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奈良县西吉野村的田原孝三(国村隼饰)一家五口,母亲、妻子、姐姐留下的儿子荣介、还有女儿美智,在这远离城镇的林区平静地生活。人们盼望已久的修建铁路的计划终于实施,为了铁路的修建,孝三极力劝阻那些想要离开村庄的人们。但是,修建铁路的工程中断了,已经动工的隧道废弃在那里。
15年后,孝三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不得不全部依靠荣介(柴田浩太郎饰)的收入来维持。美智(尾野真千子饰)一直对荣介怀有一种模糊的爱慕,而荣介在暗恋着舅母。有一天,孝三带着自己心爱的8mm摄像机离开了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这一家人还会留守在这片土地上吗?
一直片名好奇,总不知此萌作何解释,翻阅资料才发现,萌是日语中萌芽的萌,代表了绿色。而朱雀即四神之一,掌管南方。再回望影片,那种夏日绿茵萌发,满目苍翠的情状,呼之欲出。
河濑直美曾说:“人生的些许欢乐,些许忧伤,都只是时光的永恒流动中的一点涟漪,淡淡飘逝在轻风中”。相较于萌之朱雀的不知所云,我更喜欢简单直白的《暗恋家族》和《绿色的朱雀神》,这两个译名。前者翻译的不知所云,但似乎是抓到一点点本片的精髓,如果要理解剧情,还是暗恋家庭更准确一些。当我再去回味,似乎还是《萌之朱雀》好听一些。
印象中,那长长的光之隧道,像是记忆的长河,也像是时光的隧道,从此地可以通向过去,似乎也可以通向未来。
如果同样的恋母和恋妹情节,交给一个西方导演来拍,肯定会安排大尺度的吻戏和床戏的,本片的导演河濑直美,却处理的非常含蓄,就像一首老歌缓缓的从闪烁着蜡烛光色的小木屋里飘摇出来,如果非要找一首歌,那就是蔡琴的《被遗忘的时光》,是谁在敲打我的窗,是谁在撩动琴弦,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渐渐回升出我心坎。
据说这是河濑直美的第一部长片,为此他准备了四年,胶片电影的魅力到底在哪里,我试图问自己。就好像打捞一段古早的时光,或是误入他人的梦境,亦或是捡到了他人的相册,既有熟悉感,也有陌生的体验。
我喜欢纪录片部分,那些乡村农人的笑脸是如此动人和有穿透力。记得片尾镜头始终对准奶奶,当一家人逐渐飘散,老人家的眼神也变得涣散了,曾经的炯炯也不知去了哪里?我在想,这样的人情世故,如果发生在中国大陆,会是在哪里呢?在西部,在偏远的山区,似乎还有这样的人情味,但是大陆的村庄已经开始凋敝,这样的人情味未来还会有吗?
电影看多了就会发现很多优秀导演的处女作很值得一看,或许它不够完美但涉及的私人记忆、情愫等更多且纯粹,故而更能打动人心。
今天推荐一部观感舒服,给人一种近乎天然去修饰的佳作,来自河濑直美的处女作剧情长片——《萌之朱雀》
河濑直美曾说:「人生的些许欢乐,些许忧伤,都只是时光的永恒流动中的一点涟漪,淡淡飘逝在轻风中。」
这句话用来描述《萌之朱雀》太合适不过了,这部关于时间的流逝与私人情感流动的影片,有一股沁人心肺的安静的力量,看似很淡,却味道很足,让人醺醺然。
那是一个绿色的夏天,荣介(柴田浩太郎饰)所生活的地方,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山村,抬眼可见都是绿意,微风拂动的绿林、林间的鸟语虫鸣、半山上的老宅、屋檐下的风铃、屋中欢乐的交谈声...
仿佛,昨天一家人还在山间赏自然之美,荣介陪着妹妹玩捉迷藏,舅舅鼓励他勇敢穿过修了一半的黑暗的隧道,舅妈撑着一把小伞像往常一样在山路上漫步,外祖母像是注视着大自然,又像是倾听自己的声音…一切都平和美好。
可是,转眼间,荣介成为了一名赚钱养家的青年,舅舅不像以前那么有活力,舅妈更加安静寡言了,而外祖母老了,妹妹也大了。
如果只是成长和改变似乎没有那么可怕,毕竟万物都要生长,直至衰老凋谢,也会有新的生命循环反复,可是面对告别重来都是一件让人害怕的事。
伴随着村里火车不通这个消息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觉得在这里生活没有希望,渐渐搬了家,舅舅也像是被抽走了往日那种充满干劲的精神气,日益消沉,直至带着心爱的相机消失了...
荣介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儿,接过了舅舅以前背负的重担,可他却陷入了无法疏解的精神痛苦之中,大抵在小时候对舅妈产生了不可名状的情愫,随着时间日益清晰,而情窦初开的表妹却对他也心怀着爱意。
这些都不是能够被世俗所接纳的,而无法抑制的情动,又是他所不能左右的,他只能在想要靠近和保持克制之间摇摆,所以,情感有多浓,那么克制就要更多一分...
不只是荣介,片里的人对待感情都是古典的克制的,纵然心里饱含着深情,表现在言行上依然是小心翼翼的安静的。
永远静默的舅妈,内心藏着太多的苦楚无法述说,终于在外祖母关怀她:「你也想回娘家了吧,在这儿你一定很难熬。」后而选择了离开。
先是她们走了,而荣介和外祖母之后也离开了老宅子,搬到荣介上班的宿舍去。
花儿会残败,鸟儿要迁徙,人会随岁月变迁,一切终将改变而离去,唯有大自然恒久长存…
影片《萌之朱雀》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故事只是电影的一部分,那些藏在光和影里,私人而富有共鸣的情绪,生而为人的喜怒哀乐,才是最直击人心的存在。
所以,忘不了的是:安静祥和的村庄,鸟语,花香,虫鸣。静夜。
九十度鞠躬的尊重,舅舅镜头中淳朴可爱的村民。
索桥承载的时光重量,小女孩的搭车时光。梦中醒来滑落的一滴泪,一个未曾发生的吻。屋顶看云流转和静听风吟,一次勇敢而模糊的暗涌「我爱你,但我要走了。」
修到一半而夭折的隧道,小男孩的困惑和勇敢前行。拉着女孩的手穿过熙攘的人群,不忍拒绝和不敢面对的痛。看了无数次的她的优雅背影,只是一起躲过一次雨,一次短暂而冗长的握手。
永远静默的母亲,含蓄克制的情感。
倚在门框上睡熟了的外祖母和屋廊下优美的风铃声...
这些流动的情思,动人的记忆,逝去的时光等,如诗般美丽,在我们心间缓缓流淌,直抵心灵的平静。
“你要一起玩捉迷藏吗?”我不知道别人小时候记忆中的画面是什么,但通过导演的镜头唤起了我记忆中童年玩乐的老家乡村画面,如出一辙:一样绵延的青山,白云蓝天相间的天空,给足温暖的太阳。穿过烤房,走进两边被树包围的山间小路,开启“冒险之旅”,很像很像…
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为何突然离去,不是没有征兆,大概是因为:他在家乡已经做了自己能够做到的所有事,年纪大了不能发挥什么作用,也起不到什么影响,再待下去好像也没什么意义。是一种无力感?还是心中未熄灭的追求?
很淡很平静,又直击心灵。一直以来我最喜欢的电影类别好像就是这样,没有套路化的进展,没有戏剧性的设定,将生活本来的样貌呈现出来就足够吸引人了。
过客怎么能回家呢?他(她)永远走在离家的路上。 鲁迅《过客》中的过客昂了头,奋然向西走着,他倾诉道:“然而我不能!我只得走。我还是走好罢……。”
河赖直美的这部《萌之朱雀》整体透着过客的气质,弥漫着过客的精神世界。作为一部带有纪录片性质的电影,其实要表达出散文和诗歌的气质,这是特别难的,从现实生活向精神世界的转场,这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电影的开头,一度让人缺乏耐心的好奇怎么会是日记般的流水账,然而转折是荣介和美智这两个故乡的小朋友,竟然在不经意间一下就长大了,这一下把我推了一下,脑子被调了频道,拉出来的是无数无数的记忆。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有无数无数的小村,人们从这里走出去,无论是“外来妹”还是“打工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我想出去看看,乡村的生活在自然的瓦解,城市的生活在向人们展开。导演想要表现的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中的一个略带感伤的精神回忆,略带质疑的反复留恋,略带思考的触摸存在。电影中有大量的也许是真实的小村人物群像,就是要讲述他们的故事,但是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还有那么整整一湖导演自己的情感想要倾泻,我认为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电影的入口出,其实就是照片和记录的影像。不从这里入手,不从这里进入,观众只是观众,看的是他们,联想不到自己。是照片,你就知道再鲜活,但是都过去了,都走开了,都离开我们了,前面越是啰嗦的生活的点点滴滴,生活的平凡,越是让你感觉到真实,它们越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都在记忆中,是大脑重新构建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突然光亮起来了。
这是第三个转场,通过光线一下自就让这路上的背影,泼了彩一样,刺激我们的内心,这是亲情,是难舍难分的生活。第四个转场是音乐,一旦音乐响起,生活像着了魔,好多的爆米花和彩球,空荡荡的空间充满了,填实了,一旦导演的情感和这些人这些物这些空间一触碰,这就不是物化的空间,这就是情感化的世界,所以很多影友说这是散文电影,是的,到处都充满了,但是有空地,会让你有入梦和醒悟的余地。第五个转场是隧道,一条没有修完的铁路隧道,故乡的两边都是有这样的隧道,其实就几百米,从亮到暗,从暗到亮,直到如今,我仍然觉得洞这边是一个世界,洞那边是另一个世界。不是说买一张火车票,不是说我要去寻找未来,这也许就是生离死别,所有的“有人告诉你”,所有的“一封家书”都是我们造就的幻想。隧道那么小,而风铃那么翠,从门窗透过去,山是那么辽阔,一条来回走的长长的石桥。
第六个转场,是精心设计的家庭,居然都是不完整的人物关系,都有某种缺陷。每个人都会以自己的方式静悄悄的消失,如果我们不问,你不知道他们究竟怎么了,此刻电影已经穿透了一般理解的怀旧童年,怀旧家乡,反思城市化的老套,导演直逼人内心深处的“存在感”,我是谁?为什么我在这,我要到那里去?明明正在家中,却问:你什么时候回家去?只有过客才没有家,只有过客才有一个永远不能回的家,只有永不止步的过客,被逼无奈的过客,只有还剩一点精神的过客,才会想起回家的问题。
也许只有在存在的层面,我们才会在意义价值的模糊的层面,去思考青春期幻想过的那些没有任何限制的模糊地带,是这种醉曛曛的,糊糊涂涂,朦朦胧胧的太一酿造了我们的岁月和黑渊的记忆。第七个转场,是一个莫名其妙的电话,没有打电话的人,但是接电话的人都行动起来了。他们仿佛发现了我,作为观众的我,我无处可逃。 “抓住他了,那个拍照片,摄录像的人!”
从19年开始,短视频的兴起给电影从业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电影剧情的意义是什么?“xx说电影”或是“xx看电影”这样标题的短视频作者,通常用3-5分钟时间,通过对原电影高度剪辑,加之言简意赅,嬉笑怒骂的解说,让观看者快速了解电影主要情节、人物关系、叙事方式、乃至摄影技巧和电影美学——一种视频剧透。观众完全可以免费在一个小时内通过短视频“看完”十部以上的电影,而大量节约了购买DVD,去电影院等传统观影模式所消耗的时间和金钱。面对如此挑战,作为电影从业者,思考什么样的电影无法被短视频化,什么样的电影又最容易被短视频化,电影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恐怕不是空穴来风。
首先笔者并不觉得短视频的兴起是对电影的覆盖,就如同照相机的出现并没有让绘画从此绝迹,只不过让摄影与绘画重合的部分——追求刻画人物或风景在眼前一瞬的真实纪录,被照相机取代。绘画在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出现后通过印象派,表现主义乃至立体主义重新回答了自身是什么的问题。照相机的出现实际上是促使并帮助画家更加精准地把握绘画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同样,短视频的意义也在于此。
笔者认为,短视频所能覆盖电影的领域仅存于电影中那些可以被非时间化的要素。在短视频出现后,电影与时间之间的关系从未变得如此紧密。而电影中最非时间的要素莫过于电影情节与逻辑关系。这也是短视频作者在尝试概括一部电影内容前需要了解的核心内容。而剩下的那部分,才真正属于电影的本质。试想,一部并没有什么情节,人物关系及其简单的电影如何被短视频化呢?这是短视频作者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可说的信息如此之少,3-5分钟完全没有必要,半分钟就可以说完。而不可说的信息又如此之多,多且复杂——就像《萌之朱雀》中呈现的那样。
与其说《萌之朱雀》是时间中的电影(或说是时间线上的电影情节),不如说它是电影中的时间,时间是作者真正描绘的对象,而非人物和情节,人物或是情节的作用是在为时间染色,让时间更易被察觉,具备基本的可视形态,其作用仅此而已。从这个角度看,编剧们无需再绞尽脑汁构思那些光怪陆离,脑筋急转弯似的电影剧情,这只会让片子离短视频更近,而离电影更远;相反,他们应该学习《萌之朱雀》的电影观,让剧情成为透视时间的工具。
日本电影总体上都具有这种反压缩特征,河濑直美的《萌之朱雀》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一定是纯度最高的例证之一。笔者可以不负责任地说,这与日本文化有关,通过对易逝之物刻画永恒之物,天生地对时间报以悲观主义态度,时间的流逝指向美好的毁灭,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像樱花一样,它们的生与死,原因并不重要,逻辑地探索家中男人的自杀动机,兄与妹的爱恋,乃至影片末尾老奶奶歌谣后是睡着了还是死了并不意义,只是导演倾向认为这样的情节更利于刻画时间流逝而已,其他一切逻辑可能性的探索也未尝不可。在日本文化的指引下,日本导演能够比在其他文化下更易于把握时间作为电影本质的内涵,因为时间在日本文化中占据如此重要的地位。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只有日本电影才是电影,别的电影不是电影,是短视频。这是由电影复杂的本质和内在属性决定的。纪录片同样也无法被短视频化,并不是因为纪录片都是弱情节的,观看一场90分钟球赛和获知最终的比分之间显然存在巨大区别。
很喜欢的风格
淡泊到近乎冷冽的画面。虫鸣。静夜。一次短暂而冗长的握手。一个未曾发生的吻。
看了半天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东西。你说它烂吧,它还有点腔调,但是看完了就是感觉昏昏欲睡,浪费时间。钢琴曲还不错。
镜头意境美得令人感动,尤其是最后一幕镜头从陷入熟睡的老母亲逐渐上摇越过屋顶,逐渐远望定格在绿色群山,整部电影所诉说的琐碎小事乡土情怀在这一刻更加汹涌
无语,凝视,离别,实录光阴流逝,非全知全能叙述,五次音乐,结构性段落酝酿离散情绪。河濑直美有些源于个人经历与记忆的标识,比如乡野自然,风吹草动雨落,男孩女孩的懵懂情感,父或母的离去,慈祥老人的歌谣...这些在第二扇窗里还有。这部主要讲对故土的坚守,隐隐的伤感。4:3的坡路构图,戛金摄
4.5,27岁就摆脱了故事的绑架,创造出自己独特美学观念,摄影机像一名家庭成员,默默触碰着他们情感轻微的律动,奈良呈现轻柔的油彩质感触手可及,从没出现过的山外却逐渐改变山里的诗意和封闭,最后一切的喜怒哀乐被远山眉黛和屋外风铃轻轻扶平,赋予全片奇异的私密感和柔韧的植物性
开始注意时间
新的与旧的。可以说出来的与藏在心底的。留下的与离开的。河濑真的好爱大自然。尾野真的是天生女優。
河濑直美处女作 & 尾野真千子银幕首作,获戛纳金摄影机奖。1.每一个镜头都是生活的味道,细腻,恬淡,隽永,尽管不易进入,但属实是愈品愈有真义的佳作。2.关于童年的玩趣,劳动的辛累,自然的丰实,铁路的兴停,暗恋的情愫,村庄的衰败,难免的离别。3.乡土之息像极了侯孝贤早期作品,多次复现的摩托车前跟运镜亦令我忆及[南国再见,南国],隧道、吊桥与猝然出走逝去的丈夫则同质于是枝裕和[幻之光]。4.【光】成为影片中最令人动容的自然元素,生活中的神性透现其中:隧道尽头之光,妻子白伞上的叶影光斑(想及莫奈[撑阳伞的女人]),洒入室内的晨光,医院出口之光,放映机之光,透过树林的日光。5.穿插的三段录影涌溢着生命的本相,那些质朴、辛劳而真诚的面庞呵!6.荣介一路跟随舅母(骤雨),牵着表妹的手走过夜市,暗夜上屋顶玩闹。(9.0/10)
通向桃花源??
河濑直美的长片处女作竟然如此舒服,天然去雕饰。那些8毫米机器拍的村民片段很美
四星半入;重看@电影博物馆;09年初看不快时分最好的治愈剂;不仅直接启发《沙罗双树》,更直接提到,很多桥段的影子;屋顶的且听风吟,隧道的幽深神秘,索桥承载的时光重量,欲言又止的暗涌,廊下清凉的风铃和奶奶安详的面容;尚未离去便已怀念,现代化的侵入和离开故土撕扯的痛。
《布米叔叔》似乎有借鉴此片。感情高点处理得比较潦草,比如屋顶看星星一段,比较MV。
抬眼就看到的绿色,生命一样无常。
不错啊
感觉就是满足了西方人对东方人想象的电影
7.8;為著離棄這塵世,沒法睡著亦要睡,你不肯睡我都睡
河濑直美早期的作品这么隔绝,似真实似梦境,晦明之间的影像是太多情绪的喷发,没想到最后一个摇镜之后忽然回忆大量涌入,让人猝不及防。河濑直美继承了小津拍吃饭的风格,拍少女单纯又复杂的状态简直美到无以复加,尾野真千子表演风格奠基之作。整体来说太散乱隔绝了,不过感觉这也是河濑直美珍贵所在
四星半,河濑直美处女作,明显比她最近的两部片子好很多。
90分钟版。河濑直美的影片具有一致的气质,却不拘泥于形式。用极少的人物语言略显导演自我制约的表现人物关系与从容自然地延展看似简单却又蕴含饱满的主题的剧情时空,河濑承接了小津对衣食住行的日本生活置之于女性化个人童年生活化的表述,残缺的拼凑的家庭,模糊关系的爱慕,离去与坚守,美景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