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找结婚证 2.补结婚证 3.闹离婚,无证否 4.找到证,再藏好 5.离家出走炸弹 6.生活最终痊愈 经典重现: “你想干什么?” “我想把她上衣脱了。” “后来呢?” “我脱她的鞋,脱她的袜子。” “再后来?” “我脱她的裤子。” “后来呢?” “脱她的。。。裤衩!” “后来呢?” “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我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
结婚证在一场婚姻里算什么呢? 婚姻里有太多的学问,现在很多人因为看多了失败案例或者不自信自己能把握住婚姻就选择不进入婚姻。 一切的开头在于申请劳保时需要结婚证。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带上就行。谁知这结婚证就是找不着了。找不着就补办呗,但女主人犟上了非要找着。 生活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你觉得一定在的东西要用的时候忽然找不着了,这个时候买个新的或者暂时不用都行,但你就是要找到。越是找不到你会越烦躁就非要找到,最好笑的时候你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可能最后发现它在你手边眼底。 妈妈这样除了这种执念,或许还能中年女人的更年期有关。那时的她们身体激素变化情绪会更不受控。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对这场婚姻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一张结婚证来保障。 但在观众看来好像是因为她对结婚证的疯魔执着反而导致婚姻破裂了。家都快散了,结婚证已经不重要了。 偏偏这时候结婚证又出现了,它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合照后。可惜出现的时机不对,早点出现或许这场风波就散了。 现在丈夫的心已经在外边了,妻子也心灰意冷,结婚证只能用来离婚了。所以孩子找到了也要藏起来。 原本婚姻散了就算了,孩子这个时候用自己威胁他们不准离婚。这算是中国离婚的老套路了,多少人劝不离都是你想想孩子,可这样的婚姻维持下去有意思吗? 反正最后他们说不离了,日子怎么过也是他们的事。
一切的开头在于申请劳保时需要结婚证。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带上就行。谁知这结婚证就是找不着了。找不着就补办呗,但女主人犟上了非要找着。 生活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你觉得一定在的东西要用的时候忽然找不着了,这个时候买个新的或者暂时不用都行,但你就是要找到。越是找不到你会越烦躁就非要找到,最好笑的时候你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可能最后发现它在你手边眼底。!!!
这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影片,主演两大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多说,重点说李小萌。那时候还带着点婴儿肥的李小萌仔片中演的是一个思维活跃的普通女孩。说她思维活跃是因为片中大量出现了她的思想活动所转化的旁白镜头,看起来是充满朝气,天马行空的样子。说她普通是觉得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还是蛮多的。
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过于关于“猴皮筋”的段子。托主演冯巩是精神科专家的福,见到了很多在精神病院里的镜头,每一位惊人病人的表演都很出彩,同时影片也间歇的给我们讲了一些她们的故事。其实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你的故事很美,但还是没人在乎,她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你能带给他们什么,就当病人出事的时候,主演还是首先想到自己的论文而不是病人的病情一样。这种隐藏在剧情里的小现实,让人仿佛有一种生活的感觉。黄建新最擅长此类的片子,我也很喜欢他的这些“生活化”的作品。
整部电影下来,一切都围绕着一张纸展开,起初只是一件小事,最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天大的事。生活里也是这样,人言可畏,人的惯性思维也很可怕,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最后女孩以离家出走的形式去打工历练换取父母的回心转意,最后在西安钟楼门口的镜头让我想到了“西安事变”,那个对话很像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过的。影片最后一句话是,我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但真的回去了么?这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思考,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想挣扎,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它们,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去调整自己的底线,别人的底线,最后过出了自己一点也不想过的生活。
写一个中年夫妻(冯巩),生活中从小矛盾为内因,发展到婚姻关系破裂,中年男人又被年轻漂亮女助手勾搭,夫妻尽管有情,但也现在念不上了,需要离婚。但是他们的孩子是维持这段关系的唯一保障,小文通过 离家出走迫使两人回归家庭生活,消除第三者恢复稳定。最后质疑,真的回到了原来吗?
显然,没有。因为矛盾并没用解决,夫妻间的不和谐关系只是被默契的翻篇,大家都不提的有意忽视。说不准哪天,小文长大成年了,夫妻两人又旧事重提呢。
那该死的结婚证与那逗乐的拿弹弓打你家玻璃。
真心觉得冯巩演电影比说相声强得多,尤其是这几年
属于那个年代的小市民喜剧,婚姻之痒,中年危机,精神病院拍得有点意思。“扒下她的裤衩,拉出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中年婚姻危机。吕丽萍饰演的中年妇女执着地寻找结婚证,以寻得虚妄的安全感。而冯巩饰演的中年医生对病人耐心细致,对自己的老婆和婚姻却采取了敷衍逃避的态度。“第三者”小安逢到关键时刻便讲粤语,构成沟通的天然障碍。精神病院里不少搞笑的名场面,“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全明星阵容,王志文送蓝色药丸,冯小刚卖假证,江珊办离婚,牛振华演精神病患者
她爹和同事去酒吧,去打游戏机,这妮子是怎么知道的???
张国荣:“如果相爱,没有这一纸婚姻证明书也可以过得很好。如果要分手,有这一纸婚约也改变不了什么。”
可以算是国产版的《美国丽人》吧,冯巩表现一点不比凯文史派西差,把中年危机刻画的如此生动,看完只能一声叹息!两三年前看的,应该是在视频软件上看的,不知道现在为什么不能播了!吕丽萍和冯巩表现的都很好,隔了这么久印象模糊了,所以就不按照标准评分体系评了,整体印象中就是中年男人被老娘们吵来吵去,不省心的孩子,年轻漂亮下属的诱惑有贼心没贼胆,实在太真实了!给8分
关于结婚证(一件琐事)引发的家庭荒诞,小童星演的角色简直是时代先锋,成熟的工作男冯巩和更年期的吕丽萍也是冤家路窄的经典家庭夫妇形象,时至今日仍旧是众多家庭的缩影,就是黄建新这部怎么有一瞬间一股冯小刚味儿。
想表达的太多,又不懂得取舍,导致乱炖且节奏其慢无比。李小萌这个角色根本不像是个女儿,倒像是寄居在此的一个亲戚,台词靠段子,和父母也没有化学反应,选角和剧情上的失败。对于政治的讽刺犹豫节奏的慢和故事的碎显得特别生硬做作。不过在镜头语言上黄建新依旧尝试着。
找个猴皮筋做弹弓砸你家玻璃。
挺严肃的冯氏电影
题材虽是吾女初成视角下的中年危机家庭矛盾,故事本质还是具有鲜明世纪初时代思潮(或局限?)的贬旧与警左。片中凡制造了不和谐人际关系的行为都与此有关:结婚证、娘子军、广场舞、兵马俑、直至被迫重圆的地点也要特别设定在古老的西安钟楼之上。意图如此直白,以至吕丽萍的角色快扁平为一无是处的反面典型,我爱我家的和平大姐好歹撞击失忆之后才如此折腾,加上冯巩这回演精神专家现代高知也多少有点力不从心,缺少与片中设定相匹配的专业与魅力展示,才倒衬出了诸多配角的抢戏凶猛:李小萌灵动全场堪称最佳,罗湘晋美人倾心黯然离别,王志文推销伟哥一脸坏笑,冯小刚印证达人钱来就干,王劲松用猴皮筋做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充斥奇闻趣事的精神病院始终是那个年代有一定想法的国片导演赖以藏锋施讽的取巧所在,只是看多之后仍难免审美疲劳。
小时候看的,挺好玩。当时觉得真的挺不在乎的,后来长大了一点,想想,真的是口是心非。
疯子说,我想脱光她们的上衣。其他的医生说他还是个疯子,可是这位医生说,他要脱女孩子的衣服,这不是正常思维了吗?医生接问那个病人:“然后呢?”然后脱她们的鞋子和袜子。再然后呢?脱她们的裤子。再然后呢?病人不好意思的说:“脱她们的裤衩。“再然后呢?抽出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小时候看过,记得竟然看哭了······
在那个没有假脸的年代,演那女医生的演员怎么就没红起来呢
无论是借孩子的视角看成年世界,还是刻意构建的正常人与精神病人的反讽,都在试图解构世纪初伴随新概念潮涌而来的新型家庭关系下的失调。看得出,黄建新在把握最擅长的都市喜剧的风格之上,还在借助飘忽的镜头调度、动画插入、打破第四面墙,做电视电影转向电影感的先锋尝试,但呈现效果明显没有摆脱情景剧画风与京味人设。透过家庭危机触摸孩子心底的动荡与压抑,故事的落点不错,只可惜离家出走的结局用力过猛。或许只有孩子才会相信父母的和解意味着矛盾的消失,一湾重回平静的湖水,等待着下一次的凉风过境。
借“结婚证”这一兼具仪式感和象征意义的“介质”,呈现个体被困缚在体制/流程/手续/制度内部的压抑和焦虑,且这种焦虑想是某种集体癔症,会传播、会发散,将男主工作场所设置为精神病院,讽刺指向很明显——脱去长久以来的“壳”不仅体会不了自由,反倒惶恐被大众的标尺所遗弃,所谓正常的人奔溃也是瞬间的事;这种焦虑根本无法治愈,它的开始和结束首尾相衔,如永远不可能抵达的城堡——结婚与离婚是互为悖论的一体,好现实的超现实,这个暗喻比暗搓搓的政治隐喻塞入更好(人民/公社、西安)。以儿童视角讲述整个故事有点牵强;一众配角瞩目。
看了这种电影更加不想结婚了。李小萌真是美萝莉啊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王劲松(气壳)110秒的段子实在让人拍案叫绝。结尾李小萌跑去了西安,黄建新真是有幽默感,李小萌用离家出走逼冯巩吕丽萍复合:“你们还离吗?”“不离了。”而在64年前,在同一个地方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光着屁股的蒋介石:“你还内战吗?”“不战了。”于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