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你还爱我吗
我是标准的电视迷,海岩的片子还不适合我的年纪的时候,我就看了个遍。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偷偷看老妈的永不瞑目,也不是全看了,就是他看到哪儿,我就接着往下看,久而久之,也拼凑了完整的故事。那时候还不能完全接受书里的赤裸情节,后来慢慢习惯了他讲故事的方式,也就在十岁的时候,对这个人讲的故事很着迷。这个故事,是我比较偏爱的。相比于永不瞑目和那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那一类的故事,这本和你的生命如此多情更符合我的口味,只有一个男人是你爱的,并且你坚定的否定了另一个选择,然后,你们同生共死。这个故事是共死的典型。我不想去讲小伟为什么会爱上吕月月,我只对最后的情节念念不忘。潘小伟没有杀她,他以前说过,自己爱的人背叛了自己的时候,会杀了她,但是最后也没有。多少年后,我还在想,我不知道这个问题还值不值得问,还是本身就很愚蠢,我真的想知道,你还爱她吗?是真的完全失望,不想再与她有任何纠葛,还是即使那么受伤,还是舍不得杀她,这样,她就永远不会忘记你了吧。
这个故事让我很久不能释怀,所以每一次到走不下去的时候,我都想问自己,真的不能继续了吗,真的不爱了吗,可是我也很难回答自己。后来,我明白了,如果给感情这种东西一个答案,是很困难的,不如自然一点,告诉自己,我爱过他。
2 ) 转自百度贴吧——怀念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送给幻想浪漫的男和女
回顾这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时,无意中翻看到这个帖子,写的深刻且到位,冒昧转来,恳请作者勿怪。大家一起分享。(文末已注明网址)
ps1 片中90年代的香港情歌真是好听,特地在网上找了曲名——一首郭富城的《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就是潘晓伟在舞厅唱的),还有学友哥的粤语歌《只有你不知道》(交小提琴时歌厅里的背景音乐),真是百听不厌。程琳的片尾曲也不错。
ps2 好喜欢刘汉强版的潘晓伟,好像他就是那个公子哥,真是经典不可逾越!唉,时运不齐吧,相对于陆毅的肖童,他就是没红啊?!不过塑造的影视剧形象真是让人过目不忘,也算值了!!老徐不够美,演技稍为生涩,不过总体还哦啦~
ps3 电视剧版真是大腕如云——濮存昕,姜武,傅彪,丁志诚,杜志国,现在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担纲主演,而且还是演技派的!——赵宝刚导演选角眼光可真真不是盖的,尤其是早期的几部剧!!!如今可真是一去不复返了,再难有这样的班底了……如果没被删减的话整部剧就是个深刻的经典;不过就算删减了,就情节和班底也可算作经典,只不过删了对人性的批判,稍微逊色了些罢了。
ps多了点,呵呵,不废话了,以下为转帖正文,奇文共赏析:
—————————————华丽丽的分割线———————————
高中的时候,从Leer那借来了她包了书皮的《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不管上课还是回家,不能罢手、没日没夜的看,任徐静蕾那张迎风回眸的笑脸在白色的书皮下掀动我的心跳。那时电视剧应该已经热过去了。所以,我对这个故事的认识,是起源在那些文字里。但是文字毕竟比影像来的虚幻和复杂。近十年过去了,这两天不知道中了什么邪,又翻出小说和视频看,当年心跳的感觉又重来了一遍。故事里好多当年没懂的事儿,这遍都懂了很多。
这个复杂的故事有很多“一句话交代情节”的版本。在我这一遍的阅读里,我用一句话描述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女人对组织和情人先后背叛的故事”。和海岩的很多小说一样,故事的女主角拥有让所有男人能一眼就爱上的外表、出众的聪明和不可攻破的神秘感,在意识形态造就的道德和使命感以及人性的自私与脆弱之间徘徊出亦正亦邪的神色。
在这场风花雪月的故事里,这个漂亮女人名叫“吕月月”,一个刚出警校就参与了一场围剿国宝小提琴大案的女警察。组织上派吕月月去陪黑帮二公子潘小伟在北京吃喝玩乐,实质上是保护和监视潘小伟,兼做潘小伟的思想工作,以期他和警方合作,去说服他的哥哥潘大伟交出小提琴。谁料英雄难过美人关,单纯多金的潘小伟爱上了美丽智慧的女警察,并极尽所有机会表达他的浪漫、理想和爱慕。我们根红苗正的女警虽也被美男子吸引的晕头转向,但是毕竟身在组织,怎能变节?于是说服工作在男女中间强烈的又压制的爱意,以及多方势力围追堵截小提琴的复杂交织中展开。事实是,朴实的公安机关到底斗不过腐朽铜臭的黑社会。潘小伟利用小提琴的交接,杀了潘家的头号敌人——另一个黑社会头目——然后带着小提琴逃之夭夭。这个拿着纳税人钱整天闲着没事儿干的刑警队,花了几年的人力物力追缴这个所谓“国宝”的小提琴,落下了一个被黑社会耍弄的笑柄。刑警队一通检讨与自我检讨,批评与互相批评,领导们逃避责任,执行人员抹稀泥,众矢之的却落在了这个美丽的底层小警察吕月月身上,认为她在明显示爱的潘小伟面前一定乱了方寸,并且知情不报。
这个庞大的情报机构在百般指责执行了他们的命令的美丽女警之后,却怎么也想不到,多金又多情的潘小伟正拿着真正的国宝小提琴,前来找吕月月交易,要她跟他一起走。
潘小伟对吕月月的追求是童话式的破釜沉舟。他说,你是我一直以来幻想的那个女孩子,现在幻想出现了,我就不能放开。吕月月说,你不怕我带人来抓你?你杀了人。潘小伟说,从我决定来找你的时候起我就想好了,如果连你都背叛我,这个世界上也没什么值得可惜了。吕月月说,如果我真的带了人来呢?潘小伟拿起琴,那我就把这把小提琴毁掉。吕月月作为一个警察的理性和压抑许久的对潘小伟的爱让她没做二想。她把琴托一位同事交给组织,然后就和潘小伟逃亡了。
故事到这里本是美好的。因为组织得到了琴,潘小伟得到了吕月月,皆大欢喜。组织出卖了吕月月,吕月月干脆投了敌,各不相欠。但是海岩毕竟不是童话大师,他讲完了故事,还要顺带讲讲人性,特别是年轻男女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脆弱,他鞭挞的入木三分。
潘小伟的哥哥,黑社会的老大潘大伟自是不能容忍身边有个女警察,但也拗不过痴情任性的胞弟,只好带着吕月月逃亡。吕月月一夜之间从正义的国家机器变成亡命之徒,心中自是不安。加上美女惯有的清高以及对爱情的经验不足,潘大伟几句“别想从我家得到任何东西”“小伟有很多女友”的心理战,把吕月月打的溃不成军。吕月月在和潘小伟由浪漫的浪迹天涯,变为饮食男女的口角之争,终于在临行前一晚豁不出去(或许也是出于对吵架的报复),拨了警队的电话。结果可想而知,由于吕月月的再次背叛,警察很快围剿了黑社会势力,潘小伟受不了这背叛的打击,饮弹自尽。
海岩仍不松手。他对这位由他虚构出的美丽年轻的女警的糟蹋并没有停止。
回到警队的吕月月的“投敌”事实变成了“深入虎穴”的英雄事迹,并且得到了宣传部门的大力宣传(黑色幽默。。。)。然而警队中却传开了吕月月实为一次投敌,二次叛敌的真相。一心只想求生存的吕月月本想当做“投敌”一事并未发生,挽回前男友的心,重获开明上司的宠爱,但是“真相”的谣言面前,她的努力令她身败名裂。吕月月只好辞职,离开警察队伍。
后面故事的发展有些情节剧的套路,吕月月发现自己怀了潘小伟的孩子,坚持生下来,然后去做了三陪小姐维生,同时长期活在对潘小伟和她的组织的忏悔和怨恨中。尔后潘家派人找到她,也是找到了潘家的后人,带她去了香港。她最终死在了潘家的派系斗争中。
我想我真的是一个俗气的不能再俗气,幼稚的不能再幼稚的女人。好比当年从经典名作《榆树下的欲望》里,我只看到了女人对爱情的执着和多疑(杜老大评语)。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充满了对现实体制的嘲讽和人性的关注的作品里,我竟然也只关注到女主角的两次叛变。吕月月在爱情面前抛下了一切让人震撼,而她面对现实的考验,特别是对潘小伟吵架时意气讲出的“你有骨气现在就回去找你的同志!不要回来!”这样的话异常的敏感和绝望。她决定和潘小伟浪迹天涯的时候一定没想过潘小伟有可能会说谎。而当她冷静的面对逃亡时,却接受不了半点的流言蜚语。她对逃亡后的世界的幻想太美妙了,一座孤岛,一对眷侣,不食人间烟火……而当她冷静下来面对现实,比如这样一个黑帮家庭的恋人,他的家庭怎样接纳她?任何一丁点儿有损美妙的想象都让她发疯。她在背叛潘小伟之前哭着说:“小伟我求求你,这是最后一晚了,你可别害我……”而她想问的不过就是“你过去有没有交过女朋友?”。这样的情绪看起来很可笑,很多读者都无法理解吕月月的这种情绪,自动的把这种行为归结到吕月月的自私、任性和善变中。然而我却在这一次阅读时体会的通通透透。吕月月真的是抛弃了一条金光大道:高尚的职业、无限的荣誉、美好的家人朋友、至高的尊严……而选择了“嫁入黑帮”这样一条不归路。她深知自己的代价是巨大的,风险也是巨大的。就好像倾家荡产的买了雷曼债券,却眼睁睁的看着它可能化为污水,而只因一句人人皆知的“投资有风险”的人那样无助和情绪化。
吕月月对潘小伟的背叛,是在计算了她的投入产出后,做出的绝望的放弃。尽管这是罪恶的。
海岩准确的描绘出了吕月月的这种顾虑、迟疑。然而他并不能给吕月月一条出路。吕月月应该有什么出路呢?如果她没有背叛潘小伟,选择了做他的贼婆娘,下场会好些吗?我不知道。我想不出一个更加美好的解决方案。因为很多人都忽略的,因为潘小伟的美好而忽略的,潘小伟才是那个自私、任性的始作俑者。是他因为想要得到吕月月,而不惜一切代价的使用了美丽的幻想吸引吕月月和他逃亡。而现实中,潘小伟并没有半点逃亡的能力,全要依赖那个邪恶的代言人——潘大伟。潘小伟不能给吕月月除了甜言蜜语以外任何的保护。吕月月想要在现实中孤立的生存,只能依赖自己的冷漠任性。就像后来她选择的那样。
我并没有渲染仇恨,也没有试图暗示我的选择。我只是感叹,海岩不能给这样一个破釜沉舟追梦的女孩一个出路。我也没能。上一次为一个弱智的青春片《回到17岁》掉眼泪,是因为片尾男主角在回到17岁的那个关键的时刻,却做了和当初一样的选择:抛弃了光辉的职业,追随自己的爱人。他对爱人讲了一番话:“我终于发现,我这辈子做的最好的选择,就是你。我曾经因此抱怨了那么多年,但是我今天终于再一次明白了,如果重来一遍,我还是选你。”我当时破涕大哭。那根神经被无耻的狠狠的拨了一下,让我来不及反应。我想,或许这是一个最美好的出路,就是多年之后,我终于发现,我并没有选错,而且如果让我重来一遍,我还是会做一样的事。因为对我来说,那就是我最好的选择。
题外话。电视剧对小说的改编是受了广电规定的指引的,也是好笑的。在吕月月与潘小伟逃亡的途中,电视剧除了全部删掉二人情欲戏之外,还美化了吕月月男色面前背叛组织的动机,转而大篇幅描述吕月月的犹豫,和百般劝服潘小伟回去自首;当吕月月被组织抛弃后,电视剧又夸张了她的虚伪和虚荣,使得她所有的战友对她的抛弃全都变成对她个人道德的合理的宣判,正邪高下立见。这样应和中宣部的思想,却模糊了作品本身的人性批判的意义。至少在小说里,吕月月身边的全部的男子,包括那位道德标兵伍队长,都对美丽的吕月月有着不同程度和不同层面的倾慕和意淫。这样的意淫在吕月月以一个正义的战士的身份生活在警察队伍里时,因为同样的道德标准而遥不可及。他们只好将这样的倾慕转化为类似父爱的上下级关系,或者热情的同事之间的关切,来填补这些披着正义绿皮的男人的饥渴。然而当吕月月选择了人性的逃亡,这些饥渴的道德卫士瞬间为自己的求之不得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他们对吕月月的报复是集体性的,甚至对于她“背叛”的宣判都是那样的统一。电视剧里那样轻欲望重道德的改编不仅仅让吕月月的战友们对她的排挤看起来有些牵强和夸张,也并没有另这些着力打造的“警察”形象有任何的提高。片尾甚至安排了珠光宝气的吕月月和一身制服正气凛然的前男友“薛宇”的一次碰面,薛宇大讲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崇高的热爱以及那些出国的战友又选择了回来,如此这般一套说教,希望以此凸显警察队伍的高大和吕月月渺小的浮华。这段在小说中没有出现的情节,让背着意识形态报复的电视剧更加恶心。另一个让我不解的是,电视剧过多的渲染了海岩本身与吕月月的互动,似乎是暗示海岩也对这位身世复杂的女人心生情愫,令到小说中形象本是中立的、睿智的海岩,在这里变得驽钝和猥琐起来。
吕月月的行为在今天看来已远没有12年前的故事背景中那么大逆不道,因为她从未伤害过任何一位同伴,也没有背叛她的组织。在今天的人看来,她只需要对潘小伟一人忏悔,而她所在的组织则是虚伪又令人厌恶的。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p/640071886另推荐一帖:《一场不应该的风花雪月——<一场风花雪月的事>书评》。 (来源:
http://tieba.baidu.com/p/1206684472)
3 ) 生命不能承受的浪漫
一切的一切都太浪漫,太极致了。做事太满,物极必反。
小伟,我看到的是单纯善良,在国外长大的他追求浪漫,喜欢一切美的事物,并喜形于色。当然性格中也有懦弱的缺点,但他才21岁啊。21岁就要让他被一个国家的公安机关控制做人质,监控软禁,这不是对他的残忍吗?
如果你是月月不会喜欢这样的一个男人么?一个单纯善良,为了你对抗他的大哥,一个只为见你一面连命都不要的,一个把众人珍惜的国宝视如粪土,只因为他已把你视为他生命中的最珍贵,这样的一个男人,你会不爱上他,不跟他走吗?我想是女人都会被这种感情所诱惑的,所以吸引月月的绝对不是物质,她不是一个物质女孩。
她也更不是一个自私的背叛者,为了爱,她抛弃了家人,事业,熟悉的朋友和环境,但她有正义感,责任感,这些一直在和她内心的爱做斗争,她只是希望小伟能走另一条路,走她认为对的路。
尽管两人为了爱,努力付出,并且都牺牲了很多,但错误的开始,是不可能会有一个好结果,不要去想如果他们自首,如果他们能逃到香港,如果他们没有和他大哥在一起,有没有这些如果,都会是一场生命不能承受的浪漫。
4 ) 第三次评,那些男人们风花雪月的动机
最近因为对电影的不满,忍不住又把电视剧回顾了一遍,也再次忍不住想再评一次,谈谈之前那么多遍都没看到的那些,关于这个故事里每一个男人,原来猥琐又有趣。
在这里竟然已经前前后后发过三次评论了,差不多每两年我就发次神经病。但看过去,果然每一次看见的东西都不一样。第一次写于2009年,那时候瞎兴奋。原帖:《痞子英雄》算什么(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2301730/)
第二次写于2011年,发在百度贴吧,但不知为什么是匿名发的。后来又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豆友转了过来,原帖:《怀念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送给幻想浪漫的男和女》(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22602/?start=0&post=ok#last)贴吧网址:
http://tieba.baidu.com/p/640071886 在这第二次的评论里,我提到了剧中的男性角色对女主角吕月月有集体意淫,并认为这是他们集体捧杀吕月月的动机。我当时非常愤慨,却并没有仔细分析这其中的玄机。而今再次重温,发觉海岩真是厉害,对人物的设计和把握,甚至每一句台词的拿捏都异常精准,入木三分。于是,有了这第三次的评论。
海岩的小说喜欢写女人,每个女人都是强势的、不可复制的、亦正亦邪的非典型女人。这些女人在海岩的小说里找得到,在现实中却难遇到。而海岩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却往往比女性角色现实的多。在《一场风花雪月的事》里,前前后后出现了这样一些男性角色,推动了吕月月的一步步行动:男主角潘小伟、预备男友薛宇、队长伍立昌、副队长李向华、同事刘保华、同事纪春雷。这是“毁掉吕月月”小集团的主要成员。关于潘小伟,他是故事主线,少女偶像,各种分析珠玉在前,这里就不班门弄斧了。我此番关注的,是其它男性角色。在过去的讨论中,这些可能被放置或忽略了。而这些角色的精准设计却恰恰体现了海岩对社会的洞察力和批判力量,也体现了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所有的男人中,最大张旗鼓的要做掉吕月月的就属副队长李向华了。李副队长侦查员出身,一路爬上了刑警的位置,并放自己相恋多年的女友于美国多年,迟迟未前往与其团聚。在潘小伟出现之前,李向华并未表现出过任何对吕月月的防备或不满。当然,那时的吕月月只是一个刚毕业分配到警队的大学生,每天做些打杂的工作,是李向华绝对的“下属”,距离之远对李队长够不成丝毫威胁。但是当潘小伟出现,吕月月在这个大案中迅速占据了重要角色,李副队长的各种非词就多了起来。他抓住任何机会在队长伍立昌面前表达对任用吕月月的不满,从质疑她的专业性转移到质疑她的人品,不将之换掉不罢休。他甚至私下在预备男友薛宇面前似有似无的说了些似是而非的话,希望薛宇“劝劝”月月,不要掉入糖衣炮弹的圈套。在案子进入僵局,局里领导代领大家“批评与自我批评时”,他第一个举手发言,旗帜鲜明的表达他对“吕月月”的不满,甚至不惜直指吕月月已经被金钱迷惑,是案子破不掉的最大元凶。当吕月月和潘小伟逃亡后,在案情尚未清晰的情况下,他直接向上级领导要求对吕月月发出通缉令,直接断定她“变节投敌”了。到底吕月月做了什么,让这位李副队长这么恨她?难道只是因为李副队长某一次教训吕月月的时候,吕月月顶了几句嘴?
吕月月第一次和潘小伟出去吃饭,由于没有汇报而让整个警队找了一个晚上。当然,李副队长没有浪费一分一秒,几乎一整晚都在投诉吕月月。这里面李向华有几句话颇为有意思:“要说专业,她吕月月警校毕业,科班出身,比你我都专业多了吧?可你看看她今晚干的这事儿,是一个刑警该做的吗?”
是的,这句话直接暴露了李向华对吕月月最直接的怨念。对吕月月专业背景的遥不可及以及恐惧,是李向华一直要做掉吕月月最直接的动机。
和吕月月刑警大学毕业的高起点不同。李向华是从最底层的侦查员做起,一点点累计经验,爬上了刑警队副队长的位置的。对于任用能力和前景都远远高于自己的手下,李向华是非常防备的。他对自己工作的热爱,或者说对于得来不易的事业地位的留恋是超越了爱情的。这一特点有迹可循。李向华曾收到其在美国的女友的一封信,信中女友大量篇幅描述对李向华的思念以及自己在美国独自生活的艰辛,那些肯下嫁大款的女人轻易就可以使用F等世界名牌,而自己却还在苦苦等待男友前来团聚。在电视剧中,导演用了几个不短的镜头去拍摄李向华读信,信的内容是女友的画外音,听起来委屈又纠结,让人不觉感叹那个巨变时代的中国人对金钱和爱情的迷茫。但是当李向华读毕抬起头,脸上丝毫看不到对女友境遇的担忧或牵挂,而是直接问老纪:“前两天潘小伟送吕月月的包是不是F牌的?”当得知的确是6000多块的世界名牌时,李向华一脑门子钻入了对吕月月拜金的定调和批判里。
李向华不爱自己的女朋友吗?肯定不是。但他对自己当时地位的迷恋明显超越了个人感情。他深知,如果去了美国,他将失去现在拥有的一切,而不是重获新生。因此他一直拖着签证的办理,最后还是伍立昌托关系帮他办了下来(这个情节设计也颇具深意)。而吕月月在警队中的迅速崛起无疑让他心有不平。他希望一切按照旧有的秩序,像他一样,从底层一点一点升上来,而不是像吕月月这批大学生一样空降,天之骄子一般的享有一切。
或许你会提,薛宇也是警校毕业,为什么李向华没有针对薛宇?李向华当然有针对薛宇。记得别的组来借薛宇参加射击比赛吗?李向华以办案为由百般阻挠,多次劝薛宇放弃比赛。编剧和导演用了不少时间来描写薛宇参加射击比赛。除了要表现薛宇的能力,要通过历次成绩的起伏来表现薛宇在吕月月问题上的纠结,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是让观众看到李向华的表现。丁春诚饰演的李向华非常痞,面对所有的事情都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歇斯底里。他自始至终缺少大起大落的调调掩盖了他内心的那些小想法,却掩盖不住有心人的留意。
再来说说队长伍立昌。伍队长在片中是个正义角色,讲话义正词严,提携下属,特别是在所有人都踩吕月月下水的时候,只有他非常坚决的为吕月月辩护。他也是侦查员出身,但与李向华的狭隘不同,他非常看中年轻人的长处和能量。月月也在海岩面前毫不避讳,说队长很给她机会,是个很开明的领导,是她和薛宇的偶像。伍队长对吕月月的偏爱无疑被所有人看在眼里。所以当小提琴已经拿回来而吕月月失踪时,处长将继续追查吕月月和潘小伟的任务交给了副队长李向华,这一决定无疑已经表明了领导对吕月月失踪的判断。伍队长因为偏爱吕月月背了黑锅。这一切的偏爱似乎来得有点过于强烈,有点超出了伯乐爱才惜才的范畴。但伍队长的所有行为非常体面,让人找不出半点儿蛛丝马迹,觉得他觊觎吕月月。读者也不好一直猥琐的觉得所有的男人都是坏的,至少还可以留那么一个半个善良正直的美好人物吧?
可惜,海岩并没有留情。伍队长没有露出痕迹,但他的儿子伍冬冬露了马脚。一次吕月月拿了一锅小鸡炖蘑菇给冬冬吃,伍冬冬欲言又止,不停试探吕月月的婚姻观。当吕月月直接问伍冬冬的初衷时,伍冬冬说了实话:“我想让你做我妈妈,和我爸爸结婚。”小说里和电视剧里没有正面写吕月月听到这句话的想法,但稍有留心的读者/观众都会问,吕月月这么聪明,难道不会立刻联想到伍冬冬的这个愿望是否和他爸爸有关?吕月月毕竟还是小心的问了一句为什么,伍冬冬直言:“因为你像我的妈妈。”
这个“像我妈妈”是指冬冬觉得吕月月和他已故的母亲样子像?还是冬冬觉得吕月月符合他对母亲的幻想?这些书中和电视剧中都未做深究。但若联系起背景,却不难找到端倪。伍立昌鳏夫多年,每当有同事或上级劝他续弦,他总是搪塞:“冬冬不喜欢”。冬冬在故事里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朋友,小小年纪很能吃苦,善解人意,拉得一手小提琴。冬冬是了解父亲的喜好,才说的这话,还是纯粹出于自己的喜好才提出这样的要求?他难道看不出吕月月每次和薛宇一起来,这两个人是什么关系?但这个答案并不重要。冬冬对吕月月的接受,无疑暗示了伍立昌的立场。
作者还借冬冬之口多次表达了伍立昌的心情。“爸爸,月月姐姐去哪儿了?我好想她。”
追究到这里,在吕月月归队后,伍队长对其的唾弃和打击就有迹可循了。所有人都知道吕月月和潘小伟有事儿。所有人都看到了吕月月对潘小伟的死多么的肝肠寸断。也因此,当所有人看到吕月月变成“英雄”后,大家的唾弃就更加严重。伍队长眼中吕月月“太可怕了”,不仅仅是对自己看错一个人的失望,更是对自己心中女神的陨落的忿恨。他曾为此背负了那么多沉重的包袱,而最终却证明还是被背叛了。因此,他的恨留的时间最久。电视剧一开篇就表明了伍立昌在时隔多年后对这件事这个人的态度:“你有采访证吗?先去开个介绍信。”“我们这没这个人。”谁能想到开篇这么官僚冷漠的人,却在故事的大部分时间里是个如此正义温暖的伍队长呢?
5 ) 《痞子英雄》算什么
多少年过去了,今天不知怎么中了邪,突然又翻出这部剧看,多年前那种心跳的感觉再次浮现。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始终是我最喜欢的一部海岩的作品,虽然它可能并不是最红的一部。但是红不红和营销手法,市场环境联系更大,《风花雪月》不过是没赶上《永不瞑目》的好时候而已。
海岩剧的魅力,在于把悬疑、破案、逃亡、浪漫爱情完整的缝合在一起,剧情的吸引力成几何系数的被放大。这么多年过去,没有任何人可以像海岩这样把三种完全不同的元素融合的这么好。海岩也在丢弃了”破案“和”逃亡“等元素后丧失了他原本的魅力。而《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是这么多剧集里,讲这几个元素发挥到最好的一部。猜不到的结局,意想不到的下一步,生离死别的爱情,震撼人心的痴心……就连真相大白之后,海岩还要加上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尾巴,让主人公的形象在正邪之间徘徊不绝……
相比之下,号称将破案和爱情融合在一起的《痞子英雄》,做的多么的生涩。为了追求出乎意料的结局,只不过是让主角的身份更加离奇而已。情节上完全没有任何复杂的矛盾冲突。
6 ) 管好你的灵魂
很多年前,有人说我长得有点儿像徐静蕾,还有身上那种乖乖的邻家女孩的气质也很像。
虽然自己清楚地知道咱俩水准相差甚远,不过难免有点臭屁心理,曾一度偷着乐呵。
前些日子用iphone下载了很多书籍,其中有一套“海岩作品集”。
点开之后,我一眼就看到了封面上有徐静蕾身影的那本《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料想她是主演吧)
海岩笔下的作品不少都被拍成了电视剧,似乎反响不错,不过,我也只是听说,一部都还没有看过。
就因为以前的那么点儿情结,莫名的勾起了我看这本书的兴致。
好的东西,往往叫人停不下来。
一开始,口味很清淡,慢慢地,会愈来愈醇,到最后,可以拿来回味很久很久。
第一次读刑事侦缉类背景下的作品,没想到表面上是通俗的故事,骨子里却透着深刻的内涵。
它把埋藏地下三十尺“人类灵魂多变”的潜在问题给掏了出来,大大咧咧地拍在了桌面上,曝在了空气中。
吕月月是故事的女主人公,一名大学毕业没多久的内地女警。
因为一把国宝级小提琴,组织上安排她去接近香港潘氏头目潘大伟的弟弟潘小伟。
相信所有人都猜得到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自然是两个热血青年在长时间的相处中暗生情愫。
爱情这东西,压抑往往是催化剂,一旦被它找到了突破口,来势必然汹涌,甚至还会决堤。
终于,艰巨的使命敌不过热血沸腾的爱情,月月辜负了组织的期望,她不告而别,跟着小伟踏上了逃亡的路。
二十多岁的姑娘,心里只是憧憬爱情的美好,又哪堪现实生活的残酷。尤其,背井离乡,一无所靠。
兵与贼共舞, 能舞多久?
月月要相处的不光是小伟,还有他的哥哥大伟,一个黑道中人。
鉴于曾经公安的身份,大伟时时刻刻都在提防她,同时也一直在劝说弟弟离开她。
大伟玩世不恭的混混习性,又让月月很厌恶。
一边是女友,一边是大哥,小伟夹在中间很窝火,两人的矛盾越来越多。
不知从何时起,那种单纯的相爱,美丽的色彩,慢慢地暗淡了。
月月脑海中与小伟相爱相守的幸福生活渐渐变模糊了,她忽然看不清自己的未来。
她开始后悔了,她后悔跟了一个不成熟的男人。
她想念含辛茹苦独自拉扯她长大的母亲,她想念关爱照顾培养她的队长,她想念曾经风里雨里一起执行任务的同志们。
人在孤独的时候,特别容易怀旧。
人在对生活现状挑剔不满的时候,往往只会用眼睛去看这个世界,而不会用心去倾听、去体会、去感受身边所发生的一切。
终于,吕月月在沉重的心理挣扎中,趁着众人熟睡之机,偷偷拨通了报警电话,揭发他们的藏身之处。
剧情概要上说“吕月月犹豫再三,终于以人民警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战胜了个人私情”,我觉得这也太冠冕堂皇了。
我相信这时候他们的爱情依然存在,但刻薄的生存环境已经扭曲了她的心。
她分明就是怀着侥幸心理,在最后关头,为自己可以回到原来的生活而出卖了她和小伟的感情。
她想当然的以为即使不能得到“深入虎穴,打击犯罪”的美名,起码也可以是“回头是岸,舍小家为大家”云云。
至少,她为自己的退路,找了个见得光的说词。
一觉醒来的小伟,意识到之前冲动争吵时说话太重了,对月月是真心诚意的道歉,眼神充满了歉疚和怜爱。
可是他怎么也想不到,这片天马上就要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了。
黑帮仇杀,大伟死在对手的乱枪之下。
警察围堵,小伟在月月面前绝望自杀。
之前小提琴已经收归国有,现在犯罪分子又已伏法。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平静。
虽然如愿重新回到岗位,但是领导和同事对她的态度却不同了。
火眼金金的队长更是明确表态自己错看了她,不是因为爱上小伟撇下组织,而是因为她的“恶劣行径”。
既然已经决定为了爱情什么都不顾了,那就应该同甘共苦,好好珍惜好好爱。
临阵倒戈,血泪滂沱,她置小伟于何地,置他们的爱情于何地?
不久,月月发现自己怀孕了。于是,她脱下了这身神圣的装束。
回乡生完孩子,她辗转又回到了北京,在夜总会找了份工作,做陪酒女郎。
她以为自己就会这样过下去了,不料潘氏老母派人查到了她和她的儿子。
大伟、小伟都已经不在了,潘氏后继无人,潘母派人接他们母子回香港,要让孙子认祖归宗,延续香火。
月月实在过怕了这种生活,没有钱又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日子,把她推向了潘氏。
就这样拨开云雾了么?——错了。是越走越远了。
不日,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就刊登了吕月月和她的幼子双双惨死在香港这个纸醉金迷大都市的街上。
灯红酒绿的光影,映衬着他们猩红的鲜血、煞白的面孔、惊惧的表情。
不可避免的,他们成为了潘氏家族内部利益斗争的牺牲品。
相信她做梦都不会想到,这就是她吕月月的一辈子人生。
海岩说,毛主席的“机会主义”批评的是当时的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就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那就很讨厌了。
他说得一点儿都没错,吕月月丢失了最基本的操守。
灵魂的多变,使她相继失去了组织、失去了爱人、失去了儿子、失去了平凡而平安的日子,最终,连自己的性命也失去了。
看完这部剧集,我感觉很有收获。
每个人的灵魂总有不定性的时候,我们时常会因为某些人某些事而短暂或长久的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爱上一个人,共同组建一个新的家庭,在矛盾中悲伤,在感动中欣喜,这一定人人都有过。可是,有些人在悲伤中会偏激。
一时的错乱情境,左右着我们当时的心境,会不受控制地做出很多事情。
某些事只是情绪的调剂,无伤大雅。而某些事或许就走到了悬崖边缘,无可挽回了。
看来,我们都应该管住自己的灵魂,别让它飘飘荡荡地投向了“机会主义”。
我们应该理解他人的处境,宽容他人的言行。
我们应该用“心”去看周围的一切,而不是用那一双会撒谎的“眼睛”。
人生的路靠自己把握,迢迢远,娓娓明。。。
7 ) 若是灵魂也自私——无关是非,不由自己
很多年前,看过《风花雪月》的电视剧,这个礼拜,一点一点终于把海叔叔的原作看完了。我想我有点明白原来不理解的关于私欲和选择,关于瞬间和永恒的故事。
海岩的书,向来是诡异的结局,奇葩的过程。依稀记得电视中徐静蕾被数抢击毙的惊恐不甘的眼神,还记得结尾处,濮存希走在路上,说过的太不安分的人,过于忠实于自己的人,是无法很好的共事的。如果一个人总以自己一时的喜怒哀乐和利益进退为取舍,那就是丧失了基本的操守。
有太多不理解的成分,在我看来,女主人公吕月月忠于自己善于他人,感情真挚而强烈,却这般的被人诋毁和误解。直到看到原本的结尾,在大楼门前的街道上,积雪未化,人来人往,嘈杂纷乱。互不相识的人擦肩而过,面无表情目中无人的匆匆赶路。这种热闹与冷漠并存的都市生态,又使人感叹:不管怎么说,在这个因物质化官能化和功利化而变得俗不可耐的世界上发生的每一场真实的感情激动,都是可歌可泣的。那种真实无邪的感情从发生到破灭虽然总是短暂,但它所迸射出的火花,却能给人们的世界增添一种美丽的色彩。
我想吕月月或许是对生活绝望了吧。当刑侦队昔日的同事提起她是,怕是也只会说这个人作风有问题。而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女孩子,用最好的年华,凭着对自己事业的热爱和正统的正误判断观,赌上了事业和爱情,换来短暂和悲凉的一生。
吕月月漫不经心的冷笑一下,“噢?还有人记着我?我以为我早就消失了。”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选择,我一定不会去警官学校,一定不会
队长对我的好,我会记一辈子。
任人评说吧,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可逾越的年龄,都做过荒唐的事。
我机械的说我没事,看着小伟被押到警车里,在车门关上的一刹那,我看到散落一地的红透的玫瑰。
我说:“小伟,你听我解释好么,你要听我解释么。你要我跟你走么,就像顾城那样,你要么”
小伟说过宁可自己死也会在阴间保佑我,他也说过如果他决定去死就一定带上我,可是最终没有这样做。他到死也没有对我说一句话,哪怕是一句诅咒的话语。
我放纵的个性使我付出了毕生的代价,谈不上检讨,只是既充满怀恋,又不堪回首。我无地自容。
人总是在顺境时迟钝,逆境中敏感,通常到了穷途末路,心就变冷也变得脆弱,冷眼看世界,好像人情世态翻来覆去全是一群丑角的龙套。但假使这个时候哪位朋友和师长给你稍稍一丝丝善意,又准会把你感动得像个孩子一样的热泪盈眶了。
生命的终止对死者来说是故事的结束,可是对于活着的人,常常仅仅是情节的一个转折而已。
我曾经发誓沉默,我常常想,我为什么要把这个故事告诉你,为什么不能继续像死了一样的活着,为什么当一切都遥远了平静了成为历史了,还要把往事从头细细说来。
逝者安息。而指责和蔑视却铺天盖地。毫不留情
“你怕什么,你特别聪明,这我都知道,你很清楚现在能证明你问题的人都不可能再说话了,你还怕什么,你怕我么?”
我低头避开,队长却咬牙切齿替我回答,“你觉得有利可图所以你跟他去了,不惜抛弃你的母亲你的组织,抛弃那些关心你帮助你的人,后来你觉得没有好处了,或者他得罪了你,或者你想家了,然后你便出卖了他。”
薛宇说。“我再也不能受伤了。经历过这次,上膛开枪之后,我觉得我一下子成熟了,再也不会吊在一棵歪脖子树上了”
我徒步走回警队,浑身湿透。我辞职了,我开始明白,从这一刻起,我已身败名裂。
身心的安顿始于智慧,中间经过烦恼,恐怖,颠倒梦想和断除苦难,达到一个清静不动的境地。
人生是一个大舞台,可是人却千万不要太入戏,计较得失,得也不安。人要随缘而安,有因而往。
这便是月月的母亲对人生的总结了,我想也是海岩对这个奇特的故事的总括。
她曾经热情如火,有着年轻人的朝气。那些对组织的忠诚和热血终究被误解和怀疑,没有余地。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多么无私多么完美。她选择了保护自己,无关是非。只能说每个人都有私心,当无法控制自己的灵魂,太不安分,时常变来变去。选择或许会偏移,不由自己。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无人认可,只当与一个面庞清丽和作风不良的女警察,荒唐和绝情的相遇。
这终究只是一段陈年往事,随风而去。
说实话两个人都是浪漫之人,女孩没有安全感了患得患失,最后发生的一系列所谓的背叛都是她的安全感在做祟。
邻家妹妹式的徐静蕾比老徐时代讨喜,年轻的濮存昕,和后来几乎没见过的台湾男主角
印象清晰的是有一场戏女主进了一个餐厅,里面放的是《the end of the world》。
记得初中一个女同学说,去掉形容词,这片名就是个病句。
一定一定要看结尾....
有时觉得,这边的海岩和那边的琼瑶是一类人,都是狗血剧高手,只是包装手法不一样而已,本质上差不多,在封闭混沌的80、90年代能炮制出一堆热门剧,证明他们嗅觉好,会包装,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他们应该在巅峰时期合作一把。
最讨厌的海岩女主了......贪婪犹疑又自私。但剧中吕月月身边的主要男性,除了潘小伟,真的爹味儿得令人作呕。那位丁队长一开始就偏见看待她;薛宇的爱也是狭隘而高傲,当他“爱过”的人灰头土脸地再次出现时,他可以礼貌地回绝,可他俯视地嘲讽真的很让人讨厌;还有濮存昕饰演的记者,最后的盖棺定论以及联手得出结论的伍立昌简直恶心,他把涉世未深的吕月月带到这个漩涡,即便是基于她本身的性格或人格缺陷走到最后,但他在吕月月自潘小伟死后回到北京和他的那次谈话真的把他丑恶的嘴脸一览无遗,甚至和自己的儿子说那样的话,太可怕了……整个剧的主要角色除了潘小伟真的全体让人不适!
组织是不可相信的,在关键时刻常常抛弃同志们,却要求绝对的忠诚。女同志们在这个特殊岗位上压力很大,面临的诱惑很多,如果有凡人的七情六欲,一不小心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吕月月也好,安心也好,犯下大错后只能苟且偷生,独自饮恨,安心所处的时代尚有机会以德报怨,而吕月月所处的时代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只有横死街头了
徐静蕾的纯与媚就撑够全场 剧情早已剧透 海岩早年作品 起伏架构得不足 但一些小的阴郁和铺垫依然动人
当年她还没成为“老徐”。
从这开始就不喜欢徐静蕾。。。。。。。哎。。。。。。
当老徐还是小徐的时候,也很青涩呢!
用最残酷的现实照进最纯美的爱情,真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情事,又是一场风雨飘摇的世事。片头红酒黑枪半埋于白雪之中,超有艺术感。
这些年下来,对徐静蕾的滤镜早就碎了。原著里的吕月月真的不招人待见,是个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出卖潘小伟,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前途未卜,无利可图了,潘小伟瞎了眼。剧里弱化了吕月月的自私自利,代价是会出现逻辑漏洞。完全没有必要为了捧徐静蕾牺牲原著的本意。姜武戏份不多,但是演的真好。
差了口气,不知道是细节的设定还是演员的表演,精彩程度不如永不瞑目,和拿什么拯救你。不过赵宝刚拍海岩还是比丁黑强多了海岩作品比较厌女,每部作品的男主几乎都为爱付出了惨烈的代价。这部剧男主有肖童的雏形,女主有安心的雏形。男主选的演员长得太过显老,而且有点三级片的脸,即便在尽力表演大男孩单纯的一面。傅彪可爱。薛宇和队长太可怕了,因为对方不爱自己,就要给女人扣拜金女的帽子,队长用完即扔。体质内的无情太可怕了,只会给吕月月带枷锁,却从不关心同志的身心健康短评里有男的骂吕月月婊子,真是恶心的男权。就为了你一句婊子,全天下的女人必须只能爱屌丝吗?
回忆向。海岩剧启蒙之作,故事有些复杂,黑帮情仇痴男怨女,那时的老徐水嫩的就像出水芙蓉,濮存昕客串的作家也很儒雅,潘小伟那位男演员也很帅,主角的爱情让人唏嘘,但是结局太糟心。片头音乐缥缈至今念念不忘。
海岩的书就是这样看着内心纠结,当年还是小徐的老徐把年少青春的吕月月这个矛盾体演绎甚是不错,凄美的故事、悲情的画面,看了让人揪心,但又让人沉迷其中啊!
这个片就剧情就赢了,最喜欢的一部海岩作品~
一把小提琴引发无数故事啊……电视剧片尾曲是陈琳唱的,我特别喜欢!
已经不记得许多细节了,但是看得很感动,快10年了吧?那时的徐静蕾很纯很美。疑问的是,男主角长得不错啊,怎么就不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