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如果不是最后10多分钟的镜头,我可以给4星。
解放前几年的片都不错,可以算是中国电影最好时期。解放初期自然也是继承了之前的些许品质。前面我一直纳闷一个问题就是解放前的小资是怎么样子被改造的呢, 尤其是女人。
这个片子总算给出了些线索。说实话,尤其是上海,其他地方还好,上海好歹也是国际接轨的地方,一下子变成工农兵谁都吃不消啊。
说到工农兵,我倒不是厌恶劳动,劳动妇女是我最欣赏的。就连小日本那些好吃懒做的靠拍摄色情录象为生的人渣,也知道在他们所拍片里加入少许劳动元素嘛,比如做饭,洗衣服。何况我们这些进步人士了, 也就是说对于这个电影,或者说劳动改造,我是双手赞成的。那么问题是什么呢, 问题是思想。
说实话,我连古典自由思想都质疑,何况经过马克思修正之后的了。本人并不是什么利益阶层,相反,我恰好是看透了利益阶层宣传的这一套。
莎莉演上海小资女性很生动,故事拍得四平八稳,写进步略微生硬。转变有些突然,前半部分的落后却有生活气息。当时的钱按单位论,还有配给制。
清华影业。拍得相当生活情趣。新旧时代的转变带来的小资阶级的自我改造。
政治议题伦理化;对海派都市现代性改造的影像文本;实在不喜欢电影中的西洋化的配乐,过于嘈杂
怎么变?怎么改?拍得有些隔膜,概念化,但还算真诚。疾风暴雨的时代,人人都想向前,又未必知道如何向前。结尾夫妻对谈显得像在开会表态,唯恐人不知啊😀演员显然也对不是自己那个阶级的人比较陌生,比如军代表,所以反倒是演丽娜的莎莉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大概演的是自己熟悉生活。
建国前的上海中产阶级小资生活 被建国后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故事,很有历史价值小姐太太少爷老爷 到 社会主义建设者旗袍 斯嘉丽式发型穿着 跳舞 有佣人 到 工人装中山装 一切为建设新中国 这是一部详细记录转变的过程,从思想到生活沙莉的女主太太笑起来说起话来好美
宣传新中国的,冲着凌之浩的颜看下去...
胜利的困境与夫妻的和解,论建国初期私营电影厂改制的艰难转型
毫无疑问,阶级「解放」改造要从思想「解放」改造开始。在《夫妇进行曲》里,东西「中美」两套价值观之间的「内战」冲突被嵌进了一个小格局「小问题」当中。显然,能与观众建立共情关系的「影视」产品作为了调解夫妻纠纷重要的「解放」工具和「改造」手段。事实上,具有高传染性,使人《亢奋》上瘾的小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多是被「文娱」产品构建而成的。作为被约谈的「改造」对象,女主是什么时候变的?怎么变的?资本家「卷款」逃了,微商被捕了,什么生日爬梯,什么舒服日子,什么「优质偶像」包袱,什么「TST」化妆品,什么矫情,什么「小姐」做派,都没有用了。解放军来了,什么生产任务,什么勤劳刻苦,什么意义,什么献身精神,都来了——现在解放了,我们妇女有妇女会,有书读,又有事做,这是解放前想不到的,现在下课了——香港已经回归了。
舒服的教育片,养眼的主角夫妇,有很多熟悉的面孔,正值解放之初,小资产阶级的去留与家庭步调的平衡。
影片拍得相当贴合生活化,最后人物的思想转变有些突兀
还挺有生活情调的
有些好奇当时展示这样的“美式中产生活”会不会被评论说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
通过一对夫妇的思想对比为新中国的经济政策等进行合法性表述,片中关于共产党即将到来的上海市民焦虑心态、去不去香港的艰难选择等刻画非常细腻入微,是一部了解建国前后上海市民心态与城市文化的范本
改造
小城之春里的李纬在本片突然高唱起东方红,实在是难以接受。我还不小心手贱到http://baike.baidu.com/view/6622591.htm里去了。6.5/10
《我们夫妇之间》的姊妹篇,一个是革命者改造城市,一个是城市/市民被革命者改造。丽娜将这种象征性地改造称之为“扔掉包袱”。在女儿的又一个生日聚会上,主宾同唱《东方红》。
5
看过留痕
新中国小资产阶级改造实录
6.5,非常典型的宣传小资产阶级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片子,也是长江电影公司的在解放后拍摄的非常重要的一部电影。因为有我喜欢沙莉和凌之浩夫妇,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