下各种山珍美味 而是触动了每一个对家乡味道都知根知底的中国人的人情味

9分钟前
  • 春尾巷
  • 推荐

其实仍然挺可看,只是第一季里老实在锅里说事儿的劲头有点溢出来,又只能说几句惹人厌的话,所以大家忍不住吐槽。建议第三季继续老实微距拍锅。另外开头爬树那块的确超出了借鉴的范畴,还不如直接认了。

12分钟前
  • 小米=qdmimi
  • 推荐

纪录片如果是还原真实的摆拍,我可以接受,但是为了收视率和满足观众的猎奇心态,不惜捏造事实弄虚作假,编造子虚乌有的故事糊弄人,消费观众的感情,把观众当傻子,这样就太过分了。舌尖2那么煽情,你让感动中国,艺术人生,鲁豫有约那些导演的脸往哪搁,是准备抢人家饭碗吗?

16分钟前
  • 豆丁
  • 还行

煽的有点露骨,节奏有点混乱,美食依旧动人。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更像情感类节目呢?一集这么多食物真的大丈夫?

18分钟前
  • 樱小路楠
  • 推荐

总体上还行,虽然有几集的确矫情得受不了,但用食物串起中国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尝试并没有错。第一季出来的时候很多人骂用食物粉饰太平、闭口不谈民生。这一季谈到了留守儿童、90后工人、大学生就业难、高考陪读,我看得还是挺有共鸣的,想到自己何尝不是这样一路过来的。

20分钟前
  • 刘康康
  • 推荐

强势回归!第二季人文情怀更重了。

25分钟前
  • Odair
  • 力荐

第一集就差点看泪奔 告诉我不是一个人

26分钟前
  • 大元宵
  • 力荐

摄像跟配乐赞。第一集旁白也没那么矫作反而踏实了,几个细节很感人,看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天的来处。关注留守儿童,多了热腾腾的情怀。我大中国真是太。。会。。吃。。了。【第二集开始质素又降回第一季。。乱煽情了,到了第四集那个陪读拉小提前真的不是硬广吗?已经三观不正了吧。。】

30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推荐

这片子放到1987年播是不会火的,那时候火的叫《河殇》,一部全力诋毁中国伟大农耕文明的政论片。

33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35分钟前
  • 晨小兮
  • 力荐

其实舌二讲述的不单是美食,更有一幕幕天伦人伦的美景,不管是四川耙耳朵,还是东海学捕跳跳鱼的父亲,或者期盼父母归来的苗族女娃儿。

39分钟前
  • 数人的绵羊
  • 力荐

满满的中华人文情怀,倍感亲切!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到头来,辛辛苦苦都是为了过日子,都是吃货!PS:白马哥,你这是用绳命在吃蜂蜜啊!PS2:蜜蜂回家说到“卧槽我蜂蜜呢?”8.5

40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我觉得不打5星那些食物说不定就会不让我吃了!

43分钟前
  • 嘿嘿嘿
  • 力荐

温情满满,再也不嫌弃我妈做的饭难吃了,现在,立刻,马上就想回家,把她夸成一朵花。

46分钟前
  • 殳君
  • 力荐

太矫情了,感觉导演像是个新手,有很强的欲望想要展现自己,有很多很多的人文情怀想要抒发,很多地方的煽情生搬硬套,很多地方感觉发现就要展开深入了又立马毫无过渡地转到下一个话题,讲了一堆别的故事之后又硬生生地扯回之前的故事,令人常常感到不知所云,十分出戏。此集差评!希望下一集的导演好点

50分钟前
  • sususlsz
  • 还行

虽然不如第一季,但也还是挺好看的。

54分钟前
  • Neroat
  • 推荐

《红楼梦》上敲皮蛋,一边喝黄酒一边看,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所有减肥皆是妄想

55分钟前
  • 丁一
  • 推荐

心甘情愿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57分钟前
  • 院長
  • 力荐

第一季火了后,非常期待,我就记得蜂蜜了

60分钟前
  • 欣欣向荣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