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触礁 剧照 NO.1 触礁 剧照 NO.2 触礁 剧照 NO.3 触礁 剧照 NO.4 触礁 剧照 NO.5 触礁 剧照 NO.6 触礁 剧照 NO.13 触礁 剧照 NO.14 触礁 剧照 NO.15 触礁 剧照 NO.16 触礁 剧照 NO.17 触礁 剧照 NO.18 触礁 剧照 NO.19 触礁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9-27 16:38

详细剧情

索菲亚·科波拉将执导新片《触礁》(On the Rocks),比尔·莫瑞、拉什达·琼斯主演,这将是苹果和A24合作的第一部电影,下月开拍。   剧本由科波拉编写,讲述一个年轻妈妈和她有英雄色彩的父亲重新联系,在纽约展开一段冒险。

长篇影评

1 ) Not that simple, both the film & marriage

稳扎稳打的悬疑谜底居然什么都没有?好像一个精美的礼品盒,带着激动一点点拆开,里面居然是空的。

花心老父亲的言辞虽然颇具渣男气质,但充满有哲理。这么有哲理的话,如果没有证明出什么结论,是不是有点没有意义?难道就是通过反差来证明一个老渣男逻辑的无耻?

可能一切没那么简单,不然送家用电器的直男老公怎么结尾突然换风格了?难道是圣灵感孕?会不会是老父亲为了保护女儿和女儿的婚姻,私底下敲打过女婿,自己背下黑锅?理由除了结尾礼物的不合理之外貌似还可以有如下:

1. 花心男人最懂花心男人,女婿老实不老实根本瞒不过狐狸一样的老岳父,更何况老岳父不是没有做功课,请了人跟踪拍照片,只拍出一堆生活照?

2. 老公行为诡异,老婆第六感爆发,十有八九就是有问题的。不然手机密码更换,被对方用手机紧紧张张,被问Fifi一起出差尴尬成那样,等等这些就说不通了。

3. 老公与Fiona坐出租车一起走了,没有下文。老父亲为啥把车开的那么嚣张,“老夫聊发少年狂”,艺术家精神附体?

4. This happens in NEW YORK, NEW YORK, 欲望之城,灯红酒绿,连女儿同学的妈妈都在“追求真爱”,只有女主是生活在童话故事里吗?不然电影名字也成反差了。

不过无论电影本身是真是假,真实的婚姻虽然没有那么多阴谋论,但一定也绝非那么简单。

2 ) 梳理索菲亚·科波拉所有作品之后,我发现她的新片其实不错

说起好莱坞当今的“星二代”,索菲亚·科波拉可能是最符合其定义、却又最不会被归入此类的人选之一。

索菲亚·科波拉

说她符合“星二代”的定义,是因为她来自被称为“好莱坞肯尼迪家族”的科波拉家族,索菲亚的父亲正是新好莱坞大名鼎鼎的导演弗朗西斯·德·科波拉,她本人就出演过父亲著名的《教父》系列(并且拿了一个演技类“金酸莓奖”被大众嘲笑,于是转执导筒),她堂兄则是后来改姓的奥斯卡影帝尼古拉斯·凯奇。

尤其是在父亲拥有两座金棕榈、两座小金人和无数奖项提名的辉煌成就的情况下,索菲亚似乎注定出身于名人光环的笼罩之中。她作为电影人和时尚界的过分密切关系,她在父亲名作中的糟糕演技,似乎都注定她会成为一个“强捧之耻“。

索菲亚·科波拉和父亲

可是,若索菲亚·科波拉真的像绝大多数陨落的“星二代”一样,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坠入平庸的宿命,

那如今围绕她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纷纷议论根本不会存在,她与A24合作出品的新作《触礁》也更不会受到影迷们的殷切期望。

《触礁》海报

事实上,“平庸”是无论如何不能用于形容索菲亚的,因为她的作品总是受到最为两极的评价;

而即使是最厌恶她作品的观众,也必须承认,她甚至比她的父亲更脱离好莱坞主流,更“特立独行”,这一点从索菲亚的处女作《处女之死》便能略窥一二。

多年以后,索菲亚回顾这部当初仅用不到一个月就草草拍摄完成的处女作时,她坦白称,《处女之死》的初剪版极其糟糕,糟糕到她甚至后悔拉着一帮人陪自己拍这么一部电影。

《处女之死》海报

但是,当《处女之死》以最终成片的姿态空降1999年的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时,迎来的却是媒体的一致好评。

它改编自美国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同名小说,透过一群青春期男孩的视角,回忆美国七十年代的一家人的五个女儿相继自杀的奇诡事件。

虽然影片中包含有对父母控制欲、男性凝视、青春期忧郁的深入刻画,但在笔者看来,《处女之死》却绝不(如很多人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严密的、基于现实议题的寓言故事。

《处女之死》剧照

如果以这种眼光去审视此片,我们会发现,五个女儿自杀的动机非常牵强,完全构不成对现实的控诉,许多观众甚至因此认为,影片非常“矫情”。但是,若更换视角,这反而成为《处女之死》最为特别之处。

让我们回顾影片开场的一串蒙太奇——阳光穿过树叶这样的社区自然景观与小女儿浴室自杀的镜头在冰冷的旁白中被组接在一起,从这一刻开始,电影就已经确定了一种虚幻得近乎梦境的主基调。

之后,随着小女儿的死亡,一种不可理喻的颓废倾向开始蔓延。我们更不能忘记这一旁白的叙述者是一群男孩,因此,整个故事可以理解为男孩对模糊与混沌的回忆的一次补全。

《处女之死》剧照

他们在见证了神秘的自杀事件之后,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去拼凑真相的碎片。

也就是说,自杀事件本身甚至已经不是完全的重点,重点在于对往事进行回溯、猜测与重构。

这使得影片的情节都在回忆的朦胧中变得暧昧、不确定,电影由此获得了“秘密”的延伸空间,严肃的主题被取消,代之以充盈的情绪。

《处女之死》剧照

若要在当代电影中为《处女之死》寻找一个坐标,那么笔者会选择丹麦名导拉斯·冯·提尔的《忧郁症》,

同样暗流涌动的叙事魔法,同样的绿色的、不可名状的忧郁气息,同样躺在月光笼罩的草地上的克斯汀·邓斯特……

而影片中那种模糊真实与虚幻的糜烂的青春岁月以及其间发生的种种奇异事件,则令人联想至美国独立导演哈莫尼·科林的《奇异小子》《春假》。

《忧郁症》剧照

当然,索菲亚继承了其父对于影像的美学直觉,因此《处女之死》的场景建构、摄影和表演都是相当富有诗意和生命力的,这与文本所透露的死气形成了抵抗之力,进一步将电影卷入矛盾的漩涡。

在《处女之死》之后,索菲亚相继拍摄了《迷失东京》《绝代艳后》,完全确立了她在世界影坛上的天才新人的地位。

《迷失东京》《绝代艳后》海报

前者作为她最负盛名又最有观众缘的作品,不仅发掘了斯嘉丽·约翰逊这位后来的漫威女神,更使得东京这座霓虹闪烁的大都市从此与异乡人与孤独等母题再无法分割。

但是,在笔者心中,《迷失东京》并不能算做索菲亚·科波拉最好的那一档作品,因其剧本首次由索菲亚独立完成,显得有些稚嫩和功利,因此情感线索和氛围的铺设与构建也相对比较生硬。

《绝代艳后》则是索菲亚和邓斯特的又一次合作,聚焦法兰西王后玛丽·安托奈的传奇一生,这是索菲亚对年代戏的初次尝试。

《绝代艳后》剧照

在接连三部电影问世后,索菲亚·科波拉的创作风格已经基本成型。

她以细腻和别致的视角观照各个阶级、各个时代的人们心中的情感与欲望,并将其与特定的时空、历史、地域背景联系在一起,精美的影像和表演在影片中总是有着相当的重量。

然而,在索菲亚在好莱坞一步步崛起之时,在大洋彼岸的柏林,另一群艺术家也在逐渐摸索着属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他们就是如今在三大电影节的主竞赛中大放异彩的“柏林学派”。

新千年的第一个十年,夏娜莱克拍出了《马赛》,佩措尔德拍出了《耶拉》,玛伦·阿德拍出了《完美第二对》,乌利胥·柯雷拍出了《窗户周一到》。

《马赛》《耶拉》《完美第二对》《窗户周一到》海报

在《在某处》之前,索菲亚·科波拉与柏林学派众作者的联系恐怕只是他们同样关注人的微妙情感在特定地域中的变奏,但《在某处》则几乎和柏林学派有着一样的气质和结构。

《在某处》可以说是索菲亚·科波拉创作生涯的一次重大转型,最为明显的是她彻底抛却了好莱坞情节剧式的传统叙事体系。

仅针对题材和主旨而言,《在某处》几乎是《迷失东京》的一次复刻,都是关于好莱坞演员的生活中的不为人知的孤独一面,也正因如此,许多人指责索菲亚“重复自我”。

《在某处》剧照

但事实却远非如此,若仔细对比两部电影,我们会发现,《迷失东京》仍然是基于“异乡爱情”这一情节剧概念展开的一个走向明确的爱情故事,但《在某处》中,观众所看到的却是斯蒂芬·多尔夫与艾丽·范宁所饰演的一对父女的生活。

一切情节上的设计和编排都被有意识地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近乎随意的日常碎片的组合,几乎不存在真正的开始与结束,只有日复一日的生活图景。

在《迷失东京》中能轻易感知的那种刻意完全被消解在纯粹而不露痕迹的自然主义气息中,充斥着强烈的私人属性,人物、情节、场景、台词,没有任何是功能化的,一切都是那么地松散与自由。

《迷失东京》剧照

电影的表现方式变得前所未有地沉着冷静,在《处女之死》《迷失东京》中随处可见的情绪化的摄影方法,变为了固定机位的长镜头,影像美学从“被创造”演进为“被提炼”,提炼的对象是日常空间的置景、动作、声音等等,即使是一个视线牵动的正反打都变得重要而美丽,这和柏林学派的创作风格是高度相似的。

如果要找出什么不同的话,那么可能是柏林学派的电影写作对象更加底层,因而也更贴近平常人的生活,而索菲亚·科波拉所关注的则永远是精英阶层。

但这不正是她的真诚的体现吗?她所写作的就是她熟悉的——掌声之中的孤独、百无聊赖的奢靡。

《迷失东京》剧照

幸运的是,《在某处》这样本不讨喜的私人电影,却在威尼斯电影节上受到了当年的评审团主席昆汀·塔伦蒂诺的青睐,捧得了最高荣誉——金狮奖,索菲亚·科波拉也因此迎来了导演事业的顶峰。

对于笔者而言,这部电影也当之无愧是她的最佳之作。

而在此之后,她的创作开始滑向低谷,经历了《珠光宝气》《一个很穆瑞的圣诞节》的双重失利之后,索菲亚·科波拉向类型电影和流行文化的进军基本宣告破产。

《珠光宝气》剧照

2017年的《牡丹花下》虽然为索菲亚赢得了戛纳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但她因此受到的质疑与批判之声甚至盖过了奖项的本身的荣光。

直到今年刚刚面世的新作《触礁》,索菲亚·科波拉才宣告正式回春。

在索菲亚的为数不多的作品序列中,《触礁》无疑是特别的,但它的特别却正是因为它的“平庸”,在她一贯的“特别”中似乎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触礁》剧照

《触礁》的故事非常简单,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一个女人发现自己的丈夫可能不忠,与她的父亲一同调查真相。

这听起来就像是如今最主流的情节剧的情节,甚至像是某部家庭题材美剧的其中一集。

别忘记,即使是在最受人唾弃的《珠光宝气》中,索菲亚·科波拉都从未贴近过好莱坞主流;

《触礁》剧照

而作为年代戏的《绝代艳后》、《牡丹花下》,也都采用了与众不同的处理方式,使它们完全区别于好莱坞的同题材影片。

而《触礁》,至少从表面上看,完全没有任何棱角,工整、精致,完全不像是叛逆的索菲亚·科波拉的作品,倒是像Apple TV与A24在流媒体大数据导向下制作的工业产品。

《触礁》剧照

当然,这并不完全是一种指责,因为《触礁》的文本写作的完成度,即使放在类型片的维度中,也是顶尖的水准。

它在工整的大前提下做到了绝对的恰到好处和无懈可击,幽默与严肃的平衡、悬念的掌控、情感的铺垫与宣泄、人物与人物关系的塑造与呈现,每一步都精准而有力。

但《触礁》仅仅止步于此吗?它只是一部普通的情节剧佳作吗?并不尽然。

首先,无可否认的是,索菲亚·科波拉自从《在某处》之后便练就的,从日常生活影像中提取美学效应的本领仍在。

《在某处》剧照

这一本领在《牡丹花下》的年代戏情境中异化成了某种被华丽的服饰与布景所限制的空洞审美,但当时空回归至现代都市,影像捕捉的敏锐度再次回归,视觉细节与其文本高度匹配。

基本上,仅针对影像层面,《触礁》就是素材组织更加紧密、更有逻辑的《在某处》,当然这样的紧密度一定程度上折损了直接的影像美学。

但别忘了,自然主义并非索菲亚·科波拉最开始擅长的,在《在某处》获得成功之前,她还曾游走于浪漫主义与神秘主义的影像风格中,《处女之死》就是一个典例,上文早已称赞过该片摄影中饱含的情绪、诗意与生命力。

《处女之死》剧照

这一倾向在《在某处》中被压制,如今却重新被唤醒,虚构的美学掺入了真实的生活影像中,电影变得如此流淌与圆融。

其实《触礁》最大的问题就是它的文本过于完美,以至于所有起承转合都严丝合缝,因此毫无视听施展手脚的空间;

它太过精炼,以至于索菲亚·科波拉所擅长的那些只能作为注脚,而不能像别的作品一样逐渐喧宾夺主。

《触礁》剧照

而在文本层面,《触礁》最让观众失望的一点,可能是它过于乐观,因此索菲亚最能让观众投入共情的那种忧郁和颓废的气质,在电影中几无展现的可能。

她最好的作品,如《处女之死》和《在某处》,都是由这样的情绪氛围所驱动,在存在主义式的空虚中漫游,从电影中满溢而出的暧昧、混沌和不确定性正是她的魅力源泉。

如《处女之死》中被模糊的动机和事件的因果逻辑,《在某处》中由手机短信所提示的暗线,都属于此类设计。

《在某处》剧照

但《触礁》却受其文本的严丝合缝所限制,无法拥有任何不能被看透的“秘密”,这多多少少使得索菲亚·科波拉的作者性有所丧失。

但无论如何,《触礁》虽然缺少一点灵气,但它的精巧依然让它成为绝对值得一看的作品,

毕竟《触礁》很可能是索菲亚·科波拉目前为止最优秀的文本之一,若以文学形式表现,恐怕会成为一篇出色的短篇小说——当然,这似乎也成了一道自设的绊脚石。

3 ) 人生犹如大海,行船难免触礁

Laura是一位中产的家庭主妇,她有两个可爱的女儿,事业蒸蒸日上的丈夫Dean。Laura的父亲Felix是一位知名画商,早年因为出轨而离开家庭,但这并未疏远他和儿女的关系。Felix有一套基于进化论的出轨理论,时刻准备来为自己辩护。 本片是一部轻松风趣的电影,有着轻快动听的音乐,明亮鲜艳的画面,高楼林立的城市景观以及风景怡人的岛屿风情。 电影具体的情节,如果放到其他影视作品中,可能会相当的狗血,一个父亲怂恿女儿抓奸的故事。然而得益于两位主演的表现,以及故事的编排,使得本片呈现出了一种十分自然清新的面貌。通过父女间的接触,将本片的焦点,从跟踪调查Dean,延伸到了对婚姻家庭人生的讨论。个体如何应对不随己意的变故,是直面还是迂回,是利己还是顺受。当年父亲的做法让所有人都经历了一段痛苦的人生,而Laura和Dean对乌龙抓奸的处理,应该是电影给出的答案了。 个人觉得本片一大亮点,拉什达琼斯饰演的女主角。一开场给会你一种非常普通的观感。人近中年,衣着随意,妆容寡淡,随着电影的进程,角色魅力会慢慢的散发出来,正如电影的中那句台词“女人不论在那个年龄都是美丽的”。电影结尾,你会发现Laura已经萃变为一个内在美与外在美双重爆发的角色,两者相通互依,值得所有人为之着迷。

4 ) 说的不是出轨,而是孤独

索菲亚·科波拉的新电影《触礁》(On the Rocks)应该是她的作品中最清汤寡水的一部,虽然先天条件仍然超好,她自己编剧、执导,Bill Murray主演。科波拉对喜剧演员Bill Murray情有独钟,大致相当于在自己杰出的父亲之外又一位心有灵犀的年长男性。十几年前两人合作过《迷失在东京》,前几年还拍过一个圣诞特别节目,现在是第三次主要合作。

故事中曼哈顿SOHO的年轻妈妈Laura担心丈夫出轨,她首先寻求Bill Murray扮演的父亲Felix的帮助。打小的时候父亲就告诉女儿,“不要向任何男生交心,直到结婚你都是我的女儿,结婚以后也还是。”挑战在于父亲一生保持着系统性出轨的习惯,女儿找他咨询有点像找江洋大盗请教防范小偷的经验。

父女之间的对话刚开始定位极高。面对Laura的质疑,Felix将不遵守单一配偶制归因于人类进化的刚性需求,但这场探讨在电影中缺少持续开展的空间。我的感觉,实际上这部作品意在表现孤独和倦怠,不是深山老林里独处、白天沐浴日光晚上沐浴月光的孤独和倦怠,而是亲人朋友同事环绕、终日忙碌奔波时候的失魂落魄。

5 ) 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

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中年危机,在搭上个古怪精灵的老爸,世界就翻天了。比尔·默瑞这个老戏骨就演绎了这样的老父亲,有意思。

6 ) View 视角 | 和花心老爸一起抓丈夫出轨?

“不要把你的心给那些男孩。你属于我,直到你结婚那天,而且在那之后你依然属于我。”

“好的爸爸。”

索菲亚·科波拉(Sofia Coppola)与A24和苹果合作的流媒体新片《触礁》(OnThe Rocks,2020),讲述了一对父女在调查丈夫出轨证据的荒诞旅程中两人观念与分歧不断碰撞的故事。这个继《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2003)拿到奥斯卡小金人后与老搭档比尔·莫瑞的第三次合作,可以说是为索菲亚·科波拉完成了一次还算成功的创作转型。而其中对于性别偏见,女性危机和种族问题不经意的设计更是成功为科波拉的未来打开了更加广阔的创作思路。

图 | 《触礁》(2020)


已婚女人的中年危机

轻易动摇的伪独立女性

迪恩从伦敦出差回来的夜里,他小心翼翼地爬上了床,亲吻了正在熟睡中的妻子劳拉。她睁开眼睛,对着许久不见的丈夫说了一声“嗨”,可没想到迪恩突然诧异的看着自己,仿佛不认识眼前自己的妻子一般,过了好久才反应过来。本没当回事的劳拉在第二天早晨却在丈夫的行李箱里发现了一个女士化妆包,劳拉的内心挣扎和猜疑开始了。

他昨天是不是把我当别人了?他觉得他亲的是谁?他认出我之后脸上那种失望和惊讶的眼神是怎么回事?完蛋了,迪恩是不是有外遇了。于是陷入牛角尖的劳拉在幽默会玩的花心老爸的带领下,开始搜集一切关于迪恩的出轨证据,并进入了一段充满喜剧色彩的冒险旅程中。

图 | 劳拉向好友倾诉丈夫把自己错当成别人的体验

故事里,劳拉的人物设定有一种极为强大的反差。一方面,她是一位十分向往自由和独立的女性,身为作家的她会在女儿产生想要用漂亮的长发征服男孩子们的时候告诉她们,无论留长发短发都是她们的自由,她们无须取悦任何人。而另一边,她又深受自己父权思想浓重的父亲的影响,隐忍着很多女性在婚姻中都在经历的困惑与枯燥,并潜移默化地把自己置于被动与不平等地位。

她的生活在结婚生子之后变得日益枯燥。丈夫出差在外,她每天独自接送孩子上学,照顾孩子衣食起居,路上还要听另一个单亲妈妈吐槽自己不靠谱的男朋友。她又要照顾家庭,又要兼顾写作,本就已经很辛苦了,结果丈夫还疑似有了外遇。

图 | 被生活与婚姻困扰的劳拉

她明明可以选择直接去询问丈夫,也显然明白自己有能力也有权利掌握自己婚姻和家庭的走向。但从小到大父亲强烈的观点对她产生的洗脑效应,教唆着她做出自己并不认可的决定。她在父亲的鼓动下选择偷看丈夫手机、乔装打扮深夜跟踪丈夫应酬,甚至还被老爸强行安排跟着丈夫去了墨西哥。这一系列荒诞的错误决定,也揭露了这个看似新时代独立女性内心被伪装起来的自卑与优柔寡断。

图 | 受父亲驱使查看丈夫手机的劳拉

尤其在暴风雨来临前,父亲在劳拉发泄完情绪之后说“你没有以前那么有趣了”,其实可能是在隐喻很多女性在婚后被琐碎日常和刻板社会责任磨灭的自由与童心。毕竟,她连生日礼物收到的都是一个能减轻她家务压力的厨房用品。

《触礁》是一部关于将“错误决定”当做喜剧元素利用的电影。这个错误不是迪恩的疑似出轨,而是劳拉自己在内心人格与外界影响间的摇摆不定。不难想象,这个成长在号召女性独立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却一直被自己花花公子般的父亲灌输父权社会固有观念的女性,在面临破坏婚姻最大问题的时候该有多困惑。

图 | 《触礁》(2020)


花心老爸眼中的婚姻与情欲

根深蒂固的父权控制

纵观全片可以发现,劳拉这个伪独立女性的矛盾人格形成的根源,就是父亲菲利克斯——一个由比尔·莫瑞(Bill Murry)饰演的中年花花公子。那是一个谈吐不凡、魅力十足的上流社会艺术品商人,他巧舌如簧,被人人景仰,幽默的俏皮话让他在人群中极其讨喜。

但他有个致命缺点——令人不适的控制欲。影片一开场,我们在黑屏中便能听到菲利克斯对年幼的劳拉宣告自己的所有权。

图 | 父亲菲利克斯是个十足的“花花公子”

影片中最值得体会的便是父女之间的对话,两人对于一夫一妻制和男女外遇的观念差异一览无余。劳拉和现代社会的大多数向往独立的女性一样,试图用自己力量对抗这个尚处在男性主导社会里的刻板印象。而父亲代表着父权社会最根深蒂固的男性凝视与对于女性的物化,他会告诉自己年幼的孙女,留长头发的女孩才招男孩子喜欢;会和女儿讨论男性的生物本能是如何让他们凭借女性胸脯和臀部大小择偶;会指着女儿的手链说这是男性为了锁住女性而使用的工具。

图 | 菲利克斯的“语出惊人”

当劳拉和父亲吐槽“就没有一个男人能接受一夫一妻制吗”的时候,父亲给的答复是,“一夫一妻制和婚姻是建立在财产这个概念之上的。你需要女人,但你不一定非要和女人生活在一起。”作为一个对于女人来说充满魅力的花花公子,菲利克斯对自己当初婚内出轨,离开妻子的解释是:因为有了孩子,她世界的中心从他身上转移到了孩子身上,而此时另一个女孩疯狂地迷恋上他,让他感觉很好。

图 | 《触礁》(2020)

这种极强的控制欲和根深蒂固的大男子主义很难不让人对这个父亲的思维方式感到不适。好在科波拉选择的父亲形象是比尔·莫瑞,他极具个人特点的老爹式幽默把这个角色从被人讨厌的黑名单上救了回来。正是因为劳拉和父亲这两种反差极大的婚姻观念和生活态度,才让影片充满了出人意料的喜剧包袱和对男女婚姻观念的嘲讽。


科波拉的电影创作

被不断开阔的创作思路

作为影坛传奇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 )的女儿,索菲亚·科波拉的导演能力一直在被质疑和诟病。不可否认的是,名导之女的光环也许的确给了她一张进入影坛的VIP入场券,但父亲给她的更珍贵的东西,是对生活观察的天赋。

图 | 索菲亚·科波拉

无论是《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 2003)里被忙碌丈夫忽略的孤独少妇,《绝代艳后》(Marie Antoinette, 2006)里被皇宫夺走自由的玛丽皇后,《处女之死》(The Virgin Suicides, 1999)里脆弱却不甘的少女,还是《在某处》(Somewhere, 2010)里好莱坞大明星的陌生女儿,观众在科波拉作品里的女性人物身上总能看到她自己的影子。这些在聚光灯下几乎与世隔绝的孤独情感,是她早年跟随导演父亲混迹影坛的真实写照。

图 | 《迷失东京》

图 | 《绝代艳后》

图 | 《在某处》

而在《触礁》里,科波拉跳出了对自我经历的挖掘,大胆用旁观者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他人”的故事。这对她来说无疑是一次创作思路上的开阔,也让大家对于科波拉之后的创作选择充满了期待。

在很多人看来,《触礁》和科波拉许多作品中的女性一样,依然像是强行在一个近乎完美的生活状态里寻找小瑕疵一般莫名其妙。毕竟,劳拉有着别人想要拥有的一切:优越的生活环境,不俗的谈吐和个人理想,还有两个可爱的孩子。她拥有着大多数人没有的东西,却非要把她生活里一个微不足道的烦恼小题大做的拍成了一部电影,也确实是有无病呻吟的嫌疑。但必须承认的是,这一次在极具戏剧张力的人物设定和荒诞的故事情节中,科波拉对男女思维、社会刻板印象的思考、和隐藏在喜剧外壳之下的沉重现实依旧是值得称赞的。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短评

一种富婆努力在生活中找点烦恼因为没有冲突没办法写剧本然鹅生活实在是太美满了所以真的没啥烦恼的即视感。哎。可能是羡慕使我丑陋吧。 另外节奏巨差,前面一小时和最后半小时完全割裂。

4分钟前
  • やま
  • 较差

It must be very nice to be you. 真正的明星并不需要act而是需要be,比尔莫瑞正是这如此。没有他整个影片就是一个令人无法忍受的上流社会的没事找事、无病呻吟

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请问bill murray为什么不是我爸爸

13分钟前
  • 咯咯精
  • 推荐

故事的内核没有什么惊喜之处,无非是婚姻危机加上科波拉自我投射的创作危机,再注入一些父女关系和解,胜在拍得足够短小轻盈,纽约这座城市也是太适合上演都市小品,不自觉地就能让观众chill下来,比尔·莫瑞这个活宝也支撑了影片大半的乐趣,比较可惜的是丈夫疑似出轨这条线索,前面种种迹象加表演都指向了必然的结局,可最后好丈夫反转很是牵强,应该也就是想为这个平淡故事增添些悬疑元素罢了。

15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可以部分弥补Bill Murray没演过Woody Allen电影的遗憾了。

18分钟前
  • 皮革业
  • 还行

托尼厄德曼没有迷失纽约。同样是父女关系,触礁比托尼来得轻松,也相对轻巧太多,索菲亚科波拉年纪轻轻,就几乎想犯懒地朝着伍迪艾伦式纽约小品的方向去走。当然,观众可以说她远没资格开始举重若轻,虽然伍迪爷爷也从来不重,却比这个导二代更能抓生活韵味。这个抓奸闹剧实在简单,也因此随便掰扯下,就很容易流畅起来,也因此不再可能拥有迷失东京的迷离气质,即便海报都照着那去做。

20分钟前
  • seamouse
  • 还行

Tasteless binary content but Bill Murray is real cute

21分钟前
  • 毛豆バブン
  • 还行

小清新为啥不能是大才?能把一个疑似出轨故事拍得这么浪漫舒适,好久没在电影里见到如此迷人的纽约了

23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力荐

质感宛如那些名导拍摄的广告片一般,现在的她,究竟是大智若愚,还是大愚若智?为流媒体拍摄不使真招儿,还是说重拾网络大数据导向的最大公约数所代表的过去,已经是她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好?

27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苹果和A24合作的第一部电影

30分钟前
  • 末窗
  • 还行

好迷人的纽约

31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还行

挺好看的,科波拉拍了一部喜剧版的“在某处”。可爱、迷人又有点病态的父女关系,“你出生后就是我的,直到你嫁给一个男人。在那之后你依然是我的。”比尔·默瑞的表演没得说。嗯,看到“苹果原创电影”的片头时被震了一下~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Ahhh~Sofia Coppola最好的作品都是为Bill Murray写的(奥斯卡最佳男配预警

34分钟前
  • Redux
  • 推荐

三星半。这显然不是惊艳之作,却有一点不那么絮叨的伍迪艾伦味儿。故事中最惹人羡慕的无疑是父亲了,搞着艺术品买卖,一辈子都在享受生活,自信自在得令人生妒。

39分钟前
  • 松花蛋
  • 还行

这个剧本很好啊,轻盈,但每个人物都有完整的传记,互相微妙的需要与被需要的张力也很细腻;当然尤其是父女之间咯,终于又有一个细腻的父女故事,他们相处的vibe我也很有共鸣,最安心又总想逃开(总有各种耿耿于怀的过去…科波拉的剧本总是结尾有点单薄,不能推着故事再上一程,这次以反高潮的方式也还可以接受吧。女主的表演弱了点。What happened to you? You used to be fun.

44分钟前
  • 推荐

每次看sofia coppola的片之前:好像有点意思,看完后:以后不太想看她片了。

47分钟前
  • 名字特别酷的人
  • 还行

在东方文化的语境中,女儿通常会被描述成父亲的贴心小棉袄。但在索菲亚这部为父亲节量身打造的温情小品里,事情似乎正好反过来:父亲才是女儿生命里的英雄或者救兵。相对于这个浪漫又风趣、且透彻到有些「吊儿郎当」的老爸,女主角绝对算得上是一个「大智若愚」的女儿。尽管她已经与雄性眼中的雌性品质渐行渐远,但她依然需要男人为她的努力点赞,依然需要女人投来的羡慕目光,也依然需要「博学」的父亲为她即将《触礁》的婚姻生活出谋划策掌控航向。最终在这对父女胡闹式的冒险中,亦在索菲亚近些年写过的最佳剧本里,女主角似乎也认识到了两性在应对爱情过期这个中年危机时的差异:女人想着如何继续,而男人则想着如何重新开始。对于这个已为人母的女儿来说,父亲的遗产不是他的花心,不是他的眼界,而是他的自信。那自信高亢而张扬,有如撩人的口哨。

48分钟前
  • Muto
  • 推荐

比尔·默瑞让这个片子有趣了一半,顺便说一句好喜欢索菲亚·科波拉啊虽然她一直在拍烂片哈哈哈哈。

52分钟前
  • 烂梗
  • 还行

轻松+愉快,反高潮。

56分钟前
  • 把噗
  • 推荐

对索菲亚·科波拉的这部电影太失望了,作为A24的第一部流媒体电影,她连一成的导演功力都没有使出来,就是拿着大数据干了一个平庸的行货,就连A24以往片子极致个性的摄影风格都没有。如果不是老搭档的表演可以救场,这片子就彻底的灾难了。

59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