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很失望,这不是《心理罪之画像》,这只是套用了这个书名套用了书中角色的一部电影。可是抛开书中内容,依然谈不上一个好电影,因为作为电影,首先得能够讲一个相对完整逻辑清晰剧情流畅的故事,而显然它没有做到。
首先来说下作为翻拍,那么最重要的是尽量还原原著,在原著基础上结合各种情况做适当改编,但是,书中本质核心应当也必须保留。《画像》中的主要案件是以数字形式出现,反面人物孙普,期间牵扯出男主方木在大学本科期间的回忆,包括陈希之死,这段回忆是他在这一连串案件中的梦魇,而这串案件也让他再次不得不去翻开这段梦魇。这是方木成长的必经之路,跨过去他就是方木,跨不过去就是另一个孙普。结尾邰伟说方木不适合做警察,也是基于这点。邰伟欣赏佩服方木,喜欢他的才华,怜悯他的遭遇,也担心方木因此而有所偏颇,他不认可方木这种在形式之外将疑犯制服。我个人以为,方木这种挣扎的感情,应是小说中的灵魂,也是高潮。那么体现到电影中,因篇幅有限,当然需要删减,怎么做我不懂,我不是专业人士。可是如果做不到,那么就不该随便了事,毕竟你打了《心理罪》的牌子呢。
那么体现这一核心的方式是什么,是画像。小说名字也是画像,拍电影也要切题呀。可是电影中,除了活在台词里的“画像”、“心理入侵”等字眼,你能明白心理画像到底指什么,你能感受到心理画像的存在感吗?不能。原作中的确有“你要我这个时候解释给你听吗?”,但每个案件方木都有做心理画像分析,通过画像找出嫌犯。电影可以在追踪凶手时,以旁白形式让男主说出对凶手的心理画像。我知道这都是我的想象,实际电影没有这么简单。但至少你要从正面侧面去体现心理画像这一主题,而不是从头到尾都在打斗。(以特效显示心理画像太……嗯)
其次,剧情和人设。电影里没有将小说跟方木的本质体现出来,首先人物设定就有一些奇怪。电影是将前传《第七个读者》也揉杂在了一起,恕我直言,一本都拍不好为什么还要拍一本半呢?即便是在前传中,方木的设定也不是阳光傲娇拽酷炫啊。方木前期爱玩爱闹,瘦弱、戴眼镜,与人交往都很友好,爱开玩笑,就是普通大学生的样子。方木绝不会在进入警局实习时各种拽上天,也不会在追踪凶手时,一边追一边还不忘炫耀。且不说这个剧情莫名其妙,书中没有实习这段,可是就算加了这段,人物性格也不能改成这样吧?这哪里是方木?追凶手,有人可能就要死了,方木却跟别人炫耀“你瞧我说的对吧”???这是有多脑残?
邰伟的设定也很奇葩,成了一个脑子不算够全靠武力解决的人。还强加了一段不堪的回忆。我也是不懂这个回忆的存在意义在哪里,还不如用来作为方木对过去的回忆,把陈希的戏份改在回忆里,还符合原著。邰伟这个人物也是很有意思的,《画像》是他跟方木从初识到共历生死的地方,即便邰伟说他不认可方木的做法,他对方木也是尊重和信任的。并且从一开始,他就是尊重方木的,而不是看不上。邰伟是个很有眼光有感情但不会感情用事的好警察。而电影里邰伟一直在打,占据了过多篇幅,邰伟本人的性格没有体现,也妨碍了剧情案件的铺陈,和方木的性格发展。
第三,特效,也是我非常不能理解的地方了。搞那么多炫酷的特效是什么意义呢?在我看来,看似高大上实则并没有什么实质,烧钱倒是真的。于是又是回到前面的问题,主旨是心理画像,核心是方木的性格感情变化,内容是方木邰伟孙普(换案件换人物也可以,但是你得拍好啊)的较量。你当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也表现,特效也无可厚非,但不该喧宾夺主。
综上,看得出演员们都很拼,有很认真去演,可是,当路线都制定错了,还演个啥呢?这就好比你写命题作文,你都跑题了任你写的跟花儿似的那也是零分呀。何况即便抛开原作,这个电影也并不是一朵花。我不怪演员,因为演员不是下笔之人,只是那支笔。所以真的很想给编剧寄刀片,想问问他在编个啥,编不好就不要编了好吗??
顺便,希望演员们接ip时注意,不要看ip内容好就接,也要看剧本,剧本哪怕不还原如果改的好也是很不错的,但是改的乱七八糟的就要慎重了。
作为书迷,我虽然希望一切改编都能贴合原著,但我也知道现实很多情况不允许,同时,我代表自己是很希望更多人看到并喜欢我喜欢的东西,所以并不排斥改编成影视,也可以接受改编。但前提是,尊重原著,合理改编,内容可变,核心要在。
这可能是我目前写的最长最真情实感的一篇影评………
說實話,「現代吸血鬼」一案談不上多懸疑驚悚,《心理罪》別出新意的地方是,不同於歐美電影電視劇的側寫(profiling)程序,本片把罪犯心理的剖析、犯案過程的模擬結合特效營造出空間翻轉、時光逆回的科幻效果,這算是亮點,然而細節的省略跟缺乏理論根據的鋪陳亦可能造成「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爭議,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撇開劇本的不足跟敘事表現的瑕疵,整體而言,《心理罪》是十分用心之作,這份用心不單只是體現在製作的精良或是不同元素的添加與嘗試,而是處處可見導演那份「不只是商業片」的傾訴欲,破案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心理罪》透過對人心的推敲,對人性的質問,構建了一條方木跟邰偉這對冰火搭檔完成自我救贖的道路。
一個內心有創傷、過往有陰影的資深警探,這個人設很typical;一個年輕氣盛、自恃能窺破所有犯罪的心理學天才,說實話也不算什麼新鮮設定。然而不同於其他老手菜鳥組合的是,邰偉跟方木的「溫度」並非恆常不變,兩人的身上的光明面與陰暗面更隨著劇情的推進,產生彼消此漲的變化。初期,方木格外張狂而自負,透過初戀情人陳希(李純飾演)的念白──btw,不管是為了深掘人物或是添增人文成分,小說行文在轉化成臺詞後的過分書面化實在有幾分生硬突兀──方木是個活在自己世界(箱子)的怪咖,需要有人去敲破他的殼。方木的問題在於缺乏一般人會有的共情與同理心,方木以為情感會阻撓對案件的判斷,事實上,當你每天面對犯罪一如邰偉,很容易變得疲憊,甚至是麻木,一旦失去感同身受的悲憫與同情,極有可能反被罪惡深淵淹沒,如同邰偉所說的,如若不走進陽光,就會被黑暗吞噬。
所以邰偉雖然資深,卻相對情感豐富而激情,初為實習生的方木卻把破案當作跟自己、跟兇手的博弈遊戲,面對屍體與血腥,他或有不忍之心,更多的卻是想把對方打敗的興奮之情,他缺乏對自身以外生命個體的敬畏,這不僅激怒邰偉,更造成無法挽回的悲劇。
不管是形象或氣質,李易峰把方木前期的傲慢自大詮釋得恰如其分,但他在戀人、在親如胞姐的喬蘭(萬茜飾演)面前所展現的純情與懵懂又平衡了這份狂妄,反添幾分討喜。這個時期,以天臺餐廳上跟邰偉的碰撞最為精彩,廖凡的老練不在話下,從對方木的告誡到自舞自開懷再到疑點閃現的恍然大悟,數次情緒的轉換令人嘆服。而李易峰亦在這場戲把方木缺乏共情的問題放到最大,對邰偉的貼耳告誡,他有著被輕視的憤怒,對邰偉的「失敗者」言論他嗤之以鼻──然而他不明白,不管最後是否真相大白、兇手是否繩之以法,一旦犯罪產生,傷害造成,就註定沒有贏家。
也許這就是電影為什麼要先形塑一個沒有包袱跟負擔的方木,直至他也有一輩子無法擺脫的罪惡感,與此同時,邰偉卻在跟這個年輕人對抗的過程當中一點一點卸下負擔,當方木陷入陰影的時候,他率先去做那個撥雲見日的人。
唯有方木在背負傷痛與罪惡感的同時,擁有足夠的冷靜與勇氣去面對恣意剝奪他人生命的罪犯,堅持一個執法者對法律、對社會正義的信任,他才真正具備擔任警察的資格,並邁出了自我救贖的第一步。
教人略微惋惜的是,或許電影想要觸及的面向太多,想要傾訴的太多,取捨之間角色深度跟情感強度有所削弱,幾場情緒需要更多鋪墊的戲都走得比較匆促,譬如李易峰畫像的那場哭戲哭得撕心,演員表現令人既驚艷又動容,可觀眾才剛有幾分沉浸其中就戛然而止,方木的傷痛並沒有在觀眾心裡有更充足的體現;邰偉的哭戲亦然,就這麼釋懷了,和解了,多少缺點說服力。
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謝君豪的角色,這個本片最大反派不管是扮相還是表演都很出色,但角色本身終究太過單薄扁平。
然而不管是哪方面的缺一點,《心理罪》讓我看到犯罪類型片的新意與巧思,在做到商業片該有的觀賞性與娛樂性以外,它有引發觀眾思考跟討論的東西在裡面。演員各有亮點,在心理畫像這塊,李易峰合理過渡融合了不同人格的代入轉換而不割裂,聲情表現較以往更有穿透力;廖凡像一把軍刀,疲憊卻銳利,總是傷口夾帶著汗水、泥沙,其動人在於硬殼下的脆弱與溫柔。萬茜的發揮空間不大,但氣質形象十分貼合,讓人舒服有安全感,這也是喬蘭對方木的意義。
最後,我不敢說我有多期待續集,但方木跟邰偉並立在海崖邊上的堅定身影,確實在我心中留下了一絲念想。
作为一个当仁不让的IP小说女王,但凡现在有所谓改编自某IP小说的影视剧作品,说的出来的我就没有哪个是没看过原著的,因此上映了任何一部新的作品我都顶着各种言论想去看看到底怎么样。于是,我去看了期待很久的《心理罪》。
话说回来,电影《心理罪》真的是,看得我都气笑了。
先说人物。
方木之所以成为方木,除了他有发觉犯罪的天赋之外,是因为他经历了身边的同学爱人一一被信任的朋友杀害的连环杀人案,甚至于他自己,都差一点在这个案件中丧命。方木在遇到邰伟的时候,是他经历了这起案件的两年后,说直接点,那是他其实还是一个患有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受害人。他并没有从两年前的案件中走出来,他孤僻、冷漠、沉默寡言,他渴望抓住每一个犯罪份子,是因为每当深夜,那些在他眼前死去的朋友都在他的床前默默注视着他。
这样的方木,就不会像李易峰扮演的那样,时时刻刻都还是耍着帅,穿着满是印花的外套,其他人都几乎素颜你还画眼线啊,连指甲都涂着一层透明的甲油。这样的方木,也不会对着邰伟擅自画像以个人的痛苦经历作为打口仗的资本。方木是有锋芒的,他的锋芒是为了跟邰伟争辩到底他对犯罪分子的画像是不是正确是不是有所依据,他的锋芒是为了证明心理侧写在破案过程中的实用性和必要性。而在电影中,我看到的方木,只是一个随时随地都口不饶人,抓着自己上司和同伴的童年经历大肆在别人的伤口撒盐,而对着自己的侧写一味的自大觉得永不犯错的狂妄青年。
再说专业。
其实我对心理侧写这个行业完全不了解,但正是因为不了解,我相信这个专业的存在必然有它存在的科学价值和依据。至少我在小说中看到的,即使是一个天才,需要精准的描述出一个犯罪分子,需要心理侧写师查看很多的卷宗资料,并且进项大量的实地勘察,通过对尸体对犯罪现场的仔细观察,才能根据细微的痕迹一点一点判断出这个犯罪人员的特征。
看到电影我真的是笑了啊,李易峰对着吸血鬼杀害的第一具尸体,瞥了一眼,就精准的说出了犯罪人员的各项体貌生理特征,脸再帅你也不能真当自己是X光啊朋友!更何况你再帅也帅不过杨洋啊朋友!你要是杨洋我就忍了啊!
另外,心理侧写真的不是你一边说警官坐在你对面一边用画笔画出来啊!编剧你到底对心理侧写有什么样错误的理解和偏见啊!你好不好也自行百度一下啊——侧写指根据罪犯的行为方式推断出他的心理状态,从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环境,职业,成长背景等(来自百度百科)。你告诉我,你怎么用一只铅笔画出他的性格他的生活环境他的职业他的成长背景啊!
还有啊,我虽然只有浅薄的对心理侧写的理解,我也知道,以你们在电影中掌握的资料,是不可能侧写出最终大boss是长头发啊!你告诉我啊,你是依据什么证据什么细节,能推断出这个犯罪分子是长头发的啊!
好,最后说故事和逻辑。(以下有剧透,不过这种片子剧不剧透其实也并不重要了)
以上的种种,编剧你都可以来分辨,你并不是在复原《心理罪》这个小说,你在电影里重新构建了一个新的人物一个新的职业,但是我就想问啊,你这个电影整个故事的逻辑在哪里啊。讲真,我写到这里的时候我完全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我已经在看完电影的5个小时以后,完全忘记了电影讲了个什么故事都有些什么逻辑了啊!
电影中点之前,还能看得出编剧还在原小说的框架中发挥,还受到了故事逻辑的限制,所以前半段我还勉强能够接受。从中点开始,从最终大BOSS孟阳要出场之后,剪辑出现了一片混乱,故事逻辑也全完不见了。作为一个逻辑思辨力还是比较强的人,我全完没看懂那个林海、马凯、林海女儿、孟阳这几个人的关系。
我大概的理解就是,孟阳是一个前途光明却好大喜功的医生,在医学研究的过程中无意间感染了卟啉症病毒,然而就电影里所说,卟啉症是一种基因上的遗传疾病,所以我也不是很确定如何在实验过程中让一个正常人改变了基因而患上了这种遗传疾病。孟阳自从患病以后心理扭曲,从治病转变为要让健康人也为他陪葬,开始研制让正常人患上卟啉症的药物。
那么马凯出现了,马凯大概原来是个正常人,因为贫血症需要治疗,被孟阳欺骗注射了药物变成了一个卟啉症的患者,然后因为需要血液变成了孟阳的帮凶。(我就想问问,你需要血液帮孟阳杀人和自己去杀人获得血液,有什么区别么?不一样都是杀人得血?为什么要帮孟阳?)好吧,在这个过程中,孟阳还顺带研制出了一种类似于短时效性的“美国队长”针剂,使得注射者可以短时间内获得肌肉力量的提升。(所以孟阳你没有被复仇者联盟收了真是可惜你了)
接着就是林海又加入了这个小团体,因为他的女儿患有先天的卟啉症,于是被孟阳看上了,孟阳以有药物可以治疗他女儿为借口迫使林海成为他的帮凶。说到这里,我们可以通过电影里展现的逻辑,认为孟阳其实并没有治疗卟啉症的药物,并且方木也在电影里说了,这个病应该是无药可医的。那么,孟阳需要林海女儿干嘛呢,并且还让林海最后将女儿带到了实验室插了一堆管子,最后邰伟、方木、孟阳三个人为了林海女儿在地下医院展开了“生死搏斗”是为了什么呢?大概是孟阳需要这种原生的病毒,可以制造更多使人患病的药物?也有可能是他善心大发,真的研制出了能治病的药物?还是,单纯就把小姑娘当个人质用来威胁两个警官大人?反正这里我真的是看的一脸懵逼。看懂的朋友请来为我讲解一下。
优点呢,也不是没有。
能在一部国产电影里,这么直接的展示尸体的细节,展示出充满血腥的画面,就冲这个我还是很欣赏的。另外,陈希死后李易峰哭得手足无措还要坚持侧写的那场戏,也是近几年能看到他的所有作品里少有的略有演技的片段。廖凡饰演的邰伟,是作为一个优秀演员该有的演技在线,并不应该成为需要表扬的点,但是补一句,邰伟的无力和他为了目标不顾一切,并不是像编剧在电影里表达的这样,完全成了一个智商底下被方木牵着鼻子走的有勇无谋的警官这样。
大概就这样吧。
说句题外话,能看上一部IP小说并且改编成影视剧,肯定是觉得原小说本身故事情节不错并且拥有大量的书粉。可是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实在是搞不懂,为什么在改编的时候总是不好好研究故事,而是自说自话的加入一些完全不合逻辑的情节呢?讲真,我对于IP改编始终的要求就是,按照书粉心中的想象,实实在在的把文字描述的情节展现出来就好。当然,我也理解改编的时候希望能有新的情节新的人物去吸引到新的观众群,可是,所有的增加请符合原小说原人物的逻辑好么?!
当时《心理罪》网剧播放的时候,全朋友圈的盆友都知道我有多迷陈若轩饰演的方木,为什么啊,因为完全还原了我心中对方木这个人物的幻想啊!不光是人物啊,还有情节啊!《心理罪》这本小说,是我难得的非常喜欢却只看了一遍的小说,因为看完真的心里太沉重了,人性的黑暗和扭曲,是阳光永远无法照出的暗角。
不多说了,看完电影,我滚回去撸小说了。
#请注意,本文涉及严重剧透,会影响观影体验,未观看者不建议继续阅读#
大概是2014-2015年间,接到谢导邀请来讨论《心理罪》的剧本问题,也算是机缘巧合,一是《画像》这本书刚登陆豆瓣的时候我跟雷米老师有过一些交流,在那个没有微信还用QQ的年代;二是当时写了书的评论://book.douban.com/review/1381867/
再后来,顾小白老师的网剧上线并引起了轰动,心理罪的IP再次被炒起,一个买了多年的版权终于得到了落实。
8月9号的首映是一场奇妙的体验,至少对我个人来说,因为自己第一次经历这种剧本从文字变成大电影的过程。你知道故事的走向,你知道结局,甚至知道谁会在哪里说出哪句台词,但是你不清楚画面的冲击,不清楚演员的张力。我应该是在2016年春节期间,谢导的团队开始去厦门和青岛踩点后没有再继续跟进前期的工作,因此本文只从部分项目参与者角度解释一部分剧本角度,能够帮助大家理解影片的内容。
1、第一版预告片中有方木独自对着镜头的独白内容,当时的考虑是让方木演示心理入侵这一概念,也就是松明老师的绝活儿。方木对着镜头,对着观众演示一段心理入侵,造成一种代入感,这个情节是在校园内,带有表演性质,表演的对象是陈希和其他女孩儿。后来正片里把这一段都删掉,我想主要还是怕观众的代入感不好。万一方木表演完了之后观众没有什么大的反应(这个设计又在开头),那可能会影响整个之后的观感,对方木的神奇就会产生质疑。所以这个楔子只出现在了第一版预告中。
2、吸血鬼案在《画像》中只占了一部分,但是因为涉及到时长和容量的原因,因此第一部《心理罪》选择把吸血鬼案作为第一部的主线。第一个案件解剖尸体,设计方木硬闯案发现场在现实中的确不大可能实现,这里考虑一是参考原著,方木来到强奸城市现场,二是考虑让方木和邰伟的矛盾一上来就激化:邰伟已经准备和李一曼控制现场进行抓捕,但是方木自己为是的捣乱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慢半拍的受伤。
3、萝莉的戏份被很大程度上削减了。这可能是后期编辑时候的实际情况,按照原先的设计萝莉在拳击训练场、船坞打斗甚至后来最终对决都有很重要的内容,并且邰伟从不接受萝莉(因为不接受李一曼的受伤和殉职),到最后接受萝莉也是一条人物的情感线,但是这条线后来放弃了,应该是不想跟网剧一样再发展成邰伟和萝莉相爱,这样能够让邰伟的感情更干裂一点,同时也让观众把更多的爱情戏关注在方木和陈希身上。遗憾的就是除了船坞打斗那一场戏之外萝莉这个角色没有其他亮点了,这不是创作阶段没有考虑,是后期牺牲掉了。
4、陈希为什么有跳舞的设定?因为当时参考的就是SNH48(是不是这么叫)女团,动漫、二次元,但是又怕太脑残感所以折中了一下保持了一点玉女的形象。但是谢导双子大厦那一场跳舞的戏真的拍的太好了,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当时心里特别怕真拍成SNH48……最后的效果大气性感,气氛上也恰到好处。陈希为什么和方木滑滑板?当时是为了给两人增加技能,小白老师提出《白日梦想家》里在冰岛那一段滑板戏非常释放,可以借鉴一下。因为不安排这一场戏方木和陈希的感情戏就太少了,大家感觉不到两个人到底好到什么程度,如果光被案件推着,陈希的死对方木的触动就难放大。
5、BOSS为什么会出现在咖啡馆?向原著致敬,呵呵。逻辑上就是方木通过小视频和弹幕心理入侵了BOSS,BOSS不服,因此要公开向方木宣战,并且强调真正阻碍自己的实际是邰伟而不是方木,威胁方木放弃。BOSS怎么知道方木在哪儿的?他是BOSS啊哈哈。最早的设定,这个BOSS实际上在第一场解剖案的医院就出现了,也就是说一上来邰伟方木和BOSS已经打过照面,BOSS就是第一个案子所在医院的医生。后来考虑一是有些牵强,二是缺少悬念,万一观众认为这种设计过于刻意反而减分,三是从第一个案子到吸血鬼中间的时间段有些短,BOSS自己的病情发展没有时间空间了。
6、BOSS为什么要让所有人感染?最初也不是这么设计的。最初设计是BOSS父亲是患者,还有个哥哥,父亲和哥哥都病死了,但是自己没有发作,为了自救当了医生,当医生的目的是为了搞解药,因此绑架血源、拿小女孩做实验……但是卟啉症毕竟太小众了,如果医生家里人得过这个病,一查就查到了,最后林海女儿不就是这么发现的么,这个坎儿后来一直没有绕过去,因此医生就不能是遗传了,只能是被感染,继而黑化。这中间剧本创作时有巨大的争论,漫长的讨论,我只能说,现在BOSS这个最终宣言是目前最好的版本。
7、乔教授的戏少?的确是少了,原著中乔教授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至少在《画像》中是。邰伟要向乔教授请教,方木更是,陈希的死,是方木的心理罪,方木的心理罪,应该是通过乔教授才意识到的。但是最终的版本中乔教授后半段没有再出现。按照剧本最初的设计,陈希死后方木在乔教授家用餐收到的陈希死亡的视频,这场戏乔兰和乔教授应该也在的。乔教授的技能是什么?催眠,或者叫心理入侵,也就是请松明来解决的部分。《画像》中的选择是乔教授死亡,网剧中小白老师的选择是乔教授黑化为BOSS,为什么《心理罪》最后淡化乔教授?你们注意到乔教授脖子上挂的那个东西了吗?这是个伏笔,等到第二部的时候这个细节就圆满了,乔教授的故事也就能讲完了,记住,催眠。
8、结尾出乎我的意料,因为结尾做了巨大的改动。原先的设计在杀死BOSS的过程中乌贼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并不是乌贼直接把BOSS照死。这个设定不能用逻辑思维去考虑,只能从僵尸片的角度去理解。曾有一版讨论是由于台风+洞穴内的搏斗+乌贼的冲撞,洞穴部分坍塌,压死了BOSS,一版讨论是洞穴部分坍塌后阳光进来照死了BOSS。但是这样设计就会有观众问BOSS去咖啡馆的时候也是大白天露面为什么没有事?所以现在等于是针剂+强光的并列设计,乌贼怎么这么牛逼?到底有多强的光?这个细节大家就没有必要太纠结了。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个人的一些感受,我认为成功的:影片的氛围和美术,动作戏的处理和廖凡的台词。略有缺憾的:整个影片的时长和容量,导致了故事线、逻辑线和情感线上必须要跳进,突进。因为《画像》本身内容太多,案件也多,整个雷米老师的创作其实更适合作为连续剧改变,作为大电影的改造,谢导这次抓住了重点。有人说看过了小说就知道了电影的内容,那肯定是大错特错了,毕竟是畅销书改编,又是悬疑片,怎么可能连BOSS都不给你改,让读过书的朋友都带着结果进来看?我们甚至刻意修改的部分人物的小传,为的就是了解《画像》的人也猜不到部分人物的结局和功能。
如果第一部能够成功,接下来还涉及到的就是《城市之光》和邓超版本的竞争问题,以及往系列发展的可行性,毕竟李易峰的档期实在是……
留下你的问题,看看我们还可以讨论一些什么。
《血之魅》故事本身更偏向于“猎奇”而非“推理”。不要问为何方木有这样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他天生如此,但是对喜爱严密逻辑论证的观众来说,看一个“神棍”断案恐怕很难忍受吧。
长久以来,我一直很期待荧幕上能出现现实题材的刑侦推理片。事实证明,可能由于一些不可名状的原因,这个愿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无法实现的。当我看到开头的俯拍的无人机时,看到方木的“思维宫殿”像盒子般展开时,看到在摩天大楼顶端开舞会时,我心里有点失落,因为知道这部电影的走向终究是“魔幻”的。看一下近几年国产乃至世界热门电影的趋势,真实生活中的细节被慢慢磨去了。在一个模糊的空间里,历经远离现实的事情,这样的设定,倾向于把观众往塑造的人物上引,而非对环境的反思。我个人觉得是很遗憾的,原因太多,也不展开说了。
-----------------------------------
回到电影本身,如何评判它好不好?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我想了很久,不谈学术上的各种标准,单纯感性地说,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看完之后我还记住了什么?如果出门便忘,说明这片子烂得平庸。如果过一阵子还能想起一两个镜头,这片子还是有闪光点的。
一周前我看了点映,现在最先想起的镜头:一是邰伟在泥地里干架(就是拍出来实在看不清廖凡的脸ORZ),二是方木割破左臂在玻璃上划出一道血印。两个镜头都很显人物性格,前者凶猛而勇敢,后者机敏而自傲。这也是《心理罪》让我比较满意的地方,至少故事是完整的,行为动机也是可以理解的,双男主的性格相对而言也比较立体,尽管推理相当孱弱。
但是另一方面,缺点真是太突出了:
1. 双雄片是很难拍的。一方面二人要彼此对照,成为对方的镜子,并在破案的过程中一起成长。邰伟放下了内疚,方木放下了自恃,在一次次与对手的周旋中,回答了“我是谁”,并认清自己的“罪”。《心理罪》花了大量笔墨在男主上,而忽视了配角的呈现。本以为万茜会奉上非常精彩的表演,这不是万茜的原因,角色本身没有张力,真的太可惜了(不得不敬佩《绣春刀2》俩小时塑造十几个人物的能力)。其余的配角也都像纸一样空洞而平乏。
2. 无助于情节推进的废镜头不少,比如方木和女友在公路上滑滑板,后面已经有二人在学校的互动,其实可以拼一下,两段于剧情和人物塑造作用相似(当然你也可以硬说是有递进关系,女友的存在主要是为了高潮的爆发和带给方木的启发,爱情的美好在前面能尽量精简地表现出来就行了,个人感觉没有必要反复出现。)平台尬舞那段换一个环境可能更合适。不管多魔幻,我真的很难想象警察平常是在这种地方这样放松的。还有一个方木及其女友和邰伟相遇在充满帷幔的舞蹈房桥段,主要俩作用,一是老师把方木介绍给邰伟,二是表现方木与女主的相(gan)识(qing)。这个场景充满一种微妙的尴尬,老师角色存在的必要性比较弱,布置又是如此得不接地气。这个镜头就像是没有经过太多思考,为了承上启下的便利,把各种要素堆积在一起囫囵全拍了的结果。(具体情节可能有不对的地方...实在记不清了)
不论是网剧还是电影,《心理罪》系列都让我产生高考写命题作文的紧张感。一定要在片中出现“心理罪”三个字,不然就好像要离题了...拍片能拍得自如是一种境界,难啊。可能网剧的篇幅比较长,所以能够铺垫案件细节,详细描述人物的心路历程,电影版着实仓促,我不能说这片子烂,但也不能说好,就这么回事吧。
超出预期,很不错的一部悬疑片,心理画像的特效很不错,李易峰和廖凡的表演很出彩。万茜戏份不多,感觉发挥的空间少。值得一看,剧情不拖沓,很多小细节处理不错,等周末了写个长评和大家分享一下。欢迎来我的长评交流: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743283/
这部片最大的槽点在于反派形象的塑造,你说反派得了不治之症这一点没问题,但是作为都市犯罪片,里面的反派来无影去无踪,配合着一头飘逸长发和最后一脸青筋暴起、满眼血丝来看仿佛穿越到金庸小说,心疼谢君豪。近年对于反派的脸谱化妖魔化处理是通病,编剧们真应该观摩《无间道2》里的倪永孝一万遍。
一个悬疑片完全不抓人是怎么做到的,廖凡想复刻《白日焰火》的跳舞戏,可完全就是尬跳
拍得有点太玄乎了,故事还是漏洞太多太多,好在整体比较完整。廖凡万茜一如既往的好,连李易峰都有进步。看来对手戏演员很重要,被激发了不少。
节奏不错,剧本的文风是败笔,电影的魔幻感也和原作气质不搭。廖凡和万茜发挥不大,李易峰有进步但是进步不大还是天分问题吧,台词太差,爆发力有点弱。
一开始的心理画像有点太神了的感觉。电影画面够有冲击力。后面推理的展开也还算中规中矩吧。只是最后,既然在警队实习,为什么发现了犯人不跟队长打个招呼呢,明明自己去了啥也做不了,队长知道消息后都第一时间通知了后援。
推理成了编剧自high,全靠天才人设开挂,心理侧写神乎其神,变成了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罪案可以虚构,但情感必须是真实的,罪犯的心理动机必须有现实映照,观众才会有代入感,但这片子最后把自己架空成了神棍。人物都是纸片人,强加的双男主人设也很灾难,两个人毫无火花,角色的功能性还互相撕扯。
声音极差,剪辑极差,灯光极差,镜头语言极差。演员的表演都已经不是问题了,不用把矛头都转向李易峰(完成得其实很好了)。毫无悬念和气氛营造的尝试,剧本也不知道怎么改的,人物塑造几乎没有,女朋友像塑料,女法医也像塑料,开头死掉的人更加是塑料,以至于廖凡心都碎了,我无法动容
不了解原小说,仅从电影版,其实还是有些看点的。比如以平行世界的做法,在犯罪片尺度上的拓展,整部电影比较血腥和阴暗,尤其吸血的指涉。谢君豪的亮相非常出色,甚至李易峰,虽然问题一大堆,但相比之前还是略有进步。问题还是片子有些地方处理太保守,让整部电影显得有些平庸,吸引力不足。
第一次,廖凡和女队员去抓罪犯,女队员最后把廖凡当罪犯打了,罪犯成功逃脱。第二次,廖凡、女队员带了一组武装人马去医院围捕另一罪犯,罪犯居然成功隔开所有人,和廖凡单打,女队员好不容易冲进来,被罪犯当成了人质……所以,最后我也理解为什么廖凡要一个人去抓犯人了。
顾小白的毛病一如既往,台词尬到爆,再创作加工能力忒弱了。廖凡辛苦了,李易峰这次的人设挺沾光,大概是与他过往平板无趣角色相比最有突破的表演,但碍于底盘过低天资太差仍然够不上赞美。
什么垃圾电影,这叫悬疑片?配乐不行,大量独白生怕别人看不懂?凶手就突然间就知道了,后面就不用看了!
1.一杯牛血人奶,为何会对人产生致命诱惑?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是性的爆发还是饥渴的无奈,敬请收看本期焦点访谈《哥哥要吸我怎么办》。2.本片教育我们:化妆化太慢了是会死的。 3.电影一惊一乍的搞得我旁边的人一言不合就大叫,吓得我给了她两拳,现在问我要医药费,特意求助网友我给不给?
剧情很不贴近现实,比较适合拍网络剧,无处安放的鸡汤让人尴尬。故事情节太假,演员的台词与演技成正比的差。这些鲜肉真需要好好耐下性子研究一下演技了。
李易峰的演技实在是渣,廖凡每次给任何都接不住,我真是心疼廖凡。谁再用李易峰真的真的是脑子水得不行!
1.5,推理大多不具备唯一性,行为时而发生脑袋短路,到了最后我以为这是《黑侠3》。
听说这部电影是李易峰的转型之作,还有影帝廖凡保驾护航,就想去欣赏一下。结果特别后悔!!李易峰的三白眼太出戏了,而且再有廖凡的演技做对比,对手戏演员仿佛在同一个情境下表演不同的主题,真的无法直视。。或许没他的CUT版还能看一下
片中李易峰说“我和他(廖凡)不在一个次元”,其实和整部电影都不在一个次元。不过想想也不全是演员的锅,剧本剪辑都不行,第一次见到刑侦片拍着拍着变成丧尸片的。
李易峰全程跟开天眼一样,毫无逻辑推理可言
既然你们知道最终BOSS怕光,那最后带个手电筒过去不就完事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