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HD

青红

爱情片大陆2005

主演:高圆圆李滨姚安濂秦昊

导演:王小帅

剧照

青红 剧照 NO.1 青红 剧照 NO.2 青红 剧照 NO.3 青红 剧照 NO.4 青红 剧照 NO.5 青红 剧照 NO.6 青红 剧照 NO.13 青红 剧照 NO.14 青红 剧照 NO.15 青红 剧照 NO.16 青红 剧照 NO.17 青红 剧照 NO.18 青红 剧照 NO.19 青红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9 00:07

详细剧情

青红(高圆圆饰)出生于贵州,但其实她的家人是60年代才迁往这里,支援三线建设的上海人。父母很是希望回到故土,然而青红已把这里看成家乡。她19岁,遇上当地农民出身的小伙子小根(李滨饰)。青红和小根之间纯洁的初恋却被父母阻止。父亲的高压管束,令青红心中绝望不已。\r\n青红的初恋就这样充满了苦涩,她对家庭充满反抗和叛逆,绝食来对抗父亲的强硬态度。但都无法改变父亲的铁石心肠,不但如此,父亲已经决定不顾一切要回去上海,全家搬迁的日子近在咫尺。青红和小根的分离也成了必然。\r\n他们来到后山,小根面对满怀心事而显得冷淡的青红,爱恨交织,把她占有。小根受到了残酷的惩罚,而这段初恋,这个年代,也毁了青红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空洞的躯壳

我前几天才看,真的觉得比较差,故事的框架还不错,王小帅很聪明,讲述了一个特殊年代里残酷青春的故事,那种时代背景使这部电影的特异性得以突现。但其中的表现苍白干瘪,含蓄的风格王小帅玩得并不好。主角高圆圆气质虽然成为了影片的亮色,但演出并不出色,性格不饱满,显得特别呆。由于表现的乏力,虽然导演在结尾安排了小根的死亡,但在这个结局中,我看不出她和小根之间有多么深的感情,也看不出有多少爱情的价值毁灭在里面,导演所要表现的残酷青春并不见的给人多么残酷的感觉。倒是那个上海老知青的回城亢奋劲头有了喧宾夺主的意味。而他唯一能让人感到他是上海人的就是他吵架的时候,无意中讲出的几句上海话。我觉得时代的背景表现还可以用贴标签的方式,但具体到人物塑造上,单凭这种方式表现只能说明导演的小儿科。我觉得是吴军才是剧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他的鲜明个性给人以深刻印象。不知道为什么,除了《扁担姑娘》以外,我一直不太喜欢王小帅的电影,包括他的《十七岁的单车》,很假的感觉。

2 ) 只因王小帅——上纲上线说《青红》

  一部滥片。
  看了三十分钟以后,我对《青红》下了断言。
  也许某些影片可以用缜密的推理和浩大的场景在影片最后时刻翻牌,可是凭直觉我知道《青红》不能,它的后半场只能更加滥下去。
  没什么,只因为它的导演是王小帅。

  人间五月间,备受瞩目的《青红》浮出来了,紧随《世界》后,我们看到了各路媒体的竞相炒作,嘎纳、公映、献给三线…《青红》大大的冒了一个泡,帅导挎着高圆圆的四处宣传也远比贾樟柯高调的多。显然,时隔五年,在《十七岁的单车》2000年柏林捧了银熊后又一次摘奖,让我们的小帅导演分外的牛起来,甚至面对票房的肾虚,仍捂着腰子微愠观众不懂得艺术电影欣赏……。
  我权代表个人,不厚道的说,王导还不如不拍《青红》,这样《单车》还能让大家在初尝六代的新鲜中永生,同着《苏州河》同着《小武》……而不是捆绑着《青红》,一起被五年后越来越清醒的我辈观影者重新审视。我们,看过《青红》,反思《单车》,感觉被欺诳后,最终失望的合上了这本,叫做“王小帅电影”的书。
  电影《青红》本身的问题太多,所以,我,只好上纲上线的说说了。

  一、小帅镜下无魂灵
  电影须有人物,否则就成了风光片。电影人物须有灵魂,否则一部电影就成了别人家的相册。看《青红》,越看越陌生,人物越来越隔膜,80分钟,你可能搞不明白强奸怎么就发生了,100分钟看完,哈哈彻底晕菜,你会完全不知道何谓青红了。。
  《青红》DVD包装上有三行字“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你十九岁时有没有……过?”呵呵,这真是再拙劣不过的噱头了。
  我们不妨就这三个“十九岁问题”咄咄逼人一把,问问小帅导演,你的人物灵魂何在?
  1、你十九岁时有没有爱过?——关于爱情问题。
  恕我眼拙,在这个影片中我根本看不到爱情。
  青红和小根之间:我只看到青红家门口远远的小根身影,看到他捏着新发的工资在商店晃悠,之后一个鞋盒出现在青红桌斗,再之后一双红高跟鞋嘎哒哒踩在面无表情的丫头脚上。。。青红,作为这情感关系的另一端,从始至终保持着冷漠的表情,上上课、洗洗衣服、参加个舞会、跟父亲顶一两下嘴,,,你看得出这姑娘有爱过吗?这两人的表现相加和,就代表他们之间有爱情了吗?爱情,就是这么微妙,不是刻意流露,或者刻意掩藏就能营造出来的,中国文艺有句老话“造境”,《青红》在“境”上完全斗不过《孔雀》。
  再说说珍珍和吕军:依我看,他们间所谓的爱情更多来自“欲”,珍珍口里第一次提到吕军就是“帅”“把农场姑娘肚子弄大了”,还有舞会黑暗混乱中不合逻辑的接吻(如果吕军真是殴斗一方的老大,他可能不管兄弟们跟那踏踏实实接吻吗?),去工厂实习回来对青红坦白“发生关系了”,还有最后二人“私奔”。这种新发育好的少女对爱和欲的混淆在那个年代是真实的,可是,对于哪个年代,“欲望”不是真实的?当小帅想要纯情奉上的“爱情”在男女主角身上溃不成形时,配角身上的“欲”就只能显得东拼西凑了。
  说到这里,插一句关于吕军,虽然他的形体表演(舞会上那段迪斯科)被很多评论吹捧了一番,但我同样看不到吕军的灵魂,他和小珍在一起是为什么?那个怀孕的农场姑娘怎么回事?逼婚又是怎么闹的?不想则罢,细想之下,《青红》中的人物,除了“父亲”贴了一脑门子的“回上海”“女儿别出事”的条符外,别人全部面目平平。

  2、你十九岁时有没有想过?——关于想法问题。
  忘了谁说过中国电影的最大特点是摸不着想法。当然这也成了中国电影的最大想法,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虚虚实实间,一些人生悲喜在上演。
  我不赞成“没有想法论”。一个电影,一个人物,总要表达点什么吧,电影总需要点想法或干脆傻瓜点说——人物需要有点追求吧,当然,它可以很具体,象《孔雀》中姐姐要当伞兵哥哥要娶媳妇,也可以很模糊,象《活着》中的葛优、还有阿甘,说不出一二三四,但却满目疮痍或快乐筋道的“活着”。
  想法的传达,可以是当头棒喝,也可以是潜移默化,好电影,就能做到不管它的想法明朗与否,最终会让你感同身受。如看一些不错的美式大片,最后当该拯救的拯救了,该审判的审判了,你会长长的舒口气,不知觉间也完成了两百分钟的“想法”,浑身舒坦。再如,看《霸王别姬》《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当曲终人散字幕缓缓爬上银幕,你也会盈着泪懂了蝶衣的一生,也会嗒然若失在泳池里,感觉被满捧的青春噎得窒息,也会……
  好了好了,说回我们的《青红》,父亲是整部影片中最有想法的一个,从头到尾“回上海!”,他是个完全符号化的“概念人物”。可能有相当一批观众在回上海问题上困惑——老外都不大理解,而当年的城市知青则共鸣异常。这是父亲这个人物存在的最大意义,也是片末字幕“献给三线父辈”之所以点睛所在。然而,这个父亲,让我觉得缺失,因为他——没有父性。
  呵呵,肯定有人会辩解说他的严厉云云。但是,我想引句海明威的话:不存在典型,典型是说谎。这个被认为是《青红》中塑造最成功的人物,原来只是王小帅为了“献给三线父辈”而说的一个执著暴躁的谎。
  而我们的青红呢?她的脑袋瓜子里是什么?爱情嘛?看不出来。热爱贵州吗?没有眼神流露。她太木太木了,不是性格问题,就算一个多么沉默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都会有本性流露,可青红实在是让我看不出她的任何想法、任何追求啊!
  十九岁的小根,匆匆几个镜头,是个被利用的角色,他的任务是告知观众这个故事最后是悲情的。他是青红可有可无的所谓男友,是父亲的眼中钉,是全家返城的威胁者,关于他的镜头最后他倾情奉献了一个青涩的强奸,勉强完成了他在片中的人物价值。
  惜哉片中那些年轻的十九岁们!那些三线的后代们,虽然广播体操在做,虽然蜂窝煤在打,虽然迪斯科在跳,可是,我,仍然,不懂你们的——想法。

  3、十九岁时你有没有……过?关于性和强奸。
  其实整部片中,最失败最搞笑的就是强奸那段,可能编剧导演也觉得对二人情感的背景几乎是交了个白卷,所以来了个“你忘了我们在这里的誓言了吗”的对话。为了增大强奸的可信性,还让小根顺便说了句“我喝酒了”。本来应该很美好的爱与性,被这样很别扭的绑上了,这个强奸,更象是对观众的施暴,甚至可以说是小帅导演对自己逞论的“十九岁的爱情”的施暴。不论他怎样赘述父亲的“返沪情结”和对“保住女儿贞操”的执迷,用以渲染贞操的危如累卵;也不管他为了营造那个时代“青春仪式”的荒凉与畸形,如何在片末“严打”的喧嚣中把小根的青春用“强奸犯”枪毙掉……这个强奸都是太过生硬了。
  我们不妨这样想:编剧导演从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就打算要强奸掉青红,所以让父亲忠心耿耿以女儿贞操的捍卫者身份出现。这样,青红和小根之间有没有爱情,有过什么誓言并不重要了,没有小根,也会有小枝、小叶,他们会以任何一种模糊的面孔以任何一种不管成立与否的理由,在返回上海前把青红强奸掉。如此一来,小帅爽了,外国评委乐了,而我,犹如被逼着看了一个使用器械的A片,如噎在喉,骂也不是,扁也不爽。

  另、既然说了“小帅镜下无灵魂”,就再说说《单车》,小贵,一个字“轴”,小坚,一个字“阴”,周迅扮的小保姆,就是一个“呆”,同样是高圆圆扮演的女同学,仍是一幅看不出爱恨情仇的冷样子。圆圆啊圆圆,五年过去了,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这一张已初见憔悴的“清纯”脸蛋,怎么表演的还是这种“一青二白”的角色呢,无限同情中……

  二、好好的故事就这样糟践了
  凭心而论,《青红》本应是个好故事,头尾完整,有冲突有场景,人物数目多少适中,性格也不那么平均。。。如果是我讲这个故事,主线会是这样:
  少女青红热爱自己出生的故乡,和当地青年小根恋爱,两人的爱情成了父亲执著半生的返城梦最大的威胁。虽然父亲百般阻挠,但是这对恋人在小珍的帮助下,仍执著的爱着。随着父亲的不断努力,回上海的日期日渐临近,两人终于在最初盟誓的地方完成了青春的仪式,相约永生不忘。而恼羞成怒的父亲不顾女儿的苦苦哀求,把小根以强奸罪告了,青红自杀未果,最后,带着腕上的伤,带着心里永远的疼痛,在小根被枪决的早上,离开了这片她出生、成长、奉献贞操、埋葬爱情的地方——。

  三、讲故事的深与浅
  其实写完上面的故事构思,我又不太想阐释原来计划要写的“讲故事的深浅”问题了。一个故事琢磨透了,远近深浅自然就出来了。反之,就会怎么看怎么别扭。还是举例说明吧!
  例:说深了的地方——父亲执著要回上海,这块用的笔墨太多了,其实他不必要每个镜头都是大喊大叫,“回上海”挂在嘴上,只要在开头和几个冲突镜头中表露出来就够了。还有,小珍和吕军的事说的太多太深了,小珍应更多作为青红的朋友而存在,她和吕军的事给几个结论性对白就够,足以营造青春的叛逆味了。。
  说浅了的地方——哈哈,那还用说嘛?当然是青红和小根的感情了。浅到苍白,浅到难以成立。

  四、第六代,你们将往哪里去?
  看完大器晚成的顾长卫《孔雀》,看贾樟柯《世界》,再看《青红》,,,至此,稍微有点较真儿的观影者,都会如我般不得不停下来,把六代作为一个不断浮出的集群,再集体审视一番:
  贾樟柯,从故乡三部曲到《世界》,选择了农村包围城市。
  张元,从崔健的MTV、《北京杂种》、《东宫西宫》,到《我爱你》《绿茶》,选择了“被主流诏安”。
  张扬,从《爱情嘛辣烫》到《洗澡》《昨天》,仍在主流外摸索自己的风格。
  霍建起:《那山那人那狗》太美了,《暖》则面孔太平,他能走老谋子的路子吗?
  陆川:《寻枪》和《可可西里》都很特别,但,总觉得陆川是个没长性的人,风格太飘~~看他下一部了。
  娄烨:不用说了吧,《紫蝴蝶》巨差,让人感觉《苏州河》是“碰上了”。
  王小帅:《青红》毁了《单车》,在盲目的自信和渐少的热情中离我们越来越远。
  ……

  六代,难道只能用利用布景师、道具师的手再塑你们所能驾驭的那个年代?往前或者往后再走一步,就这么难?别着急慢慢讲透一个故事或拍活一个人,就这么沉不下心?。。。需要天才?还是沉敛?要国外拿奖?还是浮出水面?。。。此刻我才发现自己是如此钟爱陈凯歌对人性的挖掘、热爱张艺谋的视听世界、爱田壮壮,爱姜文……
  弱弱的问一声,六代,在慢些走、稳些走之前,你们想好了没有,要去向何方?

3 ) 青红,一个时代年轻人的名字

更多内容请关注个人订阅号楷威映画记(kaiweimovie)

随着三声象征意义的枪响,青红一家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贵州,去了他们来时的地方——上海,而一些无法挽回的故事也将永远留给了贵州。 这可能是王小帅酝酿了很久的片子,就像贾樟柯的《站台》,是在拍《小武》的时候就准备好的故事,不知道王小帅会在内心里准备多久。对于习惯了文艺片的人来说,《青红》应该不算是最悲伤的电影。但对于没有习惯这样的故事的人们会觉得影片有些压抑。我曾让父母看了这部电影,他们都是52年生人,快70岁的人了。母亲一直说影片基本上是很暗的灯光,故事也这么伤感,她坦言不爱看这样的影片。可能他们更愿意在此时看《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样轻松的影片(此文写于2005年,“热豆腐”正是那时候上映),可是,我们生活中却没有那么多的轻松,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无比沉重。 王小帅在这部影片里,的确是比以往更残酷了一些。和青红一样的几个年轻人命运都不是很好。青红被小根强暴,企图自杀未遂;小根被警察带走(其实小根究竟死没死,也说不太清,因为在说完“房洪根 强奸犯”之后,就听到汽车的鸣笛,不知道是说了执行死刑,还是没说);小珍和吕军私奔又回来了。不管是像青红父亲这样严酷而封闭的管教,还是像小珍家里那样的放任,孩子的命运都没有走得太好。小根的身上可能没有太多王小帅的影子,而青红的身上也许正有着王小帅的偏执与反抗,青红的弟弟也有带有着创作者的观察视角,父亲和姐姐这两代人的故事和伤痛都看在小孩子的眼里。 当然,这不是一部完全描写年轻人的影片,父母那一代人的遭遇也是影响年轻人的关键因素。而青红的父亲又是一个典型的极端教育方式的代表,也是历史原因受到打击最大的人。处在那个时代的人,命运往往和当时中国大的时代和政治背景联系紧密。当个人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仍然发现自己是在艰难地挣扎,于是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的孩子身上。青红的大部分的记忆都是在贵州,而上海的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不像父母还有清晰的来时路。而父亲和周围一样背景的叔叔们一直再探讨回上海的事情,也让青红的背景处在两个矛盾中。一方面,她始终觉得贵州这个地方才是自己的家,还因为,这里有她的爱情,虽然她一直都不敢和小根有太多的接触。另一方面,她周围的声音一直是提醒她要回到上海去。也就是在要回去的时候,小根强奸了她,让本来还未完全决定离开的计划,成了这一家人不得不选择的道路——回上海,把痛苦遗忘在这里。 单单表现青红和小根这一对恋人,也许不能更说明问题,于是小珍和吕军的恋情也成了另外一个和青红一样的个案,或是另一个关于那个时代青春的注脚。吕军带着墨镜梳着背头的样子,让人联想起“猫王”的形象。很明显,他是个四处游荡,被社会理解为“混混”和“小流氓”的那种人。这种人往往是被唾弃,尤其是旁观者,特别是他们父母那一代人。而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的事情,吕军这样性格和社会状态的形成,与整个家庭和历史的环境是分不开的,他也有自己的感情世界。他也会在冲动时把貌不惊人的当地女孩“搞得肚子大起来”,这也成了他最严重的不可逃脱的罪责。和小珍的爱情才是他想要得到的。父亲逼迫他和那个当地的姑娘结婚,在酒席上,父辈们唱着他们熟悉的歌曲,一直唱到很晚,而在远处望着他们的吕军,却流着痛苦的泪水。 小根的角色其实一直都很隐蔽,在影片中没有多少语言,只有默默等待和吹口琴的行为来表现他对青红的爱意。就连买的红皮鞋也是偷偷放到青红的书箱里。两次说话(除去开头去鞋店的几句话),一次是青红的父亲在澡堂里和他“语重心长”地谈话,再就是影片快要结束时,夜晚和青红的会面,他把积蓄已久的话都说了出来。那双被青红父亲扔出去的红皮鞋也被他捡回来,拿在自己的手中了,说明一切都那样的与他背道而驰,都回到最初的状态。 青红一直是默默反抗着父亲的责骂,这一点小珍最清楚,她就说青红是那种嘴上不说,其实心里特别想做什么的那种。父亲越是逼迫,她越是要到外面去,即使冒着回来被训斥的下场。影片中没有什么女儿对父亲的大声回击,只听见父亲在那里吼叫,而青红只是静静地坐着,没有什么应答。当父亲把青红关在家里,不让她去实习的时候,她就绝食,仍然是无声的抵抗。父亲总是认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有效的,但他没有想到,最后他会很愤怒地想去杀掉小根,或者是站在雨中,无奈地看着自己企图自杀的女儿被人们拉走送往医院,儿子站在门口呆呆地望着父亲在雨中茫然的神态。 王小帅近来的两个片子都是一个人来代表一类人或是一个时代的人。《二弟》反映了偷渡客的辛酸经历和不同寻常的人类困境,而到了《青红》,则在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人身上实现一个创作者对一个时代的表达。不知道这之后的王小帅怎样把握他的创作,毕竟,在《青红》里,他已经对自己曾经经历的时代有一个并不简单的呈现。 2005-7-17 2005年初稿,2019年6月略作修改。

4 )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

在我小的时候,总以为父母之间是没有爱情的,他们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吵架,用最恶毒的语言互相诋毁,声泪俱下的陈述当年做了一个多么愚蠢的决定。那时候的我,以为爱情和婚姻应该是每天都像沉浸在蜜罐里,于是暗暗发誓要找个十分相爱的人结婚。


很多年后,一次史无前例家庭战争爆发,三个人都身心疲惫,我哭着问父母,既然你们不相爱,为什么要结婚?父母突然抬起头,一脸震惊,接着眼睛透过我看到很远的地方,轻轻的说,谁说我们没有爱情?那张被岁月摧残得沧桑的脸闪烁起柔和的光来。


我的父母和青红一样也在19岁邂逅了自己的爱情,那时候的父亲在大学里读书,母亲还是个乡下妹。父亲一张意气风发的脸,母亲像百合一样清丽动人。他们在17岁就有缘匆匆见过一面,爱情的芽可能在那时候就萌发了。母亲这样描述19岁的偶遇,我在路上走,远远的看到一个骑单车的小伙子,觉得那么熟悉,越来越近,父亲那张英俊的脸就越来越清晰,刹那间就像被什么击中了。他们彼此相望,用了一个世纪的时光。父亲说,你要去哪里,我载你吧?这样轻轻一句,母亲就跳上了单车后座。这样的桥段像偶像剧一样浪漫的一塌糊涂。


在那个年代,他们也应该和青红一样,穿喇叭裤是最时尚的事,女生要扎两个麻花辫和穿碎花衬衣,想要一双红色的高跟鞋,男生的头发要梳的很光,有一辆自行车便相当拉风。父亲为了追求母亲也像小根一样,骑车从城里赶到母亲家楼下,为她吹口琴;也曾经因为嫉妒和母亲玩的好的男生,偷偷的用针扎人家的自行车轮胎。所有爱情里面冲动幼稚疯狂的事他们都做过。


父母用平淡的语调述说完这些年轻的过往,突然间就哭了起来。爱情太美好,婚姻太残酷;青红太美好,现实太残酷。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过,贵州才是她的家,而父亲的教导却是终究要回上海去,哪里才是家?青红迷茫找不到根。小根对青红的爱充满了自卑和不安全感,这样的爱情没有结果让人孤单无助,他想要找一个点来确定他们之间的爱,却用了最极端最无耻的方式。


谁说我们没有爱情?谁的爱情不是爱着,伤害着,再纠缠的爱着,再用力的伤害着……


5 ) 含剧透 I 当社会认可男人99%拒绝处女、堕胎女的权力时,生活会是怎样的【警惕“认可理解歧视”】

父母成长的年代,有很多青红,很多“青红式父母”

在那个女人失去处女膜、堕过胎就99%在婚恋市场被歧视的年代,做父亲的就得严防死守着女儿发生性行为。否则女儿和男人发生性行为/怀孕只有结婚和“被歧视”两条路可以选。这两条路都不是什么好路,推推搡搡的把女人往结婚上面推。

看着看着就很同情“青红们”,想起了下乡的女性亲戚,如果她们下乡的时候社会观念像现在一样,即使情窦初开了,发生性行为了,也不用为此被社会舆论裹挟着18-9岁就结婚了。没有异样的眼光,她们可以随父母回城时回城,有另一种人生了。

警惕“认可男人有拒绝处女、终止妊娠女的自由”,男人没有权力、理由歧视。

6 ) 《青红》:80年代人的反抗精神

中国的第六代导演较之之前的前五代导演有着很强烈的反叛精神,他们争取着在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发言权。第六代的旗手之一的张元以《北京杂种》作为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年轻人的反叛的代表,而另一位第六代代表人物,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导演王小帅却以《青红》这个发生在80年代的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在中国快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迷茫,和对压抑生活的反抗。

之所以写这部影片的感想,因为从个人喜好来讲,自己特别关注中国在社会建设时期被压抑并对我们今天高速发展的中国做出突出贡献的那一代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的年华留在了中国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在那个纯朴时代,结合以这样的故事,人性与政策之间的冲突,默默地承受与内心的反抗的冲突,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与震撼。这之中不乏那代人对知识渴望的《高考1977》(导演:江海洋)、下乡知青的人性的摧残的《天浴》(导演:陈冲)、娄烨遭禁的影片《颐和园》等,当然也包括王小帅的这部《青红》。

这也是我所看的王小帅自《十七岁的单车》《冬春的日子》《左右》的第四部影片,我喜欢王小帅导演永远将眼光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变化,着眼于这些变化随之带来的一些矛盾冲突。正如他在上海电影节上的“发飙”,中国这样的电影人确实不多,在“河蟹”的大背景下,很多有“想法”的影片都得到了诸如娄烨那样的下场,然而这不得不说是中国电影的悲哀吧,至少是对电影艺术的发展没太多益处的。

60年代大城市家庭响应国家的号召,到“三线”建设,开荒建厂,而远离家乡的他们却有着有朝一日重回家乡的愿望,影片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影片自始至终贯穿着这种渴望的反叛的精神,通过造型语言的表达,结合叙事,完成了一部非常不错的作品。

叙事
影片开始处通过文字将时空定格在60年代的大背景下,而用传统的顺序的叙事顺序,展现故事。故事发生在偏远的地区,一帮来自上海“大城市”的昔日的年轻人,几个家庭在那个社会背景下的冲突。

影片通过平行对照将社会背景下的两代人的经历贯穿起来。青红一家,父母因当年没有听父母的话来到这里,而今又很难再回上海,与当前认识到过去的错误,而现在对女儿的管教变本加厉的严格教育之间的冲突对比。在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这样做的原因和决心,并可以看到正如父母没有听当时长辈的话的现在得到的结果。另外,青红与好友小珍的对照,青红家庭严加管教,而小珍的生活自由,但却最终感情的不了了之的对比。

人物关系上,编导的将父亲设置成大环境下的工厂工人,母亲是医院的医生,在父亲找母亲开假条的那场戏进行了贯穿,加剧了剧情的戏剧的冲突。

摄影
本片的运镜多采用固定镜头,在镜头人物的转换上,也多采用快速的分切镜头。即便是运动,摄影机也是以极慢速的推轨镜头来表现,保证一种沉静,给人一种冷静观摩,引人思考。如,青红和小珍放学后青红不愿回家滞留教室、青红一家人吃饭两场戏等。在镜头的调度上,影片还多采用室内的远观镜头,导演经常在室内,演员的表演区在里屋,而摄影机常置于外屋,静观内屋发生的一切。如:青红因和男友交往而被父亲责骂的两场戏,青红不吃饭生病那场戏,及室外小珍和吕军私奔后爆发的顾家与吕家的争吵,也是采取的远观镜头。这样给人一种纪实的风格,镜头如同一个局外人目睹眼前发生的一切,记录现实的作用,给人以真实感。并最终引发人思考。

美术
影片因为属于纪实题材,所以就是采用的原色调,后期没做调整。
场景上,环境上展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器物和环境,青红屋内,门口的镜子、体型较大的录音机、脚踏缝纫机、桌子上的毛泽东像,色调偏灰,整个风格简单朴素。青红的房间空间狭小,也暗喻了其在社会大背景下人性的压抑。

服装上,青红多着色一件深红色的呢子大衣,发型也是一直的直发,和其对父母严加管教下的言听计从的性格相呼应;而其同学小珍,喜欢接触新事物,跳舞等,并后与吕军私奔,她的服装也多采用浅色调的粉红,发型也一直是卷发。只是在其私奔回来后服装颜色更趋稳定,发型也变得卷的更弱。这一切都是美术造型参与叙事。

音乐
影片音乐上也体现了时代的特色,喜宴上唱的《革命永远是年轻》,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也充分体现了这批由大城市响应国家号召到“三线”地区参与建设的热情和其中透露出来的悲哀和无奈。另外音响上,影片也继承了一贯第六代的特点——广播的出现,这在章明《巫山云雨》及贾樟柯的电影都有体现。增强了影片的纪实性。影片多次出现李谷一的“我的生活充满阳光……”那首歌曲,也许是导演在告诉我们那些人性压抑的年代,人们虽然有些叛逆但仍然在寻找心中的阳光。

其他细节分析
本片在表达体制下,人们的无法选择的无奈,进行了大量的着墨。
影片开始的时候青红做的广播体操,那种呆板没有活力的运动,可以视为是影片的伏笔,是旧体制的暗喻,而这正是导演所要去打破的。影片之后切入另一个角色,青红的男朋友小根,这个世代扎根于农村的年轻人,也一直压抑在这样的体制之下,他在工厂一个个通过机器重复的做着零件,同样也受着这样大环境的压抑,却无法选择。

影片小根等待青红的气象站在片中出现过多次,其中在一次他等待青红中的一个空镜,拍了气象站的不怎么动的风向标,这也表达在小根在等待青红或者说是青红父亲对他的态度,也是在等待“风向”。然而风向标却不仅仅是小根的等待,青红父亲等上海来的工人一样在等待,他们一直期待着能有一天能回上海,也正如他们所说,我们这一代就这样了,不能再耽误孩子了……

另外,影片的另外两个镜头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父亲不让青红去实习,青红在家,镜头透过栏杆外拍坐在窗前屋内的青红,通过画面的分割,表达了也暗喻了青红内心的压抑与挣扎。其二是青红一家人吃饭那场戏,父亲正在跟全家说他终于做出离开这里回上海的决定,镜头缓慢的摇过屋内的每一个人,然后定在了前景的已经烧开的水壶上,这个场景和父亲的态度及内心的情感不谋而合。

反叛精神
影片中的反叛精神一直贯穿影片始终,从如上文所说的青红做广播体操,小根用机器做零件……电影中的每个人都在做着反叛,青红不顾家长的反对与小根交往;小根一直到最后也不理解为什么大城市上海来的就不能跟自己农村的结婚;小珍与不是大环境下精神导向的吕军交往并私奔的反叛;青红父亲与其上海来的工友对当前环境的反叛,急切离开这里的心情……然而这都是在中国特殊体制下的人们的众生相,人们想要有自己的生活一样,正如李谷一那首歌中唱的“我们的生活吧充满阳光”,对新生活的渴望吧。


叛的精神要求体现中国的变化,和人民对于新体制出台的期待和期盼。我想到了贾樟柯在《小贾回家》中说过的,“我只想把中国当前的样子记录下来,拍真正的中国”,我很有感触,王小帅的影片何尝不是呢?体制化审批制度给中国电影的发展考上了沉重的枷锁,我们期待社会的和谐,但我们也要正视那些问题,电影不仅仅是主旋律的歌颂,更需要我们去发现,发现体会那些中国人内心细微之处的思想与情感。

7 ) 青红观后

一直没看《青红》,因为我怕艺术片。但是,我又非常喜欢高圆圆。所以心里很矛盾,又无法解决,于是每天洗了就睡。今天接到通知,从明天起我调入“保先办”半年。下班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径直走进碟店,买了《青红》就走。顺路,我还买了一瓶酒。

电影开始,我的酒就没有停过。我没有办法停止,必须不断地喝。抽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手在剧烈地抖。这是我最不愉快的观影经历,整个过程与其说是欣赏,倒不如说是磨难,极为痛苦的磨难。

因为昔日的噩梦又回来了。

影片用破败深邃的道路引领,越过山坡上的菜畦,把我带回了八十年代初。中国有无数我这样的孩子,因为父母下放,因为父母建设三线,因为父母修筑秘密军事基地,离开了大城市,在山沟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生活。那个时代里的一切都冰冷、粗糙、劣质而且伴随着剧烈的伤害。

我的一位女同事给我说了她童年在三线企业的事情,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父亲教她缝纫,希望她有一门日后谋生的手艺。因此,她经常被她父亲打到跪在地上无法站起来。我今年三十岁了,自己独居,有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当看到《青红》里“父亲”的咆哮时,我在沙发上浑身发抖,恐惧得无法自已。

我曾经被如同一条狗一样暴殴过,只因为那时的家长无路可去,也没有太多娱乐活动。

从今天的眼光看,很难理解一个正常人怎么能够忍受那样一个乏味、压抑、粗暴的时代。正如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明清的木质枕头和硬木太师椅。但是,我们真的是从那么一个时代里走过来,并且满意于今天的空调和席梦思的柔软舒适。

好像今天躺在我的沙发上,生活就一直如此似的。我并不是不知道,只是我不愿意去那么想。至多,我在心里下重誓,等我有了孩子会给他/她最好的教育,并且终生不碰他/她一指头。但是,《青红》又把我拉了回去,迫使我去面对那些我早以为自己忘记了的事情。

2003年,广州珠江边,我和一个叫乔治的人在喝酒。不知道为了什么,谈到了各自的童年,谈到了各自早年在各种山沟里的流浪。饭店豪华安适,我们却同时觉得全身发冷,最后说不出话来,碰杯的时候泪光闪闪。

我们本不该过那样的生活的,生活从来也不应该是如此艰辛的一件事。你不必离开你的北京,他不必离开他的上海,我不必离开我的昆明。我们应该在睡前喝一杯牛奶,而不是眼泪,同时吞下麻得发苦的绝望、屈辱、伤痛。

有人说高圆圆在戏里演得不好,我不那么看。她是那么的美,盛开在如此灰暗的背景之下,仿佛在等待着摧残和毁灭。事实也是如此,一如我们纯真美好的童年。这片子只需要她的美丽安祥,只需要她的柔弱无助。于是,我们能想起那些插翅难飞,那些苦海无涯。

《青红》不受欢迎我并不奇怪,因为我看了都很难受,更何况我们本身就是如此善于遗忘苦难。

短评

依旧聚焦时代悲歌中的小人物心酸,结局一如既往的忧伤。故事如果以小弟的视角展开也许会很有趣。事实证明年轻气盛时做的很多与父母背道而驰的决定大多是错的。在那个穿喇叭裤,留鬓角都是风潮的年代,学校反倒是有远见卓识的。秦昊虽然出场短暂,但如有神助,让人印象深刻。

6分钟前
  • Se7en丶小七
  • 推荐

慢慢的我就越来越理解父母了 在这个已经不那么叛逆的年龄看这部片子很值得。有好多感慨 总结两句话就是 要听父母的话有时候有分歧就慢慢斟酌 & 很多男人都是道貌岸然的。

7分钟前
  • 不说
  • 推荐

爱情在一个强权的时代是狗娘

10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从平淡中要咂摸出人生的滋味 年轻还是做不到啊

12分钟前
  • 还行

1、看青红的爸管这么严一般就猜到后面会发生啥事儿了。2、高圆圆演学生本身就是失效的,她是我见过唯一一位再年轻也没有学生气的女演员。3、李滨总算把单车里未竟的犯罪故事给演完整了,憋坏了。4、青红他爸是那种我最讨厌的爸,在家沙文主义,在外无能为力。自己走的错误人生非要子女来埋单。

14分钟前
  • 昆汀的影子
  • 还行

此片的亮点在长镜头的调度和最后的声音蒙太奇,当广播念死刑犯的时候,正轮到小根的时候,声音被车的引擎声盖掉,使观众对小根还有一丝希望,但最后的一个大远景,青红回上海的车行走在贵州乡间的小路上时,大大的远景配上响亮的三声枪响,构成了特殊的艺术效果,最后的枪声无疑是此片的亮点。

18分钟前
  • 逝去的爱
  • 推荐

冲着高圆圆想看。这片告诉我们:1.约会强奸通常是强奸案中比较高发的;2.挨了强奸要及时报案,惩罚犯罪分子人人有责;3.时代不同,新潮的傻逼青年们都抽烟喝酒一个逼德行;4.教育子女要讲方法,要怀柔。PS:李滨这个演员每个片一个表情,演技太差;迪斯科青年秦昊以后演了春风沉醉的夜晚

23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一般 觉得这个题材应该是表面平淡但是内在很震撼你的那种 但是这个表现的还不够 音乐用的也不好

26分钟前
  • 嘉沐難再續.K
  • 还行

王小帅讲不完的三线故事,那就是青春的烙印。一个故事讲了很多遍的话,那最初讲的时候就是最深情的时候。一代人被压制的青春,时代与父权轮番上阵,个个遍体鳞伤。

28分钟前
  • 津五渡
  • 推荐

执意要逃离小山沟的父亲和满意于现状的女儿开始了大战。里面的那段口琴是汤尼作曲的《南海姑娘》,那段露天电影的片段是一部叫《阿西门的街》的日本片。《南海姑娘》在岩井俊二的《燕尾蝶》中被小林武史改编得气势恢宏,根本就让人想不到。相当令人惊讶。

2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推荐

7/10。片子讲的是个人意志与某种权威发生抵触,父母那辈的满腔热血变成被历史绑架,他们来这里只是混日子总有一天要逃,不想孩子和这里人接触而要带她过新生活。用物品指代(红高跟鞋)来勾勒男女主角的遭遇,然则主线是塌的,剪喇叭裤、破坏舞会、写信私奔、家长开会聊离厂等乱七八糟的事撑不起内核。

30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就像青红这个矛盾的名字,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矛盾.时代的矛盾,家庭的矛盾,爱的矛盾.爱情在这种环境下只会有个悲惨的结局.P.S.这片子尺度这么小恐怕是因为高圆圆演的吧...

33分钟前
  • Printf("紅")
  • 还行

青红是个历史的符号,在她身上发生的事情曾经在中国的那一代人很多人发生过。他们的父辈曾经为了信仰背井离乡远离城市来到乡村。很多年以后,热情渐渐冷却,现实无情的打击着这些曾经的热血少年,于是思乡的情绪蔓延起来。青红这个女孩与小根的青涩爱怜,与这个大时代格格不入,他们之间的障碍不仅仅是青红的父亲,而是上海到贵州的距离。小根的爆发以伤害青红为价,得不到我便要毁了你,充满自卑感,这便是他这个人物的可怜之处。而青红不只一次的说,贵州便是她的家,父亲却在灌输着她不是这里的人,她茫然无助,找不到自己的根。

37分钟前
  • 眼角的花朵
  • 推荐

王小帅的问题在于,他从来握着一个能八十分的题材和故事,可是最后却只能处理成六十分,欠缺的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家的灵气的问题。

42分钟前
  • 阿树
  • 还行

那个话说 我外公外婆就是从上海去支援大西北的三线职工 看的时候妈妈有很多感慨 妈妈说很真实...

44分钟前
  • ishine
  • 力荐

3.5 三线文革三部曲之一。从头到尾都用好读的隐喻(明喻?)书写,尤其家庭和政治的勾连部分。王小帅和娄烨差距太大了。

47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反正为了你好,不管青红皂白。中国式父母,中国式教育,中国式悲剧。

50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一般凡是涉及到文革,农村或上山下乡题材的片子我都有冲动给五星。。。。。。。。 = =

54分钟前
  • ZHANGWANHE
  • 推荐

很悲剧的故事,奉献青春却被时代和政策抛下的一代人,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却让他们更加迷茫。但整个故事似乎缺了非常重要的一环,那就是青红和小根的爱情,导致她的叛逆和父亲的暴怒都显得有点没来头。当然还可以多讲讲工厂改制改革开放初期的人下海等等细节。。。秦昊十分亮眼,简直中国约翰屈伏塔

55分钟前
  • 米粒
  • 还行

2.5 / 比《地久天长》好点,至少前一个多小时更朴素平实,也抓住了一些超离的恍惚时刻(但转瞬即逝)。不过整体依然过于王小帅了,观众除了被小帅式铁锁链剧本和强硬的演员表演牵着走还是看不到人物的内在。所以根本不能算情节剧,最多是无内容的情节剧流程展示。插入的方言就和各类时代元素拼贴一样强行说服着观众:“我拍的可是现实主义。”不过可以感觉到拍摄的心境和《地久天长》还是不太一样,这部还有些稚拙的热情,后者则几乎是在娴熟精密地操弄。

5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