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一样的感受
初中的时候学校组织看这部电影,初一吧,在影剧院。当时很多细节没看明白,不过觉得很有意思。看完了出来,大家都有点小兴奋。我有个同学,好像是九班的,外号叫小鸡巴,真的叫小鸡巴。他开心地说:“我以为他们真的老的没见面的,乖乖,最后原来是假的,多好玩阿~~~。“
那些岁月就跟纯真的小鸡巴一样远去了。我也出国三年了,挺快的。
可是就像李清对刘元说的一样:“你看你,我来美国三年了,一年一个样,可是我见你这几年,一直这样。“
这可能也不是特重要的台词或者怎么滴,可是我就觉得,好像真的是这样,女人是很容易变的,比男人容易的多得多。可是我,我的性格,我的脾气,我的习惯,跟初中第一次看时又有多大的变化呢?我不知道,我自己从来没有感觉过自己的内心发生明显的变化。
大概是的,就像刘元一样,我想这样的人会有很多很多。他是好人,心地很好,可是油腔滑调,油嘴滑舌,没有多少正经特长,杂七杂八的却会很多。他没有很多钱,但却善良心软,能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他常常有不合主流的主意点子,但说完了哈哈一笑也就过去了。
这就是刘元,这也是笑傲江湖里的令狐冲,看起来浮华无行,但他们的本真却是传统和坚持。很多时候我觉得,这不也是我么。
那首叫不见不散的片尾曲是孙楠唱的,这是他唱的歌中我唯一一首记得住的。以前我没有什么体会,但是出国几年后,再听这样的歌词,觉得写的很好,非常好。
这世界说大就大,说小就小,就算你我有前世的约定,也注定要去寻找。。。。。。。。
不见不散。。。。。。。
2 ) 语录
对不起,对不起,我听不懂English。
看来你是对的,我的确是个克星,把自己都克了。
咱俩都这么大岁数了,还能干吗?
想我的时候来个电话,别找替身啊。
3 ) 爱你在心口难开
假如有一天我们走散了,你会在原地等我吗?
——题记
《不见不散》这部十年前由冯小刚导演,葛优、徐帆联袂主演的电影昨晚翻出来看仍然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坦白说一直以来,冯小刚导演的早期作品如《甲方乙方》、《没完没了》等代表作自己都没有完完整整的看过一遍,对于冯式幽默了解的也并不深刻,作为99年的贺岁片,《不见不散》让我在笑声中,在影片所营造的幽默背后读懂了爱的温情。
不见不散,在我心里它一直都是男女之间最甜蜜的约定语之一,简短的四个字的背后涵盖着爱情的承诺,氤氲着脉脉的情意,“黄花树下,不见不散”这是《圆月弯刀》里秦可卿对丁鹏的约定,这样的约定所产生的意境曾一度让我沉迷不已,“不见不散”该是多么有温度的一个词。
三年的时光,多次的相遇,“缘,妙不可言”,冥冥之中仿佛真的有那么一根无形的线牵引着各自孤身在美国闯荡的刘元和李清,这样一对欢喜冤家,每次欣喜的相遇总会伴随着一次不太幸运的经历,遭遇抢劫,遭遇骗局,遭遇飞机失事,两人的感情在吵嘴、患难与共、互相扶持中逐渐加温,爱情都暗藏于心。
“我来美国三年了,一年一个变化,可你呢?都来十年了,我三年前见你什么样现在还是什么样”,“我不像你似的挣钱没够,我觉得享受生活的每一分钟是最重要的,这才是我十年美国生活的最大收获”,“这不是钱不钱的事,你就是没有大志向”,这是刘元和李清之间的对话,三年的兜兜转转,在李清心目中的刘元心地善良、心眼好,可是缺少上进心,两人的世界观,对生活的态度南辕北辙,不能说谁对谁错,但我更偏向如刘元那样的生活态度与生活哲学,反观现实,我们会残酷的发现,现代人往往死于累,死于碎,死于童年的消逝,成年人往往都不是天然的人了,随着岁月的增长仿佛都成了自己职业的奴隶,那么多人过劳死,殊不知生命之弦,原有它承载的极限和底线,绷得过紧,势必断弦。殊不知“寄居是本相,苍茫中有潇洒”,就如《红楼梦》里薛宝钗所说的“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人的一生,就是如此,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为了生活的方式而忽略生活的目的与生活带给我们的快乐本身,该是多么的不合算与舍本逐末,确实生活中,不要为赢得战役而活,不要为结局而活,要为当下而活,人生若无求,就很写意了。
“许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再见过她,也没有她的音信。我把我的爱人给丢了,我一直以为我们还会见面。可能是在一条经常走过的街上,也可能是在一家偶然走进的咖啡馆里。我相信只要她在我的附近,我就能够感觉到她的存在。我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了,我没有结婚,也没有子女,可我却不能无牵无挂的离开人世。因为我知道她一定还活着。她需要我的照顾……”本以为这会是影片的结局,徒然的赚取了自己不少眼泪,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只因不能直白的剖开自己的内心而错过的一生中本可以执手到老那个人、那些岁月,唯有等到银丝满头才再次相逢,该是人生中多大的憾事。
年轻时我们放弃,以为那只是一段感情,后来才知道,那其实是一生,爱情里很多事情总是后来才看清楚,然而再次的蓦然回首我们却已经找不到来时的路,当我们懂得去珍惜、去挽留的时候,往往已经错过。就像陈奕迅《十年》里的唱的“十年之后,我们是朋友,还可以问候,只是那种温柔再也找不到拥抱的理由。”爱情里,只是由于爱在心中口难开而错过彼此,只是由于面子作祟而迟迟不肯直抒情意的事情并不少见,要知道爱情毕竟不是一个人的事,爱情,有时是一个人爱着另一个人,另一个人也许也爱着,只是彼此之间都没有给予肯定而已。我想,只要爱,就应该大声的说出来,含蓄固然是一种美,但直白、热情、率真更是收获自己甜蜜爱情的法宝,不管爱情有怎样的结局,在爱过与被爱过之后,我们才真正懂得爱的本性,然后鼓起勇气继续前行,期冀未来可以遇见生命中的那个人,与之相守一生。
所幸这只是刘元在飞机上的一个梦境,醒来时早已满脸泪痕,原来自己是那么的珍惜这段感情,那么的舍不得放弃,唯有此刻才真正的懂得,没有什么比珍爱彼此、守住这段感情更重要的了,接过旁人递过来的纸巾,原来伊人早已决定跟随自己一生,欣喜、失而复得、如获至宝般的情绪齐齐涌上心头,拥抱、亲吻,冤家似的两个人终究是走到了一起,没有遗憾,没有失落,只有珍惜,但仅有珍惜就足够了。
错过,从来不是缘分太浅,不过是因为爱得不深。不知是自己从哪里看来的一句话,初读时觉得太过于绝对了,试想人世间那么多的痴男怨女并不是因为爱的不够,往往只是因为时间不对,地点不对而错失彼此,抱憾终生,现在看完《不见不散》,脑海里不知道为什么就闪现出了这句话,又突然觉得分外有理,爱的深,在对方心中占据着举足轻重、无人可以代替的地位,就不会想着也不会有想要放弃对方的念头,缘分往往只是双方开始一段感情抑或结束一段感情的借口而已,“只可惜我们缘分不够”这样的分手理由至少对于我来说是十分不靠谱的,乃至于说亵渎了爱情本身,唯有爱,才会珍惜,才会竭尽全力去维持它,才会细心的去经营它、呵护它,哪还会让它从自己身边飘然而过。
始终相信在真正的爱情里,不见不散的背后有它独有的真谛,两个彼此深爱的人,终究是不会远离爱情的轨道,至于那些生活中的种种意外,改变的只是爱情沿途的风景,却永远无法改变幸福最后的模样,相信尽管一次次擦肩而过,一次次在爱的边缘轮回,但是只要心不移,爱无悔,相逢的人一定会相逢,相爱的人一定会牵上彼此的手。
爱你在心口难开,有顾忌,有担忧,有害怕被拒绝的惶恐,但想想仅仅因为这些自己营造的情绪而错过这个可能是自己一生中再也不会遇到的自己如此倾情付出的人的时候,还有什么比大声的说出你的爱来的更重要的呢?
4 ) 喜欢这样接地气的幽默
冯式喜剧都挺喜欢,那些年的贺岁片,就等着有一部来笑一笑。
这一部很喜欢。葛优演得自然而没有表演痕迹,女主也不错。
仔细想一想,这么喜欢冯式的喜剧,主要是因为这种特别接地气的幽默。片中人物基本都是京式的,带着京味的贫。又是乐观的,带着落地生根的韧性。是向上的,带着不向生活低头的努力。是幽默的,带着底层生活的艰辛。又略带讽刺,但也不刺痛,是对其他生活方式调侃的呈现。很喜欢这种讲故事的方式,笑声中带一点点小沉思,贫嘴中带一点点小煽情。
这样轻松的喜剧,有几年没看到了。编剧是一个问题,我觉得现在演员们演得也不那么自然了,表演痕迹太重。
5 ) 我多么怀念那个时候看电影的心情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好像还在上小学,那时候光知道看热闹,还不知道墙上的摩托罗拉海报是植入式广告,那时候徐帆也还没有被冯导灌上“达斯汀霍夫曼”。
那时候觉得徐帆真好看,见莫妮卡之前化妆那一段戏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让我觉得女人出门前打扮的这一个过程远比最后的造型性感吸引人的多。
小学生知道什么啊,但在看到葛优做梦的那段我还是哭了,那会还觉得看电影哭是件很跌面的事,眼眶憋得生疼,还不敢抽鼻涕。即便不懂爱情,也知道两个彼此挂念的人,在风烛残年时重逢,是件多么悲喜交加的事。
后来看《一声叹息》,看《没完没了》,《手机》啊《天下无贼》啊,看《集结号》《非常勿扰》,哦对了还有《大腕》。一年一部贺岁片,稀里糊涂的到现在,最爱的永远还是《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
前不久去看《唐山大地震》,演之前我记得有一个画面上说的是,2010,让我们共同期待,《唐山大地震》,怎么看怎么不舒服,设计的这人没脑子么?
我是个对电影要求很低也没什么品味的人,所以看《唐山大地震》的时候我跟大家的反应是一样的,除了我旁边那男的顶烦人,不停地说话,嘲笑他女朋友哭鼻子,我觉得我人品有问题还是怎么,看《建国大业》是旁边坐俩就知道认明星的女人,看《南京!南京!》的时候旁边坐俩边啃KFC便说风凉话的非主流,扯远了。
无论是卡车里的徐帆,还是下跪的徐帆,我都承认演的不错,但是之前电视报纸网络的种种剧透和无限拔高的溢美之词着实还是影响了看电影的感受。可是你都知道什么地方搞笑,什么地方吓人,什么地方煽情,这电影还怎么看呢?
再看《不见不散》,发现还是一如既往地吸引人。台词也好,剧情也好,言简意赅地好。徐帆穿着旗袍戴着那块表说“我乐意,乐意”的场景深深印在我脑子里,还有当她打定主意跟葛优回国时还是恶狠狠地说“我再也不想见到你了”,这是个多么可爱的口是心非的女人啊。
以前看电影的心思很单纯,就是看剧情看台词看演员。不像现在,电影还没看呢乱七八糟的首映式就给了你无数先入为主的想法,把主创一顿夸啊夸的上天入地风生水起。等到看电影本身,热情和好奇都已经大打折扣。《唐山大地震》多多少少逼着你感同身受,逼着你陷入沉思。我多么怀念看《不见不散》那会,没人忽悠我该怎么想,由一部电影拔到怎么个精神高度,但是我自己真的肯拔高,回想葛优怎么忽悠徐帆,回想喜马拉雅山那道口子,等等等等。
6 ) 爱情需要有趣的人
当你的生活某天闯入一个人/接踵而至的意外来的如此猝不及防/是命运的玩笑或是不公/是看似平凡无奇的你遇到光芒万丈的我/是两厢生厌到两厢情愿/无论是制造误会的惊喜或是一起共担风雨的洗礼/生命中总因为有你才让我觉得无趣的生活有了趣味/喜欢这种相处以爱走到最后却是亲人的伴侣/似乎这才是爱情最美好的模样吧/
7 ) 刨个坑把自己埋罗……
在电视上断断续续看过无数次之后,终于完整连贯的把电影看了一次,剧情啊技巧啊咱都不赘述了。讲点半八卦的。
好几年前,大约是《一声叹息》的时候(我纯凭记忆,未必就准确),有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拍马屁,说他当年《编辑部的故事》火啊,后来中国就一水的情景喜剧,现在贺岁片又火了,激活了国产电影的市场,问冯导怎么又不拍贺岁喜剧了,小刚同志表白了自己求新求变的艺术追求,大意如下。
“当初我拍情景喜剧火了,大家都拍,慢慢的观众就不爱看了,就好比一个坑挖到了金子,大家于是都跳进去挖,不一会金子就挖完了。这贺岁片也好比一个坑,现在大家都在挖。”所以他决定去寻找一个新的金矿。
冯导的想法很正确,中国是个巨大的羊圈,基本上是个羊群效应示范田。他想了,也在实干,21世纪冯导的片子,包括《大碗》在内,单就题材上而言,都要比上世纪的那几部贺岁喜剧更严肃,严肃那么一丁点,但是无论是在片商眼里还是观众眼里,这都不是质变,从档期上看就多不能逃开贺岁的“枷锁”。
在冯导寻找新坑的时候,老谋子却靠着《英雄》成为了新一代的金坑开山怪,掀起了继贺岁片之后的大片浪潮……
这时候的冯导,也许是出于自己开山怪地位被抢的尴尬,也许是有些着急的较劲,才终于坚决的进行了转型。就夜宴票房来看,冯导从贺岁的坑里跳到了大片的坑里,但实际上,从观众的笑场反应来看,由于冯导之前的犹豫,其形象和市场,已经被深深的埋在了他自己挖的贺岁喜剧的大坑里了。
再次重拾上世纪末的记忆,《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不但冲击了电影市场,更重要的是冲击了大众的审美习惯和对国产电影的传统印象。
在受《泰坦尼克》之类的大片连翻洗礼之后,大家突然发现国产电影居然可以比美片更娱乐。曾经作为宣传工具的国产电影,居然也可以不说教,居然也可以这么好玩,更何况他们说的话就是我们平常耳边的,他们讽刺的就是我们不爽的,他们遭遇的就是我们梦想的。真是娱乐。
(同样的故事,《甲方乙方》就比十年前的《顽主》气氛更加轻松单纯。)
娱乐,是这十年来离我们生活最近,也最有争议的两个字。当下娱乐的本质是颠覆,只要是以逗乐为目的的颠覆,就可以没有底线。十年前的《不见不散》就足够颠覆。
整部电影的笑料,几乎都是建立在颠覆的基础上,包袱抖开了,里面全是耳光,扇的都是我们当时心中最不岔的。一开始就颠覆了美国在当时国人心中的完美形象;但此后又用“享受生活”的言论颠覆我们传统刻板的价值观;用官腔的语言耍贫以下犯上,员工教育起校长;全片也不断的在颠覆各种或煽情或背情的电视剧(包括当时流行的港剧日剧大陆剧)桥段。养老院的那段拍得极为伤感,观众都以为是悲剧结尾的时候镜头一转,原来是个梦,李清突然就坐到了刘元旁边。所有观众被忽悠开心了。
《不见不散》假使单看剧本,是百分百的浪漫爱情轻喜剧,故事是浪漫感人的,对话是轻松幽默的,结局是皆大欢喜的。但是葛优……你能想象韩剧里的富家公子长成这样么?即使他们使用同样的花样来泡你,你能浪漫起来么?
所以葛优,就是这部电影最大的颠覆,最大的娱乐……十年来大陆观众无论老少最喜欢的电影演员,是一贼眉鼠眼的干瘦秃子,为什么呀?乐呗。
在没有葛优的《一声叹息》里,冯导证明了自己拍严肃题材的能力,
在没有冯导的《卡拉是条狗》里,葛优也证明了自己戏路广泛的演技。
但是冯导加葛秃在喜剧里无往不胜助推力(助笑),到了《夜宴》则成了阻断力(阻泪)。
为什么呀?市场经济,观众要乐,就得乐,呗!
真是刨个坑把自己埋啊……
8 ) 事关错过。
这两天想起了很多,想到了很多以前有意无意错过的人。如果分开了,不联系,或许就再也见不了面。我们当然不可能像李清和刘元那样戏剧化,在美国都可以每年偶遇一次,我们更不可能孑然一身独自老去却在路都走不动之时跟某人相遇在敬老院。不过我们却有可能抱憾终生。
我一直坚信有些人是你第一次看到就认定跟自己是一类人的,你会想与之成为朋友,但往往由于某些原因,你们始终还是错过了,然后无论你多么想尝试唤醒,挽回,结果却总是事与愿违。我想起这些突然内心开始隐隐作痛。能不能忘记年少的那些无知?能不能抛开过去重新奔赴新生?可是我内心分明清清楚楚地记得,在那一年的那一天,我们曾约好不见不散。
這個還不錯。透著平民的機智和堅韌,幽默又不過份。
冯氏贺岁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中国式爱情。我要拍肯定一半时间拍没遇着的时候这俩人都在干嘛,直接就切一年后两年后好像从来没分开一样,上不来劲
骗人时说的话反而比较真.
葛优就像《非诚勿扰》里秦奋的雏形。
就是把六年前的大撒把搬到此款故事的疑似源头美国又拍了遍,当刘·哈利遇到了李·莎莉——中国人尊重祖先姓要放在前面。不过冯小刚似乎忘了一个关键点:语言类情景喜剧的本土元素比重甚高,落脚巴顿故乡必然失去地气支撑缺乏生活积累,组织桥段只能更多转向移民故事俗套,比如教老外中文。更糟的是参演配角龙套普遍面生技拙尬念台词,葛优好像总在表演扶贫提携票友,心里肯定怀念傅彪何冰英达这一干欢乐场里的好搭档,不知道冯小刚这次为何没老班底组团赴美,怕京味太浓被人吐槽压根儿没离本土?结果就只能干耍葛徐俩人,反反复复欢喜冤家,再配以徐帆的长腿泛滥的柔光和各式植入商品广告。至于每次聚会都要遇险招灾,与其说在吐槽美国治安还不如说是给单调的美版二人转打掩护……两星半。
靠贫嘴娶老婆的经典案例!
最熟悉的是孙楠的歌声
知道这部好,没想到这么好。与这片子相比,《北京遇上西雅图》只是糖水,《我的野蛮女友》也只是奶粉加水。如果加把劲,可以成为中国版的《当哈利遇到莎莉》。——2021补: 和Kelly看的最后一部电影。散了。
x
小人物的小感情,淡淡的感动。20150411完整观看。http://variety.com/1998/film/news/chinese-to-be-here-shooting-be-there-1117470680/
“又上了这狗东西的当了”
我又能看见了!这是爱情的力量!
徐帆真漂亮啊
冯导作品里最喜欢的一部,冯氏幽默配上葛优,特别贫,段子特别多。“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葛优装盲人博女主同情,而墨镜底下的双眼却被辣妹勾走的桥段令人印象深刻。
???冯小刚这一系列电影都谜之有cp感啊,结尾他俩要是真的老死不相往来我就给五星?但是徐帆说话真的太吓人了,real女党员。ps惊恐地发现二十年后的洛杉矶简直没有任何变化。
如果梦境是结局的话这片儿会比较牛逼
假牙。。。囧死了
还是以前的好
轻松搞笑,不解的缘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