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像带

大陆剧中国大陆2006

主演:赵子琪  李勤勤  廖凡  傅晶  朱铁  张涵予  

导演:赵宝刚

 剧照

录像带 剧照 NO.1录像带 剧照 NO.2录像带 剧照 NO.3录像带 剧照 NO.4录像带 剧照 NO.5录像带 剧照 NO.6录像带 剧照 NO.13录像带 剧照 NO.14录像带 剧照 NO.15录像带 剧照 NO.16录像带 剧照 NO.17录像带 剧照 NO.18录像带 剧照 NO.19录像带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03

详细剧情

天舟市刑警队女刑警宋雅梅接到一盘奇怪的隐私录像带,它暗示有人利用这种录像带进行敲诈犯罪活动。宋雅梅很快就找到与录像带有关的关键人物——汉江集团新纳米公司的副总马名骏。在对他的监控中,刑警宁洁和连海发现马名骏与新纳米公司的总经理李天舒、副总文一恪,以及汉江集团的董事长李俐(李天舒的姐姐)都有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录像带连续以不同的方式寄来,而且在匿名信中直接说马名骏犯有敲诈罪,马名骏在警方连续几次的问讯之时,情绪开始紧张,甚至趋于崩溃。正在敲诈案即将告破的时候,马名骏却意外地中毒死在自己的酒楼里。   刑警队开始进行抽丝剥茧的调查。汉江集团内部也在进行着权力斗争;董事长李俐想提前拿到文一恪掌握的高科技秘密,把新纳米公司完全据为己有;而文一恪则希望得到李天舒对自己婚姻的承诺;妹妹李天舒对权利,金钱和纷至沓来的爱情无动于衷,因为她心中唯一完美的男人杨树,居然在一...

 长篇影评

 1 ) 仿像下权力斗争中的人

 从某种程度来说,大卫 科南博格可以被看作是反思工具理性对人类异化最为彻底也最为成功的导演。无论是《撞车》中现代性爱的机械化与工业化,还是《苍蝇》中过渡迷恋理性科学的人类悲剧,抑或是《裸体午餐》中迷幻剂下涌动的非理性世界,都是大卫科南博格暴力与怪异影像的完美体现。而他在1983年导演的这部《录影带谋杀案》可以称为杰作中的杰作。
   如果撕开影片科幻与超现实的外衣,导演的意图还是相当明显的,对于传播世界所建构的符号化虚拟世界的反思。首先,主人公马克思的身份就体现着某种反抗,作为色情暴力影片的传播者,他是理性社会的某种功能性刺激,正如本雅明所说,他扮演的是给机械复制时代制造震惊的角色,这种震惊指向消遣,指向一种感性的愉悦。在不断的感性刺激中唤醒日益客观化的主体。其次,主人公的某些行为也是对规范日常生活的嘲弄,比如在电视台访问中与嘉宾调情的那一段就是德塞托式的对主流秩序战术颠覆。再次,主人公抑或是导演对于东方文化有着一种迷恋,影片中有三处这样的暗示,日本情色电影 ,马来西亚的电视信号,餐厅中的印度舞蹈 。这是因为对于理性的西方世界来说,神秘的东方蕴含着更多感性的东西 ,这也许是西方社会一种集体无意识,是西方社会内心的渴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方世界不仅仅是西方现代化后告别的过去,而且是西方和人类社会的未来(韦伯)。因此,影片的前半段 ,主人公马克思利用怪异影像刺激着西方社会疲软的神经的行为有了某种精神救赎的作用,但是,当影视场这个组织介入其中时,一切发生了变化。马克斯沉溺于影视场的电影作品而产生幻觉,从而无法分清楚现实与幻觉。虽然电影中引起这种幻觉的是某种电视信号导致的脑瘤,但是导演的意图却是对大众传媒所仿拟的符号世界的悲观展现,从信息制作过程来看,人类经历了三个阶段,模仿,复制,仿拟。在人,现实,符号三者间,三个阶段体现了三种不同的关系,模仿是对现实的不完全描述 ,复制是对现实的机械拷贝,仿拟则是对符号的复制 ,在前两个阶段中,人还可以与现实发生关系,但在第三个阶段,人已经不能与现实发生关系了,因此,在仿拟的世界中,人是分不清楚什么是现实,什么是仿拟产生的符号。正如电影中阴极射线传播会中的人们一样 ,整天与电视为伴,因为在他们看来,电视就是现实,是与现实一样真实的现实。更为极端的是,有时由仿拟构成的符号世界是比现实更为真实的超真实,影片中的布莱恩-奥布利温就说过:屏幕是头脑结构的一部分,因而,不管电视屏幕上出现什么,对公众来说都是原始经历。因而电视就是现实,现实还不如电视. 因此对于信息制造者来说,控制了符号化的仿像,就控制了现实,仿像的权力争夺就演变为文化资本,经济资本等各种资本以及现实中一切的争夺,就如同电影中影视场地和影视场两个组织对于播出市场以及马克思的争夺一样,到了这里,马克思,也可以称之为整个人类陷入了一种悖论,想以媒体信息的感性刺激对抗理性世界,来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自由,但最终却陷入了媒体信息制造的仿像的权力斗争中而完全失去自由。影片中的马克思以自杀结束了这种悲惨命运 ,但是整个人类又该何去何从呢?

 2 ) 时代产物。。

1983年,科幻悬疑惊悚恐怖cult电影《 录影带谋杀案 | Videodrome

影片昏暗的色调 加上 诡异的悬疑的剧情 和 那些语言都无法描绘出来的灵异幻觉,让人看的很不舒服,这毕竟是CULT电影,很多人还是不好接受的说,我本人也是,我只能说是不喜觉厉,虽然不是很喜欢,但是对这样的电影还是有点钦佩之情的。

感触比较深的就是这个电影时代感,80+ 那是一个电视 录影带统治的时代,人们对未来的恐惧 往往比未来本身更加恐怖。。 人们从来也没有从中明白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

当我们的伟人告诉我们资本主义必将灭亡。。当这个电视的时代过去了,有的人开始告诉人们网络是毒品。。手机短信的时代,就诞生的低头族,直到现在出现的朋友圈,会诟病成社交障碍。。如果你当成一个公益电影去告诫别人也是无可厚非,但是事物是在变化的,什么也不会一成不变,什么都是顺势而改变,因为任何事物都不想毁灭不是吗?

以后还会有更恐怖的东西诞生,科学一直是把双刃剑,然而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类更加恐怖。不知道你赞不赞同我的观点?

---我是幻觉的分界线--

推荐指数:★★★☆(7/10分),一部比我还老的电影,颇有时代感,不过也会有不适感,量力而看~

 3 ) 一些看电影的时候的笔记

男主长得好合我胃口 不是很帅但又很帅 很喜欢开头的日式唯美破恩 感觉美国佬山猪吃不了细糠 但看到现在我觉得男主说的没错啊 社会确实需要给人们一个发泄阴暗面的缺口啊 soon all of us will have a special name 这句话预言得也太好了 但感觉男主好像只是一个正常人诶,就是那种只是因为看得到这部分的利益才接触这些内容的 女主好像是真的享受这些变态 好喜欢 就很新奇 终于不是一个正常人女主了 我超 我超!!!在做完爱之后用针给女主穿耳洞还舔上面的血也太涩了 感觉 这部片在讲一些很深的东西 过分的娱乐化造成了现实的腐坏 甚至深入到现实 那人们对网络上血腥的东西的喜爱就是不该的了吗,我们是在娱乐化这些话题吗?但是导演拍这部片子假如没有人们喜欢血腥的东西它甚至不能播出,他拍的所有B级片都不能播出,难道他只是想嘲讽观众顺便嘲讽下自己吗? theres nothing real outside our perception of reality 这么 唯心的吗 感觉好像有点像表象的概念 为什么这些人会这么确定他们即将要进入一个新的时代,而且他们必须要改变?他们难道没有怀疑过吗?为什么他们觉得新时代一定是野蛮的?他们又为什么觉得人类一定要回归到原始本性?太涩了 男主肚子长批 感觉下一秒就是LJ omgomg导演怎么这么会啊 湿漉漉的手上拿着枪,却反被两条刺给刺穿 omg 导演怎么这么会。

后面一直没来得及写了,现在补上。

感觉柯南伯格好像很喜欢这种 人抛弃旧的无用肉体然后寻找新生命的概念,变蝇人也是这个概念,不过也有可能只是我想多了 毕竟我也只知道这两部 毕竟哪个导演不想拍一拍新人类这个主题呢 但是依旧 现在看的话感觉很多预言是成真了的 人类确实被一些无意义的庸俗的东西所吸引 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类 那么已经接触到这些东西的人又该如何改变获得新生呢

说起来其实有点扯的地方 比如后面男主真的就好简单就进入废船的地区了诶 可换成如果是男主的幻想其实又没有太大问题 毕竟如果这是他脑内所希望的话 那其实他所需要的世界为他做出的改变会成真也并不奇怪了。

所以哪怕到电影播完我都依旧觉得男主还待在那间测试房里啊

 4 ) 对cyberpunk经典的一些浅显的见解

非常喜欢这种80年代软科幻电影阴冷晦涩的画面和色调,可能是由于当时录像设备的色彩还原度还不够,后来90年代的cyberpunk风格科幻片的氛围和色调可能深受这个时期的影响。

这部电影剧情放在现在可能并无新意,但是早在以录像带为媒介的年代就开始反思传媒和虚拟暴力色情对人的影响,导演可能也想不到30多年后的今天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让电影所担心的虚拟色情暴力变得触手可及。

最受震撼的还是电影的化妆和特效,不得不佩服那个年代高超的化妆技术,用来弥补特效上的不足,尤其像柯南伯格电影中随处可见扭曲肿胀的肢体和血肉,非常考验化妆组的技术。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电影里鼓动着像在心跳和呼吸般的电视机和录影带,像其中有着血管心脏一般,低吟着,呼唤着我们去深陷其中。

电影中的阴谋论也很有意思,原来videodrome是用来扫除观看色情暴力电视频道的社会渣滓的工具,那么,虚拟色情和暴力究竟是供人们宣泄和排解压力的工具,还是用来消磨意志摧毁人们的武器?new flesh又是什么?它是更先进的价值观吗?电影的最后稍有仓促,让我这种知识水平有限的观众觉得有些懵圈。

回到现在,随着网络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虚拟暴力和色情早已脱离了录像带的束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具有传播性,但是好像也并没有如柯南伯格所担心的,人们受其影响长出“脑瘤”,变得恍惚和沉迷,还是说,我们早已身陷其中却浑然不知?

 5 ) 电视人之死

   如果一个人照镜子,四周的镜子都照不出自己,那么自己就有可能陷入“我”是否存在的困惑甚至于恐慌之中。

 

   在《录像带谋杀案》中,柯南伯格用怪诞的影像凸营造了一个隐喻色彩很浓的故事。一个电视人,因为观看了一盒SM录像带而产生了幻觉,并最终被电视所控制直到自杀的悲剧故事。

 

   整部电影在视觉上下足了功夫,除了幽暗的氛围,流畅冷静的运镜,用了相当多的象征手法—比如会吃人的录像带或者是无时无刻不出现的电视机。在电影中,电视机成了一种恐怖的意象,如同相当多的恐怖电影中镜子的地位,在看到黑洞洞的电视频幕时,很多观众会心中一紧,因为你不知道下一步出现的会是什么。值得一提的是,电影中经常出现电视人马克思的性感女友在电视中诱惑他的场景。正如一个成功的政客从来不会用实际的功绩带给人民幸福,而是在大选的时刻用诱惑的条件来带动选民的情绪一样,电视在向现实世界进军的途中所采用的也是各种各样的诱惑,再达到洗脑的目的。

 

   很多人会讨厌大卫柯南伯格的电影,因为他的主题往往是人性中最阴暗最少有人接触的地方。也有很多人喜欢他的电影却只是因为他大胆的影像风格,理由同上。柯南伯格的电影是暴力和虐恋的混合体。《裸体午餐》中不断出现的变形喻示了一切恐怖诞生于异化的人性。《苍蝇人》里变成苍蝇混合体的科学家则是最出名最浅显的—高新科技是一把可怕的双刃剑。《撞车》则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可以说是《录像带》一片中对于“虐爱”这一主题的放大,这里不再多提。

 

   现在你可以发现,柯南伯格的电影中无论是怎样的变态,都不会脱离当代社会这样的背景。这是一个工业化,机械化的社会,在这样的时代中,我们怎样保证脆弱易受诱惑的身体不被机器化呢。异化的人性和人类心底禁忌的底线是导演刻画的主题。

 

   《录像带》中有一幕非常的荒诞,那就是在博士家中底楼居然是一处诊所,而那处诊所竟是靠让患者看电视来治疗。而全片中最经典的论述在于博士所录制的录像带中(讽刺在于,真理也是靠录像带来传播的),屏幕是头脑结构的一部分,因而,不管电视屏幕上出现什么,对公众来说都是原始经历。因而电视就是现实,现实还不如电视。如此一来电视就渐渐成为了宣扬和洗脑的工具。反观我们当下的时代,电视的声音是如此的一致!而这是一个如此热爱电视的时代,这势必或多或少会影响到独立的思想,观众不读书,不接触生活,不思考,最可悲的结局就是成为了马克思一样的悲剧人物。影片的最后一幕相当的悲壮。主人公看到电视中自己吞枪自尽后缓缓的举起了枪,然后砰的一声,黑屏,结束。在这里,死成了唯一一种解脱的方式。但是主人公的主体性已经土崩瓦解,在洗脑者的命令下才选择了死亡,而最重要的原因亦是因为他早已没有了利用价值。

 

   村上春树有一则短篇和《录像带》同时代,叫《电视人》,其中讲的便是电视人对主人公原本安静的生活的强行入侵,导致了生活中的一切都乱了套。与《录像带》比较起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由于村上所处的环境和性格所致,其描写悲观却不乏幽默,锁定在了一个“理智之人”丧失自我型的过程。

 

   《录像带谋杀案》拍成于1983年,那是一个电视在欧美盛行的年代。而在我们中国人看来确实一则对当代社会的终极寓言。而现在,我们则面临着一个网络人时代。和电视的规模相比,网络让相当多一部分电视也不买不看的人沦陷了。所幸作为一个仿真型的世界,网络中总有可以稍稍歇脚之处的。

 

 

 6 ) 《录像带谋杀案》——电视杀死了每一个人

我并没有太看懂这部电影,电影中的一些情节令人费解。我觉得这是一部气质非常怪异,有些神秘的,令人不安的电影(甚至有点故弄玄虚)。

男主角是电视台的老板,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电视台竞技”所制作的电视节目所吸引。他找人调查这个神秘的节目的来源,最终找到了和他一起上节目的教授,惊讶地发现教授已经死了,电视直播只不过是播放的录像带。

男主角的女朋友找到了那个神秘的节目的来源,即“光学奇迹”这个组织。在录像带中,女友杀死了教授。女友也是这个组织的一员,她被派来引诱男主角。

男主角不断出现幻象,后来发现自己的助手也是“光学奇迹”的成员,自己看到的节目也只不是录像带而已。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控制男主角所拥有的电视台,他们成功地利用男主角将合伙人除掉了,并且也最终自杀。

影片中的一些情节令人费解,我难以理解到底哪些是幻象,哪些是现实,教授的女儿是哪个神秘组织的一员吗?还是她也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那个组织为什么要杀了男主的女友?那个组织为什么非要占有这个小众的电视台呢?

我明白,当我开始怀疑现实和幻象的界限的时候,影片的表达就成功了。这部影片最重要的就是展示电视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电视已经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器官,它甚至比现实还要真实,它是一种超现实,我们沉迷于此,无法分清现实的世界和虚拟的世界。

电视满足了我们各种潜意识中的欲望。影片中的SM情节也不过只是噱头,成为了我们欲望的一个象征。

虽然我们有理由怀疑现在是否还有那么多人会看电视,如今互联网逐步替代了电视,成为一种新的超现实。将影片中的电视换成互联网同样成立。如今的我们已经很难摆脱互联网的影响了,互联网成为了我们的一个器官,我们在互联网上的时间甚至比在现实中的时间还要长。互联网深刻地改变了这个社会,并且永远改变了人类这一物种,这就是这部1980s的电影所具有的现实意义。

我们能够将影片中情节与如今的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当我们看到男主角头上安装好能够引起并记录幻想的巨大装置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就是现在的VR设备吗?

影片并没有讨论电视对人们的生活究竟是好是坏,只是将这种新媒体,新科技对人们的改变,以及它巨大的影响力展现出来。我们这个时代应该也拍摄一部网络带给人类的影响的影片,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体现。

 7 ) 《錄像帶謀殺案》:柯南伯格的肉體恐懼

70 年代的大衛·柯南伯格,以《毛骨悚然》、《狂犬病》等低成本恐怖電影嶄露頭角,1981年因《奪命凶靈》票房大賣而略有聲譽。但這位加拿大天才導演絕不滿足于程式化的恐怖類型片,他從第一部作品開始便一直在嘗試創造自己獨特的幻覺世界,并將隱喻、哲學思考藏於其中。1983 年,當《錄像帶謀殺案》橫空出世,也許不及《奪命凶靈》的商業成功,卻使評論界和學術界癡迷,安迪·沃霍爾將其稱為「80 年代的『發條橙』」。這部電影也標誌著他作為電影作者的成熟。

“ I have to show the unshowable, speak the unspeakable.”1 -David Cronenberg

“Everything but the body is an abstraction for us.”2

-David Cronenberg

柯南伯格一直癡迷于肉體,正像他說的,肉體之外的一切都是抽象的,肉體是唯一通向真實的鑰匙。而他所做的,就是將情緒具象化,將無機有機化,將肉體以外的一切都直觀地呈現在肉體上,show the unshowable。他電影中的「畸變」、「化身」,除帶來視覺震撼外,往往含有隱喻。

比如他 1979 年的作品《靈嬰》中,女主人公 Nola 因童年的受虐經歷而產生的憤怒,被具象化且外化為「靈嬰」這種肉體。他們從母體直接生長,最初為瘤狀胚胎并逐漸從母體掉落,最終長成擁有魔鬼面孔的孩童們。黨 Nola 被激怒時,她的身體便孕育出「靈嬰」,這種生物(她的「孩子」)會感應到她的意志,并殺死令她憤怒的對象。柯南伯格通過製造肉體的演變來模擬情緒的演變,使觀眾看到猙獰的怪物正是「憤怒」本身。在 1991 年的《裸體午餐》中(原著的影像化曾被稱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3),Bill(也是作者威廉·伯羅斯的自傳式人物)的打字機化為一只佈滿粘液和血跡的甲蟲,并用形似 human asshole的嘴部對他講話: 「同性戀身份是一位特工最好的偽裝。」4而只有柯南伯格能將伯羅斯在迷幻劑過量狀態下產生的幻覺,從文字變為怪異的、極度令人不適的柯南伯格式(含有人體器官的)肉體機器,Bill 的同性戀焦慮被具象化,且作為一名作家最緊要的思想表達工具——打字機置于書台上,無時無刻不在提醒他直視自己的內在。

回到《錄像帶謀殺案》,它講述了一家私人電視台台長 Max 無意間發現名為 Videodrome 的地下節目,因著迷于其極度寫實的暴力虐待場面,嘗試探尋源頭,卻被人利用,最終捲入幻覺漩渦里的故事。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肉體化、有機化的意向。在昏暗的房間裡,Max 將頭鑽進電視屏幕,而電視仿佛具有生命, 表面如皮膚般起伏並發出滿足的歎息。他在幻覺中用皮鞭抽打這一具有肉體的電視機,它不斷抽搐和啜泣著,而屏幕里是一位同時抽搐和啜泣著的女人——Max在潛意識裡渴望殺死的上司,這一幕也表現了他的施虐傾向,被抽打的機器回應他的內心而肉體化。一只舉槍的手從電視屏幕里伸出,屏幕(皮膚)被這一動作拉伸變形,這隻手扣動扳機,屏幕(皮膚)上出現幾個傷口般的彈孔,並向下淌著淋淋鮮血。其中有一場戲註定留名影史:因幻覺侵擾而感到生命威脅的 Max,在觀看 Videodrome 節目時,腹部突然裂開一條大口,他試探著將握住手槍的手伸進裂口里,鬼使神差地將槍留在腹部,伸出手,裂口消失了,手槍仿佛融進他的身體。這一幕預告了 Max 的命運,在之後他變為 human videotape recorder, 當有人將錄像帶強行通過腹部裂口送入他體內「播放」,他便成為該人的奴隸, 完全按照主人的指示行動。柯南伯格受到馬歇爾·麥克盧漢的啟示,後者曾說「電子時代將我們的身體變為虛無」。電視影像的真實開始侵蝕并代替了自意識的真實,”I’m the Video Word made flesh.”, “Television is reality, and reality is less than television.”5這一裂口,是電視傳媒對人類思維影響的具象化,表達了柯南伯格對於受眾解碼過程喪失自主性的焦慮。

當然這也是柯南伯格一貫擅長的身體恐怖(Body Horror)類型的體現:《毛骨悚然》里的怪物是蟄伏在人體內的寄生蟲,《狂犬病》中受感染的人身體長出怪異的吸血器官,《變蠅人》裡的科學家不小心將蒼蠅的基因移植入自己體內......在這裡,Max 也經歷著同樣的恐懼,武器進入身體,同病毒、寄生蟲、異種基因一樣,將人類置於肉體演變的未知域中:我是否會變化?我將如何變化?我還會是我嗎?在《錄像帶謀殺案》中,他的精神是錄像帶式的複製品,他的肉體轉化為他人的武器,或者說武器(手槍)是他肉體演變的方向,某種程度上和麥克盧漢的「虛無」不謀而合,肉體被異化為肉體之外的,亦即柯南伯格的,虛無。 “First we build tools, then they build us.”6

我們從他1996年的《慾望號快車》7也可窺見這種虛無。人們癡迷于製造並經歷車禍;情侶在車禍后用殘缺的身體做愛,因為只有撞車才會讓他們體會到性高潮; 金髮女郎粉碎自己的骨骼,將其用冰冷的金屬支架支撐,用鐵絲縫合,成為柯南伯格式的「肉體機器」......《慾望號快車》仍在講述肉體演變為「虛無」的焦慮, 人們將思想、身體、和性完全都交付科技(在這裡是以汽車工業為代表的工業技術,在《錄像帶謀殺案》里是影像傳播技術)主導,汽車成為人類的新器官,抑或人類成為汽車的一顆零件。

“Death to Videodrome! Long live the new flesh!” - Max Renn of the film Videodrome

肉體的演變對于柯南伯格來說是其邊界的擴展,他信奉達爾文主義,認為生態壞境或社會文明的重大改變將會作用於人類的肉體,并促使其在物理層面的進化。 甚至他還笑稱「核災難也許會是我們進化的一部分(動力)」8。在《錄像帶謀殺案》的結尾,屏幕里的 Max 自殺,電視屏幕爆炸并飛出很多殘破的人體器官, 而屏幕外的 Max 也將追隨自己的影像,殺死所謂的「舊肉體」。當他喊出“Long live the new flesh”的宣言并扣動扳機后,屏幕轉黑,全片結束,觀眾所期待的「新肉體」的具象將永遠未知。也許柯南伯格本人也無法勾勒出既突破現有邊界又不至於異化入「虛無」的「新肉體」,畢竟他在《變蠅人》里僅展示了一次失敗的嘗試(蒼蠅基因是艾滋病毒的隱喻:這種病毒本身的超強生命力導致人類肉體的衰弱9),在 2002 年的《蜘蛛夢魘》后,更是不再涉及肉體恐怖類型,也不再拍攝《裸體午餐》、《慾望號快車》這樣的實驗性電影,反而更專注于心理分析領域 (如榮格傳記式的作品《危險關係》),探討人物的精神困境,但這些更加寫實主義的作品(《暴力史》、《東方的承諾》、《危險關係》、《大都會》)其實並未偏離柯南伯格的作者軌道,他的作品一向是精神分析的:《靈嬰》中的童年創傷,《錄像帶謀殺案》中的施虐-受虐心裡,《孽扣》中雙胞胎關係里的納西索斯情節等。

柯南伯格的作品,貫穿著他對人類肉體的思考和重構。思考其與科技、與真實的關係,并用這思考來製造恐懼。真正的柯南伯格式恐懼不在展現怪物、尸體等血腥、獵奇的畫面,而在於這些畸變、異化的人類肉體,都有著合理的心裡或社會根源,柯南伯格只是把這些根源誇張化并推向異變的邊界10,他們仍然是人,但他們也同時是怪物、是機器。某種程度上柯南伯格和卡夫卡不謀而合,這些肉體的「變形」足以讓我們產生懷疑,懷疑我們存在的主體性,懷疑我們傳統的社會身份、規則、體制、限制的合理性。而這些懷疑,才正是柯南伯格式的焦慮和恐懼的源頭。

1 Quoted in Chris Rodley, Cronenberg on Cronenberg, Introduction xxiii.

2 David Cronenberg, interviews with Serge Grunberg, 2006, Plexus Publishing, 71.

3 Chris Rodley & David Cronenberg,1997, Cronenberg on Cronenberg,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159

4 電影《裸體午餐》中的台詞: “Homosexuality is the best all around cover an agent ever had.”

5 兩句都是《錄像帶謀殺案》中的台詞

6 Quoted from Marshall McLuhan

7 Crash 改編自 J.G.Ballard 1973 年的同名小說

8 Chris Rodley & David Cronenberg,1997, Cronenberg on Cronenberg, Faber and Faber Limited, 80.

9 Ernest Mathijs, 2008, The Cinema of David Cronenberg: from Baron of Blood to Cultural Hero, Wallflower Press, 144

10 Mark Browing, 2007, David Cronenberg: Author or Film-maker?, Intellect Ltd, Bristol United Kindom, 25.

 短评

立意好,电视机充斥着色情与暴力内容,而电视又成为我们看世界的唯一方式,人对于低俗内容无法自制,逐渐被吸引和异化。但是因为导演的坏品味,把电影变成了血肉模糊的狂欢,除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血腥场面,哲学就太浅薄,描绘人的疯狂不外乎就是被催眠和乱杀人,还要弄一个背后的阴谋财团,实在陈腐。

8分钟前
  • Medea
  • 较差

都是幻觉?有点像裸体午餐~

11分钟前
  • 近似无限透明蓝
  • 还行

诡异骇人的柯南伯格。1.对暴力影像的超前反思,后启[铁男][死亡论文]。2.冲击力极强的血腥特效,人体异化与视像肉体化:"手"枪+腹部阴户+颤抖娇喘的电视。3.难以拆分幻真虚实=大众传媒操控威力,想及麦克卢汉。4.詹姆斯伍兹的角色名"Max"同[美国往事]。5.涌动的性虐情欲,对东方异域的YY。(9.0/10)

15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B】想法很有趣,不过说教味有些明显了。柯南伯格的电影有时有催吐效果,不是场面恶心,就是觉得拍的.....不对劲儿

20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有點晦澀,但是好像帶點預言性,是否將來我們的世界就會產生這樣的情況?

23分钟前
  • 萬和生
  • 还行

想法和观点是真的超前,核心观点就是影像传播大众娱乐操控人的意识和生死,但电影的特效和剧情走向太过猎奇以致于观念和故事割裂不成章法,后半段完全是自我放飞除了猎奇别无可言。如今大众传媒早已成为操控民意的工具,上到意识形态,下到广告代言,人类已经被驯化成4A广告公司和“权威辟谣”的奴隶,这可比皮鞭枪炮高效多了。

27分钟前
  • 局外人
  • 还行

《娱乐至死》+午夜凶铃+裸体午餐+苍蝇人=3.5,主要是前面行,后面俗了。

31分钟前
  • 品客
  • 推荐

“珍爱生命 远离电视”CULT版公益宣传片。。。

34分钟前
  • 劳永逸
  • 推荐

不得不服!科技媒体阴谋论放在现在只有更合适不过!好玩的东西真多:东方情色猎奇、虐杀录像带、肉欲电视机、男子腹部开阴道、阴道内部有手雷,想都不敢!有些想法真的超前:电视吧和videodrome不就是二十一世纪网吧和暗网录像。柯南伯格对人类的悲观态度:原始难以根除的性欲、对暴力的崇尚和轻易被煽动被操纵的盲从都表现地极端又先锋。人说到底在娱乐致死的年代就像一滩血肉腌臢,迟早在电视机里玩完。

37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B】《灵婴》与《夺命凶灵》的设定对于观众来说仍然是和谐的,是直观易懂的。但《录影带谋杀案》的设定实在是太过晦涩难懂,现实与幻觉的交织让电影几乎完全失去了参考系,只能被动的跟随导演去批判电视媒介。媒体是如何杀人的?让性爱常规化,让杀戮娱乐化,让男性躯体的腹部长出女阴器官。「人」开始异化,而「物」却被赋予人格,柯南伯格将这层意象清晰点出,伴随着标志性的特效化妆/道具,将心理不适的感觉植入我们对电视媒体的印象之中。只可惜后半段的说教让电影再度落入俗套,本该理顺逻辑,却只是让电影本身愈发难懂。但结尾的设计真是妙绝,马克斯在屏幕的那头举枪自杀,而你,又在用什么样的屏幕去观看这部电影?

42分钟前
  • 思路乐
  • 推荐

"Long live the new flesh"。好適合文化研究者較(ㄏ)真(ㄌ)的一部片啊⋯

45分钟前
  • HurryShit
  • 还行

大卫一贯的风格,一定要先从视觉上恶心死你,其实他的一系列片子看下来,你会发现里面的特效化妆是有很大关联的,拟人拟物感很强,这片子没中文,试听上练了练不一定全能明白,邪恶詹先生当年真是美男一枚,大卫好像很喜欢玩这种影视,游戏对人的影响,放在1983年很大胆很骇人!

48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最后一幕应该是血肉横飞出屏幕喷溅到我的脸上,所幸没有,因为我是用电脑看的,而不是电视,虚惊一场。

5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难以分辨现实、影像、幻想,把“电视异类人”刻画得如此恐怖,现在的电影人是不是对电脑太nice了。

52分钟前
  • 哪吒男
  • 推荐

6.0/10 分。2018.08.18,第一次看,箭影英版原盘。脑洞大开的剧情,诡异荒诞的画面,看得人莫名其妙又毛骨悚然。。。普通观众放弃吧,还是留给专业人士看好了。。。我感觉有点像大卫·林奇的《双峰镇》那种风格。。。

55分钟前
  • Lonely
  • 还行

8.2 界线的模糊。本以为的幻象竟成了身体器官,视觉具象化传媒妖魔,但最后好像不知如何结尾。和其他在银幕表现血腥暴力性爱的导演一样,柯南伯格受到的指责定不少,于是这部【录像带谋杀案】对我来说更像在说:我的哲学心理恐怖片和外面那些纯粹消费刺激的廉价暴力色情毒瘤不一样。没想到会喜欢。

60分钟前
  • 失意的孩子
  • 推荐

【4.5】在普适的类型语汇(身体恐怖+黑色电影)发展下却走向常规媒介反思题材的反面:物质性被着重强调,将观看的幻觉塑造为闪烁的软体,在反复的触摸或象征性的交媾动作中激活欲望,枪-菲勒斯的寻常隐喻也被转化,和身体一同异变,直至存活于一种“新真实”。在短视频时代观看好像更显振聋发聩,还顺便预言了触摸屏的诞生(笑

1小时前
  • DeckardYang
  • 推荐

这则关于表与里的故事放在如今触摸屏当道的时代或许更有说服力:即便无数次爱抚电子产品的表面,"舔屏"真正渴望的却是虚幻的更深处,正如眼睛是影像入口,但快感不来自眼球而通往五脏六腑.何谓Videodrome vs. New Flesh?前者提示肉体-机械同等的物质性,让它们进入彼此;后者则更激进地强调二者互渗的精神性,要求人-机创造对方.站在自然进化而非人道的角度来看,我们得将区分遗落在后面,成为食蒌陀果的人,须记得教授的名字是:Oblivion.

1小时前
  • JeanChristophe
  • 推荐

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这种“惊世骇俗”的形式展现“科技危机”,可见大卫·柯南伯格强大的脑洞和勇气,不仅在艺术表现上颇具述求,对cult亚文化直白的展现也让本片科幻味十足的同时充满另类色彩。

1小时前
  • TheAnglesWept
  • 推荐

1、制造影像,贩卖影像,最终变成影像的一部分。大卫·柯南伯格对于八十年代流行的录影带文化、以及媒介本身的暴力与欲望的极端思索。2、性、暴力、SM、猎奇、快感、死亡,将影像对人的入侵表现得几乎像是邪教传教一般。“舔屏”、搏动的电视机、录影带——影像的诱惑;被幻想打开的肉体、“枪+人”的合体——影像的入侵。屏幕构成幻想,幻想即欲望,人沉溺欲望,然后成为欲望的一部分。(想到贞子何从电视中爬出,和这里影像将人拽进电视,一个是恐惧,一个是欲望。)3、结尾的“自我凝视”象征着自我(肉体)的毁灭,最后成为影像本身。如同观看屏幕前的我们,不得不说是一则未来预言,放到现在,可以把电视机换成任何被凝视被渴望的幻想。

1小时前
  • 柯里昂阁下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