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从《日瓦戈医生》到《白俄伯爵夫人》
巧得很,先带丫头一起看了《白俄伯爵夫人》(The White Countess)。没经历过苦日子的女孩子,不能想象昔日沙俄时代荣华富贵的伯爵一家从十月革命后的苏联流亡到十里洋场的上海滩,何以顿时陷入食不果腹、寝无尺榻的绝境,必得依赖年轻的伯爵夫人强颜欢笑在鱼龙混杂的舞场挣几个琐碎银两才能过活。
如何跟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解释呢?没有经历过贫穷年代,甚至在课本上也少有接触近代史的90后,眼看就要进入成年。蜜罐子里泡大的他们,想当然以为生活将按原样保持下去,若果真有什么改变的话,总归会越来越好的,进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嘛。
只是生活之路有时候未必总是坦途。父母可以用最深最多的爱来帮助孩子,孩子可以用最大最多的努力来实现理想。那么,这理想看来并不难实现了,如果,如果够幸运,如果你恰巧生活在一个太平盛世,一个与动荡、战争、毁灭无关的年代。这样一想,又重温了一遍《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是不幸的,因为他的理想他的追求甚至他的爱好都与所处的巨变年代格格不入,即便聊以谋生的一技之长,在那个时代大潮中也使他失去的更多。他的不幸起初看来并不那么令人悲伤:幼年失去慈母的男孩,幸得母亲闺蜜收留,成为莫斯科富裕家庭的一分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成为悬壶救世的杏林新秀,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冬妮娅共结连理,诗意人生竟成令人艳羡的生活常态。那是1914年一战前,或者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
那个年代的日瓦戈是志得意满、青春飞扬、满怀理想的,为什么不呢?在他看来,美好的人生是需要表达的,用诗的方式。表达心灵的文字最易引起共鸣,甚至喜爱与崇拜,因为对美好的向往是人之常情。喜欢日瓦戈诗歌的,有很多年轻人,虽然这些年轻人并非个个都有看起来美好的、值得歌颂的生活。比如17岁的寡妇裁缝之女拉瑞,比如拉瑞的男友、激进的青年学生帕沙。几个互不认识的青年人,在当时唯一共同的连系是诗歌——日瓦戈的诗歌,并不知道日后大时代的浪潮会将几粒似乎永无交汇的细沙强行冲刷到一起,彼此都体无完肤、伤痕累累。
十月革命!划时代的十月革命!沙皇俄国变成了苏维埃共和国,俄罗斯变成苏联!正从一战对德鏖战的冰天雪地里撤退的俄军,就地后转成了苏维埃红军。队伍里有当初志愿加入卫国保家行列的随军医生日瓦戈,有当初满怀新仇(妻子被沙俄时代恶人凌辱)旧恨(组织游行时被沙俄骑警砍伤)报名参军的帕沙,有千里寻夫变成战地护士的拉瑞。
日瓦戈只想回家与妻儿团聚,只想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拉瑞只想找到丈夫一起回家与女儿团聚;帕沙不一样。对于帕沙,这是一雪旧耻、报仇雪恨的机会,为了这个目的,有什么不可以舍弃的?甚至名字。
可是改了名字的帕沙并不能完全摆脱过去。疯狂地接革命之名杀戮并不能释放他心底的仇恨。伟大的革命,因着一些狭隘之人的龌龊心理在偏离正轨的同时也失去了更多的人心。
6个月革命队伍中互相合作的医护关系在日瓦戈和拉瑞心底种上相互倾慕的种子,或许在日瓦戈还有一丝怜惜(在目睹几年前拉瑞被欺凌愤而枪击恶人后)、几分吸引(对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这样的爱以战友之间友谊的形式存在,直到双方分道扬镳各奔自己的家园。
还有家园吗?革命委员会带着13家房客以共产的名义住进昔日的大宅,主人家还要千恩万谢的,要知道只有这样才能改造剥削阶层的思想与生活方式。昔日金枝玉叶的冬妮娅卷起袖子开始操持家务,始终不忘给爱人、孩子、老父一个微笑时,总让我想起流亡到上海滩上的伯爵夫人索菲亚,女人的毅力与坚忍只有在逆境中才有完全展现的机会,虽然这样的机会几乎没有哪个女人去刻意寻求。
莫斯科呆不下去了。日瓦戈同父异母的兄弟早早走上革命道路,已然是莫斯科城里小有权力的警官。一直在暗处观察的哥哥对日瓦戈的诗歌也是喜欢的,只是限于身份不能表达。革命需要的是慷慨激越振奋精神的呐喊呼号,那些风花雪月鸳鸯蝴蝶的无病呻吟、小资情调,统统见鬼去吧。
血液里一定有什么支配着哥哥为日瓦戈一家弄来了出城的通行证和车票,三代四口扶老携幼开始向遥远的乡村避逃,心里是充满希望的:偏远小村里有昔日的度假屋,只要能容得下四口人与世无争地生活,别无所求。
旅途的辛苦与沿途目睹的惨景语言无法表述,与红军高官帕沙的不期而遇让日瓦戈深深担忧起拉瑞的命运。这一程的终点与拉瑞生活的地方并不遥远,两个互相牵挂的人是不是能重逢呢?
乡下一段桃花源般的日子虽然物质上贫瘠,但至少一家人可以相互厮守。窗外尽管冰天雪地,屋内却是其乐融融。再过几个月,日瓦戈和冬妮娅的第二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新的生命总会带来新的欢欣吧。屋外的黄水仙迎风摇摆,生活似乎一天比一天好起来。
在镇上的图书馆里,查询资料的日瓦戈与再次寻夫到此的拉瑞不期而遇。大概这就是宿命吧。有些人注定是要重逢的,哪怕经历再多的分手。好像有些受潮的火柴棒,第一次未必能点燃,但只要你坚持划下去,总有一次尽情的燃烧。
心和身在冬妮娅和拉瑞间游走煎熬,绝望的处境绝望的人们只有互相安慰才可以鼓起生活的勇气吧。这样并不公平,对任何一个爱你的、你爱的女人。日瓦戈在妻子和情人间必须做出抉择。好,就在这个下午让事情有个了断吧,让自己回到贤惠善良的妻子身边,和命运多舛的拉瑞分手吧。这个世界上,你不可能去爱所有爱你的人们,信不信由你。
天意弄人!一场道别让日瓦戈失去了不止两个女人,还有所有的家人。半路上被跟踪他很久的游击队劫持为随队医生的日瓦戈,连道别的机会都没有。两年的游击战中目睹了无数的死亡,牵挂的终是最爱的亲人。终于可以鼓起勇气逃跑了,千里冰封的荒原上,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男人向着家的方向用足印丈量大地,偶尔见到同样逃难的孤魂野鬼,为什么每个人看起来都好像他的冬妮娅、他的萨沙、他的岳丈啊……
终于走到镇上了,家人没有了,又逃回莫斯科了。拉瑞还在,一心守望着。从冬妮娅托拉瑞转来的信中,日瓦戈得知家人都逃亡到了巴黎,境遇和流亡到上海滩的伯爵一家大约相似。
山河破碎风飘絮,家人零落雨打萍。日瓦戈只有和拉瑞相依为命了。在这段日子里拉瑞是日瓦戈的缪斯,是日瓦戈一切灵感的源泉。厚厚的冰雪似乎挡阻了小屋外世界的一切,在白雪保护的水晶宫里,日瓦戈沉浸于爱与诗的美好……
雪终有融化的时候,蜗壳也有大难当头的噩运。当日瓦戈再一次不得不与拉瑞分手后,剩下的还有什么呢?带着一付疾病缠身的骨架,一个千疮百孔的心灵,日瓦戈回到莫斯科,在苏维埃哥哥的照顾下,回到医院工作。
即便昔日悬壶济世的他,也不曾料到街上一个酷似拉瑞的身影让自己枯死的心灵仍然激动不能自持,继而引发心肌梗死,缓缓倒卧在与拉瑞几步之遥的街头。他永远也不可能知道他与拉瑞有了一个女儿,虽然这女儿早早就失踪了;他也不可能知道他的那些曾经被喜欢、继而被蔑视、但最终又受到正视与欢迎的诗歌,在拉瑞与他哥哥努力下得以面世流传。
而他自己呢?像一粒滩上的砂石,经历了无数的冲刷、磨砺、践踏,被巨浪无声无息地吞噬。只有他曾经在欢笑时、痛苦时留下的一句句浅吟低唱,在风平浪静的夜里,伴着月亮,在一些亮灯的窗口回旋。有没有一个夜晚,这些诗行能找到他遗失的一粒粒珍珠,将它们一个个穿起来,带回他心灵安息的地方与他团圆?
2 ) 给三星仅仅因为精良的电影制作
如果在大学时代看到这部电影,我的反映也许同样是赞赏和感慨。但现在看这部电影,我的感觉完全不同。被评论为伟大的爱情的东西,只不过是出轨而已,自己原配夫人青梅竹马多年的感情、岳父母一家人将其养大的恩情、出身名门的夫人在财产被没收后仍然辛辛苦苦操持家务的劳苦,原来都抵挡不住激素分泌的威力,使得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男人可以义无反顾地抛弃家庭和自己的义务,他在决定离开拉拉回归家庭后却被游击队带走,似乎更像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日瓦戈医生,可以说是非常让人厌恶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人没有责任感,对自己的家庭可以弃如敝履。这种人徒有清高,却无能力保护自己,更无能力保护家人和爱人,如果不是靠他口中的无赖的帮助,他所做的只是眼睁睁看着拉拉被枪毙。如果不是有个当将军的兄弟,他恐怕早就饿死街头。在革命成功前,日瓦戈们对于人民的苦难只能同情,却无力帮助;在人民的革命成功以后,他们又哀叹革命对“人性的摧残”。因为人民对于他们永远是陌生的,他们是树,但根不在自己的土地上,所以在自己的土地上永远觉得无依无靠。
如果说有一种人比日瓦戈更可恶,那就是中国的日瓦戈。他们口中指点江山,似乎一切问题在他们手中都会迎刃而解,可是却毫无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他们只好把自己的无能归咎于体制问题,然后抬出“免煮柿油”这个新时代翻天印,似乎祭起翻天印就天下太平。却对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问题会使得任何优秀制度都被歪曲得不成样子的事实视而不见,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既不懂社会,也不懂文化,更不懂解决问题。之所以说中国的日瓦戈们比日瓦戈更可恶,是因为日瓦戈至少是单纯的,而中国的日瓦戈们则是卑鄙的,他们批判的体制只要抛出一块骨头,他们立刻就会蜂拥而上,吐舌摇尾。他们的批判,只不过是因为无法参与统治罢了。
电影本身的制作不错,所以评了三星,仅此而已。
3 ) 个人的呼唤
布尔什维克 ——从头到尾都是充满了暴力与欺骗。当你们在进行杀戮时,你们却虚伪的呼唤你们这么做是为了全人类,是要争取公平与自由。我要说你们真是一群臭不要脸的吸血鬼,一群冷血残暴,无知愚昧的魔鬼。俄国沙皇之所以失掉政权,是因为他们的军队都人心涣散,政府没有给够国家机器好处,导致沙俄的兵反而倒向了布尔什维克。(如今中共得出了这个教训,给国家机器特权和金钱收买,便可不管下层人民再苦再难,也能稳定政权。)人都是贪婪的,布尔什维克许诺给他们一个美好光明的未来,一个无限美好的梦。普通的支持者上当了,最终这些对美好生活有所向往的穷人,对现实感到不满想要改变现状的穷人,却要经历最严苛的剥削,压缩,变得连机器都不如。在当代,再没有比共产主义更独裁狂暴的政府了。共产主义,一个专门勾引贪婪者和不思进取者设计的,为妄想靠革命变成有钱人的穷人设下的一个天上掉馅饼的陷阱。人类是永远改不掉贪婪的坏毛病,成千上亿的人为此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代价,然而悲惨还在继续。难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错了吗?我不知道,或许真正的美好生活只能是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来获取。利用暴力,武力换取的永远不是自由。美好生活只能自己去挣,而不是靠一次革命变得人人平等,坐吃金山银山。穷人们的贪婪与异想天开,最终被布尔什维克利用。人们只是从沙俄的牛,变为共产的畜生。本质上没有区别,实际上待遇更糟。我看到一个人在坏体制下的悲惨遭遇,毁了他/她原本会美好的生命。
4 ) 山岗上的傻子
当听说个人生活 已经消失的时候
你是那么惊愕
俄罗斯的纯白的雪 皎洁的月光
喂养了你
还有动人的音乐 伟大的诗歌
当沙俄士兵屠杀手无寸铁的工人时
眼中饱含泪水 狼藉中救死扶伤是你
当布尔什维克党人处决沙皇的时候
震惊哀伤的又是你
不管世界流转 你总是站在高高的山岗上
有时人们会说 你是一个傻子
但是你知道
美好 善良 诚实 这些璀璨的宝石
它们的光芒 永远不会消失
不管激进 暴力 复仇与愤怒
如何伤害你和这个世界
5 ) 现实主义之诗
BBC:《日瓦戈医生》是那种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需要感受一次的影片。
我喜欢看电影。但是正像我喜欢旅游却没到过几个地方,喜欢看书却并没真正读过几本书,喜欢听音乐其实根本不懂音乐——喜欢电影,并没有正儿八经看过多少电影。
但是既然从头到尾地看过了一回,肯定要有所感悟,首先下个定论,在我看来,这绝对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
说道电影,放开一些真的没水平的不谈,只要认真看一遍,都是能够从中体会些东西的,都是可以宽容地放进好电影的大门的。然而《日瓦戈医生》有它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让它得以成为经典。但实际上,之前我并没有听说过这部电影,不管算不算我见识太少,将近四个小时的片长委实令我惊讶了一番。
这仿佛偶然得到的宝物一般令人欣喜。
因为我脑袋里边,那个装着看过的电影的袋子又充实了一些。
影片描述日瓦戈幼年时父母离异,母亲去世,跟随母亲的朋友一家生活成长。因母亲的早逝,他幼年时即开始感受人世的无常、人生的短暂,对自然和情感的细致敏感使他成为诗人。他与从小长大的唐雅结婚生子,因为富人的身份,在布尔什维克政权建立后被剥夺了财产,为了生计,不得不来到西伯利亚的小城生活,并因为医生的身分,被红军游击队强征入伍而与妻儿失散。他在莫斯科街头邂逅拉那,拉那是成衣店主的女儿,被科马罗夫斯基所坑害而在圣诞舞会上枪击科马罗夫斯基,再次被日瓦戈目睹。日瓦戈在一战前线医院与拉那共事7个月,互相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西伯利亚小城两人再次邂逅,并结下私情。从游击队逃出后,妻儿逃到了法国从此再未相见,日瓦戈与拉那同居。当年的革命青年已成为心硬如铁,没有同情心的残酷军人,并因权力斗争而被清洗。革命青年死后,被作出诱饵的拉那面临危险,日瓦戈只得让她与因对革命政权有利用价值而再成高官的科马罗夫斯基一道逃走。日瓦戈与拉那的女儿在战火中被其抛弃。日瓦戈因把所有的苦难埋在心中而得了严重的心脏病,在莫斯科街头再次邂逅拉那想追上前再相认时,心脏病发而倒毙街头革命雕像下。他的女儿嫁给了水库工程师,平凡而卑微的生活着。
本来就精彩而复杂的影片,加之超长的剧情,可观之处甚多,其实我仅看过一遍,因而看法未免肤浅,但我认为总体上打动我的,是这部片子的现实感。
如果你仅仅将这部影片解释为一部爱情片,相信你完全错了。
有人说艺术就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宣泄,根本不值得其他人思考,我们一思考,他们就笑了。有这么一段话:“昆廷.塔伦蒂诺有很多对其他电影的戏拟和模仿、反讽和混乱的交叉结构,人们把他的电影称为后现代。他说:伟大的艺术家总是要偷桥段,是偷,不是他妈的致敬。”我基本同意第一个逗号前的那句(艺术就是作者个人情感的宣泄),后面的统统不对。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世界观,表现得再隐晦,只要是值得欣赏的,能给人以启迪的都是好的,重要的不是作者本来想表达什么,而是我们能够从中理解什么,别企图追求什么最终解释。不管社会是怎样评论这部影片,我认为这是部彻底的现实主义史诗。
这种现实就像镜头中频频出现的雪原和白桦林,每一个细胞都在向人们传达着属于俄罗斯的现实感。现实感稳定的如俄罗斯的平原、山脉、白雪。而在这片稳定的大陆上,影片正是描绘了一幅不稳定的大背景,就是内战。在这里,别指望那些湛蓝色的大海和天空,鲜艳的花瓣和因春雨而浓郁的街巷。这里即便是夏日的花园,也是很单调的,阳光从灰白色的天空中照射下来,带来属于这个国家独有的温暖。里恩给人的感觉仿佛在尽全力地抹杀一切富有希望的元素。
影片的长镜头和音乐总能给我极大的冲击感,再盯住屏幕多一秒就会流泪。互联网上说大卫•里恩是一个古典主义者,他导演的《日瓦戈医生》也宏伟壮丽得如同一部古典主义戏剧。影片有长达六分钟的序曲,分场分幕,幕间休息还要加入幕间曲,幕间曲都是拿白桦林的油画做底子。大幕一次次开启,又一次次闭上,反复地入戏、出戏,合着影片中主人公的悲欢离合,又有庄严的调子,满浸了尘世的喜悦和哀伤,最后终能够超然其上,如同一次精神洗礼一般。这段描述我认为恰到了好处,尤其是序曲,相信这么一部超长而富有意味的影片,六分钟的序曲是与之相配的。
在瓦雷金诺村的小屋的日子恐怕是日瓦戈一生中最稳定得像一户正常家庭的岁月,这段日子里,春天和夏天的镜头也最多,冬天镜头也不对准暴风雪或莽原,而是窗户上漂亮的窗花。不知道这段日子日瓦戈写了多少诗,但可以想象,这段时期的诗是他生命中写的诗中没什么营养的部分——诗人正是这样,越是悲惨越是优产,诗人是朵用血浇灌的花。
在尤里亚金市图书馆与拉娜重逢后,日瓦戈频频跑去同拉娜幽会。一次他正要走,唐雅询问,他谎称去买橄榄油。唐雅想必有所察觉,拉着日瓦戈在花园里告诉他自己已有身孕。日瓦戈决定最后一次去找拉娜并与之分手。拉娜哭得很伤心,日瓦戈忍痛绝情离去。日瓦戈决心与妻子和她腹中小孩一心一意生活。颇具如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一般的讽刺,日瓦戈在回去的路上竟被游击队劫去,当了队医。不禁教人感喟,人生很多时候正是有这样的悲哀啊。
其实影片中如果仔细观察分析,处处是这样精心的设计,包括这样明显的和另外一些隐性的。
科马罗夫斯基是个配角,可是在影片中如阴魂不散。他就像很多影片中那个邪恶的人物,永远是冲突的负面一方的始源,是那个“坏蛋”。或者像很多人生命中的那个恶魔,永远纠缠着你,当然,这样说未免太浪漫化了,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太多。然而影片与其他电影所不同的是,坏人最后并没有得到像好莱坞的结局那样应有的惩罚,而是依然得势,继续为主人公制造悲剧。悲剧,悲剧,悲剧,不断的悲剧,最后以悲剧收场。
科马罗夫斯基在内战前是个律师,有权又有势;内战后本应成为革命的对象,而当他再次出现在镜头的时候,居然很低调很理所当然般地成为了革命阵营里的高官。不禁让人思考,人究竟应当怎样活,正义的诗人最终不得见恋人妻儿一面,罪恶的两面派借革命之机走得更高。或许大多数人认为科马罗夫斯基是畜生般的存在而日瓦戈是伟大的,可是对于他们自己呢,不知道谁活的更好。科马罗夫斯基更好吗?也不见得,谁知道他睡觉的时候会不会经常被噩梦所惊醒。
他在片中有段经典的台词:“世界上有两种男人——只有两种。那个年轻人是第一种。他高尚,他纯洁。好像整个世界都在仰视,实际上,这个世界对他根本不屑一顾。他是那种会带来苦恼的人,尤其会带给女人。你明白吗?还有一种人,并不高尚,也不纯洁,但是充满活力。现在,在你这个年龄会喜爱那种年轻人,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你来说,嫁给那个男孩绝对是一场灾难。因为世界上有两种女人,而你,据我所知,并不属于前者,你,我亲爱的,是一个荡妇。”
回忆里的故事的结局令人扼腕唏嘘不已,日瓦戈心脏病突发猝死在街头革命雕像下,拼命伸出手望着远去的拉那最终不得见面。这些看起来很艺术的情节,于属于主人公的现实则是实实在在的悲痛,可以对号入座将自己嵌入其中去体会。其实主人公死的很低调,这种死亡告诉人们世界的偶然性,不是伟大的人就有伟大的死法。
悲剧,悲剧,悲剧,不断的悲剧,最后以悲剧收场。
对于影片的意识形态和革命背景我不想作为侧重,不过依然是具有重要地位的。影片像人们传达了革命的现实性——革命基本上不是马列主义,而是掠夺和杀戮。
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映于1965年,其时苏联尚未解体,美苏正在暗中较劲,这部片子是否起到了意识形态上的攻击的作用不得而知,更何况以带有阶级色彩的眼光看待艺术家是大大的不敬。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影片无处不是在演俄罗斯,而其实基本没有俄罗斯什么事——导演到演员,台词,无一不是美利坚合众国公民。影片的水平毋庸置疑,不过美国人向来喜欢拿别人的东西来说事儿。最近又将斯巴达克斯先生搬上了他们的荧幕。
同样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原著小说《日瓦戈医生》的作者帕斯捷尔纳克因为这部在国外备受赞扬的小说而在国内饱受批评指责,最终不得不放弃了因《日》而获的诺贝尔文学奖金。这倒是令人不由自主地将他与他笔下的日瓦戈先生的命运划上了颇具隐喻色彩的约等号。
6 ) 《日瓦戈医生》: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剧
别睡,别睡,艺术家
不要对睡梦屈服
你是永恒的人质
你是时间的俘虏
这是鲍里斯·帕斯捷尔纳克的抒情诗《夜》的最后一节,从中我们可以品咂出这位诗人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以及正直顽强的风骨。正如英国哲学家伯林对他的高度评价:「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所谓白银时代的最后也是其中最伟大的一位代表。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很难再想出一位在天赋、活力、无可动摇的正直品性、道德勇气和坚定不移方面可与之相比的人。」当我们对原著作者有了少许认识后,再回头审视这部《日瓦戈医生》,或许才能真正体会里面的伟大之处。
帕斯捷尔纳克一生坎坷,由于出身和早年所受教育的影响,他以及他的作品往往同俄国十月革命后成长起来的工农兵作家们格格不入,因而在作协与作家圈子里始终遭受排挤冷遇,而对其打击最大的事件便是「诺贝尔文学奖风波」。1958年,帕斯捷尔纳克以小说《日瓦戈医生》而被瑞典文学院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然而这部小说的内容、阐述的思想、国际上的评论、以及当年寻求在苏联国内出版时的种种经历触怒了苏联领导人以及作协高层。他们利用强大的政治压力和社会舆论,甚至威胁恫吓迫使他作出拒绝领奖的声明,这些都使他的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于是,他成为了诺贝尔奖历史上唯一一个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却反而招致屈辱和灾难的作家。一年多后,在病魔和抑郁的侵袭下,满心悲凉的帕斯捷尔纳克在莫斯科郊外的寓所去世。
在某种程度上,《日瓦戈医生》几乎可以看作是作者的自传。主人公日瓦格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心地纯良、博学多才,既精通医术,也是个薄有名气的诗人。无奈时乖命蹇,经历了俄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年代,他的才华抱负与人生磨难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最终在孤独潦倒中因心脏病而猝死在莫斯科街头。日瓦格的诗人身份、对于种种问题的认识、人生的命运多舛都与帕斯捷尔纳克本人有着相似的地方。借着这一人物的悲剧一生,小说透露出那个时代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十月革命乃至之后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社会现象的迷茫与思索,更重要的是对于艺术、对于尊严的珍视和为之捍卫到底的决心。
要将这样的一部鸿篇巨制改编成电影,其难度是相当大的,导演大卫·里恩能把它浓缩在三个多小时的时长里已然殊为不易。以格局上来看,电影版的《日瓦戈医生》继承了原著史诗般的宏大厚重,这从长达六、七分钟的序曲,将影片分为上下两幕,幕间休息还要加入幕间曲就可以看出导演的精雕细琢和良苦用心。在视觉和听觉上的直观感受则愈加明显:四季变换、广袤无垠的荒原(特别是银装素裹的冬季)以及悠扬动听、百转千折的配乐(特别是主题曲《拉拉之歌》)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壮丽的自然环境、四季的循环更替,不但与人物命运的悲喜无常互为对比,还映衬出个人在时代洪流中的微不足道,而音乐更是起到了对情感推波助澜的作用,让人对主人公每一次的希望和悲伤倍觉感慨。
纠缠日瓦格一生,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主要有两个因素,亦是影片的两大主线,一个是爱情,一个是理想。曾看到部分影评诟病本片的爱情,认为这只是一个关于出轨的故事,而日瓦格不过是一个背叛妻子、背弃家庭、毫无责任感的男人。诚然,这样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却失之片面狭隘,忽略了时代背景和人物个性所带来的影响。许多爱情故事不能纯粹地就事论事,而应当置于影片的相关设定下再去评价。比如《泰坦尼克号》和《廊桥遗梦》,假如不去考虑前者中冰海沉船的灾难背景,或者后者中罗伯特与弗朗西斯卡的生活状态,那么这两则爱情故事也将沦为「红杏出墙」的俗套戏码。
日瓦格、冬妮娅、拉拉之间的三角关系也同样如此。虽然日瓦格与发妻冬妮娅两小无猜、感情深厚,而且冬妮娅对日瓦格在爱情之外还带着对诗人的三分崇敬。然而对日瓦格而言,一个温柔贤惠、持家有道的冬妮娅并不是真正的灵魂伴侣,并不能在艺术上给予他启发和灵感。相似的情形在作者身上也有体现,当帕斯捷尔纳克受到排挤、心灵干涸之时,他的妻子奈豪斯因为文化修养的差异而不能同他在精神上产生共鸣,所以才会在遇到伊文斯卡娅时立刻擦出了爱情的火花。而伊文斯卡娅也正是拉拉的原型,拉拉与日瓦格不单有共事情谊(在军队里担任医务工作),她出众的美貌、她强烈的个性都是日瓦格思如泉涌的灵感之源。当然,日瓦格对于妻子也并非毫无愧疚,若非下定决心想与拉拉彻底结束情人关系,日瓦格也不会被游击队抓去当军医,以致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
如果说「爱情」为日瓦格的坎坷命运增加了一些变数,那么「理想」就是决定性的根源所在。日瓦格历经了俄国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先后两次俄国革命、俄国内战、肃反运动等等,在让俄国战乱不断、满目疮痍的同时,这些事件也使俄国在政治、经济与文化领域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革。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变化,日瓦格自然而然地陷入了迷惘,而这也代表了当年广大俄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普遍反应。对于十月革命、对于布尔什维克,他们从同情到不解、再到憎恶,那些丧失道德、灭绝人性的行为终令他们感到绝望。
日瓦格一家被迫从莫斯科坐火车前往乌拉尔地区的一段是促使他认清现实的推动力,也是影片中极为精彩的一个段落。虽然在莫斯科,以他养父(兼岳父)家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迫害,然而在火车行进途中,日瓦格看到了更加触目惊心的场景,底层百姓饥寒交迫、无家可归,即便是红军本身也军纪涣散,宛如杀人不眨眼的恶魔。这对于纯真善良、尊重生命的日瓦格来说不啻为一种巨大的打击,最终令他作出了离群索居、用诗歌排遣胸臆的选择。日瓦格在爱情中犹豫徘徊,但为了理想却充满了勇气。尤其在受到科马洛夫斯基的威逼利诱时,他表现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可到底没能阻止拉拉被科马洛夫斯基夺走。或许这便是身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悲哀,作为自由主义者,能够坚持理想和原则;但作为知识分子,却手无寸铁,没有力量去保卫爱人和家人。
可惜的是,虽然原著小说是一部反思历史、控诉暴力、反映人性的杰作,但是在电影中,大卫·里恩对涉及历史和政治意识的部分进行了删减或简化处理,大大降低了作品在思想上的深刻性,因此有人批评影片「仅仅讲述了一段苍白的罗曼史,更像是一部以大时代为背景的爱情片」也情有可原了。不过瑕不掩瑜,抛开意识形态不谈,本片在叙事、摄影、配乐、表演等方面的艺术成就还是有目共睹的,足以伴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拉拉之歌》百世流芬。
影片末尾,日瓦戈的诗歌终于被政府批准发行,也吸引了许多读者去他的墓碑前瞻仰凭吊。正如帕斯捷尔纳克在「诺贝尔文学奖风波」中致作协主席团的信里写道的那样:「我并未期待你们会公正对待我。你们可以枪毙我,将我流放,你们什么事都干得出来。我预先宽恕你们。但你们用不着过于匆忙。这不会给你们带来幸福,也不会增添光彩。你们记住,几年后你们将不得不为我平反昭雪。在你们的实践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违背道德和人性的力量或许会一时得势,但历史终究会还「正义」一个清白。
♑
军事斗争结束的时候,政治斗争才正要开始。
渺小的我们
好看的
在对人性的表达与抒发上,在对苦难大众与平庸之辈上都不及小说华美与深刻。
北影节@五棵松。最爱和最心疼的是男主原配,大气美丽善解人意又能随遇而安,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爱情,没有走歪没有变质,兵荒马乱的时候是她仍然让一个家像个家,最后的那封信那么感人。可惜这样的女人却总是要失去他的男人,像某处台词说的“老天不保佑好人”。诗人不会为家里那个完美的妻子写诗。
拖了很久直到现在才看,大卫.里恩将重心对准那些大背景下人们的情感遭遇,而不是单纯的历史。其优美的主旋律《Lara's Theme》渗透在片中的每一场悲欢离合中。不得不说,罗德.斯泰格尔真是演技派,虽然戏份不多,他几乎每个角色都不重复但都游刃有余,尽管来翁内曾批评过他。
Lean和演员都不懂得俄罗斯
还可以的老电影,就是有点太长了
经典无可动摇——怕只有俄罗斯的长篇当得起史诗。怕也只有美国有这个胸怀拍人家的史诗长篇……重拾起当年读《日瓦戈医生》的那种大感动来……
本片根据Pasternak的同名小说改编,获1966年奥斯卡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等多项专业褒奖。
几乎哭了
其实也不是电影实在太差,而是与原著的相对距离太大。
虽然明白书和电影当时的极受欢迎都受了冷战思想影响,今天跳出来看也更清晰一些。但是大卫里恩拍的并不完全像是那种对时局变化的怨恨和不满,而是用大气的制作结合广阔无尽的俄国冬天描绘知识分子一生的沉浮,无奈却坚忍,也难怪在这种好莱坞大片里竟然男女主人公的感情不像是主角了…
华丽啊,上一次看这种一部电影讲完一生且有时代荡气回肠的电影,是《乱世佳人》吧。
17.4.15 第一场就是三个多小时的日瓦戈医生,因为以前看过,所以原以为一定会睡过去,没想到真的进到影院里,连眼睛也没眨一下。主题曲一响,眼泪唰一下流下来。这种对人物和时代的精准把控,几无来者。毫不夸张地说,这回在大银幕上看大卫里恩,留下了一辈子也忘不掉的震撼。
从原型批判的角度说,日瓦戈的母亲代表着孕育与保护,而至死都没有给日瓦戈留下任何触动的父亲则是政权和力量的象征。也就说,从一开始,就奠定了日瓦戈远离革命、政治而挽救他人生命、热爱诗歌、热爱妻子和精神之母Lara的感情基调。尽管此片长达197分钟,仍旧是缺失原著的终极关怀。电影非文学
时代裹挟下的个人史诗,在大卫里恩绝美的镜头下,悲寥壮阔;同时在第三方的叙述以及琴声中感受到温度。医生和诗人,两个纯粹的身份于一身,在战争铁蹄践踏下残喘而生,更映射出时代之苦。只是整个俄罗斯都说着流利的英文这件事实在太奇怪了...
好莱坞一厢情愿的改编。哎。
画面音乐很都美...故事摆在那里,不必多说
【北京电影节展映】三小时史诗巨作。银幕上那些乱世之中的婚外恋故事,总能让人感慨唏嘘。第三人称倒叙回忆角度,带出波澜壮阔的20世纪初俄国社会图景。作为世界毒瘤,communism革命比战争还可怕。看过《古拉格群岛》等书后,对苏供干下的那些伤天害理的暴行更理解,也看得更入戏,更有所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