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后面的的吧,第一期就是罗朗废话太多了,而且本以为出去看世界,不过是换个地方“圆桌派”。主要是三个人哲学基础都不够,谈得看似深入,实际贻笑大方,观点看似锋锐,实际缺少全面认识。后面罗朗去隔壁店铺确实值得称赞,因为两家店很近,明显竞争关系,所以节目组一拍旁边家的,自己生意可能下降,生计堪忧,所以脸色不好。罗朗确实言出必行,心中有坚持的东西。
在电影界,理查德·林克莱特导演的“爱在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被影迷们奉为爱情圭臬。
三部电影里,男女主从头到尾都在不断聊天,聊生活、聊爱好、聊理想,聊着聊着就成了真爱,台词密集到观众甚至要在过程中按下暂停键思考,因此“爱在三部曲“也被戏称为”话痨三部曲“。
而在电视界,也有一个著名话痨节目,窦文涛主持的《锵锵三人行》,它一度被观众奉为谈话节目的圭臬。
这档节目从1998年开播,到2017年停播,整整持续了19年,播出好几千期,覆盖很多粉丝的少年、青年甚至中年历程。
节目宣布停播时,社交网络上一片哀嚎。
罕有节目能像《锵锵三人行》一样,从来没有大红大紫,却经久不衰,让观众在主持人和嘉宾们的聊天之间,默默进入心流状态。
《锵锵三人行》停播之后,很多粉丝苦于找不到替代节目,时不时在豆瓣主题小组里打卡忆往昔。
然而,窦文涛并没有闲着,他又为观众带来了《锵锵行天下》,节目中有熟悉的老朋友,有依然热络的聊天氛围。
今年2月,《锵锵行天下》第二季开播,拿下了豆瓣9.4的高分,窦文涛带着嘉宾们展开自驾游旅程,一边穿山越海,一边谈天说地,我们又找回了听话痨聊天的快乐。
《新周刊》在“锵锵”十周年之际,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窦文涛:一个话痨的十年”。 文章里写《锵锵三人行》的发展轨迹,以及窦文涛本人的话痨史。
窦文涛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一开始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任职,因为一档《你好,南极人》的节目拿下过首届“金话筒”奖。
1996年,他加入了刚组建的凤凰卫视,在凤凰卫视1997年香港回归特别节目“60个小时说不停”之中,窦文涛一个人说了8小时,把台里的人惊得目瞪口呆,老板心想,这小伙子也太能说了。
老板刘长乐当时想策划一档谈话节目,窦文涛刚好也想做脱口秀,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1998年,《锵锵三人行》应运而生。一张桌子、三把椅子、几只茶杯,一位主持人加两位嘉宾,在和几十个节目共用的20平方米录制棚里,一聊就是十几年。
“锵锵”的制作成本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它没有自己的固定资产,没有固定在编人员,除了窦文涛,和一个发通告的助理,节目常年和其他节目共用资源。
人员成本也很低,既不负责邀请嘉宾的往返机票,也不负责食宿,只支付少量车马费。
即便如此,这么多年来,“锵锵”仍邀请了大量名人,除了常驻嘉宾许子东、梁文道,熟面孔马家辉、周轶君以外,许多演艺圈明星如周星驰、马伊琍、吴亦凡等都上过锵锵。
“锵锵”的衍生节目《明星三人行》还请了王菲做嘉宾,在窦文涛的引导下,一向沉默寡言的王菲都变得话多起来,在节目中展现了她少见的活泼一面。
一个好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能够在不经意间让嘉宾卸下心防、摘掉面具,窦文涛就是这样的主持人。 他虽然是话痨,但在节目中从来不会抢话,而是担当一个穿针引线的角色,把话筒交给嘉宾们,抛出话题方向,嘉宾们开始滔滔不绝、嬉笑怒骂。
斯文尔雅的梁文道聊他的叛逆学生往事,全凭老师厚爱才能成功毕业;香港学者马家辉说起自己的家族轶事,有江湖气也有书生意气;还有文质彬彬的许子东教授,从两岸三地聊到国际时事……
迎来送往这么多嘉宾,就没有窦文涛接不住的话。
《新周刊》评价窦文涛: “窦文涛说人话、鬼话,但不说神话。窦文涛说生活正确的话,但不说政治正确的话。窦文涛说讨好的话,但不说卖乖的话。窦文涛说聪明而卖弄的话,但不说愚蠢而不自知的话。窦文涛说庸俗的话,但不说高尚的话。窦文涛说反讽的话,但不说愤怒的话。”
他靠着一张嘴,纵横江湖几十年,让大家见识到了话痨的无穷力量。
在新节目《锵锵行天下》第二季,窦文涛带着嘴皮子走天下。
他表示,因为疫情,自己200天没出门,100天没下电梯,再次出门之后恍若隔世,看见个土坷垃都能感动半天。
是的,多少人的生活因为这一场疫情起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而又有多少人,因为疫情开始重新审视生活。
因为不能出门,我们才惊觉从前能够自由呼吸、自在行走的生活是可贵的,我们开始学会放下宏大目标,去欣赏生活本身。
在《锵锵行天下》中,窦文涛和周轶君、罗朗并没有在旅途中做太多“正经事”,他们只是行行走走、聊天谈心,却让人由衷感到平静和快乐。 他们关注一匹小马的心情,遥望月亮与火星,站在悬崖之上探讨人生价值…… 因为对生命有着相同的求索之心,所以这三位老朋友能够对生活产生相同的珍惜之情。
古往今来,有太多人把生活重心放在追求伟大目标上面,却忽略了,生活的重心有可能就是生活本身。
正如大热动画片《心灵奇旅》所呈现的一样,鱼儿身处水中向往着大海,却忘了大海就是由无数水滴组成的; 钢琴家主人公一直向往成为舞台中心,对眼前的事物不屑一顾,直到站上了舞台,他才发现原来生活的微小瞬间本来就是意义。
在《锵锵行天下》行走聊天的过程中,观众会发现,主持人和嘉宾看似毫无重点,但细究下来,他们一直在尝试挖掘生活的价值乃至生命与人生的真相。
每走过一处地方,节目都在输出一些经得起推敲的观点,这也是“锵锵”系列如此经典的原因: 它不强行正确,也不生硬上价值,却始终以温柔平和的方式,向人们传递值得记录与思考的事情。
如果要给“锵锵”系列起一个slogan,可能会是“聊天,我们是认真的”。
窦文涛在节目中说了一段话,大意为,很多节目在探讨正经事,比如新闻、民生、科幻,而我们的节目一直在坚持聊人生。
可是,谁又规定聊人生不能成为正经事呢?
聊天的力量似乎一直被大众低估了,尤其是在电视节目上聊天,一不小心观众就容易转台。但窦文涛硬是凭借过人的谈话能力,让观众一追就是十几年。
“爱在三部曲”里的男女主角,也因为聊天使得两人的感情愈发深厚,漫长岁月中即使曾经分隔两地,也因为聊天重聚一起,蜜恋多年热情不褪。
由此可见,聊天如果生出了乐趣、思想、深度,就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一份“世间始终你好”的情感。在“锵锵”里,这是朋友之间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在“爱在”里,这是情人之间的“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这么多年下来,能看到一个主持人从少年到中年,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忱、对聊天的热爱,依然乐意源源不断为大家输出其或世俗或深刻的思考,这是观众的幸运,也是国内影视环境里为数不多的真心。
当年追随《锵锵三人行》的那一拨粉丝,大概也从少年迈向中年的十字路口,在年岁增长中,被迫面对熟悉的人、事、物一样样失去,但当看到窦文涛仍在屏幕上活跃聊天,就似乎找回了身在这个世界的坐标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韭菜文娱(jcwenyu)
第四期的节目可太妙了
一边是废弃的石油工业遗址,文涛和君君在大楼里探险,让人想起了《九层妖塔》里克拉玛依的石油小镇,有种不真实感。两人从地上捡拾起沾满灰尘的粮票和工作记录,从一个缝隙中窥见了几十年前的一角,于是感叹道,啊,原来父辈是这样生活的呀。
一边是和天文学家邓李才聊银河、聊宇宙,邓教授的语速很快,提到的计量单位动不动就是几千亿,亿万年,他说关于有无外星人的这件事他有两个信念,一是一定有,二是我们碰不到。人类文明5000年,现代科学200年,尖端科学能够进行星际旅行才几十年,相当于这个窗口很窄。因为人类存在的“窗口”非常窄,透过这么窄的“窗口”在同一时间相遇,几乎不可能。
一颗星球的存在与消亡,在浩瀚的宇宙里可能都只是像一支野花一样,独自绽放又败落,不值一提,无人知晓。一个城镇的兴盛与衰败,在多年后被人理解和窥探到的,也只是一些粘了灰的边边角角。一个人的一生,又如何呢?
我们都存在过,而存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
锵锵行天下总是面对着嘉宾的缺席,但无论缺谁,文涛是万万不能缺的。因为文涛是负责好奇的那个人。
小到小花小草小猫小狗,大到文明遗迹山川日月,在文涛的眼里,都显得无比可爱。永葆好奇,说的也就是文涛了。
西北的旅行中,文涛和罗朗多次聊到自己的感情生活,相反轶君鲜少主动提及,都是被问到才会回答。用轶君的话说,感情在她这里已经翻篇了,她一直过着朝前看的生活。文涛和罗朗必然是留有遗憾,也必然是抱有希望,不然怎么会在广袤的高原上还会将感情时时映入脑海。
轶君是节目里的女性色彩,羊绒大衣或风衣包裹着的她,并不柔弱。她会让自己变得忙碌起来,而不像文涛那样容易的发呆的间隙里伤感。她愿意接受挑战,无论是第一季中舞者邀请她跳肚皮舞,还是第二季荒漠中的摩托车和骑马,都没有一丝扭捏。
罗朗像一个敏感的小孩子,提到童年往事,还在车上哭鼻子。文涛说他身上有一种让人感到内疚的善意,在我们看来,罗朗有时过于直线条。他夸牧民的小矮马是好马,他特意照顾隔壁被冷落的炸薯片大姐的生意,以及他并不爱换衣服。
第三集里面的月亮美极了,要是我在那样大的月亮下,估计会震惊的说不出话话来,可我一直都在那样的月亮下,是我的眼睛看不出而已。
“很多时候加在你身上的迫害,你当时以为是倒霉,但是也许最后你这个人成为艺术品,就是靠你经受的磨难把你雕成这个形状的。
就像这个土,它总有去处,它总有去处。
风从东边来,你就把我这儿吹平了,风从西边来,你把我这儿吹平了,就是我随着你雕刻我。硬的就留下来,就顶住,对吧,软的就被吹走,就是自然(其实强者都是别人眼里看的,他自己晚上咬着被子角儿不定哭过多少回呢)。
所以你要说我唯一的劝告,我就是劝告就是活着,活下去。只要你还活下去,哪怕你把我这个尊严都打碎了,也不要紧。就像我跟你说的,姿势很潇洒地过了这个坎儿,也是过了,姿势很难看地过了这个坎儿,也是过了。那什么叫姿势好看,什么叫姿势难看?你看看这个,是馒头好看,还是那个尖峰好看?会看的话都好看,就都是人生。
其实人就是一个特别自然的,对于外界的任何打击,就像这个风和水,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感谢一切这个打击,把我雕凿成了,也可以说把我腐蚀成了我今天这样的造型。”
“咱们俩到底遇上了什么事儿,在这大发感慨。这就真是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道无二三”
原本想囤着到时候一气看完,但昨夜不知怎的竟入了梦,虽然已经有些模糊梦中究竟是沉浸式的体验还是透着一块电子屏幕,却是印象深刻地记得梦的最后我还以鸟瞰视角勾画出了一张从青海湖出发的路线图。这可不是奇妙的缘分使然了嘛。第一集许老师又缺席,心中理想的三人行再次顿然破裂;原先没看过有罗朗的圆桌派,开始的时候见是“厨子”的身份便偏见很大(镜头还一下车便不停的切各种西北美食的镜头),以为这趟行天下也要不可免俗地变成“舌尖上的西北”了。不过后来敲桌感慨锵锵永远是锵锵,这样的担心真是多余,就是三个人对着桌上大好的一盘牦牛肉也会不知怎的走上谈论素食的问题上去。很奇怪,这样的触发我最近也产生过,在去安昌古镇拍照之后。当我回来从相机中筛选照片的时候,看着河边那一只只仍保持着完整鸭或者鹌鹑形态的酱货,又或是已经从一个生命整体中脱离出来的鸭舌、香肠等等,在这庞然的肉体面前,我突然感受到人类的残忍,或者说是自己——还孜孜不倦地企图用相机拍出他们死亡后与古镇相契的美丽形态。但是关于素食与否的讨论似乎是永无止尽的,因为一旦你更深入想到了食物链、可循环、乃至植物身上所携带的细菌等等问题后,这就成了个无穷解。我喜欢的是这个话题最终得出的结论,即解决这个问题最终还是需要归根到降低人本身的欲望上来。轶君就着这个结论便提出了这样一个思考:粮食多出来了就去酿酒,钱多出来了就发明个东西叫消费,时间多出来就发明个东西叫娱乐,最后发现你精力用的最多的那个地方就是那个多出来的部分。而关于这点罗朗给出的结论说得特别好:多余就是文化的启发点。人有穷奢极欲的倾向,这个“穷奢极欲”不仅是在金钱层面,熬夜就是另一变相的过耗,穷极自己的时间。当然,在谈论到这个话题的时候就不由地联系到疫情上去,过去几年我们一直有着这样“穷奢极欲”的倾向,这就很像钟摆晃到了一个极点,荡下来为人类敲响警钟。我觉得锵锵有着对疫情深刻的反思,说实话我的感受更偏向轶君,而整个疫情对我的影响又还要远远小于轶君,所以我大概是连轶君那句“就像场梦一样”也是没资格相提并论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我看到疫情对文涛竟然会产生这么大的心理影响时还是蛮惊讶蛮触动的,尤其是他那一段录音,我原先真没有过如此强烈地感激一草一木的欲望。这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关于疫情我反思得太少,某种角度而言我甚至可以称为是无比自私的。
看完第一集忍不住废话了一堆已不为短评所容。不管怎么说,久别重逢,锵锵行天下回来了。
1.罗朗说:“天空总是公平的。”以及他后来说的那句话,我想英文原话应该是:“Death smiles at us all. All a man can do is smiles back.“
2.关于崩溃,王朔小说中的原话是:“崩溃就是想起了以前的历次崩溃。”
3. 文涛问罗朗:“你会考虑人活着有什么意义这种话题吗?” 罗朗答:“当然了,当然会考虑。但是我觉得人越来越不考虑这个,就是考虑自己“我能拿到更多粉丝吗?我能赚比他更多的钱吗?如果我把这个放到自媒体,是不是会有更多人崇拜或者喜欢我?所以你总会觉得你达不到你这个目的,你拿不到你想要的你就会觉得,唉,生活真没意义,我就是一个失败者。那是因为你只注意你的,多注意他人吧。你不用你找这个意义的,意义就会找到你。就像这个天空一样,你注意到自己这个灰黑的快要下雨的云,你肯定是没法注意到蓝的。蓝本来就还在那里。”
4.罗朗爱情观:“对她很有好处,但是我觉得在她的身上我学不到任何事情。我不想当一个人的爸爸或者一个人的老师。一段关系不应该是这样的。互相都应该觉得对方对你有健康的、好的挑战。”
5.轶君后面提到的那种爱情相处模式不就是Annie Hall嘛:“女孩子是一直会成长的,男人有时候反而会停留在某个地方。”
6. 罗朗:“每一层再加上一个要求,你的选择会越来越少。现在我的要求,可能地球上只有三个人。”这让我想起很早在豆瓣看过的一个视频短片(记得当时豆瓣好像每周都会有视频精选的推送?),两个人在屋内聊天,层层累积自己对soul mate的要求,最后得出结论,满足这样要求的人是不存在的。
7.五条人问:你们知道快乐的反义词是什么? 罗朗:不满意。五条人的答案:快乐的反义词是幸福。
8. 罗朗:“我练拳是因为我不需要打架。”
9. 文涛:“我珍惜的朋友,总有一点,说得算一点,就是对人生的求索。” 真好。
10.海子那首写于德令哈的诗,一首我很喜欢的诗。
日记
海子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
这是雨水中一座荒凉的城
除了那些路过的和居住的
德令哈……今夜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抒情。
这是唯一的,最后的,草原。
我把石头还给石头
让胜利的胜利
今夜青稞只属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长
今夜我只有美丽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11.文涛:“雅丹地貌有好多个名字,其中还有个名字,叫‘风的凝固态’。”
12.文涛:“很多时候加在你身上的迫害,你当时以为是倒霉,但也许最后你这个人成为艺术品就是靠你经受的磨难把你雕成这个形状的。(不禁联想思特里克兰德?)……所以你要说我唯一的劝告就是活着,活下去。只要你还活下去,哪怕你把我这个尊严都打碎了,也不要紧,就像我跟你说的,姿势很潇洒地过了这个坎,也是过了;姿势很难看地过了这个坎,也是过了。那什么叫姿势好看,什么叫姿势难看?你看看这个,是馒头好看,还是那个尖峰好看?会看的话就都好看,就都是人生。人对于外界的打击就像这个风和水,任尔东西南北风,我感谢一切打击,把我雕凿成了,也可以说腐蚀成了,我今天这样的造型。(感慨完又调侃自己:“不如意事常九八,可与人言无二三”哈哈)
13.
14.
15.
我记得以前小时候喜欢看微博上的心灵鸡汤,那会儿喜欢过这样一句话:“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大概便是一个意思。
2021年春,窦文涛的三人谈节目,回归。
对窦文涛节目的情怀,说来有十几年之久了。
最早接触到的是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回想那个年代,《南方周末》还象征着新闻理想,“公知”还代言着社会良知,而普通人表达自我的平台,还是文字和博客。在那个舆论环境中生长的《三人行》,无所不谈。一批又一批睿智风趣的嘉宾们,横跨世界时政,纵观历史文化,陪看荐姐走过一段宝贵的世界观形成期。直到2017年,因不可描述的原因,宣告停播。
所幸紧接着,流淌着“锵锵”对话基因的《圆桌派》,在优酷平台应运而生。锵锵阵容(窦文涛主持,客座梁文道,许子东,马家辉,马未都,周轶君,蒋方舟,陈丹青,孟广美等),得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只是,话题变得“脱敏”,规避敏感议题,转而聚焦在大众生活和文化心理。
但无论是《三人行》,还是《圆桌派》,窦文涛的每一期谈话节目,往往是紧紧围绕着同一个话题,在不同嘉宾间激发密集的观点碰撞。
争锋相对,不辩不明。
但《锵锵行天下》,却是全然另一番面貌。
这依然是一场谈话节目。这也是一档旅行节目。
但远不止于此。
它褪去了尖锐的态度,放下了争论的执念。
没有主题先行。没有为了讨论而讨论。
旅途中,有交流、对话、甚至也有争辩。
但一切都是因景而生,有感而发。
舒适。
自然。
不强求。
这档节目的状态,打个不恰当的比方...
就活像,疫情期间,连续100天没敢下楼的窦文涛本人。
当他终于鼓足勇气,第一次下楼。
看到以往稀松平常的阳光大地,一草一木。
他感动得一塌糊涂。
甚至给自己录了一段,矫情无比的语音↓
旁观者视角看,确实有那么点可笑。
但懂得从生活中发现美的人,应该都能理解他的心情吧。
这种不明就里的感动,不值一提的幸福,也形成了《锵锵行天下》的基调。
整个儿节目,像一篇散文。
指东打西。
漫无目的。
不像其他旅游综艺节目,譬如《花儿与少年》,《花样姐姐》,充满刻意的“环节”,“任务”,乃至drama。
这档节目,摒弃了旅游综艺中的“规划感”。因而其质感,放松,悠哉,自得其乐。
就好像,在现实生活中的旅行里,一旦你决定:
放弃打卡,不赶行程,也不发朋友圈。
这时,你的感官,才彻底自由。
嘉宾三人,就是平平常常地吃饭,坐车,尝小吃,游山玩水。
很慢。
兴之所至,走走停停。
反而,成了一场流动的盛宴。
三人组里——
文涛懂嘉宾人情,也懂观众。
他在三人中斡旋,时而抛砖引玉,调节方向,时而装傻充愣,把控气氛。
罗朗,白左政治正确卫道士直男杠精。帅哥。
对人对事都很认真。
认真到有点不像在做综艺节目。
弄得场面几度接近尴尬,非得大师窦文涛出手,急智转弯,力挽狂澜。
轶君,接地气的知性记者。
上能聊天文地理国际政治,下能侃情感八卦鸡毛蒜皮。
走出了摄影棚,在大自然的背景下,长期的相处中,三人都更加松弛,呈现出本真的状态。
所谓本真,就是脱去了光环。变得像平凡人。
平凡得可爱。
可爱得,囧途一路。
比如,看到一片绝美风光,心中有千言万语洪水滔天想要感慨。咱们毕业于剑桥大学,叱咤凤凰卫视的战地记者轶君,却只憋出一句:
好美啊!
比如,这张意气风发的宣传照背后,是一番争夺C位的明争暗斗(误
比如,旅途中,大家乐于攀比的,是石子击水花的数量。
比如,见到壮丽景色,刚发表完一通豪情感言↓
回过头就自嘲:咱们的人生到底经历了啥,要发这些酸溜溜的感言!
这种不和稀泥的真性情,经过了几次争辩,几天相伴,竟然在三人之间,磨合出了一种诡异的和谐。
从这个意义上,《锵锵行天下》,依然保留了《三人行》的内核。
有货,有料。
最可贵在真实,敢言。
这种节目,应该,且只能,是属于周末的吧?
完全没架子。
几乎不规划。
处处是破绽。
你不能指望着从每一期节目里收获什么,学习什么,成长什么。
它本身,就像一个毫无任何目的性的周末。
就像一场,只为自己的旅行。
你与它同呼吸了,就是它的全部意义。
(本文原发于公众号:看荐TheShow)
五星预定,文涛开头念广告我已经笑了
对罗朗圈粉了。只有他关注到了眼睛阿娘旁边那家。 最后一期吴向荣真棒。 这季节目种草大西北
一介武女小君君,三观超正罗大厨,贪生怕死窦文涛,出师不利许老师
从吃,逐渐深入到愧疚感、消费、欲望、自制力等等,被打断一条腿的《锵锵三人行》依然很可观。
第一季许老师错过后半段,第二季又错过前半段,人生也是这样充满了意外吧,相聚不易,且行且珍惜。
所以去年没等来圆桌派的原因就是文涛半年多不敢出门吗哈哈哈哈
开头看到罗朗临危受命,感动;中间看到关于物欲的讨论,欣赏;看到四十多分钟罗朗去隔壁家买土豆片,说这可能是我的妈妈,我的姐姐的时候有点热泪盈眶了。小君君当然是最喜欢的,许子东也是老伙伴了,我主要想说罗朗选得好!文涛,你的漫漫长路上有我们。
给4星只是因为看见锵锵老师们还安好着。真的想念许老师,想听见他尖刻又豁达,同时逻辑缜密的观点。罗郎有点走火入魔,会让旅途无聊
窦文涛我可想死你啦
在这娱乐至死的时代,还有人制作这么一档文化类节目,真的很不容易,感谢窦文涛和节目组。
哈哈哈哈哈文涛有时笑起来好猥琐,但就是不会让人觉得讨厌,反而相当有趣,可能这就是文化加诸人身的魅力吧。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断思考,不断讲述,这样一路行去,即使表面风尘,内心依旧澄澈明净。没有什么比老友归来,一起旅行更令人感到舒服的事了。
看了两集、真正的慢综艺、节奏舒服、让人和他们的对话一起思考、和他们的旅行一起感叹美景、馋美食。 目前美中不足是这个罗朗总是打断窦文涛说话、两集打断有三四次了。虽说窦是抛话题、但真的很想听他说完。罗都不听完对方观点、就开始针对关键词发表自己想法(其实和对方的话也不是很咬和、都是一些会被写在英语格言里的标准观点),完全不能加深对话的意义。虽说是漫谈、但也希望讲礼貌,毕竟相比之下我主要还是来看窦文涛的呀~期待许老师回来大家老朋友更舒服的交流~
第一期就好喜欢!丰富又真实!弹幕那么多说罗朗白左伪君子?事实是,隔壁店老板娘确实因为罗朗的行为心情舒缓了,凭这,罗朗就比躲屏幕后面的一堆键盘侠高尚
子东老师不在感觉聊的还是不够深,但还是很开心回归!期待后期子东老师加入~
第四期好看,邓李才博士讲的很好啊。。还是比较喜欢理科生那种思考方式。。
复习圆桌派第四季时,发现了很多新东西,继续抽空看“老熟人”闲聊。没想到 在ep01 20min起 三人就开始开始谈吃素和远庖厨。美国大厨罗朗:我希望我杀动物时永远感受痛苦、承担责任,而非自欺欺人。文涛(不愧是进入窝豆瓣相册的男人):我认为人类素食观念啊 一代一代还会发展,而同时呢 他们还会用科技(手段)想办法代替(真肉),无限地接近动物肉的味道;怪不得坐牢的都得放风啊 以后要好好活着 一草一木都很美啊(哭腔) ep2谈男女对待旧爱的差异 (类似星际牛仔男一男二的爱情故事) ep3谈宇宙观etc 年轻时,迎难而上,活下来、过那个坎 都是雕凿/腐蚀出的人生 ep5 赵婷“人之初性本善”的感言 与许子东分析大陆苦难与善(所蕴含的希望)并存 呼应起来了 ep6 黄河与民族性的相似性 ep7年轻人的血勇改变社会
怎么说呢,总有段时间提不起兴趣,对生活倦怠。但是看到文涛、君君还是那么可爱(望许老师早日康复),一口气追圆桌的热情又回来了些。
“太阳从这个柳叶儿间照进来,好稀罕呐,真亲呐,真新鲜呐,怪不得连坐牢的,每天都得放放风啊,这叫接地气儿啊。以后要好好活着,一草一木都很美啊,看见个土坷垃都感动,阳光照在鞋上,都那么牛”。——窦文涛
我的理解是快乐意味着堕落意味着去约炮,而幸福意味着知足满足,是回归家庭回归工作,所以二者是反义词(窦文涛真是当代贾宝玉啊)
周末早上边看他们聊边化妆或者边练字,莫名就觉得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