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疲累,我无聊,我孤独寂寞憎恶世界,常常小饮有时抽烟,作息糟糕运动勉强。我满脑子抱怨一身的压力。我说活着没有意义,我因此对哲学与物理产生好奇。但是当这些天我每一次看到生命在这样直白的呈现中显现出它的脆弱,夜的黑暗中举着手机的我又一次将这一天翻篇,感激我拥有的肉身,感激康健的体魄,感激世界的存在,感激世间的一切。没有什么面目可憎,愿为一切祈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youngstone_seafood
2017-11-13,新的感悟如下: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尽管我拿这句话当做了标签,但是必须承认,不是医生的我,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内涵。
一年半以后,再回头看此文,对这句话,理解如下:
安慰用的是态度,帮助用的是医术,治愈是结果之一。
所以,对于医生来说,要求就是:总是带着‘救死扶伤’的态度去尽力,常常用医术去帮助病人减轻甚至免去痛苦,而治愈的结果,则无法100%的保证,所以只能是有时。
作为病人及家属,往往看不到医生安慰的态度,施展的医术,会无视掉医学本身所存在的不确定性,只专注于治愈的结果(当然,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很可能,这就是医患矛盾的根源所在。
-------------------------------------------------------------------------------------------------------------------------
以下是刚看完时,在2016-06-19 写的评论。
从第一集开播,两个月多的时间,每期都追着看。几乎不看国产剧,很少看美剧,偶尔看电影的我来说,实在罕见。纪录片,一直是我喜欢的类型,医疗题材之前从未看过,只是出于对医患关系的关注,朋友圈分享得知此片,就一路追下来。 最后一集,一个被采访者对那些编导说,你们不要在医院太久,会麻木的。的确,医生每天都面对生死,难免会麻木,但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医生为了抢救病人48小时未合眼,一年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做手术做到手抽筋,自己开车去几百公里外的医院取刚刚捐献出来的器官,自己还是个病人依然站在手术台上,为了心脏复苏,连续按压几个小时。
【走下神坛,把医生还原为人】
当然,他们也都是人,也吃五谷杂粮,也有七情六欲,也会有困惑,会有委屈。比如,第一集中,凌晨刚下手术台的主任,下属要汇报工作,被他直接顶回去说:搞什么搞,这个时候了还讲这些,困死了赶紧休息(非原话,大概的意思)。有同事说准备了可乐和汉堡,他很开心说可乐要吃的,嘴巴干死了。多么真实的反应啊,多么可爱的主任。这位医生的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开心不是心情,而且动词,打开心脏的意思,他每年都要做700+的心脏外科手术。 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把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一场场现场的手术直接丢给你,也把医生平日里的言行不加修饰得展现出来。这么多真实的人和故事,我在那些烂剧中,从未见过如此真实的呈现,因为真实,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
【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以上是看完全部后的一些回顾,以下是每集看完当时的记录,有些细节可能记录有误,但不影响整体阅读,最好的方式还是自己看,自己感悟。 第一集:救命。急诊室和心脏手术的故事 医生最大的挑战不是经过努力后患者依然去了的失败,而是如何面对这样的失败,在第二个第三个...同样的情况发生时还有勇气和热情去全力以赴。 瑞金医院的心脏手术专家,他微信签名是每天都要开心,原来开心不是心情,因为他一年要做700多场手术,每次手术都要打开心脏。 剧中是"开心不是心情",我更愿意理解为,“开心不仅是心情。”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第二集:理解。120救护车的故事。 一个医生说:和人打交道的工作是很难做的,而且我们面对的还是病人及家属。 简直太对。 第三集:团圆。器官捐献的故事。 四川的焦妈妈,送走了24岁的儿子,决定将儿子身上的器官都捐献,从而救了4条人命,让两个人重见光明,能用的心脏,因为患者在北京,而心脏的有效期是四小时,而没能用上。 父亲在孩子的终止治疗同意书上签字的时刻,迟迟下不去手签这个字,她作为母亲简直万箭穿心,但还是忍着痛规劝,女人有时更坚强。 第四集:告别。 临终关怀的故事。 上海静安临汾卫生服务中心的故事 这一期总体的节奏比较舒缓,不像前三集一直处在紧张的抢救、手术、救护车这样的氛围。解说员缓缓的叙述,更能体会的这一期的厚重。 送进来临终关怀医院的患者,都是重症晚期,确认无法痊愈的人,一般不会超过3个月。 王学文才50岁,已经在这里住了5年。 他五十岁生日后的第二天,临床患者舒国去世了。谈到这些,他看得很淡,见多了生死,他很坦然。 身为放射科医生的梁金兰,她在临终前写的一份信,都是感谢,社区、街道、医院的帮助,朋友、邻居、老同学的关心,还有家人的不放弃。五年来,女儿带着她游览了亚洲各国,她很积极,面对镜头,一直都在笑。 唯一一次哭,是因为觉得拖累了女儿而感觉很歉疚。 王龙属龙,才27岁,那一天,他把父亲送入临终关怀医院后,母亲在来的路上又出车祸而骨折。十几天后父亲去世,一路上他一直忍着,最后时刻终于哭了出来。 医生说: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中国人一直很避讳死亡这个话题,但其实生和死都是大事。只有正确的认识死亡,才能真正明白生的意义。 第五集,选择 。红房子医院的故事 第六集,相信。上海儿童医院的故事 第七集:新生,一场手术带来的故事 大出血的妈妈,无法进食的老人,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一场手术在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伤痛的消失,功能的恢复,医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 第八集:坚持。两台手术,两个故事。葛院士,手术做到手抽筋,依然成功完成手术。 第九集:爱。这集超级难忘,之前的每一集至少有两个故事,这次用一整集来讲述准妈妈的生死抉择。怀孕期间查出了绝症,坚持生完孩子再治疗。一句:老公,头发还会长出来吗,让看过的人都动容。难以根治,但求旅途中有尊严的离世。 第十集:人间世背后的故事。这集主要是往期回顾,各位编导来讲诉拍摄的心路历程。见到不少往期熟悉的面孔,也见到了几个新的故事。 从看第一集时,只有几十个人标记已看,到现在4500+已看,很开心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片子,而评分一直维持在9.6以上,说明大家都很认可。 已经有太多八卦抢占了焦点,留给这些真实又严肃的题材讨论的舆论空间已经越来越小。所以当昨天,有公众号说想转载我的这篇时,我是很开心的。拿去吧,只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这么好的片子,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尊重医生。少些纠纷,多谢理解。 因为很多误解都是源于不了解,所以传播这些,也是一种美德。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mytrust2014
1.现实虽然残酷,却总有亮光照下来。 2.①一转眼天就亮了,一转眼又入冬了。 2.②在这个流动着人情冷暖的空间里,他们每天都在参与别人的生老病死,同时也修炼着自己的内心。 3.一个人等得久了,他和社会也就远了。 4.①去往天堂,路过人间。②生是偶然,死是必然。③死和生都要有质量。 5.人生就是一场选择,尽管取舍之间很是艰难,尽管结果往往并不如预期美好,但能选择,就有希望。 6. 向往生,厌恶死,是每个人最普通的心态。 身处窘境,我们需要高超的医疗技术,我们也需要彼此的理解和信任;我们需要努力突围,我们也需要停下脚步,等待下一次机会。 7. 新生的背后,是每一位不放弃的人改变生活的勇气。 大出血的妈妈,无法进食的老人,听不见声音的孩子,一场手术在消除病痛的同时,也意味着生命的诞生、伤痛的消失、功能的恢复。医学,让他们的生活重新开始。(医学太发达了,第一次知道人工耳蜗) 8. 9.得癌症的女生在最后说到,“怎样才是活着呢?”(希望大家都能平和面对人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10.人总要面对死亡,生命就是一条单行线,将近终点,不甘,愤怒,挣扎,恐惧,这是每一个人最直接的感受,因为我们来不及思考死亡的含义。 追问什么是死亡,倒不如先想想怎样才算是活着。(呼应第9集) 推荐纪录片《生门》! 《生门》更多讲述了出生(虽然也涉及了死亡),而《人间世》则是死亡。
原文转自: 你永远不知道,有人为了活着有多努力
公众号:泠十三 ID:mew013
文字© / 是泠(líng)不是冷(lěng)的泠十三,永远不知好歹,永远热泪盈眶
因为我们从未死过,所以本质上来讲,我们每个人,其实并不真的畏惧死亡。
因此怀着这份无知的孤勇可以继续肆意折腾地活着。
因此可以在听闻无数个年轻人猝死的新闻后继续决战到天明。
因此可以在微博关于“熬夜真的会死”的热搜下继续刷着“熬最晚的夜,叫最贵的救护车”。
冬天里绝不穿秋裤,可乐必须加冰,油炸食品不能断,外卖家常便饭,健身卡永远在转让,游戏不赢绝不下线,还有永远刷不完的微博朋友圈抖音知乎淘宝小红书。
这一切,仿佛是在步入养生之旅前最后的任性,“因为我们还很年轻啊”。
谁谁谁的朋友才二十几岁,就去世了。
这样的新闻已经见怪不怪。
说到底,我们真的是无畏生死吗?
不过都是心怀侥幸罢了。
觉得这么背的事,肯定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这两天纪录片《人间世》的第二季上线了,于是又回过头看了第一季中的第九集《爱》。
才明白那句话,“你浑浑噩噩过去的今天,是昨天死去的人苦苦期待却没有到达的明天”。
26岁的张丽君和27岁的丈夫韩诗俊结婚还不到一年,怀有五个月身孕的张丽君却被查出患有胰腺癌晚期。
这让一家人原本幸福甜蜜的生活被彻底打乱。
26岁,在生死抉择的面前,她选择的是保住这个孩子。在尽管会耽误自己治疗的情况下,仿佛作为一个妈妈的本能一样,依然想带这个孩子来看看这个世界。
幸运的是孩子平安地生下来了,夫妻两个给孩子取名为韩鹤鸣。
鹤鸣九皋,声闻于天。
意思是仙鹤在沼泽中鸣叫,但是它的声音却可以让九重天以上都听到。说明即使是在逆境当中,它仍然能够很顽强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这个孩子,代表的是生命力,代表的更是希望。
不幸的是张丽君最终被确诊患有印戒细胞癌——一种恶性程度更高的癌症。且是不明原发病灶,手术已经没有意义了,只能采取姑息治疗。
当丈夫把这个消息告诉张丽君的时候,她最先愣住了,然后努力笑了笑,但最后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还有机会能长头发吗,老公?”
可她还是马上调整心态笑着说,没关系,没了头发可以戴假发。弄个LADY GAGA那样的白色BOBO头,还有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假发。
这个如天使一般的女孩,即使自己清楚已经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选择的依然是笑对人生。
她的坚强与乐观,甚至还努力安慰着身边的其他人,这一切,更加让人觉得心疼。
做化疗之后就不能再晒太阳了,这是张丽君最后一次站在阳光里。
瘦削的身材和肥大的衣服对比强烈,显得裤子更加大。张丽君自嘲说,这是新流行,回到了八十年代灯笼裤的时代,我爸那个时候就老穿这种大喇叭灯笼裤。
惹得身边的人都笑了起来。
张丽君害怕孩子长大后对妈妈没有记忆,决定给孩子录下每年生日的祝福视频。
她笑着说,他每年看到我,都是年轻的样子。不管他到了20、30还是50,而自己还是那么年轻。
在医院暖箱待了两个月的早产宝宝,终于可以回家了,可张丽君的一只眼睛却突然看不见了。
丈夫心痛得难以自抑。
可张丽君却说,我老公,弱爆了。
她觉得至少现在这个眼睛还是很好的,她珍惜目前自己所能拥有的所有能力。
癌症所带来的巨大折磨和疼痛,化疗所导致的头发脱落,让张丽君感受到的反而是“这个世界太美好了”。
因为身边人的爱,让她实在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而自己只有一定一定一定要努力活下去,才能报答他们的这份爱。
她舍不得那么爱她的老公。
两个人在外滩一家法国餐厅一起庆祝结婚两周年纪念日。
可接下来的三周年、十周年、五十周年依然还想和你一起度过啊。
一起吃遍外滩,一起周游世界的梦想,还有一直一直在一起的心愿,真的想和你一起去实现啊。
她趁着老公出去,偷偷录下了给老公的视频。
她想起一首歌,歌词是这样写的:
没什么可给你,但求凭这阙歌 谢谢你风雨内,都不退,愿陪着我
她舍不得待她视如己出的公公婆婆。
婆婆在看到她的诊断书后崩溃大哭。
公公告诉她,下辈子你做我的女儿吧。
她舍不得生她养她的父母。
在孩子满月的那一天,虽然宝宝还在儿童医院,家里依然买了蛋糕庆祝。
在女儿和女婿切蛋糕的时候,站在身后的爸爸一直望着女儿,那眼神里有爱怜,有疼惜,有伤心,有难过,有不舍。
有这二十六年里的点点滴滴,有着太多太多父亲对女儿的爱,让人看一眼就心碎。
当然,她更舍不得自己的孩子。
在癌症的晚期,生命的尽头,病情一天天的恶化之中,张丽君依然坚持给孩子录下了十八年的生日祝福。
她早已做好了永远离开的准备。
可内心依然期盼着,如果有奇迹发生,那该有多好。
后来,丈夫卖了一套房子,打算和张丽君前往美国一边旅行一边治疗。
临行前,丈夫特意去剃了个光头。
前面所有未知的路,不管结局如何,他都要陪她一起走下去。
而不到最后一刻,他也绝不会选择放弃。
结果治疗的效果非常好,张丽君的病情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控制,这个勇敢的女孩如她所愿,真的又长出了新的头发。
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可最终,癌细胞突然扩散,天使还是离开了。
片子中有个镜头印象非常深刻。
漆黑的夜,医院各个病房中的灯依然没有熄灭。
我们透过这一扇扇窗往里望去,却依然很难想象那一个个躺在病床上的人和他们身后的家庭此时此刻正在经历着什么,也难以真的体会他们的悲欢离合,笑与眼泪。
我们只知道,有的人幸运,战胜了病魔。
有的人不幸,有盏灯将永远熄灭。
镜头被推得更高更远,我们看着这城市万家灯火,熙熙攘攘,灯红酒绿。
这里面,有你有我。
新的一年,我们许下暴富暴瘦的心愿,我们转发各种锦鲤。
我们想要在新的开始中能够得到自己一直想要得到却始终难以得到的东西。
可我们也总是忘记我们已经拥有了很多人拼了命也想要得到的东西——那就是健康。
有些东西,就是因为一直拥有,才从来不懂得珍惜。
而直到真的要失去,拼命伸手去抓,却只有风穿过手指的缝隙。
2019,愿你珍惜此刻拥有的所有美好,美好的平凡小事,和仍然陪伴在旁的那些人。
更不要忘记,记得好好爱自己。
珍惜当下,在每一个健康的日子里。
在我们生命的过程里一定会经历各种生老病死,也许你和我都不愿意看着岁月划过肌肤,看着身边的亲人或者朋友离开自己,只是有时候我们都无法抓住时光。
最近看了一部国产纪录片,本以为会带着胆战心惊的心态看完,结果流着泪看完第一集后忍不住又点下了第二集,里面很多场景比《实习医生格蕾》的手术室还要血腥,里面很多泪水也许似曾相识,这就是今天想推荐给你的:
和以往的讲述医疗的纪录片不同,这部纪录片在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并不是每个病人都可以从这里回到家里,有很多人再也没有走出医院的大门。
这是其中一集《爱》的预告片,这位母亲得了癌症还是想坚持生下小宝宝,她的坚强和笑容让人难过和心疼,用镜头记录了很多生日祝福给未来的小宝宝,因为她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
第一集是从救命开始,在急诊室里每天都会有各种人送过来,我们总是希望着医疗条件可以再好一点,生命可以再延长一些,而也有时候事与愿违,坚强的人依旧快乐带着期望的活着,作为医生有时候也无能为力。
其中有一集来自四川父母同意自己放弃治疗,让自己小孩捐出大部分器官给其他人使用,在同意书上父亲迟疑了很久,始终也写不下:“同意”两个字。
最后一幕是父母哭成泪人站在已经拿走器官儿子面前道歉。
爸爸说:“小子,走好!”。
每一年中国有30万等待器官移植手术的病人,而1年我国仅有1万例器官移植,无论社会道德还是家庭原因,很多人都不愿意或者同意捐赠,而很多人也许就是为了等一个器官存货下去一等就是十年。
说实话,看完这一集后我在思考如果有一天,我是不是也应该捐出自己的器官帮助到更多的人。
很多对于医院和医生的误会,这部记录也给了一个很新的角度,坚持在岗位十几个小时的医生做完手术靠在墙边睡着了,有些病人过世了也许你觉得医生见怪不怪,可是他们内心也很难过和无奈。
“每一位走进医院的患者都希望医生妙手回春,但我们经常要面对的是无力回天的窘境。医学不是万能的,很多无奈,我们无法回避,但至少我们可以选择坚持。”
希望你也会去看看这部感人的记录片《人间世》,看完之后会也许对生命的意义重新思考一下。
晚安:)
少了煽情和鸡汤,多了记录和真实,在参差不齐的综艺节目娱乐八卦泛滥的时代,纪录片仍然有它存在的意义
无论怀着什么目的,拍成这个样子,也值得给五颗星了,不然豆瓣上这个五星得留下打给什么样的影像呢?张丽君啊,这姑娘好到老天都晚叫走大半年啊……
虽然有美化与矫饰,虽然大多时刻站在医生角度,虽然显露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歌功颂德,虽然更像官方出品为缓和当下医患矛盾,虽然我们身边的医生并不总像片中那样只有在镜头的摆拍之下才会慈眉善目、温文尔雅、怀有“医者父母心”,但依然是今年最有诚意的纪录片。毕竟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皆是小事。
等我死了也把能捐的器官都捐了吧
六月在医院呆了十多天 跟医生的相处是充满 tension 的,卑躬屈膝小心翼翼,一副受教的样子,却也得不到真诚耐心的交流。因为资源太少病人太多,医生很辛苦,病人也得不到应得的关注。说到底 多少看似悲情的牺牲 实则是人事未尽。大环境是如此,医患矛盾突出是必然的。更关注的反而是病人们。
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
播出前连续失眠,拍摄制作的那段时光,是我24岁时最宝贵而难忘的经历。阅历尚浅,诸多不足,接受一切声音,感恩成长。
看完是满满的感动。希望这世间,患者得其医,医者得其敬
客观讲上海新闻频道的《人间世》比北京台的《生命缘》在结构规划上更有肌理。如此优秀的纪录片竟然默默无闻地在地方电视台的新闻综合频道播放!各大卫视频道却全部都是跑男、极限加速度、花样姐姐花儿少年这种彼此山寨的破节目!喵了个咪看的时候哭瞎我的双眼……目测这片子要火!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真的很骄傲但同时也很害怕,我不知道自己敢不敢承担起生命的重托。我期待着未来那怕仅仅可以拯救一个生命,那么在此之前我所有付出的努力都是无比值得的。我深爱着这个世界,所以我珍爱这世间每个微小的存在。
想不通北上广这样一个经济最为发达的一线城市,竟然还有器官捐献因为交通问题而废掉一颗心脏的这样的事,我看实习医生格蕾的时候,有器官捐献移植的时候不是都应该有直升机来护送器官以最快的速度来争取时间的么?难道一个生命抵不过一次直升机的送达么?想不通,在这个泱泱大国,竟然还有这样的事
认真地告诉自己:不要再熬夜了!
很少有人能沉下心来看,生命不能承受之沉重。医生的心理状态比普通人要艰难很多,伟大的职业。中国家庭素质普遍太低,每个人的生命都平等,为什么只有你的家人不能死?中国人对于死这个话题太忌讳,不愿去谈论,可是只有只有直面尊重死亡才可以明白生的意义,希望中国有一天能有安乐死。
身为医学生,考试月看着几百页的名解叙述恨不得跳楼,听说实习学姐的悲惨生活,看着舅舅舅妈一台手术十小时和习以为常的通宵,很多时候都想退缩。可是,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团火,那么一点虚无缥缈的理想,一点执念,让别人问起是否后悔时回答,不。十年饮冰,难凉热血。
从六院到瑞金,上海的态度!
大医精诚,含灵素问
看完特别想嫁医生…
看到评论里千篇一律的歌颂医德和摄制组。难道没有人看到生命多珍贵又多脆弱吗?面对手术时做与不做的抉择困境,虔诚祈祷却换不回生机的痛苦,这些都是隐藏在片子里的。希望不要所有的评论都指向歌功颂德的刻意煽情。请认识到生命的宝贵,珍惜身边的人。写于武汉同济医院。
每天都是实战,没有演习
哭着看完的,想起自己在实习时参与的抢救,呼吸内科突然间咯血窒息的年轻妈妈,ICU中车祸的老奶奶,那么多医生护士那么久那么努力的救助,却依然无力回天,心疼的打颤。我是一个接受不了生离死别的人,索性换了工作方向。可医生们所有的付出,努力,艰辛以及痛苦,我都懂!感谢他们还愿意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