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编剧是硬伤啊
说实话,能耐着信子把影片看到差不多结束,完全是冲着女主角的乖巧,漂亮去的。若是在生活中能有这样一位漂亮的女友,又不会在你身边叽叽喳喳,真是如得一宝啊。 可是男主角三番四次要抛弃这个女孩,我实在是想不通所以然。 还有,一开始,能得知女孩的信息的方法太多了,即使你要表现出怎么也套不出女孩的话,片中也要有场景加以表示。
不在乎剧情有多老套,能抓住观众的心就行。 可是最后,我实在看不动了,如此拙劣的编剧,用在华丽的演员也会是失败之作。
2 ) 纯粹而简单的爱情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纯粹的爱情,在浮躁功利的现代社会显得弥足珍贵,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率性善良的王一丁,美丽清新的西夏,带有悬念的故事情节,一步步吸引着我,想知道最后的结局,虽然没有看到,但是带着感慨和希望进入梦乡也很好,一部不错的片子!
3 ) 西夏
“爱情电影,如果男观众比男主角还喜欢女主角,那庅这部片子百分之八十成功了。”
这部电影,是冲着伍仕贤和“三儿”看的,《独自等待》里的配角转身成了主角,而导演彻底打酱油。
电影原作品是徐则臣的一部好玩的中篇,《西夏》。电影改名叫《活着,爱着,乐着》,格调高且矫情。
小成本电影,演员阵容不强大,大众DV的水平,说它是粗制滥造也不为过。
它的风格冷、暗、旧;配乐中有老掉牙的《让我们荡起双桨》和邓丽君。
它情节平齐,故事走向不言而喻,它虽带来惊喜,但不容你奢望惊艳。
与原著相比,它太拖沓,过于强调对事件本身的解读。
但它是一部真诚的作品,让你不由得以身代入。
单身男主角是蜗居的北漂,他说他的生活风平浪静,他喜欢风平浪静。女主角是“派”给他的西夏,之后,男主角开始了从始至终的纠结。
对男主角而言,西夏是个谜,不知过往以后,但西夏依赖他,让他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滋润。
社会背景下,每个人都可能是男主角王一丁,奢望爱情但不敢相信爱情,即使爱情来了都没有接受的勇气。患得患失的结果是失去。
西夏清纯甜美,羞涩,怯怯的眼神令人无限怜爱,如主角王一丁,不敢去相信,想让她小鸟依人却愧罪自己不是那棵大树。
人说没有争吵的情侣的下一步是分手,可西夏是个哑女。剧中作为对比的包租婆,你听她整天“你把我愁死了”,难道这才像生活中的爱情。
从两人吃的第一碗面起,就能预感过程与结局。这中间会有一个高潮,这高潮是一个伏笔。
甩不掉的西夏,她给你系鞋带,给你盖被子,拿你给她的路费给你买衣服,你狠心把她送上列车,她半夜又来敲你房门。
这已经是一个爱情童话,她的离去是能猜到也希望看到的结果。这已经足够完美。
真的王一丁的出现实在是画蛇添足。随着剧情发展越来越不想知道真相,多想她就这样忽然地出现,又悄无声息地消失。对爱情的信仰远重于对真相的揭示。宁愿这是一个孤独的人的臆想。意淫也罢,人格分裂也罢。
故事结束,王一丁盘下了带西夏吃面的面馆。电影中的旁白是最出彩的部分。《与青春有关的日子》里两庄主的客串也很精彩。路边摔酒瓶的乞丐简直是神来之笔。
西夏。。。。西夏。。。。
唐朝!
是,唐朝比西夏繁荣多了,但在我的概念里,唐朝是摇滚乐队,西夏是海螺姑娘。
4 )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
“献给从你身边溜走的那个人”对于这排字的印象 依旧停留在历经“沧桑”的陈文 在稿纸上 蓝色的钢笔留下的那一排印记 从那以后 就刻在心里了
关于这个电影 有很多记忆 会想到许多人 许多过往 许多说过的话 写过的文字 看了至少五遍 可是每一次无论是提起还是场景再现 我都还会奇异的湿润眼睛 奇异的落泪 好像是一种魔力
李冰冰最后去找夏雨,说我就只是想和你一直做好朋友。其实,就因为这个,我挺恨这个女人的。自私的我们都希望身边有这样的人,陪着你,伴着你,却又不是爱情,当然也不是友情,它总是在几种感情之中飘忽不定着,总是希望和某些人保持着暧昧不清的关系,好像随时回头就可以看到他在身边,随时可以在需要的时候抓住一根救命稻草,或者是一个备用轮胎,或者是为了证明自己,或者只是让自己过得快乐,生活本来就不容易。
至于陈文,我只想笑他那个“她符合我的那个单子”梦中情人是怎么产生的 都源自这张单子仅仅是年少的时候对爱情的幻想,对梦中人一切美好的堆砌至于爱情?什么是爱情?其实我真的不懂。陈文他懂么?真的有梦中情人吗?也许只是他的某些特质吸引了你,然后迷恋他,让我相信他是完美的,其实我本来也知道,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人。有些人留在梦中永远比走进现实要好得多。
其实我挺同情李静的 我当然也承认刘荣是美女 我也痛恨刘荣她虚荣自私 可是却也叹息李静她怎么就没有勇气 也许有一种感情 就是被习惯的深藏 可是你不努力 不勇敢面对 不抓住 就是自己去放弃 也许 你离开的时候就像不回头的李静
5 ) 再现趋真的现实
(1)以电影的制作方式截录光影,继而在电视的荧屏上将之曝光,这一模式下的“电视电影”(Movie made for TV),杂糅了两种媒介的脾性,叫电影捏出的梦幻们,挤到电视的寻常下,跌入普罗大众的视域里。
如是,影像表达的归宿地呢,不再是黑的影院了,而成了明晰实在的自家领地。光影们便依此途径,被拖入居室里、拽到床榻边。这一过程里,黯的烟幕纷纷散去,梦幻不再远离与你,反若同你毗邻而居,是明晰而可辨,要惹你参与、逗你欢喜,叫你难于忍念,而又迫你动心。然而啊,梦有梦的基底呀,犹若河上幽火,可观而难于亲近,及时奋力而近前,勉强有所触及,亦有瞬间灭尽的必须。
如此说来,“电视电影”比之于纯粹的“影院电影”,反倒多了一种魅障。其将故事推展开去的过程里,用了仿真的方式,而又免去必要的提示,光影里的故事们,顺着寻常的材质展开,而有悖于实际的情节们,带着哑掉的坏笑,在平易近人的帮衬里,潜入观者的,无所防备的思绪,继而,搅发几种不太平的情绪。
(2)央视电影频道制作的《活着爱着乐着》,是部眉目分明的电视电影,其所说的故事,该是不怎么寻常的,但表达的方式,却被真实充斥。在底层奋斗着的导演和演员们,正是以此,用底层的说话方式寻求表达的渠道。一个很怪的故事,也就因此,被正儿八经的、细腻平静地说了出来。
故事大致如此:男主角王一丁,在城市蜗居,惯于生活的温吞进行,然而终究,有了奇遇。名唤西夏的哑姑娘,通过街道的派出所,指名道姓的找上了他。随后,身份不明的姑娘,寄居到男主角的居所里,上演了现代版的“田螺姑娘”,做饭又洗衣,在沉默里倾注各种各样的心力,也耐受着男主角寻常而真实的情绪。
如此无奈而荒诞的情节里,故事的走向不言自明——男子在荒谬地互动里,渐渐爱上了女子,事情转向寻常和简易……
然而最末的结局(在影片里是一个简短的交代),却是夸张的,再次反转了现实。原来,姑娘来城里,实是寻找另一位进城务工的“王一丁”的,但在派出所与男主角有照面,居然在瞬间里起了彻底而坚决的爱意,于是借机而动,自觉而积极的走到男子的生活里,去将居家女子的角色扮演,在梦幻出的角色里,坚毅地演了下去。
(3)这样的故事,该是美好的吧,你看那名字里,即有矫情的欢愉,既然莫名其妙地“活着”了,就要“乐着”吧,因何而乐呢?去在既定的角色设计里,引出所谓的“爱”来吧。如何使得“爱着”的状态发生出来,继而获得回应与确证呢?《活着爱着乐着》再现了这当中的过程,用的方式呢,是跟你讲一个市井的小故事,并将故事的局部,反复放大、一谈再谈,从而明明白白的,非常清晰地,把事情告诉了你。
从中,你会晓得,男女生发和维系爱意的方法和手段,是不一致的,但在互动中又是可以“互契”的(至少在一些时间点上,双方都在“享受无奈”)。并且,这种不一致的互动,确有美好的可能。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即使情感的奇遇是起源于“荒诞”的相识,但情感的“经历自身”,确实自足的,是完备的,是好的、美的和善的。
(4)影片的语言至此,有了寓言的性质。而寓言,该有很大的适应性,在一个庸常结构的基础上,就能顺畅地影射现实,从而显示它“预见”和“透析”的能力。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模式的寓言,并非此部电影的原创,我可迅速溯及的,是王家卫的《重庆森林》里的表达。王菲在那一影片中,由于多看了梁朝伟一眼,而决议擅入男子的住所,从而硬生生地开展自己的专属的爱意……
(5)影像“再现”了实际——这是“电视电影”吊诡的核心,即在电视的平台上,影像是低廉的,它没有“创造”现实的必须,它只是再现出它,就已经达成使命。而如前所述,“再现”若用“寓言”的方式加以执行,电影的“造梦”功能便就完备了——人们在寓言里经历了现实,却又难于彻底地“把握”它,更加不能有效地“参与”它。
《活着爱着乐着》没有批判某些庸常结构的义务。我们看到,它用了适宜的语言,讲了一则已被一讲而再将的故事。而电影话语的设计、景象的推进、人物的行动,都在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应该是如何生活的,应该如何,在庸常的结构里,扮演社会所可接受的那一个籽粒。
……
http://noblue.blogbus.com/
6 ) 有关意淫(竟然有电影了,得找找)
用意淫这个词是因为这个词比较流行,至于词不搭意反倒并不大重要了
蹦出这个词儿是因为看到了一篇名字叫《西夏》的好玩儿中篇,作者叫徐则臣
这是一个柔而简单的假想故事,甚至我以为是个纯粹至极的假想!
比较明显的疑问会是:西夏这位“清瘦漂亮又哑巴又爱收拾屋子又爱美又爱打小呼噜又不好惹”的女娃又不是天使或者报恩的仙鹤,她哪儿蹦出来的?她怎么就能这么不负责任的蹦出来呢?她为什么不是丑八怪呢?这也太打击太扭曲我们年轻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了吧。其他则是:动机、起因、底细等等,如果你贸然去问作者,我猜作者一定谦虚而轻蔑的笑道:这位读者小朋友不要这么单纯好不好,我只给了你一片树叶你怎么还想要整个森林呢?
反正,我以为这种无聊也许深奥的想法,没有也罢。
另感觉这部小说很像原来看过莫言的《手持鲜花的女人》,是个并不出名我评价很高的故事——我以为那是部很少见的爱情的纯粹描写(男人角度的,废话)。像《小红帽》《白雪公主》等等一样,傻不啦叽但是叫作童话。
在和现实的契合度上,《西夏》很像某些制作优良的电影,在我们耳熟能详的背景下把间谍、国家机器、恐怖袭击等等炫目的噱头编的很像那么回事儿。
在这个中篇里,那些现实的道具就是北京、北大、未名湖、小书店、北漂、房东赵大妈、去南京的火车等等,而所谓炫目的噱头则只有一个——爱情!
我以为作者很明显是有意为之:用一个奇妙的故事搭建一个模型,你知道,在经典物理里很多定理被描述的前提都是在一个假想的完美空间内,没有阻力,没有能量损耗等等,如若不然我们简直还是在刀耕火种,哪有什么狗屁小说会被出版。
而这个故事就是在一个如那般的空间内发生,它忽略了一切啰里啰唆惹人厌烦的“真实”的东西,或者更应该说,在这部小说描写的完美时间内没有它们一丁点儿的位置。当然它里面还是有朋友的“劝说”或者“善意”什么的小道具让它更加“真实”,我只是想说这个故事让我陷入了向往之中,一种无尘无菌踏絮如云的美好向往。而这种向往,用流行的词汇讲也许叫作意淫。
说过了,词不搭意并不重要,我以为在我们这个灰尘遍布寸步难行的不完美空间里,词不搭意并不会有什么大不了。
如果这个小说的真实度能达到50%,那我也就啥也不干了,直接去北京找人合伙开小书店并且在四环边上找个赵姓人家的平房租住下来。
因为,这个故事实在是太他妈的有意思了,它甚至让我相信这种完美能纵向延长到死,永远不会有让人疲惫却平常如霉菌的东西出现。或者让我一瞬间相信,这种完美会横向铺开老大一块儿,简直能让所有的小哥们儿们都很幸福都很嗨。
7 ) 从大颗粒的曝光看到了纯粹之暖。
记忆里,王一丁是一片波澜褪尽的大海。有着北京男人一味的粗唳和单纯。在你大口呼吸的瞬间你甚至能闻到他身上浅浅的涩味,那种味道充斥了你的鼻腔,像一股巨大的冰流,从喉咙里垂直往下的砸去。
他很英俊。消瘦,脸部两侧的颧骨高而突出。深色的黑眼圈,双眼总露疲惫之韵。鼻子挺拔,带着尖锐的鹰钩。他的下巴能戳穿你。
就是带着这样的第一印象我进入了电影。
像是注定,女主角西夏的出现给这个男人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波澜。西夏,西夏。这样的名字。用电影里王一丁朋友的话说“就是特儿有时代的沉重感”。这个女孩,笑起来明媚如阳光,白天出现的时候总是扎着一头干净的马尾。她无法言语,却总是看着你,双眼潮湿,像孕育着最温润的海。
电影反复描绘着西夏背后巨大的秘密,用深刻的词——真相。
最初,王一丁强烈地想去了解这个“真相”,他去公安局,他去报社,面容诚恳。他骑着他的摩托车,在北京满雪的空旷马路上周而复始。
可这条道路似乎太过冗长,疲惫,没有尽头。
我们的思想被灌输了这样的王一丁,一个讨厌包袱的,冷漠的男人。诚然,如果当一个莫名的女人闯进他原本自由的生活,他的房间里他无法赤裸,他只能睡沙发,他企图得知什么却只能看到哑女拒绝的眼神,他说他自己是恐惧的,焦急的,莫名的。于是他撩起袖子吓唬她说“这疤是被斧头砍的!我是一流氓!”
西夏还是不愿意离开。
西夏开始照顾起王一丁的生活。为他洗衣服,为他做饭,两人坐在电视机前看电影。深夜里晃动闪烁的电视灯晕,两个明晃晃的瞳孔。这个时候西夏很美,披下头发,神色缓慢淡定。
谁能说,这个时候的王一丁,不会爱上一个这样服侍他的美丽女人?
“你觉不觉得我们像《爱情故事》的情节?”
“照理说我们应该相爱了啊。”
“为什么我还没看见这苗头呢。”
西夏害羞的转过身,不断擦拭书架上的书以掩饰此刻她的心动。
其实那一夜,王一丁已经看到了那个苗头。
王一丁最后决定出去旅行,带上了西夏,去西夏熟悉的城市,南京。(他踌躇是否远行去旅游的情节,很有意思。)
“我发誓我绝对没有预谋”
王一丁带着西夏上了火车,放完了行李。他说去门口抽一支烟,马上回来。在门口的时候,他听到乘务员叫着“车马上开了,送人的亲属快下车。”
那一刻,王一丁做了一个决定。
“诶等等!我下车。”
西夏被留在那列火车上,被带走了。
“我以为我会很快乐。可我发现我所有的情绪都被这辆车带走了。”
王一丁回到家,难过地躺在了床上。
镜头遍开始跳转。
一边:西夏焦急地在飞速地火车上寻找着王一丁,她打着手语咿咿呀呀地比画着王一丁的身高和头发。
另一边:王一丁听到了敲门声,不急不慢的敲门声。他打开门,看到了西夏。
那一夜,他们接吻,拥抱,燃烧了青春的欲望。
他们开始像夫妻一样生活,西夏为王一丁打理生活,经营书店。他们在夜晚头靠着头靠看电影《甜蜜蜜》。
“十年啊,因为一首歌又重逢了。”
“你说要是有一天我们散了会因为什么再遇到啊?”
“那我就把我们第一次见面的那个面馆盘下来,我一直在那里等你。”
西夏无声地笑,眼角的泪滑落。
第二天,西夏离开了。带着行李。
王一丁也再未找到他。
结尾是这样的,王一丁去了那家面馆。
“请问这店买么?”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大海,温润,扩大,没有冰凌,没有真相。故事的结局深长,意犹未尽。
你想象他们多年后相聚,他们的爱。
我甚至恍惚到我一直在等一个像西夏一样的姑娘
简单的故事 虽然没什么深度 但感觉很好 温暖的片子
小制作,故事不够好显得刻意的文艺。男主很亲切,简直是高个儿版的牙膏。。冲这个,三星啦。
看不下去了 没看完
2012Aug7,吴中路117号,PPTV网络观看。故事有趣,但可以拍得更有趣,结尾那两个真亲戚的设置有点败笔。如果让特吕弗来拍会拍成怎样?
我喜欢王一丁儿 我怎么碰不上啊
这电影快愁死我了。这么文艺的电影,要出事了。
一颗星给漂亮清纯的女主,一颗星给愿意对纯洁的爱有着美好向往的观众
这简直94巨接地气又无比浪漫的爱情片,帝都阿,我们这些2B文艺青年来到这4以为都会遇到像这样的爱情吖TWT..
纯粹的乐呵
739
老百姓自己的小清新。以上。
这姑娘比什么刘亦菲全智贤好太多了……
为了看吴超看的。吴超主演的一部小众闷骚文艺片。吴超还是在伍仕贤导演的电影里面才能发光发热。
我想这部制作算不上精良的电影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曾经有一个人,爱你如生命'。你以为她会一直陪伴你左右,无论你怎么伤害她,只要你呼唤,她就会回来。措不及防地,你永远失去了。
青涩的,懵懂的,有悬念的
还成!
这个,电影发烧友拍的吗
特别喜欢的一个电影,再也找不到片源。
女主角是哑巴,也不至于从头到尾铺背景音乐吧,降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