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对澳大利亚的生物持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网络上或多或少的夸张营造了一种当地昆虫动物早就修炼成精玩弄人类的气氛。影片从始至终没有给出真凶的真实面目和作案过程,其手法对于人类而言却是残忍冷酷。关于鸟类进攻的部分也许有借鉴希区柯克的《群鸟》,而失败的夫妻也多半是自我恐吓和想象力丰富的牺牲品。
影片讲述了一对濒临离婚边缘的夫妻试图一起旅游,然而喜欢都市便捷酒店拗不过热衷野营的丈夫。两人在来的路上争吵不断,到达目的地后更是接二连三爆发激烈的争吵。然而二人都没发现,危机正在一步步靠近......
其实在妻子真正夺车而逃之前,这个故事都是妥妥的一出婚姻悲剧:丈夫将信口拈来的谎言当成敷衍妻子的家常便饭、加之长期以来对妻子需求的漠视加重了二人分开离开的悲剧;妻子为了报复丈夫的出轨而出轨、而后因为二人的冷淡关系而堕胎,注定了这场关系本就无药可解。
其实很多时候两个人的相处细节都应该往剧情片上发展,将之变成恐怖版的《灵欲春宵》,或是悬疑版的《革命之路》。不过故事想要呈现的始终不是夫妻关系的紧张和化解之道,而是人类肆意破坏环境后必须迎来大自然的反击。故事一开始无论是丈夫用新买的猎枪瞄准妻子、或是在妻子背后挥舞拳头、甚至沉车里的女人尸体等等注定了杀妻的举动,但看到他们仅仅是又一对炮灰的复制还是有些失望。
狂妄的丈夫所代表的可以说是开采矿产的资本商,随便在草丛扔烟头、漠视撞死的袋鼠、因为高兴就肆意砍树、开着越野车便肆无忌惮横冲直撞;而妻子代表的则是漠视环境被破坏的都市人,只想远离懒得参与。然而丈夫的一意孤行导致了二人的被杀证明了雪崩到来之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这个道理。因为资本的扩张导致破坏加剧而引发的报复,会不分你我的降临到每一个人头上。
电影中真正出境的儒艮、老鹰、某鼠类、甚至连树林也算上,在掌握枪支和越野车的丈夫面前本是不值得一提,然而夜晚诡异凌厉的尖叫、类似婴儿的哭声、突然折断的树枝、莫名其妙追着二人行踪的儒艮尸体、疯狂进攻人类的鼠类和鸟类等等,将这片原本静谧的室外桃林变成了诡异恐怖危机重重的鬼林。妻子一度被不断欺骗她过会儿就离开而又食言的丈夫以及这片神秘的林子和海域逼到试图跳海自尽,其实就算没有这片林子,和这个PUA妻子高手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也会被逼疯。
尽管在影片在气氛营造和细节呼应上还算合格,但过于缓慢的节奏让这个假期不经过一场酣畅淋漓的巅峰对决就结束也着实遗憾。最后丈夫如同那只袋鼠一样被撞死了,而司机看起来也如他当初一般试图逃逸。在偏远的地方,人类和动物的命运不分彼此。而在真正的大自然里,一旦动植物们真的决定联盟对付人类,恐怕还不给人这么多周旋的机会。
作者: April Wolfe / 《电影评论》
译文首发于《虹膜》
1972年,世界上首个「绿党」(译者注:以绿色政治为诉求的政党,一般有三个基本目标:和平主义、社会公义和环境保护)在塔斯马尼亚州建立,作为对澳大利亚兴建两个大型水坝工程的回应。与此同时,可口可乐将乱扔垃圾和环境恶化的责任从废品转移到澳大利亚消费者身上,并且关停了他们的可持续灌装工厂。土地利用问题,核试验,物种灭绝等问题都在1970年代急剧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埃弗里特·德罗什写出了有史以来最强有力的生态恐怖片之一——《漫长假期》(1978),影片中,自然既是反派又是英雄,长期忍受着人类的残酷行为。
该片由柯林·艾格斯顿执导,这个关于动物叛乱的故事在上映之初并未被广泛接纳。德罗什(1980年在《电影报》(Cinema Papers)上说道)将这归因于影片塑造自然和生物的方式:「灌木丛(象征着未驯服的自然)的威胁出现得过早;它本该在观众与动物们共情之后才造成威胁的。而我认为观众在那个时间点并没有产生共情。」当我在2019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几乎不可能不在一开始与动物站在一边,两位主角皮特(吉姆·卡维泽 饰)和玛西亚(布里奥妮·贝赫茨 饰)在去往海滩度假的路上一直在吵架。玛西亚乞求皮特立刻开车回家,而后者沿途射杀所有看得见的动物,只为了血腥的快感。他们四处乱扔塑料包装,肆意砍伐树木,持续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有一种感觉,树林和水中潜伏着某种凶兆,直到抵达一个临界点——人类必须受到惩罚。
这当然不是第一部将自然和动物刻画为暴力机器或杀人凶手的电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群鸟》就是一个更著名的例子,但《漫长假期》大胆地让影片主角令人生厌,以致于让人觉得这是他们应得的制裁和报应。(希区柯克则把自然的道德性隐藏在潜台词里。)如此明目张胆地提出人类即是问题本身,则是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流行的构想。那时候的院线公映电影和B级片(译者注:从制作投入上划分的等级,常指拍摄时间短且制作预算低的影片)——比如索尔·巴斯唯一的长片《第四阶段》,和《凶兽出笼》《咆哮》《人鼠之战》——都探讨了相似的主题。日本电影人也有所行动;《哥斯拉对战黑多拉》让深受观众喜爱的哥斯拉与诞生于污染之中的黑多拉大战一场,这部电影随后在美国与乔治·麦考恩的《毒蛙》一起进行双片放映,后一部影片中,山姆·艾里奥特饰演的角色警告一位富有的大家长,叫停国庆日的庆祝活动,因为他使用杀虫剂残杀的动物即将反击。
生态恐怖片也不一定是B级片。1979年,《漫长假期》面世一年之后,大卫·斯勒茨参与编剧了由约翰·弗兰克海默执导的《预言》,他此前担任编剧的《凶兆》(1976)大获成功,在恐怖片的题材上有所作为。《预言》一片中,环保署被派去调查一个土著部落和伐木工程之间的争执,他们在土壤和水中发现了杀真菌的汞沉积物,以及严重变异的动物。人类再一次与自然对抗,但这一次,自然的化身是一只邪恶的、变异的母熊,它将一个又一个人体撕碎。这部电影有其自身的问题——即白人救世主的比喻和对土著居民(他们被野蛮地撕碎了)的夸张刻画——但它并没有为人类的错误行为开脱。正如《漫长假期》一样,他们都得到了自己的报应。但许多人认为《预言》远低于《凶兆》作者的水准。这部电影在票房上的表现差强人意,不过一些评论家对它传达的生态恐怖信息持谨慎态度。《华盛顿邮报》的加里·阿诺德称这部电影「本质上是对自由主义负罪感的一种灌输。」(你从而可以想象阿诺德对于《阿凡达》的反应是什么。)
当然,不是所有电影都认同自然的正义:比如说,伊尔温·艾伦的《杀人蜂》(1978)就将人类塑造为受到杀人蜂无缘由攻击的受害者。然而,在大量蜂群死亡的今天,其诱因似乎十分明显,纵然这些角色似乎毫不知情。《杀人蜂》的确提出了生态恐怖的终点指向何处以及灾难从何开始的问题。因为没有人类清晰表现出来的罪恶感和大自然明显的惩罚,即使其他大部分元素都存在,《杀人蜂》也算不上生态恐怖片。毫无疑问,艾伦拍所有的灾难片都是某种生态恐怖,只是从错误的角度讲述,比如无意识的人类。
1990年代,生态恐怖片再次回温,并且更加多元化。《侏罗纪公园》横空出世,聚焦于对科技进步和释放出自然世界的恐惧。而后是奉俊昊2006年的经典怪物片《汉江怪物》,一个关于「大政府」丝毫不考虑后果、污染水的警世故事。但从长远来看,环境题材电影似乎出现了轻微的倾斜:如果我们只是接受甚至欢迎我们所知的对人类生活的灾难性毁坏,那会怎么样?
是的,还有巴瑞·莱文森《恐怖海湾》( 2012)这样的电影,采用了伪纪录片风格,讲述了有毒的水将人类变成恐怖的寄生虫宿主的毁灭性后果。然后是《鲨海》,一部有趣且紧张刺激的动物剥削式惊悚片,把鲨鱼刻画成杀人机器。但相对于柯尔姆·麦卡锡的《天赐之女》(2016)等影片,那类电影就像是老旧的文物。《天赐之女》讲述的是一个变异的女孩拥有了罕见的同时扮演人类和不死生物的能力,为人类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影片中,孢子是载体,由于真菌感染,人们开始表现出奇怪的行为。当医生们疯狂地警告人们,他们即将被抗药性极强的真菌所纠缠时,这部电影在思考,如果我们任由自然发展,然后仅仅只是适应它,会发生什么。
这一态度在亚历克斯·嘉兰执导的《湮灭》(2018)中也很有说服力,影片中,许多队科学家为了寻找一个身份不明的敌人,都消失在一个色彩斑斓的场域里——一个由小行星坠落后形成的区域。没有「反派」。只有自然世界在自我折叠——就像那头噩梦般的熊,通过某种辐射过程,与最近喂养它的人类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全新的生物。主角们最终意识到只有一个选择:屈服于这种突变并接受它——那些与之抗争的人遭遇了更可怕的结局。
自环保运动开展近50年来,「气候变化」一词已被更贴切、也更可怕的「气候危机」所取代,自然也应势卷土重来,至少在电影中是这样。过去存在于反乌托邦科幻小说中的未来式想法,现在已经成为了明确而现实的危险。HBO的剧集《切尔诺贝利》利用了我们对核泄漏事故的强烈好奇,亚历山大·阿嘉的《巨鳄风暴》结合了气候变化灾难和饥饿的大型动物,5级飓风肆虐的同时,一只凶残的鳄鱼四处游走。随着年轻观众越来越关注环保问题——以及据专家报告,千禧一代中患有所谓的「绝望的死亡」(译者注:即嗑药、酗酒、自杀等行为)的人的数量严重上升,以及将「大流星」(Giant Meteor)当作2020年总统候选人的玩笑在社交媒体上风靡——很可能会有更多的生态恐怖片进入影院。
在德罗什的剧本初稿中,有一个动物表示友好的时刻,他们给了人类最后一次忏悔的机会,而后意识到这是一个注定会落空的努力,最终还是让人类自相残杀。德罗什认为这本是富有诗意的一个桥段。今天,电影里的自然,就像现实生活中一样,不会对我们仁慈。
大自然之于人类,好比母亲,子民们只知无尽地索取,却不懂得尊重和回报。当大自然忍受了乱扔垃圾,猎杀动物,砍伐树木,以及一切的不尊重行为,大自然开始它疯狂的报复… 《漫长假期》(Long Weekend),由柯林·艾格斯顿执导的澳大利亚恐怖片,John Hargreaves和Briony Behets出演,1978年上映。 该片讲述了一对年轻夫妇在周末前往一个偏僻的无人海滩野营,结果由于男女之间的纠葛,以及对自然的任意妄为,结果自然通过一系列方式进行报复,引发了致命性的结果… 一部小众冷门的生态恐怖片,通过对动物,树林,海洋等描述,营造出了恐怖氛围,令人感知到了自然的愤怒和报复。 主角皮特和玛西亚作为年轻夫妇,却有着流产婴儿的经历,所以首先男女之间就已经矛盾重重。他们对于自然的随心所欲,缺乏敬畏,最终偶然也是必然地丧生于自然之手。 片中,被猎杀的海洋动物不断地发出哀嚎,不断地爬上沙滩,逼近人类,就像那些被无辜猎杀的动物的冤魂,它们不会放过人类!
吓出翔了那头襦埂。
大自然真要报复人类才不会这么小手笔呢!
因流产而性障碍的女主、大男子主义的男主、两个人的电影、充满澳洲风情、袋鼠、考拉、各种动物、氛围很好、几处配乐很赞、
那年代的确富有新的前卫效果,09年翻拍的比前者气氛浓厚了许多。但是属于照搬!
Dugong Film Presents XD
来自大自然的报复,昆汀在《澳洲B片十分B》中推荐的电影。
嘛呢这俩。。
95.08
土澳恐怖片,凑合。无法理解昆汀的神秘喜好啊这。
友情提示:夫妻俩闹离婚别去荒郊野地野营,完全自作孽;这男人一开始撞死袋鼠,打死生完仔的海牛,猛放枪,误杀自己的老婆,最后被车撞死,完全就是报应;另外,他老婆那么爱耍性子,也该死;阿弥陀佛。
17年7月30日回来标记,印象不算深,记得有头海牛一直诈尸
氣氛極佳.
非常Aussie的影片。从roadkill,到土路,到随意的路标,真是土澳特产。这对情侣真是一开始就不讨喜,到最后已经不是站在他们角度惧怕,而是站在自然角度的复仇/惩罚。里面人物的恐惧,不住在孤僻的森林、泥沼、海岸,是无法体会的。任你体格健硕,手持武器,但如果只有随心所欲的态度,就必然会遇到麻烦。海牛的哭声,鹰蛋,还有失去的孩子;蚂蚁与杀虫剂;初期和后期的roadkill,指明人类无非也是动物一种而已。而人类,必须清楚自己的依仗(即随时回归现代文明)才能生存。如果尾声的尸体幻化成袋鼠,会更有意趣。
Their crime was against nature...Nature found them guilty.
果然是绚丽多彩,可是还是人生终结,阿立~!
恩,澳洲自然风光好,男女主角是挺碍眼的
翻拍版跟原版简直一模一样。。
http://kuai.xunlei.com/d/YIQVGWJQSSCW
昆汀推荐的澳大利亚B级片可真够闷的
澳大利亚新浪潮的一部自然主义的心理惊悚片,也是寓言故事,傲慢的人类作为大自然的闯入者和破坏者,在互相猜疑和争吵中自我瓦解和毁灭,这其实是大自然的无声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