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青年林肯

剧情片美国1939

主演:亨利·方达  艾丽丝·布雷迪  玛乔丽·韦弗  

导演:约翰·福特

 剧照

青年林肯 剧照 NO.1青年林肯 剧照 NO.2青年林肯 剧照 NO.3青年林肯 剧照 NO.4青年林肯 剧照 NO.5青年林肯 剧照 NO.6青年林肯 剧照 NO.13青年林肯 剧照 NO.14青年林肯 剧照 NO.15青年林肯 剧照 NO.16青年林肯 剧照 NO.17青年林肯 剧照 NO.18青年林肯 剧照 NO.19青年林肯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18

详细剧情

美国林肯总统以解放黑奴的功业留名青史,但约翰.福特导演的这部林肯传记片却将剧情焦点放在律师时代的年轻林肯身上。他刚在伊利诺州进入社会工作时,对自己的前途并无定见,曾经在女友的坟前默默祈祷,渴望获得指引。后来决定进入法律界,接手了一些辩护的案子,但没有受到重视。直至他卷入了朋友的两个儿子被控谋杀的案子中,林肯办案的聪明和勇敢才受到瞩目,从此平步青云。本片采用严谨的片厂制作方式来突显其舞台化剧力,崭露头角的小生亨利.方达将主人翁的精神和气概刻划得入木三分,是与《乱世佳人》同年面世的一批好莱坞佳作之一。

 长篇影评

 1 ) 不错

满有聪明、智慧。值得一看

恩光书社
www.enguang.com
400 6500 401

 2 ) 约翰•福特作品《青年林肯》观后座谈会纪要

约翰•福特作品《青年林肯》观后座谈会纪要
/范达明整理/
                           
时 间:2014年11月8日(星期六)上午10:50—11:10
地 点:杭州南山路202号恒庐美术馆底层讲堂
(恒庐艺术影吧约翰•福特作品《青年林肯》观后现场)
与会者:(发言序)范达明、任同安、金爱武、杨越辉、马以乐、王淑金、孙凤凤、张小平(观影者:陈杏生、王犀灵、张征辉、李克东、姬伯庆、朱剑云、何如明、范大茵、任在京、章毓苏、姜天鸿、王肆、翁锡良、王月芳、张培红、宋先歙等)
主持人:范达明
记 录:孙凤凤

影片让我们真正领略了青年林肯作为一名律师的无限风采
范达明:关于林肯的传记影片,我们知道,斯皮尔伯格在两年前就拍摄过一部很热门的影片《林肯》,获得了第85届美国奥斯卡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10多个奖项,该片写林肯遇刺身亡前4个月的生平经历。但一些人或许看过了,就没什么新鲜感了。此间恰好我收藏到了约翰•福特的《青年林肯》,它真是部很老的片子,拍摄于1939年,正因为老,大家一定陌生。我先行粗粗看了,觉得很别致,亨利•方达年轻时代的形象,在黑白片里就显得更加英俊潇洒,所以把它安排进了“政治家传记电影月”里。对于政治家与美国总统的林肯来说,本片的故事应属他的前传,严格来说,那时他还不是政治家,只是一名律师,甚至是刚步入法律门槛的实习律师。然而通过影片重点安排的那场凶杀疑案官司的法庭诉讼,让我们真正领略了青年林肯作为一名律师的无限风采:他抓住了嫁祸于人的“伪证”者的种种纰漏,以据实的推理与心理攻势,无可辩驳地把“真凶”的伪装剥得精光,击败了公诉人的专断,洗刷了两弟兄蒙受的冤屈。影片塑造的林肯形象,不仅再现了主人公早年令人景仰的职业风范,更是借此表达了对人世间最朴实也最可贵的价值诉求的肯定:伸张正义与公道,揭露丑恶与狡诈,还真相与真理于社会,为百姓与公众办实事。本片的导演约翰•福特,是美国以拍摄西部片为特色并享誉世界的大导演。片子的节奏较缓慢,但描绘细腻,风格浑厚,看起来很有吸引力,也很有回味。

这部电影宣传了法制,它告诉我们的一点就是:细节决定成功
任同安:这部电影宣传了法制,这一点也正是中国政府当前特别倡导与实施的方针。今天来看真的是很及时的。就影片主人公的办案与为当事人的申辩来说,它告诉我们的一点就是:细节决定成功。林肯从蛛丝马迹中寻找证据,最终让案子审理获得了突破性转折。

从青年林肯的成功办案不难想象他日后何以成为国家总统的原因了
金爱武:法律的基点就是公正。林肯感觉到案子存在问题,所以坚持要为当事人伸张正义。因为生活在社会下层人民中,他最懂得老百姓的情感,他爱恨分明,这是建立于人性基础上的。我们从影片中青年林肯的成功办案中,不难想象他日后何以成为杰出人物、成为一个国家总统的原因了——他就是有这样的素质,有这样的才华与本领。

林肯最终排除难点而获得成功,充分表现了他过人的勇敢与智慧
杨越辉:律师只要通过为当事人辩护,能为他减轻罪名或消除罪名,就算是他的成功了。而这部电影拍摄得很巧妙,因为它让律师林肯必须要能最终破案才算成功。这是加给了林肯身上的难度。林肯最终能排除难点而获得成功,充分表现了他过人的勇敢与智慧。

影片显示了美国作为法制国家对法制的尊重与坚持
马以乐:影片显示了美国作为法制国家,对于法制的尊重与坚持。法制一旦确立了,谁也不可逾越与违背。因为这是一种制度。

律师要有诚心才能做到秉公执法
王淑金:要求得案子真相,就必须说老实话。作为律师,要有诚心,才能做到秉公执法。另外,影片显示林肯应用法律很高明。影片总体也显得很人性化。
张小平:影片有正义感,看了很受感动。
孙凤凤:要使法律公正,律师等司法人员在这中间是起决定作用的。律师如果为了自己利益而歪曲法律,这就是个不成功的律师。

影片没有回避把这两个司法队伍中的败类设置为最大的反面角色
范达明:如果律师在办理案子中谋求私利,那就不仅是不成功的律师,更是贪赃枉法了。影片中那个死者怀特与做伪证者即“贼喊捉贼”的真凶卡斯,都是当地的司警,在节庆日子里他们作为执法者本应以维持公共秩序为要务,却在大众广庭调戏良家女子,更在酗酒后挑起跟仗义执言的两兄弟格斗以泄私愤,他们本身就是执法犯法者。影片没有回避把这两个司法队伍中的败类设置为最大的反面角色,通过林肯在法庭揭穿卡斯的谎言让真相大白这一全片戏剧冲突最后的高潮段落,宣告了正义对邪恶的胜利,而我们的主人公——青年林肯的光辉形象也就确立了起来。影片在此有一个镜头,是让法庭公众对林肯明察秋毫的断案与最后胜利表示欢呼,但镜头一直面对着林肯,公众的掌声与欢呼声完全是通过画外音来表达的,镜头的如此处理,实际上也已代表了公众的目光,它既含蓄又突出了林肯本人的形象。

2014年11月14日初稿,11月16日补充

 3 ) 那个孤独而又伟大的男人

黑白的影像总能把我的记忆拉回到那些遥远的年代中去。

年轻的林肯,他有着深邃而坚定的目光,那份悄然而逝的爱情让我们深刻的感觉到孤单在林肯生命中的蔓延。约翰.福特把这些元素巧妙的组接在一起,于是,《青年林肯》这部电影诞生了。

在1939年,约翰.福特一共拍摄了三部电影《关山飞渡》,《青年林肯》以及《铁血金戈》,在这三部电影中过于严肃的《青年林肯》和色彩缤纷的《铁血金戈》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关注。但是,这些被忽略掉的电影并不意味着不重要或者不精彩。

对于《青年林肯》,我们感觉到约翰福特是怀着极大的敬意去拍摄的,姑且不论林肯的身份,本片更像一部出其不意的法庭片。电影主要讲述的是林肯在自己的律师生涯中为一对无辜的兄弟做了一次精彩的辩护,其中最精彩的一个桥段就是林肯保护嫌疑犯不受非法侵害,而这个著名的桥段在《杀死一只知更鸟》中也能看见。不得不说,很多电影的精彩片段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众所周知,约翰福特是叙事大师,特吕弗曾经写过一篇纪念约翰福特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提到约翰福特的电影风格以及镜头的运动特点,而且对福特褒奖有加。

“在约翰福特的电影中,摄像机除了跟随角色以外很少出现摄像机的运动,绝大多数采用的是固定镜头,而且基本保持在同一距离。这种风格创造出一种类似莫泊桑或者屠格涅夫的轻柔感和流动性。他是一位从不轻言艺术的艺术家,一位不愿提及诗意的电影诗人。”

不管是在《关山飞渡》中还是在《青年林肯》中,我们都可以看见福特流畅的操纵叙事,适时的切入诗意盎然的画面。

男主角亨利.方达和约翰.福特一共合作过八部电影,《青年林肯》并不算亨利.方达最出色的作品,但是却是两个人合作的开始。在这部电影中,亨利.方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塑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青年林肯,削瘦的面庞,深邃的眼神,一个颇具神韵的形象出现在荧幕上。但是,随着故事的不断推移,亨利.方达扮演的律师林肯少了锋芒和激情,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林肯的爆发了略微不足。

在本片中,约翰.福特有意无意的让前林肯的背影置于荧幕的另一端或者让他背对着他人,有极个别的镜头采用的是剪影,这些看起来不经意的背影却让人感觉到青年林肯高处不胜寒的落寞与孤独。其实,人生而孤独,这是每个人特有的属性,但是,对于一个伟大的男人而言,这种孤独会在他们的生命中被无限的放大。

 4 ) 立正,稍息——《青年林肯》

       福特在许多电影中都曾提及林肯。1924年的[铁骑]展示西部铁路开发中的流血斗争,影片交代这铁路是1862年林肯总统签署命令修建的。1936年[鲨岛逃生记],讲述一个医生玛德因为救治刺杀林肯的凶手,而被捕并关入鲨鱼岛监狱,之后帮助监狱与黄疸病抗争的故事。影片开头,林肯在内战后叫一个乐队为他演奏南方同盟军的军乐《迪克西的土地》,表现人们对他的爱戴。1960年的[雷克军曹]中,原先是奴隶的老黑人回忆说林肯是个“救星”。1962年的[西部开拓史],林肯形象出现在南北战争的段落,是一个踌躇满志而又忧心忡忡的领袖。1964年[安邦定国志],林肯成了化解印第安土著与白人矛盾的政治家。
       以上形象贯穿起来,看得出在福特极富历史感的电影艺术海洋里,林肯总是一种国家精神的象征,是得以装饰作品精神的一枚神话徽章。
       [青年林肯]的任务,则是展示这枚徽章的打制过程。福特将“神话”化作一则“传奇”,叫观众看到林肯如何将淳质天性、无所畏惧、灵敏睿智等等优雅人性,带到19世纪美国尚显野蛮的土地上。到现在为止,[青年林肯]是电影史上最具魅力的林肯,亨利·方达甚至将之变成了美男子。
       这功劳不属于总统林肯,而应归功导演福特。


■“小人物”林肯

       约翰·福特与编剧拉玛·托尔蒂(Lamar Trotti)并未将历史学家笔下的林肯拿来做自己描摹的标准照,而以轶闻与传言做材料,以想象力捏成一尊林肯青年时代的影像雕塑。[青年林肯]中“青年”二字,不仅仅代表年轻的亨利·方达饰演的林肯身上散发出充满纯真之活力,而且昭示伟人尚未成型的状态,这个状态中,林肯离此后统一南北、废除奴制的伟大事功尚且遥远,仅是拯救、帮助贫民时体现出的一种正直、理性、侠义。
       马克思曾如此评价林肯:“这个一介平民,自学成才,从石匠变成了伊利诺伊州的议员,这个人欠缺灿烂的智慧,既无伟大的性格,又无特殊价值,因为他是一位平平常常、心术不坏的人。”福特未必同意这句话,但电影采取的叙述策略,却正与这句话中“平平常常、心术不坏”相契合,他要把林肯作为“小人物”的一面显出来。


□大人物的小写

       影片开头,林肯还是美国乡村极普通一青年,动作、言语慢吞吞。在一次乡村竞选演说时,一个胖男人西装革履,滔滔不绝评价时局、阐释政治纲领;到林肯,他站在木屋前,手足无措,憋半天说不出几句像样的话。不久,他意外得到一本布兰克斯通的《法律评论》,整日废寝忘食读起来,女朋友安妮到河边找他,他穿一件破马甲,躺在杂草地上,头枕着一截破木头,脚靠着树,仰天诵读,这动作别扭好笑极了。安妮笑话他,他乐哈哈:“当我躺下来,我的思想就会站起来。”
       当他决定到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开创事业,戴顶高帽子,骑了头矮毛驴儿。朋友们问他来做什么,他说做律师,众人嬉笑:“你懂啥法律?”当他在律师事务所为一些市民解决了一些问题之后,林肯开始有了一些名声。周末的市民游艺大会,他到处参加活动,小男孩儿一样玩得不亦乐乎,一帮议员贵族正襟危坐观看游艺,林肯累了,就在这帮议员跟前席地坐下,坐在凳子上的那些“高贵”的人们,轻蔑斜视这衣服脏兮兮的家伙,高傲极了。
       议员家办舞会,议员亲戚玛丽·托德邀请他赴宴,他在住所擦皮鞋,正衣冠。那时候,一个“真正的绅士”是不会自己擦皮鞋的。到舞会,玛丽邀他跳舞,他推脱不会,玛丽觉得他故意谦虚,于是强求,林肯便搂着玛丽跳起来,只见他眼神呆滞,上身如石头般僵硬,一双长腿跟不上节奏地乱踢。玛丽终于不勉强,停下来说:“哦,林肯先生,至少你是个实在人……”
       这些形象看上去落魄,但根本是福特在影片人物刻画上的高明。所有这些笨拙、木讷,甚或在拔河比赛中作弊的淘气表现,一方面是说林肯的青春,亦是生气活现一个人,而非起初便有伟人的深厚沉稳。另一方面则是在说,出身卑微的林肯从不伪饰,他这些“缺点”,自成一派质朴与诚实。


□成长的脉络

       但以无伤大雅的缺点“人化”领袖,仅是福特的讲故事的工具之一,这电影最终还是要将林肯推向神位,要让观众看到他有承载拯救国家于苦难的品质,看到一个破落农家孩子走向深沉丰厚性格的过程。福特在电影中安排了三次重要演讲或发言,作为林肯三次性格跃升的节点。
       第一次便是村头不成功,非正式的竞选演说,林肯几乎在乱讲:“我的政治主张很短很甜蜜,好像老妇人的舞蹈:我希望国家银行革新国内体制和保护性高关税,这就是我的观点,和政治原则。谢谢大家……”说完,小孩子都看着他笑。这时的林肯,弱而淳朴。
       第二次,是影片中谋杀案后,群情激愤,要立即处死凶手,于是群氓以石块木桩进攻警察局看守所。林肯晓得案件有蹊跷,且看不下去这帮乌合之众的暴行,于是守住看守所门口,大声疾呼:“各位停一停!你们都知道我是个新律师,希望事业有进展。但我看你们有些人希望我失去第一个代理人。”众人笑他的幽默,他接着说:“我晓得你们并非不对,这两个男孩儿也许罪该万死,果真如此,我不会叫你们失望。我所期望的,应有一次公开合法的审判!”但众人只是贪婪于私刑的展示,不依不饶。林肯继续说:“糟糕的是,当人们把法律攥在自己手里,有时候仅仅因为迷惑或者取乐,就会将无辜者当有罪者吊死。接下来,他们就会再杀死另一个取乐。我们在这种时候会头脑发昏。”林肯的道德谴责,成功将暴众说服,他的沉着冷静,高超口才服众的个人魅力,全面闪光。
       第三次发言,便是之后的法庭戏上,他独自一人为两个农家男孩辩护的全过程。这中间,恶霸、富人、高级律师、乌合之众都对兄弟俩的性命虎视眈眈。但林肯竭尽全力保护农户一家,因他对农民的爱,就仿佛对自己家人的爱。完成法庭上的所有发言,林肯也就完成由贫民到律师、再到政治领袖的升腾。至此,作为一部传记,青年主人公成长过程展示完毕,而这个青年所获得的历练,已然成为一个国家领袖的底色。



■主旋律雕塑

       [青年林肯]是约翰·福特风格凝定的时刻,不论剧情曲折、人物样貌,都显出从容不迫,信手拈来的大师风范。
       
□法庭攻防战
     
      从剧作角度看,福特这部传记片糅合了罪案推理与法庭戏这两种最能制造冲突、制造情节的情节模式。
       影片主要故事来源于一起真实的谋杀诉讼案。1858年,林肯的一位代理人被控谋杀,控方证人说自己曾在谋杀夜晚的月光下看到被告的脸,林肯辩护时并未举实证,他以“司法公告”的方式给予还击,即用生活常识证明在证人所说的时刻,月亮刚刚处于地平线,证人撒谎,证据被推翻。这种辩护方式在19世纪极为罕见,林肯一举成名。
       福特首先将谋杀案改造得更加繁复。杀人起因,是乡下一户农民来城里玩,这家人的老母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带了老婆和襁褓中的孩子,小儿子带着女友。白天游玩,小儿子的女友屡遭一个流氓怀特调戏。晚上,一块林间空地上,两兄弟终于和怀特打起来,这流氓掏枪射击时,被两兄弟打翻在地。流氓的朋友凯斯闻枪声奔来,察看倒在地上的怀特,起身时,手里多了一把血淋淋的匕首,他怒视两兄弟,叫来众人,指责他们杀了人。
       林肯将期望动私刑的人群劝退,让案件得以审判。法庭戏的编制中,约翰·福特为林肯造出强大的敌手。他首先要靠挑选他认可的,足够诚实善良的陪审团成员,为自己筑起基本的防护网。随后,他以自己的辩才与对方训练有素、将法律条文耍弄熟练的专业律师做口头的鏖战。在控方律师将知晓现场情况的老母亲传唤上法庭,以藐视法庭罪逼老母亲说出哪个儿子杀了人时,林肯担负防守的任务,他避开法律,以道德的“对与错”喝斥对方律师,博得法官同情,避免让老母亲说话。之后对方放出杀手锏,最先到达案发现场的凯斯作证,他在月光下看见是大儿子杀死了怀特。
       以上几个动作,在法庭辩论上将林肯逼至死胡同,他无法举证、没理由申辩。此处,福特的镜头语言用心良苦,拍林肯的时候,尽量让其显得形单影只、孤军奋战,甚至许多镜头角度将林肯从现场人群的哄闹中隔离开来。而拍摄对方律师时,镜头内总是包含了许多群情激奋要观赏私刑的人们,造成强大的视觉压力。
       当晚休庭,老法官到林肯住处游说,希望林肯放弃辩护,这样至少有一个儿子能保住性命,否则再有不利证据,两个儿子都有处死的危险。林肯吹着口弦,看也不看法官,拒绝了。第二天上法庭,林肯绝地反攻,福特将真实事件的“司法公告”辩护法作为情节折逆的王牌。林肯绕开举证环节,直接指责凯斯是杀手,凯斯极力否认,林肯拿出农民务农常用的日历,指出,案发当晚只有上弦月,且在案发四十分钟前便已下山,无论如何不可能有月光让凯斯看清现场情形。凯斯哑口无言,两兄弟当庭释放。
       福特以影像安排的这一场法庭攻防战精彩极了,无论对方律师面目凶恶但有理有据的控辩与林肯沉着应战或几乎无力应战的冷场,都足够说服力。但若仔细思索,这里似有一处叫人迷惑的小瑕疵。即那枚匕首是证人凯斯捅入被害人身体的,两兄弟都没有杀人。但老母亲一直说自己晓得是哪一个儿子杀死的,林肯问老母亲时,老母亲也坚持说自己知道,但不能说。我们只好理解老母亲在情急下做了误判,她看错了。但这在剧情编制中,叫人不太信服。


□现实主义情怀

       从此前的[关山飞渡]开始,到二战前两三年内,福特尚未开始自己的招牌、西部片类型的开垦。[关山飞渡]虽是在画面调度上开辟西部片经典形制,但影片改编《羊脂球》的题材,重点依旧是驿马车上的牛仔、农民、妓女等等底层人物。1940年的[愤怒的葡萄]是美国农民土地被资本家剥夺后的艰难迁徙,1941年的[青山翠谷]是英国威尔斯朗达峰矿区一家人的生活惨状。福特此时在艺术上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极浓重,他将所有怜悯的关怀投向人民,投枪则直指资本家。
       [青年林肯]也不例外地处于类似的环境中,这种典型环境是为塑造一种典型性格服务的。林肯来自19世纪朴素到有些破败的乡村。虽靠读书获得知识、理性与智慧,但约翰·福特特地强调了林肯另外的珍贵品性,或者说他能够成为伟人、而非单纯智者的情怀——他对人民的爱,他对土地的爱。
       林肯对人民的爱,最显著是在他决定为乡下农户做辩护律师后,来到农户的小屋做调查,他与老母亲促膝长谈:“你们就像我家乡的人。”对美国大地的爱,是两个有趣的场景展示出来。一是去农户家的路上,他与朋友伊夫骑马经过一条河,本来吹着口弦的林肯突然静下来,默默凝视这条河,伊夫说:“林肯,你确是喜欢这条河啊!”林肯说:“这真是条漂亮的河。”伊夫很敬佩:“我从未见过哪个像你这样看一条河。你这样望着,人们会以为你再看一个漂亮姑娘。”另一处场景是舞会上林肯与玛丽跳舞之后,玛丽领林肯来到阳台,阳台外面是一片秀丽山水,林肯立即呆掉,直愣愣盯着这一片景色。玛丽以为他拘谨,便自顾做到一旁椅子上,想这男人总会转身望着自己,结果这个镜头到底、淡出,林肯还是盯着那片优美的土地凝望着。
      

□诗情画意

       能在[关山飞渡]中做剧烈跟踪追击的移动摄影实验,并成为电影画面调度一代经典,一早表明约翰·福特对影像有充沛的创造力。他对影像衬托情绪有强大的掌控力,则体现在1936年第一次获奥斯卡导演奖的经典[告密者]中,暗夜街道与室内灯火的对比在画面上切割出版画般厉烈的效果。
       [青年林肯]则有生机勃勃的光明感,时常有美极了的、好像满篇都是意蕴的诗意画面。影片开始不久,女友安妮体弱去世,立于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林肯来到墓前表明志向。此前是一个抒情镜头,村边一条河里,水流徐徐,浮在表面的薄冰渐渐随水流散开,冬去春来、冰雪消融。画面中的希望与随后林肯进城,恰有最好的互动。
       另一个震动人心的画面即是末尾,与农户一家道别后,朋友伊夫问他:“你不回城里去吗?”此时天上风云变换,风吹得树上的枯叶不住发抖。林肯望着农户远去道路说:“不,我想我要独自前行,也许到那座小山丘顶。”随后朝大路走去。此时云彩恢弘的天空占了画面大半。林肯登上小山坡顶,毫无预兆地,雷鸣电闪,大雨滂沱,南北战争时期著名民歌《共和国战歌》隆隆响起:“光荣,光荣,哈利路亚;他的真理正前行!”最后,暴雨叠化到华盛顿林肯纪念堂神情肃穆的林肯塑像上。
       这是毋庸置疑的大师手笔,滂沱大雨象征着林肯作为一个国家的英雄,将涤荡旧日污秽;也预示着这位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因废除奴隶制所引发的南北战争,并且将要承受一场残暴的刺杀。



[青年林肯]Young Mr. Lincoln (1939)
导演:约翰·福特John Ford
主演:亨利·方达Henry Fonda、沃德·邦德Ward Bond、艾丽丝·布雷迪Alice Brady 等

 (原载《看电影·午夜场》2009年11月号)

 5 ) 因《青年手册》而备受关注的影片

第一次看《青年手册》一本正经地解析影片,颇有感触。
原来一部影片可以仅从一个视角来分析也不单薄,更不佶屈。
节选我最喜欢的阐述林肯和爱人见面的场景部分:

围绕林肯,这一场所表现了法律——女人——自然的关系,它们是按照一种互补的和转换-替代的体系结构起来。
林肯是在大自然中和法律亲密交谈的;
在这个交谈的时刻他遇到了女人:林肯——女人的关系代替了林肯——法律的关系,因为女人的到来,打断了林肯的阅读,同时她表示出对林肯学识的欣赏,并鼓励他以他的才干成为有学问和懂法律的人。
爱的表白是在自然中、按古典的文化模式自然——女人构成的。但是最重要的是,河流地位提升到女人的地位上,恰和女人从这以场景的消失相吻合;这种提升是通过把石块丢出去而表示出来的。

 6 ) 镇定宁静的人生姿态

泰然自若、成竹在胸的“神”“气”“姿”“态”,
仿佛沉浸于自己的世界又让见到他的人无一不折服、快乐,
亨利方达饰演的青年林肯流露出的这种特殊气质,
我从没在其他任何电影形象中见到过。

林肯的这份镇定、宁静既是源于对生活对真理的热爱、对梦想的执着、对信仰的笃定,也是一种老成无畏。
母亲、姐姐、心爱女孩的死,使得世上再没有任何事情会令他害怕不安。既然承受得起一切,那么实现公义、为人的权利而奋斗,这些令他心旌为之颤抖的理想,便不惜任何代价也要实现了。
乡村和自然中成长起的淳朴善良健硕伟岸,不但可以在撞门的木头前毫不慌张,还能在混乱的法庭上寻找恰当时机颠覆案情,此真可谓大“静气”。
剧本并不惊人,但林肯在所有混乱情况(纷繁芜杂)中都怡然处之,仿佛洞穿时间和秩序的镇定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短评

8.3/10。青年时的林肯(形象上勇敢正直睿智幽默)作为新律师接下一桩极其棘手的案子并辩护成功,从此他正式成了有名望的律师。影片有着高水平表意的摄影(光影/构图),但叙事较拖,扣0.5。

5分钟前
  • 持人的摄影机
  • 推荐

1939年的领袖传记片,林肯只是个很有野心很狡猾的乡村律师。不太喜欢法庭戏,不过倒是很真实。

6分钟前
  • 冷杉
  • 推荐

Fonda打贏官司後還使個俏皮眼神,哈哈。

11分钟前
  • HurryShit
  • 推荐

从故事发生的年代与民众的行为模式来看,这未尝不是一部西部片,只不过马上的牛仔变成了法庭上的林肯。另外,在欢庆节日时的几出闹剧体现了John Ford一贯的幽默。

15分钟前
  • Bigmob
  • 还行

三星半。福特这部传记片聚焦林肯青年时期,因此也自然顺利规避了政治话题。整体来讲可看度还行,其实就是讲了一个常见的法庭题材故事,谋杀、辩护、正义伸张种种,只是片中的绝对主角换成了美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林肯总统。70年代法国电影手册派评论家曾首次以意识形态批评法分析本片,有空拜读。

18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1为打破作者中心主义带来的纯文本分析闭塞性,七十年代《电影手册》编辑团队,每人从不同的评论角度,为这一部电影合写了一部影评。2三十四岁的天才约翰福特同年还拍摄了《关山飞渡》。可以说正值创作的顶峰时期。3正因为有本片中亨利方达法庭上伸张正义的身姿,才诞生了后来的《十二怒汉》吧。

19分钟前
  • 荒也
  • 推荐

方达戴上大鼻子,外形还真不好认。林肯与兄弟俩一家子的对话很福特、很感伤。他在小镇“运动会”的表现也非常逗,我已经想看林肯传记了。

23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在人物塑造上堪称教科书一般的电影,看完之后就彻底喜欢上林肯了,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真可怕啊,深深怀疑现实中的林肯有没有这么迷人。林肯骑着毛驴进城那段,导演显然把他比喻成美国的耶稣基督了,倒是跟影片结尾下雨(洗礼)形成了对照。这是一个给美国带来新生的人。

28分钟前
  • 刘康康
  • 力荐

哈哈 约翰福特与少年林肯

29分钟前
  • 暗黑4出了吗
  • 推荐

演绎出色。以小见大的方式总有点想起小学生作文。

32分钟前
  • vivi
  • 推荐

开头扔树枝决定命运的设置很有趣,有一种扔鞋定江山的感觉。正直、善良、富于同情心且机制幽默,塑造的是一个年轻的偶像

3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最后一个证人作伪证这个倒是有确凿证据的,但是由他作伪证便推断出他就是凶手这显然证据不足啊。这电影好在有几个不错的角色,方达的沉稳表演在那个电影表现手段有限的年代肯定是相当难得的,最有嚼头的是那个不肯指认哪个儿子拿着刀的母亲。福特老师的电影我就没有喜欢的,这部还算不错。

35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年轻的方达,年轻的福特,一起诠释了年轻的林肯,充满激情和理想主义的荣光,在柔和的摄影中铺开了林肯少年时期短暂一瞬,福特并没有刻板地呈现,而是加入了许多喜剧元素,林肯对于母亲的怀念,初恋情人的去世,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法制公平的坚守,但也是个吃货,也喜欢在游戏中耍耍滑头,电影对于当时美国南方社会也有些展现,但并不是影片主题,林肯这个新时代的代表与旧南方贵族的对比也是福特着力之处,当然最吸引人的还是后半段50分钟的法庭戏,用了许多戏剧性手法,直至最后几分钟的大反转,现在看似乎有些设计感过重的好莱坞弊病,但当时敢于用如此篇幅拍枯燥的庭审也算很有勇气了,福特对于法律一直是尊重与理解并存,在之后的许多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旧时代自由主义的消亡虽然伤感,但法律制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发展的必然

39分钟前
  • 幽灵不会哭
  • 力荐

看此片主要是为了《电影手册》编辑部《约翰·福特的〈少年林肯〉》一文,实在是手册派进行意识形态批评的典范。全片是一个意识形态神圣计划自不待言,重点是福特在影片楔子的墓地场景中就将一切都铺设好了:女性-自然-法律,二元对立,似乎不是选择的选择(天注定)。全片都是处在“将来完成时”的叙述中的,因为所有观众都知道故事的结局,林肯早已变成了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而福特所做的就是依靠场面调度和剧作上的呼应来重演神话。但是在这些稍显“暴力”的意识形态浇铸时刻,导演身份和意识形态机器都已昭然若揭。这篇文章弥合了电影宏大理论与文本细读的接线,让我明白:风格之外,尚有意识形态。

43分钟前
  • Dear Cosmos
  • 还行

7。主要的两场戏,集会那场比法庭那场更好,另有好些写意的镜头,方达演的林肯很不错啊。

46分钟前
  • Mannialanck
  • 推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TI2Mzc0Njcy.html

51分钟前
  • unundercooled
  • 还行

虽然看到大概一半的时候觉得有些闷 不过看完后再次震了

55分钟前
  • minyee13
  • 力荐

无论是造型、台词或配乐,都充满了早期开拓时期的生机勃勃,故事异常流畅,整体节奏把握得当;开启福特模式!

5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我竟然通过声音认出那是方达,青年林肯竟然是一个好整以暇的淡定帝

1小时前
  • 上林苑
  • 推荐

约翰 福特与 亨利方达的完美组合

1小时前
  • 凤瞳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