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最近看过的很有历史背景和深度的西班牙剧了,对西班牙有了更深的了解。很多细节hbo还原的超棒。看过作者的采访,是个说话慢悠悠的老爷爷,希望hbo多出类似的外语片剧本。
最喜欢的是阿兰查这个角色,书中对她有更加细致的描写,她年轻的时候深爱着哈维,但是嫁错了人,后来中风瘫痪,只能用iPad说话这一设定好像霍金啊!电视剧里做了一些搞笑的桥段。
改编自《沉默者的国度》
这是第一次看西班牙的历史剧。通过此剧了解了巴斯克独立运动和“埃塔”恐怖组织的所作所为。因民族冲突而撕裂的并不仅发生在主体民族西班牙人与巴斯克人之间,而且更多的是发生在巴斯克人内部。所谓的祖国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抽象的那面旗帜代表的民族群体,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自己的家人、朋友等具体的元素,一些人为了彻底独立不惜对反对者、沉默者等所谓叛徒进行杀戮,而一些人宁愿没有所谓独立也不要沾染那些鲜血。
《祖国》主要讲述了巴斯克人内部的争端。事情发生在一个小镇,两对原本关系友好的家庭之间。他们之间的关系因为一方信仰“埃塔”而彻底破裂。在毕邱莉的丈夫被枪杀后,他们一家离开小镇。几十年后,“埃塔”组织被政府所控制后,毕邱莉重新回到小镇为了寻找丈夫的死因细节。
不确定是不是个人原因,从开始毕邱莉丈夫死去后,我能感觉到她知道凶手其实是自己的好闺蜜的大儿子。但是从毕邱莉回到小镇大家都对她议论纷纷,处处排挤她时我十分迷惑到底老妇做了什么错事要被众人指点,明明她那么善良,只有一个简单的愿望—去世之前得到事件的真相。大概看到这里我才意识到当时“埃塔”势力有多强大,小镇上的大部分人人都为他们的行为称好。
我习惯把人物分成好和坏,可是好和坏只是一个主观的判断。对于我来说何塞马利绝对是一个坏人,他连看着他长大的邻居叔叔都能狠心杀掉。可是对于她的妈妈来说,她的儿子是一个英雄,他是为了巴斯克人的利益在战斗。 我给“埃塔”定义为恶势力,它的存在伤害了西班牙国家的利益,也击碎了无数圆满的家庭。但是,对于小镇上的居民来说,他们是站在“埃塔”势力一边的,对于他们来说“埃塔”是正义的。他们坚信“埃塔”所做都是为了解放民族。
真的十分不可思议,明明毕邱莉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妻子,被迫接受丈夫被人杀害的事实。几十年过去了,她连获取一个真相的权利都没有。看到剧中她在给凶手写信时晕倒,十分的心疼她。她甚至还考虑凶手会在看到西班牙语时生气而选择用巴斯克语写信。唉可怜的人儿。
故事结局是不算太差的。老妇得到了她所期待获得的真相和道歉,两位头发已花白的母亲面无表情地相拥时,两个家庭终于放下芥蒂回归正常,这一幕也是巴斯克民族内部走向和解的缩影。
这部剧采用了多时空叙事,反复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来回跳跃,
首先,《祖国》的叙述以顺叙为主,外加少量的插叙和倒叙。
倒叙,主要指恰多之死前提。
插叙,主要用在角色个人特定回忆处。
顺叙,交代了绝大多数事件
首先,说句对不起,这一集拖到现在才更。可能是仍沉浸在第三集的震撼里,迟迟没有回过神来,所以才拖延吧。抱歉。
言归正传,继续第四集。
1.上集尾声,毕邱莉写信时昏倒。这一集开头是毕邱莉苏醒,然后接到儿子夏维关切的电话。在对话过程中,毕邱莉谎称之前她在洗澡,所以没听到电话铃声。她对儿子隐瞒了病情加重的事实。
(母子相互隐瞒的桥段渲染得还不够到位。如果毕邱莉晕倒,被外人发现,救醒,然后接到儿子的电话,隐瞒病情,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个身为外人的知情人在场,可以起到替观众共情、着急的作用。)
2.毕邱莉带着她写给何塞马利的信找何祥,请他转交给何塞马利。何祥不太情愿,但勉强答应,他会转交给米伦,而米伦是否会转交给何塞马利,他就不管了。何祥承认他几乎不去监狱看望儿子。(从一开始,何祥就对这个儿子参加埃塔组织有意见。)
3.几个过渡镜头:老年毕邱莉走过小巷,然后镜头利用走路的相似动作,切到过去时,中年毕邱莉经过广场,不远处的米伦跟神父说她跟毕邱莉已经没有来往;恰多开车出去前,总会拿探测器检查汽车是否被安装zha弹。
4.夏维带女友回家吃饭。毕邱莉不太满意儿子女友,觉得她年龄太大。恰多则非常友善,没有什么偏见。
(结合后续的情节,仅从剧作考量,毕邱莉和恰多对夏维女友的态度,应该反过来才合适。因为即将被杀的是恰多。恰多生前反对,他死后,夏维立马跟女友分手才比较合理。毕邱莉赞成,后来发现儿子跟女友分手,心会更痛。电视剧的处理有点落入常见俗套:母亲潜意识里一定排斥未来儿媳。)
5.何塞马利和队友从上级那接到一个任务:去何塞马利老家附近搞破坏,制造混乱。何塞马利有点心虚地问,能否换个地方,被上级否定。
6.恰多去他创办的公司上班,发现员工罢工、搞破坏,心里非常难过、无奈。他去儿子住处找他,遇见夏维女友。稍后,恰多告诉儿子,他遭到埃塔的勒索和威胁。儿子劝他,搬到圣塞巴斯蒂安。
当晚,恰多在公司整理文件。一伙人把着火的东西扔进公司。恰多悲愤地痛骂这群混蛋。
稍后,恰多准备开车回家时,何祥找到他,要道歉:我白天虽然不理你,但是我希望你明白,我是在脑子里跟你打过招呼。恰多直指何祥懦弱。
7.何塞马利和队友又拜见了一些人。言谈中,他依然认为,自己要做的事非常荣耀。
(严格说,本集何塞马利这条线比较枯燥、乏味。我想,问题出在,没有具体的展现埃塔恐bu活动的情节。只是不断地认识一些人、领任务。氛围营造的不是很好。)
8.现在时。何祥把毕邱莉的信交给米伦。果然不出所料,米伦立马撕掉了信,扔进垃圾桶,并让丈夫别再去菜园了。
夜里,中风的阿兰查挣扎着爬起来,从垃圾桶里翻出了毕邱莉的信。半夜起来偷偷去喂兔子的何祥发现女儿,把她扶到床上。阿兰查躺在床上,看见信上的只言片语。
9.过去时。恰多在车库遇见失踪多时的何塞马利,并跟他说了几句话。回到家里,恰多把这件事告诉了毕邱莉。(解释毕邱莉多年以后一定要找何塞马利问明真相的原委。因为丈夫临死前提到此人。)
第二天,恰多被杀的那一幕再次重演。这一次,我们离真相更近,看到的细节更多,但依然不能看清他的脸。恰多出门,走在路上,被两个男人开枪杀死。凶手穿着打扮和第一集出现的何塞马利及队友非常接近。
10.何祥工作时听同事说,镇里死了个人,他还以为是警察。回家后,米伦告诉他:恰多死了。何祥伤心、气愤地踢垃圾桶。但米伦只是冷冷地说,战争就是要死人,没办法;别忘了,我们还有个儿子在斗争。
当夜上床睡觉时,何祥忍不住哭了。米伦冷血地说,你要是为恰多哭,那我就去另一间屋睡了。何祥第一次对妻子爆粗口:我他妈爱哭谁就哭谁。可见他有多难过。(但为时已晚,悲剧已经发生,无法挽回。)
第二天清晨,何祥独自外出骑自行车,去他和恰多生前常去的那条马路,缅怀死去的朋友。
这个地方意思到了,但处理得还不够到位。睹物思人,一般需要非常私人的物(自然环境当然也可以,但因为空间过大,表演就需要外放一点,需要真哭出来),然后配合相应的表演,才能把意境渲染到位。比如第一集毕邱莉看见那张桌子后几欲落泪就效果惊人。
这里,我觉得让何祥一边骑自行车,一边明显落泪(给近镜头),会更好。因为他周围没有人,可以尽情地释放悲伤。观众看的时候也会立马get到他为什么而哭,并且感同身受。
11.恰多的葬礼。神父劝毕邱莉,不要在镇里举办恰多的追悼会。毕邱莉含泪拒绝:你们已经说服我,把恰多葬在圣塞巴斯蒂安,追悼会一定要在镇上举行。
女友安慰夏维,她会想办法让他幸福的。但是,被丧父之痛击垮的夏维冷冷地回绝了:我此时想不到比幸福更大的幸福了。两人忍痛分手。
(太快了。这里就看出8集的容量导致的问题了。很多需要更长时间刻画的情节,一场戏便解决了,走马观花,反而力度不足。悲剧对家属造成的伤害需要漫长的时间和足够的情节来刻画。)
12.现在时。阿兰查告诉毕邱莉,米伦把她写的信撕了,而且米伦充满怨气。毕邱莉没太在意,她预料到会这样。
阿兰查建议毕邱莉直接把信寄给何塞马利。
结尾处,毕邱莉几经犹豫,终于寄出了信。
老实说,这一集的信息量是不足的,也没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我们除了知道夏维交过一个女友,因为父亲被杀,所以分手之外,没有太多新的往事或秘密被揭露。至于毕邱莉写的信被米伦撕掉,也是在观众情理之中的事。
如果把更多的篇幅用来刻画镇上出现针对恰多的标语后,恰多和毕邱莉面临的排斥,和来自暗处的威胁升级了,或许效果会更好。(剧中的员工捣乱,夜里有人烧公司不针对人身安全,紧张、揪心效果其实不够)
而且夏维带女友回家,为什么没看见那么大的标语?有点反常了。如果沿着这个思路写下去,戏也会更足吧。
不过,经过第三集的高峰,暂时有一个小小的回落,也是正常的。
期待后续的内容吧。
1.毕邱莉打扫,并且抱怨猫咪老把虫子弄到家里。这时候,儿子夏维(区分方式:短发、发际线退后)来给妈妈抽血,检查身体。两人说了一些内蕾娅和她丈夫不和的事情后,夏维说,妈妈,我知道你去过小镇了,以后你要做什么事之前,最好告诉我一声。毕邱莉说,我没必要告诉你,这是我的事。
夏维尔悲伤地:妈妈,那件事里,我们都有份。
2.镜头顺利地转入过去,揭开恰多之死,对他儿子造成的影响。
年轻的夏维(有刘海)穿着白大褂匆匆跑到电梯旁,一位同事问他,你还好吧。夏维焦虑地说,我爸出事了,我要出去一趟。
当夏维开车赶到自己家附近时,警察已经在现场拉起了警戒线,地上残留的两摊血迹触目心惊。
夏维来到家里。母亲此时已经冷静下来了,她说:恰多死了,慢慢接受这个事实吧。
夏维仍心存幻想,追问了几句:他们跟你说了?你确定爸爸被带走时已经没有呼吸了?
母亲说:没有。我亲眼看到了。他的头破了。被打了三枪。
母亲毕邱莉让夏维给妹妹内蕾娅打电话,告诉她恰多死了。电话打到内蕾娅住所楼下的酒吧。
很快,电话就响了。夏维接电话,却听到另一头说:恰多,去死吧!(编剧是厉害的。一笔便把小镇复杂的形势交代清楚。)
3.回到现在。内蕾娅(卷发)终于姗姗来迟,一家人要一起吃海鲜饭。还没开始,便说她跟丈夫分居,感情要完。
另一边,米伦去肉店买肉。女店主问她,看见了吧,她在窗前摆了一盆天竺葵。米伦不屑地说,她爱摆啥摆啥,那是她家。女店主抱怨,和平没几天,就有人来搞破坏。米伦说,现在只讲和平,以及向受害者道歉,那谁来向我们道歉呢。(好问题,米伦认为她也是受害者,那谁是加害者?有罪的是什么?)从女店主不收她的钱来看,两人是统一战线。
一出店门,米伦就遇见一对夫妻。因为这对夫妻的儿子被酷刑折磨,把何塞马利等人供了出来,导致米伦的儿子坐牢。两方说了几句,便不欢而散。这对夫妻说,你只记得对自己有利的事。(一针见血,看样子,不分古今中外,一些人都是这样的。)
毕邱莉家,不在小镇上的那个。吃饭时,内蕾娅说,她终于决定要去见一个埃塔分子了。她想告诉对方,埃塔分子对她做了什么,她经历的痛苦往事,见面结束后,她就去别的城市生活。毕邱莉有些反感: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反正我不会随便找个埃塔分子见面,要见也要见杀死你爸的那个人。母女不和跃然纸上。
夏维不想卷入两者的矛盾,很快找借口离开。
内蕾娅和毕邱莉洗碗时,说道,她不想变得跟夏维一样。毕邱莉生气地反问,你哥怎么了,他有什么不好。内蕾娅略显伤感地说,哥哥是她认识的人里最悲伤的那个。毕邱莉一听这话,火冒三丈:你也懂什么叫悲伤?
从这句对“悲伤”的质问可以看出,母女间有很深的心结。
出人意料的是,内蕾娅赞成母亲回小镇的举动,并且认为母亲跟她一样也在寻找什么。可毕邱莉对女儿看不顺眼,句句都要反驳。
4.毕邱莉又去了小镇。她在教堂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议论。只有中风的阿兰查频频回头看她,报以微笑。但是米伦按住了轮椅,不让阿兰查转身看毕邱莉。(两对母女都有分歧。)
毕邱莉坐下没多久,突然身体不适,显得极为痛苦。
其实,毕邱莉再次回到小镇,第一个去的便是教堂,也是颇有深意的。上一集,神父刚刚劝她别回来,她却偏偏要去教堂让他看见,可见毕邱莉也是一个执着的人。
内蕾娅和哥哥在外面喝饮料。夏维问她是否真的心意已决,去伦敦前还说不去见埃塔分子,现在又说要去,难道没想过这样做对别人的伤害吗。内蕾娅颇为激动:你和妈妈陷进一个黑洞里,无法自拔,我不想这样。
这时,夏维说出了妈妈可能生病,得了癌症的事。内蕾娅心生不忍,决定放弃去见埃塔分子:没什么好考虑的,计划取消了。
5.上一个镜头是现在的内蕾娅,下一个镜头是过去的内蕾娅(长发及肩)。此时,内蕾娅在酒吧和同学、朋友喝酒,忽然看见电视里播报新闻,发现老爸恰多被埃塔分子杀害,悲痛地失禁了。她一个人哆嗦着走出酒吧。同伴追了出来,问她怎么了。内蕾娅颤抖着说道:我爸,我爸,我刚刚在电视上看到,我爸被埃塔杀了。
痛苦的内蕾娅和同伴上床,用纵欲的方式宣泄自己的痛苦。
第二天,内蕾娅去电话亭给家里打电话,说她不打算回去参加父亲的葬礼,她不想看着父亲死,她会受不了的。毕邱莉十分不解:内蕾娅,你在说什么。内蕾娅慌乱地解释说,妈妈,我跟你一样崩溃,但让我用自己的方式消化这悲伤吧。说完,马上挂掉了电话。
一直试图保持冷静的毕邱莉此时终于忍不住痛哭。(这是先抑后扬,第一集儿子得知老爸被杀回家时,她并没有流泪;此时,当女儿说不回家参加父亲的葬礼时,她才忍不住嚎啕大哭;可见女儿的行为伤她有多深。心结由此而来。)
6.恰多的葬礼。当人们把恰多的棺材放入墓穴时,毕邱莉说,说是下葬,我们更像是把他藏起来。(这句话颇有深意,埋葬(也包括遗忘)的行为本身,仿佛是把不堪的历史隐藏起来。也为毕邱莉多年以后寻找真相埋下伏笔)夏维闻言,不禁潸然泪下。
这时,有位客人说,她没看见内蕾娅。毕邱莉冷着脸答道,她来不来无所谓,现在我已经不信上帝了。
巨大的悲剧出现时,无辜的人总会怀疑自己的信仰。
7.葬礼结束后。阿兰查来到夏维办公室,把恰多很多年前买给她的手链还给了夏维。她说,她不敢去葬礼。(自责和内疚,她意识到恰多的死,很有可能与何塞马利有关。)
8.毕邱莉和夏维的通话。夏维说,他已经打听过了,阿兰查是两三前中风的,之后老公就跑了,她也回到小镇跟爸妈一起住。毕邱莉表达了对阿兰查的同情:可怜的姑娘,她是他们家最善良的一个,当时,他们家只有她同情我们。
9.过去。阿兰查中风的经过。她在沙滩上和女儿打球,忽然头痛倒地,送往医院后,中风发作。
10.现在。阿兰查通过ipad告诉来看她的夏维:混蛋,我一直喜欢你;等你中风了,我们就结婚。夏维笑了笑,把手链还给了她,并祝她好运。
11.米伦接女儿出院,发现她手腕处的手链。回家之后,跟护工打听,得知是一位医生送的,马上猜到事情的原委。临睡前,她跟丈夫抱怨,他们是冲着我们来的,他们打入我们的生活了。何祥不耐烦,说她肥皂剧看多了,手链是恰多以前送给阿兰查的。
12.深夜,米伦披着衣服起床,走到桌前写了一封匿名纸条:滚出去!临出门时发现下雨了,又把纸条撕了。(高明,米伦复杂的心理活动,传达得异常精准。她当然反感毕邱莉回来,但是内心深处仍存歉疚,否则不会因为一场小雨便放弃行动。)
13.毕邱莉来到何祥的菜园,跟他攀谈起来。原来菜园是恰多生前送给他的。因为恰多知道他爱种地。何祥一开始很抵触,你走吧,我跟你没什么好说的。毕邱莉于是动之以情:你是恰多最好的朋友;我现在眼前还有你们两骑自行车,一起去酒馆打牌的画面;米伦以前还说,你跟恰多才是两口子,用斧头都劈不开。何祥被打动,说你们当初就该一起离开,那样很多人说不定还能帮你。毕邱莉说出了此行的目的:我只想请你问问你儿子,恰多是不是他杀的;我不会揭发他的;他要是跟我道歉,我也会原谅他。何祥终究还是偏袒儿子:别再旧事重提了。
别看这段戏台词多,其实非常讲究的,体现了毕邱莉说话的情商。
14.上一段落,毕邱莉和何祥的对话里提到了何塞马利。这一段便转入过去,过去的何塞马利发现警察来抓人,和同伴跳窗逃走。从当地居民帮助他们逃脱来看,埃塔在当地的支持率很高。
15.何塞马利的弟弟格尔卡走在街道上,遇见哥哥的女朋友。她让格尔卡跟她分开走,然后去教堂等她。原来作为何塞马利的亲属,他们很有可能被跟踪了。
格尔卡去废弃的仓库,为何塞马利带去了一些埃塔分子的口信。
16.现在时。何塞马利在监狱里和母亲米伦的会面。米伦告诉她,镇上已经不比从前了。那个疯女人想问他——说道此处,米伦举起右手,露出了掌心的字迹:是你吗?
PS:第一次看的时候,我忽略了米伦深夜起床,写“滚出去”的纸条,准备塞到毕邱莉家里,然后出门时又因下雨而放弃行动的细节。只注意到了仇恨,而忽略了这个细节的重点:米伦内心深处的歉疚。
回过神来,才恍然大悟,被编剧的功力所折服。
米伦的形象顿时复杂、立体起来。她的暴躁和仇恨背后,是某种心虚的表现。她知道他们一家对不起毕邱莉。
1.第四集尾声,毕邱莉寄出了信。第五集开始,在监狱里的何塞马利收到信,但画外音响起的却是阿兰查写给他的信的内容。这是处理上的亮点。我们已经知道毕邱莉的信的内容,再重复一遍,没有多大意义。反而阿兰查的心声,配合两人如今的处境,别有一番深意。
2.阿兰查的回忆。她认识前夫、嫁给前夫的始末。中间穿插她的家人对这位外地丈夫的排斥:他们不是这里人。
3.过去。何塞马利奉命击毙一中年男子;
何祥在工厂拿出一份报纸,宣布小儿子格尔卡拿到诗歌奖,老板对他表示祝贺;全家喜气洋洋,米伦说也该别人羡慕我们家了,阿兰查则打电话,提醒弟弟不要让才华被别人利用;神父找格尔卡谈话,建议他要善用他的文学才能,为巴斯克语创作。
金雕酒吧老板威胁格尔卡:希望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法西斯报纸上发声,以及从剥削人民的银行那得奖。
之后,格尔卡拒绝去烧恰多公司,被老板威胁:你知道这次行动,就别想退出。格尔卡无奈,只能违心地去了。但在扔燃烧瓶时,被恰多发现。三人落荒而逃。格尔卡为了躲避这些激进分子,跑到姐姐家住。后来,又在一家书店找到工作。
格尔卡去美术馆看画,认识一中年男子播音员。两人一见钟情。
4.现在。何塞马利终于收到毕邱莉的信,读完,便冲进下水道。之后,他回忆起枪杀恰多的场景。但我们依然没看到行动过程,只看到结果。
5.格尔卡此时已换工作,和男友成为同事。他在电视上看到恰多被害的新闻,给爸爸何祥打电话。何祥想去葬礼,以表哀悼,但不敢去。他请儿子给毕邱莉寄明信片。格尔卡不愿意,挂了电话。夜里男友问他,会写信给毕邱莉吗。他说,不会,因为我跟他们一样沉默,这是一个人人沉默的国家,我没资格安慰受害者家属。(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从不回家看望父母,也不打电话。)
6.恰多死后,毕邱莉一家搬走,留下恰多的照片看家。夏维劝说母亲,妈妈,别让怨恨折磨我们。毕邱莉反讽,好啊,那我们去唱歌跳舞吧。(的确是她的个性,坚强,泼辣,固执。)
上车前,一工人找夏维说话,什么时候可以上班,想买恰多的公司。毕邱莉讽刺说,他不知道他那些狐朋狗友刚把老板杀了吗。并且表示,绝不可能卖公司,公司是恰多开的,恰多死了,宁愿公司倒闭,也不卖。
到新家,毕邱莉把内蕾娅当空气,完全不加理会。
女儿送给她一只黑猫。毕邱莉很嫌弃,让儿子女儿赶紧走,她要一个人待着。夏维想提醒她,但还没开口。毕邱莉就说,她早就知道了。原来他们指的是箱子里的一把枪。那是恰多生前为防身而买的。
7.现在。米伦得知阿兰查给何塞马利写信,指责她不该添乱,让何塞马利心烦。之后又骂护工,为什么要让她女儿跟毕邱莉接触,并表示要辞退护工。阿兰查大发雷霆。米伦服软。
8.阿兰查去广场见毕邱莉。毕邱莉拿出何塞马利给她的回信念起来:我不后悔我所做的,我依然是埃塔的人,我渴望看到一个独立的、社会主义的讲巴斯克语的巴斯克国,这是我最后一次写信给你,请别再接近我的家人。阿兰查表示,她会让何塞马利道歉的。
最后,还请毕邱莉推她在广场走走。
毫无疑问,第五集比第四集好,但若仔细推敲,也会发现一些问题。
比如,为什么描写夏维和内蕾娅现在生活状态的篇幅这么少?
比如,除了写信,主创就想不出其他表现毕邱莉寻求真相的情节吗?毕竟第四集和第五集,毕邱莉的行动都停留在写信上面,几乎没有推进。
比如,从第一集开始,我们就知道米伦和何祥、阿兰查不和,此后反复争吵,已经没有新鲜感了。
凡此种种,归根结底,还是随着剧情的发展,没有转折,没有引入新线索,揭露的往事也多有重复,没新角色出场。导致从第四集开始,直到第五集,持续疲软。
其实,现有的角色已经足够多了,能发展出更多的新内容,但主创明显没利用。可惜。
HBO Europe出品的八集西班牙语迷你剧《祖国》是2020年最受好评的剧集之一,改编于同名畅销小说,小说中文版也已出版,名字译为《沉默者的国度》。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巴斯克地区的一个小镇上,一位老妇回到老宅,原本平静的小镇波澜再起,以往的点点滴滴渐渐浮出水面,将人们拉回到那个大雨滂沱的清晨……巴斯克独立运动及“埃塔”恐怖组织的所作所为是现代西班牙史上难以完全愈合的“伤疤”,在“埃塔”停火前的几十年里,因民族冲突而撕裂的并不仅发生在主体民族西班牙人与巴斯克人之间,而且更多的是发生在巴斯克人内部。所谓的祖国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抽象的那面旗帜代表的民族群体,而对于另外一些人而言,则是自己的家人、朋友等具体的元素,一些人为了彻底独立不惜对反对者、沉默者等所谓叛徒进行杀戮,而一些人宁愿没有所谓独立也不要沾染那些鲜血。正由于此,两个原本关系良好的巴斯克家庭被当时的政治大潮所裹挟,陷入了民族内斗的漩涡中。在附带着血腥暴力的极端民族主义的戕害下,两位母亲从闺蜜到路人再到仇人,两个家庭为此支离破碎,一而再再而三地濒临崩溃边缘,每个人都有难以消弭的创伤和痛苦,无论是加害者还是被害者,均是这场风暴中的牺牲品,时不时堕入挣扎的深渊,就像那突如其来的大雨,冰冷刺骨,痛彻心肺。剧集的画面和语言不紧不慢地表达出了这份沉重感,足以感染观众的情绪,让他们陷入剧中人物的爱恨情仇之中,也许这正是剧集成功的关键之处。最后,老妇得到了她所期待获得的真相和道歉,两位头发已花白的母亲面无表情地相拥时,两个家庭终于放下芥蒂回归正常,这一幕分明是巴斯克民族内部走向和解的缩影,观众心中的重压也终于得到了释放。唯有发自内心的反省及和解,方能让人生归于平静和安宁。
迄今为止,水准最高的一集。
1.镜头交代到恰多临死前,何塞马利拿着枪找到他时戛然而止。
然后镜头回到现在时,米伦和儿子会面的场景。米伦问儿子,我该怎么跟那个疯女人说。何塞马利告诉母亲,什么都别说,一句话都别说。(其实,联想到毕邱莉听到的是三枪,基本可以肯定,何塞马利至少是凶手之一,八九不离十了。当然,电视剧的重点不在于谁是凶手,而是在揭开真相的过程中,带出社会万象,以及复杂的人情世态。)
注意大巴上的那个孩子。极duan暴li组织不仅伤害了受害者,也对自己的亲人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伤害。
2.过去时。警察破门而入,去米伦家搜查,寻找何塞马利。在搜查的过程中,他们行为粗暴,把米伦家搞得一团糟。而且,给米伦一家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这时候围观群众高喊:快滚,狗腿子!可见埃塔在当地的群众基础。
3.毕邱莉帮米伦打扫完毕,一起去肉店购物。女店主担忧地说,她怀疑自己儿子和何塞马利都加入埃塔组织了。并且告诉米伦,她可以去金雕酒吧找帕奇,他有联络何塞马利的方法。
4.米伦赶到金雕酒吧。帕奇说,今非昔比,不能随意联络了,但是可以写信。米伦说,儿子生日快到了,她想给儿子寄生日礼物。在对话过程中,帕奇说,她应该为儿子感到骄傲,因为他们在为巴斯克奋斗。
5.回到家里。米伦和何祥临睡前为儿子的所作所为产生冲突。米伦开始认同儿子的行为。何祥则因好友恰多被勒索威胁一事,心生反感。两人吵着吵着,又开始了互相指责、埋怨。(洗脑奏效)
6.米伦去教堂寻求神父的安慰。神父说,何塞马利他们在为一个光荣的组织而奋斗,没有他们,谁来捍卫巴斯克语?神父瞥了外面的毕邱莉一眼后,又劝米伦少跟毕邱莉这种有产阶级来往,他们是剥削者。(神父的伪善可见一斑。如果说捍卫巴斯克语的言论还有一点正当性,后面散播仇恨的行为则完全失去了一个神父应有的宽容。毕邱莉只是相对富有,并不是类似警察官员这样的暴力机器的化身。)
9.现在时间。因为米伦去外地探监,毕邱莉有机会和阿兰查说上话,她表达了对阿兰查的同情。也从护工口中得知,米伦常去外地看何塞马利。这时候,米伦乘坐的大巴出现。毕邱莉于是离开去墓园。
10.过去时间。米伦一家收到何塞马利的来信。信中说,他们没必要担心,组织势力越来越大,越来越多人支持他们。
米伦和毕邱莉在常去的地方喝咖啡。米伦说着关于儿子的种种,毕邱莉反问,如果何塞马利才是伤害别人的那个人呢?米伦坚定地说,不管怎么样,他都是自己儿子,她永远是他的妈妈。(米伦已经做出选择。)
出门时,他们又遇到游xing队伍。这时候,米伦已经想要加入游xing队伍了。(转变发生)交谈时,米伦说漏嘴。毕邱莉这才知道丈夫收到埃塔的威胁信。
11.恰多一到家,毕邱莉便兴师问罪。恰多抱怨了几句,自己虽然有钱了点,但也没做什么缺德事,创造了很多工作岗位,也很好说话,埃塔分子为什么单单威胁他呢。毕邱莉虽然担心,但也确实没什么办法。
第二天,内蕾娅要去参加致敬埃塔分子的大会,于是找老爸借车。毕邱莉极为反对:埃塔刚刚威胁你,你却借车给女儿,让她参加致敬埃塔分子的致敬大会,有毛病吧。恰多却笑着答应了女儿。等内蕾娅走后,恰多才说出了他的考虑:内蕾娅什么也不知道,找点乐子而已;她和这些人走得越近,埃塔分子越不会找女儿的麻烦。
父母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写得力透纸背。
12.内蕾娅和朋友出发前,得知阿兰查没来。去朋友家找她,发现她躺在床上,萎靡不振,对埃塔组织并没有什么热情。(对比,加深了未来的内蕾娅自责、内疚的心理。她将要为此背负巨大的负罪感,心理创伤)
13.内蕾娅和朋友开车去大会现场。途中,被警察拦下,搜身,xing骚扰。(这里可能是为了尽量客观地交代当时的西班牙政府对巴斯克语以及巴斯克地区的打压,以及警察的残暴。)
14.恰多和何祥打牌,回家,发现家门口被涂上“恰多往外说”的大字,心生恐慌,赶紧找涂料,把字迹遮住。当晚,夫妻俩的忧虑越发深重了。
15.第二天,恰多和朋友外出骑自行车,看见大量的“恰多往外说”“恰多叛徒”“恰多婊zi养的”“恰多剥削者”出现在小镇的墙壁上,还有一个画面外的人突然喊了一句:“恰多,婊zi养的!”
一路上,谁都没有说话。骑完自行车,恰多照例和朋友去山毛榉林酒吧喝酒,却发现没人搭理自己,连最好的朋友都背弃了他。恰多转身离去。
这个段落堪称大师手笔!几乎没用一句台词,便将那种可怕、窒息的氛围传到到位。一夜之间,天翻地覆。当恰多孤身一人骑着自行车经过大桥时,真是令人五味杂陈,心情复杂。
当然,这并不说不用、少用台词便天生比多用台词更高级。而是使用得当。这个地方是为了刻画因标语出现,集体一夜之间开始排斥、仇视恰多,而选择了一个沉闷、窒息的段落,一切尽在不言中,可谓用得恰到好处,锦上添花。
此处,若把集体对恰多的排斥、仇恨用激烈、外露的方式表达出来,反而形容不尽。
16.同样的,作为恰多的妻子,毕邱莉去肉店买肉,也遭到女店主的排斥。毕邱莉委曲求全,反复让步,女店主却怎么也不肯卖东西给她。连在场的闺蜜米伦都翻脸不认人,不与她说话。
毕邱莉强忍屈辱,转身离去。
当她到家给米伦打电话时,米伦却二话不说,挂掉了她的电话。
毕邱莉面无表情地坐在沙发上的画面真是令人心痛。
17.米伦和何祥在餐桌前的对话。何祥言语中流露出同情,米伦则铁石心肠,与他们划清界限。
18.现在时。老年的毕邱莉坐在桌前昏黄的灯光下给何塞马利写信。她字斟句酌,处处为对方考虑,甚至怕因使用西班牙语的你好冒犯何塞马利,而试图改用巴斯克语的你好。(忍让、大度到何种地步。)
信的大意:何塞马利,我是毕邱莉。还记得我吧?我并不想打搅你。相信我,我没有恨意。我真心地、真心地请求你告诉我你所了解的事实。如果你不想写信的话,我可以去监狱看你。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在死前知道真相。
写到这里,毕邱莉突然极为痛苦地呕吐,然后摔倒在地。
——这一段催人泪下,把我都搞哭了。
当然,要特别解释一点。毕邱莉绝不是圣母。从她义正言辞地拒绝神父劝说她离开,便可看出,她有态度,有立场,不为外界的排斥和反对所动。而是到了老年重病缠身的阶段,迫切地渴望找到真相。
而且,她毕竟六七十岁了,活了大半生,想必也想通了,仇恨只会制造仇恨,解决不了问题。有条件的宽容和原谅才能真正放过自己。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具有主流意识的好剧,从观看过的为数不多的几部西班牙剧来看,西班牙的影视制作还是有一定水平的。以八集这样的迷你剧长度,深刻地阐述了激进主义带来的社会、社区、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危害。 从故事讲述和人物刻画来讲,也是成功的。该剧放在一个激进民族主义这样一个十分沉重的背景下,从一个事件入手,深刻地阐述了两个家庭的遭遇,每个家庭成员丰富的感情历程,刻画的非常仔细。深刻地阐述了激进主义给社会,社区,家庭和家庭成员之间造成的深刻的隔阂,最后,大家达成谅解和和解,表达了希望有一个民族和解美好的未来。最后两名主人公,就是两个家庭主妇的拥抱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在批评激进主义的价值观的时候,也采取一种比较冷静的姿态,剧中有句话非常深刻:你以民族的名义做这件事情,你征求过整个民族的意见吗?
整个剧的摄影色调偏暗蓝色,呈现出该剧的稳重,忧郁,沉重的主基调。拍摄手法也比较独特,两条时间线就是过去和现在,又从不同的人物角度的回忆,来充分描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当然,唯一让人在观影过程当中觉得比较费脑的,也是不断的回忆闪回。我在观影过程当中也掌握了一个小窍门,就是从剧中人物的头发的颜色和发型,来判断是过去还是现在,两条时间线的分别。
当使用祖guo或者民zu作为标签过于激烈,就要小心了,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无论目标好坏,都和法西SI无异。
只会把怒火烧向自己人,这种无能就像一个只会对自己家人发火的醉鬼!
人類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找個莫名的由頭來互相傷害了。一直以為自己從來沒聽過ETA的新聞,畢竟在我成長過程中這個組織基本衰退沒存在感了。直到看劇時查了下巴斯克有什麼名人,看到Lizarazu才想起來,很小時後隱約還記得在拜仁踢球的Lizarazu被什麼恐怖組織勒索過。再一查舊新聞果然就是ETA。就跟劇裡他們向Txato敲詐“革命稅”這事一樣,就還好沒造成Txato那樣的慘劇。不過想想隨便一個我知道的巴斯克人(還是生活在德國的法國巴斯克人)就有過這樣的遭遇,當時當地人的生活環境大概比劇裡更可怕吧…
可以代入曾经发生在和正在发生在我们国家里的一些事情。
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极其容易不自知的滑向极端民粹主义的深渊。当埃塔军事派上位后,这个组织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借“革命”“自由”“解放”行恶,本质还是行恶。
这里的人物应该性转一下。正常的母亲没有说儿子当杀人犯还觉得高兴的。阿兰查和内蕾亚值得更好的结局。他们建立的文化充满了仇恨,战争,流血,暴力……这个故事只是一片,还有许多变奏,在不断重复的上演。而女人们要么成了恶的协同者,要么成为被残害的人,过着破碎的生活。阿是善,然后还“被迫”中风,内则是逃离了,但是内心的破碎她仍然携带着。片头不错。配乐好。出现喵星人好评
“在征得这个民族同意之前就以她的名义去杀人了”;拿起枪就自以为是英雄,所谓勇猛不过是懦弱;站在喊口号斗争的第一线,也不过是为了“能安心活在一个人人沉默的国家”。大篇幅刻画的Miren,从头到尾的愚昧却理直气壮的恶人、红卫兵、“西西里式”妇人,我鄙视她,无法对她的遭遇产生任何同情,也别想因为她是一个母亲就要求我理解她
HBO出品到底还是不一样, 导演摄影叙事节奏及角色的塑造演绎都无疑达到近年来看过的西语剧顶级标准。当我们作为旁观者回看某段"特殊时期"历史的时候, 那些冷静的叙述和冰冷的数字又怎能呈现出背后万千个像剧中两个普通家庭一样血淋淋的崩塌撕裂和活生生的苦痛悲戚。收到信当天也像那个午后一样下着大雨, 她回想起最后一次全家四口的相聚, 她笑着让六尺之下的他像以前给他暖床一样暖暖墓地, 她在教堂前的广场终于重新拥抱了那位邻居, 如果这一切未曾发生, 她们可能一直是无话不谈的闺蜜。乱世潮褪, 有的早已被挟卷而去, 留下的也皆是伤痕累累的蝼蚁。
可以不相信政治,但要相信人情与良心。阿兰查让人看到太美好的灵魂。
不是happy ending的happy ending。第一次感觉到剪辑就像在拼图,一块一块的把片段还原出那天的真相,虽然猜的八九不离十。年轻时候真是这样,什么都相信,还深信不疑,直到被生活的嘴巴抽个没完。能打醒还有救。。。
表面缓慢沉闷的节奏一片死气的色调和若有若无的配乐下是剧烈的情感冲突和信仰困境,反差被拉到极致。时间线中过去与现在的相互纠缠和情节发展平衡得恰到好处。刚开始看时不小心睡着,看到后面逐渐进入剧情完全忘记了时间。在如此克制的故事讲述中,依然能被溢出的情感冲击到。年度十佳。
很有可能是最近几年最好的电视剧之一。
制度让善良的人明白痛苦
近两年看过的最好的西语剧,没有之一。一场与恐怖组织的联系,让每个家庭中每个人身陷囹圄。在充斥着“自由,独立”口号等浪潮中,多少家庭背后的悲壮哭泣如巨浪被淹没呢?
2022.07.04 ~ 2022.07.09以小见大,最后又回归到小,而这个小,其实孕育着大。非常不错的剧集。
今年最好的剧集,讲述极端民族主义怎样撕裂、毒害、毁灭了普通人的生活,浓烈的情感弥漫的伤痛就如剧中巴斯克小镇时时不期而至的瓢泼大雨。原著名为《沉默者的国度》,对照现实,并不遥远。
论上个世纪历史哪个国家不是“龟裂的大地重复着悲伤”呢?不得不说天佑USA了,没有旧大陆的历史包袱
近乎杰作。对于极端主义的拷问,对于人性人心复杂幽微的呈现,感情和信仰的冲突,煽动和理性的对立,一切都缓慢悠长地讲述。这些人信仰的到底是什么?争取的又是什么?如果不以暴力的方式是否能达成他们的目的?暴力有正义和正当性吗?一切都是慨叹。
“埃塔”ETA成立于1959年,主张在西班牙北部和法国西南部巴斯克地区建立独立国家。过去几十年间通过各种恐怖手段夺走了800多人的生命。典型的恐怖组织。2011年10月,“埃塔”宣布将永久停火,2017年4月,“埃塔”宣布解除武装。他们已经穷途末路。电视里面我们看到他们跟3K党没什么区别。
看似节奏缓慢实则气氛掌握得微妙,演员选的很好,希望HBO以后多拍此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