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2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3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4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5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6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3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4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5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6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7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8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19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第三季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9-10 08:38

详细剧情

  Netflix的电视剧版《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追加续订第三季。

长篇影评

1 ) The world is quiet here.【完结】

单论儿童类读物的话,我的最爱应该是《哈利波特》系列,不过要说有什么能稍稍威胁HP系列在我心中的地位,大概就是《不幸历险》系列了。其实"喜欢"也是奇怪,要是让我说觉得哪个系列更好,更值得安利,那我肯定会说是HP,但你最喜欢的东西,未必是最好的,它有什么特质,踩中了你的什么点,你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如此偏爱它。

剧集版其实还是让我有不少遗憾的,不过这个系列能全拍出来,我就感恩戴德了,要知道当年电影就没能拍下去,着实遗憾。为纪念全剧完结,在此开个帖子,结合原著一点点梳理剧版里的细节,也算是跟我的真爱小说-剧集合个影吧。因为会涉及【剧透】,请看完全三季再来。如果有人看,很高兴与你分享;如果没人看,那就当我自得其乐,算是写自己的commonplace book了,the world is quiet here.

就跟着剧版的进行来说吧,要不我肯定说的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下面的内容超~~~~~~~~~~长。

先是片头。片头的歌词根据每个故事不同都会有所改动,但副歌部分都是"别看了,别看了",可以说很雷蒙·斯尼奇了。原著中作者通篇都在劝读者把书丢掉,"别看了,去看别的吧,这本书好糟糕哦,你看了肯定会很伤心的,我很不幸有责任调查并记录波德莱尔一家孩子们的遭遇,但你不非得看,所以快别看啦。"就连影版也用了这个梗,影版开头是一段欢快的小精灵之歌,然后歌曲戛然而止,作者旁白到,"你将看到的电影并不是这个,而是一个很阴暗的故事,如果你想看小精灵,还是去2号影厅吧..."片头中出现的画面也很符合雷蒙调查者和记录者的身份,各种剪报、照片、档案、报告被钉在墙上,一只手用毛线把钉子连在一起,表示这些事件之间复杂的关联。整个故事就是一个大谜团,看到最后你还是有一堆疑问。

波德莱尔父母留下的遗嘱

遗嘱,下面字迹看不很清楚,但不难看出写的是,我,博特伦·波德莱尔和碧翠丝·波德莱尔,分别是波德莱尔家的父母。

第二个故事中的船,在第13本书里又被提到

这是第二部《爬行室》里出镜的船,普洛斯彼罗号,名字出自莎士比亚的《暴风雨》的主角(《暴风雨》算ASOUE系列里出镜率比较高的一个梗了),而在第13部《结局》里,根据以赛玛利的说法,它原本叫伯里克利号(古雅典政治家)。

事件报告

内容大致是:波德莱尔宅邸发生大火,虽被判为意外,但大火绝对是恶意所为,等等。

夺命毒镖

Lucafont和Flacutono

两个名字都在剧中出现过,但都不是出现在与原著对应的故事里,Lucafont是在原著第二部《爬行室》里(与剪报不同,是个医生),Flacutono是在原著第四部《悲催工厂》里(如剪报写的,是个工头),而且两个都是奥拉夫的手下假扮的(分别是钩子手和长鼻子光头),而剧中是都安排到了对应原著第八部《敌意医院》的第S2E07-E08中(分别是护士和医生),两个名字都是Count Olaf的易位(Lucafont原著是O Lucafont,补齐了少的那个O)。

挡不住的戏精作者

附赠原著封面一张

作者本尊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这个雷蒙·斯尼奇是作者丹尼尔·汉德勒的笔名,作者相当入戏,整套书里都找不到他的本名,而且每本最后都有一页作者和插画师介绍,13本书一共有14个这样的页(13本里有两页),都是作者"雷蒙·斯尼奇"的一张照片配一段他的介绍,和插画师的一副漫画形象(而且都是用到了当本书中提到过的元素来画的)加他的介绍。所有雷蒙的照片都是看不见脸的(背影、远景或者用什么东西挡脸),只有第13本里的第一个介绍页中,照片里的人露脸了,结果我定睛一看,是插画师...雷蒙变成了漫画形象,好吧...

第13部的第一个作者和插画师介绍插页

墙纸、VFD标志

画满眼睛的墙纸,VFD的标识。其实VFD的标识很有意思,眼睛这个意象从故事很开始的地方就出现了,但是在插画的表现里是变过的。第一部中,奥拉夫的眼睛文身还是这样的:

第一部第12章插画,原著每章都有插画

可以看到是个很正常的、我们一般人会画的眼睛。前八本书里,每次出现眼睛意象也都是这样的眼睛,包括第三部的插画中再次出现奥拉夫的脚踝眼睛文身、第四部里有画满眼睛的丝袜和眼睛形状的眼科医生大楼、第七部插画中雅克的脚踝眼睛文身,全都是这种形状的普通眼睛。但到了第九本《食肉嘉年华》,第一幅插画中的眼睛就变成了这个:

V.F.D

这个眼睛就能明显地看出VFD缩写了,而后的眼睛就都变成了这个,而且也是在这本书里最早提出眼睛里包含了VFD三个字母。影版中所有的眼睛意象也都是前一种眼睛。而且第四部《悲催工厂》里说,坏医生奥威尔的办公大楼就像眼睛形状,我有点难以想象这个VFD眼像大楼,那么还是前一种普通眼睛更说得过去。而且按说插画里怎么画,总该跟作者协调好了吧?(这个真心拿不准,也听说过有插画师乱画的事。)我的推测是,作者一开始没打算让眼睛拼出VFD字样,这个点子是后来想的,想出来之后才把眼睛都换成了VFD眼。剧版中从一开始就基本上让绝大多数眼睛采用VFD眼,避免了后面再改的尴尬,不过电影可是第八部出版两年后才出的,不知为何没采用VFD眼。(注意车牌,IH8 ORFNS,我恨孤儿,剧版改成了26-0-13。)

第四部的单页插画,是奥威尔医生的眼科诊所大楼

悲伤致意

献给碧翠丝是每一本都有的,碧翠丝是波德莱尔家的妈妈,也是雷蒙·斯尼奇的一生挚爱,关于他们的故事又是一个关键谜团。整本书里斯尼奇一直在强调自己多么爱碧翠丝,而且从书中信息看来,两人应该曾是恋人,但后来为何碧翠丝转嫁他人,这个并未明确说明。书中给出的一些线索似乎表明碧翠丝曾误会斯尼奇已死或是误会他做了坏事,后来误会澄清时她已经结婚。碧翠丝的名字也是有深意的,波德莱尔家的姓氏当然是来自写《恶之花》的法国文豪波德莱尔(作者是掉书袋,书里人物的名字90%都来自文学梗,包括一些地名、机构都是),而碧翠丝这个名字疑似来自波德莱尔的诗La Béatrice中诗人但丁的单相思对象。

雷蒙·斯尼奇式心塞(出自S01E08)

哇,光个片头就说了这么多><

S01E01

一上来就是雷蒙·斯尼奇的一段叙述,让你不要看了,这个故事很阴郁,符合原著的开场。不过看第一季时最让我无法适应的就是雷蒙的强烈存在感。要知道电影版请了大帅哥裘德·洛来演雷蒙呢,但从头到尾没给过正脸镜头,始终是只能看到轮廓线,听到他磁性的声音(不过违和的是原著是美国故事,找个英音来...但裘帅哥的声音真是享受啊~),因为这是原著中雷蒙的感觉,我前面也有说到,雷蒙始终都是不露脸的,因为雷蒙是个逃犯(具体为啥没说,但书中多次描述了他在潜逃,每本书最后都有一封致编辑的短信,像特务接头一般地交待了要如何以复杂奇葩的方式拿到下一本书的书稿,后面几本书里,这封信还都会因为种种原因根本看不清,或已经变得残缺不全),他根本不能露脸,所以这一点上很违背原著的精神。而且第一季在走位上安排得也比较生硬,这一点到了第二季好多了,一方面我也适应了雷蒙的出镜,一方面他的走位的确安排得自然多了。顺说,整个剧集话痨、啰嗦、解释词语等,都是符合原著特征的,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很不适应。

车的方向其实有点不对劲

第一部篇首插图

原著的故事是直接从海滩上开始的,第一本书的篇首插画就画了姐弟妹坐"rickety trolley(摇摇晃晃的有轨电车)"与一辆消防车擦肩而过的情景,消防车当然是去扑灭他们家的大火的,所以剧集版中消防车的方向就很迷了,因为两辆车相向而行才对,而剧中两辆车是同向而行的。

这个海滩叫做Briny Beach海水滩,在第11部中,可以看到这个词出自《爱丽丝漫游奇境》作者刘易斯·卡罗尔的诗《The Walrus and the Carpenter(海象与木匠)》(因为在那一部中用这首诗做了密码),剧版砍掉了这个,应该是为了让情节紧凑。

从色彩上讲,影版整体上有蒸汽朋克和哥特风的质感,这点很戳我,剧版的色彩要更为鲜艳,至少孩子们的服装都是很花的,我反而不太喜欢。而说到衣服,书里面有写道因为家被烧毁,孩子们之后几乎都没怎么有好看的衣服穿,剧版显然是为了美术风格改掉了这个细节。另外,或许拿影版跟剧版比的确对剧版不太公平,毕竟剧版要拍的内容更多,而预算恐怕并没有多很多,但是影版的整体质感,镜头设计等等,确实要甩剧版不少,光是介绍三个孩子这一段,影版的质感、镜头切换等,就要好很多。第一季中还有个大问题就是小宝宝。好莱坞为婴儿工作规定了每日工时,所以一般拍电影用到婴儿,都是用双胞胎,这样可以轮换着用,免得耽误进度;而剧版只用了一个人,第一季很多处婴儿是明显抠图的,特别影响观感。而且剧版把小宝宝表现得太魔幻了,不过原著里对宝宝牙齿的描述就是很魔幻,插图也是画成了有四颗大尖牙的小怪物><

插图出自第六部《假电梯》,珊妮用牙爬上电梯井

注意后面光点

书里一直遮遮掩掩,到第五部《严厉学校》才第一次提及V.F.D,第九部《食肉嘉年华》才第一次正式出现V.F.D眼,第十部《光滑斜坡》才第一次出现V.F.D.组织的真正全称Volunteer Fire Department,而直到最后也没有明说波德莱尔家大火究竟是怎样燃起的,剧版倒是爽快,这是10分钟不到,VFD眼也有了、志愿消防局也有了、连大火怎么烧起来都讲了。

小望远镜

影版里有张照片,上面有孤儿们的父母、蒙蒂叔叔、安威瑟夫妇等人,而且人人都带着一个小望远镜,电影最后,一个小望远镜随父母的信寄到了他们手中。我猜这可能是电影制作者的构思,原著作者或者剧版的制作人员觉得很不错,于是用到了剧版里来,而且还发扬光大,这个小望远镜简直成了瑞士军刀一样的存在,无所不能。跟小望远镜相关的剧情都是原创或改编原创的。

奇葩的坡一家

要说ASOUE中最惹人讨厌的角色,可能很多人未必会选奥拉夫,而是会选这位银行家坡先生,他的名字来自著名的美国作家埃德加·爱伦·坡,而《乌鸦》正是他的诗作。另外埃德加·艾伯特·格斯特也是一位美国诗人,而且他的名字会在第11部《阴森岩穴》中被提及。至于坡的妻子Eleanora埃莉诺拉,首先名字来自爱伦·坡同名短篇故事,其次这个人物融合了原著的三个人物。原著中,Eleanora这个名字只在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中出现过一次(波德莱尔爸爸在电梯里玩了个恶作剧,一个叫Eleanora的讨厌女人不得不乘电梯在每一层停一次),而在原著相关的两本书《碧翠丝信件》和《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里,提到了Eleanora是坡先生的姐妹,《每日琐碎报》的编辑;原著中坡先生的妻子叫Polly;《每日琐碎报》这份糟糕的不准确的报纸,在原著中首次在第七部《恶劣村庄》中登场,在第八部《敌意医院》中,乱写报道的记者Geraldine Julienne杰柔丁·朱利安首次登场,但只是被描述了出来,"穿灰西装、嚼口香糖、冲着一个小麦克风说着话(估计是相当于录音笔)",她还说出了那个金句"I can see the headline now... Wait until the readers of The Daily Punctilio see that!(我想到标题了...《每日琐碎报》的读者就等着瞧吧),直到第11部《阴森岩穴》中才第一次提及她的名字。所以剧版的埃莉诺拉是融合了原著里坡的姐妹、妻子和这位《每日琐碎报》的记者三个人物,这个改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原著中坡的家人存在感较弱,而坡是比较贯穿始终的一个穿线型人物,他可以说代表了成年人的盲目,因为他总是会被奥拉夫的伪装蒙骗,他总是不相信孩子们的见解,奥拉夫只要伪造证件、换上服装就能骗过他,他对报纸上看到的假消息也是毫不质疑,他一直都在,却又一直没用,可以说是猪队友中的战斗机了。剧版的埃莉诺拉除了继承了杰柔丁这个人物"乱写记者"这一属性,还很有种自我为中心的感觉,她以自己的报纸为荣,完全不照顾几个波德莱尔孩子们的感受,在饭桌上炫耀着上了头版的关于波德莱尔家大火的报道,之后又逼着孩子们说出"我们很难过,我们很想念父母",就为了第二天把这句话印在报纸头版上,吃人血馒头方面可谓登峰造极。

二层小楼

第一部的单页插图,奥拉夫家

影版和剧版都把奥拉夫家刻画成了阴森的废弃古堡型的建筑,原著里描述说是很脏、只有两扇小窗、一个向左倾斜的塔楼。我感觉剧版在一些设定上可能还是比较受影版的影响,其实按说他家确实应该小而脏才比较合理。

关于奥拉夫伯爵这个人物的塑造,我在第一季的讨论区的一个帖子里讲过这个问题。原著中对奥拉夫的描述是高瘦、很不讲卫生、一条眉毛、眼睛贼亮(吓人的那种),原著中的幽默主要是一种黑色幽默,是整体故事里的荒诞、反讽,奥拉夫这个人物本身并没有刻意的搞笑成分,他一直是大魔王般的存在,是让孩子们害怕的,而且他一直在杀人,所以他的原著形象更多是可憎可怕的。影版找来了金·凯利来演,并且夸大了他的滑稽性,我猜是为了迎合儿童市场(据说原本德普叔是奥拉夫的人选,如果他来演估计会偏重邪魅,其实也不太符合原著的质感)。但不管怎样,可能是因为我最先是看的电影,影版的这种夸张和滑稽还是比较深入我心的,剧版显然选择了同样的路线。但不得不说,就怕人比人,金·凯利的表现力还是远胜于尼尔(可能化妆、摄影等也有一定的影响)。到了后面,没有了影版做比较,我觉得观感就好了许多。

施特劳斯法官的图书馆

图书馆是ASOUE中好人的象征,就连VFD组织的座右铭也与图书馆有关,"The world is quiet here.",这个安静的世界自然就是图书馆啦。每一个好人都会有图书馆,好人越好,图书馆也越好,而且大家的图书馆都各有各的特色。孩子们来施特劳斯法官家借书,她说到自己的图书馆里多是法律书,但也有别的,包括意大利菜,这是孩子们需要的,他们照着做了意面,还有世界上最危险的真菌,这个就是剧版彩蛋了,它是指在第11部《阴森岩穴》中首次出现的美杜莎菌丝。

全名是《秘密组织不完整历史》

这本书(和其相关情节)也是剧版原创,不过孩子们几次都没能看成,搞得我非常心痒。

奥拉夫把小baby举起来时,哥哥姐姐当然很担心,但剧团里也有三个人下意识地举起了手,担心她摔下来,他们是钩子手和两个白面女人。而稍稍之前一点,小baby说会有布丁时,钩子手也听懂了,尽管剧中和书中的设定都是一般人听不懂baby的话,只有她的哥哥姐姐能听得懂。我觉得剧版这里是在暗示钩子手和两个白面女人并非完全的反派,而且这是照应了原著中后面的情节的。钩子手是第11部《阴森岩穴》中出现的菲奥娜(克劳斯原著官配)的亲哥哥,到了第12部,钩子手更是抛弃了奥拉夫,跟妹妹走了。两个白面女人则是在第10部《光滑斜坡》里就抛弃了奥拉夫,她们自称也是小时候家里失火,还因此失去了一个姐妹。奥拉夫的这些henchpeople(狗腿子)很有趣,一开始我只当他们是反派阵营的配角,但看到后面又觉得没那么简单。

反派阵营全家福

他们分别是两个白面女人,钩子手,高个长鼻子光头,和无法分辨出是男是女的大胖子(后面两个是书中描述)。在ASOUE系列中,孩子们每次都是能在瞬间识破奥拉夫的装扮,但却从来都无法识破他手下的装扮,我一开始还觉得这一点很不合理。在第九部《食肉嘉年华》里,奥拉夫成功招募了嘉年华的三个freak怪胎,而怪胎们加入他的理由之一就是别人不会接纳他们,而埃斯梅又虚情假意地假装喜欢他们。这段情节让我不禁开始思考,作者对这些henchpeople的设定,或许是有别于对奥拉夫的基本设定的。直到第12部里暗示了奥拉夫成为孤儿的原因,奥拉夫一直都是绝对反派,是大魔王,是童话故事中邪恶本身的代表,但他的henchpeople却可能代表了社会的边缘人,而非传统童话或童书中出现的坏人。几个帮凶们都是一副很难被社会接纳的样子,而其中的无法分辨男女的大胖子,可能还暗示了变性人,这点上存疑,我唯一的依据是第四部《悲催工厂》里刻画了"先生"和"查尔斯"这对同性伴侣(书里是比较明显的暗示,而剧版差不多是出柜了),所以我认为原作者(书的出版日期是在1999年到2006年间)是比较有意识地在书中融入了LGBT群体的。(另外,这个人物在原著中是基本不说话的,而且在第八部《敌意医院》中困于火场,之后就生死不明。在剧中对TA的改动比较大,不仅成了个挺有哲学范儿的话痨,而且也没死在对应第八部医院失火的S02E08里。)至于为什么把他们写成反派,从第九部的故事中就不难看出作者的深意:如果主流社会不接纳这些边缘人,他们就可能走向黑暗面。

第一集结尾处丢出来一堆后面才会出现的名字馋大家。不过第一季最最"讨厌"的就是第一集结尾时出现的"父母"了,当时害我空欢喜一场,后来才发现是奎格梅尔家的家长。他俩的出镜都完全是剧版的原创加戏。

S01E02

这集开篇就有两个看点,一是剧集版的原创桥段,详细讲解了坡先生是怎样误解了"closest living relative"这个词组,它的本意当然是关系最亲近的在世亲属,被奥拉夫一番洗脑后,坡先生把它当成了"住得最近的亲属"。其实原著里坡先生是明确地说了"他不是你们关系最近的,是住得最近的"这种话的,但电影里把这个closest当成了一个笑话梗,剧版就沿用了下来,还发扬光大,这段还是蛮喜感的。另一个看点就是Jacqueline Scieszka杰奎琳·席斯卡(其实第二季发现发音其实是柴斯卡,但第一季里都以屏幕字的形式出了,so...),这个人物是原创的,所以我一开始以为是融合了斯尼奇家的长兄妹(两人是双胞胎),但后面第二季雅克又出来了(还是城堡叔演的,啊!!!),所以我现在理解她是代表了VFD的volunteer志愿者,因为书中志愿者们都没怎么露过脸,所以剧集里用这种方式开始大肆给他们加戏。所以杰奎琳的戏份基本都是原创情节。

奥拉夫骗孩子们跟他一起演戏,这部《奇妙的婚姻》由Al Funcoot阿尔·方库特创作,这当然也是奥拉夫伯爵的易位词。

后面的法官画像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在每一本书对应的故事里都有肖像串场,在《坏开头》中是施特劳斯法官图书馆中的一位法官画像。有趣的是他们第一次进入这个图书馆时,施特劳斯法官站的位置恰好挡住了这副画像。

糖罐也提前登场了

sugar bowl糖罐在原著中最早在第8部《敌意医院》中被正式提及,剧里也是让它早早被点了名。糖罐也是关键谜团之一,它究竟是谁的(埃斯梅在第六部《假电梯》里说到是碧翠丝从她那里偷走的,但并未具体说到糖罐,而第八部《敌意医院》里,斯尼奇在旁白叙述中又说是自己偷走了埃斯梅的糖罐),它究竟装了什么(原著包括周边只暗示说是很强大很危险),它最后下落如何(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里暗示是雷蒙拿走了),这些都未在原著中明示。剧版给出了明确答案,后面讲。

WDYSHL

这是同宇宙的All The Wrong Questions系列(共四部)第二部的书名。

Gustav Sebald古斯塔夫·席波这个人物是第二部《爬行室》里才被提及的,剧版里也是加戏了,死的时候还说了VFD的名句(原著里奥拉夫承认自己在池塘边淹死了他,剧中是被毒镖射中后跌入身后的池塘)。他有一个席波密文,原著里有,但是没讲(就是有文字里包含了密码,但密码的解答是在周边里给出的),剧版里干脆删掉了(因为不好表现)。

小妹隐藏赌圣

这一段是原著没有的,是在照应第11部《阴森岩穴》的情节,钩子手(本名菲纳德)很喜欢打扑克。但到了剧版《阴森岩穴》的S03E03和E04中,又没回应这个伏笔,应该是为了紧凑节奏省去了。

结婚的这一段,影版因为是一次改编了三个故事,为了电影情节最终达到一个高潮,大幅地改了故事顺序,把真假结婚移动到了第二三个故事后,并最终让老二操控透镜烧毁了维奥蕾特签的结婚证书(而且维奥蕾特还试图拿左手签,奥拉夫还提醒她要拿右手)。这个改动主要是为了让电影的故事情节整体上形成闭环(揭示了波德莱尔家大火的原因同时,还借同一个设备解救了孩子们),并且在最后压轴时段达到戏剧性高潮,所以还是比较合理的。而剧版则还原了原著情节,维奥蕾特靠左手签字逃过了一劫。

S01E03

讨厌路和苹果树

讨厌路在原著中被形容为穿过一片灰色田地,地里都是结酸苹果的苹果树,它还穿过阴森河,而这条浑浊的河水环绕一座辣根工厂,因此整个区域闻起来都一股又苦又刺鼻的味道。影版从奥拉夫到蒙蒂家转场时有一帧特别特别美的画面,但剧版才还原了讨厌路的细节,而这些细节是与后面第11部《阴森岩穴》里的内容对应的。辣根工厂是VFD组织所建,因为辣根是抵御致命的美杜莎菌丝的解药。而在第13部《结局》中,孩子们吃了辣根和苹果树杂交所结的苦苹果才得以解毒。

爬行室本身,剧版的设计是符合原著的(纯玻璃结构,而且很大),但拍摄上却是影版显得更气派。

珊妮和小毒(Incredibly Deadly Viper致命毒蛇)的初遇那里,也是影版的气氛更胜一筹。不过原著中是小毒咬到了珊妮,然后这一章戛然而止;剧版和影版里都是没咬上,然后突然切画面。

孩子们和假扮成Stephano斯蒂芬诺(莎士比亚《暴风雨》人物)的奥拉夫初遇那里,剧版借鉴了影版,因为原著只是言语威胁,掏刀顶门是影版设计,而这里的摄影又是影版赢了。

蒙蒂叔叔识破奥拉夫伪装的段落,剧版的改编很不错:原著中,蒙蒂叔叔一开始完全没有起疑,后来又怀疑他是爬虫学会派来的间谍,而台灯掉下来砸到他时,他又被奥拉夫误导而错怪了克劳斯;剧版里,蒙蒂马上识破斯蒂芬诺只是伪装,也没有把掉台灯的事错怪在克劳斯头上,就当观众以为他识破了奥拉夫的真面目时,通过两人在影院外的对话,才发现原来蒙蒂是把他当成了爬虫学会的间谍(而且孤儿们还没听到他们的谈话),这个误导性的设计要精巧有趣得多。

他们在电影院看的电影《雪地僵尸》,原著中描写了情节,但没具体讲它的内容。但在周边作品《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中,详细讲了藏在电影里的席波密文,破译出来后,密文内容是:Attention! Hidden in the snowman is a survivor of the fire. Meet us in the town where this film takes place. Bring the three children. Your new assistant is not one of us. Beware!(请注意!雪人中藏着一位大火的幸存者。去电影中的地方跟我们碰头。带上三个孩子。你的新助理不是我们的人。小心!)可惜的是蒙蒂并不知道席波密文的破译方式,结果没能收到密文。看电影在影版里是完全删掉的,但剧版里有,只是破译密文的方式换成了用小望远镜。(具体方法是:影片开始有制作码,用来调小望远镜,然后电影中每当右上角出现VFD眼并有滴答声时,拿小望远镜看屏幕,就能看到密文。密文内容是:你好,蒙蒂。危险!带孩子们上普洛斯彼罗号轮船去秘鲁。)

VFD彩蛋

影院的彩蛋,售票员说了带有VFD的词组,说明他是一位志愿者。

左上,黄衣人

另外影院上映的电影,除了《雪地僵尸》,还有一部是《黄衣人》,而剧集版的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正是电影《黑衣人》的导演。

穿插奎格梅尔父母逃跑,提到了Winnipeg温尼伯,这个名字在第10部《光滑斜坡》和第13部《结局》中都被提到过,既是个人名,也是个地名。剧版后面也有几处顺嘴提到了温尼伯女公爵,在第三季里还用来安排了一个原创人物。

雷蒙右后方,印度人打扮,戴眼镜,小胡子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串场时刻到,这是蒙蒂叔叔家前厅的二楼,尖叫鬣蜥蜴钟的那面墙,前面其实也出现了,这里正好能看得比较清楚。

S01E04

原著中,Mamba du Mal邪恶树眼镜蛇被奥拉夫陷害成了杀死蒙蒂叔叔的凶手,而影版和剧版中,都是小毒都被诬陷成了杀蒙蒂叔叔的凶手。其实小毒的身世也很有趣,在第13部《结局》中,可以知道小毒曾在小岛上居住过,后来才去了大陆,被蒙蒂"发现",在第13部的时间线中它又再次回到了小岛上,还在关键时刻救了孩子们一命,最后暗示说它追着去解救离岛的漂流者们了。

Virginian Wolfsnake弗吉尼亚狼蛇,这显然是文字play,弗吉尼亚·伍尔夫,著名英国女作家。剧版和原著还都拿打字机玩了梗(具体内容不同)。

剧版中,维奥蕾特为了打开奥拉夫的箱子,拜托妹妹用牙来咬车钥匙;原著中,维奥蕾特可是自己发明了一个开锁器,不过搞笑的是,她做开锁器时用到了电插座,为了强调这样做是很危险的,原著中用了一整页的never, ever, ever...×n(真一整页), ever来强调如果你不维奥蕾特,千万别乱摆弄电器。

作者:可不敢教小孩子乱玩电器

擦掉脚踝的化妆品在原著中是维奥蕾特的提议,剧版改成了坡主动要求,拜托,坡可没这种智商好吗...

树篱迷宫、跟杰奎琳相关的剧情都是剧版的原创(船上对峙那里还首次出现了鱼叉枪,这本该是在第七部《恶劣村庄》中第一次出现)。在最后爬虫学会收走蛇那里,原著出现了一个第10部《光滑斜坡》中会再次出现的人物布鲁斯,他是爬虫学会营销主管,也是卡梅丽塔·斯帕茨的叔叔或者舅舅(第五部《严厉学校》S02E01E02里那个讨厌的小姑娘),这个被剧版剪掉了,到《光滑斜坡》的S03E01和E02时,布鲁斯变性变人设出现了。

S01E05

剧版的原创内容随着故事推进越来越多了,不过在这一季中,原创内容还是多为边角料,充分利用了可视媒体来丰富画面,增添笑料,我觉得大多还蛮有趣的。比如这集开场的新闻播报(注意到两个新闻主持人的名字其实是男女反过来了),还有整个悲恸湖的形状,原著里并没说它形似VFD眼,这就是电视的优势了。

达摩克利斯码头,注意L下面冰凌形成的剑

原著第三部的篇首插图

Damocles Dock达摩克利斯码头,除了明显的押头韵(这是作者惯用的,原著前十二本书的标题都押头韵了,罗琳也喜欢押头韵,霍格沃茨四个学院的创始院长名字都押头韵),达摩克利斯的寓言故事是这样的:达摩克利斯是公元前4世纪意大利叙拉古的僭主狄奥尼修斯二世的朝臣,他非常喜欢奉承狄奥尼修斯。他奉承道:作为一个拥有权力和威信的伟人,狄奥尼修斯实在很幸运。狄奥尼修斯提议与他交换一天的身份,那他就可以尝试到首领的命运。在晚上举行的宴会里,达摩克利斯非常享受成为国王的感觉。当晚餐快结束的时候,他抬头才注意到王位上方仅用一根马鬃悬挂着的利剑。他立即失去了对美食和美女的兴趣,并请求僭主放过他,他再也不想得到这样的幸运。所以达摩克利斯之剑成为了一种象征,可以代表对权力的制约,或就是单纯代表威胁。原著插画和剧版都明显的剑来对应这个名字梗,影版里就没有。

《大窗户》中出镜的飓风被称为赫尔曼飓风,剧版在对话中直接点出了这个梗来自《白鲸记》的作者赫尔曼·麦尔维尔,原著作者丹尼尔应该是很喜欢《白鲸记》,它是ASOUE系列中出镜率第一高的梗。

影版的约瑟芬是梅姨,虽然剧版的阿姨我很喜欢她在《卢克·凯奇》里的演技,但跟梅姨比还是稍逊一筹。影版有个有趣的设计,就是前面约瑟芬提到的各种看似疯狂的担忧,在最后房子被飓风吹垮时都一一应验,原著里没有这个,剧版也没有。

约瑟芬婶婶姓安威瑟Anwhistle,她丈夫叫Isaac艾萨克,简称Ike艾克,所以她丈夫叫Ike Anwhistle,连起来读很像I can whistle(我会吹口哨),而约瑟芬也说他会嘴里含着饼干吹口哨。(哈哈,冷笑话梗。)另外艾克和其兄弟Gregor格雷戈尔可能是碧翠丝的血亲,因为碧翠丝也会含着饼干吹口哨,而约瑟芬又说这是"家族技能"(这季末尾大家唱歌时,珊妮也吹了一下口哨)。

艾克·安威瑟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串场了艾克的画像。于是在S02E09开头的闪回中,他也饰演了艾克。

服务员拉里在原著中的存在感很弱,也是被大大加戏了,他的戏份99.9%都是原创的。他出场时,在跟奥拉夫的争执中,似乎表现出他以为斯尼奇已死,这符合原著中斯尼奇曾被误传死亡的暗示。后面他给孩子们点餐时,说了一句"I didn't realize this was a sad occasion."(我不知道你们有伤心事),这是一句暗语(原著中多次出现,但只在《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解释了正确的对答是"The world is quiet here.)。另外在S02E06中,从拉里的言语中得知。他由一对同性恋母亲养大,而他们曾住在飞禽爱好者村,这也是原创内容。

奥拉夫的假身份,Captain Julio Sham胡里奥·贾船长,sham是假装、骗子的意思。

鱼头贩是作者丹尼尔·汉德勒

就在这一幕之前有个VFD彩蛋,very fresh dill非常新鲜的莳萝,原著里在第十部《光滑斜坡》中出现,不过在这里没有深意。

S01E06

影版为了让情节紧凑,完全砍掉了去餐馆的部分,克劳斯当场就破解了字条,然后就是设计得很精彩的房子坍塌的情节。剧版则更还原原著,还顺便给拉里加了戏。剧版中房子坍塌时克劳斯发现的照片是原创,所以后面孩子们因为照片而偷偷上了好运香伐木场的车也是原创(其他这个照片的相关情节也都是原创),原著里就是坡先生把他们送去了伐木场。

那个特有文学素养的的哥叫以赛玛利,这是第13部《结局》的主要人物,不知道为啥要提前祭出,而且他还说了一句"叫我以赛玛利",而且原著里的以赛玛利喜欢说"叫我以赛"。

维奥蕾特的发明有的时候真的很魔幻,比如在船上生火,虽然都是靠透镜,但无论是原著里的月光点火,还是剧版的双筒望远镜二次折射点火,都太让理科生想翻白眼了。

约瑟芬临死前的勇敢爆发也是剧版原创,不过这一段还是看得蛮开心的。我觉得她的情绪转变点在奥拉夫提及给她丈夫碎牛肉粉蒸肉那里,前面她说过,她丈夫就是吃了碎牛肉粉蒸肉后没等够一小时下水才被水蛭咬死。

S01E07

右边原作者丹尼尔·汉德勒

前面说过,孩子们自己闯进好运香是剧版的原创情节,原著中孩子们就是正常地来到了这个冷清的小镇(波德莱尔父母被诬陷放火的内容都是原创情节),有一个恶心的细节也被剧版略去,原著中写道好运香伐木场的大门上,用嚼过的口香糖拼出了"好运香伐木场"的字样(后面工人们离开宿舍时,能看到门两边沾了口香糖)。小镇+工厂的整体氛围其实应该是工业革命早期,如果有人看过英剧《南方与北方》(推荐,建军大舅演的),那里面对米尔顿的刻画比较贴近我对小镇和工厂的想象。

先生这个人物,原著里其实没露脸,因为他始终在抽雪茄,于是他的脸一直被烟雾缭绕,看不清他的长相。这个用电视来表现当然比较困难,而且对演员来说也比较吃亏吧,所以剧版改掉了这个细节。

至于先生和查尔斯的关系,ASOUE系列以及《碧翠丝信件》中其实都暗示了他俩是同性伴侣,但也都只是暗示,而剧版中也没在言语上完全挑明,但是有了更明显的暗示(最高法院裁决什么的)。到第三季则有非常明确的言语表明他们的性向了。考虑到作者写书的时候LGBT群体还不如现在这么政治正确,而且这又是本童书,作者能加入这样的人物还是蛮大胆的。

工厂的工人里有一个叫Norma Rae诺玛·蕾(剧版原创),这个名字来自同名电影,改编自真人真事,讲的是工人反抗资本家剥削,成立工会的故事。

Georgina Orwell乔治娜·奥威尔,剧版给她加了戏,包括是奥拉夫的前女友、跟先生合谋控制工厂工人(就原著的内容而言这个不是不可能,但书中没有确认有这回事)等。她的名字来自《1984》(也就是"老大哥"、"思想警察"等概念的出处)的作者乔治·奥威尔,而这与她那栋眼睛形状(原著描述)的办公楼和她的催眠手段形成了呼应。另外,剧版饰演这个角色的演员,在影版中演了施特劳斯法官。

原著第三章开头写道,一天的早晨能预示这一天的情况,然后拿管家送早饭和波德莱尔孤儿们被人敲锅吵醒做了对比,在剧版中也用了这个对比,而且还顺道让奎格梅尔三兄妹首次出镜了(但并未介绍他们)。

原著中,工厂有个大图书馆,但里面只有三本书,一本就是剧版里的那本《好运香伐木场史》,另外两本则是《微不足道村宪法》(原著最后菲尔通过读宪法发现用优惠券当工资是违法的)和《高级眼科学》(这本是乔治娜捐赠,里面有关于催眠的内容,维奥蕾特靠这本书才明白克劳斯被催眠了以及知道了如何破解催眠,由于剧版去掉了这本书,改成了克劳斯在清醒时说出了他看过的关于催眠著作的内容)。

克劳斯摔碎眼镜去看医生时,注意到门口挂着眼睛牌子,说起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就有这样的牌子,这里是把书里的隐梗挑明了。

唯一没涂黑的一本

维奥蕾特想去图书馆查明真相,只有这本没把讲大火的一段涂黑,但她没来得及看就听到了声音。当然,在剧集后面维奥蕾特还是看到了这一章的内容,第一段大致是讲是他们的父母帮忙扑灭了微不足道镇大火,还帮大家进行了重建。这一段后面还提到了波德莱尔爸爸临时做了个火警铃,波德莱尔妈妈则把好运香的水循环系统改道好扑火,而先生还为此向她要钱了。第二段讲波德莱尔夫妇帮助失去家园的村民去城里重新安置。第三段讲先生当时去城里蒸桑拿了(呼应了第12部《倒第二个危机》里的内容),还说他喜欢喝字母表汤(呼应第八部《敌意医院》),这一页最后说,他很喜欢拿字母表汤里的字母意面拼他的名字,那就是...(翻页了)先生的名字在原著中从未出现过,据说是很长、很难读,所以他就叫大家喊他"先生"。

VFD彩蛋

通过这集和下集,还有S02E09开场的内容,可以知道剧版设定乔治娜曾是VFD的成员,但后来因为滥用催眠被波德莱尔父母揭发,便开始怨恨他们。这一部分是剧集的原创,ASOUE系列中没有相关暗示,但《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中有暗示她曾是VFD成员。

破解克劳斯催眠的词是"inordinate",原著中他的催眠被破解了两次,第一次是长鼻子光头(剧版改成了加戏狂人钩子手)假扮的Flacutono弗拉丘图诺工头(名字是奥拉夫伯爵易位)不慎说出,第二次是维奥蕾特在关键时刻想到了,喊出来破解了催眠。剧版改成了三次破解,第一次是维奥蕾特,第二次是先生,第三次又是维奥蕾特,考虑到奥拉夫和他的手下被描述成差不多是文盲,这样似乎更合理些。

VFD小彩蛋

奎格梅尔一家

前面说过作者很喜欢在姓名里用梗,奎格梅尔Quagmire单词本意为沼泽,斯尼奇Snicket是篱间过道。而且系列中很多都是一家三个孩子,奎格梅尔家是三胞胎,斯尼奇家是三兄妹(雅克和姬特是双胞胎,雷蒙是弟弟),后面还会出现戴纽蒙特Denouement(结局,或者准确说是压轴,是结尾之前的高潮),是一家三胞胎兄弟,之前讲过奥拉夫手下的两个白面女人,她们在后面离开奥拉夫时也说自己曾经还有个姐妹,所以她们也是三姐妹。在这个场景里,没有冲上去抱妈妈的这个应该是奎格里,推断依据是发型:后面烧照片那里,被烧掉的男孩是头发盖住脑门的,而那里是在暗示奎格里被以为死亡,所以这个头发盖住脑门的男孩应该是奎格里。在书里,奎格里应该算是所有孩子里最稳重聪明的一个了,除了他在出场期间表现不俗,其他的孩子可都是三三两两一起行动,只有奎格里在大火中幸存后,大部分时间都只能一个人行动,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调查出了不少主角姐弟妹不知道的情况,足见他的智勇双全了。另外补充一点,除了波德莱尔家,其他家的孩子都是按名字首字母顺序排列的,斯尼奇家是雅克、姬特、雷蒙(JKL),戴纽蒙特家是杜威、诚恳、诚实(DEF),而奎格梅尔家的顺序应该是邓肯、奎格里和伊莎朵拉(DGI),第二季时奎格里被我翻成了最小的,后面也就没改。

这集结尾处,坡先生的查找清单上唯一一次出现"有限森林"字样,原著中,有限森林出现在这本书的一开始,孩子们是乘车经过有限森林才到达微不足道镇的。考虑到原著中的工业革命氛围,"有限森林"这个词可能是在暗示不该无节制地砍伐森林。

S01E08

应该是帖木儿,写错了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这次是客串了一个声音,这个帖木儿就是蒙古的那个。

被"死亡"的雷蒙,碧翠丝是因此才嫁给了别人吗?

变身女装大佬的巴尼叔叔

容我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o((≧▽≦o)

原著里描写了"雪莉"穿了一双满是眼睛花纹的丝袜,剧版的道具组这里偷懒了。

第四部《悲催工厂》第九章插图

第五部《严厉学校》的尼禄提前出镜

《白鲸记》再次出镜

亚哈这个名字来自《白鲸记》的亚哈船长,他也失去了腿。

孩子们勇闯奥威尔医生办公楼这段是原创剧情,这个改编我很喜欢,体现了孩子们的担当和成长。

If nothing's out there, what's that noise?

如果把up改成out,这句话就是《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里第12章的新标题。(说新标题是因为这本书里每一章都有个原有标题,然后被雷蒙划去了,写上了新的标题。)

"Don't ask, don't tell.""不问不说"

这里很讽刺,因为Don't ask, don't tell.(不问不说)是克林顿时期美军对待军中LGBT群体的官方政策。

VFD学校

ASOUE系列、周边和ATWQ系列中都暗示了VFD学校的存在,他们采取半夜把成员后代从家中绑架走的方式招募新学生(^▼^ )。

又是激光点火

照片中,父母和一个男孩被烧毁,然后镜头就切走了,暗示了父母和奎格里在大火中丧生,当然了,后面会知道奎格里逃过了一劫。

悲催工厂这部分故事的结局跟书中稍有不同,原著中没有先生被工人们赶走和查尔斯之后去找他的情节。

在最后,孩子们来到了原本是在第五部《严厉学校》中才出镜的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因为这一集是季终,提前出镜应该是为了吊胃口。

墓碑学校,远看更像监狱

第五部的篇首插图,背景是墓碑学校,前面是最讨厌的小女孩卡梅丽塔·斯帕茨

学校建筑形似墓碑,这个是原著中有写的,不过到了第二季,反而没有这样的整体远景了。

可惜这俩不是官方CP

中间两个分别是年轻的斯尼奇和奥拉夫

暗示斯尼奇和奥拉夫上过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是剧版的原创内容,因为按原著,他们上的都是VFD学校。

第一季终于写完了,整体上讲第一季感觉更像磨合期,剧情经常有些尬,小演员们的演技也略显生硬。不过要承认的是,原著本身的确是不好改编。原著在叙述上非常啰嗦,这个啰嗦分两方面,一方面是旁白,在叙述上经常是东扯西扯,会去解释词组、突然讲起别的小故事来对比当下的情况、还偶尔穿插关于VFD组织一些成员的一些零碎信息,但如果你适应了这种风格,读的时候倒不是很介意,因为很有听故事的感觉;另一方面是人物对话,经常会出现反复。在改编的时候,要想呈现出这种有些中二气质的质感,又不让人感觉尴尬就很有难度了,而因为对话经常很繁复很长,对于小演员们自然也是很大的挑战。第二季整体上都有提升,我为此还在第二季的长评区写了篇长评。等第二季讲完再评论第二季吧。

进入第二季。上一季的改编主要是增加边角料,和调整情节的顺序或精简一些重复性的情节,大体上故事主体还是按照原著前进的。在这一季中,改编变得更为大胆,我最喜欢的改编就是对奥利维亚·卡利班和雅克·斯尼奇两人故事线的改编,这个稍后再结合剧情讲。

S02E01

先讲讲这个Prufrock Preparatory School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首先校名来自TS·艾略特的诗《The Love Song of J. Alfred Prufrock》,诗的主题是死亡,这应和了学校的校训Memento Mori人终有一死。这个学校从设定上讲,可以说是你可能会在现实中看到的一所学校的(夸大的)缺点集合。学校教学楼都建成了墓碑的样子,学校的校训也和死亡有关,而这所学校从教学上就是在扼杀学生的灵魂。学校的老师严厉不变通,而且教的内容完全脱离实用,校内存在欺凌现象,副校长和老师们的态度却是偏私和纵容,学校餐厅的食物很难吃,还有不合理的校规和荒谬的惩罚手段。学校的吉祥物和对应的集会口号是剧集原创,"打死马"是俗语,无用功的意思,仿佛是在讽刺这所学校就是在做无用功,而非真正教育学生。剧版还有一些原创剧情,进一步嘲讽了现实中存在于学校的一些不良现象。这也是第二季改编让我感到满意的地方之一,好像编剧(原作者汉德勒是主编剧,但也有其他编剧)真正进入了状态,能抓住原著中荒诞讽刺的精髓了。

首先,片头副歌部分有新的画面。

糖罐

敌意医院里用到的头颅切除术图纸,另外这个也是制作人

像是从摘录簿上撕下来的手写书页,最上面这个是小望远镜,第二张似乎是《秘密组织不完整历史》,第三张实在看不清

小马派对

其实只是个书皮

坡开场的一段话其实对应了S01E01的开场,也对应了原著第一本的开场,只不过因为他是个白痴,所以他把一个悲伤的故事说成了快乐的,然后话锋突然一转扭到了这个《小马派对》上,而《小马派对》是存在的,作者是Loney M. Setnick(雷蒙·斯尼奇易位),不过它只是一张书皮,是用来掩饰《雷蒙·斯尼奇:未授权自传》的。《小马派对》应该是在讽刺那些被认为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童书。

卡梅丽塔显然是学校霸凌者的象征人物,她用来骂人的话,cakesniffers穷酸鬼,可能是来自cake eater(吃蛋糕者)这个词组,意思是逸乐丧志的人,也就是"吃得起蛋糕的有钱人",那么cake sniffer(闻蛋糕,剧版后面卡梅丽塔还真去闻蛋糕来着),显然就是"吃不起蛋糕的穷人"了。这种侮辱很符合卡梅丽塔势利眼霸凌者的特征,所以翻译成了穷酸鬼。

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的几位老师的姓氏都是鱼(英语中鱼群的量词是school):Mr. Remora印老师(鮣鱼),Mrs. Bass卢老师(鲈鱼),Miss Tench丁老师(丁鲷)。其中丁老师并未在原著中出镜,尼禄副校长直接介绍说她意外从三楼摔下去了(很可能是奥拉夫搞的鬼,但并未说明她是否死亡,因此第五部也是系列里第一部没有明确说明有人死亡的书)。在剧版里,奥拉夫带剧团劫持了整个运动队和丁老师,把他们赶下车。这一段比较有趣的点是丁老师对运动队的讲话,再加上她还说自己39年在柏林获得了"年度教练"的称号(那可是二战开始的年份),还有拉里上车时,因为背着书有学生嘲笑他是"书呆子",很明显是在嘲讽高中运动队的一些不良风气。

原著中并未提及过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的图书管理员,而剧中是把原著第九部《食肉嘉年华》中才出现的奥利维亚·卡利班拉了过来,并且彻底改写了她的故事线。对她的改编我非常喜欢,原著中的奥利维亚·卡利班和其他非反派的成年人一样,是个没用的"好人"。她假扮占卜师,为了讨好奥拉夫而给他提供情报。最后在姐弟妹劝说下决定带他们逃跑,但是没能成功,最终死于狮口。剧版的奥利维亚从一出场就是书虫形象,之后有很清晰的成长线,还跟雅克碰撞出了爱的火花,可以说是非常惹人喜欢的角色了。卡利班这个姓氏在原著第13部《结果》中才首次出现,孩子们并不知道奥利维亚姓卡利班,所以也没把他们联系起来(剧集里奥利维亚也不曾对孩子们说过她的姓氏)。

Vice Principal Nero尼禄副校长,这个名字很明显是来自著名的古罗马暴君尼禄。关于尼禄一个很有名的说法是他曾一边看着古罗马烧毁一边拉小提琴,而且他会逼他的臣民观看由他编写表演的冗长戏剧,这对应了原著中尼禄副校长逼学生们看他演奏小提琴的内容。

普鲁弗洛克预科学校创始人巴里摩尔·芬特爵士

制作人巴里·索南菲尔德串场时刻。副校长尼禄办公室里的画像。

又是提前出镜的

后面伊莎朵拉说这些苹果一股辣根味儿,那么这应该就是在第13部《结局》中救了姐弟妹性命的苹果了。

邓肯小天使

Duncan邓肯和Isadora

2 ) 在恨中循环,在爱里放下

之前一系列的不幸事件都是对这季辉煌结尾的铺垫,每一集只是几张拼图,甚至有些是零散的又两条直线边那种,将他们放进盒子里,现在都倒出来拼成一副完整的画。能明白当时Netflix顶着好多差评续约了全剧,如果没有结尾这个剧终将只是些不知所云的碎片。那些所谓的理想天堂,不过是人们欺骗自己,又互相欺骗的故事罢了。在追剧的时候,我只把这个当成有趣的儿童剧来看,一场nph的变装秀,一个性格更为奇怪的barney叔叔。最后传递的信息只不过是这部剧的附加品而已,即使感受不到也不影响观剧体验。

外网又管这个系列叫 a series of abusing adults.孩子们可能感受不到的痛苦,反而是大人们的软肋。

这个世界上没有伟大的人,所有的人都像沙拉一样,他们有一点坏和一些好组成。人人都笑孙笑川,但人人都是孙笑川的概念在这部剧里体现。所有人都不能从这场悲剧中脱身,他们本身就是酿成大祸的一部分。他们盲目的相信正义,却不知道自己已经走在了错误的路上,他们以为自己在努力的为正义拼搏,其实是时时刻刻把孤儿们的生命推向悬崖边。 我感叹还好The Baudelaires还是三个人,如果他们只是一个孩子,估计早就让Olaf 得逞了吧,可是如果只是一个孩子,Olaf会给他抚养长大的吧,不论是为了财产或是孩子本身。即使最后为他洗白,他也不够白,可The Baudelaires不用多说一句,人们自动理解他们是可怜的孩子。虽然他们一样失去了父母,一样放火,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反复利用他人。人们只愿意讲自己正义的一面,那些在黑暗里陈列的事,人们更喜欢让他们永远都在黑暗里,那本书的名字叫Incomplete history 也隐喻了这个道理。前两季总是盼着孤儿们打倒Olaf结果真的扳倒了却也不过如此。没有想象中那么开心吧,大概所有人都这么想着。

在平行宇宙里,会有关于olaf的不幸事件正在讲述。

年轻时因为于心不忍没有烧毁剧院,在VFD里失去家庭自己成为孤儿。 之后做着自己梦想的职业却不能成功。收养着在大火中幸存的孩子,或是在VFD的斗争中被遗弃的,那些像他一样不被世界包容的人。听说了The Baudelaires 财产用一生追逐而求而不得,失手杀死了他不想杀死的人。 最后他收养的孤儿也离开了他,他又变成了独自一人。 因为在失败和丧失中无法继续前行,和年轻时的爱人死在了一起, 也是个足够不幸的故事了。在分裂组织的另一侧他不被首领所认可,不被自己的部下认可,这是被嫌弃的失败的一生,比The Baudelaires 更不幸。

最后Kit的孩子也变成了孤儿,成为了新的Beatrice,被The Baudelaires 抚养长大,是VFD造成的新一轮循环, 因为胡子男和头发女还没死,所以故事有可能还会继续。在剧里一直是Lemony给Beatrice写信,最后Beatrice二代找到了Lemony讲故事,也证明了这个循环的存在。但对于The Baudelaires 来说他们已经放下了这些恩怨,他们没有见到父母,但真实地感受到了父母的爱然后从岛上离开,就和他们的父母一样。对于Olaf 和 Kit 来说,人生的最后只剩下了原谅和爱,也是个很欣慰的结局了。很难讲放火方或是灭火方会不会报复The Baudelaires 毕竟他们烧毁了 The last safe place 因为一些伟大的原因,如果有人开始,那么这些故事将再循环一次。

我们为了高尚的原因就应该做坏事吗,最近在学cfa的时候,有一条准则就是要为客户投资,不能把钱给自己投资,但是在特殊原因下可以,比如女儿生病了急需用钱之类的。可是这样也算是挪用了别人的利益吧,在别人不知道的情况下真的可以吗。为了伟大的原因而做了坏事,剥下一切外皮也不过是做坏事而已。The Baudelaires为了活下去提出了烧毁The last safe place也变得正确起来,VFD本身就不是安全的,也没有真正的伟大可言,就像剧里说的那样,“在分裂中没有正确的一方”,只是分裂了而已,不是站在黑与白,而是每个人拥有了世界的一半灰。

可是到最后,人们只愿意捂住耳朵,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

PS:Carmelita,个人感觉全剧最让人讨厌的角色,让人想对她做坏事那种讨厌,希望她立刻从楼下跳下去那种讨厌。就像是小学的时候站在全班前面说自己能背下来千字文,三字经然后当班长那样脖子扬到天上去的小孩子。而她的坏都是小孩子的那种坏,虽然不涉及生死,更像吃了一只死苍蝇。 她一直说自己讨厌孤儿最后自己也变成了孤儿,还可能在大火中丧生,这应该是她的悲剧吗,我只想说如果这是假的,我希望这是真的,如果这是真的,我希望加大力度。

3 ) 已经预见到至少三次重看了

"In a world too often governed by corruption and ignorance, it can be difficult to stay true to one’s philosophical and literal principles."

那个坏得彻彻底底也看起来文盲得彻彻底底的坏人,死前对着心爱的女孩念了一首诗。

The night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day but one.

Yet the light of the bright world dies with the dying sun.

The mind has a thousand eyes, and the heart but one.

Yet the light of a whole life dies when love is done.

"I never forgot you."

痛苦在人间传递

如同海岸线不断侵蚀陆地

趁早离开这纷繁之地

也不要留下任何后裔

4 ) 三人组最终

从以前就很喜欢电影版,刚好是金凯瑞演的,那时候真的带给我很深刻的印象,看过小说和电视剧,我很高兴电视剧能把这个故事说完整,包含VFD和他们的历史了。 虽然我还是不知道欧拉夫为什么坚持于波特莱尔,毕竟杀害他爸爸的是别人,不过很喜欢这剧舞台剧般的质感,你能感觉到这场景是假的,可是却假的很美。

艾丝梅在其他地方演的坏人,可没有一次坏的这么漂亮,她的衣服真的超好看!

这部剧主要的宗旨在于后面,没有人是完全的好人和完全的坏人。

剧里所有自以为是好人的人,都有参与这场迫害,或多或少的帮助欧拉夫,而高尚的孩子们,也因为受到迫害去放火和做出一些不应当的举动。

或许是因为儿童小说改编,所以剧情里没有过于残忍。

如果你是孤儿们,你也会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吗?

5 ) 演得最好的几个演员以及这剧的感受。

近在读这套书同时看这个剧,主要主题是:

1、三个孤儿的逆境,一个接一个;

2、逆境可以通过善良、知识和智慧化解;

3、一个客观的事实,大人和孩子的三观对立;(大人们都是自以为是的、自我保护的)

4、善意很多时候实际助长了坏人做坏事。一个谚语叫做「好心铺就了通往地狱的路」。

5、剧集似乎有意在讽刺盲从的人们,无论无知还是受过教育,对于现代社会的种种制度、规则、体系的遵守甚至盲从,而忽视了它的目的是善还是恶。

6、特别喜欢的几个出彩角色,count olaf,第一季演得就是单纯的坏,第二季、第三季有些不同的面,人物显得丰富和立体多了,也更真实。还有 esme、carmelita,虽然有些夸张,但是看得很过瘾。最后不得不说 sunny,太可爱了太智慧太彪悍,一直是这部冷色调戏的温暖亮色。

7、这套书,很适合看,学英语也适合,里面有很多形容词,有解释。作者(就是 lemony snicket)文笔好,大段大段的说教却很有道理。剧集适合听力吧,词比较难,语速也比较快。

短评

以后没有人会在OP里告诉你look away了,难过。制作如此精良,风格如此独特,三季根本不够看的。不过还是要完结撒花✿✿ヽ(°▽°)ノ✿

6分钟前
  • 人间情感观察员
  • 力荐

Sugar bowl 最後的結局有點扯,如果蘋果在島上就有了是有必要為了蘋果殺人喔!然後最好是吃蘋果小孩會死啦。不過原作很盡責地將當年書中沒有交代的事情一一交代清楚,給了一個歡喜結局,也算是了了大家一樁心願了。讓我們在那些不安與不幸後仍然相信明天

10分钟前
  • Christy
  • 推荐

没错过。哈哈哈……

11分钟前
  • 姚衮
  • 推荐

因这传诵的名字,Beatrice,但丁泉下有知亦可瞑目了。

13分钟前
  • 菲尔
  • 力荐

2019年已看008。看了剧种草原著,三季更为完整的展现来看,里面的文字游戏,典故拆解,还是更适合文字来“演绎”,叙事视角的转化戏法,也是小说特有的趣味。剧集的视觉化其实不差,但对眼睛的吸引,多少影响了咀嚼文字微妙的效率。而且,这还真是一个挺黑暗的剧,被比较夸张的布景和表演方式给稀释了——里面多少死亡,多少不幸。可惜,似乎只有真爱哈里斯把握住了这种微妙的浮夸,其他演员的“假模假样”,简直是在卖萌——逊色不少。

16分钟前
  • 微笑迦朵
  • 推荐

我心碎了碎成一片一片,为什么要通宵没睡看最后一集,明明第六集我就哭了,还要这么折磨自己的心脏。太难过我真的太难过了,不是因为结束也不是因为悲剧,只是因为无法隽永。终有一天,所有的历险变成故事,故事变成传说,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然后才发现一切都是蚍蜉撼树。终于懂了妥协了,再看着下一个轮回的开始,看着熟悉的不甘与愤怒,而自己所能做的只是目送。古典寓言的力量强大的无法被撼动,像祝福更像诅咒。

20分钟前
  • momo
  • 力荐

印象最深是beatrice love letter

23分钟前
  • 钱泰勒
  • 推荐

就这样结束了,我甚至非常怀念olaf

24分钟前
  • Rae
  • 力荐

这一季出现的the man with no hair和the woman with no beard有些莫名其妙,不知道书里是什么样的设定,但是剧里有明显的为Count Olaf洗白而设置嫌疑。而且最终也不知道当初为什么要偷Sugar bowl……不过有一点传达得很明白,没有完全无辜的人。Count Olaf的戏班子还是很令人喜欢的,万分讨厌那个adorable小女孩,程度和Mr. Poe不相上下……

26分钟前
  • Norloth
  • 还行

最后三集质量突然飙升

31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推荐

Time after time, you have relied on treachery for survival, just like everybody else.

36分钟前
  • duckducker
  • 推荐

最后发现olaf的坏情有可原,为了kit而死,感动到我了。原著作者很会玩文字游戏,一语双关。有机会看看原著。

37分钟前
  • 米饭粒子
  • 推荐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们都在寻求自己最在乎的人的认同。以及婚外恋居然是一切悲剧的源头?

38分钟前
  • Ian
  • 推荐

Sunny和好医生里的小弟弟很加分!结局居然还不错 虽然有一点点开放式。

40分钟前
  • tankdream
  • 力荐

小演员们和NPH真的太可爱了!!好伤心波特莱尔一家的故事就这么结束了酒店那两集有好多熟悉面孔回归,看到最后一章The end忍不住想哭...Olaf的结局太惨了。以及终于揭晓了“sugar bowl”的秘密。配角死了一批又一批!!VFD和他们的父母都有太多的秘密,孤儿们也都成长了许多,就连Olaf的跟班们也都有了Happy Ending...这季没有之前那么暗黑,但是依旧喜欢。感谢三年来的陪伴。完结撒花

43分钟前
  • Combeferre
  • 力荐

VFD之于全剧的意义莫过于《丑闻》和B613,讲多了会烦,没有了会无聊。见证了该剧一季比一季有钱(?),布景妆发都很好看哈哈哈。想重点截图NPH叔叔在沙滩说出来的“别生孩子!”当头像表情包膈应死爸妈。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剧成为了近几年儿童剧最该值得努力的方向和水准,第三季仍然能相信第一次给出的好评没错。继续探险吧。#Farewell

45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当 Olaf 把她从海边救起的时候,OLAF不再是一个十足的恶人。而 Olaf 对波德莱尔孩子们的追杀,也是因为一个误会。虽然没有讲VFD分裂的具体原因,没有把所有的坑都补上,但留白在那里也挺好。

47分钟前
  • 岁月何须溪上记
  • 推荐

第三年第三季,真的很舍不得,而且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制作这么精良的剧在国内如此无人问津

50分钟前
  • 白胡椒哇
  • 力荐

从当年的电影到如今的剧集,总算把波德莱尔三个孩子的前因讲完了。而他们的冒险还在继续,故事未完待续。整部剧的风格都夸张,靠谜团线索推进发展,有故弄玄虚之嫌,也可能我现在已经不是目标受众了,当年还是很爱这个故事的,如果不知道它原来有这么长。

54分钟前
  • 井戒
  • 还行

最终季讽刺+吐槽+玩儿梗简直飞起~丧了整整三季,结尾终于有所升温=。= 聪明机智但极度倒霉的Baudelaires惹人怜爱,也都长大了(Sunny超超超可爱XD 但Violet和Klaus就感觉有点圣母了orz)而本剧中所有“正常”的大人都智障得让人崩溃+无力吐槽= =… OLAF=Odious Lusting After Fortunes这个名词解释没毛病哈哈哈哈(再度表白我NPH精湛到无与伦比的演技!!)另外,「Blind Justice」&「injustice」的梗我大概可以笑一年hhh~

56分钟前
  • Tris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