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A love that never grow old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看<我的父亲母亲>。也自然不记得,曾经在哪一段情节落过泪。我就只是打开它,打算利用今天晚上难得的空闲再次重温一遍。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唯一与众不同的就是,回忆是彩色的,而现实是黑白的。
片子的基调是缓慢宁静的,色调却像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感觉上,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母性而坚定,一股子拧劲。我始终觉得他作品中的女主角,都有他自己的影子。
章子怡的演技我是欣赏的,我认为做戏和做人不能一概而论。从《我的父亲母亲》到《十面埋伏》,她渐渐学会读懂张要求的角色,并且把自己融进去,打造成导演要求的样子。一个好演员除了要将自己的理解移植到角色上以外,更要明白自己终究是导演的一颗棋子,要如何下并不是自己说了算。好演员要学会牺牲的并不只是外在,还包括自己内在的想法。她是聪明的,她的成功并不只是运气。
十八岁的漂亮少女,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
穿上新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试图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只为了让他吃上自己包的蘑菇馅饺子;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干净的情节,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眼泪却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有条件的感情不能算是纯粹的感情,充其量只能算做与现实的拔河而己。一点点感情加上一点点现实的考虑,造就大部分徒有虚名的爱情。
“先生回来啦,先生这是为你回来的啊”招娣醒来,再次听到学校里朗朗的读书声。她跑向学校,跑向那个向往己久的声音,教室的门打开,先生走出来,镜头到此为止。
然后,招娣就成了母亲。四十年后,老去的母亲,依然倔强。她依然喜欢听父亲读书的声音,“听了四十年,还是没有听够”。
儿子临走前,为了母亲和父亲给孩子们上一节课,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堂课,念的是父亲当年在开学第一天念的课文。年迈的母亲,像当年那样循声而来,在教室外的寒风中无声的流泪,心中交响着两个不同的声音......老去的容颜,永远不曾老去的爱情。
我还是哭了,为我的爱情理想主义。
2 ) 路
知道《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当然是在很早以前了,那时的我在上小学。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机会完整的看下来,直到今天。
《我的父亲母亲》当然不是一部单纯描写爱情的电影,张艺谋要表达的是一种回归(THE ROAD HOME)。
片子一开始便是一条“我”回到家乡三和屯的路,以及父亲死亡的消息。还有基本的交代——我是从小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父亲是村里的老师,而我由于在外工作忙,甚至好几年都没有回过家。回到家以后,母亲拒绝了村长说的把父亲用车接回来的建议,提出要把父亲抬回村子里下葬,让父亲最后一次再走走这条路。
之后影片就进入了最主要的部分——我对父母恋爱过程的回想。
回想部分的开始也是那条路。那条路,那一天,父亲从城里来三和屯教书。父亲到了村里,看到母亲穿着新衣裳和村里的人在等父亲。
之后,便是母亲和父亲在村里那条父亲送学生回家的小路上的“巧遇”,和母亲在学校的篱笆外的倾心。两个人自然而然的由不认识发展到认识,由相遇时的点头微笑到父亲做客母亲家时眼神的闪烁交汇。可是就在一切时机都趋于成熟的时候,父亲被带走了。母亲伤心欲绝,一次次的等待,失望。当然,父亲最后还是回来了,“从此父亲就再也没离开母亲一步”。
到此,回想结束,影片又一次的回到了现实。
回想过后,“我”终于明白了母亲为什么坚持要把父亲抬回村子里。于是在这飞雪纷纷的一天,父亲由他在这40多年教书带出来的学生抬回了村子,回到了学校前,回到了当年母亲等他看他的井边。
但是影片并没有在这里结束。
“我”这时也回到了小学校,在那唯一的一间教室里,做着和当年父亲相同的事。
结尾则是现在的我与当年的父亲在教室里教书;门外现在的母亲与当年的母亲的影象交替穿插的重影。最后的画面定格在那条通向村子的路上,路上,母亲在奔跑。。。
这是一部标准时长的影片(90分钟),故事其实也相当简单。但是我在看的时候,觉得时间过的很快,完全没有累的感觉。这要归公于导演的技巧。
张艺谋在色彩与光线上的把握技术的一贯得当在这部影片里当然有所表现。首先最突出的就是在不同的时间(过去与现在)中,黑白与彩色的运用。与大多数此类影片不同,《我的父亲母亲》中是以黑白色来表现“现在”,而用彩色来回忆“过去”。这在整体表现了本片“回归”的主题。山中的树林是比太阳更暖人的黄,母亲的头巾和那块红也是父母爱情的象征。
光线方面首先最突出的是母亲在厨房为父亲做“派饭”时通过门外射入光线角度的改变来表示时间的变化。还有就是尽量保证章子仪的正面侧斜光,在一些特殊的场景如母亲站在家门口看着父亲来“吃派饭"的时候则是正面光,而母亲在路上初见父亲害羞特写时是背光。对于父亲的正面光就相对少。.还有就是在母亲给父亲送派饭时,有一个拍摄放在长桌上的派饭的镜头,仰角拍的,母亲的派饭放在了桌子的最前端,光线只打在母亲的那碗饭上,表达了母亲对父亲的美好的爱情.还有就是打在教室里房梁上的那块“红”上的光比较特别.
至于景别,较多的是中景近景,所以视角比较真实,特写和全景也不少。全景大多是在于表现“过去”的美丽风景,烘托主题。至于人物在镜头中的位置也很规矩的保持在黄金分割线上。
运动镜头以固定镜头为主,摇镜头跟镜头等多集中在母亲的身上。
还有就是音乐。本片实际只有一曲音乐,而且用的次数很多,是用来表现或喜或悲,都只有这一首但是并不会厌倦。要说原因有两点。第一是乐器的不同:用来演奏这一乐曲的既有笛子也有唢呐,既有提琴也有合成的电声,这就使得不同的情感都有合适表现的乐器。第二就是在一些细小的地方对原版的曲谱做了改动,这样使一支曲子适应了不同表现方面的需要。
之所以我会在这夜里的两点多写下这些并不是为了分析电影手法,而是为了这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动。
我今年19岁,和许多同龄人一样生活在学校,电视,网络的世界。我们的思想已经脱离父母,离经叛道,喜欢探求新路,做事必求特例独行,自认为得到了Istyle的真经。可是我们的精神游离的太远了,先前所谓的自由到了最后竟变成了孤魂野鬼,当初所谓的自由主义也变的没有了落脚点。慢慢的我们没有了感情只剩下了会愤怒的空壳,没有了爱,没有了我们父辈的那种对爱的执着等待,在时下电影电视中的痴男怨女更是难找到生活中的原型。
我们都没有了自己的支撑,一切只要是速食就好.有过许多许多朋友,当大家聚在一起自是谈笑风声,但是分开后各奔西东时才发现彼此友情的可有可无,也曾对许多人说过"I LOVE U"可是当这样的话说的太多也就失去了那份珍贵.
迷失在夜的路灯下,看着往来在路上的相似脸,我找不到自己.
想到了影片最后,母亲在路上奔跑的身影...
3 ) 从《我的父亲母亲》,《爱有来生》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张艺谋的导演功力
在重温了一遍《我的父亲母亲》之后,我决定去找鲍十的原著《纪念》来看看。由于《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唯美的爱情电影,因此我先入为主的认为《纪念》会是一部唯美的爱情小说,但看完原著后最让我震惊的就是《纪念》中根本就没有关于青年母亲和青年父亲的描写,也就是说电影中最美的彩色片段部分,即章子怡出演的那部分全都是最先出现在导演张艺谋的脑海中。后来张艺谋找了鲍十将小说改成了电影剧本,我又去找了《我的父亲母亲》的剧本来看,坦率的说,《我的父亲母亲》的剧本与我想象中的差距还是挺大的,语言朴实无华,整个故事读起来也远远没有电影看起来那么的荡气回肠和感人。这充分展示了张艺谋的过人才华,因为他的润色加工和处理,赋予了一个原本平淡的故事美丽的色彩。无论是青春素颜的章子怡,悠扬动人的背景音乐,出色的美工和摄影,都使得电影脱胎于小说而又高于小说,这就是真正的艺术加工,真正的导演魅力。
反观前段时间我看的《爱有来生》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的整个过程我完全可以感觉到原本小说的模样,回过头去看原著《银杏银杏》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我想象中的八九不离十,也就是说这两部电影的两个女导演只是将小说翻译一般的翻成了电影,而没能进行再次的加工,不得说不是一个遗憾。
虽然说两位女导演为了降低电影的风险,首次执导都选择了独白很多的电影题材,但就从这三部电影可以看出张艺谋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他知道想要什么效果,并且能够达到他所期待的效果。
PS.后面的评论中有鲍十的原著《纪念》和应张艺谋要求修改后的小说《我的父亲母亲》,后者和电影内容是一样的。
4 ) 【短评】我的父亲母亲,极好的一部电影
今天把《我的父亲母亲》看完了,眼泪差点掉下来。好久没看到这么纯美的爱情电影了,怀念。国产电影里的精品啊,张艺谋的电影里的配乐让我特别喜欢,活着的配乐让我几米外听到都能猜到有人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配乐也非常赞,总在最恰当的时候响起。
子怡在电影里真的很美,没有宫二的霸气美,是那种纯真的美,天然去雕饰,一点也觉得那时候子怡演技青涩,感觉特别真实,就好像身边真的有这样的爱情似的。
这是一段爱情,没有断气回肠,没有惊天动地,只是在两个人之间,走过了一辈子的时光。平平淡淡,就如同农村里的生活,简单而淳朴。
现在想来,愈加喜欢张艺谋早期的作品,总给人一种特别的感觉,真实,即使时代变了,依然能感受那种真。
不需要华丽的衣着,不用如诗如画的背景,只要将画面定格在昭蒂那儿,看着她的等待,她的期盼,她的满足就够了。电影,主要讲的是母亲的角色,更多的是对她的描写,勇敢,坚强的形象,特别执拗的一个人儿,认定的谁也改变不了,可爱里带着聪慧。
儿子一开始不懂母亲的坚持,我也不懂,看了这个故事,我明白,有些东西,有些人永远不会懂,有始有终,放不下。
儿子终于完成了父亲的心愿,也是母亲的心愿,郎朗的读书声传来,母亲停下了手头的工作,朝着教室跑去,刹那间恍若隔世,那熟悉的教书声,让母亲回到了年轻的自己,那般沉醉。
以儿子的视角去讲诉父辈的爱情,让看电影的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留着自己的泪。
推荐这部我的父亲母亲,享受那种电影里的美好,有时候,幻想下也是好的
5 ) 并非大象无形
豆瓣上好多人说说这是一部简单的电影,但仔细分析不难发现,简单的仅仅是故事的情节,而在情节的背后则隐藏着张艺谋复杂的导演手法。他用繁复的叙事策略和视听手法一起构成了这部看似“大象无形”的电影。
影片从时间上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过去时间,五六十年代父亲和母亲相识再到被打为右派的父亲重回三合屯,另外一个是现在时间,远在他乡的儿子回家为父亲奔丧并将父亲下葬。两个阶段都各有一个主干故事作为支撑。
整部电影由儿子充当叙事人,起到讲述故事的作用。在故事里加入叙事人,以方便故事的讲述这种手法早在《红高粱》里,张艺谋就已经采用过,但与《红》不同的是,本片里的“我”参与到了故事中来,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构成了故事本身的一个部分。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张艺谋采用了一种类似于纪录片的拍摄风格,镜头非常冷静和克制。常常是固定机位,构图,画面都不求工整。而且大量选取了非职业演员,但与深受意大利现实主义影响的第六代不同,张的非职业演员选用更多的处于影片风格的考虑。
在现在的故事时段里,讲得是现实,而现实是冰冷的,所以张采用了低饱和度摄影,画面黑白,与过去时间画面鲜艳的颜色形成鲜明的对比。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母亲固执的要求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我”试图说服母亲,看到了桌子上父亲和母亲年轻时的照片,因此引出影片最主要的故事——年轻时候的父亲与母亲的故事。
在过去的时间段里,画面非常漂亮,高饱和度使得影片像一幅浓郁的油画。好的导演总是用画面来说话而不是自己跳出来说话,因此,童话一般画面表现了张艺谋对待这一部分影片的态度,这属于过去,而过去是美好的。
第五代是以前所未有的造型艺术震惊影坛的,而张艺谋对造型的偏爱尤甚。他非常喜欢红色,从《菊豆》里高高悬挂的红布到《摇啊摇,摇到外婆桥》里小金宝的红唇及登台演出时的一袭红装,红色也或多或少的代表了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性格。执拗,热烈,一根筋到底。在《我的父亲母亲里》红色就是母亲鲜艳的头巾,父亲最喜欢的那件棉袄,也是不顾几天的连续高烧顶着大雪想要去县城看一眼父亲,看一眼,一定要看一眼,最后昏倒在半路。其实张艺谋电影里的女性,多少投射了他自己的性格。阿伦雷乃曾经说,每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电影,只讲一个故事,到了张艺谋这,则变成了,他只拍一个女人。不管是民国初年,还是文化大革命,还是九十年代,是在大上海还是在偏僻的小山沟,讲来讲去,都只是这个女的故事。
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在过去时间段落里的拍摄手法很容易使人进入到父亲母亲的故事中去,而在母亲穿着红棉袄终于在路口等到被打成右派而几年不能回来的父亲后,影片重新进入到现在的时间段落。过去的温暖鲜艳与现在的黑暗,冰冷对比,格外触目惊心。
在张的电影里,他常常刻意的忽略时间,他的故事总是几乎可以挪移到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如《菊豆》里杨天青的故事,可以发生在民国初年,也可以发生在封建社会任何一个阶级严明的年代。但在《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片子里,他明确的在电影里表明了故事的时间,一次是母亲揭下一九五八年的日历,另外一次则是现在时间段里墙上的《泰坦尼克号》的电影海报。但这仍然是一个和时间无关的故事,五十年代的故事只是给父亲被打成右派赋予了一个适合的时代背景。但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右派身份给父亲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右派”唯一的作用就是给父亲和母亲的爱情带来阻碍。而墙上的海报仅仅是交代了时间的流逝,起到一个表明时间的作用。没有明确时间的故事,就是通用的故事,张艺谋从历史的坐标中凌空为我们虚构了这么一个故事,所以无论是哪个时间段的观众,都可以轻易的被其打动。
6 ) 乡村的爱情
影片以“我”的口吻讲述了父亲和母亲一生的爱情故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对爱的执着,土的可爱,傻的天真,都被主演章子怡演绎的淋漓尽致。影片台词不多,没有慷慨激昂,没有跌宕起伏,仅仅就是诉说一个简单的爱情故事,如小溪般静静流淌,沁人心扉。算是文艺片时期张艺谋的一部真诚之作。
我在这条路上等了你很久,终于把你等来了,现在你走了,我也要在这条路上送你最后一程。。。。。瞬间戳中泪点。
后来的张艺谋再也拍不出这种感觉的电影了
章子怡那清澈的眼眸一去不复返了,这可能是她演得最好的电影,以后也很难见这样的张艺谋了。可能还是那段奔跑那段配乐感染了不少人,故事平常简单,但是张导却抓住了那种朴素的乡村味,比如载入各大经典镜头的,章子怡那村姑漫步。7.8
一身红衣在山间奔跑的章子怡,是最动人的中国爱情。如今国师是再难拍出这样朴实无华的电影了~
没擦口红,没打眼影的章子怡,在树林里奔跑像一只矇昧的小兽;就算棉袄棉裤把她穿成了一只面口袋,那也是一只漂亮的面口袋。
我不知道怎么那么多人喜欢,平得不知道从何说起。姑娘当年的笑容确实又年轻又明亮,但是我看不出爱来自哪里。配乐不错。
章子怡好漂亮>.<
处女作的章子怡真是撑起了全片,那几步跑也真够张艺谋的又土又做作还那么美丽,叙事简化拼凑的民俗美景也就是国师能讲出这么中国式的爱情故事。喜欢她的样貌饭菜,欣赏他的声音学识,在隐去的时代背景下,这也不失为当时厮守一生的念想。电影博物馆章子怡回顾展2元胶片版。
时代背景放置于后景失焦位置,重返朴素温情感伤的中国式古典主义,相比于之前系列现实主义作品,无疑是退步妥协;不过双线并行的两个时空,在影像基调区别度上完成得很棒,摄影美得近乎理想童话(架空式现实);关于父母相爱的时光总是那么动人(真是煽情),女性再次以望夫石的姿态守望。
那经典的跑步姿势。
章子怡一身红袄端着蒸饺奔跑在山坡,相似的还有佘诗曼一身布衣怀揣着信奔跑在《火舞黄沙》中的大漠。她们都是聪明的女演员,扮演起憨傻劲儿也挺美。
喜欢锔碗这个老手艺活儿
逼人的青春。逼人的清纯。
《平凡的世界》里说:大多数人都以为农村人没见过世面,不懂爱情;实则相反,就因为她们思想单纯,没其他复杂心思,一旦拥有爱情,更会投入所有,爱的更加深沉、热烈......”
能把如此平淡简单的故事讲得那么动人已属不易,张艺谋用他的摄影功底将乡间风景拍的唯美迷人,配乐更是动听。片中的章子怡让我有看不够的感觉,大病醒来后的那一滴泪触动了我。多处旁白显得多余,大可用更细腻的影像代替。故事太过简单显得有些撑不起情感。
共和国版本的《桃花源记》。戳非常小的一个孔,不敢看动荡纷乱的时代,只看影影绰绰似乎曼妙的幻影。风雪那么大,还是愿意等。
这个电影,就章子怡一人的独角戏啊,可是有她就够了,还需要什么呢?爱情,不负执着,不负等待。
为这些向着爱一路奔跑的单纯姑娘们致敬!
章子怡和张艺谋的事业轨迹很像,越来越红,但是越来越不能给人以当初的感动。
章子仪表现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小美女初次亮相已艳压群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