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一个年轻、有野心的电影学生(Honor Swinton Byrne 饰)和一个有魅力的神秘男人(汤姆·伯克 饰)开始了她的初恋,她尝试将现实和虚构分离开,违抗过度保护的母亲(蒂尔达·斯文顿 饰),而这段关系正危险地接近摧毁她的梦想。 乔安娜·霍格执导,马丁·斯科塞斯担任执行制片人,BBC Films、BFI、JWH Films、Sikelia productions联合制作,5月17日北美上映。
奥诺·斯文顿·伯恩饰演一位渴望捕捉工人阶级生活的电影制作人。
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一位高管曾告诉我,经过多年挑选电视节目主持人后,他们发现了一种性格类型,最能吸引中英观众——“时髦,”他们说,“但脆弱。”它可以作为今年最受热烈讨论的英国电影——乔安娜·霍格的《纪念品》的宣传语。秋天还没有到来,这部电影已经进入了评论界的年度最佳电影名单。
对阶级的痴迷完全是电影自己——它无处不在,进入工作,人际关系,软家具。导演以一个狡猾的陷阱开场,一系列的黑白剧照显示了英格兰东北部工业的颓败。点击后,我们进入了电影的真实世界——20世纪80年代初的伦敦,以及朱莉的彬彬有礼的后朋克环境。
朱莉是一位年轻的电影制片人,她渴望捕捉工人阶级的生活,她自己的生活在骑士桥一套整洁的公寓里展开。
她拍下了这些照片,但一旦画面开始移动,屏幕就属于霍格了,镜头冷静地固定在她的全家福《与我无关》(2007)和《群岛》(2010)中,观察那些看似松散的生活场景,但却充满了平淡无奇的一瞥和充满激情的对话。在这里,他们在朱莉身上发现了某种焦虑。
在哈罗德百货公司拐角处她父母拥有的那间公寓里,有什么能让她烦恼的呢?比如那种刻薄的讽刺。我们可能会对她的北上冒险报以傻笑,但她想讲述别人被剥夺的故事的愿望,来自于一种痛苦的信念:她自己的背景故事——诺福克贵族——太无聊了,难以处理,或者太容易引起负罪感。安东尼年纪稍大一些,在外交部工作,他们先是在一次聚会上相遇,然后在茶室约会。他穿着细条纹衣服斜倚着,被她的认真逗乐了:“为什么他们比我更真实?他问朱莉的臣民。我们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对阶级的迷恋并不是全部的支撑。在前期宣传中多次提到,这部电影与导演的出身密切相关。为了朱莉,读乔安娜,直到那些开头的照片,实际上是霍格拍的。蕾切尔•库斯克和卡尔•奥夫•克瑙斯加德的文学自传体小说可能是一个有用的比较,他们都是自己艰难历史的坚定抄写者。就连选角也很有穿堂镜的味道——斯文顿·伯恩是霍格的老朋友蒂尔达·斯文顿的女儿,蒂尔达·斯文顿还饰演朱莉的母亲罗莎琳德。(斯文顿和伯克都写得很棒。)因此,《纪念品》记录了创造性的斗争,最终导致了《纪念品》:一条衔尾蛇是它自己的序言。
真实生活重现的感觉生动到足以让你头晕目眩。影片中穿插着一些令人颤栗的小片段,感觉就像打开了一盒35年来未曾碰过的旧宝丽来胶卷。部分原因在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的伦敦,在那里上演着《鬼镇》,爱尔兰共和军从未远离,那是一个充斥着香烟和打字机色带的模糊的前数字世界。
尽管时代细节令人着迷,但影片的灵魂是对人物的研究。
在这部电影中,霍格也能像其他电影制作人一样,把你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如果朱莉的优雅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她的脆弱也是显而易见的,一个年轻的女人还没有坚硬的外壳或目标。她进入了电影学院,但仍然更执着于成为一名导演的想法,而不是真正的导演,她拙劣地完成了一部拙劣的先锋派杂糅作品。霍格在认错这件事上说得很刻薄。
然后是安东尼,顽皮的聪明,很快就被哄进了她的公寓。她迷上了老师,成了他的学生。傲慢一点,他告诉她,这样更性感。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霍格带我们越深入就越微妙和悲伤——尽管他彬彬有礼,但这对夫妇却在孩子气的愚蠢中度过了他们最幸福的时光。然而,他的突然消失——“我必须去巴黎,”他宣布——不仅可以用他的工作来解释,还可以用他对朱莉的一般性说辞来解释,即成年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她无法理解的。
当朱莉对他手臂上的瑕疵感到困惑时,一些观众会察觉到现实,另一些人则拿着他随后索要的那张钞票。晚餐时,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霍格对晚宴场面有着残酷的天赋。)理查德·阿约德抢了一个客串镜头,饰演一个对眼前的关系感到困惑的大牌导演。“实习扶轮社员,”安东尼告辞后,他向朱莉示意,然后朝他的空椅子点了点头:“习惯性海洛因使用者。”他想知道,它们是如何镶嵌的?
这个启示——或者说朱莉的经历——是一个进入到电影中的巨大的痛苦点,然后在它的中心悸动。这种痛苦是无可争辩的——它在嚎叫。
By:Danny Leigh
創作者Julie受兩個互為顯隱的動機驅使著,一是發現並體驗真實的感覺然後注入到她的創作項目里去,二是去消解她自己的特權愧疚。Julie有兩個目的地,一是Sunderland,通過創作那裡的故事她能動搖自己的特權愧疚,儘管她也不明白如何「知曉我特權」;二是Anthony,在和他交往過程中她不願意承認的是,她享受和他在一起的高貴生活,同時也能忘記自己的特權愧疚。在Sunderland那裡她得不到的是她創作項目的內核、答案;在Anthony那裡,她期望一種真實的痛苦,才一直無法離開這個自戀人格障礙者。但她最終用自己的渴望,把這兩者折疊到一起。
以上是創作者角度的創作架構。但從批評者的角度來說,這樣的創作通路是足夠真誠的嗎?Julie從被Sunderland啟發,到創作最後完成,既沒有紀錄下Sunderland人們的生活,連作品的精神內核也不是采自Sunderland人民的世界。Julie創作的電影是足夠學院派的學生電影。Joanna創作的電影也足夠顯示她的自戀人格的,雖然這對藝術家來說也很常見。
2星,一个有些自恋的新晋女导演爱上了渣男的故事。 优点是拍摄比较巧妙,并没有直接拍渣男如何偷盗,吸毒,欺骗,惨死等直观情节。而是事情发生后,女主看到渣男落魄犯事时如何的心碎,如何的怜惜渣男,为渣男的这些破事擦屁股。这么一来觉得渣男没有那么渣了, 也不觉得女主那么傻。反而觉得女主有母性包容的一面。如果换个直白的说法养 “吸毒犯科小白脸”,那这片就有点看不下去了,面首育成记那就文艺的多。话说回来:谁年轻的时候没有犯傻X过,对吧!都是爱,都成了回忆。
这是一部看完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说的电影,非要用一种说法来表达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执着地沉溺于感官。这种执着并不是固执偏执,而是冷静地展示平实甚至有些无聊的生活,特别当你知道这是一部自传性的电影的时候,你更能理解这种对记忆的阐释,因为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留下印象的往往是情感与情绪,而不是鄙夷与愚蠢。
一般人绝不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纪念品:第一部分》除了画面讲究,主角养眼之外,更多的东西是让观者昏昏欲睡的,似有似无的配乐,稀松平常的对话,故作姿态的剧情,特别是剧情的处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总的来说,如果不喜欢慢节奏的电影,绝不会看得下去。
影片讲述电影学生的初次恋情,大体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电影学习,她是一位有志向有野心的年轻人,一直致力于电影学习与创作;二是与弗兰克的恋情,神秘的弗兰克向她隐瞒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同时女主与母亲的微妙关系穿插于这段情感之中。
看完电影来总结,忽然发现这部电影的剧情简单到爆炸,可是却给人有很多莫名内容的感觉,这些内容是慢节奏的好处,大量的场景对话塑造人物的情绪,让你觉得它好看的,不是电影的剧情如何,而是影片做这些处理,究竟在表现什么东西?
更多的内容在于电影之外,你试图以导演的自传回忆这种思路去看这部电影,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年轻女学生爱上神秘男人,这个男人向她隐瞒自己瘾君子的身份,女学生养着这个男人,旁人看来,这是无比狗血的桥段。可当亲历者的感受与隐秘的情节展示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的感受就会变得不同,因为情绪与现实的感染力更加强大。
这时候,你看到的不仅仅是电影,而是你的周围,你自己所处的世界。当你能够跳脱出电影本身去思考影片中人物的情绪问题的时候,我觉得这部电影即使不好看,也会是一部相当优秀的电影。
有人不喜欢自传性的电影或文字自说自话的表达,但有人喜欢啊,当表达是真诚的,令人能够理解的时候,你还会说它是不好的吗?说到底,看电影还是个人的事情,并且因时因地而不同。
我是觉得,一段回忆拍到这种效果,真滴够好了。
总体感觉,The Souvenir I 比第二部好。尤其是从1小时45分开始,也就是安东尼接近死亡开始。这个部分,我真正欣赏的是蒂尔达·斯文顿的演技。我来回看了好几遍,值得细细品味。
据说,这是导演乔安娜·霍格Joanna Hogg近乎自传性的一部电影。的确,茱莉就是一名在电影学院学习导演的学生。电影里茱莉对安东尼说:“通过电影、通过艺术,那就是我。”
摄影构图是用心的,许多画面颇具匠心,是我心中的经典。滤镜一直是晕晕的一抹沉郁。切片似的场景转换,犹如一条记忆的梦的河,导演乔安娜·霍格似乎想把记忆里所有的刻骨铭心都展现。太多太多,于是只能切片。这样的处理方式,更像是呓语。
电影是令人着迷的艺术形式。无论讲述着虚构的故事,还是真实的故事,都是把无常展示出来。画面,音乐,台词,演员的表演,出戏入戏,出世入世,前一刻锥心刺骨,后一秒恍然大悟:原来只是一场电影。
第一部更多以歌剧唱段为背景音乐,更为悲怆。乔安娜·霍格喜欢在场景里使用镜子,非常神奇,由此而来的许多场景令人印象深刻。
安东尼死于毒品注射过量。这是真相。电影的结尾令我有小小震撼:摄影棚里,一位演员在朗诵克里斯蒂娜•乔治娜•罗塞蒂Christina Georgina Rossetti的著名诗文When I Am Dead,或许这是安东尼想对茱莉说的话。这首诗过去我读过,用在这里,发现最为恰当。字幕部分,悲怆的女声吟唱。最后一幕:一扇缓缓打开的大门。这,预示着什么。
只是电影,要懂得出戏。
是一部看完之后不知道该怎么说的电影,非要用一种说法来表达的话,我觉得这部电影执着地沉溺于感官。这种执着并不是固执偏执,而是冷静地展示平实甚至有些无聊的生活,特别当你知道这是一部自传性的电影的时候,你更能理解这种对记忆的阐释,因为当我们回忆过去的时候,留下印象的往往是情感与情绪,而不是鄙夷与愚蠢。 一般人绝不会喜欢这部电影,因为《纪念品:第一部分》除了画面讲究,主角养眼之外,更多的东西是让观者昏昏欲睡的,似有似无的配乐,稀松平常的对话,故作姿态的剧情,特别是剧情的处理,实在让人不敢恭维。总的来说,如果不喜欢慢节奏的电影,绝不会看得下去。
好久没看到过这么肤浅又自以为是的电影了 坐如针毡
D+/ “拍”得挺好的,但越到后面越是get不到任何一个点?尤其是男配我真的???
看的时候觉得导演态度非常傲慢,讲了一个学电影的资产阶级家庭女孩想要体会人生苦难的做作姿态。如果是导演本人态度的刻画的话,真的非常不喜欢。但或许是对年轻自己的批判?反思? 如果没有在伦敦生活的经历,这个电影离观众太遥远了,就是导演的自画像。如果不是Tilda很难想象有人愿意买票看这样的自传。电影没有剧本等等的创作手段算不上新颖,导演津津乐道的人生感触也很干涩。三星给画面和音乐。
3.5,非常单线条的故事,被碎片化的剪辑拼凑支撑起主线,制作思路很独特。人物经常不被摆在镜头中间,刻意拉远观众的距离,增加的是观察与拼图的乐趣,但确实很容易看得无聊。Honor的脸真的很有古典美,简直是老天爷赏饭吃,光打在脸上像在爱抚她,这个星二代我是服气的。
真是无病呻吟的小布尔乔亚趣味啊。
好了确定Tilda是来负责搞笑的)非常非常英国,描绘当代英国贵族的生活,它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时代错乱感(英国对于现代化的潜意识抵抗,对于贵族后裔更是如此了),再加上年轻女主不坚定不成熟的个性,就更加错乱;Hogg再次证明自己把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遥远的题材,通过人物心态情绪无常变化的细节描绘,创作出复杂可信的人物,整合出强大的动人力量的能力。PS. 还创作出了我在电影里看到的最有趣立体的渣男形象之一…
3.5 美丽可爱,优雅颓靡,推荐(快进)一看。配乐时而歌剧时而new age倒是完美极了。可惜松散,差股劲儿
悄咪咪说句我真的是为了Tilda才去的首映会。她女儿Honor表演非常好。故事为了更贴切导演自己的个人回忆而非常零碎,非常反高潮,非常私人化,这种故意为之的生活化在电影院里只会让我跳戏。屏幕内外都是个顾影自怜中产阶级小女人形象,若没有导演自己在放映后的Q&A,我可能还会想象导演本人对这种中产阶级强说愁有点批判态度而对此作升上一星半星,结果从Q&A得知她并没有,她真的就是想重现回忆而已。有钱的艺术生真的都好傲慢哦。P.S.真的没有帕丁森
其实film的质感很好,但对这种故意疏离观众违背叙事常理分离线索关联模糊主题自我陶醉的靠“style over substance”(so self-aware)来赢获好评的做法必须给差评。
这才是电影,未来的电影。
Like seriously what the flying fuck, 片尾出现“The Souvenir Part II coming soon”时候我他妈愤怒离场,还他妈有第二部?!女主的地包天男主的声音,后面狂嚼爆米花的大妈左后方呻吟的大爷,每部分都让我想死。我以后再来看这种自以为是的文艺逼电影我姓倒过来写
获圣丹斯大奖的电影(柏林电影节还要展映哦)。长镜头+古典主义+喋喋不休的对话+固定镜头,像侯孝贤早期的电影,但画面更精致,音乐几乎没有(有也被忽略了),比较无聊,看的时候很烦躁,提前退场了。
感受与传达、真实与虚构,如何把控得恰到好处,大概是所有创作者都要面对的命题。清冷的色调、喃喃的对白,整部电影有种飘忽不定的疏离感,像一个维多利亚时代的苍白少女,给人寡淡、迷失的感觉。一部很私人化的喃喃自语式的回忆录。P.S. 看到几个电影生讨论《Psycho》的时候,一度猜测Anthony是不是Julie幻想出的角色,整部电影是Julie的创作,有种表达不出的错位感。这种感觉在窗外爆炸,Julie探头出窗外,而视角却停留在屋内,观众只能听到声响,看到房子的震动的时候尤为强烈。
#69thBerlinale# 全景。圣丹斯世界电影单元大奖。节奏和气质都非常独特的英国小品,算是导演乔安娜·霍格的自传式作品。影片完全抛弃了情节剧的拍法,剧情和结构都根据人物情绪和心理来展开,也会引用朱莉的摄影、剧作和影像作品。对女主角的生活圈子和生存状态有着精细的刻画,当然在比较自恋的同时也让影片显得有些散漫了,可能等第二部拍完一起来看再讨论是个合理的选择。
我能感受到为什么有些人不喜欢,所以更加确认自己喜欢。因为自己现在在学习表达,所以更加能体察主角的情绪,那些逞强,迷茫,自我怀疑,通过无保留的付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I don’t like living in a bubble. 我想和身边人连接在一起,但是怎么才能做到?泡泡被戳碎了之后是痛苦,痛苦也是滋养,也是souvenir.
纯粹被某个英国自肥19年十大榜单之首骗进来的,不知所云的小情绪
将古典的英国18世纪积极/消极浪漫主义置放于当下,在向上漂浮的失重状态下(伦敦的天气正是团状的忧郁)拥抱爱情,而电影导演的身份又让她不断抽离,以理性之痛回溯艺术创作的源头。摄影机的平视与剪辑的震荡形成不易被察觉的错落感,有时你觉得女主坦诚交出了自己,有时又觉得她面容模糊,或许这便是当下中产阶级社交的惯性:想全世界看到我,但不知道我是谁。
要不是女主的好气质和蒂尔达·斯文顿的露脸真的看不下去,竟然还有第二部,刻画真实的无聊的艰难的、对女主来说尤其消耗的关系也没必要刻画得这么真实吧,看完很不想谈恋爱,适合情人节前夕这种气质的女孩换到现在的伦敦大概率会是个很酷的女权拉拉,对这种男人只会嗤之以鼻
养个吸毒成瘾的小白脸还能把回忆抛光打磨自我沉溺成这样。。我的白眼翻得never trust早餐听歌剧的人so pretentious (艺术到底是巧言令色还是巧言令色?会看第二部
四不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