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情片韩国 / 法国2008

主演:崔岷植

导演:全秀一

剧照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2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3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4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5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6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3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4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5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6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7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8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19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3

详细剧情

落魄的中年韩国男人跟着向导游走于尼泊尔的雪域高原,严重的高原反应让他昏迷过去,醒来后他发现自己已经被送到目的地。男人叫崔(崔岷植 饰),目的地这家人在等待一个叫道基的男人,道基是这家的男主人,去韩国了...

长篇影评

1 ) 喜马拉雅,拍摄花絮

《喜马拉雅》≠韩国版《落叶归根》
  因为同时讲述男主角为了将死去的工友带回故乡,跋山涉水的旅途故事,而免不了让人把《喜马拉雅》与中国导演张扬拍摄、赵本山主演的《落叶归根》作比较。细心地观众会发现,本片除了剧情与《落叶归根》有相似之处外,二者是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落叶归根》里赵本山式的挤眉弄眼扮丑耍宝——黑色幽默的表面揭露了中国社会光怪陆离的浮世绘,一人一尸在赶路的途中,各个层面的光辉与阴暗被勾勒得入木三分。而《喜马拉雅》是跨越了国境,尼泊尔的雪山、佛寺、转经筒……这个国家的人俗风情被镜头一一收录,崔在远离原本生活的困境后发觉世界的另一角落:喜马拉雅,这里的人们尽管看起来更加不幸,心情却远比自己云淡风轻许多。与风格活泼、一位民工的奇遇记式的《落叶归根》相比,本片多了几分冷静和从容,美不胜收的景色也的确能令人做一番脱俗出离尘世的美梦。

  “老男孩”崔岷植的回归作
  无论是早期的《快乐到死》、《醉画仙》,还是让全亚洲影迷为之疯狂着迷的《老男孩》,长得一张典型的韩国大叔脸的崔岷植塑造了很多忠武路精彩绝伦的经典角色,2005年的《亲切的金子》和《哭泣的拳头》后,除了能在抗议韩国政府的电影配额制改革的示威游行中看到他的消息以外,近四年的时间里他很少在媒体前曝光。其实崔岷植身上有着热烈的“忠武路之魂”(《朝鲜日报》评语),为了韩国电影长远的发展,他不光是“身先士卒”地带着演员和观众们游行公然与强权发出挑战和随后的反FTA运动,甚至退还了之前颁发给其的所有电影奖项的奖杯(其中包括凭借《老男孩》得到的由政府颁发的玉光文化勋章),宣布暂时息影——如此的一系列“壮举”令不少观众感叹:“他爱电影是爱到了骨子里去了”。如全秀日所言:“《喜马拉雅》更像是崔岷植与喜马拉雅邂逅的一段灵魂之旅”,在去高原实地拍摄前,导演与他讨论了剧本多次,关于剧本的主题,并不是宣扬对现实的逃避和无作为,而是以一种出世的豁达态度去挣脱一些苦闷的困扰,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自己身处的人生。崔岷植本人也表示,拍完本片后,觉得之前背着的“包袱”得到了很好的释放:“在‘崔’的身上,我领悟到了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对演戏的自由有了新的落脚点”。不过回忆起拍摄的过程,崔岷植心有余悸的同时,也毫不掩饰那份骄傲的成就感:尽管事前对高原反应做了各种准备,对传奇的喜马拉雅也充满了好奇和憧憬,到实地后才切实感受到那份无与伦比的壮观“四面八方都是海拔近8000米的山峰,在凛冽的狂风中拍摄的确心有害怕颤抖的时候,不过导演喊‘OK’后的那份喜悦,是从来没有过的拍摄体验”,有趣的是,他还“投诉”全秀日是个“长镜头狂”,为此没让他少吃苦头,有几次是崔岷植拍得快当场冻成雪人了,导演还没有喊停。

  几经周折的“喜马拉雅拍摄历险记”
  影片的拍摄准备花费了一年的时间,为期两个月的外景拍摄可以说是让剧组上下经历了一场比电影本身更精彩的冒险。租用直升机将摄影、照明等器材运输到海拔3000米的山上,当地协助拍摄的原住民有40多人,为了探测地形,后者用马作交通工具提前一个星期到现场。由于风的强度极大,35公斤重的摄像机被吹晃氏平常事,甚至有工作人员差点被吹跑。在海波4500米地方拍摄时带了很多氧气瓶,好不容易山上的戏份拍摄完毕,下山的时候又遭遇暴雪天气。连全秀日也感叹:“以前只知道喜马拉雅是个有着美好景色的‘世外桃源’,去到才真正体验到大自然的神秘与可畏”。
·片中演员除崔岷植外都是拍摄地尼泊尔的民众。

幕后制作
  本片的投资不超过10亿韩元,属于地道的小成本之作。因为大牌崔岷植的参与,而聚集了众多人的目光。全秀日是韩国电影界风格独树一帜的独立片导演,之前的《停在空中的鸟》、《自杀的权利》和《黑土的少女》等片先后在威尼斯、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不错的评价。《喜马拉雅,风驻足的地方》与其的第一部作品《我心中哭泣的风》片名有呼应关系。全秀日在采访时透露自己对风的特殊情结,认为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能让风来吹散这些浮躁和郁结。
  拍摄此片的灵感源于全秀日去喜马拉雅旅行的经历,在当地听到了关于风的奇妙传说:“喜马拉雅”在藏语里有冰雪之乡、雪的归所(安宁之处)的意思,这里也是风停留驻足的地方,“希望人们经过风的洗练后,能摆脱某种欲望的缠绕,找到新的路向”。全秀日对喜马拉雅情有独钟,表示将来自己退休后能长居于此,过一个美丽而安静的晚年。
  影片参加了2008年第13届韩国釜山国际电影节的“韩国电影的今天”单元的展映,当时崔岷植在现场亮相即获得了近三百名观众的掌声,他表示参演本片如同汽车回到了原点一样重新出发,令此前担心他会在忠武路上潇洒地扬长而去的影迷中大松一口气。在节奏舒缓的镜头中,崔岷植饰演的主人公无论是在喧哗的首尔,还是在人烟稀落的尼泊尔村庄,表情下始终溢出一种孤独和疏离的感觉。喜马拉雅神秘和壮丽的风貌反而加深了这位局外人的荒凉和落寞,村庄人们瞬间的温暖也许只能停留在风驻足的地方:喜马拉雅。崔岷植也将自己经历过轰烈的“电影苦难”后的平常心演技融入到本片的表演中,深沉而复杂的眼神向观众呈现一个以特别的世界观来凝望的境地。
  纵使全秀日一再强调《喜马拉雅》的情绪并不悲观,以风声和沉默为主调的本片仍旧让镜头外的人体味到了强烈的现实感。大多数晃动的镜头,也证明了剧组在当地拍摄环境的严酷。片里有一幕崔岷植与孩子的对话,崔问孩子:风从哪里来,孩子回答风:风是我们的“业”(Karma),风是灵魂的流动。

2 ) 对话崔岷植新片《喜马拉雅》导演与投资人【新闻】

韩国国民演员崔岷植在时隔三年后,接拍了新片《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该片由韩国导演全秀一执导、崔岷植主演,中国中博传媒制作并投资。昨(2008/10/7)日,在美丽的釜山海云台我们见到了全秀一导演和中博传媒董事长陈伟明先生,由于时间关系崔岷植没能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约定下次。   新浪娱乐:请各位先跟新浪的网友们打声招呼吧。   全秀一(以下简称全):大家好,我是导演全秀一,见到你们很高兴。   陈伟明(以下简称陈):你好,我是陈伟明,中博传媒的董事长,也是这次《喜马拉雅》这个片子的制作人。

  新浪娱乐:这次咱们在釜山电影节参展的影片是《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我想先问下导演,我知道您原来是电影学院的教授,为什么会想要转行做导演拍电影呢?   全:我其实是一边做导演一边在大学里教电影系的学生,事实上比起教授我更喜欢导演这个职业,当然教授这个职业也是很有魅力的,主要教他们创作方面,我作为一个导演可以用亲身经历来教学生们怎么创作,在教他们的同时对于我也是很有帮助的,是创作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新浪娱乐:我知道导演之前拍过有关“风”的作品,叫《我心里哭泣的风》,这次的影片又叫《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为什么那么喜欢拍风的题材的影片呢?   全:比起静止的,我更喜欢风的感觉,风这个东西我是这么觉得,活在现代社会必然经历的某些郁闷纠结,希望通过风能把他们都带走,是想要这种感觉。我的第一部电影《我心中哭泣的风》,希望能把自己心中的不安通过电影表现出来,现在的第六部作品《喜马拉雅》电影中的主角,崔岷植饰演的角色,他在现实社会中的某种郁闷,想从这种状态中摆脱的心情,希望所有的压抑可以像风一样消失,风消失的地方在喜马拉雅,关于喜马拉雅的一些传说,风会停在喜马拉雅,希望可以摆脱的欲望,从某种角度可以把喜马拉雅当做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可以作为一个永远安息的地方,所以起了《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这个名字。 新浪娱乐:在观众眼里,您的影片风格一直都是很简洁的,这次拍摄这部影片的契机是什么?   全:我拍摄这部电影的契机是,我自己本身就怀着想要从这种沉闷压抑的现实中摆脱的心情,喜马拉雅是我在旅行的时候感受到的一个地方,我觉得观众们在看过这部电影之后也会产生想要脱离凡世的愿望。喜马拉雅所包含的含义有雪的安息处(归所)、雪的家,人们看过电影后会想要去喜马拉雅来摆脱尘世的压抑,希望大家看过之后也都能这种感觉,拍电影的时候利用了很多我在喜马拉雅旅行时候的经历。   新浪娱乐:男主角崔岷植已经四年没有拍电影了,现在复出接拍《喜马拉在雅》,是因为影片中“想要逃避”的感觉吸引了他吗?   全:在拍摄前曾和崔岷植讨论过很多次剧本,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的感觉并不是“逃避”,在现代生活中,某种不能被满足的,或者想从这么现状中摆脱的某种欲望,我觉得是这些内容打动了崔岷植。他三年没有拍戏,之前参加过抗议降低韩国电影配额制的活动,这些经历,就是他想要摆脱一些压抑,所以让他选择了这部电影。我觉得崔岷植在拍摄这部戏之后收获了自由,他也说通过这部电影找到了一种新的表演形式,找到了自由。

新浪娱乐:想问下陈先生,听说咱们公司一直负责在韩国引进中国电影,并且还有投资韩国电影,您也往返中韩近10年的时间了,想知道以前咱们都参与过哪些电影的引进?   陈:我们中博传媒在韩国这个市场差不多快10年,参与的本土韩国电影,这次的《喜马拉雅》是第四部,之前有《外出》、《哭泣的拳头》、《食客》。《食客》排名去年韩国整个本土电影票房第三位,《喜马拉雅》是第四部。中国的电影在韩国的发行的话,我们从张艺谋,从中国的商业电影开始,过去中国本土电影在韩国市场里面占有率是零,我们从2000年张艺谋的《英雄》开始,到《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无极》等等一些片子,现在中国内地的电影在韩国的海外市场发行里能占到一个零点几的份额。我在两边的市场做了快10年,一个体会是文化是很相近的,很有意思。   新浪娱乐:那这次是什么契机促使您要投资这样一部影片呢?   陈:我们做《哭泣的拳头》的时候就是跟崔岷植合作,那次合作后《哭泣的拳头》在中国做了发行,当时他本来是要去国内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去成,那时就跟崔岷植有一个约定,想将来有机会的话再合作。他在韩国的商业电影里是很成功的,在艺术方面他本身也想做一些有兴趣的艺术电影,比如说全导演的这次的《喜马拉雅》,在这几年当中也有很多好的本子找过他,也有很多商业电影,但是他一直就想拍一部他内心中渴望的电影,就是艺术电影,正好这个本子出来。当时我记得印象特别深的就是在釜山,和导演还有崔岷植一起聊这个故事,我们都觉得很有意思,另外崔岷植也愿意来演,我本人也想做一个这样的能够感动自己内心的电影,因为商业电影做的太多了,第一是这个本子吸引了我,另外还有一个导演严格来讲也不是一个新人,但是跟本土上一些在商业电影上的导演比在知名度上还是有限,但是他的这种对艺术电影的执着感动了我,有这么一个机会,就开始了和崔岷植的第二次合作。   新浪娱乐:在很多中国观众没有看到影片只看到些剧情简介时,很容易地会将该片和中国演员赵本山的影片《落叶归根》联系在一起,因为两者都是男主角为了将死去的工友送回老家,从而不远千里翻山越岭的故事,乍看影片内容确实有些相似,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陈:我觉得这个还是两部完全不同的电影,那个是张杨的电影,赵本山主演的,那部电影我也看过,我觉得是不可比的,只有一点相似的地方就是背工友回家,《落叶归根》是更多地表现他在回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喜马拉雅》是到了尼泊尔以后,这个男主人公在尼泊尔这个国家里对于这个国家的民俗包括人性,包括生活的苦难体验的东西,从人性的角度讲他的高度比《落叶归根》高,他思考的对人生的角度更广一些,这是我觉得这个电影更有价值的地方。那么从剧情来讲也完全不一样的。崔岷植在电影里也是饰演一个中年男人,又碰到一个工友去世,他自己的生意也不成功,到了尼泊尔以后他发现那里的人在这么一个条件,在喜马拉雅山下生活的条件比他在韩国的条件更加艰难,他从这些人身上发现了对于生活的热爱对生活的执着,也是从这此层面感动了崔岷植接演这部电影。我从人性的角度来看的时候,觉得更加有深度更令人感动。

新浪娱乐:在很多人看来,《喜马拉雅》这部影片是疯狂的,要跋山涉水到那样一个地方去拍摄,导演当时怎么会有这种构思和想法的?   全:这部电影是根据我个人的经历来写的剧本,就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根据我自身的一些感受拍成电影,我也像电影里的主人公一样对现实社会的一些压抑想要逃脱,还有一些不能被满足的欲望,抱着想要找一个新的灵感的想法,我一个人去了喜马拉雅旅行。我在那感受到一种新的环境,喜马拉雅被誉为世界第一高峰,雪的安身所,风停止的地方,就像每个人都会有的一个梦想中的理想地,通过喜马拉雅这座山,我对于人生的看法有所改变,或者看待人生的角度有所改变,或者找到生活新的意义,有了这种个人的一些想法后我开始写剧本。动机的话就是,谁都会拥有的一种对于新鲜事物的欲望,所以拍了这部电影。   新浪娱乐:这部电影从准备到开拍到完成用了多长时间?   全:准备用了一年的时间,拍摄耗时2个月,所以一共是14个月。   新浪娱乐:拍摄这部影片时是不是非常辛苦?觉得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全:拍这部电影最困难的就是装备运输的问题,摄影器材、照明器材、发电器这种设备的运输最辛苦了,我们租用了直升机运送装备,后来又遇到了大雪,等了两周之后工作人员才坐直升飞机到山上。一架直升机只能坐13个人,我们租了两架,先到了海拔3000米的地方,当地的工作人员,包括炊事班等都是尼泊尔人大概有40多人,他们利用马在一个星期先前到那里。第2个比较辛苦的地方是山上的风太强了,35公斤的摄像机被风吹得很晃,甚至有工作人员差点被风吹跑。第3个,在海拔4500米拍摄的时候带了很多氧气瓶去,在感到不适的就吸氧。拍摄结束之后又赶上了暴雪,给下山造成很大困难。   新浪娱乐:通过您的描述我们听到并感受到了拍摄中的种种艰难,想问下您,喜马拉雅给我们的感觉一直都是很神秘的,您这次亲自到那儿进行拍摄,是怎么感受这种喜马拉雅文化的?   全:首先喜马拉雅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世界第一峰,就像是梦中的“世外桃源”,当我真的去了喜马拉雅后才真的体会到,喜马拉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美好,遭遇了很多的困难,尤其是高原反应,当时就觉得理想只是想象的,现实中要实现理想是要经过一番磨难的,喜马拉雅就好比是要达成一件事情必须要翻越的一座难关,也是想要挑战的人们的一个最佳场所。   新浪娱乐:我们知道影片中大部分演员都是尼泊尔当地群众,请问导演和主演崔岷植是如何克服这种语言障碍,从而和当地人进行一种更好地配合和互动的?   全:其实片中除了崔岷植是专业演员以外,其他人真的只是住在高原上的村民,为了和当地的居民好好配合,我们专门从韩国请来专业指导表演的老师带到喜马拉雅,给居民们上课,首先让他们克服镜头前的恐惧,让他们可以就像平时生活中一样在镜头前很轻松的表演。   新浪娱乐:还有一个问题想问下全导演和陈先生,几年前是韩国电影的鼎盛期,产生了非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可是这两年韩国电影越来越萧条,两位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全:关于现在韩国电影的危机到底是怎样具体的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个人觉得,过去10年香港电影的发展对于韩国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了能得到收益,韩国电影投入大量的资金,甚至一部电影包括演员的酬劳在内投资到5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500万),这样的大投资消耗了很多资源,另外就是大投资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收益,甚至有些连成本都不能收回。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电影本身的质量,因此流失了大量的韩国观众。

陈:韩国电影最鼎盛的时候我也有参与过,他们现在萧条的时候我也在参与,我的感觉是从商业的角度上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就是这十几年间韩国电影成长很快,更多的演员导演的成本越来越增高,导致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另外还有一个就是他本土的市场,韩国电影很红的时候就很容易让一个明星从一个本土的明星变成一个亚洲的明星,实际上他的电影在其他的一些国际上他不一定能卖出这么高的价钱,可是这个演员他说我是亚洲明星,所以他拿的酬金是亚洲明星的酬金,那么成本就增高,成本增高的话一些独立电影、一些好的新锐导演、一些好的想法的导演他就拍不起那样的电影,请不起那些演员,很多大的公司也是一样,在过去他一年能拍十部电影,现在成本增大了数量就大大减少了。过去韩国电影一部制作费是2千万到3千万,现在是5千万到6千万,那以前那些大公司一年就只能拍4、5部电影。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因为电影好了各种钱都进来,有很多非专业的钱进到里面来,非专业的钱把这个市场给弄坏了,他有些钱是基金的钱他是为了挣快钱,不考虑成本高低。他要演员张东健就必须张东健到了才能给你这么多钱,这样就产生了很多作品质量下降的问题,和过去那种很认真的制作态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另外还有一个就是韩国本土毕竟是只有4千6百多万人口的国家,他本身的市场是有限的,他们要在这种高投入高产出的背景下面,他的电影就只有走出国门去才有可能支撑起这个成本,可是他的电影面对其他的亚洲市场又不能像他本土市场一样有这么高的收入,所以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另外还有一个他们对于新锐导演的培养也越来越不像以前那样敢去冒险。他过于繁荣的原因还有因为他的配额制度,之前的配额制度相对地是保护了本土电影,那么现在配额制度减少以后各种电影全部放开了,好莱坞的电影包括欧洲的电影,包括中国大陆的电影对于他们本土电影的冲击也是有关系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就导致了韩国本土影片现在的这种局面。  

  新浪娱乐:就像刚才陈先生说的,我们也都知道2年前韩国进行电影配额制度改革,此举引起韩国大部分电影人和观众的不满,甚至上街游行示威,现在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再来看现在的韩国影坛,两位如何看待韩国现在的电影制度?   全:韩国电影配额制从两年前开始,从之前的最少141部韩国电影减少到71部。这个配额制度实施已经两年了,我个人觉得这是现在韩国电影危机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韩国电影减少了很多在电影院上映的机会,取而代之的是好莱坞等海外电影的增加放映,减少了很多介绍韩国电影的机会,因为电影配额制是韩国电影发展的一个有害因素。   陈:这个配额制度我觉得实际上说穿,我作为一个在这里投资的外国人我的体会还是因为韩国本土电影不够强大,足够强大的话就不会怕好莱坞电影或者其他地方的电影,在他们电影的成长过程中,导演明星没有眼光,从我一个外国人看来的话他们眼光很浅。他们只看到这10年很繁荣就都膨胀起来,把价钱提的那么高,为什么我们不能把价钱降低一点就像韩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那样,韩国电影刚起步的时候大家是很齐心的,结果在成长过程中大家的心越来越散了。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很多明星资源和投资资源,这两年的电影配额制基本是把有创造力有活力的那些小的制作公司全部吞噬掉或者是兼并掉了,他变成几个大的像CJ啊、show box那几家大的制作公司。这几家就有决定权,他们的创意都是来自投资人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这些制作人的观点,所以他的电影质量就慢慢下降了。这是我的一个体会。就像中国电影一样,我们现在也是卡的很严,相对来讲也是有配额制度的,但如果你足够强大的话是不会怕别人的进入的。   新浪娱乐:就像刚才全导演和陈先生所说的一样,导致现在韩国不景气的原因有投资多收益少,明星导演膨胀、作品质量下降等等各种原因,但作为一个普通观众来说,他其实只是单纯地想看到一部好的电影,所以我们都很期待这部《喜马拉雅》的上映,想知道影片什么时候会在韩国和中国上映?   全:《风停留的地方,喜马拉雅》明年3月中旬的时候预计在韩国上映。   陈:我们这两天一直在开会研究影片的上映,我这次回中国就会安排这个事情,报审查,当然我们是希望在韩国先上映,之后再在中国本土上映,应该是柏林电影节以后,崔岷植也一直想到中国去,他欠我这个人情。新浪娱乐前方报道组发自釜山 娃娃/文 田力/图 2008/10/8

3 ) 风停驻的地方

很久。

很久都没有吹过那样的风了。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毕竟他本来就没有形状,我也没办法描述它,风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不停地吹,永无止境,也不会停息。

呼啸着不停逼问着我。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

我在喜马拉雅,雪的故乡,风驻足的地方。

当地人告诉我,这里是风驻足的地方,在遥远的山头,风在那里回旋,在那里,你可以洗涤自己的生命。

有幸的话,还可以看见自己的灵魂。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但我能听见他的声音,却也是这样的单调,他不停的吹着,他不停的催着,不停的逼问。

恕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但我能,告诉你他的声音。

“呼……呼……”

他就像这样那么单调,不停的吹着吹着。

“呼……呼……”

耳中充斥着他的聒噪。

我的脸被吹的快没有了知觉。

但风还是这样不给情面的,不断的吹着吹着,

我竟感到有一丝熟悉

她就像母亲的手

抚摸过我的脸颊

重复,但不厌其烦

抚平我心中的伤痕

老先生的经轮转啊,转,如轮回一般,风还是这样走过。

拍打着我。

你为什么要来这?风问我。

她打从我身边走过。

去寻找什么……

这是风的声音,还是我的?

我无法辨清。

风不停的吹,想揭开什么?

经幡飞舞,描绘着风的踪迹。

她带领着我,想带我走进灵魂的深处。

我一时不知该怎么办。

风推搡着,朝我涌来,将我包裹。

我一时不知

我化作了风

而或风融入了我

风打那山巅上来过,在此回旋

吹拂着我,将我吹彻

好吧,我其实在家里,脸上的风感是因为电风扇吹着,耳机里的风声不停的呼啸吹拂过。

说实话,本来不想这么矫情,但只要一想起,就总觉得耳边传来风的声音。

我也不能聊,我不能描述风的形状。

但它吵着我,不停的走来,不停的逼近,想听我说出什么,想叫我认清什么?

我竟有一丝恍惚,不知道自己在哪儿,为了什么。

如寒风吹拂,被寒风吹彻。

4 ) 《喜马拉雅,风驻足之地》

简化绝大部分相关情节,力图营造绝世氛围,但是让一个孩子在最后用硬背的英文道出想要表达的意境,显得很蹩脚。

即便是如此,影片拍摄的艰辛和诚恳还是值得褒奖!

人的回归是不是一种逃避其逃避?

至少看到崔岷植以这样一部影片回归大银幕,还是挺欣慰的。

5 ) 喜马拉雅 风驻足之地

中年男人,喜马拉雅,这两个事物放在一起,表明这个电影可能比较沉默,也可能比较耐看。
结果,不是比较沉默,而是非常沉默。语言是这部电影里的奢侈品。都忘了整个片子里,韩国戏骨崔岷植是否说过话。即使说过,应该也只有几个字。导演全秀日在玩儿电影的极简主义。不但没什么话,还基本没有音乐,也没有故事,节奏还极其缓慢,有时候,就是一动不动的长镜头,还是手持的,晃来晃去。
耐看倒确是挺耐看的。崔没说什么话,不过观众应该都知道他在说什么。不说话,是因为说不出来,或者,在那个情景中,话显得多余。如果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或者你还小,或者比较木。
崔刚来到尼泊尔喜马拉雅脚下这个Jharkot的小村庄时,没有旅行者必备的冲锋衣,羽绒衫,墨镜,登山鞋,大背囊。他穿皮鞋,西装,甚至领带也在脖子上,甚至拖着个旅行箱。我喜欢他这样来喜马拉雅。他如果穿老头衫,夹着个包袱皮来,我也会喜欢。我就是不喜欢全副装备的来喜马拉雅。当然,我知道全副装备是必要的。我自己去那个高原时,其实也是。
看电影里的那些河,山路,雪山,经幡,很熟悉。还有那些看不见的风,也熟悉。
那些风其实是看得见的。旗,裙子,云,骨灰,在那些东西上,都看见了风。
一些镜头印象深刻。那匹白马,老是自己走。多吉妻子喂奶,一点不忌讳,很自然。崔高原反应晕过去,那个尼泊尔人没有采取什么措施,只把他脸擦干净。老女人去世,腹部激烈起伏。杀羊的动作,比电影还极简,利索之极,有些残忍,有些震撼。
豆瓣上,给这个片子打分不太高,大部分给三颗星。有些评论,似乎也不怎么欣赏。我也认为,男孩吹的那支曲子,有些故意生涩。有些话,偶尔露出戏剧腔。不过,我喜欢这部片子,我至少要给它四颗星。因为它不煽情,好冷静,很漠然。要说的话,还有那些曾经滚烫的幸福,都交给了风。

6 ) 网吧游尼泊尔

乌烟瘴气熏得眼睛发酸,臭味一股股的扑鼻而来,屋顶上空跌宕起伏着厮杀声、谩骂声、鼾声、哈欠声,旁边操着东北味的大妹子不停的管我借火,吞咽突雾间还尽情“得瑟”着QQ视频里那条她所谓的狗……这就是凌晨4点多中国北京某个网吧的景色。当然,这个繁华世界里少不了我。

每每有失落感时,我总想突破重围,闯进另一个世界,寄希望那里没有这里乱七八糟的纷扰。这次我来到了尼泊尔,透过这个繁华的网吧Ctrl x Ctrl v 瞬移到了尼泊尔。

如果不是心情配合,我宁可看三枪也不能忍受这闷片的压抑。电影专业方面的知识我不太了解,但记得有种“生活流”的说法,我看这部片子就有点这意思。很多镜头场景跟剧情毫无关系,似乎就是为了记录一些琐碎生活,而剧情又很简单,全片根本没有戏剧性成分。所以看着看着我都忘了这是一部电影,要不是旁边大妹子不停借火,我真以为自己到了尼泊尔。不过这到表明影片的代入感不比那些剧情跌宕紧张的美国大片差多少。

说道“生活流”,就不得不说是哪儿的生活了。我相信如果现在拿出手机把网吧里的景色录下来,绝对比老舍的《茶馆》还要人生百态,再放给尼泊尔兄弟看看,他们肯定从我这写实主义的生活流中看出超现实主义来——真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生活!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这是我们的奥运口号,也是我们面向世界的呼吁。可我怎么看都觉得这口号本身永远就是一个梦想,同一个世界没问题,但世界不可能只有一个梦想。尼泊尔人的梦想是什么?我们的梦想又是什么?尼泊尔人怎么想的我不敢妄加揣测胡说八道,但可悲的是我竟不知道我的梦想是什么!此生为了什么?死亡的刹那我会遗憾没能实现梦想吗?从这种意义上讲,梦想是有关死亡的终极问题。

在有宗教信仰的尼泊尔人心中,死亡是去另一个世界兑现梦想——此生做的业(karma)到来生兑现(轮回与因果报应)。所以尼泊尔人都会平静的对待此生,恪守朴素,没有更多欲望。我想这也是所有重来生的宗教文明地区都看似不那么“现代化”的原因吧。反过来看看我们这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伟大祖国。我们这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啊,凭着一本好斗的《马主义》斗来斗去,接着又上演《猫和老鼠》,大家都挤破脑袋争做那只能抓到耗子的猫——甭管是黑猫白猫好猫歹猫。

写到这里,网吧顿时嘘声一片,原来又断网了,耳边响起了“他妈”和“草”的混音大合唱。突然间我想起了影片里的“风”——也是导演要诠释的主题意象。此刻混音大合唱的声波带起的一股股的戾气,不正是我们的“风”么。尼泊尔的风吹向来世,我们的风只留在此生;尼泊尔的风是永恒的灵魂,我们的风是稍纵即逝的时尚风潮,是女人的风月,是男人的风流,是众生向钱看的风标,是TMD销魂今生的疯癫——谁叫我们没有来世呢。

写到这里,旁边大妹子的手机响了(真TMD应景),小沈阳在她手机里“哈嗷”呢:人这一生可短暂了,有时候跟睡觉是一样一样的,眼一闭一睁一天过去了,哈嗷~眼睛一闭不睁,这辈子就过去了,哈嗷~

据说小沈阳以前兼职“哭丧”,这可真是我们中国特色的职业!“哭丧”这行当我有过亲身体会,上次回农村老家给太奶奶办丧事,家人就请了几个惊天地泣鬼魂的职业哭手。哎。现代化程度比尼泊尔高不了多少中国村庄,咋对死的态度就那么不一样呢?影片里的那个尼泊尔的传统丧事虽然也显凝重肃穆,但更多的还是种平静和超脱,那里有我们的鬼哭狼嚎。。。

那个死在韩国的尼泊尔人回家了,那个落寞的韩国男人也回家了,天快亮了,网吧里的人包括我也该回家了。

7 ) 有风吹拂的地方

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全秀一导演的作品,与第一部《粉色》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看到这一部时,明白导演善于组织朴素的叙述与写实拍法,但同时又能将完整的故事引线就于人物内心的描摹以及画面的艺术表达上,实在难得可贵。我国近几年大多较为艺术片情形的导演都会采用较为写实的拍法,无奈像全导演这样台词寥寥无几,但同时又言之有物并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实在不多。

故事

故事实际并不复杂。一位韩国人为了告知自己公司亡故的尼泊尔工人家人死讯,而唯唯诺诺滞留在死者家属家中,并展开的一段心性之旅。这种漂泊的意向略微有点儿像一次心灵的放逐,让繁忙而充满成就的人生成为虚无。但同时,谜语一般的画面切换的背后,又隐藏了角色们复杂的情绪。

拍摄

拍摄是全导演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有些镜头的艺术性品位极高,但同时丝毫不会伤害叙事上的表现。而实际上许多导演在艺术化拍摄之后,往往会使得观众仅仅只注视到画面本身而忽略叙事部分。导演的影片在叙事上虽寥寥无奇,但反倒艺术化的镜头更容易让人贴近叙事本身,这一点实在令人倾服。另外有一些场面是相当特别而难拍的,虽然乍一看不明所以,但是却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而那些有难度的场景都给人巨大的冲击力。例如宰羊以及白马的场面。

音乐

有当地的音乐取材,但同时也有一首看似阴郁的拨弦。在影片片尾曲中,这首音乐的完整版出现了,化为一道美丽的旋律……

虽然是在喜马拉雅的拍摄,但却丝毫没有因为拍摄场景而忽视了关注的对象。也许这是关于尼泊尔以及藏地的、最为人性与平实的优秀之作了。风驻足的不仅仅是业力流向的山谷,同时还有因为各种业力因果而聚合离散的人们的心中。

短评

没逻辑~没感觉~也没把喜马拉雅的壮美表现出来~感觉在河南的农村也能拍

5分钟前
  • yolanta
  • 较差

崔岷植在一档综艺节目里说,为了去往拍摄地,坐在直升机上面,从窗户里望出去,下面到处都是飞机残骸。

9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哀伤和空灵一起飘向喜马拉雅之巅……

14分钟前
  • 猪小北
  • 还行

小孩的英文很好。英语真是神奇。中转站一样

19分钟前
  • 一代名伶
  • 还行

有些人就算只有寥寥几句台词,也可以撑起一部电影,比如崔岷植

23分钟前
  • 深溪虎
  • 还行

我喜欢长镜头。定焦。发呆式的“观看”方式。旅行是得到启示不是看风景。

27分钟前
  • 没有房间的风景
  • 力荐

偏远天外之地,无论名字是否叫喜马拉雅或者其他,文艺创作者们往往会以某种天马行空的臆想来渴望物质成为精神解脱的钥匙,作为观众也不过是某种顺心(或否)的精神洗涤而已,一种现代人类的形而上学,或者心灵鸦片而已。

28分钟前
  • 451½°F™
  • 还行

这个怎么能漏 当时可是看得津津有味来着。。。

32分钟前
  • 朴海日
  • 推荐

这算韩国文艺片?

37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很差

高原的风也许不能洗涤灵魂的罪恶,但有疗愈的力量。

41分钟前
  • 如意萬重
  • 推荐

平静朴实的镜头。一切因果报应在此消逝。。

44分钟前
  • 伊麗莎白
  • 还行

7.5分。最少高原的气质拍出来了。那匹游走于高原的白马,一看就是多吉的灵魂回家了。没有渲染,也无虚幻,非常写实的一匹白马,进入画面走向远处,表现了两次就更朴素了。

49分钟前
  • 老刀
  • 推荐

6.7分。虚无主义和藏式生活相结合倒是有点特别。崔岷植这次戏接得有点意思。

53分钟前
  • 机器人数电子羊
  • 还行

这么闷的片子我还看完了,佩服一下自己.当然我本来就是冲着尼泊尔的风光去的...

54分钟前
  • 蓝色啤酒海
  • 推荐

画面很真实,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样子,雪山,碎石,白云,蓝天,似乎能触碰感觉到高海拔上干燥而凛冽的风。但大量的留白以及过慢的节奏,不知导演想要传达什么

57分钟前
  • Cheri
  • 还行

基本没有情节,本身就是为了“停留”的意义。

1小时前
  • 水彩游侠
  • 还行

很喜欢的文艺片,不仅仅是因为崔岷植,而是喜欢这种朴实的感觉。

1小时前
  • 我不会说笑话_
  • 力荐

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不管是电影还是书籍,都一样,是否有呼应

1小时前
  • ☉☉
  • 推荐

风,她吹散我的头发, 撩过我的脸,但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灵魂,她引领着我哭,引领着我笑,引领着我寻寻觅觅,但我不知她是什么样子?观看这部电影的感受,带着我默默看完,带着我思绪如风,但我真不知道她是什么样子?我只记得风好大,山好高,天很远,那个喜马拉雅男孩说,风,会把我们的业力带走...

1小时前
  • 小巴不良
  • 推荐

真正的剧情都在音乐和歌声之中,风会带着我们找到答案

1小时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