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剪梅》中陈燕燕还扮演配角,阮玲玉的丫头,这部电影就是主角了。两人的阳台传信颇为巧妙,背景中国水墨画一般。很老套的婚姻爱情故事,和1931年的《奋斗》有异曲同工之处,洪瑜留学和小郑参军,都有报效祖国之意。但最后女主要死时说的报效祖国,反抗敌人的爱国主义的话太刻意突兀,反而不自然做作,本来是儿女情长的故事反而成了生拉硬拽的加上爱国主义结尾。开头陈燕燕的睡姿和《奋斗》的露出一个臂膀也有可比拟之处,有些刻意。这部电影应该说是宣扬自由恋爱,批判封建婚姻制度。但女二号出轨后提出离婚则比男主勇敢大胆的多,民国电影中特别喜欢塑造一些类似这类反抗男权统治的“出格”女性形象。而洪瑜用今天的话则和何书桓同类的渣男,一边说违抗不了父命,一边懊悔,一边用留学来逃避,最后在快死去的女主面前说都是自己的错,赢得女主轻而易举的原谅,显然没有女二勇敢。但女性婚内出轨在90年后的今天也是密思极恐的,影响性和严重性远远大于男性。
封建礼教下的爱情苦情戏,还成,加配乐绝对也是佳作。
普通的爱情故事,电影本身和男主无力的反封建,连最后突破封建障碍还是因为女方的移情别恋后的主动放弃,那一声“救国去吧”没头没尾的,实在是鸡肋
镜语很有自己的风格 海市蜃楼原来是画出来的 《阮玲玉》的空间背景里也出现过 男主焦虑的心情类似于普多夫金的蒙太奇风格样式 总体来看 表现手法还是很妙的
大老粗不明不白的边看耽美小说边“听”默片看完了,人们总是喜欢为男人在外偷腥找正大光明的理由
1932
最后临死前叮嘱应该为国效力总觉得有些奇怪。不过总的说来故事还是一波三折。
那个时候的影像,其实故事我反而不是很在乎
“这是一部充满了诗人的忧绪、幻想和感伤的作品,它所渲染的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情调,许多观众为他所表现出的优美、热情而倾倒,对蔡楚生奇异的才能表示赞叹。在《南国之春》问世数年后,甚至有人认为蔡楚生在《南国之春》之后没有了更优美的作品。”
再会离别时的镜头设计
从前,爱情屈服于封建制度,后来,爱情屈服于政治制度,再后来,爱情屈服于经济制度,再再后来......爱情就像奴隶,奴隶主不断的变,奴隶永远是奴隶。那时候银幕上的女明星,伤心时脸颊上只有一颗泪珠,只有快死的时候,才有两颗。
看了唯一那个影评赶紧去找了找新中国电影荧幕第一吻,基本都围着风云儿女 庐山恋之类的转,搞不好本片真的是开山祖…。默片就是连背景音乐也不给么好惊奇。看的时候比较期待故事走向,一直在猜喜剧还是悲剧,演员表演比较让人期待下一幕表现,看的全渣画质2倍速,除了分不清女性角色,整体比较像影像文学,其它在那个年代来说还可以吧,不过这剧本是看多了红楼梦编的吗,片中果然也提到红楼梦了。结尾突兀的生化猝不及防,请化失恋为爱国救民,那个年代的审查制度?
镜头很不错的默片 可是烂画质让人心烦
没什么感觉,算是看看电影史吧
南国之春言爱时,寄之情书表心迹,儿女私情命难违,忧伤成疾含笑逝。
有點像阿阮的《桃花泣血記》,男的態度不夠堅決,女的都最終積鬱成疾,兵在彌留之際得見愛人一面。不過,女主角小鴻在臨死前還要叮囑男主角洪瑜要救國殺盡敵人,這讓人很無語。整部片都沒說要亡國什麽的,忽然冒那麼一句出來。不過也是,這部電影的編導是蔡楚生。
竟然有長達三四秒的男女接吻鏡頭!還是橫跨上海(?)、香港、巴黎等大都市的國際風光片!雖然是一個愛情悲劇,但部分場景還是很有中國特色的,蔡楚生導演確實是進步了。
因为封建礼教错失真爱的故事,某种程度上和师傅郑正秋的难夫难妻很相似,女人死去,男人忏悔,珍惜真爱,批判社会
“我希望你不要为我而伤心。现在是国家多难之秋,鼓起你的勇气,去救国,去杀尽我们的敌人。”前面没有一点铺垫,突然来这一句也是有些尴尬。故事发生在香港?剧情中老提到去香港中转。男女都穿西式服装,家庭布置是欧化。但男女都是爱情坚守者也是礼教的受害者对礼教的抨击,对比蒙太奇。1小时5分的时候有接吻镜头。
与国片复兴时期,联华公司史东山导演的《桃花泣血记》主体叙事相似,以世俗才子佳人的悲剧性爱情为主线,往往男女主受封建因素(礼孝观门第观)而相爱无法相守,结局以女方死亡,男主带着女主的意志而存活下去,完成女主的遗憾。虽以一方死亡为结局,但影片并非如西方哈姆雷特那般是彻底的悲剧,结尾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点,如桃花,男主抚养着孩子,两家长辈化干戈为玉帛,合并过上一家人的生活。后者,男主见到女主最后一面,受女主鼓舞,用自己的力量纪念女主永生的生命,践行女主遗愿。不足的是影片结尾强行升华,电影一直未出现敌人侵犯压迫情节,结尾却突兀地出现“救国,杀敌人”的台词,很难不让人觉得这是为了迎合当时市场和社会思潮而强行加上去的(左翼思潮)
由于旧社会的封建婚姻所致的有情人不能眷属。本来相爱的恋人,男方却因父亲之命,与另外一个女孩成亲。这段错误的婚姻走到尽头时,恋人已经忧郁而终,不可挽回。蔡楚生的剧本仍旧很套路,很普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