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朋友说搞不清到底凶手是谁,从结尾来看的话应该是满好理解的。
首先,心理医生肯定是30年前杀死6个女孩的凶手。(有朋友说是5个人,为什么会有6束头发,片中女记者很明确说了katya was the last of a series. There were five before her. 所以6束头发没毛病)。
再者,教授的确是杀死安娜的凶手,而且安娜的尸体并没有被找到。有朋友说结尾心理医生回到家,看到的熟睡的女子是安娜,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应该是他的妻子吧,影片中医生和警官在谈论的过程中医生也提到他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做了丈夫和父亲了。
另外也有医生钓鱼救到安娜并囚禁一说,医生钓鱼时犯心脏病倒地那是30年前的场景啊,并不是现在的啊。而且依我的理解来看,钓鱼倒地之前6个女孩已经遭到了医生的毒手,30年来医生没有继续犯案很有可能就是因为心脏病发作和手术的缘故,医生已经无力像之前一样完成杀人的一系列操作,所以停止了,这是生理方面的原因,心理方面我觉得也有一定缘由,还是医生犯病倒地的场景,本来应该是一条鱼与医生四目相对,结果片尾变成了红发女孩,而且女孩瞪大眼睛张嘴闭嘴的样子和濒死的鱼一模一样,难道医生在犯病濒死的时候突然大彻大悟,心中的杀戮也随着幻想中红发女孩的死亡而消失殆尽了吗?这个就说不好了。
先给结论:教授是凶手,心理医生是迷雾人。
为什么教授是凶手:如果我们假设心理医生是凶手,那么他应该有7缕头发(几个失踪女孩 可以看最后警察开的发布会的背景板一共有7个女孩),而实际心理医生只有6缕头发,所以矛盾(反证法)。
其次,开头提到进出小镇的只有一条路,而心理医生是住在小镇外面的,由开头他从外面开进小镇可证,所以这也能排除他是凶手。
再其次,医生是因为心脏病后面也就不能犯案了,当然最后他的重温,可能会为他后面再次犯罪埋下伏笔。
再再其次,影片不停的提到《超市爆炸案》也是为影片的讽刺“媒体、律师”主题伏笔,如果单纯的医生是凶手,那么影片主题过于单薄,医生更多的是一个悬疑收尾的作用。
偶然参加了一次观景活动,看到了这部影片,大概是因为前半部分节奏有些慢,导致豆瓣评分不高,但看下来却是一部超出预期的惊喜之作。抛开片中各种象征隐喻和案情推理本身,导演明显有着更大的野心。真相到底是什么?很多时候,真相恰恰是最不重要的事情。就好像老探长只想要抓住凶手,至于他是谁并不重要;教授只想要一笔钱,至于怎么得到并不重要;心理医生只想满足自己的猎杀欲望,至于受害着对他来说并不重要;媒体只想要收视率至于内容并不重要;父母只想要听话懂事的孩子,至于她内心的真实想法并不重要;大众想要的是完美的受害着,至于他有怎么的经历并不重要。你看,其实在做出判断之前,每个人的内心早其实就有了答案。
阿尔卑斯山脚下的小镇上,大雾引发了一场交通事故,失事司机就是前来调查少女失踪案的警探沃格尔(托尼·塞尔维洛 饰),中学老师马提尼(阿莱西奥·博尼 饰)是他锁定的嫌犯。在心理医生弗洛里斯(让·雷诺 饰演)的疏导下,沃格尔缓缓道出幕后真相,一场酝酿已久的更大阴谋也逐渐显露真容。改编自畅销全球的惊悚小说《雾中的女孩》。
一个小镇,心理医生半夜被叫急诊,老警探说遭遇车祸毫发无伤,身上却有血迹。心理医生开始和老警探交谈,老警探讲述自己破女孩失踪案经过,称自己晚上杀掉了教授;心理医生说自己喜欢虹鳟,钓到了就做成标本。老警探被铐走,心理医生回到家,掏出了陈旧铁盒中的六缕红色头发。故事真相:医生是连环杀手“雾人”,警探讲故事,真假交织,最后引医生自己拿出了关键性证据。1.超市炸弹案,被告坐牢四年后被释放,得到赔偿,被抓之后就没有炸弹出现。也许警探真的抓到凶手,也许真凶畏惧再不作案。2.教授无接触药剂的渠道,老警探的讲述中受害女孩是被注射死的,心理医生最有可能接触药。3.警探故事中白天鼓掌就有邻居出来看,女孩和教授夜晚呼唤猫的名字却没人出来看,故事是警探编的。4.偷拍男孩在心理医生处就诊,老警探反而迟迟不找医生了解情况。5.受害者都是红发女孩,医生的渔夫帽也是红色,警探说医生是只钟情一种鱼的渔夫。6.警探没有杀教授,车祸可能都没有,一切都是他的故事,为了等待医生的证据出现。7.警探故事里的其他诸如录像带、教授用血勾引警探、教授手上的O情节,可能也是假的。
我认为整个故事都是老探长为了吊出最后那条红鳟鱼而杜撰的,真正的凶手是心理医生。整个过程教授早就洗脱了罪名,但这一点老探长不会告诉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再次作案的原因是他感到自己时日无多(这一点最后他回到家开门左手作痛是心脏病的征兆可见),想再博一把。教授不可能是凶手的原因是他在绑架小女孩的时候,居然让女孩唤小猫的名字,还叫得特别响,,老探长拍个手就让邻居们都注意到了,叫得这么响会没人发现?所以教授杀人过程是老探长编的剧情,用来引出心理医生的。
影片在开始和结尾都有照小镜子的细节,开头是老探长一正,结尾是心理医生一邪。所有的杜撰也好,猜测也好,诓骗也好,都是为了击穿心理医生的最后防线,将他多年前的犯罪证据锁定,连环杀人案告破,精彩!
6.5分。悬疑气氛设置得很不错,封闭的小镇中的绑架犯,这样的设计还是很抓人的。但可惜讲着讲着就走偏了,中段我还以为是《狩猎》,最后竟然反转失败。但无论是当年的雾人,还是如今的教授,为了情节推进都有大量的逻辑漏洞,导致整体的观感快速下降。
节奏把握的不好导致反转缺乏力度
7/10分。故事不错,就是有点故弄玄虚。节奏上太慢了,没惊悚起来,更偏剧情片。影片前半段跑偏严重,前一小时剪掉一半丝毫不会影响后续剧情发展。故事本身的转折不错,但重要转折的地方总觉得差点劲儿,没有让人恍然大悟的感觉。最后让雷诺那段结尾倒是不错。
作者自己当导演改编自己的作品也是厉害,片子属于反推理的概念,最后的逆转还可以,甚至还照应了中心句:魔鬼最愚蠢的罪行是自负。但是前面拉拉杂杂拍了一大堆实在是看不出目的的剧情,而且最后的逆转没有铺垫也是硬伤。
@UCI cinema B 过半后开始发力,结尾处的Toni Servillo和让·雷诺简直惊掉了我的眼镜。
还是很惊喜的,觉得节奏刚好。很迷文学元素的悬疑片,果然有小说支撑的片子故事架构上有够丰富的。另外前半截一直在出戏,怎么看托尼老爷子都是绝美之城里的花老头。
小说作者自己拍上了……然让·雷诺出演就是泄底啊……想到暗流……
"魔鬼最愚蠢的罪就是虚荣"这句话适合侦探和叫兽如果不是侦探踩界式的破案方式叫兽也不会利用他来达到自己名利双收可是蠢在不看日记还要寄给侦探且在手腕刻○赤裸裸的把证据展示给侦探看 气的侦探剁了他结尾点明心理医生即是30年前的"雾人"只钓一种鱼即只钟爱红发雀斑美少女这种人渣居然还是心理医生 他才该看病吧
还是有点意思, 就是这叙事搞得有点乱
作家把自己的小说拍成电影,这个完成度可以哒,镜头语言还是蛮丰富的,一点都不闷。把侦破转向媒体秀场这个人心角度,受害者倒被架空了,我反正不大看过这个角度。演员有塞尔维洛老爷耍帅即可。
上联:连环杀手心脏病发退隐江湖扮心理医生,下联:中学教师照猫画虎布局杀人骗国家赔偿,横批:警察媒体推波助澜
故事其实真不错,结局也是留了个意外…但是作者大大你自己拍,把节奏放这么慢是为了得瑟?
悬疑小说作家的电影长片处女作,从推广自己的小说角度来说,效果可以了。有着Jean Reno特出这种直接泄底的casting,最后反转闪回解说时还能制造了点惊喜也是不易。就是前面节奏慢剧情散,不知道是想拍社会讽刺功力不够,还是单纯铺线铺不好,Vogel换个人演我都撑不过前半部。
节奏太拖沓了,理解比较困难…警探无辜也不无辜,一群愚民…心理医生是雾人,教师借机模仿并且嫁祸…
同类可看《不可饶恕》、《高度怀疑》和《理查德的哀歌》,相似的题材,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
魔鬼最大的罪恶是虚荣,疯狂想起南大碎尸案(因为一直觉得该案凶手和片中凶手设定一致)。节奏实在缓慢,剧情偏爱故弄玄虚。Jean Reno又会法语又会意大利语太厉害了!看到一半终于缓缓认出男主是《绝美之城》的老头男主。帅大叔Alessio Boni剃胡须前像皮尔洛剃胡须后像Vincent Cassel。欧美文艺片的小镇追凶模式真是常见啊。(国内则是小城犯罪模式= =)
最后直接呈现暗示心理医生犯罪的画面与证据,推翻之前所有的论断以及证据,没有过渡,太突兀了。
媒体爆料,公权栽赃,文学联想,论如何最高效益地消费罪案。即便最后直接抖出真相,依旧能营造开放结局,也算厉害
欧洲片真是能把任何题材都拍闷啊。关键点没看懂:为什么把警察引到现场就证明清白了?
看睡了两次,原著小说作者自己拍的电影处女作。其实这个文本还有点意思,就讲一个傻逼老警察,办案手法只会依靠媒体造势替自己查案,职业生涯曾造过著名冤假错案,一小镇文学教授盯上了这个老傻逼,自导自演女孩失踪案,然后等着被老傻逼“冤枉”来索取国家赔偿(其实这种主动求冤枉然后索要赔偿的案子很多,但很少有人自己犯案,一般都是去顶罪)。应该说剧情铺垫上充分展示了老警察是多蠢,它催眠的主要原因就是这点上不加节制,其次这片废戏也过多(老警察看个录像带也要展示拿录像带进办公室打开录像机的全过程,编导脑子有病吗),最后还揭示一下让雷诺的心理医生是连环案真凶,拜托,连环案真凶这事也没铺垫啊谁会关心?直愣愣的扔出来这个包袱是想吓死谁?全片处理的压抑、沉闷,但是装罪犯来换国家赔偿这种事有什么新鲜的?而且为赔偿还真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