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与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境相通的两人最终走进了彼此的生活。导演很巧妙的用梦境将现实中格格不入但渴望爱情的两人联系到一起,而这场充满灵性的爱情恰巧发生在一个屠杀生灵的地方,是否应证着人们正在亲手抹杀灵性的来源?梦境画面的处理很唯美,现实镜头则残忍的多,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依然不太认同故事中女性迁就退让而男性自怜自哀的价值观!6分!ps:灵止于肉!
如果不是北影节,可能终其一生我甚至都不会去看这部“金熊奖”影片,就是这么阴差阳错的偶遇,没想到这部电影的竟然给了我如此意外的惊喜。、 这是一部用“血腥残忍”包装起来的纯爱电影。 故事中的男主是个怪人,外形放浪不羁一只胳膊坏掉了,经营着一家屠宰场,内心却文艺的不行。如果说男主是个怪人,女主则不仅仅只是怪了,像神仙一般一尘不染,一切干净的如雪一般。不仅外在行为的怪异,女主还有超越常人所能理解的记忆力,和对一切都不知所谓的态度。 开篇并没有交代太多的背景,女主去男主的屠宰场做质检员,故事开始于一个盗窃案,警方来给所有嫌疑人做心理侧写的时候男女主角惊讶的发现两个人每天做着同样的一个梦,在梦中,男主是一头公鹿,女主是一头母鹿,两头鹿一起在雪原上奔跑。 本就对女主有好感的男主蹩脚的跟女主搭讪、约会,但干净的如一张白纸一样的女主面对这样的第一次心动却不知该如何是好,一次次冷漠的表现吓退了男主。 甚至因为双方的信息不对等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误会,在激烈的心理斗争之后女主选择了接受男主的好感,但男主却以为这是女主对他的戏谑而拒绝了她。于是第一次恋爱却无果的女主…自!杀!了! 本来这是个忧伤的故事,但在影院中观看这些情节却有着异常的反差萌,引发了一阵阵爆笑。流淌着鲜血的手臂和纯白的身体强烈的色彩对比刺激着我们的感官,当然纯爱故事要有个美好的结局。男主改变心意,女主紧急包扎后去找男主两人Happy Ending。 奇幻与现实交杂,屠宰场的鲜血淋漓与梦境中的纯净相互映射,这部导演用女性细腻的思维将这个玄幻的故事讲的很纯粹,当然也造成了意外的笑果。 男主女主最后会幸福么?可能不会,两个人都太怪异了,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但是孤独的心需要相互抱团才能够取暖。 很喜欢女主的人生态度,一切都不重要,像是看透了一切一样,当感受到心动,迷茫不知,用心去感受。 听着一首喜欢的歌,脱光衣服,划破自己的手腕,看着鲜血如注,接到电话,从未慌张的女主第一次加快了语速,我还有一些事要做… 那一天,女主第一次睡的这么安稳… 那一天,那两只鹿没出现在雪原上… 那一天,两个怪人成了茫茫苍生中,最普通的两个人… 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平凡,何尝不是好事…
本片拥有欧美爱情电影里难得的清新、淡雅、干净,这得益于女导演的细腻才能带来充满负氧离子的视听语言。电影最大的惊喜来自于它的创意,一个渐老头的孤寡男人,一个有交流障碍症的年轻女孩,通过共享梦境,潜意识地走进对方的生命,最终灵肉合一后梦境便消失了,两只刺猬学会了拥抱彼此,同栖共眠,虽然过程中有过二选一的生死抉择,要不爱,要不死,但她可以坦然地面对和接受一切。女主白得发光,跟电影一样,美得空灵,富有诗意,这就是典型的超现实主义,它对得起一座金熊奖。
安德是一家屠宰加工厂的财务主管,也是厂里的半个老板,左臂瘫痪。工作期间除了办公室和食堂,基本也不去其他地方走动。休息期间厂里的男男女女聚堆聒噪,他也不去凑热闹。下班后吃个快餐,去便利店买上两瓶啤酒,回家后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到睡着,一天就这么过去了。
是日厂里来了一位新的质检员拉兹·玛丽亚,肤白貌美。安德无意间透过窗户瞥见她,开始留心起意。
因为她在人群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独来独往,连两只脚尖都要对齐墙角的影子线。
午餐时分,安德上前搭讪,但是由于玛丽亚有严重的社交障碍,除了野菠菜碎南瓜这样与打饭有关的尬聊,还无意间戳中了安德手臂残缺的敏感要害,因此谈话草草收场。
期间厂里发生了一个偷盗催情粉的事件,在警员的配合下,请来了心理咨询师来参与调查。
丰乳肥臀的咨询师惹得不少人都想多看两眼,安德也不例外。除了问一些初夜、遗精等这些与性有关的话题,还问及了梦的内容。
这个安排可谓相当精妙,之所以请心理咨询师是因为,老板觉得催情粉被盗一定是心理变态的人所为,而问及性的问题暗指肉体关系和本能的欲望,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出梦境。因为安德和玛丽亚这俩个性格孤僻不合群的怪咖晚上会做同样的梦,就是开头冬日的森林里仅有的那两头麋鹿,他们没有交配,只是一起觅食、漫步,最亲密的时候仅仅是碰碰鼻子。
听说过灵魂伴侣,但是梦境里相识还是头一次(难道是量子纠缠?)
影片最抓人的地方,除了题材的新颖,最喜欢的莫过于极富美感的画面,恬静、空灵、缓慢、诗意。
超现实女性导演的作品,细腻到令人发指。
小到一只苍蝇、一粒落在餐桌上的盐巴、一枚回形针、一支笔、一双鞋等,都纤毫毕现。无论是一滩血迹、人体的手臂和臀部、一头牛还是一片森林,都以极其静态的方式一一呈现。
所以,这部电影简直是强迫症的福音。玛丽亚的强迫症,让他与周围的人群格格不入,活得像一座孤岛。
甚至,因为牲口超出2-3毫米把肉品降为B级。
随着催情粉偷盗事件的水落石出,安德开始渐渐打开自己想心门,玛丽亚也尝试着走进安德的生活。
从不用手机的她买了新手机,约安德一起睡觉,当然了,是纯粹的睡觉!
但是她对肢体接触极其敏感,这让安德以为她不过是和之前交往过的那些女人一样,每当他觉得可以开始一段恋情时,无一例外被拒绝。
这是安德不愿打开自己心门的原因,这个误会也让玛丽亚之前的努力付诸东流。
她买CD学着听情歌、在清洁工阿姨的建议下矫正走路姿势,按照心理医生的指示练习抚摸,抚摸牛背、黄油,通过黄色电影了解男女之事,买来公仔抱着入睡,去公园里看恋人接吻,躺在草地上感受洒水器滴落到皮肤......
这段要是孤独症患者看了,不知作何感受。
牛肉与灵鹿,是影片两个关键的意象。有关牛肉的镜头大都是有很强的冲击力,比如那些喷涌流动的血迹,当然这与后面她极其暴裂的割腕镜头相暗合。而体现灵鹿的镜头则十分唯美、静谧,像童话世界一般。由梦联结,进而产生内心的波动,身体是他们最后度过的一道关卡。
虽然故事临近结尾有点流俗,但是瑕不掩瑜。个人十分喜欢,因为自己曾经也是质检员,把规定当成准则,强迫症更是有着强烈的代入感,比如我会把钱包里的纸币按照面额大小整理起来,再把皱角抚平,不同衣架的颜色都会分类。
虽然不会像女主那样有着超强的记忆力,把白天的对话内容复述一遍,但是对着餐盘喃喃自语,也是常有的事。
而且也是离群索居的人,喜欢一个人坐在黑暗里,落寞地发呆。
喜欢在饮料的冰柜门上哈气。
每次路过邻居家,还要把她家门口的地毯用脚拨正。
看到女主,也看到了自己。
PS:我这种人大概是没救了吧!
差点忘了说,片尾曲超级好听。
柏林电影节诞生于冷战中的西柏林,在美国占领当局支持下成立,多少有点儿展示联邦德国文化繁荣的意思,之后的选片也有很强的政治意识。艺术之外,节会在社会政治议题上非常活跃,如1987设立LGBT电影泰迪熊奖,早了威尼斯的酷儿狮整整二十年,戛纳的酷儿棕榈就更晚了。
过去两年的金熊奖都被授予政治性极强的作品:2015年的《出租车》(تاکسی,又译《德黑兰出租》)是一部讽刺伊朗政府特别是其文化审查制度的伪纪录片,导演贾法·帕纳西(Jafar Panahi)曾因言获罪入狱服刑,该片送去柏林时他被禁止出境,由他片中出镜的小侄女代领金熊;去年的《海上火焰》(Fuocoammare)是一部难民题材的意大利纪录片,在欧洲难民危机最热门的时候问鼎柏林,政治意味十足。
但没有任何艺术电影节是纯粹的时政应声筒,同样是来自伊朗和意大利的金熊奖影片,2011年的《一次别离》(جدایی نادر از سیمین)和2012年的《凯撒必须死》(Cesare deve morire)就更多以艺术取胜。如果说它们有什么“政治”的地方,那也是广义的政治,是对人性和社会中更为隽永的命题进行探讨——亚里士多德说,“政治”是人与人在城邦中共同生活的技艺。有人类社群的地方就有“政治”。
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仍有大量政治、社会议题影片。为芬兰大师阿基·考里斯马基(Aki Kaurismäki)赢得银熊奖最佳导演的《希望的另一面》(Toivon tuolla puolen)是对难民话题风格化、戏剧化的处理,评委会大奖给了法国、塞内加尔合拍的“黑人电影”《菲丽希缇》(Félicité),最佳剧本授予变性人题材片《普通女人》(Una mujer fantástica)。阿尔弗雷德·鲍尔奖获奖片《糜骨之壤》(Pokot)十分露骨地宣扬女权主义和动物保护主义,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在记者会上毫不掩饰其政治意图,说她之所以选择这两个角度,是因为政治之恶一定会攻击社会上的进步观念(女权)和自然的和谐(动物),明指美国特朗普政府。
然而,在一阵热闹和群情激昂过后,由荷兰名导范霍文执掌的主竞赛国际评委会把最高奖项颁给了一部恬静内敛又震撼人心的佳作——匈牙利影片《肉与灵》(Testről és lélekről)。
影片没有宏大的叙事,故事围绕人过中年、右臂残疾的屠宰工厂老板安德烈(Géza Morcsányi饰演)和新来的质监员玛丽亚(Alexandra Borbély饰演)展开。记忆力过人的玛丽亚在待人接物、社会交往上有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强迫症,以至于完全无法融入任何群体,过着孤寂的生活(她的这些症状其实非常符合某些自闭症人士的情况,但我们不作专门意义上的精神病理分析)。安德烈虽然是个成功的商人和管理者,却因为年龄、身体和家庭原因,也独自生活,他的孤独感似乎比玛丽亚更强烈。导演用来展现两个人物的手法用尽了电影作为“整体艺术”的所有潜力,不仅以其他人物的聒噪来反衬两人的“静”,还用构图来制造隔离感、幽闭感,用光影和明暗来强调人物内心的阴影与孤立感。
作为视听艺术,电影不能像文学作品那样直接把人物心理用文字说出来(旁白是拙劣的电视剧手法),它必须把内心世界外化出来,比如世界上被用最多的桥段:主人公一伤心,天就下起雨来。但《肉与灵》却把这种“外化”做得极其高明,比如在拍摄玛丽亚公寓时,布景和调度采取冷色调和极简搭配,高亮的灯光和白色陈设让人联想到医院,制造出强烈的病态环境和隔离感。人物的塑造并不独是演员的责任,视听光影的一切元素都被调动起来,整体的氛围和风格慑住观众的感官,直接控制我们的思维和情绪。
推动剧情的矛盾有些超现实意味,在厂里养殖牲畜要用的催情药被盗后,警方建议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评测。安德烈和玛丽亚也因此发现会做与对方同样的梦,并相互进入梦中进行互动,他们分别化作一雄一雌两只鹿,在冰天雪地中饮水、游走。本来就互有好感的两人开始艰难地尝试交往,影片的哲学深度也由此再上一个层次:梦境与现实跟之前就铺陈好的物质(居所陈设等)与内心,两组二分法重叠在一起。电影用实在的图像外化人物内心的手法已经消解了后一对二元对立,前一对也会随着剧情的推进合二为一。
不过消弭梦与醒的边界并不容易,玛丽亚的交往障碍包括肉体接触,更不用说性爱。她内心的爱情与肉体的抗拒又形成一对矛盾,点出片中另一个主题——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困难。玛丽亚的抗拒是一种心理障碍,但安德烈将其理解为年轻女子的犹豫不决,以为玛丽亚对他的感情有所保留,或是嫌弃他衰老残缺的肉体。人们相处时一切的语言和行为都是一种符号、一种信息,我们依照自己对社会交往规则的理解发出信息,也以这套规则去解读接收到的信息,于是误解时时产生。最典型的情况就是安德烈这样一个心理成熟、经验丰富的人按照社会上最通行的规则去解读身边的一切信息,这种解读是正常的,但它是庸俗的,让我们错过生命中许多美好的东西。
影片相当一部分讲述玛丽亚怎样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来“学习”恋爱,她观察公园草地上的恋人,听情歌,抚摸绒毛玩具甚至屠宰场的动物来练习肉体接触。不喜欢该片的评论者往往将这个过程视为“治疗性冷淡”,但《肉与灵》并不在于纠正任何心理状态,而是在于突破自缚的茧,重新拥抱“他人”,因为人性在人群中被定义,在交流中被塑造。玛丽亚的努力就像是在学习一种语言,一套她爱的人能够接受的行事规则,以便释放出的信息能够抵达他的内心。符号在一次次被翻译解读后往往面目全非,人类之间的每一次交流都是一次冒险,而我们都像玛利亚一样在练习,以期摆脱辞不达意的窘境。这样的努力艰苦卓绝,很多人中途放弃,选择继续误解,于是有了冲突、仇恨、战争;而只有爱能够为我们提供足够的动力,继续在符号和意义的汪洋中航行,努力抵达另一个个体的内心。选择误解和仇恨是容易的,选择爱和理解是困难的,为了让爱得到回报,我们需要时间,需要修炼。
在东欧影人近乎完美的构图和调度之下,《肉与灵》把针锋相对的二元矛盾调解开来,让它们融为一体。物质与灵魂、图像与内心、意图与诠释,全部被捏合在一起,梦境与现实的边界变得模糊。然而为了达到这样灵活、模糊、宽容的结合,导演选择了两个本就残缺不全的人,因为看上去健全的人很容易在遵循“正常”社交规则的同时,把这一系列二元认知的弊端掩盖起来,从而在个体之间保持安全而虚伪的距离。她需要找到一个极端情况,来展现人之为人本身的残缺和孤独,而爱和修炼是唯一的解决方案。
片中激发起玛利亚情爱和欲望的歌曲是英国歌手劳拉·马琳(Laura Marling)2010年的单曲《他写给我的信》(What He Wrote),歌词灵感来自于战时一位女子写给前线丈夫的信。其中有两段在片中不断复现:
He wrote, I’m broke, please send for me. But I’m broken too, and spoken for, do not tempt me.
他写道, 我一无所有,快来找我。 但我也是残缺的, 无法为自己言说, 别再诱惑我。
We write, that’s alright, I miss his smell. We speak when spoken to, and that suits us well.
我们通信, 这样挺好, 我想念他的味道。 我们说话只为回应他人, 这对我们都挺好。
每个人都是残缺的,渴望在他人和爱人身上找到救赎,但仅是凡人的对方亦自顾不暇。人的终极孤独让我们思念爱人,但在信息不畅、符号沦陷、交流无法进行的时候,让我们能够牢牢抓住对方的是气味这样肉身的实在,它像锚一样把遥不可及的爱人拴在我们身上。当灵魂与肉体同时陷于人类的终极痛苦中时,它们相互扶助来度过难关,它们融为一体来承担存在的重负。
同样,消解物质与意义的二元对立,也是抵抗物对人异化的一种方式。整个人类历史都见证了我们的造物和我们的价值之间的厮杀,人赋予物件价值和意义,物却也能反过来规训我们的价值观和对意义的理解。影片前半段不短叠加的工厂机器、动物尸体、房中陈设,把现代资本主义文明推到恋物癖的极端境地,而这一切冰冷的物件最后被两具欢愉的肉体摧毁。在动物性的肉欲中,我们重新找到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快感成为一种人性意义的暗喻。
在柏林电影宫被这部杰作彻底征服后,我并没有跟同行说自己有多么喜欢《肉与灵》,因为作为一名影评人,我们总是想着形式风格上的细节、剧本和叙事的打磨以及影史意义这样的问题。当这样一部完成度极高又看似很“轻”的作品出现在眼前,被它打动似乎是一件羞耻的事。而这恰恰是影片要说的人类痛苦的一种,当我们掌握了评价电影的一套“规则”后,就失去了感知的能力,恋物癖般地在自己划地为牢的界限里寻找“意义”。艺术创作固然有很多技艺和行规,但作为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存在,它也需要一种更为本能的感知。而《肉与灵》让我们感动,是因为它不仅成功、风格化地讲述了一个具体的故事,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了人之为人最根本的那些痛苦和残缺。
作为一部“女性电影”,它揭开我们伤疤的同时,又在鲜血淋漓的肉体上充满爱恋地亲吻着。当然,“女性电影”是一种本质主义的说法,可能根本就是无稽之谈。但像《肉与灵》这样似乎纯粹、纯净的艺术,并不像它看上去那样“非政治”。对人类终极孤独和交流失效的讨论,是对人与人共同生活最深入的剖析,是哲学意义上的政治。
所以也许这部导演和主要制片人都是女性的影片在德国登顶并非偶然。柏林是欧洲三大电影节中第一个把最高奖项颁给女性导演作品的,恰巧也是一部匈牙利片——玛尔塔·梅扎鲁斯(Márta Mészáros)的《领养》(Örökbefogadás,1975),此后又有前苏联导演拉莉萨·舍皮琴科(Larisa Shepitko)的《上升》(Восхождение,1977)、波斯尼亚导演亚斯米拉·茲巴尼克(Jasmila Žbanić)的《格巴维察》(Grbavica,2006)、秘鲁导演克劳迪雅·略萨(Claudia Llosa)的《伤心奶水》(La teta asustada,2009)。威尼斯在八十年代赶了上来,五年内颁了两座金狮给女性导演的女权主义作品:玛格雷特·冯·特洛塔(Margarethe von Trotta)的《德国姐妹》(Die bleierne Zeit,1981)和阿涅斯·瓦尔达(Agnès Varda)的《天涯沦落女》(Sans toit ni loi,1985),此后又有两位女导演获此殊荣。而欧洲电影的最高荣誉戛纳金棕榈至今仅有新西兰导演简·坎皮恩(Jane Campion)一人染指(《钢琴课》The Piano,1993)。
从身份政治的意义上来说,哪怕是对女性创作者最友好的柏林电影节,在它67年的历史上也仅有五次将最高奖授予她们,所以电影产业的性别平等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在今年柏林选片整体质量较差的情况下,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大奖和天主教评委会奖也都给了《肉与灵》这部主竞赛中完成度最高的作品。但更重要的是范霍文和他的六位评委用2017年的这尊金熊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纯粹、简单的爱情故事也可以是哲学上深刻的、政治上勇敢的。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艺术上的精进。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三联生活周刊》2017年2月27日。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引用。)
欲与爱
电影《肉与灵》(Teströl és lélekröl2017)表面上是讲述“梦鹿情缘”的故事,实际上是在试图回答那个古老的哲学问题:应当如何看待人性中“欲”与“爱”?一般来说,“欲”寓于身体,是一切动物的本能;而“爱”涉及人的精神和灵魂,为人性所特有。两者哪个更重要,还是同等重要,本来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一部电影又能如何呢?接下来,我们不妨探讨之。
一、关于无“爱”之“欲”
人性中似乎存在无爱之欲。屠宰厂的人事主管是一位很奇怪的存在。他制造“交配粉事件”,本为栽赃新员工桑多以便赶走他,却不经意间激活了男、女主角的“梦鹿情缘”。他之所以要如此卑鄙,表面上是因为桑多吸引了厂里所有女工,包括他的妻子,这让他心怀不岔;事实上,他早知自己妻子出轨过厂里的半数男工,可能还包括男主,为什么她这次出轨桑多,他就如此气急败坏呢?难道他过去一直忍耐着妻子的不忠,只是到现在才忍不住了?我觉得不是这样的。他有可能是因为懦弱,在他妻子面前言听计从,但我更相信他跟他妻子一样,也从未对妻子忠诚过。正因为他俩都彼此彼此了,婚姻还能维持表面的和平。只是这次的桑多,似乎过于有魅力了,吸引了大多女工,从而打破了他和自己妻子那种“彼此”的平衡,因为他很难再吸引到性伙伴了。如果这种推测是正确的,那本片是否想表明:爱和欲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即便没有爱,欲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婚姻稳固的基础?
欲的平衡被打破,固然会让这个人事主管心生焦虑,但真正逼得他快发疯的则另有其因。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他的妻子的举动,我们隐约能感觉得到他妻子似乎不再是仅因“欲”而频繁地“抛夫别子”了,因为“频繁”往往预示着性伙伴的稳定,而这种“稳定”很难仅仅因为“欲”了。正因为人事主管感觉到妻子对他人有了“爱”的苗头,那么,妻子离开他,离开孩子,重组家庭便会是下一步的事了。所以,他制造了“交配粉事件”,引来了警察的调查。作为人事主管,他当然要协助调查,这样他的妻子就没有理由不关照孩子,也就无法频繁出门约会了。无论他妻子约会的对象是不是那个桑多,但至少他暂缓了家庭的分崩。事实上,我们看桑多那么关注警察调查此事,且在警察和心理医生调查期间表现得局促不安,我们大约能够肯定,他就是那个“约会对象”。加上男主事后跟桑多道歉并提议喝一杯的场景,也能肯定,桑多虽非“交配粉事件”的直接制造者,但他确与此有关联,甚至说他是整个事件的肇始者也不为过,所以,男主请他喝一杯应当不仅为道歉,还有警告或友情提醒的意思在里面吧。虽然后来这位妻子还在找理由外出,但能在一起吃饭,这算得上他们关系有所改观吧,即便她的这次外出不是准备作个了结,但也可暗示无爱的婚姻总有危机。
男主虽然已人过中年,据他自我陈述,他也曾交往过许多女人,即便被女人拒绝了,他也不觉得有多丢脸,因为没有爱的交媾不过是逢场作戏,但在被爱折磨后的他,作出不想强迫女主的告白后,本想找曾交往过的一位女工排遣孤寂,但却主动中断了泄欲行为。这似乎是想说明,爱与欲是不可分的。
以上分析似乎可以这样总结:人性中可能有无爱之欲存在,但一旦有了爱,爱和欲的对象一定是合一的。
二、关于无“欲”之“爱”
在极端情形下能看出真实的人性需要。女主几乎是个交际绝缘体,心理差不多还是个孩童,无论是她对男人,还是男人对她都谈不上有什么“欲”;男主垂垂老矣,左臂有残疾,生活简朴,同样,我们也很难再将他与“欲”联系起来,虽然凭借他身份,他还能“吸引”女员工,但明眼人一看便知道是什么回事。如此“无欲”的人物设定,编导的意图非常明显,那就是想看看这种极端情形下,“爱”还有否可能。只因为他俩能在梦中化鹿相见,他们在现实中真的就相恋了。以此,我们可以看出,“爱”的产生并不以“欲”的存在为前提。
那么,“爱”是因什么而需要呢?我们从片中的某些细节似乎可以看出,“爱”缘于人性的孤独。社会的存在可以消灭部分“孤独”,但真正的孤独是人独处时,如果有人能够帮你排遣这种孤独,那绝对是你爱意升起时。即便如社交绝缘体的女主,当有人能陪她聊天打牌,她也能展露动人笑容;当她无法再与爱人梦中相见,那种失落、痛苦、绝望甚至想一死了之的行为我们是完全能够理解的。男主虽然老成持重,但生活经验愈丰富的人,愈能体味人情冷暖、社会的悲凉,孤独感也就会更重。“交配粉事件”,他得面对贪婪的警察,因为牛排一次为馈赠,二次便是索贿了;四年前就戒烟了,女儿竟然不知道,想要钱了才想起他这个老爸。由此,我们能够想象,男主的周围也只是一个冰冷的世界。当有人能入梦来陪伴他,即便是化鹿相见,于他而言,也定当是人生乐事了。
“爱”虽然可以独立“欲”而存在,但无欲之爱似乎难以长久。这点从他们不满足梦中交媾后的“美好”,便可以看出。将“爱”设置在梦中,无非是想表明“爱”是纯粹的,不带半点利欲的,但结果怎样呢?即便对情感体验一无所知的女主也在努力地改变自己以保证梦中的“美好”能在现实中得到延续,一旦实现不了,梦中的“爱”,她也觉得无意义了。同样,男主也想让梦中的“爱”延续到现实当中。他一步步地想引导女主从梦中走出来。当他误解了女主的交往障碍后,他就想将一切予以终结。即便煮咖啡熬夜不睡,也不想再进入梦中。
好在大家似乎都愿意祝福他们,愿意成全“爱”。所以,当他俩在一起吃饭时,她背后吃饭的人都端着盘子离开,显然这是不想打扰到他们;看到女主对着镜子长时间的照着,那位做保洁老妇人都愿意指导她一下。所以,在如此好的环境下,他们只需自己稍微努力一下,美梦自然就成了现实。(文/石板栽花 2017年11月26日星期日)
PS.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提供本片中文字幕!
这片子才应该叫<圣鹿之死>
虽然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奇绝,制作技艺也精致异常,这部获得去年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电影却没有什么打动和说服我的任何地方?这也是绝了!看时无感,观后再努力回味,仍旧没多少话可说。也许是我和我们离作者的世界太远了。少有的观影体验。
原来是一个讲述“心之壁”打开的过程,导演你听说过EVA么?神叨的配乐听的我几度差点睡着……
现实中的血腥屠宰与梦境里的双鹿奇缘,本应有的罗曼蒂克被超现实的灵魂脱壳感覆盖。全片幽默、明亮,充满光圈调至最大般的性冷淡味道。女主角演得非常好,双目大而木讷,【听音乐】和【看AV】两件人类最亢奋的事都被她完成得毫无情感!多棒的一件“机器人”哈哈哈!!!
1.两个带刺的人练习怎样拥抱的故事,暖且灵动!2.喜欢女主家,和监狱没什么区别;3.吃面包到处掉屑屑确实抓狂;4.尺度稍微有点大,厅里一片哀嚎,这帮没见过世面的😂。(资料馆大放)
#2017年度十佳#世间最浪漫的事就是当面说不出口的爱在梦里夜夜相见,真是浪漫得一塌糊涂。金熊加费比西真是实至名归。女导演细腻而独特的视角(完爆许多日本小清新啊),某些时刻让人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两生花啊蓝色啊爱情短片啊之类)。真是美好又治愈的艺术片
为什么不拍胖子服兽用春药?超想看!女主角胸也不对称耶,好感。
女主认真学习恋爱的劲儿真可爱。
视觉上的好看,白瓷片一样的姑娘有鹿的气质。共享梦境的结局不是soul mate,灵止于肉这件事想想还挺值得叹气的。
只有电影节大家才会一本正经地看一部如此weirdo的片子吧2333~男女主角皆异于常人,前者一只手残疾,身为厂长却不忍心看屠宰场面;后者记忆超常,却对一切正常人类行为有障碍(与人交谈、xxoo等)。两人因梦境一致逐渐走近,终于在一起后却不再做梦。女主割腕后接电话粗暴包扎洁癖擦血全场爆笑…
2017北影节映后交流会。据导演说,一个春日她走在路上,呼吸着春天的空气,突然就有一种感觉:身旁匆匆走过的路人说不定也有同感。于是用两周完成了剧本。她之前拍电影也是这样,先有感觉,才有故事。我作为女性能感觉到摄影机背后的女性视角。
真不愧是金摄影机得主,光影和构图都很赞。大概是太了解沟通中费力讨好却词不达意的窘境,竟然觉得这样weirdo的故事浪漫得要死。割脉场景的情绪爆发,后挫力太强。
交流障碍且强迫症的女质检员和手残的屠宰场总监从梦中交流到身体接触的玄妙爱情。从前半段折射精神、场面调度精细的森林梦境和代表身体性、纪录手法捕捉的屠宰场日场的平行间引出核心,在人与动物间建立道德、物质和情色方面的不寻常联系,对亲密情感的恰当控制和强烈的意象冲击出色维持着悲喜剧效果。
老少配,性冷淡风,做同样的梦,过同样的冷淡日子,肉体暂无感,灵魂先通电。
一个强迫症、禁欲取向和完美主义的神奇屠宰工厂和预言者故事。“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只是后半段的人物命运和情感关系走向都可以猜测得到,没有想象中的飞。
妈呀太喜欢这些设定了!干净清澈不讲废话和蠢话,冷静而又浪漫到不行。2017.12.3 重看。害羞强迫症患者的恋爱课程。梦是现实的镜子,两者相互观看和影响。(看这片子之前我每天做奇怪的梦,看过之后竟再也没有做梦了,第二次看完不知能不能恢复做梦的能力?)
非常特别的爱情电影,有格调又不失幽默,割腕戏让现场接连晕血倒下了五六个观众电影被迫中断放映,是这次电影节最特别的一次观影经历了。
关于爱
3.5 怪异的幽默感和一些灵性吉光片羽。但文艺小青年精致简洁的宜家美学缺乏生气和一以贯之的能量感,整体稍嫌断裂,构筑现代童话,明晰展现一位女性经历爱的全过程,视点好又有寓意,但没能做到短小精悍,流连于过多细枝末节,打断了该有的文气,最终失之无力。
霸道肉联厂厂长和他的迟钝超忆小娇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