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天堂之日

剧情片美国1978

主演:理查·基尔  布鲁克·亚当斯  山姆·夏普德  罗伯特·J·威尔克  琳达·曼兹  

导演:泰伦斯·马力克

 剧照

天堂之日 剧照 NO.1天堂之日 剧照 NO.2天堂之日 剧照 NO.3天堂之日 剧照 NO.4天堂之日 剧照 NO.5天堂之日 剧照 NO.6天堂之日 剧照 NO.13天堂之日 剧照 NO.14天堂之日 剧照 NO.15天堂之日 剧照 NO.16天堂之日 剧照 NO.17天堂之日 剧照 NO.18天堂之日 剧照 NO.19天堂之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8:44

详细剧情

20世纪初,Bill(理查·基尔 Richard Gere 饰)本来是工厂里的一名工人,因为打架他只能离开了工厂,带着女友Abby(布鲁克·亚当斯 Brooke Adams 饰)和妹妹Linda离开了芝加哥,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麦田上找到了一份收割麦子的工作。Bill和Abby伪装成兄妹。一位年轻的农民(山姆·夏普德 Sam Shepard 饰),也是农场的主人被Abby吸引,同时,他发现自己患了绝症。为了窃取农场主的财产,Bill让Abby嫁给了那农场主。不料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Abby也对农场主产生了爱情。另一方面,Abby和Bill不寻常的来往也让农场主极为不快。于是Bill离开了麦田。过了一段时间,Bill又回来了,农场主终于忍无可忍,端着枪走向了Bill......本片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并获最佳服装、最佳原声等提名。©豆瓣

 长篇影评

 1 ) 天堂之日

这部电影肯定也不是叙事性的电影,感觉形式上更偏表现主义,当然我本人对这类电影也并不太感冒,那么我就随便说说什么吧。看完全篇电影,在我脑子里停留最久的就是电影所展示的农场风景了,电影场景更多集中于农场外,室内场景并不占太多篇幅,看得出导演对农场室外风景的钟情了,所以才会有画面如诗的景象了吧。电影中的画面也有着它的意喻。例如在土缝中暗自生长的小苗,不仅意味着农场的生长季的到来,也似乎在告诉观众艾比与比尔衣食无忧的快乐日子的来临。还有火,农场雇工围着火堆嬉闹、聊天,度过短暂的闲暇时间。过度疲劳、身心俱疲到似乎灵魂出窍的时候也是围着火堆。更别说影片后半段为灭蝗虫而引起的大火,艾比对农场主的欺骗和背叛与蝗虫带来的灾难使农场主在大火中得到情绪的爆发,但就像大火也无法消灭蝗虫一样,农场主仅仅对艾比的指责并不能消灭这怒火的根源,于是在第二天结束在了与比尔的对峙中。比尔不是没有天堂之日,他的天堂之日可以是进行计划之前的四处漂泊的日子,但欲望膨胀,依靠欺骗换来的衣食无忧就像不经戳的肥皂泡,短暂的色彩满目之后就自行破灭了。

 2 ) 纯美画面讲述深度故事

纯美画面讲述深度故事——《天堂之日》
    片头:黑白,贫民窟,污水横流的街道,挂满尿布的弄堂,麻木的夫妻,在做裁缝的男子,海边眺望远方的少女,当然,也有欢乐的少年在打棒球,无忧无虑的孩子在水边玩耍。。。最后的画面是故事里的小女孩,一切都以她的口吻讲出来,她的目光有着与年龄不匹配的成熟。
    逃亡之路:火车冒着白烟黑烟从广袤的田野间穿过,车上的人们有说有笑,他们衣着破烂,未来不明,但音乐是明快的,人们向住未来。镜头拉远,火车通过一个高架桥,远处蓝天白云,火车缓缓通过,黑烟和白云相映,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最美的结合。
 
    结婚:农场主向女主表白时“我想我爱你”,女主说谢谢你这么说。然后农夫和女主商量,看得出女主不太愿意演戏,为了钱,为了更好的生活,但农夫说他痛恨现在的一切,女孩心事重重地走出窝棚,对面是一池水,远处是农场主的城堡。画面迅速切换,一群大雁从空中飞过,然后是天空中铺满的闪亮的绿叶,暗示又过了一年,女孩已身披白纱嫁给了农场主。
    婚后的无聊、浪费和偷情:曾经他们从早到晚干活,只是为了一盘马铃薯,而现在女主只是为了妹妹一句话,就把一盘子食物随手一倒,他们甚至用食物打闹开玩笑。杂耍团来后,大家一起在稻田中一个小亭子里吃喝玩闹,夜色中农夫和女孩的影子在轻纱中放大虚化,仿佛魔鬼附体一样,农场主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这一切。。。之后农夫要走了,他问女主,你是否爱上他了?女主什么也没说,但她的心里一定在说,我们这样做,不好,至少伤害了某个人。

    不想以道德的对错来评价其中任一个人,只想说一点感觉:农场主,几次发现妻子偷情却不忍放弃,除了所谓的爱以外,我想也许他因为自己的病,反复揣度想到毕竟是这个女孩带给他欢乐;农夫,他以为爱一个人就是让她过上所谓的好日子,但最终他和女孩虽然在一起了,但这爱已变了;女孩,她得到过爱,得到过好日子,但最后这些都没了,可她天生是爱游荡的,不在乎世人的不耻,她又笑容满面地搭火车去寻找新的生活。

    附小妹妹有意思的旁白:这个人他不会伤害谁,你给他一朵花,他会保存一辈子。
在某方面来说,我替他感到难过,因为没有人为他挺身而出,待在他的身边,在他需要关怀时,握住他的手,这蛮悲惨的。
我们从未如此富有过,整天无事可做,除了睡觉躺着,不必工作。我告诉你有钱人真有办法。
他没有病得更重,也没有好转。他们是好心的,他们以为他会慢慢死掉。

 3 ) 和片名一样美的电影

和片名一样美的电影,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难怪马里克老人家三十几年就拍了四部电影
故事简单对白简洁没有任何累赘,摄影让人完全醉倒,morricone的配乐一如既往的完美,看完就在IMDB打了十分
CC的新版从画质到菜单设计一切都是那么美,没让我白放着老三区D5不看屏了几年

马大师新片tree of life已经启动,近三十年前就是这个project的夭折让老人家隐退了整整二十年后才出山拍了细红线,这次一亿五千万的预算加上希斯莱杰和西恩潘的明星阵容不知结果会是如何,至少前期宣传搞得足够神秘,剧情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只知道可能会是部时间跨度很长的史诗电影

 4 ) 笔记 电影史话

同化主义电影

极度浪漫

泰伦斯·马力克 学过哲学 拍片不多 神秘

喜欢拍风,风仿佛有生命感。

肩扛摄影探索

倒放,很考验演员表演➕用花生壳在摄影机前洒落模仿蝗虫从稻田飞起,配上蝗虫吃食微观特写

格里菲斯:电影是林间的风

摄影有几帧像塔可夫斯基,如诗

是写给生命的情书

同化主义电影人:彼得·博格丹诺维奇、萨姆·佩金斯(反制片、浪漫、西部)

同化主义电影:《教父》伦勃朗光,文化研究下的黑色电影溯源和发展?街道、阴暗、灰色地带、无政府主义和因为原则性问题导致的灭亡的悲剧结局

1970s最后一部同化主义电影:罗曼·波兰斯基《唐人街》

 5 ) 《Day of Heaven[天堂里的日子]》人及人生自古难圆

http://axinlove.com/2010/04/day-of-heaven/

《Day of Heaven[天堂里的日子]》人及人生自古难圆
by @xinl.ve 100416

一望无垠的麦田中,油画中常见的丰收场景从想象变为了现实;又或者世界末日来临时的地狱之火与要啃食一切的蝗虫,经过《Day of Heaven[天堂里的日子]》的摄影师Néstor Almendros的手,都变成了艺术品。电影的对白不多,人和人之间交谈,小女孩的旁白,声音比正常的也要略低一些,安安静静地不打扰欣赏画境的人。美丽的画卷配上无“言”的电影故事,纠结的状况寻不到叙述的出口。

美丽的草原和因身体残疾而匍匐在地上的女孩,《Christina’s World》把人的缺憾和人生的希望放在了一起。借用这个油画构图的导演用小女孩Linda之口说出,“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



所谓“天堂里的日子”美好且注定短暂,像Richard Gere饰演的Bill一样,洞悉到与Abby结婚的农庄主只剩一年不到的生命。眼前Abby和农庄主的婚后生活越美好,也就越发表现农庄主选择和Abby结婚的“自私”。假若他一年后就死去,会留给未亡人Abby什么?寡妇的身份,丰厚的遗产和对转瞬即逝美好的无尽怀念?苛责农场主,站在的是贫困的Abby的角度,若从农庄主的立场出发,拥有了财富和受人尊敬的地位,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姑娘渡过最后的时光,又有什么不可以。上天夺走我年轻时光,还要夺走我短暂的幸福?

王子挑中灰姑娘后的短暂时光,和Abby出去度蜜月,十分在意Abby和Bill的关系,年轻的农庄主的爱恋之情不掺假。当以为Bill和Linda真是Abby的亲人,他主动邀请居住在农居的Bill进入别墅居住,爱屋及乌的情感意味他确实真心的付出。甚至他邀请Bill一起出去打猎的时候,别有企图的Bill差点在那时把他推向死亡。

Bill以兄长的名义与Abby相处——哥哥妹妹的称呼在现在看来进可攻、退可守的暧昧之词——那时的Bill会为路人胡言他这个冒牌哥哥与Abby妹妹的关系而大动干戈,亲情可能会比爱情多那么一些。在Abby下定决心结束流浪,接受农庄主提供的舒适生活后,失去已经形成习惯的感情,Bill的爱被激发。一无所有的他,拥有不逊于农庄主于Abby的情感,除此之外。他能提供给Abby稳定和舒适,提供一个家么!

跟着Bill离开芝加哥,又来到农场打短工,Abby几乎像个空心人,一步步按照别人帮她选择的道路行进(决定与农庄主结婚有点暗示)。新婚后的她,依然非常容易被Bill清晨邀请外出,她的个性被Bill和农庄主遮蔽着。Abby是个什么的女孩,这个谜题直到电影结束才揭开。片尾被送进修道院/孤儿院的Linda选择和一个抽着烟(香烟在本片之中是一个重要道具),充满独立和叛逆精神的女孩逃走,那个女孩行为举止就是曾经的Abby。瘦削的外表惹人怜惜,内心却坚硬、果敢,最大的问题是她不知道男女之爱意味着什么。自由的她乐意跟随Bill浪迹,柔弱的她接受相识不久的异性求婚——因为稳定舒适富有的生活。为了她,两个男人送了性命。

人不那么完美,人生不那么美满,谁是谁的因果。恨不能自作天公成人之美,只看见有情人劳燕分飞各自零落。小女孩Linda的旁白让人误以为她是掌握电影进程的命运之神,却也看到她为了玩伴的离去寡欢,被送到修道院而小心翼翼,她自身都难保。极致美好的人和人生,连阎罗王都会问你这样的命运在哪儿投胎,也就不会存在。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古难全的圆满。

Day.Of.Heaven.1978.720p.BluRay.x264-LCHD

 6 ) 贪欲焚毁天堂

电影本来不难理解,但是在Abby问Bill他为什么同意她嫁给农场主时,Bill说,我不知道。Bill其实在说谎,他心里一清二楚,因为他无意中得知农场主患有重症,是将死之人,而且没有亲戚,巨额遗产唾手可得。他们俩都心知肚明,但谁也没有明确说出,因为贪欲有违天堂法则,不说出口,只是露怯罢了。

于是电影的摄影在掩盖这一丑陋事实上,居功甚伟。本来是很残酷的丛林法则,巴不得农场主明天就死去,但导演花大量时间去描绘这个天堂——怀俄明农场的美好自然景致,却对“兄妹”俩的勾当轻描淡写,甚至俊男靓女的扮演也有美化嫌疑,一切都让人怀疑,导演的价值观难道不同于常人?非要把一桩骗婚骗财案加以审美化,而对其中的罪恶置若罔闻?

对于大自然的宽广伟大来说,人在其中所犯的罪恶都显得微不足道无足轻重。影片中使用了很多大远景的镜头,背景大多是被镜头美化了的自然景致,而人物在其中所占的画面以及活动,都如蝼蚁行径,营营然不知己之渺小。我觉得这是导演的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他明确地把人以及人的活动当成了自然界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无论是片中所常用的大全景镜头,还是总把把人物置于自然的背景之下,都体现了这一点。

这是影片会用极端冷静、克制的手法地去叙述一桩罪案的原因,不要说明显的言辞,连一个压迫性的镜头都找不到。甚至在后来他们逃亡时,镜头的节奏也没有变化,也是随着流水慢慢地摄录了岸上的人们。

但这并不说明导演凭借自然的伟力,自此否认了人类的道德以及情感,相反,他以自然主义的手法表现人物的情感是大自然的有机的一部分,就不可避免的会推导出,人类的道德其实也只是自然律的自然延伸。从这个角度说,本文开头对导演的道德虚无主义的质疑,完全没有必要,他其实是一个道德保守主义者。只是他没有站在庸俗的道德观上,指责男女主角的偷鸡摸狗之事,而是站在一个更难以击倒的高度——自然的高度,以大自然的更替兴衰为依据,指出男主人公的必然下场。

这个自然道德主义的立场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它系统地描摹了这个农场一年四季的变迁,他详细地拍摄了丰收的场面,但也冷酷地拍摄了蝗虫来袭的场面。在这里,偷懒的观众可能会很自然地联想起蝗虫就是这对男女的象征,但是,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批判式的象征,是一种庸俗道德观,是与这部影片所要传达的基本讯息不符的。这里的蝗虫,确实具有象征意义,但不是这种批判性的象征,而是一种指示性的象征——象征着天堂在蝗虫的贪欲之下的衰落。美好之物在高峰时突然下坠,并最终付之一炬,大火之后乃是新生,自然界的常态在这里被人为地表现,使自然界的道德律渗透到人事之中,自然道德主义的立场不言自明。而作为自然界的一份子的逃亡男女,在这一道德律的支配下,无可逃脱,因为他们犯了与蝗虫一样的罪——贪欲。

再回到摄影,影片的摄影之美已经留名影史,但这种摄影与其说是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自然,不如说是还原了一个人们心中理想的自然模型。在这个由摄影构成的封闭模型中,一切都以导演所预设的自然主义方式演绎,男女主人公逃脱了人类道德的审判,却无法逃脱自然道德的审判。这种终极的道德感,在西方人中并不少见,但能以如此“自然”的方式表达出来,乃见分量。

博客:http://www.mtime.com/my/Lyeast/

 7 ) Dasein

对于人和自然,Terrence Malick有一双神一般的眼睛。如果说在他的影片中,广袤壮丽的自然景观是他眼中被检视的natural geography,那人的面容和动作,就是他眼中的human geography。

片头不断叠化出现的,20世纪初美国市井黑白影像,也许正是导演试图引导我们去凝视的一幅幅human geography。

本片中妹妹linda五官的分布与比例、眼角的伤疤、超出年纪的沙哑嗓音,构成了一幅极为独特的human geography,使其在影片的群像中凸显出来。可能正因此,Malick将妹妹作为贯穿整部影片的叙述旁白,让此角色既在故事中,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

有自然的风景,也有人的风景,而片中的人往往淹没在自然中,这里引用影评家Roger Ebert的描述,极为准确:Nature is always deeply embedded in Malick’s films. It occupies the stage and then humans edge tentatively onto it, uncertain of their roles. There is always much detail, of birds and small animals, of trees and skies, of empty fields or dense forests, of leaves and grain, and always of too much space for the characters to fill. They are nudged here and there by events which they confuse with their destinies.

似乎我们都如海德格尔所言,处于一种“被抛状态”。Malick本科和研究生期间主修哲学,曾前往德国拜访海德格尔。关于海德格尔的“Dasein”问题,Malick总试图在电影中通过“现实”的复原,或呈现、或提问、或露出线索供我们思考。

Malick能拍出极美的画面,但绝不止于美,他对物象捕捉的用意都深埋入其主题的表达。片中决斗后的悲剧场面,人物造型和仰拍的机位,如黑泽明一般震撼人心。

本片是Malick的第二部影片,是其处女作《badlands》主题和风格的延续,关于某种“wandering destinies”,人物最终的命运也都同时具备了被困和自由两种属性,或者说是被困于自由,似乎永远没有答案。拍完这部《天堂之日》,Malick隐居法国。也许是经过了多年的思想探索,Malick最终给出了某种答案,如在他时隔二十多年后的第三部影片《细细的红线》中的结尾,士兵Witt被团团包围,依然在其生命的最后一刻举枪,完成职责。

 短评

停滞而暗涌,摄影调度场景各自协和恰到好处,共同打造人世间的乌托邦。象征上帝、突兀立于草原之上的别墅,耕作而无言的人们,经过此地的列车上的大总统是偶尔进入的俗世之物却无法窥见真容,各种各样偌大与渺小皆沉默又阴柔,似乎此地一切与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类史保持从容的间离。天堂无关时间,只关记忆。

5分钟前
  • 塔塔君Minkun
  • 推荐

画面太美了!每一幕都美仑美奂。美国农场的美丽尽在眼前,饱和润泽细腻。能在放映厅看1080P蓝光版太好了,感谢组织放映的朋友。故事其实挺平淡的。李察基尔那时候好年轻,但是作为一个流浪打工者服装太考究了些,主角光环么?

8分钟前
  • 香水瓶
  • 推荐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并获最佳服装、最佳原声等提名

9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几乎全部使用自然光的摄影美到让人窒息,剧情虽然十分狗血,但剧情在摄影的衬托下已经不重要了⋯片子太美了,马利克的摄影都做到如此极致,在影院看真是非凡的享受。(壮观的蝗虫飞起的镜头是由上往下洒拍的然后倒放完成)

14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还不错吧但是身为一个女性bill的行为我无法认同

15分钟前
  • 乔植
  • 还行

风轻云淡,好几段起了鸡皮疙瘩,节奏和连贯性上比《生命树》要好。运动镜头时,摄影机无比轻盈,火车、麦田、流浪伴侣、孤独农场主,寥寥几幕,感觉已经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了。马拉收割机、螺旋桨飞机,自然光和魔幻时刻。一切都会走向黑暗和毁灭,好在旁白小女孩仍有自由 ps.基尔居然穿风衣在割麦子?

1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补课泰老的名作,画面美得一逼,简直就是电影版的拾穗者嘛,在大屏幕上看绝对好。故事走淡了,并且故意弱化了矛盾啊心理啊之类的,把流水般的生命本身摆了出来,配乐有点过了。三星半。

23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泰伦斯·马力克第二作,1979戛纳最佳导演。1.史上摄影最美的电影之一,Néstor Almendros全程运用自然光,几无人工补光,许多场景均拍摄于日出日落前后的“魔幻时刻”,莫里康内的配乐亦功不可没。2.秋日的麦穗,笼罩天空的积云,碧空红霞与血色残阳,人、火车、房屋与马匹的剪影,夜晚的篝火与马灯。3.以小妹妹的回溯性旁白贯穿影片,孩童的观察视角所造成的间离感也契合于马力克对现象学式电影的追求,内心的情感被外在的直接感知所遮覆。4.从天而降的意大利马戏团演员(想及费里尼)恍若天堂之日,而那场席卷一切的蝗灾与啮噬所有的烈火则犹如地狱之夜。5.无尽的流浪与逃亡的爱侣恰似[恶土]变奏。6.理查·基尔与山姆·夏普德演得妙,两人间的张力溢出了银幕。7.麦苗在土里伸直长大的延时镜头。8.夜晚的小圆亭令我忆及[可爱的骨头]。(9.5/10)

27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影片加进大量的空镜头,配上诗化的画外音,台词上也惜墨如金,尽可能地淡化情节,以非叙事的风格,想拍出贝多芬交响乐式的电影。

30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摄影一贯的美。那时候的理查·基尔也有点美到夸张。那场蝗灾火灾戏太震撼。在我眼里,马力克再不济,也依然是许多导演难以望其项背的高山。

33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重看@filmoteca 被银幕放大的不只是美到极致的景物,更是缠绕着奔跑流浪相爱告别的人们的忧伤,这种忧伤渗透进日升日落自然的光线,绵延的麦浪,破土的新芽,弥漫在漫天的火焰与心碎的沉默中,把观众也全裹了进去。故事散淡却拥有丰满润泽的气息,如同流动的散文诗。

35分钟前
  • Lycidas
  • 推荐

虽然神烦马力克新片和那些整天叨逼马力克和海德格尔的金针菇君们。但是仅大火那场戏,确实永垂影史了吧。UGC opéra 观影体验很特别逼仄的放映厅,地铁经过的时候,有摇摇欲坠的感觉。只两扇门就从电影世界里被甩到繁华的街口,也奇妙体验。

36分钟前
  • Peter Cat
  • 力荐

VOGUE的田园大片看多了,对这样金色调为主唯美的拍摄完全提不起兴致了……帧帧油画又如何?故事是个俗气的三角恋,这也就算了~偏偏人设还是我最讨厌的那类:欲望一堆,小情绪一堆,就是没点做人的底线和改变的勇气。真是很娘、很猥琐、很懦弱的小文艺精品。

41分钟前
  • 般若死火
  • 还行

马力克电影里始终无法正常融入社会的主人公因为一场杀戮短暂遁入自然之后再次离散在社会中,几乎与恶土相差无几的平庸故事却在神乎其神的摄影与美轮美奂的色调里焕发出了厚重的情怀,镜头剪接也似万年不变的喃喃旁白如诗般自由散淡。蝗祸与大火的场景实在是太过出彩,一片看尽无数个蓝色日出与金色日落

44分钟前
  • 牛腩羊耳朵
  • 力荐

3.5。爱有罗生门,阶级无流动。动态的米勒,恍如隔世的年代感——相比所谓散文诗,更像强文学性弱史诗感的另一种“《美国往事》”。上半部成于随性,下半部败于随意;摄影神且灵(单拎出来给五星都嫌少),比故事境界高。

48分钟前
  • Ocap
  • 还行

这个导演实在有些仙风道骨的

49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剧情平庸,人物平板,摄影强大,调度灵活;女主嘴角像让·莫罗,两大帅哥玉石俱焚。

51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一方面强调日常诗意和生活之流,另一方面又追求壮丽风景——虽有外在技术的高超展示,但成功之处在于令观者觉得那是某种内心风景的映射。而一般电影制作者和观者最关心的情节线,反而被放在不重要的幕后,成为陪衬。最后的场景,没有结束感,正像生活流本身,没有终点。

55分钟前
  • novich
  • 力荐

Nobody is perfect. You just got half devil and half angel in you. You only live on this world once. As long as you're around, you should have it nice. 天堂和地狱并不是大火过后的两极所归,善恶,爱恨,乃至生死也都不是解读这世界运转方式的答案所在。人自漂泊,生生不息。

58分钟前
  • BLTEmpanada
  • 推荐

至少要看过蓝光才算看过这部电影,摄影美到无法言说的极致,虽然故事并无什么特殊,但那种散漫忧伤的调子很合我意。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