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导演的功底我真是够了
本片故事情节很好,通篇讲述了小姨子爱上了一直照顾自己的姐夫,在知道自己时日无多的时候,创造自己和姐夫单独见面的机会,并隐晦的表达了自己的爱意和问姐夫对自己是什么样的感情,姐夫选择逃避沉默。
后来同姐姐姐夫一起吃饭的时候得知姐姐怀了孩子。草草吃完饭后,独自一个人徘徊在想要得到姐夫的爱又不能破坏姐姐家的生活的路上无法自拔,就去找到在工作中见过一次面的林先生,因为林先生和自己的姐夫很像,想要在林这里得到在姐夫那里得不到的爱,得到了并把林幻想成姐夫,后来在书架上发现小时候家里丢失的相框怀疑林和自己父母的死有关因为那份爱选择相信,林告诉她是一个叫何伟给他的。最终绑架了姐夫,(我想是因爱生恨吧)无论姐夫做出怎样的回答都认定是姐夫杀害了自己的父母并向要杀死自己,在逼问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想要终结这一切的时候姐夫脱困了,并在最后强奸了自己。姐夫说了一大堆自己想要的结果,说自己很痛苦在不怪姐夫了。影片结尾林驱车撞向了徐饰演的何伟。
作为一个悬疑惊悚片,在国内没什么市场因为国人喜欢答案的唯一性可知性,就像暑假作业的练习册,总爱翻到最后一页看到答案在去思索问题。整个故事出现的人物很少,人物关系很明确。小姨子对姐夫的爱贯穿全局,但是同样留下了很多疑点,
1.第三个人是谁
2.林先生为什么多次要自杀
3.为什么冒险帮助患病的小女孩
4.姐夫在最后那段像是坦白的话是真是假
5.林先生有没有撒谎
6.开不开的车门,经常坏掉的书架是什么意思
7.影片表达的是什么时间
8.为什么和见了一次面的林就XX了,并且非常开心像是初恋一样为什么对姐夫始终不信任,但在被强奸后却很平静而且原谅了姐夫
9.高看着电梯上上下下开开关关好多次却没有进去
10.谁杀了她的父母
现在我来分析1.我们假设林和徐都没有杀人,那么杀人的就是第三个人,2如果林杀人了那么第三个人就是林,3如果徐杀人了第三个人还是林
1点没有什么值得分析的林没有撒谎,徐后面那段自述是编出来骗高的,杀人的就是那个和徐同名同姓且和林是小学同还送了自己一个相框的何伟(但是细节在于林可以轻松说出名字并且能够一直保存了20多年前小学同学送给自己的一个相框却不认识,高在问林你杀没杀我父母的时候林一直在沉默,矛盾点事主动说出了还有一块手表)
2点林杀了人偷了相框和手表,知道自己是徐的替代故意陷害徐,转移高的关注点(细节是林在说是谁送的时候说“是何··何伟”,问杀没杀人时沉默,疑点是即使没杀人也可以陷害,也就说相框是别人送的但不叫何伟。他说有个前妻是离异还是丧偶,为什么自杀为什么在想要自杀的时间段却爱上了高)林假装巧遇徐时如果,那样深刻的相框不可能只认名字不认人的,最起码我是个即使小学没什么来往的同学我都能有个马马虎虎的概念但多数叫不上来什么名字,如果数次搬家还能保留且记住名字那是一定非常深刻的,不可能在第一眼看到一点感觉都没有有了结果却没有告诉高)
3点就非常戏剧了说实话如果我是导演一定要排除3的疑点把答案唯一性。徐自述的都是真的,林没有陷害他,但高的怀疑却是错的
这块我多写点,徐氏1967/5/1升现在37周岁在徐的7年保单上看到的推断故事发生在2004-2011由于整个影片通话都是用固话我们确定是在2004年。徐13虚岁(那个年代的人用虚岁)的时候是1979年文革刚刚过去3年各地还有零星发生,徐说自己是个有理想懂自律像要改变世界的人只是生错了年代(和文革时期的红卫兵几乎是一样)白天纠集一帮同学打砸了高的父母房屋,傍晚又来看一看说父亲带着表和自己说你喝水吗母亲还穿着那件睡衣安静的躺在床上睡着了于是我给了他一人一刀临走又一人补了一刀(对于一个白天被砸家跪在碎玻璃上让一群小学生给打了的母亲能够在傍晚睡的一动不动,白天打她的人傍晚来了一点反应都没有可能吗,我推断他已经死了,而父亲同样被打得行动困难)我当时顺手拿了一些东西,后来把那些东西随便送人了除了那个相框和手表(相框和手表没有送人,那么林就是在说谎,要么是另一个人送的要么就是自己拿的)。又问高“你得到你想像中的结果你满意了吗?”
我们大胆假设13岁的徐和自己的同学林还有其他同学在1979年文革刚过去3年的时候上演了一场文革,白天时砸了门碎了玻璃,把高的父母打个半死,走的时候林拿走了相框打死了高的母亲,晚上的时候徐又来了高的母亲躺在床上,高的父亲偎在床边,徐不知道母亲已死就一人给了几刀,拿了东西就跑了。后来高原谅了徐,徐在小女孩事件上做出了赎罪,一直封闭的车门打开了。林一直生活在当年的杀死高的母亲的阴影中不能自拔(高数次问林杀没杀过她的父母,林始终在沉默)(家里不开灯),妻子离开几欲自杀,当林了解到高是当年那人的女儿的时候决定满足高的一切(高躺在沙发上林在对面默默抽烟)后看到高要杀徐的时候决定自己和徐同归于尽结束这一切。不让高知道真相不让高去犯罪,同时保护自己在高心中的形象。
高之所以原谅徐,正如徐所说你不要把一切都搞乱了,姐夫这些年对自己的关心照顾.姐姐.姐姐的孩子,高决定自己带着这一切的痛苦独自离去吧。
至此影片结束
(疑点有:高问徐为什么对我这么好时徐的沉默,是徐也爱这高还是徐是为了悔过而照顾高的。林主动提到手表。还有徐问高“你得到你想像中的结果你满意了吗?”像是制动配合高编造的一个故事,但是故事编的合情合理无漏洞,并且在说的时候眼球不停的左右摆动,是一种紧张亢奋思考组织语言的情绪,所以说那句话很怪不明朗)
还有疑问6.8.9没有说明
书架的坏掉是高制造和徐独处的机会,徐说太重了压力大所以坏了,是说高要顶着破坏姐姐家庭的压力总是要坏的
8.高在姐夫那里得不到爱却在一个不熟悉的林那里得到了,高出现了心里问题,把姐夫一直以来对自己的好都嫁接在了林身上,因为在林这里有爱而姐夫那里没有,为了保护爱所以把自己对有爱的林的怀疑都转移到了没有爱的姐夫那里,这就是所谓的因爱生恨,爱的深恨得狠
9电梯是说高看到姐姐姐夫一家天天在自己面前恩爱,自己想得到却又不能得到只能看着的矛盾心里
(按照中国手机的发展影片年限应提早到BB机普及的时候,林和高吃早饭的时候用的饭盒又把时间整到了2010年左右不过这些可能是道具的问题,如果手机没问题那就是保单上的出生年月是假的,不过不大可能,用个那么长的特写镜头,在是假的我就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剪辑的太差了,后半部都给剪乱了对于一部悬疑剧叙事上应以时间为主体不该以角色的思绪为主体把观影者搞乱了。高和徐整体表现很好,在高绑架徐给徐一耳光时,高表现的不够狠不够疯不都激动,徐的表现不够真
对于中国的悬疑剧还算可以,导演功底太生硬,高对徐的爱在弄的很好,在最后强奸那块弄的有些牵强,要是徐亲高,高配合,完成高一直以来对徐 徐对高的爱的一种了结就好了,疑点的可能性没有合理解释去铲除
给了4星以示鼓励
2 ) 需要静下来看
我不明白这部电影为什么在豆瓣只有5.1分,光是徐铮加高圆圆就值得再加两分了。首先影片的名字,我有三种理解。其一是从何伟(徐铮),肖风(高圆圆),林先生三个人的关系,对于何伟来说,另两人之间是恋人,对于肖风来说,另两个是小学同学,对于林先生来说,另两个是家人关系。其二,在何伟心里爆发之后,他到底怎么想的,没准肖风就是他杀的第三个人。其三,林某根本不存在,肖风幻想了他(杀手阿一)。
全片感觉很压抑,就快赶上“迷失东京”。这部电影不是一下子就能全懂,但如果你认真看,可以发现很多东西。
1何伟一直都自己从里面打不开车门,当向肖风倾诉了一切后,门突然就能打开了,这是很明显的心理外化。
2有辆前灯掉下来了的车,出现过两次,一次是徐铮看到了用手去安上去,第二次是林某开着该车于何伟同归于尽了。
3何伟杀人的年代,和他仇富,把资产阶级变无产的所谓“伟大理想”,我想应该影射了文革吧(和谐。。。)。
4有人说何伟为什么要死,他明明好像被肖风他姐同化成好人了,还拿钱给脑瘤的小女孩治病,把自己保险改成她的。其实这是本片一大亮点,所以说是悬疑片。
5林某一个人在家不开灯(想起了让雷诺)。一出场就是在阳台上孤独的背影,搞得我还以为他要跳了。这样一内心藏着罪恶感(应该是他和何为一起杀了肖风父母)阴郁的人,碰上了同样孤独压抑,身患绝症的美女,竟然还是与他心结有关的,也许相遇的那一刻,悲剧,也许该说解脱的结局,就已经开始酝酿了。
6其实整个情节可以推翻。肖风一直受着脑瘤的折磨,现在有知道了自己时日不多,每天看着自己喜欢的何伟和姐姐幸福的样子,终于崩溃了。凭着自己的幻想,偏执地对何伟一次又一次疯狂地逼问,终于也将何伟整得抓狂。于是何伟撒了一个连自己也可骗过得的慌,为了结束这一切,他不惜黑化自己,承认杀了她父母。
7何伟强奸了肖风。很多人问这有没必要(徐峥高圆圆,这太刺激了,他么导演镜头切太快了,嘎嘎),这绝不是一时兴起,其中的小九九大家自己想吧?
8这部电影据说是改编自池莉
总的来说这不能说是一部烂片,情节还算凑合,徐铮演这种风格的电影算是一种自我挑战,高圆圆不够疯,不过也不算花瓶,能打三星半吧。
最后一段对话很经典,附上:
肖可:何伟,你杀过人吗?
何伟:是的,我杀过。杀过两个人,确实是你父母。
肖可:(扭头,泣不成声)
何伟:说出这句话的感觉真好。我是故意不给你药的,因为我知道你在怀疑我,我早就知道了。你第一次问我什么小学同学我就知道了,我活得比谁都警觉。我担惊受怕了20多年了,我从来都没有睡过一个好觉,我洗车的时候都能睡着你知道吗?那天在餐厅里,你的手表响了,我听见了。所以我才故意不给你药,我在犹豫,我在想,如果你迟早要死的话,早一点也许对所有的人都好。(转身问肖可)现在你还想知道什么?
(闪回)
所有的材料我都已经准备齐了。你放心这个文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你按照上面写的时间,正常地先交几个月。不要急着去取保险金,先正常交几个月,交得越多越好,等你什么时候没有钱了、真正需要的时候,再去取,懂了吗?(对方点头)就这样。(对方言谢)不要谢我,千万不要谢我。你下车吧。(对方下车)如果,如果你女儿能够度过这个难关,我希望她能够有顺利的一生。再见。
(闪回毕)
何伟:为什么要这样?你是问我为什么要杀害你父母?我怎么跟你解释呢……但我不是为了去偷东西,那手表恰巧就在桌上我顺手就拿了。但我不是为了偷东西,我不是一个小偷小摸的人。我从小就有理想,非常勇敢而且懂得自律。后来我一直为偷东西的事情感到羞愧,我觉得这有损我的品格,对此我耿耿于怀。所以我把它们随便就送了别人。除了那块手表,还有这个银色的相框。我怎么跟你解释呀?这是一种仇恨的力量。我讨厌你们,非常讨厌。你们家的房子太大了,还有院子,院子里种了花,还装了大铁门。你爸爸他整天戴着手表,你妈她擦粉,还穿睡衣。那天晚上,你们家的铁门被砸烂了,我路过你们家院子的时候我就走了进去。院子里的花被拔掉了,那是那天下午我们干的。我们打他们,让他们跪在碎玻璃上。我突然很想看看他们现在什么样子。你爸爸他好像是把我认出来了,他看我满头大汗就问我要不要喝点水,就好像下午的事情从来都没有发生过。我气坏了。你妈她睡着了,她睡得那么安静,她居然还穿着那件睡衣。我想也不想就多给她一刀。临走的时候又每人补了一刀。
肖可:你那个时候多大?
何伟:十三岁,我在念小学。
肖可:你认识我姐姐的时候知道她是谁吗?
何伟:我当然知道。要不然我为什么娶她。你姐小时候永远穿的干干净净的,她走路的样子那么傲慢谁都不理,她深深地伤害了我。我当时就想我一定要报复她。现在她每天伺候我,还怀了我的孩子。你懂吗?这就是一种仇恨的力量。这种力量与生俱来十分顽强。(语气转柔)但是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受害者。现在所有人都这么说,觉得这么一来就客观、人性。每一个坏事做尽的人在被揭发出来的时候,都说自己才是真正的受害者。可即便是在那个年代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选择去杀死别人的。有些人宁可选择被别人打死,也没有能力去选择打死别人。因为他们很善良。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这根本算不了什么。杀人算得了什么?我是有理想的,你懂吗?可能你觉得我心眼坏、丑陋、残忍、缺少教养,但我也有梦想的。我不是一个庸俗的人、不思考的人,我想要改造世界。我只是生错了年代,你懂吗?我生错了年代。但是我也害怕,我非常害怕。我晚上做噩梦,我觉得自己的行为可耻。(叹气)有一段时间,我甚至觉得如果这一切,就这样被人发现也挺好的,至少我不用再担惊受怕了。而现在,这所有的痛苦都结束了。至少我不用再害怕了,不用害怕你、害怕你姐姐,不用担心你们在意什么,不用担心你们是不是怀疑我。肖风她改变了我。真的。(点头)我们之间的生活很平静,她改变了我。我记得在结婚之前,有一次她带我去绑牙。(背景音乐起)那是一个很闷热的下午,我记得那个医院,我还记得那个医生,他一面给我拔牙一面抽着烟。我躺在那里我一动都不能动,我张着嘴,我眼睁睁地看着那个烟灰掉到我嘴巴里,我张大了嘴巴,眼睛乱转,那个时候我惊恐极了。我看到了你姐姐,她站在那里。我看到她就像看到了救命稻草。从此以后我全身心地依赖于她,我被她改变了。我开始觉得善良很好,我开始觉得整齐的牙很好。我不是在忏悔也不是在赎罪,我只是觉得善良很好。我爱上了从前我憎恨的。你懂吗?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躺在床上,那个时候我很想跟我小时候的自己谈一谈。我和你姐姐的生活很平静,我们很幸福,我被改变了。我变得庸俗化了。而我爱上了这一切,我留恋这庸俗化了的一切,我依赖这庸俗化了的一切。(语气转折)而现在这一切都被你毁了,你把这一切都给毁了。你满足了吗?你确实感受到你想像中的满足了吗?
肖可:满足?一点也不。但是却让我彻底地解脱了,真是奇怪。伤痛过去了。过去我以为,自己是最可怜的人。你杀了我父母,刚刚你甚至强奸了我。可是我突然发现,其实强奸可能也算不了什么。我就要死了,再多一段痛苦的回忆又有什么关系呢?倒是你。(向何伟侧过头)我不再想你非死不可了。你有你扭曲的思想,我不赞同,但是我愿意试着去理解。你杀害我的父母,这些年,痛苦已经淡去了。你说你想和小时候的自己谈一谈,我把这看作是最真实的悔意。(叹气)对于我,可能这样就已经够了。你绑牙的故事打动了我。只是你所谓的留恋、依赖、被改变的,这些并不是庸俗化的。相信我,问题在于你。我就要死了。可是我看着自己,我觉得我比你健康多了。(深呼吸,短暂沉默,流泪)何伟,你走吧。姐姐就要回来了。(直面前方,仰头闭眼,音乐起)
3 ) 对于《第三个人》的一些感想
1 这部电影适合作为话剧上演,而不适合拍成电影。因为导演显然要郑重地展现人物洪流汹涌而又被压抑着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影片中三个长镜头,主角大段的内心独白。
一是肖可在林先生家倾诉自己的寂寞,希望二人能互相安慰
二是何伟解释自己少年时的杀人动机
三是高圆圆最后的解脱陈述。
但这些都是意味深长、让人物形象复杂深刻起来的台词,只有话剧观众才有耐心对待它们的预期,而且放在电影里,一些观众可能感到造作。
另外,肖可绑架姐夫的疯狂,放到舞台上也许会像《恋爱的犀牛》里马路绑架明明一样震撼。
2 “第三个人”也许不止指一个人。首先当然是指肖可。电影的英译名“unfinished girl”是对她最初的写照。她是一个受照顾的,只需要盯着自己痛苦过日子的孩子,因为有姐姐担任母亲角色为其担忧,有姐夫担任父亲角色为其张罗。另外,她对于姐姐和姐夫来说是情感上的企图插足者——尽管现实中她勉强管住了自己,只是借修书架的时机撒撒娇。她确实有点疯狂地爱上了自己的姐夫,陷在恋父情结里。直到经过弑父与听了姐夫的隐秘内心,意识到他比她更可怜、更残缺后,她才得到了解脱,实质上也是原谅了一切。我觉得此时,她已经斩断了对姐夫依恋,成为了一个的独立且懂得宽容的人,算是完成了成长使命的,尽管经历是残忍。片尾若仍称她为“unfinished girl”,似乎不太公平。其次,第三个人也可以指旁观他人幸福,进而妒忌和破坏美满的人,这不仅包括肖可,也包括少年时,因自卑与高傲而导致心理扭曲、杀害了肖可父母的何伟。
3 主题可作不同解读。从肖可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从何伟与先生的角度说,这是一个关于人性善恶与个人奋斗、命运的偶然性等复杂关系的故事。林先生与何伟是小学同学,如今却截然相反。林妻子离去,生活潦倒,企图割脉又试图跳楼。何伟却婚姻美满,事业有成。曾经杀人的何伟,后来却成为一个真诚地用自己手上的资源帮助别人的人。而看起来人畜无害林先生,最后选择了杀人。
何伟的善具有偶然性,一次拔牙,让他与妻子之间产生了情感链接。也许,事业的成功,挤身富裕阶层也让他不需要再靠征服他人来满足自尊心理吧。
林先生的恶也具有偶然性。他本来只想自杀,肖可的电话,肖可恰好是受害者,都是意外。
4 ) ED了
虽然电影拍的绝对ED,拍的演的和看的都必须ED,但还是很崇拜高MM,说着很长很长不知所谓的台词还能小眼眶一红掉下泪来。
导演估计看过很多电影,可不幸的是我们也看过,所以有了比较,所以用致敬掩盖底气不足的现实就没有用了。
影片居然都是在青岛取景,可是有限的外景都阴七昏八的,完全没体现出特点。鉴于海报尚可,加一星。
5 ) 无病的呻吟
大部分国产影片只分两类——无病的呻吟和无喜的狂欢。以至于任何一部稍稍符合逻辑的国产影片都能让我欣喜,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属于前者。
现在的戏子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但显然他们更看重后者。高于生活意味着可以标榜自己属于一个更高的阶级吗?当他们在自己意淫创作的天堂中美梦时,渐渐会成为一个被生活不屑一顾的没落过客,一些可怜的戏子。
演员的身体不属于自己,属于导演。导演呢?是属于观众还是属于自己?
不过他们快要忘记但恰恰应该牢记的是,观众属于自己,不属于戏子和导演。观众的视觉不是试验田和垃圾场。
短时间内不会再看国产电影,特别是GDB审核过的。
6 ) 话剧化的电影不代表垃圾
第三个人,给的字幕是unfinish girl,不完全的女孩或者说不完整的女孩,不完整,意味着分裂,毫无疑问,肖可分裂了。她用林木代替姐夫,这一点从三分半的自白就可以证实,另外姐夫一句也没提过林木,并且与林木的对话实际上也没有问题。
姐夫杀了父母,按时间顺序来说,第一是确实照片认得太快了,你会用心看你老婆妹妹父母的照片吗?第二姐夫的自白很有力,没有人会把细节编的这么完整去撒一个谎。从打开车门和哭泣可以证实,被自己的谎言感动到哭,我是不信的。
最后,就是年龄的问题,已经说了是在北方的一个小镇,小镇政策的落后或者说正是因为文革结束了姐夫杀人才能体现出他的恶。让由恶到善的转变变得更明显。
最后姐夫是自杀,林木用一辆破车撞死了姐夫,而那辆车原来就是开着盖子在修理厂的,又怎么会有一辆车,什么也没修,从修理厂开出来。另外,在已经证实林木是虚构的情况下,林木的自杀倾向也可以证实姐夫的自杀倾向。
个人觉得脉络还是比较清晰的,有漏洞的话可以讨论。
个人认为,话剧化的语言形式不能掩盖演员在这部影片的出色发挥,无论是徐峥还是高圆圆都做出了生涯中较好的一段表演,如果换成是一部英文片,用一种大家区分不了的语言模式,绝不会是现在的评分和热度。
7 ) 同一个故事
首映那晚,导演和演员在电影放映之前到来,我没有发问。这样的安排我没法发问,没有看过电影我不发问。之后不到90分钟看罢全片,《第三个人》完全没有抄袭《妄想》,是真的。但是,它的故事和《寄生人》是完全一样的。对,不是抄袭,百分之九十九一致就已经说不上抄袭了。它们是同一个故事。想想,“寄生人”和“第三个人”的概念,完全是一样的。
我们猜想,这是几个人一起创作的剧本,三稿之前的情节完全是一样的,到了四稿就分道扬镳了。然后还各自把这个剧本拍了出来,于是有了如今的局面。疑惑《寄生人》为什么没有上映呢?后来发现4月已经上映过,既然如此,《第三个人》怎么还能大摇大摆地宣传上映,请的也都是大牌明星?记者都没看过么?不会问么?当时的心情只有一个:太可怕了。
这是正面的pk之战。首先演员要面临pk,同样的角色和人物关系,《寄生人》发挥出色,范冰冰的硬朗是偏软的高圆圆所演绎不出的,张家辉的恐怖是喜感的徐铮把握不到的,黄秋生的帅气神秘是气质瑟缩的鄢颇掌握不住的;剧本也面临pk,同样的台词(丝毫不夸张),同样的发展安排,《第三个人》多么偷懒多么急切,前面还来不及铺垫,就开始揭露真相。它企图把前史藏于真相中,形成拼贴效果。可是前面交待的太少了,缺画面缺戏,于是只好大段大段英式翻译的用台词填补空白。所有的苍白简陋都一览无余;导演和美术的pk逃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资金不够,《第三个人》处处捉肘见襟,严重缺戏,镜头也不多,人物正反打对话,场景也简陋。而且,《第三个人》完全没有揭露事情的真相,“第三个人”的概念也没有强有力的揭示。这是极度不认真到让人生气的制作,居然上院线?
《寄生人》前半部略显沉闷,但是看到最后你会知道那些铺垫必须存在,也许讲述的方式仍不太出色,但是起码诚恳地把故事的枝蔓梳理出来,才让真相的浮现有所依附。
为什么会有两个故事完全一样的电影在同一年内上映而没有记者去发问?那一刻,我只想电影结束时导演才出场,我真的想问,真的想问。
十年前的程耳简直是现在的反义词,话唠,台词做作,人物行为毫无做派,保留到现在的就是树状的叙事习惯,从一两个主角延伸展开。真是无法不讨厌徐峥,演技太恶劣了。
N年前看过 多年后再看到海报 情节都忘记了 脑里只浮现了两个字“lan pian"
剧本都写不囫囵
不应该是电影,而是日记
有点伤痕性质;平静而难得的悬疑 ,高圆圆演技好的真是不输周迅多少了
剧情很诡异牵强。但若把它当喜剧片看的话,徐峥的演技确实不错。
冲个徐峥去看的,镜头感可以,但是叙事逻辑较差,还有徐峥是演话剧出身,演这个应该是老本行。徐峥一星,镜头一星,加上触及文革的加一星,完毕!
各种版本~
每段台词写得都跟诗歌朗诵会一样,简直可怕。
说真的,如果徐峥的角色让别人来演,也许惊悚的效果会更好。。。。。
不道德的审判,高手迹象初显,表演和台词确实二,但也不至于得分这么低吧。
1开头俩镜头一过我就突然感觉像是在青岛拍的。2有点实验的感觉也有话剧的感觉,大段面对屏幕的念台词,以及空间和打光。3想起极度寒冷之类的片子,但本片竟然是07年的,似乎这个风格和思考的东西更像90年代初之类的。4高圆圆面部细微表情是太缺少,只能靠眼睛演戏了。5整体挺喜欢,但是剪辑有问题。
导演实在自我感觉太良好了,这台词、人物也太造作了,看着直哆嗦。
矛盾冲突,故事发展的动机都不够合理,剧本还欠打磨。不过悬疑感和气氛的营造还是一流的,这是程耳的过人之处,也是在电影学院拍毕业作品《犯罪分子》的时候就已经展露无疑的。虽然故事本身难以自圆其说,不过程耳在本片中对于高圆圆的调教倒让人眼前一亮,那段长达三分半钟的倾诉长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央六版比豆瓣标示时间少约四分钟,不知是否因此导致剧情不完整。程耳真是迷恋这种打散再拼凑的叙事,强行插入太明显。所谓悬疑完全不靠情节,而是依赖不断插入混淆视听的镜头,让人猜测。这其实非常考验剧本和表演的层次,以支撑起如此乖张的叙事和节奏。所以程耳得找个牛B编剧做搭档。
再烂的片还是有亮点,这两颗星给肖可在林木房间里说的那些话。
是我喜欢的风格,不过不同意叫它悬疑。也许人真的能够在某一刻认识到自己的真实状态。
因为徐峥就多给一分吧。。
华语电影的异类。程耳醉心于营造一种华人世界罕见的肃穆感,像传教士穿梭于一个个不合时宜的场所,他既无意构思激流式的情节让真理成为水到渠成的答案,也不愿真的塑造一座神殿让问答成为固有的仪式。他如同在你耳边一遍遍轻诉:我想讲述一个故事,我想讲述一个故事,我想讲述一个故事。对于他而言,起跳前的预备动作才是最重要的,故事是什么取决于讲故事的人,取决于听故事的人。
闷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