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版《狩猎》——谣言可怕,人性更甚
国产电影良心之作,电影翻拍故事改编得不错。 影片开始,一位女学生遇害,谁是凶手,杀人动机是什么?怎么杀的?这一连串疑问引导着观众追寻下去。接着,第一个嫌疑人出现了,一个文质彬彬的男老师,根据凶杀片不成文的套路之一,第一个嫌疑人通常都不是凶手。被警方传唤后,男主的生活、工作也开始受到严重的影响。 本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刑侦片,导演的用意显然也不在于此,这一点从导演花费大量时间和镜头描绘男主周边人的怀疑、报复、猜忌可以看到。那么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 我的理解是:人性的冷漠与黑暗以及谣言的可怕。 仅仅因为成了嫌疑人,并没有实际的证据,也尚未定罪。原来周围学生的善良单纯、同事的亲密、领导的和善、恋人的体贴这些美好的东西一瞬间都不见了,取而代之的大都是黑暗的东西,怀疑、冷漠、逃避和推脱,世道人心,如此冰凉。 男主被同事和领导“善意”的劝说休假,(暂时)丢了工作;家里被人打砸一通,波及到生活;更让人唏嘘的是,这种恶意也波及到了女儿,在学校被同学泼墨水,进了医院。如果说谣言只是一团火,那么人性的黑暗就像一桶油,让火愈演愈烈。 谣言的确很可怕,但比之更甚者,是人性的冷漠与黑暗。 电影中有一幕,让我记忆深刻,林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自己去找证据,来到了其中一个学生家里,想了解下情况,可是却遇到了阻碍,有个男的讲了下面的话,
(我了个去,你知道个毛线?!一切还不都是你自己的意淫,自以为是的猜测和推理。)虽然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但我依然能闻到你身上的那股深深的傲慢与偏见。 因为偏见,傲慢自大,就把谣言当真理,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了法官,自以为是地剥夺一个普通人为自己辩解的自由和权利,宣判一个人有罪or无罪。 不过正义总是会得到声张。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凶手最终被抓到,事件的真相也让人深思:凶手之前在学校做宿舍管理员,有一次,学校女生宿舍发生了内衣丢失事件,因凶手被目击曾经出现在女生宿舍楼,就成了嫌疑人,还有人(就是被害人)作了证,虽然最终也没有什么证据,但凶手也丢了工作,有一次被人在路上砍杀,差点儿因此丧命。所以凶手怀恨在心,为了报复,杀害了被害人。又是一个因谣言和人性黑暗而酿成的悲剧。 影片如果到此就结束,我想顶多算个水平一般的片子。还好,导演还加了最后一幕,男主的车被人恶意泼了污泥。
是的,凶案都结束了,真相也大白了,但谣言还没有消失,恶意仍在残喘。 很可怕,不是么?但这就是人性。喔,还有,“沈腾”演得还不错 后记: 我毫不怀疑,本片儿是致敬丹麦电影《狩猎》:男主同样生活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小镇,日子过得很平静,突然有一天,这份儿平静的生活被一个恶意的谎言打破了。男主以猥亵幼童罪名遭到警方传唤询问,周围的人开始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他,同本片一样,儿子、生活、工作都受到了影响,朋友也开始怀疑他。当调查结束,警方没有找到任何证据能证明男主有罪,男主以为,甚至我们也以为生活要回到正轨了。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男主与儿子在一次狩猎中,遭到一次枪击偷袭,虽然没有受到伤害,但那声枪响仿佛提醒男主,也提醒我们,谣言还在继续。 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原版,导演改编的还不错。
2 ) 幼稚可笑的片子!为了刻意营造戏剧冲突,违背了很多基本常识!
幼稚可笑的片子,为了刻意营造戏剧冲突,违背了很多基本常识!
首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警方竟然给仅仅是带走问话的人上手铐,太可笑了!而这正是推动整个剧情的基础,基础就有问题,可想而知后续的情节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再有,男主问警察案子的进展,按理说警察应该无可奉告,这是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可那个看似一本正经的警察竟然连河滩上的目击者都告诉一个曾经是“嫌疑犯”的人,实在太可笑了!
还有,一个在学校教书的老师,竟然一点群众基础都没有?只是被警察带走又毫发无伤地放回来,学校和同学们竟然一点儿都不同情他?不为他说一句话?太违反常识了吧!
有人把这片跟《狩猎》相提并论,更是可笑!《狩猎》的男主是个几乎不与人交流的另类,跟此片男主完全不是一个类型,此片可以营造出的一个情绪冲突根本,其真实性根本无法与《狩猎》相比,看上去只能让人感觉很幼稚!
3 ) 细节不够
明明只是调查对象,连犯罪嫌疑人都不完全是,就在大庭广众的课堂被三个警察带走,还带上了手铐,这是直接未审先判了吗??是导演想暗示中国得法治故意为之,还是剧情铺垫的需要?不懂。这种做法直接让大众对林产生了怀疑,才导致了接下去的一系列矛盾、冲突,逻辑上显得牵强。
是谁导演这场戏,让林受伤太彻底,在这部戏中,因此受伤的又何止林呢?
4 ) 无风不起浪的被嫌疑人
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国产网络悬疑惊悚电影,特殊嫌疑犯。感受良多,借文抒情。
一起扑朔迷离的奸杀案让一个中学老师变成了众矢之的,处于风口浪尖之处。那么这个男老师为什么会被包括女友和警察在内的所有人都当成嫌疑犯呢?他是否是真凶?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更深层次的关于人性问题的探讨呢?
熟话说,空穴来风未必无因。做为一个人类灵魂的设计师—老师,必须要先符合以下几个条件:
1、要有健全的人格。老师的言行是人之品格的外在体现,他不仅是教师自身素质的反应,而且还体现了自我的思想道德品质。剧中的林文为什么第一时间就被当成了嫌疑犯?是因为他婚内出轨,而且婚外情的对象居然是同校的美女老师。还有林文第一段婚姻的老婆在影片中虽然出现的镜头很少,但是就从她的衣着打扮还有吸烟等细节来看也不像什么正经的女子。还有奸杀案发生后连他同为教师的女朋友也不相信他的清白。最后他请求其他女学生为他作证,却给学生家长在推撞受伤之余居然还有你那些破事我们早就知道了的言论。注意这里是“那些事”,说明就林老师的人格来看坊间早有质疑的声音。
2、要有乐观的心态。乐观是心胸豁达的表现,比地大的是天空,比天大的是人心。心胸豁达的人是真正的强者,乐观是他们的情绪体验,乐观的心态能激发希望,乐观是工作顺利的条件。悲观只能颓废不前,成为困兽,最终自己葬送自己原本打的一手好牌,沦落为输家。林老师在奸杀案发生后显然之前良好乐观的心态是受到很大的影响的。整个人萎靡、颓废、不振作。在各方舆论压力和教学不顺的情况下才开始用他自己的方法比如走访目击者、得到相关线索在出事地点守株待兔等帮自己澄清事实。如果他有乐观和豁达的心态为什么不第一时间就去寻找有利于自己的证据和真凶呢?
3、要有奉献的精神。当普通人走向教师岗位的时候,别问学校给了你什么,先问你为学校做了什么。林老师也许在教学方面是有两把斧子的,可能也为学校培养过人才。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是一个人品师得全优的好老师。就算没有奸杀案的发生,但是他做为人民教师婚内出轨,也给学校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名誉受损的影响。
4、要站在学生那边。现在的学生和过去相比更有发散性的思维,书本外的知识也比过去有更多的途径获得。他们不再希望等待着园丁的浇灌,而是希望自己的意识和想法得到老师的关爱和理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赞许和表扬。因此教师应该根据问题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和正确的自我判断下站在学生的一边或者学生的认知有偏差的话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林老师在之前女学生宿舍疑似变态男宿管偷被害女学生的内衣裤时,只是听了女学生的片面之词,没有深入的进一步的分析调查事情的真相而盲目的站在学生一边冤枉了当时的宿管并且还间接成了宿管被毁容的帮凶。所以仇恨的种子渐渐的强烈的在被冤枉并且被开除的宿管心目中生根发芽,最后演变成虐杀和栽脏嫁祸。实际上奸杀案的罪魁祸首就是林老师自己。
人言可畏、三人成虎、流言蜚语、道德绑架、舆论尖刀这些对于身正不怕影子斜的正义之士来说就如同被蚊子叮咬一样,不痛但有点痒。反过来对于那些心虚之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致命的毒药,如果没有对症下药的解药,那么最可怕的结果就是要了心虚之人的命。
林老师在本片中是证明了自己在奸杀案中的清白,但是母亲因为受不住打击而抑郁离世,女朋友也离他远去,女儿也给打伤入院,自己也受尽了各种精神和肉体上的煎熬。他为自己过往的不羁行为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最后一个镜头林老师去取车的时候依然还是有一块块的泼墨污迹在挡风玻璃上。这说明人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相信的人和事物。即使到后来证实了真凶的存在,但是林老师的这个被当成奸杀案的污点会永远伴随着他一辈子。淅淅沥沥的雨把挡风玻璃上的污迹暂时擦干净了,但是能代表它(他)就能永远雪白吗?我看未必,因为事情始终存在过。
这部剧看得出来没有大卡司演员阵容,没有所谓的大制作。但是从故事本身告诉我们的深刻寓意来说也是蛮不错的一部小家碧玉式的好作品。给予鼓励的四星好评。
5 ) 特殊嫌疑犯观影后感
一部很不错的剖析社会现状的电影。
经典对白:
1,林老师:这就是你的处理方式?(一个女学生快被打死了,校领导只是把班里的男生叫来问话。因为她的爸爸是嫌疑犯)。------学校内一旦发生什么事,校方基本都是无作为的。
2,林老师:我像杀人犯吗?------以貌取人/先入为主的思想是人们的通病。
3,警官:你真把你当成神探狄仁杰了?------当有犯罪事件发生时,人们通常会扮演正义的执法者。
4,摩托男:我在学校出事的那天,你也是这么看我。------你和他们一样,都不去了解事情真相。
5,摩托男:我很像怪物对不对?-----长的丑的会被大家本能的认为是坏人。
6,第一个被警察问话的女学生说的两个:都知道。林老师离婚----都知道,李琳琳老师和他-----都知道。-----以讹传讹的社会现状。
7,女同学和莉莉的对话:如果不是他,警察也不会乱抓人的。-----先入为主,被警察带走的都是坏人。
人物反差:
韩正龙:本案的真凶(稍后再解释为什么他是真凶)。我们先是从李瘸子那里知道有个骑黑色摩托车的人。然后是李老师在河边发现这个骑黑色摩托车的人。又从女学生口中得知这个人--变态楼管,偷女生内衣、内裤,多次见到过他在跟踪她们。然后查到韩正龙的档案,从档案可得到的结论是:照片上是一个清秀、阳光的青少年的脸。最后找到在电厂工作的韩正龙,摘去面罩后是一张黝黑有伤疤的脸。主要体现的是外貌反差。
林老师的同事:案发后沉默与后面结案后的如若无事的“热情”寒暄对比。主要体现的是态度反差。
影片刚开始四个女学生们对林老师的尊敬和喜欢,与出事后与林老师的女儿的对话和发生摩擦,“该说的我都跟警察说了”,“如果不是他的话,警察也不会乱抓人的”对比。主要体现的是心里反差。
未解之谜/引发联想之处:
1,女学生右臂的伤怎么来的。林老师问她手臂这么回事,她若有隐瞒的说是那天不小心摔了一脚,那天是哪一天,怎么摔的?
2,女生的内衣裤是谁偷的。这里我想插播一下我高中时的一件事。我们班前一天开班会后大家把班费交齐,由班委保管,第二天就被偷了,唯一的发现就是窗户外的脚印。其他班级也被偷了,大家纷纷猜测是学校内部的人做的。说这些只是想说,每当发生类似偷东西这类事情的时候,人们总喜欢去扮演侦探,把除自己以外的人都当作被怀疑的对象,回想他过去的事,去找他可疑的行为。疑人偷斧。
3,韩正龙的经历及家庭状况。从他的简历中可以知道的是,他2007年18岁高中毕业,2012年23岁在高中保卫科,未婚。2007年毕业为什么没去读大学或者留校复读?2007-2012年他离校后经历了什么?高中毕业后5年,回去当楼管,正常情况都不会去做,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我的猜想是,他的家庭发生过变故,父母离异、家庭事故都是可能的。出事后他又去了哪里,是从那以后就在电厂还是先去了别的地方?
4,林老师因为什么离婚?影片中有一段是女儿问他,是不是先和李老师在一起的。林老师没正面回答,那么有两种可能,先离婚或者先出轨。莉莉受伤住院,妈妈来看她,说明母女有感情,林文的母亲说了一句“阿甄她来了”,说明老人对莉莉妈妈是认可的。我们看到的阿甄却是穿着招展而且抽烟。可以猜测,是林老师先出轨,然后离婚,莉莉妈妈因为感情的创伤让她改变许多。
5,女学生在哪里被杀害?发现尸体的地方肯定不是第一现场,这个不用多解释。在强奸的地方吗?李瘸子讲诉的,过了两袋烟的功夫,插播画面是看见有人站起来,当时并没有杀死女学生,那么是转移后杀死然后抛尸的吗?转移到了哪里?大坝那边的电厂吗?
不合理/多余之处
1,警官在树林发现第一现场插播的女学生被强奸的场景。这个对影片有贡献吗?是要说明这个警察很厉害吗?可是到最后,案件的侦破与他没什么关系。
2,林老师在树林啃馒头。我知道是要表达男主废寝忘食的寻找线索,如果把这个场景换一下,换成:男主站在李瘸子当时站的位置附近,然后男主一边观察着林中案发地一边后退,似乎在寻找线索,突然被拌了一脚,着地时下意识的手先着地,不幸被尖石划伤,就在他准备处理伤口的时候电话响了,男主一只手艰难的去接电话,后面的剧情接着演。
3,林老师调查简历后直接去韩正龙工作的地方。简历上最后的时间是2012年,工作地点是邛崃十一中,也没有人告诉男主韩正龙现在的工作地方,这种开挂的举动太突然。
4,林老师去河边问农民。我感觉是,这群群众演员在等着男主来问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计呢,镜头从农民这边照向林老师那边,农民们谈论着一些家常或者就在谈杀人案,那边林老师走过来打招呼问话。
5,发现尸体的地方,女学生有一只脚穿着鞋,一只脚没穿鞋,鞋子在旁边,我就想说,咱能把那只鞋丢到一个镜头看不见的地方吗?可能是导演觉得这样更合理些。
6,资深警察。这个角色在影片中有什么作用,我理不出来。那么多镜头,却不知道他的身份。出场的第一句话是北京腔的“天儿可真冷啊”,大哥,你不是来旅游的,眼前有起凶杀案需要你处理。除了他骗林文说案发时河边有几个农民可能知道情况有作用外,其他的基本是凑数。
穿帮镜头
1,莉莉被打伤住院,心电图上很明显的显示04/04/2016;21:02:52。说了不到10句话,莉莉问几点了,看了手表的男主说“一点了”。我说,出门右转,再步行1000米,那里有个修表店,不谢。
2,去电厂找韩正龙的路上,语音提示“请沿当前道路行驶15公里”和“前方200米右转”后插播的画面是一样的,走了15公里,又回到了原点,佩服。
我的观影感受
一起突如其来的奸杀案,被奸杀的对象是一个花季少女。人们对凶手的残忍表现的极其痛恨,对嫌疑人林老师的排斥更是明显。凶手一步步的浮出水面,似乎让观众看到了希望。但当韩正龙摘去面罩的露出一张黝黑可怕的脸的时候,我真的震惊了,也有许多说不出的感觉。回想到那张个人简历,清秀、阳光的脸。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阳光少年--变态楼管--被砍差点死去--奸杀女学生。相信大家看完都会觉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能是误会了:他偷没偷女生内衣,没人知道;他被谁砍了,也没人知道。有一点是确定的,就是他最后认罪了,从同事对林老师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来是结案了。我认为林老师作为影片的主角,却不是主旨的体现者,真正体现主旨的,是韩正龙。从全片,我们能看到韩正龙的身影的场景不多,台词也只有两句。第一个场景,开场时,那个骑摩托车的人(姑且把他当成韩正龙),只有一个迷糊的身影。第二个场景,河边遇到戴头盔的韩正龙和后边追击韩正龙,摩托车停在河边,一个人走了很远的距离还带着头盔。第三个场景,从个人简历中见到2012年时的韩正龙的照片。第四个场景,电厂工作的韩正龙露出现在的面貌。台词:1,我在学校出事的那天,你也是这么看我。2,我很像怪物对不对?
试想一下,什么样的人会整天带着头盔?我觉得带着头盔是害怕,害怕吓到别人,也怕别人嘲笑他,更多的可能是害怕来自外界的伤害。应该说,一个一直带着头盔的人的内心是痛苦的。从一个清秀的青年变成一个残忍的杀人犯。这一切与外界的影响息息相关。我很好奇他的家庭状况和2007-2012年的遭遇,前面在未解之谜中有提到自己的猜想,他的家庭应该是发生了变故,毕业后没上大学也没复读,07-12年,经过了五年,回到学校当楼管,23岁还没结婚。我想,这对一个正常家庭来说,应该不会发生。个人简历里可以看出,韩正龙小学、初中、高中都是在邛崃市读的书,他家很可能就是邛崃市的。他能正常毕业,却没继续读书,我推断是在暑假期间,家庭发生了变故,甚至是失去至亲。一个18岁的小青年,经历了重大不幸后踏上他的社会之旅,5年过去了,社会生活压的他喘不过气。他多么渴望回到学校,哪怕是当楼管,只要能回到学校,他都心满意足。然而厄运却又一次降临到他头上,先是被当成变态的偷衣贼,后来又被砍伤破相。身体上和心里上的伤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冷漠的、可怕的。只有带上头盔才能找回一丝安全感。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中,他会不断的问自己,到底是谁造成了这一切。这种无休止的折磨让他逐渐崩溃、丧失理智,终于有一天,他把所有的不幸都归结为那些“陷害”他的人。于是他经常跟踪她们,伺机报仇,终于有一天让他找到了一个机会,事情就这样发生了。
分析影片。这里先吐槽一下导演和编剧,就是警察脑中的强奸画面,真的是可以直接删除。这种上帝视角对案件的侦破一点作用都没有,而且也不是男主的联想画面。影片中,那个不知道是学校的什么领导也说了,“全身是伤”,“衣服被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嘴巴都给割烂了”,后来河边干活的人也说了,“惨哦”,“嘴都撕烂了”,“有点吓人哦”这些就足够了。这里有两点,衣服被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嘴不管是割的也好撕的也好,最终是留下一道吓人的伤。简单的强奸会把衣服撕的东一块西一块吗?显然,这是在发泄,应该是一种仇恨的发泄。衣服可以说是外表的一种装饰,说的极限点,就是伪装。杀人犯撕碎这些伪装,想看看里面到底藏着的是怎样一个人,我想,他更想看清楚的是这层伪装下到底藏着怎样的心、怎样的灵魂。所以被害人才会全身都是伤。嘴上的伤口更好理解,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祸从口出。就是说,这个女生肯定是说了什么话。而这个女生恰好就是当年指认韩正龙是偷衣贼的人。她的话确定了韩正龙后面的人生,因此,她死时嘴被割开口子。其实这两处在另一部电影“致命id”中也有体现,女艺人性格冷漠、傲慢、虚荣等,所以她死后被肢解了;杀人犯缅因因为口中有秘密,所以死时嘴里插着棒球。这里倒不是说这个女学生虚伪,是反应这个社会的一种现状,人人都活在伪装下面,谁都不知道伪装下面到底是什么。另外三个女学生从之前喊林老师的亲切,和到后面林老师被抓,她们认为警察不会乱抓人对比,她们是不是伪装了呢?同事从出事后的冷漠到后面的热情,是不是也伪装了呢?
事故后学生家人对林老师的态度也是很明确的,甚至有的家长要把学生转学。可以说是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里其实体现了信任危机,家长不相信老师、不相信学校。而林老师的独自寻凶之途体现了他对警方的不信任,警察骗他说当时有农民在河边干活,体现警察对林老师的不信任。还有李琳琳对林老师的不信任,车里李琳琳回答的是我不知道。片尾案件侦破,李老师和别的老师好了,这么一个说话不急不躁的人,肯定不会头脑发热的在男朋友被当嫌疑犯时就突然另结新欢,这说明她不是不知道,是一开始就不信任林文。可以说是,大家互不信任。
影片中的天气几乎都是阴雨天,我想,导演是在表达,这个混浊的社会急需一场酣畅的大雨来清洗,就如影片最后车窗玻璃被清洗的干净透明。警察询问案件时,先问了两个问题,林老师离婚的事,林老师和李琳琳老师的事。这两个问题对案件的侦破真的有作用吗,而且是作为执法者去问这样的问题。回答的更是让人回味:都知道。老师离婚班里都知道,老师的新感情班里都知道。作为学生,是不是多关心学习比较好呢?然而他们生活在这个喜欢八卦的环境中,很容易的养成了这种八卦的行为。前两天发生的杀人案,刚到河边的农民都听说了,可见消息传播的速度之快。这些不良之风急需一场“大雨”来清洗。
一个不起眼的决定会决定人的一生。而人的性格决定了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决定。一路上的经历不断的充实和改变着人的性格。你的经历是由你周围人的经历磨炼出的性格决定,却也影响着他人的性格。所以,请以善良、宽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6 ) 生活刮不出一片洁净
当卷入风暴,所有都会被撕碎。即便风暴终究过去,也无法抹去痕迹。降临过的痛苦老天收不回,也就别妄想得一身清净。
影片摄影的公整干净,性冷淡色调,情绪的极度控制,让人不禁想问导演是有多压抑。如果说余庆导演上一部的《监禁风暴》是外向表现,让人生生目睹每一次残酷,那么《特殊嫌疑犯》这部影片真是让人觉得导演拍得太压抑了。面对这样突如其来的罪名,一步步撕碎整个家庭,观众早已叹息的时候,男主人公还在抑制自己,自己被当众羞辱,面对疯狂的学生家长,以公泄私的不知真相群众,当唯一的女儿收到伤害,才爆发出来,而就只此一处,前期来索要女儿,母亲在流言中去世,要说他平静得太过,倒不如说已经举手妥协。因为一个人的微不足道,在流言正盛的时候提现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压抑,克制,反而让人奔溃,怒吼,不得不让人赞叹导演在操纵情绪上的娴熟,和自成的风格。演员的打磨虽不够,但剪辑,剧情的发展够吸引人,艺术和商业结合,在最近的电影中,可观性强。至此推荐,希望这些看得出诚意和努力的片子能够走得更远。
中国版《狩猎》。真凶那句台词是神来之笔。
色调阴沉,节奏缓慢,细节经不起推敲。作为一个教师说话有气无力底气不足,不是真凶也心中有屎。镜头诡异,透过他的眼神折射到女高中生诱人的大腿丝袜上,淫邪的气氛十足。配合学校间莫名的师生绯闻,总觉幕后没那么简单。他和女学生之间也许只有奸情并无杀戮,但也绝非清白之身。
狩猎式结尾,在网络电影里算可以了
能看出导演的青涩,不过导航那一段的互文还是不错滴
还可以更圆满,但是导演没有钱请好演员,做更长的篇幅!
其实结局比《狩猎》更好,但是总觉得差了一口气,是因为时长太短吗?车牌是川A。。。
看了那么多的片子,看到豆瓣上的评价突然想说是自己看不懂电影了,还是整个世界耗子都给猫当伴娘了?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是差评吗?
狩猎?
《狩猎》式电影,模板=一个好人+事故误解、排挤、众叛亲离、生活受到威胁=>自己调查=>真相大白=>指控却没停止。故事结构没问题,衔接的地方太弱。火候尚轻,青年导演支持下。
顶讨厌这种故弄玄虚的所谓的文艺片,剧情无聊,节奏慢死,各种毫无意义的长镜头,一个小时一路快进十五分钟就可以搞定。问题是这种电影豆瓣上还都是高分,你还不能给差评,你说不好就说你不懂欣赏,我欣赏你大爷!
真的还可以
国产狩猎。
结尾韩正龙这个人物的出现使电影比狩猎更拷问人性,特别是结尾无法刷清的前挡玻璃,面对韩正龙,林老师是否看到了自己?修改下评分,减一星,四星,但我并不否认导演对结局中人物处理的精彩
一部网络悬疑大电影,并未局限凶案本身,就事件之后涉案人的遭遇进行道德探讨和人性反思,最后的结局小雨从天而降,车窗上黑白相间,林文打开雨刷,淤泥四溢,世界变得混沌起来,而后露出一点白,林文内心似乎有些释然。大音希声,这个定格的镜头,亦是这部影片中最为经典的画面,个人认为也是点睛之处
挺好的一部电影
导演有想法,有些镜头挺精致,但是剧情其实很老套,演员表演一般,导致没有冲击力。有些评论实在是太过度诠释了
老师好心送女学生回家,没想到自己成了杀人嫌犯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Yk4y12799
这种全抄袭《狩猎》的电影也有脸拍啊??
一部游离于广电总局片审的好片。看不透的以为是一个被冤枉老师的故事,看懂的就明白,老师其实才是那个偷女生内衣的人,同样也是那个强奸女生的人,但杀人犯并不是他。很阴暗的片子,结尾老师车上被扔满泥球只是暗示战争恰恰刚刚开始。老师是伪君子这点其实从他母亲,女友,前妻的许多潜台词也都佐证了
男主很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