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反时代,胶片依旧永恒
关于柯达克罗姆胶卷:是柯达推出的首款彩色胶卷,2009年停产,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父与子之间的关系,除了漫画书里展现给我们的,还有很多的亲子关系,是那样遥远而陌生的。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在这部影片中,父亲喜欢摄影,喜欢自由,可他又喜欢用胶片记录这个世界,喜欢这样怀旧的记录时光,即使是已经被数码相机充斥,他依旧坚持使用胶卷相机,也就有了在他生命尽头发生的这个故事。
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只有不到五千人标记,总分7.7,但我却想要给它打上五星。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关于摄影、关于胶片、关于柯达的故事,也是一部关于音乐的电影。
“Shot on 35 mm Kodak Film.”
整部影片用35mm胶片拍摄,对影片剧情的简介很简单:
“一对父子前往堪萨斯州,他们想在柯达公司最后一间柯达克罗姆胶卷实验室关闭之前冲洗照片。”
和胶卷一样,故事轻盈简单,和胶卷中定格的事物一样,有着很重的分量。
影片的一开始并没有对父亲的职业作出很强的指向性,只是告诉观众父亲已经事业有成,喜欢音乐。
即使生命已经垂危,却愿意把最后的力气花在打鼓上,并且有自己专属的乐房——一间玻璃屋子,当鼓声响起,穿透玻璃,情绪与力量更加丰富与感性。
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喜欢音乐,当上了乐队的经纪,不太幸运的是,中年的他,还没有车,没有签下过知名的乐队,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
连接几十年未曾见面的这对父子的纽带,就是父亲的生命快要走到了尽头,重要的是,陪伴了父亲一生的柯达胶卷,或者说,父亲用柯达胶卷,去让这个世界的真实被保留,在父亲的垂暮之年,柯达宣布,最后一间可以冲洗柯达克罗姆胶卷(Kodachrome)的实验室,也即将关闭。
父亲最后的愿望,是和儿子一起驾车去遥远的另一端,冲洗他最早的作品——还保留着的四卷胶卷。
即使是这样,作为儿子甚至不愿意和父亲吃一顿饭,最后还是因为血浓于水,坐到了一起艰难的共进晚餐,但饭桌上的言语却不是那么和蔼,争锋相对在每一句话里,然后不欢而散。
我不想过多的叙述父与子相互妥协踏上旅途的过程。
因为整个影片最让人动容的地方,是他们去往胶卷店的这条路上,也是父亲与儿子和解的一条路,这趟路途,有美国西部的风景,有黄昏下的老式敞篷车——这是父亲开了多年却没换的车。
虽然影片从一开始所塑造的父亲的形象,是那样自我,顽固、甚至自私的一个人,但他却喜欢胶卷,喜欢有年代感的物件。这也就注定了,他的一生,与胶卷,是相互成就的。当胶卷面临死亡,他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
护士Kern,她拥有天使的面庞,也拥有着能够包容与理解他人的心。
影片虽然讲述的父与子的故事,但她却是推动父与子关系从僵硬到柔软的重要存在,从一开始劝说儿子Ryder去与父亲相见,到踏上旅途。毫无例外,她与男主人公Ryder延伸出了一条感情线。
戏剧性的是Kern没能够陪伴父亲走完最后一程。
父亲最终还是没能够挺过去。
父亲的死亡,也象征着柯达胶卷时代的彻底终结。
在抵达实验室后,儿子看到了父亲在事业上的光环作为观众的我们,也才知道,原来父亲已经是世界著名的摄影师了,在这里的实验室,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天,他说: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这是父亲对于摄影的释义,也是对人生的释义。父亲花费了一生的时间去摄影,甚至失去了家庭,失去了至亲之人的理解与尊重,在生命的尽头,他终于收获完整的人生。
在他告别人间的那个夜晚,所有的摄影师们夹道送别,这是对他一生事业最大的肯定。这段有裂缝的父子关系,也得到了儿子的释然。
这四卷早期的胶片作品,送到了儿子的手中,当这些胶片投影到幕布上,一幕幕闪过的是他的童年,还有一个幸福的家庭。父亲一开始的摄影对象,就是他爱的人们,他的母亲,还有他。
如果恰好你也喜欢用胶片去记录这个世界,如果你恰好有时间,就去感受这部影片里,保留的旧时光,每一帧的镜头里,都有那股藏在胶片里的温柔与力量。
最后附上,这张影片中出现的音乐,他们都是上个世纪的声音,拥有着和这部影片一样的柔情和力量。
分享专辑《Kodachrome (Music From The Netflix Original Film)》
本文转自公众号:一个罐头
为什么叫影感呢,电影+阅后感吧,真的听起来很像小学生暑假作业的读后感,10+年前没写的读后感现在还债吧。
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呢,是因为短视频的标题真的很唬人“你有没有对一个人很值入骨”,在这种好奇的窥探欲下耐着性子看完了这部电影,中规中矩的“将死之人救赎之旅,救赎自己救赎亲人”,就像这部电影里面的台词:“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只是因为他要死了,所以他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应该背原谅么,他的报应就只是死亡而已么?”。我带着些许的兴趣继续报读了下去,结果导演不知道是背叛了自己,还是不得为大众低头,索然无味,弃之可惜,趁着自己忘掉他之前写下点东西吧。
这部电影前半部分多次描述儿子多么多么的恨他的混账父亲。什么是恨呢,一种解释是“对于别人不能满足自己之后的愤怒”。看到一种说法,焦虑型依赖和回避型依赖,都是无法表达恨,前者是焦虑表达过后的代价,后者是对于表达的无能为力,最终选择回避。确实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永久的话题,好像父母就应该鞠躬尽瘁,反过来子女就应该感激涕零,但是父母也是从血气方刚的小孩一路走过来,“一个破碎的我,怎么拯救另一个破碎的你呢”。好像我总是抱怨父母没有个父母的样子,把自己的情绪铺天盖地的甩给我,可是反过来想,也没有人告诉他们父母应该是什么样,他们脆弱的样子也只能暴露给他们最亲近的人,是的,孩子对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这让父母会有一种错觉,这种无条件是永恒的,即使在他们觉醒自我意识后,仍能拥抱并且治愈他们。“你我都在下沉,但是你却妄想被拯救,就像溺水的人,我们只能越陷越深”。有时候,觉得一些父母,他们年轻时意气风发,他们桀骜不驯,做下一些不被原谅的事,在花甲不惑的时候好像又幡然醒悟,痛哭流涕意在得到原谅得到救赎。有时候很疑惑,是他们真的反省之后悔不当初么?更多的好像是人之将死对于相较他们更年轻力量的恐惧,是的,人类在意气风发的年纪会以为世界就在自己脚下,但是永远有人正年轻,老年人对与年轻人是自带恐惧和讨好的,好像是刻在DNA里面的求生本能,就像毕业后再返母校老师脸上的客气与讨好,那是对于年轻未知未来的恐惧,恐惧驱使下的市侩谄媚,让人动容。这个逻辑想下去真是刺骨啊……
这个电影另一个主题就是原谅,这两年我发现我真的是自洽了一套奇怪的逻辑链,希望后来的我自己能够解开。当曾经的自己遭受困难的时候,并不是施予苦难的人帮你度过,也不是那些喊着加油口号的人帮你渡过,只有你咬着牙憋着劲闯了过来,那段时间有多难熬只有你自己知道,甚至是连已经度过了的你都不能妄自评价(好像大家都会飘飘然的提一句“哦,是有点难熬,但是也还好啦”,好像那段苦难并不算什么),所以,当你提出所谓的“原谅”,“放下”的时候,这难道不是对曾经的自己的背叛,曾经那个弱小无助的你,他创过来是为了你一句“都已经过去了,那都不算什么”么,它会哀嚎吧,它哭喊着问你为什么不去死,你这个叛徒,为什么不和着那些苦难一起去死,还有什么理由活下去,我受这些痛苦是为了什么,你凭什么原谅?你凭什么放下?你就应该记着这些痛苦,在你开心的时候,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在你感觉到满足的时候,品尝那些让你毛骨悚然的痛苦,一直痛苦下去,铭记住那些阴魂不散的你自己。是啊,听起来想执念的恶鬼,但是自我折磨是会上瘾的,之所以会存在,一定有他的道理,自怜自艾也好,通过鞭策坚强振作也好,他都有自己的社会适应性,“水杯足够烫了你自然会松手”,同理,足够痛苦了你也就会选择另一种方式活下去,真是自洽的狗屁逻辑呢。
不知不觉又是一顿的感慨,是的,被朋友说总是重复在自己的虚幻的感悟和缅怀之中,我好像也是像剧中的父亲一样,对于生活保着保守和悲观的心态,总是活在过去,拒绝感受现在,直到现在也变为过去。感受当下真难,“人人都种土豆,我偏不,我要种玫瑰,虽然不食会死,可是浪漫不死”,敬浪漫。(希望未来的我能给我一个答案,附一张点题图片)
事实上我太懂本了。
一个艺术家 就像他自己说的 “有价值的艺术没一个是在幸福中创作出来的” “雄心壮志、自我陶醉、性欲、愤怒,这些才是艺术创作的源动力。”
比起说他“不知道自己怎么了” 倒不如说他是自己根本不想和身边的人“正常交流”。他就是故意做混蛋的 然后一边不出来一边自己在心里为自己悲哀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了”
“我是个混蛋 我当然知道…我当然知道”
……
这份“家庭的悲哀”能让他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听起来很残忍 但确实有可能就是这样。因为我也一度做这样的事……数十年让自己沉溺在爱不到所爱之人的悲痛中 在明明过得很愉快的日子 一到夜晚就买醉 看一部绝望的电影 哭得稀里哗啦 享受悲伤欲绝的痛苦和痛快 然后码一大堆字……但实际上我们现在是仍有来往的好朋友 在我们相处时我没有一点异常……
所以在父亲是混蛋这一点上我毫不怀疑 也不能原谅 但是电影的结局当然一定得是儿子和解 于是
硬和解扣一星 但是
胶片摄影加一星!我爱银盐颗粒!
片尾的几组胶片太美啦!
小时候,我爸拿着棍子打我哥,棍子都断了,当时我很害怕。所以打心底很讨厌他,很讨厌他抽烟、喝酒。但他并没有家暴,他与我妈相敬如宾,性格也和我妈差不多,柔软,很少会发脾气。
长大了,才知道抽烟喝酒是社交行为,有次过年他给了一包烟我,说你不抽烟,但必须给长辈派烟。学生年代,他很少过问我们的成绩,也少过问我们的事,所以我就“野蛮”生长,放飞自我。也不听他的话,自己倔强地做事。
两年前,他身体抱恙,去医院检查,胃癌晚期,然后一系列的化疗,本是瘦弱的身躯变得更瘦了,在医院陪他,那是我们仅有的长时间相处,我们聊得也不多,有一句没一句的,他那时像个小孩一样不想吃药,只能哄他。
身体好些后就出院,有次陪爸妈散步,我爸走得慢,看着瘦弱的身躯在慢慢行走,我内心有点难过,他太辛苦了,也恨自己没有能力让他开心地生活,那一次散步,想不到是我们最后一次散步。
作为一个玩胶片的人,这部电影用老套的公路元素和复古情怀抓住了我内心对胶片的一丝不舍。这部因为“情怀”而诞生的电影,题材即便是老生常谈也不能否认,对于爱好摄影的人来说它是一部好电影。
无法赘述影片中出现的Leica和koda对于摄影师的意义,而“Kodachrome”从胶片行业终止之日起,不再是单一的胶片型号,Kodachrome承载着摄影师们对整个胶片时代的恋恋不舍。
电影《kadachrome》豆瓣评分7.3,仅有的3篇影评也褒贬不一,有人站在电影的角度解析,觉得本部影片情节过于俗套,逻辑散漫;有人站在怀念胶片的角度来看,这部电影是为广大痴迷胶片的人内心留出一席之地。
影片以职业摄影师(Ben)临终前与儿子(Matt)一同寻找最后一家提供冲扫Kodachrome服务的公司洗片开始,串联起一个有关父与子、过去与现在、生命周期的故事。
电影充斥着俗套的公路、胶片、黑胶等元素,但抓住了强调“情怀”的观众心理。电影画面真实的还原了胶片时代的样子,厚重的色彩加上略带颗粒的质感,让观众瞬间回到了上世纪胶片行业最为辉煌的年代。
影片中的公路元素与父子间的矛盾冲突一一对应,前期Ben与Matt关系融洽时公路畅通无阻,视野开阔;随着剧情进入父子间冲突爆发,画面变成道路维修,视角逼仄;Ben生命垂危时所有与公路有关的画面又切换至夜景……
这是一部关于胶片生命终止的电影,自然与之对应的是摄影师Ben在电影的结尾也终止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电影结束,kodachrome实物仅仅出现过两次,影片开头以第三方口述引出kodachrome,影片结尾经典的红黄配色一秒定格,至于引出全片的四卷kodachrome内容是什么,我想有心人只需稍加思考就知道这显而易见的答案了。
没有任何一款胶片的消失能有kodachrome停产时的仪式感,这款从1935年开始生产的柯达胶卷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精彩瞬间,其中包括国家地理杂志闻名世界的《阿富汗少女》和1963年肯尼迪总统遇刺瞬间。
2009年kodachrome停产,柯达公司将最后一卷胶片交给了Steve·McCurry,让他完成最后一拍(共36张)。2010年,世界上唯一一家仅存的柯达认证Kodachrome 胶片冲印商Dwayne’s Photo宣布,于当年年底完全停止Kodachrome胶片的冲印服务。影片中Ben来到最后一家冲扫公司时,门口聚集着无数手持Kodachrome的摄影师,真实还原了当年的情景。
影片与其说是讨论了胶片,不如说是通过胶片讨论了有关摄影的意义。
摄影的美丽之处是拉近了人的距离,影片中有一情节:公路上的车辆与一列火车并行,Ben抓拍下了火车上正在看风景的女孩,原本一次普通的擦肩却在道路分叉时女孩微笑着和Ben挥手再见显得无比暖心。
当Ben回答“如何抉择数码与胶片”时说:
“不管数码相机看起来多好,永远和真正的相机无法相比,现在人们比过去爱照相了,数不尽的照片,但是没有投影,没有冲扫,它们就只是数据而已,电子尘埃……”
当Ben回答“何为摄影”时说: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行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让瞬间成为永恒。”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感慨,影片所传达的“摄影的意义”正是我开始摄影的原因:让瞬间成为永恒。摄影这件事坚持越久越容易模糊初心,或者当摄影从爱好变为谋生手段,工作上时有的倦态让人有些丧失了该有的热情。
感慨导演将情绪、生命与各类元素的融合,人生本是一条单行道,人生的落幕也如同从黎明的小镇行至深夜的终点;任何事物的生命都是一个有限的周期,无论是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大佬还是存世百年的经典胶片,都需走向终点。
—————————————————————————————
愿执着摄影的你我,既能面带笑容抬起器材又能无愧于生活。
唱片经纪人Matt正处于事业危机的边缘,如果不能为公司签约新的歌手,就会被炒鱿鱼。一天,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让Matt无比痛恨的父亲Ben,同时也是世界著名摄影师,曾经私生活泛滥,抛弃家庭,如今患上癌症,没有多少时日,想要赶在美国最后一家科达冲印店关门之前,冲洗出他最后的4卷胶卷。如果Matt愿意陪他驾车同去,就可以获得一个与新兴乐队面谈的机会。就这样Matt,Ben还有他的私人助理护士Zoe一起踏上了这段旅程。 本片为了契合主题,在构图和色彩上颇为用心,特别是对红黄两色的加强处理,与科达的logo形成鲜明的呼应。电影中除了莱卡相机、科达胶卷,也出现了那个年代的一些标志性元素,如磁带,纸质地图,流行歌曲等。 最终Ben没有等到照片冲洗出来,就在安然中离世。片尾Matt用幻灯机观看这些照片时,他才发现,在记忆中没有好好看过自己的父亲,在他最后时日里还惦记的这些照片,原来都是Matt幼年时的家庭照片。
本片为网络电影,显然制片方并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没有好好的打磨故事。其中一场戏,Matt放弃了即将谈成的乐队,因为对方不礼貌的取笑了他的父亲。这个重要的人物转变处理的很生硬,有点强行推进的感觉。还有对Zoe这个角色的安排也有点尴尬,过多的戏份似乎与主题不符,与Matt间的爱情也并无直白表达的必要。当然,伊丽莎白奥尔森作为本片最大的卡司,如果没有她的出演,本片恐怕很难有现在的质量。但本片对情感的表达很成功,医院父子的和解,摄影师同行开启闪光灯为Ben送行,Matt在片尾看照片这些桥段都处理的足够动人。
配乐,台词,镜头,色彩,都恰好击中我的审美,是2020最喜欢的电影之一了,奥妹真好看,爷爷真酷,很真切打动人心的故事,没有任何追求fancy,追求深刻,追求刺激的意图,可就这样的单纯的讲述,用各种语言去传达的那种情绪,才最真诚,就像胶卷,没有光圈,没有焦距,只是用心去捕捉,用心去呈现。
我们拍照是为了留下时间,make humanity tangible, we are all conservatives, true.
柯达特约赞助的论述亲情的片,垂死之际的本杰明年轻时是一位风流成性的伟大摄影师,本片前半部分主要都是叙述本杰明与儿子和解的故事,音乐经纪人儿子迈特不想与年幼就抛弃自己的父亲来往,由于自己正准备洽谈的乐队需要陪伴父亲完成冲洗照片的旅程才能约谈,无奈且命中注定地展开了这趟行程。后半部分对摄影师的描述可谓吸引了不少外行人的热忱目光「看着时间这么逝去,事物就这么消逝,所以我们才成为摄影师,我们是天生的保守主义者,我们拍照是为了停下时间,让那一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那就是对任何形式的艺术的最好定义吧」最后冲洗出来的照片走马灯式地回放,回忆杀确实赚取了不少男主迈特和能与亲情共情的观众热泪。彩蛋值得重复观看,片尾在女主依偎在男主肩膀的画面中结束,但紧接的大师作品欣赏令观众不惊但喜,能够借一部电影涉猎这些大师照片,挺满足的!
P.S.女主的脸蛋和身材是超养眼的!初登场的deep-V简直抢尽观众的眼球,如此风骚的女人竟然也遭到前夫出轨?剧情反转,但也属意料之内,她出轨了她丈夫。
作为一个摄影专业的毕业生,结尾处哭的不能自已,我们都是保守主义者,都曾想用某种方法来留下时间,然后我们便选择了拿起相机。
05.27为了一卷菲林去拍一部电影,这当然……absolutely good!// 08.16一个典型的美国家庭故事,但是讲得真棒,音乐,摄影,公路旅行,伤感又治愈。/老爷子离世时,所有后辈和同行们用闪光灯送别,看到这儿直接泪奔。/最后,向Kodak公司致敬,徕卡M4-p是台好相机。
很久没有看到这种让人看完很走心的电影了,最后甚至看哭了,喜欢这类剧情片,公路桥段的风景好美,胶片的质感也非常棒,演员也都喜欢,很不错了。ps.不知道为什么Netflix显示分级是mature 15。。
Film与DIgital,父与子,旧时代和新时代。“我们本质是保护主义者,我们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人性是有形的。”
有些颓弱无法避免,例如唱片、胶片,甚至生命。但总有些什么无法被击败,例如爱的延续和更迭。
Nothing gets better when music meets photography while being on the road
3.5 抢救逝去的时光和我们的记忆。最后十分钟真叫人流泪,摄影师凝视相中人,而相中人各有自己的凝视。想起爸爸去世后,找到他珍藏起来的底片,是我们一起在我的幼儿园里拍的,当时我全托,大概是他去看我吧,具体也忘了,反正就只有我俩,或只有他拍的我;他妈的这一刻好想他啊!
情节不用看就能猜到,肯定是那么个过程,那么个结尾。但是喜欢没什么办法。
柯达也致敬了,摄影师也纪念了,父子情也说了,四平八稳,离牛逼差一脚。
美国人喜欢开车境内跨洲跑的很大原因是没有过路费和油价便宜
喜欢,生日快乐!
看完电影,边听OST边翻老照片,结尾曲真奇妙~
很轻的故事,很重的人生。
父子和解的老套路,唯一的惊喜是导演拍摄用的35mm胶片,画面上浓浓的质感。
一个时代的谢幕
或许后来走偏了,开始时是美好的,一生波澜壮阔,落幕时也令人惋惜。老头如此,柯达也如是。老头作为父亲的形象是原创,摄影师的形象却是取自Steve McCurry,最后的kodachrome是在他手中,片中的伟大事迹和片尾照片用的也都是他的。整个影片的色调确实就是kodachrome的,暗部死黑,整体偏洋红,对黄色表现特别好,对蓝绿色比较抑制,以至于开头我还以为是70年代的故事。老头死时,摄影师们夹道送别,闪光灯冲天而闪,我当时就热泪盈眶了,一个人在事业上能获得的最大褒奖不过如此,《美丽人生》里主角收到同事钢笔的礼遇恰似相当。但不管事业如何,一个人一生中的最大成就,仍然是自己的孩子,最大享受仍然是家庭。人生得意,岂得两全?
该片大面积冗长平庸的对话和剧情也掩盖不了其中短暂炸开的才华火花,那几个片段就是说出了一些永恒不变的大道理,那些值得一遍一遍重复的道理。宽恕别人,宽恕自己,人生的意义如何实现,如何留存,艺术的真相是为了什么,它讨论得还不错。歌也好听!
“我们都很害怕时间,和它继续前进的方式、事情消失的方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成为摄影师。我们本质上是保护主义者,通过拍照来让时间静止,让瞬间成为永恒。”
一星给奥妹,一星赠音乐,一星敬菲林,一星送金句,最后一星遗父子情~
突然,在最后播照片那一刻,崩溃...突然,想起了,消失在我生命的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