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看过最好的纪录片。顾名思义,纪录片的要义在于记录,如同历史书写,最高旨归是真实、客观。之前听说本片不是专业人士拍摄,而是由外行拍摄。因此开始看的时候想着可能会有较大的随意性,结果大出意料,不是渐入佳境,而是很快进入正轨,拍摄和解说虽然简单(这也是“外行”的特征吧),却不枝不蔓,颇为流畅,引人入胜。与此相对,客观地说,专业纪录片是什么样的?专业纪录片显然具有创作者的强烈的刻意性和虚构性,如《历史的拐点》《中国》中的情景再现,再好的情景再现也是一厢情愿,虽然效果不错,但只是为了平衡缺乏历史影像而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只是花哨的技法,无助于纪录片追求的真实性,反而在牺牲真实性,而向故事性妥协。因此,时下的纪录片大有和故事片合流的趋向。作为技法,本无可厚非,但不要忘了纪录片之所以是纪录片,就在于它和故事片的本质区别,即记录和想象的区别。想象多了,自然就成了故事片,由不得创作者去定义。所以,《寻找手艺》较之很多影响更大的纪录片,反而更接近纪录片的坐标原点。你可以说那些BBC和CCTV出产的纪录片很专业,但这绝不意味着本片不专业,它只是不那么教条而已。对于纪录片,技法运用因人而异,惟有纪录本身绝不可背离。
感动是我看完的第一反应,甚至觉得自己感动得有点奇怪。
今天早上刷微博的时候看到有人推荐《寻找手艺》,里面有一段是讲漆器的,为了给自己的漆器作业找一些视频资料就打开来看了。本来是想着一边写英语作业,一边当背景音乐来放的,等讲到漆器那一段再认真看就好了。
大概看了5分钟吧,完全舍不得走神,索性就认真看片子了。
我是个记性不好的人,看了东西也都只能记个大概,有做英吉沙小刀的麦麦提日木被砂石弹到眼睛里以后揉眼睛的样子,有胡达拜尔地在戈壁独自弹唱的样子,还有导演说自己想家的时候。
我好喜欢这个纪录片,喜欢到想写一些什么记下自己的感觉,可是我写不出来,我表达不出来我为什么感动。我说不出什么是梦想,什么是工匠精神,什么是信仰。
可能,于我而言,他们代表的是一种过去,一段不会回来的时光,就像昨天。扎油纸伞的老人再也不会把伞绑在院子里的小矮凳上晒太阳了。妈妈或者外婆也再不会给张蜡云留下更多的枫香染了。
“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既然说的是手艺,有一个词必然会出现——
工匠精神。
但是这部纪录片,展现的其实不是值得放进博物馆的艺术品,而是日用品,还有制造这些日用品的手艺人。
羊皮筏子,原来的交通工具,油纸伞,下雨用的。花毯,窗帘被罩。吐尔逊江大叔在自家做的陶器,就是容器……
不精致也不是精益求精的艺术。
不是日本纪录片里那样的“匠人”——
大师们一个个仙风道骨,须眉皆白,无比清高和孤傲,“追求个人理想和艺术,完全不向市场化妥协”。
“工匠精神”,“手作的力量”、“文化自信”,这些丰富而华丽的词,其实不适用于他们。应该说这部纪录片中,最令人感动的,是刻画了一代又一代认真生活认真工作的普通人。
有些评论对这部纪录片嗤之以鼻:“有些手艺,不需要传承,没意义”
其实,认真而专注的内心,才是这部纪录片的感人之处。
只关注外壳,是又蠢又笨。
它和你想象的纪录片完全不一样,简单甚至是简陋
可是,看着看着,我的眼眶不知不觉盈满了泪水
油纸伞、称、斗笠、罗盘、宣纸......
一门手艺的消亡,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许多年后,做油纸伞的坎温老人走了 戈壁上弹奏名族乐器的胡大拜走了 做称老人也因为生病无法再做称了 遥遥千年,我们曾有许许多多骄傲的技艺,可在这时间的长河里许多都消弥在了年轮里。 他们曾用一生的时间只做一件事,手艺是他们谋生的手段,是匠心的传承。
“森林里的一颗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颗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纪录片《寻找手艺》观后感 我在72道湾种下层层麦浪。 为的是, 给你收获一颗丰硕的青稞种子; 我踏遍尼洋河畔, 为的是, 给你寻找一枚纯真的黑色暖石。 看, 青稞黄了又绿, 听, 祥云一片牵着一片, 亲爱的姑娘, 等你出嫁的时候, 请让我握过你的双手, 左手送你那把青稞种子, 右手送你那枚黑色暖石, 而我, 躺在地上, 做你通往幸福的桥梁。 这是《寻找手艺》导演张景在拍摄途中给自己女儿写的一首诗,名字叫幸福的桥梁。这个男人,为了心中一些最初关于艺术和赚钱,最终关于平凡与致敬的导演,129天,3万多公里,跨越中国23个省88个地区,带着两台从二手市场淘来的摄像机,和他的草台班子“三人组”,拍下了中国199名手艺人,144项传统手艺......短短五集,豆瓣评分爆表,b站弹幕感人,观看整部纪录片,眼泪与欢笑,感动与惋惜,都久久留在心中。 实话实说,这是一部制作不精良的纪录片。导演带着摄像师小蒋,以及司机何思庚、外联喻攀出发了,他们的目标是300来个没有把握的拍摄点。导演自己说,摄影本来是个司机,半路迫不得已“冒充”摄影;录音第一次摸录音机,只学会了开机、关机,同时他还要充当灯光、外链;导演则是第一次拍摄大型纪录片。 设备简陋,旁白业余,时常穿帮。可就是这部制作一般的纪录片,让人看到了难得的真。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山西柳林孟门镇桑皮纸、甘肃景泰龙湾村羊皮筏子、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傣族油纸伞、四川雅安荥经砂器……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正在消失。 最令人难忘是云南勐海县勐遮镇做傣族油纸伞的老人坎温。片子中老人做一把伞,犹如在进行精神的洗礼,一次次失败,抿嘴,搓手,咬牙,重复,当一把伞终于完成时,脸上却无任何表情。以前村子有4位老人在做,2014年拍摄时,只剩下八十多岁的坎温。今年4月,片子上传到B站之后,有人给导演私信说想买老人家做的伞,统计了一下,大概有20把,联系坎温家人时,他们说坎温今年2月已经去世了,再也没有人做伞了。寻找手艺,其实就是寻找手艺人,人没有了,手艺何处追寻呢? 让人忘不了的还有傣族造纸的两位老奶奶。当拍摄完毕,导演要记下她们的姓名,还给她们拍照。脸上满是皱纹的两位老奶奶都特别高兴,跟导演说:“这下我们的名字到北京了,照片也到北京了,就算名字到了北京也好啊。”我当时在镜头后面特别感动。没想到,后来这个片段也感动了看片子的人。弹幕很震撼,大家在弹幕上密密麻麻写着:“到武汉了”、“到广东了”、“到广西了”、“到北京了放心吧”、“到东京了”、“到伦敦了”……边看边笑边哭的我,也打上四个字:到云南了。 片子还有一个小特色,所有的音乐完全原创,每一个音符!而创造这些音符的乐器只有一样:一把原汁原味的中国古乐器:中阮。再辅以人声、效果器,你以为是一个乐队,其实只有一个人:民谣乐手,小河。而片头曲,则来自民谣歌手钟立风《黑鸟,你在哪里》,且是专门为这部片子录制的。片尾曲,仍然来自小河,《森林里的一棵树》。就像片尾曲唱的,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这些手艺人从来不会去和别人讨论什么叫“工匠精神”,更不会和别人讨论“执着”、“文化”这些词,因为他们从来没想过。他们只是在做,默默无闻中承载了这个国家的温度。 相信我,如果你能静下心来,看到第二集,甚至全部看完,你会发现,它有传统纪录片不具备的力量,你会忍不住向别人推荐这部宝藏片子。对我来说,通过片子,我看到了力量,看到一种为了梦想不懈努力的力量,我也看到了惋惜,看到一种传统手艺在时代大潮中逝去的惋惜。不由高唱一曲:黑鸟,黑鸟,你在哪里?
一集一集渐入佳境,真的很粗糙很质朴,竟然就是因为这份质朴,手艺人也好拍摄者也好变得异常的可爱异常温暖。做伞老人,锻铜手艺人,刻经人,放牧的老爷爷,英吉沙刀的制作,枫香染的阿姨,没有特意的包装,只是因为一次次不期而遇而记录下的质朴真实的故事,真的很感人啊。。
一门手艺的消失,就代表着一座小型博物馆的消失。
看的时候时不时发笑,但是有部分又想哭,匠人精神,中国也有,可能不像日本那要所谓上的了台面,但是他们真的很棒,感谢导演让我们看见这些人。
一口气看完5集,真的深有感触。如导演所说,看完这部纪录片,真的让我们这些看客们羞于再谈梦想。对于匠人们来说,他们的信仰要高于所谓的梦想这个有些肤浅的字眼。尽管是草台班子,但纪录片最打动人的力量是记录者的真诚和拍摄对象的坦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央视不要的这部纪录片,做到了平凡而伟大
这惨淡的预算 不会摄像的司机不是老司机 拍做傣族伞一段 合伞骨的时候线突然崩断 然后老爷子今年早些时候走了
像是视频版的公众号文章。如果没有“煽情”的关于手艺的意义的解说可能会更好。剪辑得非常紧凑,手艺一个接着一个,看着不闷。片头的摄影师跟着团队治好了鼻炎就退出了,还有因为砸椰子把脚砸断了退出的,非常不套路 = =
观众喜欢看纪录片,这是正常爱好。导演喜欢拍纪录片,这是情怀。一个完全不懂拍摄的观众卖了北京的房子去拍摄纪录片,这只能说是傻子了。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个傻子,我们才能看到一部如此接地气的纪录片,从专业角度,它不但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缺陷,但是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他绝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森林里的一棵树不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如果没有它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草根大型DIY……很克制……但是……最失败的地方却是明明就是草根非要学主流电视节目硬拗什么工匠精神……瞬间露拙了……电视台多年积累的文案不是随便写写的啊……纪录片也是门手艺呢……
外行认真拍起纪录片来,真是让内行看了都惭愧。
重主观,重情怀,泛滥的自我意识,有亮点也让人厌烦。不过毕竟有新意,暂且原谅这种文人腔调指导做事的冗余效果吧。
B站追了三集泪目,省下两集悠着看。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只需要静静生长,隽永伫立。
树不需要知道自己是一棵树,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森林将不复存在。❤️
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件事,一门手艺的传承未必是要有专人来学,拍成纪录片其实是最好的方法。因为如果社会需要,自然会吸引来学徒把它流传下去;如果社会不需要了,由镜头来记录下制作过程也已经足够。通过纪录片,欣赏手艺的作用就起到了。非要说作为艺术品来收藏的话,那些是反而不愁卖的。
拍的很劣质一边吐槽一边看 从拍摄镜头转场后期字幕做的都很菜 但是仍然被匠人精神所感动着 还是值得看一看 从一个业余镜头下所记载的匠人精神 印象最深的是做伞的一对老夫妻 很想买一把
昨天在TX看了《蓝色星球2》第一集,震撼无以言表,今天慕名而来一口气看完五集,没有看《蓝2》的震撼,但是却久久不能平复,就像张景说的,拍完已经不好意思提及“梦想”二字,在我看来,这部纪录片同《蓝色星球》相比,同样伟大!坎温老人崩断几次线的场景我基本快窒息了,比虎鲸围杀海豚那段更窒息!
央视不要的纪录片,B站上火了,一口气看完,收获很多感动,对了,起初的摄影师生病跑了,基本上是司机拍的。(拍的真好)。
拍一部这样的纪录片应该很多人都曾想过,但有勇气以个人身份去做的太罕见。最初看的是2月份的版本,比公映的版本更粗糙,却也保留了更多寻访途中的见闻。独立制作的一个动人之处是,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终于能摆脱央视那个解说了。。
何为“工匠精神”,手艺人们从没想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