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杀死汝伴

剧情片英国2015

主演:尼古拉斯·霍尔特  艾德·斯克林  汤姆·莱利  詹姆斯·柯登  罗姗娜·阿奎特  克雷格·罗伯兹  乔治雅·金  约瑟夫·马勒  莫里兹·布雷多  布隆森·韦伯  吉姆·皮多克  黛博拉·罗桑  爱德华·霍格  戴米恩·莫隆尼  阿尔·韦弗  大卫·艾弗里  

导演:欧文·哈里斯

 剧照

杀死汝伴 剧照 NO.1杀死汝伴 剧照 NO.2杀死汝伴 剧照 NO.3杀死汝伴 剧照 NO.4杀死汝伴 剧照 NO.5杀死汝伴 剧照 NO.6杀死汝伴 剧照 NO.13杀死汝伴 剧照 NO.14杀死汝伴 剧照 NO.15杀死汝伴 剧照 NO.16杀死汝伴 剧照 NO.17杀死汝伴 剧照 NO.18杀死汝伴 剧照 NO.19杀死汝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9-16 17:43

详细剧情

《杀死汝友》改编自苏格兰作家John Niven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位A&R人员(A&R man)Steven Stelfox,为了寻找下一个大热曲,在这个谁主沉浮的音乐圈弥足深陷,走向万劫不复的故事。在音乐业界中,A&R(artist and repertoire)是唱片公司下的一个部门,负责发掘、训练歌手或艺人。A&R部门是担任唱片公司和歌手之间的连结,帮助唱片公司的歌手在商业市场上获得成功,同时也要开发、训练歌手的能力。此外,A&R也经常需要负责与歌手签订合约、为歌手寻找适合的作曲者和唱片制作人,以及安排录音时程计划。

 长篇影评

 1 ) Kill Your Friends小事集(9件)

(以下可能含剧透)

1. Cool Britannia

故事设定在1997年的伦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正是英国文化的"复兴"时代,包括主导业界的英国摇滚乐Britpop,代表乐队有Oasis、Blur、Radiohead等等,他们的音乐也被用作本片bgm。有人认为它的出现和当时新工党上台有关,布莱尔的当选给年轻人带来了希望。当时的英国还有Spice Girls,有人说影片中不小心成功的女子组合让人联想到辣妹子……

1998年,经济学人杂志发表了文章,总结了“Cool Britannia”这个词组的历史:最早是Bonzo Dog Doo Dah Band乐队1967年一首歌的名字;1996年被注册为冰激凌商标,但同年又出现在Newsweek杂志封面上,用来宣扬当时风头正盛的英国文化现象;1997年工党击败保守党,布莱尔上台,这个词成为了新政象征;然而到了1998年,人们都开始讨厌这个词。

2000年以后,随着Britpop衰落,这个词开始有了讽刺意味。



2. 原著小说

本片改编自2008年出版的同名小说,小说作者John Niven也是本片编剧。Niven在九十年代唱片行业待过,做过A&R,有数十年从业经验,所以小说主要源于他的工作经历。在业界这部小说非常受欢迎,许多音乐人主动向本片贡献了许多很好的bgm,当然都是那个年代的歌。

John Niven表示很多在很多年轻人看来,书中描写的唱片行业的生活方式太奢侈。但是现实比书里写的还要夸张。比如,他自己在离职后三十多岁才学会打的,因为公司会提供豪车,还不停有人送新车。这是因为当时的唱片销量是现在的几十倍,单价还是现在的两三倍,所以非常挣钱。从业人员都是不到三十岁的年轻人,拿着巨额工资就是去挥霍。不过当时的A&R选人成功率并不高,签的艺人十个里能有一个出头,就很不错了(类似私募风投)。而且里面的人确实那么粗鲁残忍,他是如实刻画的。

另外,他认为现在的唱片行业本质上并没有变化,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仍然存在,只不过更隐蔽了,不会明着动刀动枪,只会背后捅人......但是由于社交网络的崛起,现在传播途径没有九十年代那么单一了:当时单曲只要在知名电台上循环播放,就可以被捧出来;而现在文化和媒体多元化,没有年轻人听电台了,所以这个行业更难了。

小说里还交代了一些主角的背景,比如和A&R部门其他富二代不同,Stelfox出身比较凤凰男,所以为了向上爬更加不择手段。

John Niven在做A&R期间,曾错过了签Coldplay和Muse的机会。但他表示,对他们一直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有Radiohead就够了......

现在他专职写作,他本身在大学读的就是文学专业,截至2015年底已经出版了7部小说。




3. 导演Owen Harris

导演Owen Harris对那个年代非常感兴趣,不仅因为音乐,更有被Britpop带动的高涨的国民情绪,傲慢却又团结,认为首相布莱尔就是救世主,我们大不列颠岛孤独又高傲。在那个时代,野望比才能更重要,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这在英国文化史上是非常少有的时代。

导演曾执导过《黑镜》(Black Mirror)中的一集Be Right Back,还有本片主演Nicholas Hoult成名作《皮囊》(Skins)短片。去年拍了一部介绍著名游戏侠盗猎车手(Grand Theft Auto)背后道德争论的电视电影《游戏改变者》(The Gamechangers),哈利波特主演游戏公司老总……




4. 主演Nicholas Hoult

本片主演Nicholas Hoult的演技受到普遍称赞。但他接这个角色的过程还是挺偶然的:几年前他坐在海德公园玩的时候,突然有人直接走过来递给他剧本。尼子吓了一跳,其实那位正是制片人Gregor Cameron。但当时尼子认为自己太年轻,不合适,过了一年才觉得自己可以出演了。
 



5. 纸牌屋

尼子的表演参考了《纸牌屋》里的下木总统……也就是Kevin Spacey打破“第四面墙”、面向镜头的表演方式。这也是导演的要求,为了表现主角人前人后的反差和分裂。

其实John Niven说自己在最早的剧本里就已经采用了这种方式,后来发现纸牌屋、华尔街之狼都抢先一步用上了……很沮丧。




6. 美国精神病人&华尔街之狼

有人评论本片为《美国精神病人》x《华尔街之狼》,描写的都是纸醉金迷的行业里,一个残忍的男主角,野心爆棚,吸毒乱性,和谋杀案、警察有关。

但导演表示并不像,基调就不一样。



7. Don Simpson

小说作者John Niven曾说,Stelfox原型参考了Don Simpson(1943-1996),一名来自阿拉斯加的穷孩子,凭野心一步步成长为美国著名制片人,制作过《雷霆壮志》《壮志凌云》,捧红了阿汤哥。他是个著名的party animal,挥霍无度,终身未婚,且因为吸毒喜怒无常,最后过量致死。



8. Frida Sundemo

影片中主角一直想签没签下来的小清新乐队The Lazies,女主唱扮演者是瑞典歌手Frida Sundemo,片中的歌也是她自己的。

她最近还有一首歌被用在神经病美剧《尖叫女王》(Scream Queens)中。




9. Unleash your monster

主角一直在捧读的书《Unleash Your Monster》是虚构的,并不存在。



Source:
IMDB: Kill Your Friends
Nicholashoult.org Interview
supajam.com Interview
rogerebert.com Interview
nme.com Interview
theGuardian.com Interview
bigissue.com Interview
independent.co.uk Interview
vice.com Interview

 2 ) Probably Could’ve Been Better

遗憾Nick没有拿到哥谭一哥而看。

感觉是很有潜力的剧本但是执行起来节奏感没有掌握好,没有把该更紧张,更夸张的地方做到位,没有有效利用剪辑,或者让视听更风格化。既没有能够完全拉着观众走,又给了观众一些情绪期待,最后又没有满足这些期待。

Nick还是好好看,角色的形状有,但是会有点僵硬,感觉是因为角色本身应该是很有性吸引力的,但是他本人的兴趣,性格和这个角色差异比较大,对一些年轻的演员来说比较容易紧张和费力。他在一些刻意掩盖了他本人优异的外在条件的角色里,像Warm Bodies里,或者不靠颜值但是有趣抢戏的配角,如Mad Max: Fury Road和The Favourite里(甚至可以回到About A Boy)的时候都更放松更出彩,这些比较依赖想象的角色也不担纲整个片子,对缺乏人生阅历的年轻演员来说更好玩,更容易掌握,这样的位置票房压力也更小。

希望Nick未来演技和运气都越来越好。

 3 ) 你是会堕落着崛起还是清醒着失败

《杀死汝伴》 你是会堕落着崛起还是清醒着失败 你愿意带着可卡因和我一同融入这个圈子,成为食物链顶端的人吗?这听起来是一个十分荒诞的要求,然而在英国九零年代初期的独立音乐圈,这句话,却很常见。这部电影是基于九十年代早期的音乐文化运动。发展成为对抗八零年代末及九零年初期音乐及文化的潮流,特别是针对来自美国的Grunge风潮。虽然被更多的人认为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不是文化和流派,但这种文化大环境还是影响了当时英国多数的地下乐队。这些乐队引领英国另类摇滚成为主流。 这部影片最吸引人的可能就是音乐了,每一场景都离不开音乐,当然这也要归功于特定的音乐圈子以及酒吧等场景。而作品本身的内容也让人眼前一亮,开篇呈现出主人公史蒂文吸食毒品陶醉的样子,以自述来介绍自己的工作。接下来表面上对自己的同事笑脸以待,下一秒却给他吸食过多的致幻剂为了在他身上撒尿取乐,发泄自己的愤怒,并且暗暗下决心要超过这个目光短浅愚蠢至极的瘾君子罗杰,坐上艺人部负责人的位置。他联合了崔力克添油加醋使总经理德里克开除了原艺人部负责人施耐德。本以为戛纳之旅带回的小黄歌可以使自己大放光彩,没想到却无人问津。而那个最无能最愚蠢的罗杰居然成了艺人部负责人。史蒂文和罗杰参加颁奖典礼后回到罗杰的公寓,听意识不清的罗杰畅想自己对艺人部未来的构想,史蒂文恼羞成怒,用绳子勒住罗杰,并用烛台打碎它的头骨,这正是史蒂文一直以来都梦想的情景。除掉自己的钉子,他继续寻找目标一雪前耻,在酒吧听到了十分受欢迎的乐队的歌,猛然想起这是之前自己的助理反复提过的懒人乐队,于是吃饭约谈,结果失败。合同已被史蒂文的对头公司负责人帕克霍尔抢走。史蒂文一行人为了缓解压力吸食了大量的毒品,众人半梦半醒间得知,总经理德里克已经挖走了帕克霍尔来公司坐艺人部负责人的位子。接下来史蒂文几乎陷入了人生的低谷:调查罗杰死因的警官步步紧逼的纠缠,自己的秘书丽贝卡握住了自己杀害罗杰的重要证据威胁其升职,以及自己签约的女子乐队简直就是一群被利益冲昏被垃圾食品浸淫的乌合之众,跟着自己看不过眼的上司帕克霍尔参加高级晚宴,却大肆批评提倡女权的高管,惹怒了在场高级人员被逐出。他陷入绝境,万般无奈,回到家里苦苦支撑。本来玩忽职守足够被上司开除,关键的时候,自己手下那群乌合之众竟然火了,从雾都一路火到北部。史蒂文重新振作,用婴儿照片以恋童癖陷害了自己的上司进入监狱。接下来便是那个讨厌的警官和蛇蝎美人丽贝卡了,史蒂文先和丽贝卡设了毒品情色局拍下足以让他丢掉工作的出轨吸毒视频,又杀害了丽贝卡,教唆被毒品弄得意识不清的警官伍德肢解尸体并拍摄记录。自此便除掉了所有绊脚石,毫无悬念地成为了艺人部的负责人。 这个作品合理运用了第一人称的自述方法,主人公史蒂文的自述贯穿了整个电影,表现出英国黑色幽默的显著特点。长镜头和短镜头的搭配使用也很合理。其中史蒂文幻想着自己杀死罗杰的镜头,随着他兴奋的叙述,镜头也晃动起来随即转到坐飞机去戛纳也十分流畅巧妙。 作品中对于人物的刻划生动立体,主人公史蒂文选取尼古拉斯霍尔特十分准确,表面上有着无辜又善良的俊脸,实际上却有着极大的野心和欲望,放荡不羁厌倦世俗和争名夺利趋炎附势两相矛盾,这也在自述中有所体现。另外杀人,构陷所有他做的事情也都是在这个竞争力大的圈子里被迫做出的选择,并不是说他没有罪,只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真相往往没那么重要,生存在企业中上司们往往看重的是你的能力,带给他们的利润,至于死人,或是其他,都比不上金钱与权力。罗杰,影片中的一个被杀的人,也是最没用的一个愚蠢的瘾君子,连著名歌手的死讯都不知道,自然会被那个时代所无情淘汰。而帕克霍尔和丽贝卡显然是另一个极端,太过聪明,极端自负,自然会在算计中被别人算计。崔力克是一个很有眼光和远见的人,是他一直站在史蒂文的阵营,显然,他是对的。而德里克,即便是一个看事实说话的冷酷无情的上司,但只要他的位置够高,底下的争权夺利与他自然无关,只需要静静看着,适时地推动局势发展,结果对他有利就行了。像这样的人谈不上好坏,因为不论是那个黑暗的时代,黑暗的圈子,还是现在的这个年代,企业中的的上司大多与他并无分别。至于其他的人,虽然一同构成了整个电影的内容,存在于故事的发展,但都被主角史蒂文以自述的形式简单交代过了。这也正是电影所表现的详略得当。 Owen Harris 导演的这部电影还是具有争议的,影片尽管颇具有向上意义,使人感受到前进的力量。但片中一些大尺度的情色镜头,以及为了还原揭露当时英国音乐圈的奢靡丑陋的现状展现的大量吸食毒品的场景。尽管是反映出了当时底层人民为了缓解工作压力大的精神状态,为了暂时逃避苦苦向上爬却依旧陷在泥潭的现状,吸食毒品的现实,但仍然被一部分人所批判。 但这并不是我们欣赏这部影片的重点不是吗?可卡因,情欲,沉迷,骗局,一切的一切不过是真实的反映。重要的一定是对现实有意义的,就像我们在这部影片中一定记得这样一组对话,它在开头和结局各出现一次:“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碾压并摧毁你的敌人。并享受他们女人的哀嚎。”这组台词对于现时代的意义自然并不包括最后一句。人生的低谷与高潮,黑暗的起点与重点,崛起的时候也并不意味着你就远离了危险,正相反,关于金钱和权力的角逐才刚刚开始,影片的最后,照应开头的台词是由史蒂文和达伦共同说完的。最后两个镜头则是达伦坐在史蒂文的位子上,史蒂文略微惊讶的看着他,也许预示了接下来的权力竞争,鹿死谁手?故事并没有结局,这正是留白的手法。 “Only brave and tenacious people, in the knowledge that being found, will hinder inertia, but gritted their teeth, adhere to the completion of the task, and at all costs.”只有勇敢和顽强的人,才能在明知被人发现,会阻碍惯性,却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任务,并且不计一切代价. “The forces will accumulate together again and again”力量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逐探寻中积累.

 4 ) Good ears

1.Steven:I'm walking in the forest.

2.Steven:They're also driven by a new focus and clarity.并且帕克更能抓住重点,思维也更清晰.He's on everything early and has a sharp idea of what he likes and what he doesn't like.对于自己的喜好厌恶绝对清楚.

3.Steven:Loaded dice and poisoned charlices all over the shop.到处都是陷阱,到处都是雷区.

4.It is the brave and great man who upon recognising this point resists inertia and smashes on through to the far side,no matter the cost.只有勇敢和顽强的人,才能在明知被人发现,会阻碍惯性,却咬紧牙关,坚持完成任务,并且不计一切代价.
I call this juncture "the critical moment of will".我称这个特定时刻为"意志的关键时刻".

5.The taste of victory.Savour the rusty blood of your enmies.胜利的甘甜,加上敌人的铁锈血味道更加.But remember,the ture warrior understands,that war is not a crisis or an evemt but a ceaseless state of being.战斗不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精神状态. Power comes from the relentless pursuit of the unattainable.力量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追逐探寻中积累.

6.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young Stelfox?
Steven:It's to drive your enemies before you.And hear the lamentations of their woman.碾压并摧毁你的敌人,享受他们的女人的哀嚎.

 5 ) 给Tony的五星

我觉得看过Skins的都会不由自主的打五星吧,至少我是,光为了Nicolas Hoult都值得。

牛逼的配乐和台词,Nicolas的邪性和放纵,最后剧情的意想不到,活脱脱Skins中Tony的样子。

Nicolas就是Tony,Tony就是Nicolas,他已经将这个角色演绎成了经典,觉得Nicolas演这类形象总能特别出彩。

 6 ) 适合用耳朵看的电影 抹杀不了的Britpop情怀(电影全部歌曲 mv 专辑)

这部电影的大背景和主题:英伦摇滚(Britpop conception in wiki)英式摇滚属于另类摇滚和流行摇滚,源自於英国九零年代初期的独立音乐圈,基于90年代早期的"Britishness" 音乐文化运动。发展成为对抗八零年代末及九零年初期音乐及文化的潮流,特别是针对来自美国的Grunge风潮。最成功和广为人知的乐队是Oasis, Blur, Pulp, and Suede。虽然被被更多的认为是一种营销手段而不是文化和流派,但这种文化大环境还是影响了当时的英国多数地下乐队。这些乐团引领英国另类摇滚成为主流,并且成为政治文化活动「酷英国」的骨架。虽然大受欢迎的几个乐团都能够朝向海外发展,专辑在美国的销售也相当成功,然而英式摇滚在九零年代末期,还是免不了走上衰退的道路。
(犯罪情节处理的还是很白目的,勾心斗角多没意思,配着霓虹灯的打光,妮子腹黑的角色,我们来听歌吧)
出现的全部音乐
①Blur—Beetlebum 1997
 Blur第五张录音室专辑于1997年2月发行。音乐媒体预测这种lo-fi音乐的实验会疏远那些少女粉丝,但是他们对这种尝试感到赞赏。评论家意识到乐队在这时开始接受美国的价值,同英伦摇滚时期相比,态度彻底转变。尽管被评价为“商业自杀”但是专辑的第一张单曲"Beetlebum",在英国单曲榜上排名第一。

②22-20s--devil in me 2005
Their song "Devil in Me" was regularly heard in the UK following their split on the Vauxhall Astra television advertisement

③Oasis--Cigarettes & Alcohol 1994
1994年OASIS被视为90年代以来Madchester音乐新力量,不同於其他曼城乐队,他们避开了在funk,dance 或 hip-hop上做实验音乐,坦然的把自己定义为rock n roll。首张唱片 Definitely Maybe 成为英国历史上卖的最快的处女碟,大碟推出即被评为 "shoots of vitality in a barren pop land"目前已在UK拥有7白金的成绩,美国超过1百万,全世界超过7百万销量。

④TIEKS--suck my d*i*c* k

⑤Southside spinners--luvstruck

⑥the chemical brothers--Setting Sun
"Setting Sun" is a song by The Chemical Brothers, released as a single in 1996 from their second album Dig Your Own Hole. With vocals by Noel Gallagher, then of Oasis, it reached number 1 on the UK Singles Chart.96年全英单曲榜第一,因为在Oasis's Be Here Now Tour被Noel Gallagher翻唱而火。In the US at this time, "Setting Sun" was sitting at Number 80 in the Billboard Top 100, after selling around 80,000 copies, an uncommon achievement for a European "dance" act. Sales from Exit Planet Dust were also around 150,000.美国也挤进公告牌榜。

⑦cj bolland--the prophet
Further UK hits followed with "The Prophet" (#19) and "It Ain't Gonna Be Me" (#35).[2] Bolland is also a prolific remixer with a long résumé, including work with Orbital, Depeche Mode, Moby, The Prodigy and Tori Amos. His song "The Prophet", sampling Willem Dafoe in Martin Scorsese's 1990 film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was an underground club hit.这首歌曲曾在1996年全英单曲榜上取得19名的好成绩。

⑧roy black--ein sommer der lieb

⑨tieks--brith

⑩the chemical brothers--block rocking beats
获得Grammy Award Best Rock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提名Brit Awards British Video 、MTV Video Music Award。It was released as the second single from their second album, Dig Your Own Hole, in March 1997. It reached number 1 on the UK Singles Chart,and number 40 on the American Billboard Modern Rock Tracks chart.

⑪gang star--blowing up the spot
东海岸说唱风格歌曲

⑫echo&the bunnymen--killing moon
"The Killing Moon" is a song by the band Echo & the Bunnymen. It was released on 20 January 1984 as the lead single from their 1984 album, Ocean Rain. It is one of the band's highest-charting hits, reaching number 9 in the UK Singles Chart, and often cited as the band's greatest song. Ian McCulloch has said: "When I sing "The Killing Moon", I know there isn't a band in the world who's got a song anywhere near that".

⑬the prodigy--Sma*ck My Bitch Up
97年,UK Singles peak 8 ,US Billboard Hot 100 peak 89.因歌词和mv具有很大争议性,很多平台拒绝播放。bbc上禁止播放,只有一个版本在 Radio 1上播放,还抹掉歌词里的“Sm*ack”播放。

⑭Frida sundemo--snow

⑮Songbirds--Sun Goes Down

⑯frida sundemo--heroes

⑰russian folk ensemble--moonlight

⑱benji boko--take a stand

⑲Benji Boko is an English DJ and producer

⑳primal scream--trainspotting
曾用于电影猜火车,96年由英国酸性摇滚代表原始尖叫制作。

21. 3 colours red--beautiful day
99年UK Peak chart 11.英国本土摇滚乐队,红于并主要活动于90年代。收录这首歌的Revolt,在英国专辑榜上获得17名

22.coco&the bean --fair play

23.mark morrison--return of the mark
 It was released in United Kingdom in March 1996 and reached the number 1 on the UK Singles Chart a month later. It reached number two on the U.S. Billboard Hot 100 in early summer 1997 for one week.

24.sash!--encore une fois
97年UK Singles peak2."Encore une fois" (French for one more time) is a song by German DJ team Sash!. It was released in January 1997 as the second single from the album, It's My Life - The Album.

25. frida sundemo--home

26.ol' dirty bastard--shimmy shimmy ya
95年U.S. Billboard Hot 100 peak 62

27.Radiohead-karma police
来自 1997 三专OK Computer。主唱形容这是关于讨好别人过程中的压力和几近要放弃了的心态的调侃之歌。UK Singles peak 8.

28.gat decor--passion

29.the prodigy--climbatize
来自专辑The Fat of the Land 。97年5月英国专辑榜第一。

30.maxine ashley--6 underground

31.blueboy--remember me
1989–1999英国独立音乐男团。

32.the chemical brothers--the private psychedelic reel
97年专辑Dig Your Own Hole 里附赠的限量单曲

33.royal blood--blood hands
英国新晋乐团,曾被提名为2014bbc年度之声

34.Bastille--Overload
2010年成立的英国独立音乐男团


出现的mv
Mark Morrison-return of the mark
1996年
All saints-never ever
1997年
Radiohead-karma police
1997年
从电影75分钟开始,觉得这首用的最好!
<图片2>





提到的专辑<图片3>
<图片5><图片6><图片7>














Echo & the Bunnymen -"The Cutter”<图片11>Duran Duran-“Rio”
<图片12>New Order-- “Blue Monday”

 短评

片子不算太难看,但故事并不有趣或者新奇,它好像不太明确自己的定位风格在哪儿,导致什么都浅尝辄止,什么都不够极致一部办公室版的男版宫斗剧,假借着音乐做幌子,不过确实比嘻哈帝国更黑暗更实际一点,犯罪和惊悚一点也没觉得,但这帮王八蛋确实很可恶,霍尔特有进步,但最后那一回眸还是露陷了!

7分钟前
  • ★冰凌宫★
  • 还行

可能我品味有局限,真觉得这部挺不错的,看过一小节原著,文学爱好者翻译的,觉得很酷但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看了,拍成电影后也果然没失去那股味道。艺术的商业市场有时候就是这么荒诞,顺便对大众品味嘲讽了一脸。尼古拉斯好适合演这种败类人渣啊。。。

8分钟前
  • 我累特
  • 推荐

一群没有品位的人引领着时尚垃圾,那些自以为是的掌握话语权的傻逼们,强迫公众接受他们的粪便。男主就是个变态垃圾,英国的警察更加变态垃圾

12分钟前
  • 气急败坏女疯子
  • 较差

节奏控制还可以。人格的分裂以及台面上下的心思,表现得也算及格。只不过这种东西应该能探讨更普遍的精神世界的东西,而不只是沦为一个年代一个行业内的猎奇故事。

15分钟前
  • frozenmoon
  • 还行

教你怎么黑音乐人

19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力荐

商业是推动流行音乐进步的动力,非要把这两个领域放在一起比较的话,商业甚至比音乐更伟大。这部戏从头到尾让喜欢音乐的人感到很拧巴,就在于用一个商人的角度去对待音乐,所有的情节都搭建在这一基础之上。当然这是编剧有意而为之。剧中很垃圾的女子乐队“黄莺”能成功则是对大众品味有限的嘲讽。

21分钟前
  • 冷兵器的残泽
  • 还行

ac2633082 还是那句,做警察的最懂犯罪,犯起罪来也手段利落。与虎谋皮,最忌讳贪心,你眼里的同一条船,却没想过被对方丢下水。在意识到环境不适合自己的时候不能独善其身就必须全身而退,同化是多简单的事情,人性过于天真也会极端的邪恶,在养成自己的意志前必然善变。喜欢Frida Sundemo的歌66分

22分钟前
  • 富嶽百景
  • 推荐

故事本身质量不敢恭维,迷幻质感的霓虹色布光倒是相当有学习借鉴的意义。另外还是感慨一下尼古拉斯·霍尔特的戏路确实宽广,演什么都像有种天然入戏上道的魔力,从温暖的尸体、到巨人杀手、到X战警、到疯狂的麦克斯4,再到这部杀死汝伴,此男实在有毒。

24分钟前
  • 我是大皮哥
  • 还行

音乐圈那点争夺利益和权力之事,揭露踩肩上位和栽赃嫁祸的血淋淋事实,故事本身噱头十足,可被拍的却不吸引人,琐碎夸张,冗长难耐,让剧本的趣味性一再压制,让人昏沉,倒是霍尔特的演技可圈可点,把智商人渣诠释的颇有意味,同时电影也是他散发光芒的T型台,你很难不迷醉于他独具一格的个人魅力之中

28分钟前
  • 张咏轩Wayne®
  • 较差

“人生的意义何在?”“是摧毁你的敌人,碾压你的敌人,享受来自他们女人的哀嚎。”

30分钟前
  • Infinitezoe
  • 推荐

#1842#

35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这娃现在演什么角色都挺有味道的,喜欢。片子絮絮叨叨,充满了琐碎杂乱,焦躁不安,但是竟有种无比贴切的感觉。

40分钟前
  • 胸口碎大石
  • 推荐

除了长得不好看 Hoult还是那种在镜头里会给你“演戏感”的演员 想把自己的角度摆得很好看 然而肢体还不协调

43分钟前
  • RITA
  • 还行

绝对我的菜,超喜欢的风格,台词一级棒,印象中那个笑起来既滑稽又害羞的孩子猛然间就长成撩人巨无霸了。

48分钟前
  • 亲爱的我呀
  • 推荐

再一次说明敢叫尼古拉斯的都是帅哥,从皮囊开始就爱这小伙儿,就是帅就是帅,腐国轻轻松松就弄出一部黄暴毒片儿,剧情安排大爱,看着就痛快

53分钟前
  • 静眠虚空
  • 推荐

尼古拉斯不做托尼,越来越邪性了。

55分钟前
  • mijin.x
  • 还行

我看到的是 Skins中长大成人的Tony,嗑药善变胡搞人格分裂,不妨碍他依旧闪闪惹人爱。但是剧情真的有些mumbo-jumbo, have no idea what it is really talking about

60分钟前
  • 盔酱兮
  • 还行

配乐的选择难道是想佐证流行乐坛谁当红跟音乐好坏没有屁的关系吗?好一般啊……

1小时前
  • 道臣岚
  • 还行

听帅逼吹一百分钟的牛逼就也没有很难以忍受吧

1小时前
  • 王大根
  • 还行

敏锐有野心却不再听音乐的制作人的故事:还记得你买的第一张专辑吗,new order blue monday。现在,音乐算个屌?赚钱就是好歌,emi都只是跳板了蛤。london calling,blur vs oasis,karma police,辉煌不再,现在是hippy indie cunts和趴体people的时代了。故事一般烂,只是有点心酸啊

1小时前
  • 下辈子再努力吧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