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从一个武汉人都觉陌生的名字,一夜之间成为抗疫救治最前线的代名词。自2月起开始为期80天深入红区(ICU)拍摄的大小故事,探秘身处水深火热的“潭”中人的笑与泪、痛与欣,映照金银潭医院由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的砥砺与承担。五位病患,是平凡的国人,亦是不凡的国人,他们缩影了疫情中的千门万户,透照了纷繁复杂背后的人性纯真,以落点的真实细腻,传人心的破空之声。
我前两年看的这个纪录片,当时没有什么切身体会。然而,今天再看,眼泪一直流,觉得拍得太真实了。
今年12月份新二十条,新十条都出来了。我自己不以为意,觉得在常州,小城市,传染没那么快。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网上都说小感冒,即使是得了也没事。
12月19号,我妈先是浑身冷,没力。我怀疑是不是感染了病毒,用体温计测了38.7度,有发烧。去药店买药的时候,架子上都空了,只有几种中成药,还有他们店刚进货的新康泰克。
我选的是防风通圣丸,和康泰克。
我妈有伤寒的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骨骼疼痛,腿酸,浑身无力,但是同时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脉强劲有力。不能发汗,发汗更加便秘。不能扶正解表。不能辛凉解表,因为浑身冷。正好药店我看到防风通圣丸。解表攻里。吃药后有呕吐,这个应该正常的。
我爸是12月20日发烧,舌苔黄,没有骨骼疼痛,大便秘结,小便少。桑叶,菊花,板蓝根。不可发汗,发汗只能暂时退热。
第二天,21日,他说心跳快,嘴里有甜味。
脉数为阴虚夹热。不能发汗退热,发汗心跳更快。不能大量喝水,心跳也会加快。应该辛凉解表。
嘴里甜为脾胃湿热,我停掉了板蓝根,主要用薏苡仁利湿。家里没有其它药了。
TMD现在回过头来看,他们两个人,我一旦用药失误,很可能重症,现在想想都害怕。
一个开出租车的大哥,自己先染病,父亲母亲奶奶陆续感染,一家四人,分散到三个医院,无法联系无法知晓。他觉得是自己造成的长辈感染,他说他很内疚,希望他们都能回来。奇迹最终没能发生,弹幕里有人说:从此这个世界上再没有他能撒娇的人了。
一个看到了自己母亲生病样子的八岁女孩,许的生日愿望是希望疫情赶快过去,她想跟妈妈补回这个没有堆雪人的冬天。
一个说自己昏迷时意识里都是女儿,好转后却怕自己生病样子吓到女儿,克制思念看着别人传来的关于女儿的视频,跟摄制人员分享时不住地问“像我吧?!像我吧?!”的温柔父亲。
一个临危受命的年轻记者,父亲没有阻止他工作,只是将“让自己作为司机陪同前往”作为条件给他支持。命运没有给这个善良的家庭该得的好报,父亲染病去世。年轻人和他的母亲,依旧希望留给其他人生的希望,成为第一批捐献遗体的家庭之一。
看完,对这个病,这个城市,这个冬天,又有了全新的认识。
即使是人物采访,寥寥数字都能想象出当时实地的危急与艰难,更无需说片内惊心动魄的一线抢救画面。“最美逆行者”的名号当之无愧!学医亦能救国!
不管第几个新年,我都忘不了新冠肺炎来的哪个新年 上次在寝室看这部片子,还是刚刚解封没多久,我抱着我怕它躲它但更要充分了解它的态度去补了一下真实的新冠病毒。那天成都太阳很好,在寝室有阳光照在我身上,但阳光也没能晒干我的眼泪。 从封寝到解封,都有点措手不及,阳完后又有很多身体不舒服的地方,寝室的高烧不退,郭哥的吞刀片,都让我认识到3年后在三针疫苗后的新冠病度仍有的威力,第一批感染的人该有多痛苦?这部片子告诉了我答案,也让我对防疫有了更理智的认识。 片中出租车司机的一家无一幸免,我想要是我肯定后悔埋怨我自己要是不出去家里人也不会得吧,当字幕在它微笑前打出母亲已去世时,我真的忍不住了。片尾司机重新面对生活,在小街摊边吃早点重新出发,我深深地感觉到人的强大。其次则是患病医生与她的丈夫,我感受到一个真实质朴的男人形象,偷偷抹眼泪,给妻子送来吃的时候,隔窗一眼便是晚年。还有另一位手术医生,随口而出的国粹,带给病人多少信心和鼓励,真真正正感受到医者仁心的含义。
《金银潭实拍80天》 非常感动,目前为止看过的最好的抗疫纪录片。片子记录了金银潭医院的几位新冠肺炎患者,非常直接地展示了这场灾难。 有两幅生死画面令我印象很深刻。 第一幅是死。儿子解除隔离后来到父亲生命最后住的病房,那里已经空无一人。他面对着白色的墙和黑色的床默默哭泣。早前,经过母亲的提议,他在无法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的时刻,捐献了父亲的遗体。 第二幅是生。妻子从ICU转入普通病房,丈夫来给她送吃的。劫后余生的他们,一个在窗里向下望着,一个在楼下抬头望着,半晌,不约而同哭了。 医生录下的语音日记里记着,插管的患者叨咕着问她的姓名与家乡,对她说谢谢。 女儿与妈妈通电话时说,以前觉得冬天是很好的节日,现在冬天下雪,没有你,感觉又冷,感觉一点意思都没有的季节。 这些画面里像有一张无形的网,把观众牢牢的抓住。情景、对话,绝望和希望,带着活生生的温度,令人动容,令人感慨万千。 亲情,爱情,奉献,勇敢,坚强,团结,带着武汉从冬天走向春天。坚冰消融,天上的魂灵终将得到告慰,地上的生者终将擦干眼泪。 保持向往,不要遗忘,是我们能做的唯一的、最后的事。 致敬摄制组,致敬医护人员,致敬奉献者,致敬无数书写可歌可泣故事的平凡人。
在翻照片的时候,发现今年的很多照片都是戴着口罩。从前的口罩都只是用于感冒、防晒或没化妆的时候,如今却成了和手机一样必不可少的物件。
世界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发生巨变的?口罩是在什么时候成为了每个人脸上的记号,让原本就一直低头看手机的面孔变得更加模糊不清。
2019年跨年的倒计时,就是巨变开始的信号吧。
“5、4、3、2、1”,人们欢庆着新的一年到来,但谁都没想到,新的一年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到来。病毒侵蚀着人体,扩散到每个细胞,也扩散到世界每个角落,警报声响彻天际,人人自危。
《实拍金银潭80天》带观众重回到2019年12月,让观众重新经历了一次世界未被改变前的模样。然后命运的齿轮开始极速运转,这趟驶向2020年的车轮底下,是无数被卷入齿轮中的生命带着血肉模糊的记忆与哭喊,堆砌起来的残骸深,深,深,深至每个人的脚踝。
片子是一般纪录片的操作模式,以金银潭医院为主线,在不同视角平铺直叙展开,记录意义远远大于片子本身。聚焦于四个患者以及他们的亲属,之外是医生们争分夺秒的抢救以及医疗仪器不停的滴答声。看的过程中始终憋着一口气,如同上半年一直隔着屏幕关注病毒各方面的消息,那些具象化的悲伤无法切身体会,但当呜咽四起时,也会被祭奠的烟熏的止不住地流泪。
大病一场的武汉,多了无数新坟与孤坟,那些被数字化了的逝者,那些没有被记录在册的逝者,都是曾经让这座城市喧闹的一部分。都说现在一切往昔日常都回来了,但一想到曾经暗夜里无数人的痛哭,无数个在阳台上敲锣呐喊却得不到的回应,这些正确的记忆,这才是正确的真实的记忆。
借用阎连科老师在今年为“端”传媒写的文章里的话:“经此疫劫,让我们成为有记性的人。在即将到来的被称为战争胜利的万人合唱中,让我们默默站到一边,成为一个心里有坟墓的人;有记性烙印的人;可以在某天把这种记性生成个人记忆传递给后人的人。”
记住纪录片里的一切,也不能忘记没有被记录的那一切。记住那些来自个体、家庭、边缘的哀嚎和哭泣,就算世界已经完全被改变,今后无人知道人类将去往何方,但至少,让我们做一个能听见哨音的人。
想了很多,哭了很久,无关政治,无关舆论,我能看到的,只是生离死别下家人的连接,以及医生的伟大。
金银潭,一个每次坐地铁都会听到的首站点,竟承受了这样厚重的人类历史。但这从不是讴歌苦难,也非煽情赚泪,只是把镜头对准真实的患者,死亡 重症 亲人 责任 捐献,一个个字眼把我的眼泪挤出,那种对家人的担心,那种对病魔的恐惧,以及那句“我想活下去”,这样的悲剧曾发生在我所处的这座城市里,几千几万次,我实在是难以无视,无视那些医疗工作者,驰援武汉的医生,他们实在是天使,还有母校医学院的诸位奉献者,他们实在是天使!
尽管有诟病这部纪录片避重就轻,入口太浅,但对于普通人来说,它很浅,但又很厚
个体生命与尊严终究被主旋律式的说教型集体主义和牺牲主义给掩埋,和同题材的《76天》差距太大。
中国疫情影像都极大的相似,记录小人物,已成为主流趋势的手段。隐去大背景,留下小个体们的相互取暖,普通人的小故事代替宏大叙事,成为新时代的宣言。面对真实、饱满的个体,情绪被牵引,而反思被掩盖,单纯的共情在大叙事下难以长存,不忘记很艰难,而淡忘是常态。
说了一些可以说的。
作为纪录片的话其实一般般,但这个时间地点拍这个题材,还是要加感情分的
我是坐在金银潭医院里利用采访间隙看完这个纪录片的,真的很有感触。一边是影像记录下来的当时我没接触过的生死,一边是在我面前有血有肉的亲历者们。对自己不得不提问让他们回忆往事感到抱歉,那段经历对他们来说讲一次就是揭一次伤疤,真的很抱歉。
搞错了,看的是这个,还可可的。
没有更好的渠道了解真相的我们,仍旧对疫情本身停留在一种片面了解的状态。动人的叙述是真实,情感也是真实。他们只是无数受害者的缩影而已,看不到任何追责性的反思,这样还是远远不够。
在看过的所有记录疫情的各种纪录片里,这是唯一一部我打开看了还不到10分钟就想哭的,有一种把人瞬间拽回到几个月前的那种力量。作为一部专题纪录片来说,几乎已经没什么可以挑剔的了,文案也好。不能忘,不会忘,愿生者坚强,逝者安息。
画面里的都是别人的故事,一直阻挡自己去共情,遗体捐赠这件事光芒万丈~~
“朋友告诉我,父亲的病房会有阳光照进来,于我那里有过希望,但现在是一片废墟。我要做的不是把废墟抹平铲净,而是把它保存下来,不会忘记、不要忘记,然后在它旁边重新开辟一块新的土地。——敖慕麟”
我是时代微不足道的一个细胞,能做的就是加固自己的记忆,然后传递。
每个患者的底色都填满了孤独。泪水止不住流,相比之下那些赶工的抗疫剧真的都是耻辱。
泪目 特别是王枫娇夫妇 尽管不是人人都能得到这样周到及时的救治 今天不是人人都可以视频通话和送日用品 尽管不是人人都有床位 但眼泪 牵绊是很多家庭真实的缩影。愿我们都能健康的活着 爱的人都在身边。
所有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现实生活却不是故事。
我真的很讨厌很多纪录片的背景音乐故意煽情,故意渲染悲伤气氛。本质上,是很悲惨,可事实上不能被悲惨或者同情这种上头的情绪覆盖,这种时候,你我都知道,理性思考比什么都重要。
哎
最凄惨的农历新年;最无畏的白衣天使;最坚毅的病患;最美的互望;最有说服力的可口可乐广告;最勇敢的摄制组。不会忘,不能忘。
这是一个真正红区里的纪实,就冲这一点绝对值得五星。要细揪拍摄手法故事内容差强人意吧。可是当4月4号哀悼时,那个失去父母奶奶的出租车司机大哥一个人站在江边,那种痛是可以穿越屏幕直击心灵的。真实的金银潭,真实的武汉,穿越生死。不会忘记
真实且有意义的纪录。感谢所有医生。
全民抗疫只有纪录片才能更真实的反映,抗疫电视剧不太能打动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