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舒畅的电影,充满真实动人的细节。也许每部电影也像一瓶红酒一样,有她独样的saveur. Rien que d’entendre les premiers dialogues entre les deux sœurs, je sens l’odeur d’un film de Homer. Mais c’est pas un de Homer, c’est plus tendre, contenant une tendresse singulière que seulement les vrais observateurs de la vie peuvent retranscrire dans un film. 另外我还很喜欢影片里一些涉及政治的片段,女性的觉醒应该涉及到各个方面,关心政治也是其中之一,即使我们的想法并不成熟天真惹人发笑。
作为科依斯在1977年的处女作,影片具有强烈的法国新浪潮时期的电影风格和以电影导演理论为基础的叙事色彩。电影导演理论(The Auteur Theory)兴起于法国新浪潮时期,以弗朗索瓦·特吕弗(François Truffaut)和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为代表人物,强调导演代替编剧成为影片剧本和拍摄的主要角色,从而展现出导演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从自身经历改编的具有个人传记性质的故事。而特吕弗也凭借自己第一部长篇电影,致敬巴赞的《四百击》成为电影导演理论的代表人物。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影片创新的镜头风格,对于长镜头的广泛运用,和最后代表性的定格镜头。
而《Peppermint Soda》从定格镜头开始,以定格画面结束,不难看出科依斯对特吕弗的《四百击》的致敬。
不仅如此,在《四百击》中描绘出的压抑的童年和校园经历也成为了科依斯影片的重点。学校里严厉而压迫的老师会嘲笑从乡下来的学生,以强制学生对她的尊称来展现她的权威,美术老师会把学生的作品贬低的一文不值,一边把女孩化的精致的脸擦得面目全非一边告诉她:你应该为此感到耻辱。
而处于这种沉闷压迫的校园氛围的女孩们也同样承受着青春期的苦恼和对成年世界的好奇,她们讨论着喜欢的男孩子,充满了对于性的好奇和初潮的渴望,似乎这些可以成为她们成熟的证明。
她们的喜欢和厌倦总是来的那么简单,今天我可以喜欢你,明天我可能就因为那些细枝末节的小事而感到厌倦;今天我讨厌你,明天我可能就会和你成为朋友;在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和矛盾的特性中构成了她们的渴望与苦恼,也藏着那些隐秘的心事,而这些不会因为地域和语言的差别而有所不同:即使是在地球另一端的我们也可以感同身受,因为Anne那个永远说着“我是为了你好”的母亲和在操场上对着女孩们大喊“跑快点”的老师不仅存在于科依斯的影片中,同样也存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青春。
而就像之前提到过的定格镜头,影片中最具风格的镜头语言来自于影片两次照片的使用。Maya Deren在她的电影理论文章“The Creative Use of Reality”中表达了关于照片如何表现真实感的观点:区别其他艺术形式,照片(Photographic Image)本身就是现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它证实了真实发生的事情,甚至它就是这些事情本身。而电影画面作为另外一个世界的反射,能够让我们完全相信电影世界的真实。
而在《Peppermint Soda》中科依斯两次用影片世界中“真实存在”的照片代替电影镜头进行省略叙事:一次是在妹妹Anne和朋友去滑雪时,还有一次是在姐姐Frédérique和男友野营时。两次照片的使用反映出了照片记录真实发生事件的特性,即使没有看到Anne和Frédérique真实旅游的过程,我们却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他们从收拾行李到旅行结束的全部过程。另一方面,这种极具个人色彩的艺术选择打破了fictional film和现实世界的隔阂,充满屏幕的照片仿佛一个个主观镜头,赋予我们电影世界中角色的视角。也许旅行的过程并不是科依斯叙事的重点,而是在流动的画面,一去不返的时间中试图通过定格画面的方式留住时光,留住那些拥有大片留白和想象的美好记忆。
7.2,摄影和色彩真的清新动人,女主角越看越漂亮系列。可惜人物和剧情都太散了,像是一篇符号化了的诗一般。PS:看了其他人的短评,我才知道,女主偷东西原来是为了喝一口之前和姐姐吵架时没喝上的薄荷苏打水啊~
【7.0】有谁不爱这种充满着少女和漂亮衣服的电影呢,想把每件衣服都截图下来。叙事略微流水账了,加上自传性质,导演有点想当然了,她自己可能很感同身受,但是观众就不一定了。不管咋样,至少看完我还学到了原来法国女生第一次来姨妈有挨巴掌这种传统。
这个调调太舒服了,扑面而来的青春感
没看完。
导演在77年拍了一部发生于63年的带有自传性质的怀旧片,而我于40年后的今天仍然强烈感受到来自半个世纪前的共鸣
几十年前的法国初中生的打扮放到今天依然耐看
我来看搞拉拉,结果看了女版四百击
学校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少女的纯真得以保留。但在这样一个年纪,向外扩展生活体验的需求如此强烈,女孩们在冲突中得以一窥成人生活的复杂。学校内外的语境混合在一起,女孩们米色的风衣下掖藏着蓬勃生长的身体和心灵。首尾呼应的海滩,开头是她转身离开投入生活,结尾是她回过头含笑,又是一个春冬。
成长是,总有这么几年你忘记了你在夏日里所有不知羞的快乐,只记得吉他扫弦里唱着的等不到的人。然后青春就这么过去了,过去了再捡起来,我还可以捡起很多个夏日。夏日有多好,衣服上一点污渍简单洗一洗都不用刻意晒,穿着出去遛个弯,一切就能回复如初。我发现的太晚。夏天的风好像总在说一切会很快过去,一切都可以重来。真想一辈子躲在夏日里,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想念夏日。“和我成为恋人吧,想拥有不老的灵魂吗?快来拥抱我。”还好它总这样呼唤着我。
全程无字幕。虽然不知道在讲什么,但是很喜欢拍摄的画面质感和着衣风格。就连鞋子和包都很可爱。喜欢法国的街道。
6.5/10。想起了《不害臊的姑娘》,法国小妞电影的服装、色调、整体气息都是青春洋溢的,像马卡龙一样甜腻。两姐妹之间如果火花更多一点就好了。(知识点:法国少女第一次来大姨妈要挨巴掌)
淡淡的,如同随便一张褪色的儿时照片。因为久远而引人好奇。60年代的巴黎,古着店的衣服都还穿在行人身上。米色风衣制服里的少女们在阳光下素净又闪闪发亮;不少衣裙会想起Jacquemus SS14的海滩少女/老歌与收音机,包裹书的皮筋,少女躺在草地里的蓝白身形;厨房的明火与摩卡壶,老电影院,永远的海滩
把可以很狗血的情节都处理得相当自然,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这是导演和姐姐的故事,巧的是末尾演莫里哀的Trissotin也是刚看过的《女学究》。“真奇怪啊,起初我们明明讨厌对方”,青春就是这样的一言难尽。五年后,导演拍下了母亲的故事“Coup de foudre-1983”,那个结尾,则成了这部的开头。
these green and sweetly smelling crops
啊
差距感
法国少女心事
所谓的文艺,只是法国中产阶级的日常而已:不总是诗的少女情怀,不总是快乐的校园时光,不总是温暖的家庭生活,不总有正确答案的人生,构成了平淡也最真实的回忆。法式教育总是浮现出《操行零分》那样的自由和无政府主义,爱欲和亲情关系是皮亚拉式的探索,当然最后定格的回眸就如同《四百击》
几乎身边所有人都对你说过刻薄的话,以温柔或绝情的方式 内英字 https://m.weibo.cn/6289063787/4255119157137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