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言

大陆剧中国大陆2011

主演:任重  黄曼  何佳怡  王菁华  于子健  

导演:周力

 剧照

宣言 剧照 NO.1宣言 剧照 NO.2宣言 剧照 NO.3宣言 剧照 NO.4宣言 剧照 NO.5宣言 剧照 NO.6宣言 剧照 NO.13宣言 剧照 NO.14宣言 剧照 NO.15宣言 剧照 NO.16宣言 剧照 NO.17宣言 剧照 NO.18宣言 剧照 NO.19宣言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26

详细剧情

该剧以刘集支部保存的我国现存最早中文译本《共产党宣言》为主题,是东营市实施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是一部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纪念而创作的主旋律献礼剧。

 长篇影评

 1 ) Menifesto

Menifesto:all the solid melts in the air,to put out a menifesto,you must want A,B,C,to formated against 1,2,3.To fly or rage,to shapen ur wings to conquer and seminate little abc or big ABC. To sign,shout,swear,to prove ur no plus outro,to organize pros to form an absolute and irrefutable evidence. I am against action. I am for continuous contradiction and affirmation too . I am neither for nor against. I do not explain,because I hate common sense. I am writing a menifesto,because I have nothing to say. I speak only of myself and since I do not wish to convince.I have no right to drag others into my river. I am olidged no one to follow me. And everyone practice his art in his own way.if he knows the joys to rise like an arrow to extra layers or other joys to goes down to mine of corpos flowers,fertil basels. and Does anyone think they find psychic base common for all man kind. How can anyone expect to put order into chaos to constitute that infinite shape of variation?MAN

 2 ) 让凯特女王变为“木偶”的电影,果然不一般

《宣言》这部作品在德国异常火爆,在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展出时,展期设定在2月10日到7月10日,但是因为过于抢眼,最终只能从9月延期到11月。

《宣言》的最大的噱头恐怕是凯特女王一人分饰13角的“精分表演”,但看完成片你会发现本片最大的噱头并不在此,而在于大魔头这次成为了木偶,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借凯特之口,“炮轰”艺术界,大搞特权。

在目前全球化的形态下,很多事情是朝着恶化的方向发展的。尤其是特朗普上台后,至少我们在欧洲看到,民粹主义开始横行,普通民众普遍受制于资本主义,消费者除了对物质以外对其他都没有兴趣。在20世纪时有那么多的宣言,为什么现在没有伟大的宣言了?这正是朱利安创作《宣言》的初衷。

电影以真人虚拟故事去演绎这些抽象概念,当艺术介入生活它又会变得不同。这一构想无论对导演朱利安·罗斯菲德还是演员凯特·布兰切特来说,都是一次挑战。

对于凯特来说,《宣言》的挑战在于表演形式的妥协,因为比起那些在宏大场景进行演出,本片仅仅将演员囚禁于12个封闭空间。演员拥有的只是文本,如何在只有文本的情况下,既展现出情景也呐喊出心声,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幸运的是,凯特那浑厚有力的台词念腔以及微妙生动的表情,将生涩的艺术理论表现的惟妙惟肖。

对于朱利安来说,《宣言》集合了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特里斯唐·查拉、卡济米尔·马列维奇、安德烈·布勒东、克拉斯·欧登伯格、伊冯娜·莱纳、索尔·勒维特、吉姆·贾木许等大师的宣言。

这几十位艺术大师主要活跃于一战前后。宣言内容横跨几百年,在这短短的95分钟内,如何将宣言的力量稳定发挥出来?好在朱利安用一种拼贴艺术,做到了影像极限,我们看到了一位年轻影像艺术家的野心之举,13段宣言积攒的力量宛如火山爆发,直击人心。

朱利安·罗斯菲德,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是一位德国艺术家和电影人。在1990年代中期完成了慕尼黑和巴塞罗那建筑学的课程之后他以视觉丰富和精心编排的动态影像作品闻名于世,这些作品多以复杂的多屏装置呈现。受电影史、艺术史和流行文化史的同等启迪,罗斯菲德运用熟悉的电影修辞将观众带入超现实的戏剧领域,这其中的居民为日常生活的仪式所吞没。幽默和讽刺用以引诱观众进入被打造的奇怪而熟悉的世界。朱利安擅于运用丰富的装置艺术与视觉魅力,去结构生活中陈词滥调的仪式。

朱利安深知高级的讽刺都是源于生活,而非设计出的戏剧。比如2016年他在美国圣路易斯肯普艺术博物馆展出的《美国之夜》,朱利安借鉴西部片风格,将其与当代美国政策变化进行关联。如作品中出现了奥巴马和小布什的木偶决一死战,两种肤色的人种与西部片中不同种族的残杀,形成呼应,意味深长。这一点在《宣言》中也有所体现。

艺术家姬内卜·赛迪哈认为:“艺术能帮助你逃离现实、表达政治观点或个人主张,可以帮助你思考,增强感知力,质疑世界,讲述故事,留存并保持记忆的鲜活,挑战既有观念和外部世界。用诗意的眼光去观察世界,用你希望的方式,去认识世界。”

只有我们参与其中,去讨论它时,艺术才会对我们敞开怀抱。艺术也可以是政治语言,它象征权力,就像《自由广场》中那位艺术馆策展人,将自己的社会地位转化成一种冷暴力。同样,《宣言》也可以视作政治语录。

序言:我在写一份宣言:我不逼迫任何人来追随,艺术领域里人人都能另辟蹊径,只要他感知到愉悦——如箭般飞升,远达天际。或者另一种愉悦——深入矿井,看遍野尸花,处处痉挛。会有人真心认为,他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基础吗?一个人怎能将无尽无行的混沌加以秩序化?就凭人?
角色:乞丐:情境主义:资产阶级政治体制正在朽烂,其哲学、文学、艺术全面破产。而艺术家的角色也在全面变革,我们的艺术是革命期间的艺术,既是对堕落世界的反制,也是对全新世界的先知。我们高声赞扬革命,视它为生命的唯一引擎,我们赞扬发明家们的灵动。年轻、强壮、我们举着革命的火把,大步前行。这个地方,属于反抗的灵魂。吝啬鬼和享乐者都给我滚。

在这段引用了卢齐欧·封塔纳《白色宣言》、纽约约翰·里德俱乐部《草案宣言》以及康斯坦特·纽文华的《宣言》里,它们统一到一起可以称之为一种变革语言。

比如康斯坦特·纽文华他曾声称“绘画已死”,艺术家应同时具备画家、设计家和工程师的三重任务,彻底颠覆了固有思维对艺术的束缚,包括卢齐欧·封塔纳弄出一个洞,打破画布的空间,创造“一维思维”。都符合情境主义对思考方式的打破。

同时凯特饰演的乞丐,也可以看作资本主义发达后社会遗留问题的写照。

角色:股票经纪人:未来主义:去他妈的但丁,莎士比亚,托尔斯泰,歌德。看看我们,我们还没完蛋呢,我们的心永不止步,让神圣电灯的统治慢慢建立吧,为青春,暴力和胆量留出空间。

在一个世纪以前,意大利诗人菲利波·托马索·马里内蒂发表了重要的《未来主义者宣言》,在意大利这个文艺复兴圣地,敢于挑战权威的宣言在当时看来是酒后狂言。当放置于当代它却毫不违和。他表达出对陈规思想的厌恶,以及对高科技和暴力的偏执崇拜。

在这一段路中凯特以股票经纪人身份出现,可能是对未来主义苦涩宣言的具象表现。股票代表着速度与冷暴力,这与菲利波的宣言不谋而合。

角色:垃圾焚烧工人:未来主义建筑:我们不再以教堂,宫室和讲坛的设计者自居,我们应当建立酒店,光廊和直道,很有益的清拆。让我们铲平丰碑,铺地,台阶。让我们淹没街道,广场,让我们抬升城市的标高。我们必须发明并重建它,让城市如船坞般巨大而喧嚣,我们的住宅必如一台台庞大的机器。

汽车、飞机、工业化的城镇等等在未来主义者的眼中充满魅力。未来主义建筑强调紧迫、运动和抒情。

此情此景,朱利安将镜头对准生活百无聊赖的焚烧工人,她日常的工作是清理垃圾,也可以看作是工业文明盛产的赃物,一个社会微观写照。同时,电影以凯特漠然无光的脸庞暗示一种陈旧势利。而她日常工作穿行的楼宇在不断变化,通过这个平凡视角引入未来主义的浮夸理想,反差感处理得很有味道。

角色:建筑师:构成主义:我已自我归零,将自己从愚昧绝望的学院派艺术中解放出来。米罗的维纳斯,是衰落的一个直观案例。她并非一个真正的女人,而是一个拙劣的模仿。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一个畸形。尽管所有文艺复兴大师都精通解剖学,但他们对于身体的表现上,都没有做到真实。

在构成主义段落中,朱利安充分发挥了他对建筑物观察的敏锐度,例如在科学家一章中,悬浮在凯特头顶的黑色长方体完全仿造了库布里克的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的“黑石”。 朱利安·罗斯菲德曾说,库布里克、塔可夫斯基在内的电影导演都是他灵感的来源。

“黑石”在太空漫游中承载着深刻隐喻,那是对伟大时间之谜的探索。构成主义崇尚抽象概念,而用“黑石”表现人与宇宙关系,这一手法可以说是非常抽象了。因此,当凯特头上巨型黑石悬浮时,导演极简的意图不言而喻。

角色:葬礼主持人:达达主义:达达,眼下仍是一坨屎,但从今以后,我们要拉出五彩缤纷的屎,为艺术的动物园做装饰,以各种迎风招展的领事旗帜。达达既不是疯狂,也不是睿智,也不是讽刺,达达就是虚无。

前文提到的那些反抗旧思想的运动恐怕都没有达达更具颠覆性。因为达达是彻底无政府的,他们声称“破坏就是创造。”

将达达主义宣言用葬礼主持人之口表达出来,这已经非常激进了。一战后人民对社会的绝望,以及对资本主义的不信任催生了达达。作品中凯特肃穆的形象仿佛是对那些曾经被朝圣的艺术品,进行一场庄严又冒进的葬礼。通过凯特的演绎,让这场宣言既保持了达达派的愤世嫉俗,又拥有一种诗意的美感。

角色:木偶操纵者:超现实主义:我坚信,对梦境与现实双方的未来解决方案——是将其融为一种绝对的现实,一种超现实。理性并不创造,形态的创造过程,从属于潜意识。潜意识——这个宏伟的意象之源,孕育着结构人类本性的各种观念。潜意识塑造,组合并转化着个人

在这一幕中,背景里隐约的警笛声作为引入者,观众看到一系列历史人物被做成木偶,其中包括马丁·路德·金、曼德拉、希特勒、阿拉法特等,几个横移镜头直接串联起浩瀚无边的历史长河。这一场景与安德烈·布勒东提出的《第二次超现实主义宣言》有异曲同工之妙,社会和政治的激进主义必须与艺术创新相结合——木偶和木偶戏作为一种政治手段,发挥了超越艺术自身的价值。

角色:家庭主妇:波普文化:我要的艺术既政治,又情色,还神秘。我要的艺术,成长却不自知。我要的艺术,抽起来像支烟,闻起来像双鞋。我要的艺术,可穿,可脱,如同裤子,会穿孔,就像一双鞋。会被吃,就像一块派。

有趣的是,在这一场景中导演设计了一场古板母亲与冷漠丈夫,儿子的吃饭戏。我们知道,很多导演都喜欢拍人吃饭,尤其是多人聚餐的场景,实际上这是最难拍的情景。无论在镜头调度还是台词分配上都难以规划。

但就是这样传统的场景才符合波普艺术的定位,因为艺术是生活的艺术,生活是艺术的生活。艺术并不高冷,每个人都有成为艺术家的可能性。《蒙娜丽莎》性感神秘的微笑是艺术品,杜尚的小便池也可以是艺术品,当下的艺术取决于你看世界的方式。

角色:女朋克:强硬主义/神创说:我们追求真相,不在外表的实相,而在思维的实相。我们必须创造,人们不再困与模仿,他会发现,他能丰富世界的模样。得益于大自然的滋养,他的头脑也滋生出新物象。一首诗,一幅画,一座像,一艘轮船..我们创造,那是我们时代的印记,力推美学极限。创造艺术,凭一己之力。革故,鼎新,过去,我们弃若敝覆,我们活在当下。

在强硬主义段落中,凯特的夸张造型带着微醺的状态,实在是印象深刻。她游走在酒吧内,大肆宣扬着言论,急于去改变世界。改革、创新并凭一己之力,这与观众对摇滚乐手的常规想象很贴切。那些带有狂妄思想的家伙,就像他们皮肤上的纹身一样刺眼。凯特这一造型恰好迎合了强硬派的精神,从而抛砖引玉引发观众思考

强硬主义融合了立体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的精髓,同样,它也具备政治先锋派的理念。神创说提倡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是由上帝创造的,神对世界万物的改变具有协调性以及美感。

角色:私人派对首席执行官:旋涡主义/青骑士/抽象表现主义:伟大的漩涡艺术万岁。生活存在于过去和未来,而艺术只存在于当下。我们站的是真正的当下,而不是矫情的未来或者被神话的过去。那些天天打着现代旗号的未来主义者,恰恰最矫情。我们需要人性的无意识,愚昧,兽性,当然还有梦想。

同样受到立体主义与未来主义影响的还有漩涡主义,他反对多愁善感,推崇工业机器的活力,以及各种暴力形式,典型代表是诗人庞德和雕刻家爱泼斯坦。

青骑士这个由艺术家康定斯基创立的抽象学派,对世界的影响非比寻常。而由康定斯基所绘的《点、线到面》也成为一个经典案例,康定斯基丢弃了繁琐、矫情的装饰,形成独属于青骑士的流派风格。这和欧洲的包豪斯,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都有相似特性。

角色:舞蹈动作设计师:激浪派/梅尔茨/行为: 日常维护是个烦人的差事,占据了他妈的全部时间,清理台面,洗净碗碟,洗你脚趾,完成报告,校正笔误..现在,我将只做这些日常维护的琐务。把他们冲进意识里,作为艺术。所以我称之为艺术的,就是艺术。

毫无疑问,激浪派在建筑、设计、音乐领域都有所建树。这个发迹于60年代的国际线艺术组织,在全球拥有像小野洋子、约翰·列侬、约翰·凯奇等众多拥趸。激浪派的思想来源自杜尚和达达,梅尔茨也是,只是没有后者更具开创性的言论。

而行为艺术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崛起,并在当下十分流行的一种艺术形式,艺术家亲身介入作品中,打破了以往封闭的交流模式。那些看似无趣的生活瞬间变成艺术家手中的画笔,在这一场景中,凯特扮演一位舞蹈家,导演有意强化了她的行动力,这与行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不谋而合。

角色:新闻播报员:观念艺术/极少主义:当下的艺术都是伪装。当一个艺术家在运用概念式的艺术时,就意味着他所有的计划和决策都是预先构思好的。执行不过是例行公事,预先构思的创意,会成为制造艺术的机器。

与那些打破旧思想的艺术形式不同,观念艺术提倡打破戒律,可以篡改并挪用。观念艺术家从杜尚的《泉》中汲取了营养,认为只要创造者主观上认为是艺术的东西,都可作艺术品陈列出来。极少主义又被称为ABC艺术,因为它真正将客观存在放大,与那些简约派相比,极少主义还会强调出事物的物质性。

为了贴合观念艺术的“虚假性”,朱利安在安排这场新闻播报时,特意让凯特同时饰演场内主持人与场外主持人,并在仪表上做了很大改造。而当播报完毕,观众才发现场外记者淋雨是造出来的布景,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也是虚假的。

角色:教师:道格玛95:吉姆·贾木许“Nothing is original, steal from everywher”(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所以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剽窃)
让-吕克·戈达尔:重要的不是取自何处,而是用之何方。
道格玛95:不得加入拍摄地不存在的道具和布景,不得加入音乐,除非是现场本身的音源,必须手持摄影机拍摄,电影必须是彩色的,电影布光是不接受的,禁止进行光学加工和使用滤镜,还有,电影不得包含任何肤浅行为(谋杀、武器等),类型片是不可接受的,还有导演不可署名,这个很重要。

在影片终章导演设计的角色是教师,真是颇为微妙。可以想象,老师对幼年儿童的教育或许会在其一生中起到奠基作用,因此片尾的重量感不言而喻。同时,朱利安也毫不避讳自己对电影史中那些著名导演的追随,道格玛95对真实的偏执追随,以放弃技术为前提,回归电影原始状态。辅助进贾木许与戈达尔的“反原创”,又强调了《宣言》思想的包容性。

在《宣言》中,朱利安对于镜头的调度也很讲究。慢镜、俯拍镜头缩短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感。《宣言》与那些摆在博物馆的静物油画不同,它拥有繁盛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影像艺术赋予的奇迹。侵入感的强烈烘托令观众完全融入到忘我状态,对于艺术家宣扬态度起到了极大帮助。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当我们阅读20世纪重要艺术宣言不难发现,倡导者几乎均为男性。这说明男性自身就代表一种权力,那么朱利安选择一位女性来解读13种宣言,自然意义非凡,当然你可以理解为一种潜在的女权象征。

比起那些陈词滥调的所谓艺术精品,朱利安对作品的定位非常明晰且谦卑。“Nothing is original”也是导演的态度,正如宣言都不是他写的一样。

本文首发于奇遇电影公众号,请勿转载!

 3 ) Do the acting excessively, but don't act

When there is a shortage of genuine urgency -- political or aesthetic or otherwise, an established artist makes art by finding an established actress to read out loud established art historical texts, and calls it manifesto.

It doesn't seem to be self conscious of the irony of its commercial gloss, bourgeois opulence, stylish artifice. Is there a manifesto that does not manifests anything new, raw, or real? Is there such a thing as a makeup manifesto?

Maybe there is, in the kind of art world establishment we have. Maybe there isn't, there are only make-up artists -- there is apparently an army of them here, who are the true artists of this artwork.

I used to think it is bad enough for us today to have only dead manifestos. When Julian Rosefeldt bring them back to life, I see zombies. Now I regret.

The ticket money I spent on this How Art Museum exhibition: what a regret also. How Art Museum, like many of those newly established contemporary art institutions in the past few years in this country, thinks that having a "creative" name makes it look more creative. It does, but this "creativity" has as little to do with contemporary art creation as Julian Rosefeldt's "Manifesto" has anything to do with manifesto.

This is the first exhibition (a manifesto exhibition) of How Art Museum, along with a design exhibition elegantly titled "The New Creative Future of Chinese Design," and a shop almost the size of a whole exhibition floor filled with arty merchandise, appropriately named "art derivatives", by Jeff Koons, Murakami Takashi, Xu Zhen, Xiang Jing & Qu Guangci, and their wannabes. Outside the shop is the namesake hotel filled with sculptures and paintings by even worse artists. The museum requires all visitors to exit the museum into hotel's third floor (then to its tasteless lobby), instead of the museum entrance, so that we have to endure this exhibition outside the exhibition.

Unlike Julian Rosefeldt, who does have his own merits in art, which I do not bother to mention here, this bright new How museum seems to be desperately assembling and manifesting everything that is wrong with the art world, and from its beginning we've learned that all it wants to do in the future is to assemble and manifest more. The only problem left for them is how.

 4 ) 一些不算宣言的宣言

人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让艺术成为我们抵抗世界的武器。

北影节放映《宣言》,片尾黑屏到结束时,现场出现了几秒钟的沉默,然后观众很犹豫地抬起手,稀稀拉拉断断续续鼓掌,不像别的电影散场时可以听到干脆整齐的掌声。多少能看出一些不情愿的成分。

可以理解,纵然全程是凯特女神的独角戏,但是依然无法排解此片的晦涩难懂。先锋的戏剧结构让很多人都云蒸雾罩不知所云,大段大段的让人费解的艺术宣言,以及歇斯底里的梦幻独白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说文德斯的电影太文艺晦涩,那么好吧,看看《宣言》,这部电影会告诉你,究竟什么才是充斥着哲学性独白的实验电影,或者先锋艺术。

北影节上,有两部奇怪的电影看的让人有些懵圈,一部是阿巴斯的《24帧》,此片由24张照片特效合成一部电影,放映现场一大部分人对着会动的照片昏昏欲睡;另一部大概就是这部《宣言》,我想主创也许并没有打算让所有人看懂,只要你能听懂只言片语,或者无意间被某句宣言击中从而引发精神世界的山洪海啸,那么也算是功德一件了。

下面是我看完后的一些凌乱总结,算不上宣言,因为不成系统,斗胆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艺术不必全部真实,但是应该讲真话,应该揭露真相。
艺术反对逻辑、理性、限制,崇尚抽象、感性、自由。
艺术不是剽窃、复制、模仿,而是发现、孕育、原创。
艺术应该关照敏感灵动的柔软内心,而不是物欲横流的冰冷外界。
艺术是个人自我革命的武器,而不是被社会政党或者某个集体利用的工具。
艺术家不光是某个具体领域的匠人,更应该成为那个更好世界发生的先知。
艺术不是死去的过去,或者被过度想象的虚幻未来,而是现在的每一个存在瞬间。

艺术不是某个阶层的专属,不是达官贵人的庸俗消遣,艺术面前人人平等,人人都可以创造,人人都是艺术家。
艺术不是绘画音乐某个领域独有的边界性概念,而是一种无限的流动的不断生长的生存状态,一种激越的毁灭的又创造的存在瞬间。
艺术需要剥离芜杂世界的无聊表象,凿开一成不变的坚硬外壳,直接深入事物最初的本质,让本真的灵魂成为艺术源源不断的源泉。
艺术应该蔑视权威反对体制,反对一切冠冕堂皇的口号或者束缚教条。艺术不应该有任何界限,无论是政治压迫、经济封锁,或者是僵化的文化体制束缚。
艺术纯粹又不纯粹,艺术伟大又不伟大,艺术存在于在社会人群之中,并且,艺术塑造着人的性格更引领社会发展。
艺术不是金钱的奴隶,不是速度的人质,让利欲熏心的商人和研制脑残发明的科学家去死吧。

艺术应该倡导一种新的价值观引领人类的未来,而不是在小圈子里自说自话孤芳自赏。
艺术不是好莱坞商人的赚钱工具,而是惊世骇俗的法国新浪潮电影。
艺术是酣畅淋漓的做爱,但艺术不仅仅是做爱。
艺术不是冷漠狭隘,不是恐同直男癌,不是铜臭的金钱,不是歧视弱势群体,不是耍酷搞婚外恋,不是装逼的学院派,不是法西斯统治,不是花边新闻明星八卦,不是学者名人胡说八道,不是被强奸的网络,不是犬儒主义,不是带着镣铐舞蹈……艺术只是艺术。
艺术没有程式化的标准,也没有商业与文艺之分,可以流行,可以风趣,可以性感,也可以恶搞,说是一坨光鲜亮丽的屎也行。
艺术从来不介意自己是不是一坨屎,就算它是一坨无人问津的臭狗屎,我们也应该把这坨屎变成一坨五彩缤纷的充满希望的屎。

艺术是一次次潜意识活动的结果,艺术应该改造人的灵魂塑造美的心灵。每件艺术品都是一场伟大的人类创造,在心灵掀起天翻地覆的革命。
艺术是夜空的星星,不是地上的高楼大厦;艺术是孩子手中的蜡笔,不是商人赚不完的钞票;艺术是情人间的低声细语,不是无止境的工作上不完的班。艺术是对抗黑暗现实的武器,是治愈世道人心的良药。
艺术不能没有想象力,正因为有想象力,我们才能突破现实界限御风飞行,抵达任何你想去的地方。
艺术属于每个新生儿,在孩子的眼里,世界尚未被物质侵蚀,所以美丽如彩虹,天空没有被残暴污染,所以永远湛蓝动人。
艺术终将带我们穿越现实的束缚,突破生命的界限,走过死亡的深渊,直抵自由之境。自由,我们永远向往的天堂。
生活中处处是艺术,一切都是艺术,艺术没有边界,宇宙即艺术,所有可以拿来用的,你用心创造出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
世界已然无可救药,但是幸好还有艺术。

过去的一切已经死去,过去的艺术限制着艺术的前进,需要抛弃所有虚伪的僵死的束缚的旧艺术,创造一种新的现代美学,让新的艺术诞生于世,多样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艺术要进步,必须抛弃一切愚蠢的腐朽的教条,义无反顾地向着人类心灵大胆进军。同时,要敢于破旧立新冒犯权威,哪怕贝多芬、歌德、莎士比亚、波莱德尔、马尔克斯,也不是永远正确永远不可冒犯,大胆踩着他们过去,去创造一种全新的现代感艺术。
艺术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革命,由内而外,从形式到内容,从精神到肉体。
艺术应该革命,因为艺术已经堕落腐朽沉沦,已经到了改变的时候了。
否则,艺术将死无葬身之地,我们将死无葬身之地。

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现在这样,拥有这么多改变的无限可能,也从来没有一段历史像现在这样,艺术贬值得如此厉害,在物质和强权面前一文不值。艺术错位如此严重,所以需要让艺术回到正轨,让艺术重新获得新生。因此,艺术需要一纸宣言,去正视艺术的尊严与价值。

波普主义、达达主义、激浪主义、未来主义……都是一次次人类艺术史上的伟大尝试,他们不拘一格天马行空,勇敢地踏过人类精神的废墟,在新的战场上插上艺术革新的大旗,即使失败也虽败犹荣。

而现在这个时代,看起来物质丰沛资讯发达,网络化信息化全球化资本化,处处都是所谓冠冕堂皇的发展进步。但实际上只是资本的进步强权的进步,这样的时代不需要完整独立强大的个人,不需要标新立异的精神,以及天马行空超然物外的艺术,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个廉价劳动力,螺丝钉电灯泡一般可有可无,一生被无聊的重复耗尽,鲜活的生命最终沦为毫无存在感的劳动力。而碎片化的网络时代究竟是在解放个体成全艺术,还是在限制个体毁灭艺术,尚且是一个待解之谜。

所谓艺术宣言,就是破旧立新的先声,开启一场自发的精神革命。

就像《宣言》里说的那样,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艺术家,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浪迹他乡居无定所,用自己的艺术抵抗世界的剥削,从自己身上努力克服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傻B时代做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家,从自己的身上开启自我革命模式,让每个人都成为真正的自己,让艺术成为最原初的样子,就像我们儿时想象的那样。只有我们的努力坚持,这个世界才不会永远是一坨狗屎,而会变成一片“精神至上”“艺术至上”的人间乐土。

你的宣言,你的选择。你可以的。

(一些零散的感想,难免有不成熟之处,欢迎补充交流)

 5 ) 大魔王布兰切特背后的男人|朱利安·罗斯菲德

尤记得去年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宣言》中一人分饰13角。

各大媒体都聚焦在她惊人的操作,却忘了真正的幕后“黑手”。

大家难道不好奇,连大魔王都想与其合作的导演,是何方神圣?

朱利安·罗斯菲德

Julian Rosefeldt

朱利安·罗斯菲德于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有着影像艺术家,电影导演,美术学院教授等多重身份。

“艺高人胆大的德国获奖导演”,这是《宣言》香港电影海报上对他的定义。我们绝不否认,轰动一时的《宣言》为他赢得了名声,但这也是他应得的。

Deep Gold,单屏电影,黑白,2013/ 2014

算上90年代到现在,朱利安也已经有至少超过20部影像作品,还不包括摄影作品。

早期他制作了大量的16mm和35mm电影,多以影像装置形式展出。

The Shift, 2008

他的作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全景多通道投影,屏幕巨多,并同时播放的沉浸式体验。

American Night, 5屏影像装置;彩色,声音; 2009

第二是时常充斥着辛辣的讽刺幽默。

The Swap,2015

第三是对自我深刻的反思,对当代社会深刻的反思。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

沉浸式体验很好理解,他善于将电影投射到多块屏幕上,创造出一种类似全景的效果,把观众带入一个超现实的、戏剧般的世界,那里的居民被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仪式所困。

The Shift, 2008

《宣言》

《宣言》是罗斯菲德最新的一部作品,有电影和影像装置两个版本。

去年《宣言》作为影像装置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昊美术馆首次展出,采用的方式便是用十三个屏幕同时播放,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昊美术馆展览现场 ©️昊美术馆

《宣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罗斯菲德的一次观影,以及与布兰切特的相遇。他很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托德·海恩斯,曾执导了一部纪念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

《我不在那儿》剧照,布兰切特饰演鲍勃

片中多位演员饰演“不同”的鲍勃·迪伦,其中布兰切特正好是最后一位演鲍勃的。他对这部电影多人分饰一角的表现形式和维度吸引,所以与布兰切特达成了合作。

“历史上的艺术宣言能否影响当今社会”,这是《宣言》对当代的提问。

《宣言》剧照

《宣言》的剧本是罗斯菲德引用了20世纪的一些艺术家的发言,观点和宣言。他认为这些宣言绝大部分仍符合当下实际,毫不过时。这是一次对创作者的致敬,也是一次曾经的宣言能否适用于今的检验。

《宣言》剧照

罗斯菲德通过从100多篇宣言中筛选出了60篇,并浓缩成13个文本,借由1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下的职业身份表达出来,将艺术宣言引入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宣言》剧照

像在教师篇中便引用了贾木许的名言:“没有什么是原创的”。布兰切特试验的老师对学生教育道:“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窃取,那些与你的灵感有共鸣,或激发你想象力的地方…”

颇有误人子弟之感,却有着辛辣的讽刺与幽默。

宣言,2016-2017 ©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Park Avenue Armory

《宣言》与其以往作品都不大一样。《宣言》的话特多,但在他另外的作品里,人物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反而突出的是音效。

《交易》,《干涸之地》

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7

《干涸之地》拍摄于摩洛哥,片中工业部分取景于德国。

影片描绘的是一个未来世界,一队科学家来到了已经被人类搞得一团糟的地球,人类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古老的庙宇,宣言以及工业文明,连人类也销声匿迹。科学家们身着白衣,对遗迹展开研究。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 2017©Roman März

罗斯菲德一直很关注在现代社会和消费时代下心自由资本社会,如何塑造这颗星球和人类本身。并将我们变成“愚蠢的消费者”。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审视这些问题,来开阔观众的视角。这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里。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2017© Angela von Brill

他从青少年便乐衷于电影。

在《交易》中,他专注于特定电影种类,探寻电影本身。

The Swap,2015

他没受过专业的电影制作人训练,但他经常感叹于电影拍摄所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在拍摄中及不同电影种类下营造某种氛围,创造出虚构现实和精神现实中的真实感。

The Swap,2017,昊美术馆,© Liu Feng

另一方面,《交易》与《干涸之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们都是探讨的都是当代社会问题。它指问如今的一些货币交易,财产失控,以及银行存款不透明的情况。现如今“交易”不断地发生,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金钱的基本控制。

The Swap,2016 © Kruszewski

《小丑》,《愚人船》

American Night,2009

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对于生命荒诞性的发问。

对于生命中的日常仪式,我们毫不怀疑,想当然地遵循,但我们审视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时,我们会发现,那是多么的戏剧和荒诞。

Clown,2005

《小丑》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丑,没有观众,没有舞台,只有大自然和漫长的一天。

Clown,2017 昊美术馆© Liu Feng

若隐若现的角色,可以被看作是生活日常荒诞的隐喻。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

众所周知,德国有着悲剧性的历史。

罗斯菲德正好是二战结束2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这代人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早期经常创作具有自己文化认同和名族认同问题的作品。

The Ship of Fools,2007

因此他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所以在他的影像作品中,经常有一个多次出现的主题:一个人面对大自然,镜头向后运动,观众产生被自然淹没的感受,再直面这种自感渺小的美妙感情。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

人类何其渺小,生命何其荒诞。

现在哪有人还会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呐,我们一直在接受,接受被安排,工作,接受观念,接受标准,一天结束了,大家就开始高举自由的酒杯,抱怨几句,最后再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

当我们审视自己这一天的遭遇,就好像什么都没做般荒诞至极。

American Night,2009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稍作改变,只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

「AME影说」第二期,便是一次不守规矩的放纵之旅,改变的机会放在这里,就看你想不想打破僵局了。⬇️

AME影说 | 想要触摸现实,何不进行一次虚构的影像创作?

参考网址:

朱利安·罗斯菲德官网

//www.julianrosefeldt.com/photo-works/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往期回顾: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导演与艺术家,哪个才是你? | 阿彼察邦

 6 ) 苍白无力的生命绿洲

宣言 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系列的电影,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也是自己上网做了一些功课,电影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讲的很深,很深。 我知道,对于导演来说,想把他的宣言,一次性全部讲完,这部电影的时间完全是不够的,所以他应当是把最精髓,晦涩难懂,却又显而易见的部分搬到了银幕上,又以分饰十二角色为噱头,来宣告自己对艺术,哲学的一个理解。未来主义,情景主义,绝对主义,贫穷主义......... 每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观念,都是一场艺术的流放,激励着人们真实生长,很少有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因为彼此顾念太深,又各抒己见。我本就是一个不愿寒颤之人,来源复杂,你又何苦将我淡化,归于简易。 与其说是一篇电影,倒不如说是一场生活短篇艺术,贴近生活,却又胜过生活。让人不禁觉得,一个人的苦难,极易被忽略却又在某一时刻被人记起,矛盾与纠结的综合,本就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自我流放。摆脱了束缚,才能创造更新,如若给自己设限,则变相给自己栓入一个牢笼。 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灌输应热衷的事情,太害怕失去信仰,你们理应知道,不依附,也可以生存。即便是安坐一刻,也就是舍弃一生。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他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对于你们,对于我们,生命不过是个系统,任由大雨骤降,他们也毫不相干,只是诗意的相似 我们当惯了审判者这个角色,认识人间从无到有的一个改变,但事物本身,本就是有灵性的,而那些不理解我们,滥用情绪之人,终将会被我们审判,这是我们的宣言

 短评

了不起 信息量巨大内容繁杂 戈达尔 贾木许 库布里克和dogma95 莎士比亚和歌德 虚无的达达主义 past and future is life, but present is art @Museum für Gegenwart Berlin

7分钟前
  • 乔治洗衣机
  • 力荐

一人演了12个角色,演什么是什么

12分钟前
  • 玛雅頭骨
  • 力荐

全程感觉是导演请大魔王把他对艺术的看法和吐槽对着观众狂喷了九十分钟,关键是也没说出啥道道来啊,开始还行吧,听到最后变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最佳诠释“有喜欢的演员照样看不下去”的电影是啥样。不是形式的问题,是说的东西撑不起来啊,在博物馆看反而应该会更糟心因为门票更贵

16分钟前
  • 米粒
  • 较差

这部电影告诉我, 有些电影书读的不多是没法看的。由此产生的逼格焦虑需要看十遍葫芦娃才能平复

20分钟前
  • TimberNord
  • 还行

艺术最忌讳说教,反艺术更加不应该说教,从头到尾的口号宣言,实在让人无法忍受。相比之下,后半程会好于前半程。更何况在我看来,电影这样一门光影艺术,独白是画面苍白的无力拯救,不可能因为一个人分饰十几个角色就有好转。别的不说,在电影院的观感,实在有点糟心。

23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如果作为实验话剧或者最早的装置艺术来进行观赏会很不一样。就电影来说我可能更希望看到一个有叙事有引导的过程,而非赤裸裸地反叛以及dada, dada, dada……

26分钟前
  • 大 蜹 蜹
  • 还行

豆瓣居然还有这个!走到里面的厅十二个屏幕一起说“宣言”的时候还挺震撼的。其次就是一进去全部是Cate的声音,又都是独白,像是carol一直在念信😂大多声音重合了实际上多的好多话都没怎么听清,不过这主题一直在讨论艺术是什么,我只想知道没有cate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还有人看吗?

28分钟前
  • 蕭查某
  • 推荐

现代艺术史名词解释合集。重新分条看了一遍,每个词条先维基下再观看,有了点背景了解就不觉得晦涩了。其实就是Julian Rosefeldt对20世纪先锋艺术各流派的注解(德国本身就是先锋派大本营),选个子高挑演技百变的电影演员来表现也选得好(赢了《天使在美国》里的梅姨)。

29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还真有这条目……本来对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片(?)没报什么希望,然而真正震惊到我的是布兰切特一人分饰12角的自如与传神。化妆也细致,甚至每个角色的牙齿都不太一样。十二个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屏幕上,又突然在同一时刻看住镜头唱(?)出了充满仪式感的“宣言”。出艺术中心时我已怀孕。

32分钟前
  • 虾坨坨艺仔
  • 推荐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片,不是读艺术史、哲学史、思想史这些的别费劲了,不信中国大学有好好让学生讨论过现代西方(不只是艺术)思潮。台词翻成中文你都不知道哪段是共产党宣言,哪段是戈达尔说的,里面致敬的恐怖片都不一定看出来是哪部。

35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推荐

股票市场马克思宣言,葬礼现场达达主义,废物处理建筑美学,人偶复制超现实对视,新闻直播概念艺术,餐桌礼仪流行文化独角戏,小学课堂dogma95……将艺术史哲学史上的数十种宣言搭配情景独角戏展现,开心愉快

37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1.片段表演对于凯特完全没有难度,11天的拍摄期完成到这种影像程度确实依赖成熟高效制作团队;2. 形式上更适合装置而非电影;3. 宣言者成为宣言唯一可信/可欺媒介。3.5

40分钟前
  • Meng
  • 还行

我的艺术积累真的无法很好地评价这个collection,相对于电影节,这组短片确实更适合艺术展,各个艺术学派地宣言。在展览看,一个黑暗空间里同时放3个短片,同一个点Cate的角色同时读一段长宣言,surreal。Cate可能是少数几个能这么演的人。NSW Art Gallery展出到一月吧

41分钟前
  • Karo
  • 力荐

意外地还挺喜欢,大概可以看作上世纪各种艺术宣言的拼贴画,内容涵盖了从达达主义到波普艺术等多个流派,致敬了包括雷内·克莱尔以及吉姆·贾木许在内的多位电影导演。饭桌上那段貌似是凯特老公和三个孩子友情出演,真·献身艺术。以及,隔着屏幕都能想象到大魔王每次化完妆后对着镜子狂笑不止的样子…

42分钟前
  • 柯里昂
  • 推荐

13 reasons why...Cate Blanchett ROCKS!!! 满天满地各种聊,关于新闻生态、艺术史还有政治文化隐喻...有字幕了还要再看一遍!餐桌前的祷告,葬礼的悼唁,课堂上的演讲,Cate女王沉稳的声音让每段“好像很无聊”的台词都变得如此有力量。少颗星是因为无缘看到展览,所以必须承认改成电影形式上的不足。

44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这就是个贫瘠的时代无需再问,出现这样的电影本身就是个证明。凯特布兰切特真是可以拉黑了…

48分钟前
  • Rhodesia
  • 较差

前年在ACMI看到这个展览感觉很羞耻就没进去,结果证明是明智的。女王用13个角色加全程尬聊向观众展示现代艺术的无病呻吟,简直是在逗我笑。导演赶紧回您的行为艺术小天地玩耍吧,别来祸害电影~~~~~~~~

51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又一次被演技折服,然而,是更适合在博物馆里放的镜像。

55分钟前
  • toska
  • 推荐

观念先行,有病呻吟。

58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人生第一次去深圳看电影——刚开业的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各行各业中的每一位都有离经叛道的艺术宣言,仿佛在看一场个人现场演出的大型装置艺术秀。台词、构图、布景均深得我心,德国这些光怪陆离的后现代主义建筑实在太适合作为此片的背景陪衬。Cate Blanchett每一句吐字清晰、字正腔圆的台词念读舒心无比,十分适合当英语听力及朗读材料使用。大魔王一人分饰十三人,不同角色和不同形象切换,连口音都不尽相同。最爱酒吧一段酷帅朋克摇滚范的大魔王。

1小时前
  • 独行侠杀手阿何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