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9-16 18:23
详细剧情本部震撼人心的人物传记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忠实地记录下了国际著名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冒着生命的危险,深入世界各地炮火前沿,用一张张视角独特、构图精美的珍贵影像讲述,一次次战火纷飞中触目惊心的痛苦与伤痛。瑞士著名电视制片人C·弗雷,从1999年6月到2001年6月,一路跟踪采访纳切威的足迹。弗雷将一架特制的超小型摄像机挂在纳切威的照相机上,不仅使观众可以看到这位著名摄影师如何观察、如何拍摄,甚至可以使我们听到他的每一次呼吸和每一次按下的快门声,现场感极强。 这位当今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詹姆斯·纳切威,被誉为“最勇敢、最重要的战争摄影师”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初,他开始从事战地摄影工作。他的足迹几乎覆盖世界的每个角落,从阿富汗、波斯尼亚、卢旺达、萨尔瓦多,到北爱尔兰、库尔德斯坦、索马里、南非……本片荣获2002年第7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长片提名,这是首次以摄影师为题材的影片问鼎奥斯卡奖。
长篇影评 1 ) 一个参与的旁观者自白“如果你的照片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这是二战时期著名的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的一句话。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这句话一直在我脑袋里盘旋。因为这是一句矛盾的话,前半句陈述摄影师本身是一个旁观者,后半句则说明摄影师必然要成为一个参与者。 在众多梦想中,战地摄影师曾经是我一个很向往的职业,当然那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几年前逐渐脱离了主流生活,不自觉的把自己归类到观光客的行列,以至于在任何城市,大家都觉得我是个来旅游的。即便之前在公司上班的时候,一出门就能碰到向我兜售地图,推销旅馆的人,可我明明就是穿着衬衣西裤拎着笔记本刚刚踏出公司的写字楼。这种情况让我疑惑了很久,为什么他们不觉得我属于这个城市,因为我放空眼神?或者懒散的步调?后来我觉得这些原因都不是。因为他们觉的我不愿意参与这种生活,而是个更愿意是看一出戏或者一场电影的观众。 至今我仍旧把阿富汗,耶路撒冷等老少边穷脏乱差的地方作为旅行的目标。虽然不一定用照相机去记录,但一定会用身体和脑袋去记录这些旅行。 照片和影像 有一阵儿对这两种方式很纠结,到底照片和影像哪种方式更加强大。这几年偏重喜欢瞬间艺术的表达方式,藏传佛教的沙作檀城,街头涂鸦,最近比较流行的沙画。这种方式的意义在于更注重体验和付出,淡薄了成就和收获。照片是一种瞬间艺术,但却是一种瞬间凝固的艺术,让时间就此停止。晚上大波波给我看了一些她小时候的照片,这些美丽的时光甚至让我有一种喜悦的同时又想哭莫名冲动。而影像则是记录一段时间的方式,这种时间连贯性带来了更多的信息,从而让我们能了解更多的内容。记得几年前去墨脱,同时带了摄像机和照相机,结果搞的手忙脚乱,一边赶路,一边纠结哪段用那种方式记录,搞的一塌糊涂。本片把两种方式结合到一起,用影像记录一个拍摄者,给出詹姆斯照片背后的故事。 活着和死亡 这是个我不愿意在想的问题了。昨天有个哥们看了《末日危途》的评论专门发豆油跟我讨论了这个问题。其实,若是活着找不到价值,死了会更快乐。作为战地摄影的詹姆斯面对了更多的活着和死亡。更多的战争和死亡就是如同地狱一般的世界,那么,在地狱中活着是否比死亡更加可怕呢?詹姆斯不仅要面对死亡,而且要记录死亡,最重要的是呈现死亡来唤醒人们的意识,让更多的人活下去。而这种行为就是詹姆斯活着的一种价值所在,感受更多的痛苦,才能发现更多的快乐。 他们和我们 他们,不是战中死去的人,不是詹姆斯,不是导演。我们,不是我,不是观众,不是这个国家。他们是一种意识,价值观,以及一种态度。我们是另外一种意识,另外一种价值观,另外一种态度。一种让另外一种感到羞愧的他们。 詹姆斯和我 我是个集合了很多不良嗜好以及无数缺点却又偏偏喜欢吹毛求疵的人。但是影片中詹姆斯的所有对白都能让人深深的感到他的无比的谦逊以及对正视自己人生的平和态度,甚至挑不出一点瑕疵。 插曲 GEO的首席编辑Christinae谈论詹姆斯的时候两眼放出对詹姆斯无比热爱的光芒,连婚外恋都表现出深深的自豪。说道詹姆斯送的贝壳项链的时候甚至露出些许少女般羞涩与无限怀念。侧面反映出詹姆斯过人的人格魅力。做男人做到这份儿上,足以让其他叫做男人的动物都可以净身入宫了。 我忽然想一句比较流行话。“把你不快乐的事说出来,让我快乐一下。”用于本片,我想詹姆斯和导演C·弗雷都会在整个人生中感受到一种快乐。
2 ) 一个高尚的灵魂《战地摄影师》
1,其实不限于战地摄影,还有印度尼西亚的贫民生活、暴民、硫磺矿,不过共同点是都是很悲惨的人和经历
2,摄影师一定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总是直面这些遭遇最悲惨的人们,还要把那些最凄凉的画面记录下来,回去后再把无数照片回顾一遍,从里面找出最有说服力的,换言之最最惨的那些……在卢旺达,他说感觉自己就是在地狱里
3,有个路透社的年轻人说,有人看到很多人被杀感到很高兴,因为拍到了想要的画面,所以这是一个病态的行业——多么偏激的说法!
4,为了将人们从媒体制造的幻象中唤醒,用有震撼力的照片激发人性,让大家意识到,没有一个人应该承受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和无尽的折磨
5,摄影师牺牲了自己的家庭、平静安稳富足的生活,把自己置身于全世界最苦难和危险的环境中,他4-5次受伤,多次死里逃生,受过大病的折磨,他坚持自己这条狭窄坎坷的道路超过20年!我不得不相信这是一个高尚的灵魂!James Nachtwey
6,在哔哩哔哩上看得,字幕有一些小错误,但是不影响整体
3 ) 詹姆斯-纳什威James Nachtwey是继Robert Capa之后最著名的战地摄影师。 1948出生的James Nachtwey由一家小报社的摄影记者做起..."战地记者"James Nachtwey就是一名受到举世敬重的"战地记者".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个世界并没有一切归于和平,依然是大小冲突不断不论是种族或是不同的政治立场所引发的大小纷争,最直接受到影响的是谁?是你,是我,许许多多平民百姓. James Nachtwey以一个摄影记者的身份终实的纪录这一切的一切... James Nachtwey的作品除了给你带来震撼之外,还有深刻的反思。
4 ) 战地摄影师——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战地摄影师——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 战地摄影师一个令人敬畏的职业,他们奔波于战火纷飞的世界中,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寻找着闪亮的瞬间,在残垣断壁间发掘逝去的凝固,在凄凉绝望的人群中发现真挚的一刻。 一个96分钟的纪录片,开始为我们带来最真实的战地摄影师世界。他们敬重每一个被拍摄的对象,无论他们是军人、动物、贫民、火焰、断木、暴徒或者是死去的人们。 如果你需要去拍摄他就要与被拍摄对象形同一体感其所感、受其所受,在其中的一个场景中,我对此点感受最深。在摄影师拍摄一位因战争而失去孩子的家庭时,这位摄影师已经完全的融入了这个家庭中。悲痛得已经失去了任何表情的男人,蹲在墓坑前双手抱住自己的头,久久不能战起,他的背后就是饱受战争摧残的家园,满目的苍凉充满了这战后的世界,摄影师则抓住了这不需任何修饰的一刻按下了快门。痛苦的母亲痛哭得已不能独自站立了,姐妹们搀扶着这位不幸的人,摄影师为她记录了每一段悲伤的表情。而上面所讲述的这一切都是得到了被摄对象允许的,这些悲伤的人们相信这名记者有能力让世界的人们都知道,战争为我们带来的只有悲伤与痛苦。 这是一部不应用太多语言去讲述的电影纪录片,没有人能将他们的作品以语言的形式完全表达出来,我总觉得用语言去形容这些照片,就是去掩盖它本来所拥有的灿烂光辉。这部纪录片获得了第74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奖,2002年科隆会议上荣获胜利者凤凰城奖等十多项世界级电影纪录片大奖。电影由Christian Frei(克雷斯蒂安.弗莱)跟随摄影师James Nachtwey(詹姆斯.纳切威)历时两年跟踪拍摄而完成的。这两个人几乎走遍了1999年至2001年世界上所有发生战争的地区,满目苍遗的科索沃,人如尸柴的非洲刚果……。 纪录的视角设计很独特,片中大量镜头采用附加在詹姆斯相机上的设想头拍摄而成,纪录的拍摄角度正是詹姆斯拍摄照片的视角,这种视角给人们带来的临场感十足动感强烈。这部纪录片不仅记录了战争场面的紧张惨烈,也讲述了战后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幸与伤害。而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来说,这部电影也不失为一部绝佳的摄影教学片,片中詹姆斯所使用的佳能EOS系列顶级单反相机,一直都是广大摄影发烧友的心中至宝,还有他另一台尼康F系列相机也是当年的顶级拍摄工具。詹姆斯在图片摄影构图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你仔细注意还会发现他对照片曝光与快门的完美运用出神入化,片中还对照相机镜头的选用,以及遮光罩的运用有大量描写,这部电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 战地摄影师的情感。战地摄影师们几乎每天都要面对悲伤的人们,过度的感情压力需要这些人们要具有更强的心理控制能力。非洲的故事最早是不可以报道的,詹姆斯在解禁的第一时刻奔赴了非洲。如果你在动画片中看到骷髅走路会觉得不可思议,那么在詹姆斯的非洲纪实摄影中这就成为了现实。非洲在经受了常年内战之后,造成了经济极度衰退与资源过度紧缺现象。那是一句多少天吃不上一口饭所形容不了的,那里的人们往往只能像动物一样啃食树皮草棍等植物进行充饥。我们都知道非洲地区艾滋病横行,各种疟疾和流行病猖獗,而在那里人们根本谈不上与恶劣的疾病做斗争,他们那时已经连基本的维持生命都做不到了,死在胎腹中的婴儿,睡在运尸车里的活人都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情,当人们都已经不止自己睡下之后,是否还能醒来时,那么这样的生活将要如何进行下去。杂乱的帐篷躲在虚化的背景中,一幅骨架在土道上爬行,他究竟要爬向何方,照片构图简单,主题突出,看到他的人无不为之震惊。饥饿的非洲人民竟然都已变为骨架却仍然生存着,他们仍保留着生存的希望吗?当詹姆斯问到其中一个人的时候,他说:“这里的人只想早点死去,他们已经无法在世间忍受这种痛苦了”。这句话久久的回荡在詹姆斯心中,他如何也想象不到这种痛苦的感觉,究竟这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在承受着如此的苦难呢。 战地摄影师的灵魂。每当你抛开一切去热衷一项事业的同时,你的灵魂也就属于这个事业了。印尼社会混乱不堪,贫富差距巨大,他们的贫民区就建在铁道旁不足一米的地方,每天在他们身边都穿行着无数的火车,这危险在那些人看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不能选择只能安静的接受。一个失去了右臂与右腿的人蹲坐在肮脏的河水旁,拐杖倚在他的身边,慢慢的他用左手舀起河中的水浇在旁边的小女孩身上,小女孩似乎很享受的用手抚摸着自己的脸颊与头发,这样一个贫民家庭瞬间,被詹姆斯拍摄了下来。贫民生活的困苦已经不是我们所能想象的了,他们只能靠乞讨为生。一个生活在贫民区的人,能在失去右腿右臂之后顽强活下来,在这里并不能算是一件幸事,因为他所要面对的困难将更加严酷,残缺的身体使生活更加变得困苦。詹姆斯走上前去与这一家人握手问好,他知道只有真正的融入这个家庭,才能得到真正真实地画面,当他们互相熟悉后在这之间隔膜也渐渐退去,残疾贫民的家庭成员又开始了日复一日,枯燥乏味的平凡生活。詹姆斯就在这平凡中捕捉着不平凡的一刻,他要向那些富人们讲述另一个世界的故事。 战地摄影师的生命。拍摄任何战争场面都是具有危险性的,这点众人皆知,但究竟危险有多大,只要你没能亲身体会是绝对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感受的。催泪弹就落在自己的身旁,一个小伙子捡起来朝发射过来的方向丢了回去,继续拿起弹弓朝对方打去,摄影师的左右继续发出声声枪响。催泪弹使得詹姆斯很长时间都睁不开眼睛,污迹斑斑的双手紧捂住自己的脸,以使催泪弹的作用尽快渐退,身边的人们左突右闪躲避着子弹的攻击,而他们只用有石块和弹弓。在拍摄政治暴乱中,摄影师们就亲眼见到一个个手持利刃的人们,抛弃了自身仅存最后的一点人性后,挥起人类最原始的武器,运用人类最原始的手段进行着无情杀戮。一个人被暴徒用刀顶着脖子躺在地上,暴徒已经丧失人性的双眼直盯盯的注视着正前方,而围绕着摄影师的一圈则站着无数名手持大刀的人。这幅照片就是摄影师在无辜生者被屠杀前的那一刻喊出“无辜的杀戮是没有意义的。”招来所有暴徒的共同注视所拍摄完成的。当时的事态已经完全失去了控制,人们的生命在那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摄影师的生命安全早已经失去了基本的保证,而就在这个时刻他还能抓住最后的一个机会去拯救一位素不相识的人,并用无比强大的心灵去拍摄这样一幅照片。试问人类的勇气与胆量究竟有多大,不会有谁能详尽的表达出来,但看过这幅照片之后,我得到了最真切的答案。 影片开始引用了一段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话。罗伯特.卡帕是我最喜欢的一位摄影师之一,他的摄影作品都能让你产生一种亲临战争现场,而又胜于亲临的感觉。现在正值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的时刻,罗伯特.卡帕拍摄下来仅存的几张诺曼底登陆照片,再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就在死亡与生存的大门口罗伯特几出几进,还记得那几张在奥马哈海滩登陆时的精彩照片,罗伯特几乎完全泡在了海水中拍摄,而他几乎忘记死亡的沉着冷静造就了,最后我们所看到的撼世巨作。《拯救大兵瑞恩》中的一段台词真实地反映了战争的激烈程度,当部队都在掩体后止步不前的时刻,一位长官喊道“在这里只有两种人,一种是死人,另一种是等死的人,跟着我上”。大家要记住,我们手无寸铁的战地摄影师,也是和士兵一样在这种环境下冲锋着。 虽然战火搅动得硝烟已经离我们远去,虽然那弥漫着血腥气息的战场已经成为我们未曾经历的幻境,但那些战地摄影师为我们所记录的惊世之作,仍能提醒我们战争,这一人性恶欲的最终产物是世间最丑恶最肮脏的行为。 让我们向罗伯特.卡帕这位亲自记录了诺曼底登陆全过程的战地摄影师,以及全世界千千万万的战地摄影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与最真挚的祝福。 如果你还没得到最好的照片,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罗伯特.卡帕 罗伯特.卡帕在2001年去世后多年,英国费东出版公司为他出版了一本摄影作品集, 封面上罗伯特.卡帕的署名仅有几毫米大。这也是罗伯特.卡帕生前的人生观完美体现:照片才是生命的永生。
5 ) 致詹姆斯·纳切威致詹姆斯·纳切威 I have been a witness, and these pictures are my testimony. The events I have recorded should not be forgotten and must not be repeated. ——James Nachtwey 吉姆,我忍不住要叫你, 别走那么近 吉姆,请把我的眼睛摘走, 把它换成你的镜头 让我们走得更近,用更小的景深 对准痛苦挣扎的生命 那些虚化的背景, 就让他们去猜测吧 让他们战栗,让他们的灵魂 在深夜和末日受审 让我们忘掉理由,更加奋力地 前行 是谁把地狱的惨象移到了 人间? 是谁让母亲们用头抢地, 哭不出声? 是谁让孩子的眼里喷射出复仇 的火焰?你沉默, 用镜头对准他们。那镜头应该有泪 胶卷转动之间是沉默 无言的控诉 可是,不对,吉姆,你心如枯槁 你冷静地剥开那些血肉的模糊 以及这模糊背后的冰冷 吉姆,你这该死的大夫 灾难并不需要那么地精准与完美 灾难并不需要那么地具体 那么地血肉模糊 “没有人会对这里的一切感到难过, 因为这太平常了。” 吉姆,你这该死的蠢蛋 你可知道写字楼里的知识精英们 被你刺痛? 你的心里充满悲悯与敬畏 他们的心里未必有 忏悔 黎日 深圳 2009-9-20初稿 2009-9-25修改
6 ) 《War Photographer》人血和红酒:科索沃,灾难现场(之一)题记:
或许,摄影机真的无法改变什么,但是,或许,有人因此改变了什么,你的诚意和正义终有人看得见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images.blogcn.com/2006/11/3/12/kavkalu,2006110323019.jpg 这是一部让你改变出世态度的影片,它会让你审视你的生活和活着的意义,导演用了卡帕的名言作为题辞,在技术已经不是问题的当下,War Photographer的视角决定了受众眼里的意义。
詹姆斯·纳希微 (James Nachtwey)是一位战地摄影记者,他穿梭于人类战争和暴力的发生地,以近乎冰凉的姿态纪录着人道主义的灾难,而这些充满着同类灾难、辛酸、屈辱的照片被西方杂志广为传播,
相信读者会为他展现的一切震撼,可,震撼之后又是什么?
是庆幸自己的苟安?是悲悯他人的苦难?是残忍地幸灾乐祸?还是从此对于叫人的生物绝望?
纪实摄影的历史告诉我们,纪录苏丹孩子之死的摄影师被公众“阳谋”杀害,公众真的如此具有道义和正气?如果没有需求市场和被放大正义,这一切会发生吗?2006.11.02香港八卦杂志《壹本便利》杂志为偷拍道歉,可谁又能保证这些义愤填膺为美女撑腰的帅哥、大佬在私底下就是这些八卦杂志的拥笃和职业咸猪手呢?!
午夜,面对黑白分明的死亡,体察和平和反战的意义所在,而就在此刻在巴勒斯坦,在伊拉克,在科索沃,在尼日利亚,在所有缺乏自由和宽容的国家又有多少仇杀和族群杀戮发生着,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只有互联网、电视台和杂志给我们
本片与众不同的是纪录片导演将一个微型摄影机装在了詹姆斯的照相机上,观众所看到的视角就是詹姆斯关注的视角,观众可以看见摄影者的取舍,看见他的立场。
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的解体,南斯拉夫联盟也陷入了全面内战,种族仇杀让大地血流成河,有着历史矛盾的科索沃【注一】首当其冲,摄影师詹姆斯纪录的一切正是这场人道主义遭难。
面对尸体和坟茔,语言是多余的,只有镜头纪录的一切记忆着人类自相残杀的历史,这种源于宗教和族群差异的屠杀反映的正是人类道义立场和精神信仰的局限性,战争往往借以人民和神之名,他们是战争最终的承担者,而对于政客战争是军火交易带来利益最好的时机。
死者无声,活人的立场会让观者相信被选择过的立场就是真相,但是,所有的战地记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因为他们是在赌命。
詹姆斯的沉稳来自于血与火的洗礼,他在现场的冷静不是心灵的冷酷而是一种社会责任,导演用一个他手握测光表的镜头表现了一个摄影记者的状态。私人感受和公众知情权之间的选择是一个基本立场问题。詹姆斯选择了揭露,这样的选择对于处在歌舞升平国家的人民是一种警示,我们从60年代至今的欧洲反战历史可以看到和平不仅是给自己和自己的族群安全,它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所有人明白当代族群战争后肮脏的政治交易,是政客假借族群和宗教挑起人们的仇视,这是任何国家的知识分子必须告知人民的。
知识分子的失语和沉默是一个现代国家最大的羞耻。
http://images.blogcn.com/2006/11/3/12/kavkalu,20061103224150.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6/11/3/12/kavkalu,20061103224115.jpg http://images.blogcn.com/2006/11/3/12/kavkalu,2006110323159.jpg 【关于《青年电影手册》的几句话】
下午,见了想做《青年电影手册》的在沪工作人员,我支持他们对于电影的热忱,我对他们最需要说的是坚持,倘若有一天资金没有,你们在网络上一定也要坚持,我认为中国电影群体(指在电影院群体)和二战后法国被好莱坞入侵时期大致一致,倘若国家文化策略对于作家电影(知识分子电影)不注入无私资金,那么,我们的电影永远无法抗衡好莱坞市场成熟的营销模式。同样,作为电影杂志不要过多介入意识形态,因为影像的发现和读解需要人脚踏实地的做,不要以为自己是烛光,对于这个时代而言每个个体都是小小萤火虫,那灿烂的一瞬已经足够。
对于青年的理想,我坚决支持,在文化事业里需要理性主义的存在。对于那两个学中文的孩子说,你们可以选择沉默,但是文以载道,永远不要说假话和套话。
【注一: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南斯拉夫—科索沃问题的由来 作者:秦晖》
http://www.zisi.net/htm/wwzh/2005-05-24-29026.htm 』
2006年11月3日 星期五 下午23时20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当大多数人都等着看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谁家的时候,好多媒体部门主任却顾不得管这件事了,他们坐上飞机,跳上火车,奔向济南,参加中国国际摄影双年展的一个讲座。为了抢个好位置,国内摄影界“大牛”贺延光坐在讲台下冰冷的地板上,直到演讲结束都“没勇气上去合影”。摄影圈的名记陈杰也忍不住偷偷拿出手机,像个追星族一样冲着讲台抓拍了张并不特别清楚的照片。
站在讲台上演讲的是詹姆斯·纳切威,美国战地摄影师。他在这一行做了31年,在这期间能够写进历史里的战争,他几乎全都拍过照片。在被视为“摄影界的诺贝尔奖”的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里,他拿过25个不同的奖项。
可是,有关他自己的惊险故事,人们一个字也没听着。台上的纳切威丝毫没有平日里常见的那些“战地记者”的慷慨激昂。他既没有讲扣人心弦的战争故事,也说不出催人泪下的伤亡细节,他甚至不怎么喜欢主动跟人讲话。高高瘦瘦的他穿着干净的白衬衣和浅色的牛仔裤,平静地走上台,一个人站在只有一束聚光灯照射的讲台上,低着头翻出一幅幅照片。
这些照片却让人无法平静。每一张照片都代表了纳切威曾经到达的一个现场——烧得只剩下残骸的车臣,弥漫着爆炸烟雾的中东,大地刚刚停止震动的东京,人们因饥饿跪倒在地死去的非洲大陆……出现在这其中任何一个现场,都足以让记者声名鹊起,但纳切威却只是拿出一些黑白照片,用低沉沙哑的声音慢慢讲述着拍照片的故事。
“从我打算做摄影师那天起,我就打算做个战地摄影师,因为我坚信,只要照片能揭露战争的真实面目,我所拍的照片就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反战照片。”纳切威说。
就这样,这个出生于中产阶级家庭的美国男人背上黑色背包,脖子上挂着相机,走进那些新闻里最沉重的现场。曾做过他的编辑的德国人汉斯-赫尔曼·克莱尔记得,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纳切威还留着上世纪嬉皮士最流行的中分发型,穿着脏兮兮的牛仔裤,衬衣却是出人意料地一尘不染,“在一片嘈杂混乱之中,跟那些在现场慌张无措的记者相比,纳切威保持了一定的镇定”。
在这样的状态里,纳切威做了31年的战地摄影师。31年来,他获得过5次战地摄影最高奖罗伯特·卡帕金奖,还捧得两次尤金·史密斯人道主义摄影奖,以他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战地摄影师》曾获奥斯卡提名。2007年,著名演讲机构TED还把年度大奖颁给他。
领奖的时候,这个见识过无数战火的美国男人低着头,像个第一次上台发言的小学生,紧张的双手抓着自己的讲稿说:“对一个花了一辈子想要保持隐身状态的人来说,站在这么多人面前有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像是让人在头条新闻里发现了自己。请原谅我不得不违反你们的演讲规定,我得看着稿子演讲。”
大部分时候,他又在翻照片。关于战争,他的叙述里除了最基本的事实,找不出战地小说家那样的精彩故事。每次他在前线,编辑克莱尔都会迫不及待地跟他联系,“你看到什么,跟我讲讲”,但大多数时候,这个编辑得到的答案都是同一句话,“我不想说”。
“作为摄影师,我最大的痛苦在于我知道自己的一切名声和利益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之上,这让我每天挣扎煎熬。如果有一天,我的野心超越了我的同情心,那时的我就失去了灵魂。”纳切威说。
跟纳切威一同采访过的路透社记者德斯·怀特回忆,有次在印尼采访,一群挥舞着木棍和匕首的暴徒在窄巷里追打着一个已经满头是血的人,“就像小孩在玩弄自己的玩具”。绝大多数摄影师都躲在对街的大楼里用长焦镜头拍照,只有纳切威跑到现场,这个摄影师并没有打开相机,一贯内敛的他罕有地展露出激烈的情感,他跪在地上,大声哀求着:“请不要杀死他,你们没有必要杀死他。”
但这些话显然没有起到效果,因为现场照片留下了当时的情形:围成一圈的男人用力把棍子挥向瘫倒在地的人身上,仅仅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观念,一个戴着鸭舌帽的男人一只手掐着他的脖子,另一只手用匕首抵住他的喉咙,而地上的人已经闭上了眼睛。
说起这些的时候,路透社的年轻记者几次停顿下来,使劲儿地揉着自己的眼睛。现场惨烈的情景总是让人想逃避,跟纳切威一起去过现场的记者会喝掉大瓶大瓶的啤酒,才能在晚上睡着。
但是,纳切威只喝了几杯白开水,然后就跟他的同事们告别,“我去睡觉”。第二天,他又早早起床,一个人再次上路。
可不管他到达怎样的现场,他总要求自己“站在中间”,不偏袒任何一方。
听完他的演讲,一些国内的媒体人感叹说,跟他这样的“战地摄影师”相比,我们只是个“碰巧在战地的摄影师”。
2003年,纳切威参与伊拉克战争报道。他跟同事迈克·韦斯科夫坐在车里,在炮火追击中前进。路上,一颗手榴弹被扔进他们所在的车厢里。韦斯科夫果断地抓起导火线还在燃烧着的手榴弹,想要迅速扔出去,可他显然输给了时间,手榴弹在他右手里爆炸。
营救他们的直升机在一片混乱中冲到前线,抢救负伤的记者。近距离的爆炸让纳切威的两条腿和胃部被弹片击中,但他依然举着相机,用尽自己的力气坚持着为正在抢救韦斯科夫的战地医生拍照,一直拍到自己昏厥过去。
“有些记者会拿着自己在战地死里逃生的经历翻来覆去说个不停,但是你很难让纳切威跟你讲这些九死一生的故事。”他的编辑克莱尔说。“你必须求着他跟你讲讲这些事,即便如此,他也会极力回避。”
“作为记者,我们离故事已经足够近。我们整天和士兵们在一起,忍受乏味的生活。最终,我们不仅一起经历了危险,甚至分享了战争的创伤。”很少在公开场合提及这段经历的纳切威在济南的演讲中,这样轻描淡写地回忆这件事。
当纳切威在演讲中讲起那些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同行,在过去30年有15人死于前线,他又陷入了沉默:“对于这件事,我不想多说什么。”
纳切威知道,他唯一的武器是照片。于是,在车臣战争中,他跟着回家的母亲走进被炸毁的房间,拍下她悲伤的哭泣;在印尼的铁道旁边,他跟住在铁路边的穷人聊天,看着只剩一只手和一条腿的男人拄着拐棍在公路上乞讨;在中东战场,他跟着投掷武器的年轻人在前线奔跑,跟他们一起呛到刺鼻的催泪瓦斯,双手捂脸,用力揉睁不开的眼睛。
“我希望在照片中,摄影师能够隐身,我不希望人们看到我的照片后说,‘瞧这构图多棒’,我所使用的技巧完全服从于我的工作,去表达我想表达的意思。如果我的照片能让人们感到不安,如果这些画面能够毁掉他们的一天,那我就完成了我的工作任务。”纳切威说。
为了能让人们看到最好的照片,纳切威对自己的工作异常苛刻。这个远道而来的摄影师到了济南以后,没去看看趵突泉,也没有爬千佛山,他甚至根本没怎么离开过举办影展的校区。这个战地摄影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一幅幅地检查自己的照片,凑近端详图片色彩是不是合适,弯着腰检查玻璃是不是反光,不管发现的问题多么细微,他都会立刻拿起电话,请求厂家做出修改。
在美国举办展览的时候,人们围住他,站在狭窄的展览厅里,一位观众向难得穿上一身笔直黑西装的纳切威提问:“看着这些悲伤的场面,你怎么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我不得不这样做。如果我到急诊室做医生,一定会搞得七零八落,在那里我毫无用处。我要把我的情绪通过照片传递出去,我在现场感到愤怒、悲伤、怀疑或者同情,我希望把它们体现在照片里,不仅如此,我还希望它们能继续传递到看到照片的人那里。”纳切威这样说着,他的回答赢得了人们的掌声。
除了战争现场,纳切威还拍摄过饥荒、疾病等世界性问题。他在索马里饥荒的中心地带待了几个星期,拍摄了一组照片,刊登在《纽约时报杂志》的封面上。照片发表后的星期一早上,《纽约时报》办公室里墙上的电话响个不停,“都快要从墙上掉下来了”,许多人打电话来问他们能做什么。
照片发表17年后,国际红十字会的一名负责人告诉他,正是这些照片实现了二战以来红十字会最大的一次行动,挽回了150万人的生命。
“150万人的生命。这就是媒体的力量。”他在讲台上喃喃说道。
在纽约举办展览的时候,纳切威邀请了自己的好朋友、剧作家丹尼斯·奥尼尔。奥尼尔盯着挂满整整一墙的照片看了半天,扭头对自己的朋友说:“哇哦,好几十年的工作呢,这儿看起来像个阵地!可是,老兄,你看起来非常疲惫啊。”
一贯皱着眉头的纳切威从严肃的表情里稍稍舒展开来,他露出难得的笑容,对朋友说:“是啊,像是一颗小贝壳被敲出所有内脏,累得散架了。等这一切都结束了吧,我等待这一天。”
离开战场,纳切威的日子好过很多。这个美国男人生活在纽约,他有一个自己的工作室,里面摆满了书,闲下来的时候他喜欢看看小说,看看展览,喝瓶可乐,只是很少拍照片。
“许多年前,我觉得我看够了这个世界的悲剧,我再也不想看更多的悲剧了。但不幸的是,历史还在继续产生着悲剧。我感到我有责任将它们记录下来。”纳切威说。“但请相信我,我比任何人都更希望这些悲剧从没发生过,我愿意去拍与之完全不同的照片,或者干脆不拍照片都可以,我真希望一切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但是,世界还是老样子。纳切威准备第二次报道索马里饥荒时,没有一家杂志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他不得不独自前往索马里。在出发前一晚,他做了一个“恐怖的噩梦”,“浑身颤抖,从梦中惊醒”。
“我知道饥荒是什么样的,我不想再做噩梦了”,被噩梦惊醒的纳切威决定抛开这一切悲剧,打包准备回家。可过了没一会儿,他又平复下来,再一次背上他的黑色背包,搭上了红十字会飞往摩加迪沙的运输机。
“我们必须到前线去,我们必须面对它,我们肩负着使命,必须为那些人做些我们能做到的事情。”说着,这个不爱说话的战地摄影师又陷入了沉思,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地接着说,“如果我们不行动,谁还会这么做呢?”
说完这句话,他又安静下来,背后是他的工作室,贴满墙壁的纸上密密麻麻地写着他的工作计划。
在他从未更新过的个人网站上,他依然贴满了照片,连自我介绍都只有寥寥数语,这个沉默的战地摄影师只用灰色的字体在漆黑的页面上写下这么一句话:“我是一个见证者,我的照片就是我的证词。我所记下的事件不该被遗忘,更不该重蹈覆辙。”
原文刊于2012年10月24日冰点周刊
地址:
http://zqb.cyol.com/html/2012-10/24/nw.D110000zgqnb_20121024_1-10.htm
题记:
我们可以相信姹紫嫣红的电视,我们也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个狗都有保姆的年代,这是一个绘制天堂的时代。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images.blogcn.com/2006/11/4/8/kavkalu,2006110414115.jpg 詹姆斯对于雅加达贫民区的拍摄,我逐渐理解了那里发生暴力的原因,社会不公造就的贫富差异是最终族群仇杀的原因之一,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利益集团对于土地的专权让城市化进程里毫无知识背景的农民失去了土地,他们进入城市的边缘期望谋生却发现城市里他们只是被忽视的蝼蚁,那些空泛和美妙的口号并没有让他们过上人(他们的生活境遇甚至不如一条宠物犬)的生活,他们用自己的生命酿造着时代的黑火药。
在未庄,这些流入城市的游民叫做盲流,他们在城乡结合部他们依靠收破烂、卖淫、乞讨、做贼为生,不要说他们没有思想,未庄有句老话:穷则思变,可是,这种因为没有知识理性产生的对于新生活的向往往往最后成为了社会动荡因素,政治的脸面从来无法掩饰民众悲哀的真相。
在印尼雅加达的铁路边,那些无家可归的游民面对拍摄者竟然脸上还有微笑,这样的微笑是麻木还是坦然?他们对于苦难的承担又通向哪里?印尼的暴乱已经给了我们答案,贫富差异的悬殊就像一个不断填埋黑火药的火药桶,总有一天,它会成为社会的反动力,成为颠覆拥有者的“拳匪”。
20年前我就不相信无政府的群众运动可以改变社会进程,我更不相信暴力可以根本改变人的思维模式,只有改良和生命对于价值的自我反思才会促成社会普济时代的到来,那些画面壮观的群众性场面只是被政客利用的工具,20年前的一个冬夜,我在寒风凌厉的黄浦江边,我第一次明白了中国一位现在被称为反革命野心家的未庄理论家张春桥的话,当我明白这一切的时候,我悟出了一个词:自修。
我们记着詹姆斯纪录的雅加达吧,在各色的旗帜下我们看见的是追随者的死亡和鲜血,所有这一切都是政治交易成本而不是正义本身。
上一个世纪尼采说上帝死了,那么,这一个世纪是真相死了。
那些在镜头前的孩子,那些被历史记忆的孩子,给他20年,只要他反思过他肯定会有不同说法。
据说,著名的前平克·弗洛伊德主唱罗杰·沃特明年要来未庄举办演唱会,那刻,那些挥舞荧光棒的人们,他们可曾记起那只看着电视的猴子。
片中那个年轻的路透社记者赖特说他要忘记那里(雅加达),也许,我们还是选择失意吧,至少,我们不再痛苦,至少,我们会满足于我们的苟安。
每天,我们的媒体用语言无限放大悲情,滥用泪水,其实,正如詹姆斯的寡言,真相在你的对应里。
有人死去,有人被杀,有人……
活着,就这样活着,仅此而已!
只要你看着詹姆斯战争记忆影展上那些端着酒杯,微笑着的女士(请记住是女士)你会发现存在是如此荒谬。
更多照片请见
『
http://blog.sina.com.cn/u/572da76d010006gl 』
【附录:影片资料】
《战地摄影师(War Photographer)》2001瑞士
著名战地记者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tchwey)纪录片
导演:克里斯帝恩·弗莱(Christian Frei)
片长:96分钟
奖项:2002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长片提名、2003德国(Cologne Conference)科隆协会电影节最佳非虚构影片,
个人评价:艺术性9,欣赏性9(良知的纪录片)
2006年11月4日 星期六 下午13时49分 多云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想当年我也是怀抱战地记者梦想的一枚软妹啊。。。。
如果你拍的不够好,那是因为你还不够近。战地摄影的力量在于唤醒人性,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来到这里,so I'm here。
太棒了.看完之后心里的感觉翻江倒海.很希望自己也是一个战地摄影师.还有他讲述的他自己的矛盾,是因为他自己太善良.不光是照片的事件让人震撼,照片本身也是艺术.不知道怎么说.这个人是个伟人.
人类不值得。20201219@广州金红棉纪录片佛山百老汇影院佛老汇分会场
該有多大的勇氣和悲憫,才能夠在面對死亡和苦難時,冷靜地按下快門。
英文部分没有字幕,有些不能全然理解,但却深深折服,值得回味和思考的片子。
"If your pictures aren't good enough, you're not close enough. " ---Capa/"Every minute I was there, I wanted to flee.I did not want to see this.Would I cut and run, or would I deal withthe responsibility of being there with a camera"-James Nacht
“作为摄影师,我最大的痛苦在于我知道自己的一切名声和利益都建立在别人的苦难之上,这让我每天挣扎煎熬。如果有一天,我的野心超越了我的同情心,那时的我就失去了灵魂。” 如此伟大的摄影师,不仅拍出了人间最沉痛的苦难,而且如此自省,在长期注视深渊的时候仍然能维持金子般的心灵。Salute!
还真有点怀念陶涛的纪录片课
战地摄影师存在的一个很大理由,在片尾说清楚了,不是谁都可以亲临历史的现场,所以我们大概需要一个客观的讲述者,而这个讲述者应该就是战地摄影师了~二战之后大规模的战争没有了,但局部的战争根本没有断过,波斯尼亚、科索沃、南非、印尼、巴勒斯坦、刚果、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原因无非就是代理人战争,冲突的根源就是利益,表现形式通常是种族和宗教的不融合~人类真的可以对同类做出难以置信的暴行,所以,人类补全计划神马时候能完成呢?还是大家一起变橙汁吧~
“这活从来就不容易,但最近几年正变得越来越困难。整个社会变得更痴迷于娱乐、名人和时尚。广告主们已经厌倦了他们的产品总被展示在人类悲剧的图像旁边,因为他们觉得,不知怎么的,这会降低他们产品的销售力。”
看得浑身发抖,这才是记者,不仅因为他能深入险境,而是他面对事件和世界时不放纵自己的情感,只是保持着他的怜悯!
我无法理解被火车碾断胳膊和腿的人是如何继续日夜住在轨道边的
James Natchwey对于自己职责的坚守令人感动,但没让我觉得有多震撼
他凭借勇气与良心成为了世界的一双眼睛。他以别人的苦难谋生,为的是让这些苦难不再上演。
“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但是,如果你离得足够近,你随时都有可能与你的拍摄对象一样,死于非命。詹姆斯·纳切威,一个30年来如此之近地拍摄战乱的摄影师,却还活着,这也许是奇迹,因为上帝需要他的眼睛与镜头。那些照片,看多了真的会做噩梦的,人类的自作孽已经超出上帝的想象
真實記錄,比真人真事電影還要震撼
你看到杂志左页印尼河边的难民了吗?你看到按最大注意力法则优先排在右页的大幅香车美女广告了吗?你看到摄影展上举着酒杯的人群了吗?他们都是现实,但谁又能说端着相机在战火中打滚的Nachtway不是现实呢?幸运的是,还有这么一群人在提醒我们,要在快速的现代文明里慢下来,提醒我们社会不公和贫富差
纳切威没有说一句话,但我能深深感到他内心的强大和愤怒。我一直觉得,战地摄影师是新闻工作者中离人性最近,也是最远的。
“如果有一天我对于个人成就的追求超过了对于我同类的同情,那么我就是出卖了我的灵魂”看完觉得战地摄影师真是那种工作本质就无法达成和谐的职业。它一方面需要充沛的情感力量,去同情、去怜悯、相信自己是在行善,另一方面它又要求足够理性,甚至“冷血”,只有这种冰冷才能让摄影师相信在灾难面前,最有效的(又或许完全无效呢?)对抗方式是举起相机,随时准备按下快门。片中经常出现的Jim第一视角镜头充分诠释了苏珊桑塔格口中的摄影内在的窥视属性和捕食属性。这种无法甩脱的直觉会让人不断去怀疑观看乃至拍摄悲惨图片的意图——说到底,我们是在以一种怎样的姿态介入他人的苦难?好在片中的Jim有足够强大的信念支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