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易中天:爱在1980
文/易中天 以前,我从不怀旧,从不。在我看来,那是老年人的事,而我还很年轻,年轻得就像野夫《1980年代的爱情》。 的确,1980年代是春意盎然的。那时,国家、人民、执政党、军队和知识分子都刚从一场不堪回首的噩梦中解脱出来,几乎无不有着只争朝夕和天天向上的少年壮志和情怀。在那百废待兴的时代,就连复出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充满青春活力,更不用说像野夫和我那样考试入学的大学生和研究生。 只不过,有的人有爱情,有的没有。 我属于曾经有过的。1980年代初,我在武汉大学读研时已为人父,但对野夫那一代人的爱情却并不陌生。因为在这个问题上,1980年代与1970年代没有太大区别,拥抱和接吻就已经算是胆大妄为。电话是公用的,约会是秘密的,没手机更没有短信和微信。如果写信,甚至还要称对方为同志,并在信中引用毛主席语录: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现在想想真是好笑。见鬼,恋爱与革命何干! 但,与时代有关。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爱情,不能说哪个时代的爱情是好的,哪个时代就是不好的。爱情本身一样美好,不同的只在方式,只在风格。 1980年代的风格是克制。 克制是必须的。因为在那之前的70年代,恋爱几乎等同于犯罪。结婚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不过那叫“解决个人问题”(入党则叫“解决组织问题”)。既然是“解决问题”,当然要“依靠组织”,你恋的什么爱,又写什么情书和情诗?没看见《冰山上的来客》中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都被列入了扫黄的黑名单吗?还是收起小资产阶级那一套吧! 我们真是无可奈何。 那么请问,爱,是可以和能够被剿灭的么? 希特勒来,恐怕都不行。 然而作为个体,却无法拿鸡蛋去跟石头较劲。 也只好暗度陈仓。电影《庐山恋》中那两个1970年代的年轻人相爱而不敢表白,便借口学英语,肩并肩对着空无一人的大山呐喊Iloveyou,China(我爱你,中国)!没错,他们当然爱国,只不过也爱对方。 了解这些时代背景,才看得懂《1980年代的爱情》,无论是书还是电影。 很少能看到拍得如此克制的影片。以《那山,那人,那狗》而让人肃然起敬的霍建启导演宝刀不老,坚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没有喧嚣,没有张扬,没有煽情,更没有故弄玄虚。霍导决不讨好任何人,哪怕是市场。他依然故我地倾注着心血,在不起眼的地方表现出深厚的功力。即便是男女主角在河边点到为止的一场戏,也没忘记在远处安排了一个毫不相干的养蜂人。 是的,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两位年轻的演员也朴实而自然。霍导用镜头说话,他们用眼神和没有表情的表情说话。我甚至惊异于他们居然能把父辈的爱情再现得如此真实。看来,不该忘记的就不会被忘记。刻骨铭心的记忆将按照生物界的自然规律以遗传的方式留存下来,任何自以为是的力量都无法将其泯灭,反倒随时随地都可能被激活。如果这记忆还是集体的和时代的,就更是如此。 这不是怀旧,是纪念,是土家族的跳丧。 山花寂寞地开放着,叫春的猫儿依然恬不知耻。没有人知道也不会有人关心两个年轻人的内心世界,就连他们自己都无法表白。涌流的泪水只能各自悄悄地随着小河淌,从而各自完成各自的洗礼。在雨夜里,在火塘边。 激情克制地燃烧着,温暖而绵长。 时代总是要变的,把今天的恋爱方式变成1980年代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只有克制是成就艺术品位永恒不变的保证。因此,如果你是有品位的,或者希望有品位,那就去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吧,只不过别带爆米花。 不知道利川那古朴的小镇会不会因此而成为新的旅游景点,只希望去到那里的人多少能有一点敬畏之心。你可以去怀旧,也可以去猎奇,但贫穷和苦难不该成为消费品。山野中孤独的村寨当然承载不起记录历史的重任,却并不妨碍我们对那些木楼老屋和袅袅炊烟心存一份谢意和谦恭。 也许,我不该说得这么沉重和伤感。 野夫说得对: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是我们可以挽留的。既然如此,那就用书中的一句话向1980年代告别吧:挥手依依,满臂都流淌着凛冽的月光。 本文原刊载在2015年9月10日《南方周末》
2 ) 郑世平的电影绝对不是1980年代的爱情
我是一个没有特别高电影和文学造诣的普通老百姓的后代,恰巧,父母们的爱情也出现在1980年代。
这是我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手生,也不够格。
但仍旧希望书写一笔自己的真知灼见。
昨日以前大学的教授有多的电影节票,问我要不要去看。我在此之前没有看过郑世平的书,完全是被老教授说“这是一部很虐的小说改变的入围影片”而去“自告奋勇。”
影片讲述了一个198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原籍下属的公母宅锻炼,然后偶遇神似神仙姐姐的同桌,同时这个同桌也是自己暗恋并且以荷尔蒙发泄后一直没有得到的任何回复的“女神”。
很可惜的男主角在1980年代的寨子里留着2012年的胡子已经2013年的发型,在1980年的川滇区域还有尼龙和POLO衫。
以21世纪的造型进入1980年的时间空间,如此的不协调,是观众第一印象。
乡镇府老旧的办公桌以及看上去很朴实的四川口音的老田并不能掩盖制作方和导演对主角形象塑造的失败。
你会认为一个穿着2013年品牌的POLO衫的男子操着一口北方口音是来自于1980年的穷寨子么?
接着在一顿莫名其妙的台词之后,女主角出现了。供销社的女主角穿着民国初期样式的依附,并且印花斑斓,和周边来供销社买菜的村民形成强烈的反差。(这倒和21世纪造型的男主角同样“靓爆眼球”)
女主角看到男主角的时候,拿着的酒瓶就碎了,就碎了.....竟然就这么落地碎了。
既然女主角的爸爸可能是文革时代的被打成XX的人,那么你的衣服那么光鲜亮丽,在1980年代的村寨里,不是明摆着自己“招蜂引蝶”么,不是故意和“人民群众”的广泛审美做对抗么?就像是“老子就是特别,你们嫉妒我家里牛逼的背景所以打压他,现在嫉妒我的美丽还要来打压我么?不!我偏不!”一样,让人匪夷所思。
接着他们开始了编剧脑中只存在的美好的调情镜头。。。。。。
大致就是“女主角爸爸其实知道男主角的存在,以前也很看中这小伙子,现在自己日薄西山了还有个这个有前途的大学生毕业对自己女儿蠢蠢欲动简直就是再好不过了最好带着我女儿远走高飞飞过长江与黄河远赴大西洋。”
期间男主角的大学女友出差路过寨子,晚上因为“1980年代的人还不够开放”所以没地方睡最后只能去女主角供销社的房子借一宿。
然后看到了女主角这么漂亮就以女人的第六感感受到这女的一定勾引了自己男人。
寒暄两句后就自顾自睡了。
睡完之后梳头发时看到了舒姐的诗集,里面有自己大学男友的注明。然后更证实了自己昨晚的想法,接着结合自己男朋友对这个穷寨子流露出依恋的神态推断出-----就是你个老妖精勾引我男朋友。
但是编剧的时代是1980年代,那个年代我们只有赞美没有吐槽只有爱恋没有痛恨。
男主的大学女友似乎在15秒的镜头里领悟出了1980年代的人们之间的真善美,也明白自己敌不过这个美女抢不走男朋友的心,所以扑哧的就去告诉女主“姐,我们都很喜欢他对不对?”
最可怕的是,1980年代出的时候,男主的大学女友拥有了最好的WALKMAN,不管是爱华还是索尼或是松下的,反正有了WALKMAN.
1979年第一台walkman被索尼造出来,1980年初就能搞到,这女的家里不是壕就是壕......(而男主大概就是所谓的直男癌晚期了吧。)
走之前,女主角送了她两瓶什么酒,她便将WALKMAN塞她手里,直接送给女主。(喂喂,你简直壕无人性,其他绿茶婊以后还怎么装逼。)
故事在美好的依偎中戛然而止。。。。。。因为男主要被调回省城了。
然后我们在男女主角标准且略带北方口音的生涩对白中结束了寨子里的故事。
我不知道这小说是不是郑编剧在阐述自己的经历,但是生涩僵硬的对白以及混乱无章的对白逻辑实在让人觉得很像是大学生作品。
中间参杂了一些你浓我浓的诗词就好像“下雨天巧克力和音乐更配哦”一样让人无语。
接着男主就回省城再接着下海了,风生水起再一败涂地。
接着中学同学聚会,大家在很豪华的带休息间的大包间里吃喝。
然后女主最后来了,看到落魄的男主先是带他回炮房酒店,为什么说炮房酒店因为那酒店的装修和灯光就像三线城市的XX情侣主题公寓一般那么乡非。
男主喝的一塌糊涂,女主被他吐了一身后就穿了很保守的打底衣。
男主酒醒后看到她还在帮她洗裤子,就上去OOXXX了。
OMG,编剧你前90分钟的戏都在展现一个毫无弱点满是空灵的女神形象,接着最后10分钟就被男主推倒了,我真的无言以对.....
1980年的你记忆中的女神就这样被你干了么?这就是双方爱情的结晶么?
OOXX后,女主挂了。
在跳丧这个传统文化仪式里男主阐述了很多他自己的东西。
知道影片结束,我都不曾在男主27岁血气方刚的脸上看到一点社会历练的痕迹,而女主在影片里的遗照都像是19岁的玉女一般清新脱俗。
简直不可理喻......
总而言之,21世纪的造型+2000年的对白+1980年的风景+1960年生的人的记忆+2015年的粗糙制作≠能叫座又叫好的电影。
同时霍建起先生缺乏镜头语言的分镜也让在后排的老饕观众觉得更像是微电影里面的校园爱情。
或许选角的安排都是投资方来,或许这份爱情远比电影本身要多的多的多,但是影片缺乏信息素给观众、纯粹靠景别和利川市的风景堆砌出的纯真感简直就是侮辱自己的小说。
电影终究是电影,小说能表达的,电影不一定能达到。但是小说表达不了的,在不更换编剧思路的情况下,更不可能达到。
这不是1980年代的爱情,只是郑世平先生对于小说里那个记忆中的女神,故意被忽略去缺点后,片面的电影展现。
最后的最后,吐槽一下郑先生在现场高呼大家多多点赞。
不足以赞的,求也求不来。
还是把美好留在小说的记忆里吧。
3 ) 五星给自己眼中的年代和爱情
再美好的年代因为终将过去,而变得无比留恋;再真切的爱情因为错过,而才能动容完美。
坦率讲这不是一部制作出色的影片,感谢大水推荐一部因人而异却正好切合的影片,得以在银幕上体验到了最接近家乡的山色溪响,父母一辈年轻时的时代情绪,武汉读书的经历,给同桌留一封不署名的情书。大概正因为那么多的相识感,在城市中打拼立足却时常感觉盲目的自己居然有些感伤。
为了回到正常的生活,所以只好在最后佛系地感叹一句:原来一切都是因为执念,赋予了一些意料之外更多的意义。感谢幸运的我们,既承接着那个时代的尾巴延续着它质朴的气息,又在体验一番天翻地覆的改变后更加珍视起时光与当下同样的美好。
4 ) 1980也不会存在的爱情
莫名奇妙的陪同学看了这场电影,看之前完全没有了解,只是听说这部电影是在他们那里拍摄的,其他的一无所知。而看之前也同样在豆瓣了解过,5.2的评分让我完全不抱希望,只是同学一再推荐就去了。
只是一部文艺电影,坐在电影院里我一再告诫自己,于是电影就开始了。开场部分大段大段的自白,缓慢的镜头,那个叫做公母寨的地方确实很美,其实整个故事很简单,一个下乡的青年遇到了曾经的初恋,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虽然结局很悲惨,但过程很美好。这是一个很美好的青春故事,夹杂着那个时代,那个地点特有的符号,特有的宁静,特有的风景,原本应该是一个既能看风景又能看颜值的美好爱情片,却分分钟让我出戏,太过文艺的对白,让我觉得整个过程就像是两个人在背书,虽然作为一个90后并不知道80年代人们的对话,但是总觉得如电影中那样的对话是不大会出现的,你能随口一句话就能引发人生无限思考还能保证押韵?其二就是无法忍受的慢镜头,虽然爱情片总该有那两个镜头能够让人感受到浪漫,但,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无聊的等待,当然也有一些记忆深刻的镜头,就比如那个两人坐在竹桥上彻夜谈天,男主吹口琴的瞬间让人感觉到了些许浪漫。其他的镜头和叙述真的很让人出戏。
不过还有些需要被提起的,乡长和老田真是片中最喜欢的两个角色了,在这样的怀旧爱情片中能够出现这样的小插曲还是挺好,一个就是男主和乡长同上厕所,一个就是男主女友来找老田在楼下扫地说,饭菜能准备,床没法准备,再一个就是乡长拿错男主写的情书的时候。也就这样的时候让人会心的一笑。
如果按照观影风向标的打分标准来说,我可以给的分数分别是剧情5分,表演4分,可以给乡长和老田5分,而娱乐性是2分,有一个好的故事却没有一个会讲故事的好导演,哎。
当然此类电影的出现本来就是值得赞扬的,电影院长期被小时代,匆匆那年等等青春爱情片占领的时候出现这样一部稍微文艺一点的爱情片的时候,也不能苛求过多,只是这部电影能让我记住的也就只有那山间的风景了,远眺满山的茶树,中间些许采茶人,也有一条或隐或现的小道,主人公走在这条小路上去找女主的爸爸。
而对比我们的邻居韩国,他们一向以爱情片为人所知,但当然他们什么类型片都能产出了的,但他们拍摄爱情片总让人不能忘却,我的野蛮女友已经过了十多年,我依然会为男女主角的美好爱情所感动,我脑海中的橡皮擦,这只是一部偶然间看过的电影却让我无法忘怀,假如某一天我失忆了,我的另一半会有这样的坚持,陪我重走一遍曾经走过的地方吗?而假如爱有天意,讲过去的爱情故事,其实和这部1980有着相同的背景,却拍出来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些韩国电影却总有一两个镜头让人无法忘却,总有一两首让人记忆犹新,而回想这部片子,我真的已经想不到什么了,那两首出现过的歌,真是让看得我无比的尴尬,那真的是那个时代人唱的歌嘛?
而更加让我无法接受的便是片尾追加的几十年过后,一次同学聚会,一次滚床单,一次拒绝,而后又是几十年的离别,最后男主想要回到那个宁静的山村的时候,女主却得绝症去世了。世上有这样巧的事情,真巧想到她的时候,她就不再了?虽然知道电影是由小说改编,可是这样的离奇巧合让我无法接受更让我无法接受的是女主嫁人,而丈夫车祸去世了,女主还得了绝症,这是再拍韩剧么?如果导演或者小说作者想要在最后营造悲伤氛围的话,这并不是最佳的方法,我们的眼泪并不会这么留下来,而在此过程中我看到的是男主作为一个男人无法承担起的责任,虽然女主怕步她母亲的后尘怕连累男主,而选择留在山村,如果说女主留在山村最后的目的只是照顾年老的父亲的话,那么父亲去世之后,她便没有了继续留着的理由,她也有理由追寻自己的梦想,追寻自己的理想,甚至是追寻自己的情人,虽然片中并没有对女主有太多的感情描写,但我坚信女主并不是不喜欢男主,不然何必几年前给的笔记本还留着,几年前给的口琴还留着,当然这也可能只是故事太过悲剧,我并不想接受而已啦,我只是尽可能的讲了我的感受,我并没有看过小说或者了解过作者和导演本身。
而最后片中浅尝辄止的历史背景,大家都知道77年恢复高考,78年改革开放,而之前是整整十年的浩劫,乡政府的老田,我倒是很愿意听一听老人家的故事,女主的建筑师父亲,我也愿意听一听您的故事,那是真真的爱情,虽然片中老田也说过了,他说他并不记恨他的妻子,但是他们有感情,虽然那可能并不是我们通常说的爱,而桥梁建筑师的爱情则更加让人惋惜,老人会后悔一辈子吗?电影中也没有交代,只是给了一个老人看着墙上妻子的照片久久不能走动的背影。或许是因为审查的关系亦或许导演或者作者想要说明什么,这世上的爱情并不是什么天长地久,而是就是远隔天涯也能默默的祝福彼此。
5 ) 逼格250的屌丝何苦为难自己?
没有看过原著小说。所以,不存在小说&电影落差影响我对电影本身总体感觉。 个人觉得这是迄今看过最好的文艺片了,比起什么山楂树、那些年、致青春。。来说,质朴多了,丝毫没有矫揉造作感,算得上一部良心佳片! 一部好的电影,必定是脱离不了一个好的故事和叙事手段。这部电影,显然二者做得都无可挑剔。 娓娓道来的叙事手法,朴实纯美的爱情故事,加上沁人心脾的山水画面,100分钟下来,犹如品味一壶清香绕鼻的茗茶,一洗内心的尘埃。 不晓得这部电影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啊
6 ) 为什么要准备好纸巾
看得上影节金爵竞赛场,编剧郑世平老师和两个主演都来了。片方还为每个观众准备了一瓶矿泉水,好感动,看来他们知道我们这些穷逼看电影的中午买了面包填饱肚子就没钱买水了,好渴,我先猛灌了两口。没想到的是,这瓶爱心水却为后半程我对电影的观感立起了高高的flag。
开场主持人就讲,电影还没开场,要买纸巾的朋友们可以先去买包纸巾。我摸了摸口袋,心想,恩,纸巾我还是有的,您就放马过来吧。郑世平老师接话说,对对对,大家赶快去买纸,因为我们这部片子呢,是非一般的感人,特别是那如诗如画又刻骨铭心的八十年代的爱情故事。听荃萎人士们这么一说,我觉得可能电影第一个画面出来我就要开始哭了,这不,鼻头已经酸了。不知道是被什么东西酸的。
片子的导演霍建起,我很喜欢他的那山那人那狗,一个大山邮递员和他狗的日常,这部片子似乎也是讲大山里面的故事。坐我后面一排的有许多外籍人士,想必他们一定会喜欢吧。
尽管现在大家都很反感中国电影贩卖中国特有的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取悦老外,但你们不同意喜欢外国片中的异国风味吗?哼~
电影终于开场了,哇哇哇,大荧幕上那如油画般质感的人物景色丝毫不出我意外的,惹的后排的城里人发出类似bravo的激动的呼吸声。
渐渐地,我被电影的剧情吸引住了,女主是一个长相酷似巩俐的小镇杂货铺贩卖员,高中辍学的她却有着大学生难以企及的品味,现在的大学生只知道综艺美食追星,人家虽然年纪轻轻就接手了杂货铺,却订阅大众电影和收获的杂志,读泰戈尔的诗集,连织毛衣都要学着三浦友和的样式,啧啧啧,难怪男主会看上她。
哦,不,其实男主高中就向人家表白了,但是女主却没给他答复。男主也是幸运,即使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一个闭塞的小山村,还有一个初恋在守身如玉的等着他,简直就是主角光环加蛋的待遇啊。
慢慢的,男主撬开了女主的心房,原来不是女主不喜欢他,而是不能喜欢他。因为女主的舅舅是文革期间逃离国外的右派,她爸是个桥梁工程师现在却只能在山顶编花篮。出身不好的女主不能拖累男主,而且还毫无怨言的给男主烧洗澡水。
片尾,男主的调令终于来了,他能回到发达的城市,但他舍不得女主。。真的好凄美啊,我以为电影要在这种难舍难分中结束。灌的矿泉水也终于在膀胱里起了作用。好~就让这苦涩的爱情故事由泪水化为X水一起冲进马桶里吧。
可谁知,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男主回到了城市却迷失了自己的目标,可能是因为没有女主纯洁的圣母光环净化他的心灵吧,我这么想。终于,高中同学聚会,他们俩又要相见了。可是这前后画风不一致,让我不能入戏,已经把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憋尿上,你们快点重聚吧,要不我就要胗亡了。
可这时候的女主却变成了孩子他妈,一个死了出租车司机丈夫的寡妇,一个照顾瘫痪婆婆的苦命女人。可此时的她仍是圣母,她用自己的献身,换来了男主的觉醒,然后接着回大山里去做她的苦命女人。当男主终于混的有了名头,她的使命也完成了。
哇哇哇,真的好惨啊,电影结束后我要第一个冲出电影院,大泄一番,以此慰藉我憋闷的心情。
7 )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山岚昏沉,暮烟缭绕,黄昏的河水开始朦胧了。” 小镇里的姑娘撩起衣袖,和翁小关泼水的一幕。男女主人公飞扬的笑脸,飞溅的水花与清澈的河水,悠扬清净的小镇景色感染了我。
电影全文渲染出一种80年代的气氛。我最初对80文学思潮的理解,源于对高晓松的认知。文学,爱情,梦想。那是回不去的曾经过往。
那时我们有梦 关于文学,关于爱情 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们深夜饮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梦破碎的声音
《波兰来客》 ---北岛
北岛的这首小诗,是对80年代知识分子时代背景的最好描述。没有功名利禄,追求着诗歌,编织着梦想。丽雯深爱翁小关,但她宁愿将他推离。她教给他的关于勇气,源于梦想,归于执着。却不曾索取什么。她对他说:“我知道,你是那种为道路而生的天下客,只有行走才会有意义。”她是那么美的女子。惊艳着时光,温柔了岁月。
“你应该是一场梦,我应该是一阵风。”顾城的这句诗,也许就是对这段爱情,最好的诠释。
被那帮影评人的差评给骗了,这片是我的菜,非常非常好看
“我和你是河两岸,永隔一江水。”
很不错的电影,喜欢它偏远安静平和的氛围,还是围城理论:这么好的地方,城里人想去,当地人想离开。一切都是那么的清纯,对于有过80年的青春经历的人来说,是部很好的怀旧电影。电影有一处败笔:男主角是80年的大学毕业生,他的出场服饰是牛仔裤+Tee,我觉得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更像90年代初的服装。
not much content
很美的电影,每一帧都好美。
女主有颜演的也不错,男主台词差人设差就是来倒扣分的,女主太有牺牲精神好想吐槽,利川景色美得想去住个把月,喜丧民风民俗好评。
什么鬼?八十年代之后剧情跳得厉害,一夜情,葬礼,丽雯是个好女人。霍建起的问题永远是剧情和台词,摄影和置景很精致。
还是那个配方,还是那个味道,还是那个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暖》+《生活秀》的大杂烩。帮你找回男人的自信。1980年代的爱情就应该留在1980,何必去2000呢?
风景不错,当风景片看挺好的。但是人的造型也太不八十年代了,完全没有代入感,看到中途弃剧。
很明显是想复制《那山那人那狗》和《暖》,可惜我手贱搜了几张女主的时装照,再看,气场就破了。
三星的比较多,哎,这么用心拍的电影,我给五分。
旁边烫发女士一头发廊染发剂的味道让我几近昏厥,后来男主角上厕所的片段拯救了我,这是一个有味道的镜头!
这片更应该叫1980年文艺青年的爱情。全片除了几个外景和恋足的镜头之外,基本没什么看点,男主也不太行。
景美人美,但电影感觉还缺点火候。比那些流量明星小花们拍的闹腾烂片好多了。前半段好过后半段,前后有点不搭。杨采钰很美像刘亦菲,或者像年轻时候的刘亦菲妈妈,柔美。
朱亚文+沙溢 恋上 山口百惠+上户彩+石原里美+吴倩莲+刘亦菲。
1霍建起的爱情电影越拍越回去。2状爱情之纯真而近乎矫情。3前一个小时电影堪称流畅充实,后半小时简直烂尾。4男主女主你们不应该上床啊。
霍建起山水镜头依旧如诗如画,不少镜头定格都是一幅画。遗憾故事有点水,毕竟小说和剧本还是很不同,思想表达植入太生硬。特别是1980年代牵手接吻都很大胆了,竟有床戏?没床戏就不能表达爱情了??尾声匆匆交代特别潦草,女主又是绝症的套路。易中天为了捧自己学生有点尬吹了!
风景是不错的,女主蛮灵的,剧情比较单薄
实在不忍心给两星,但这部电影确实很做作。霍建起一贯的美景和美貌的演员,但难掩故事本身的苍白无力。
原来小说记得蛮好啊;拍成这个鬼样子,岔劈了,年代还原度还不如致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