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的黑白片,李萍倩导演悲剧喜作的代表。 讲的是男主角因年纪大了被裁员,面对现实与理想的困境,为了养家糊口,决定去表演他擅长但却为世人所不耻的滑稽戏,但有一天,还是被家人发现了…… 电影中反映出的许多问题在今天看来依然不过时。 一是职业选择上。但凡是在混乱的时代,几乎文艺方面都会成为末端,所谓“乱世文章不值钱”,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都是特指这样的时代。所以在职业选择上,选择偏文艺的,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影片中处于抗日战争末期,物价飞涨,人们生活水平低。戏子遭人看不起。男主这种银行职员下海唱戏更是被人幸灾乐祸。其实,男主和搭档的相声还挺好玩的,而且他反串女角戏腔炸裂惟妙惟肖,要是放在如今这时代,必定能虏获不少粉丝。 二是女性地位上。影片中的戏文里唱到“难道结婚就是为了生孩子”,“难道家务只有我一人做”,时隔半个世纪,也依然是家庭中的核心矛盾所在。 三是亲密关系上。为了让家人放宽心,男主两度欺骗家人,希望独自扛起重担,但最后还是暴露了。面对女儿的埋怨,他巧舌如簧都无效,最后只得说“我都是为了你们好啊,你们可曾为我想过”,如果没有前面展现男主角对家人做出的牺牲,没有看到他大男孩一般乐天的性格,真的会把他当作典型的直男癌。他肯定是有大男子主义的,也必定有拉不下面子的考虑,但这种大男子主义里更多的还是对家庭的担当精神,值得点赞。当然,我觉得更成熟的家庭关系是能够坦诚以待,彼此保持理性,大部分事情都能商量沟通。但这需要双方思想契合关系平等。像影片中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夫妻模式是很难做到的。 由于是老片子,渣渣像素我还用50寸大屏看,真是辣眼睛,幸好剧情不幼稚,耐人寻味的细节非常多,而我欣赏水平也不赖,还算挺有意思的。
演父亲的鲍方真的演得太好了,表情、动作、神态,演活了人物。
搜一下,原来他是1998香港经典武侠剧《天龙八部》的扫地僧,还是鲍德熹的父亲,就是《卧虎藏龙》的最佳摄影。
另外值得欣喜的是那是1960年,不知是不是新思想还是本身就有的,三观太正,正的令人着迷和欣喜,人物生活态度也让人拍掌激赏。
最后看到女儿直到最后还磨叽的哭起来,不肯赞同父亲,真的讨厌女儿,妈妈也是。说明当时时代还是有这种风尚的。
感谢此片,本来看到片名当喜剧看的,其实大部分还是一个悲剧,除了大结尾。
值得再次学习观摩。
家庭伦理。如果那些大道理不说的那么直白(比如结尾),将会是非常精彩的影片。在当时的年代也许避重就轻了,但是跳脱开左翼的观点,无论是人物塑造还是剧情编排,都相当成功。
2019-03-30,说小顾小顾就到,叫这片子“三笑茅庐”好了;43年应该还没“时代曲”的叫法吧?沈老爷子揶揄的两首歌,一首是老婆龚秋霞的,只指指点点了句歌词,另首白光的就全不给情面了。都是卖笑的,不厚道
20150114 艺术影院 相声部分特别好!!
那时候电影的三观啊 现在追也追不上
石慧可真是太美了 古人的生活选择狭窄的令人心酸
http://www.56.com/u96/v_ODc3MTM0Njk.html
完美诠释什么是真正的笑中带泪;苦中作乐的现实批判及鲍方精湛的滑稽表演不禁令人联系起卓别林喜剧。虽然结尾说教式苦情戏拉低了全片的水准,但却也能不令人生厌地讨巧收尾。
讲述生活之不易。让我想起粤语片《父母心》。
2015.01.14小西天做为年前贺岁片放的,却看到了人世沧桑感。父亲说相声和女儿半夜批改作业的段落都很感人,笑中带泪的正片。
世道一向艰难,该拆穿的时候还是要拆穿,在难过的时候笑出来需要更强大的心灵,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一向是无为而非乐天,生活要紧,面子也就没那么重要。
大陆和香港左派对传统舞台艺术在电影中的穿插往往有神来之笔,可惜受限消亡
3.5;和申相玉《浪漫爸爸》的剧情与人设有相似,而且都是1960年的家庭喜剧作品,日常生活气息浓郁,后半部略逊。
铺陈和人物性格做得不错,高潮过于狗血,“我这样,都是为了你们好”的段子,中国家庭成员之间什么时候能坦诚相待呢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原来过去戏子和曲艺演员的地位如此低下…为了生计去说滑稽戏就觉得很丢脸?在这片香港上映的60年代,大陆人民还有大把吃观音土的、饿死的人呢。相声表演部分很不错。后面说教成分过浓了。两星半(昨天俩哈哈大笑的傻逼今天还在,还多了一个中年女傻逼,烦死我了)
旧时代北方老文艺的银幕收录大全/抄写桥段想起爱的教育,又见家庭片模范儿女形象的“自为的孝的主体”,似乎此类形象必然要经历受误会背锅-忍辱负重-真相大白获得理解,完成孝行确认的过程?其中角色(父亲)视角又小于观众视角,等于是孝子被误解给观众带来快感,但观众理性上又希望父亲尽快理解他以达成孝行和家庭圆满,在个人价值高扬的当下这种观念大概确实过时了,子女行动上已经有所付出,凭什么不可以尽早通过主动辨明来达到理解?/鲍方+龚秋霞很像赵丹+吴茵/全片毫不触及香港现实,大概受众确实是南下一代,从脉络上看真要放到49前其实是偏保守的商业派影片?抨击日本侵略也可说与战后官方话语立场相近,但地点上确实移到香港了,是左翼脉络在殖民地主动采取的柔化手段,还是说原先的保守派在时代变迁下不自觉成为进步者/结尾草率了
资料馆2015.1.14.7pm 1944年的满洲国,由日本人实际掌控的银行,亲善旗号下的裁员,通胀的物价,挣扎在生存与面子间的中产阶级。相声编排的很好,但那时那地可以直接骂日本吗?戏曲、相声是父亲性格塑造的重要手段,一些环境做得也不错。但戏剧核心是和母女斗争面子问题,不必搞到最后那么激动。
生动活泼,逗趣的部分乐而不俗,细节丰富,要是可以更生活化些大概比较好,沉重的是生活压力世事艰辛,面子活着尊严作为冲突核心不过是推动故事,错置为主题何苦来哉。
鲍方 龚秋霞 李萍倩 石磊 王愛明 剛在百部香江不可不看電影展映看了,鮑先生演出最奔放最跳脫的一次, 使出渾身解數, 把這個沉重負擔下的父親時悲時喜演得入木三分,別人笑我太瘋癲,我說他人看不穿,編導嘅李導是重拍舊作, 借機抒發他對被當作漢奸影人又被當腐化小資導演的自我辯白......
结尾稍嫌用力,但是整体非常感人,流畅自然,演员都很到位。李萍倩一早一晚最喜欢的就是《少奶奶的扇子》和这部。
左派電影之中比較舉重若輕的一部。家國內憂外患,內憂用喜劇談倫理,半嗔半喜地解決了,外患沒有說,也說不得。也是苦中作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