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是日治時期的軍事重地,也是二二八事件中遭受嚴重軍事鎮壓的地區。本片尋訪經歷過二戰的台籍日本兵、二二八事件雄中自衛隊成員,及二二八事件受難者遺族,他們走過被噤聲的年代,恐懼及創傷如影隨形,成為一生都無法卸下的歷史馱負,鏡頭緩緩隨著他們的日常身影流動,他們從日常中撿拾記憶,還原歷經歷史劫難的生命軌跡,從被迫參戰的無奈際遇,到失去親人又背負標籤、跌宕波折的成長處境,沒有悲憤控訴,只有娓娓傾吐,讓他們重新擁有屬於自己的個體傷痕記憶。
深植在他們身體裡的記憶,也留存在時間、空間的縫隙中,本片亦靜靜凝望散落高雄各地的軍事遺址,見證著工兵的血淚與青春;當倖存者逐漸凋零,就以訴說及凝視抵抗遺忘,記憶猶如在這塊土地上努力生長的野番茄,結出強韌的生命果實,展現堅毅不拔的姿態。
1.5。
把大量素材堆砌在一起反而导致每一个都失去了深度。导演用作为象征的图像去匹配叙述者的声音,让他们的表情和肢体变得不可见,从而遮蔽了他们的身体记忆,同时,直白的意象也让回忆丧失了多解性。
#公视纪录#延续《不即不离》与《还有一些树》的伤痕追寻,在时间淹没的死寂里寻找回声,以个人史构成集体记忆与历史质询。两地平行,又无不同,今日敌对的信仰,背后都有化脓的创口。少数人玩弄时代,谁又来背负代价?2.27
2.5素材相似并堆砌,没太多新鲜的见解
是日据不是日治。
#HKFF2023UK#第一次了解这段历史,幸运的是还能在台湾找到这些历史遗迹和讲述他们的人,最基本保证了素材的数量和真实性。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讲整个结构稍显混乱,很多地方太跳跃了。设计的声画不同步优点在于文本和画面可以形成有效的表达(小孩在防空洞遗址玩)缺点在于代入感太低,远没有讲述感。最喜欢的部分还是在博物馆里那段“没准我们走之后他就拿起红笔了”📽️
#hkff 在英国看的,大部分人都评价一般,后半部分部分素材比前半部分好,本身自己已经很了解这部分历史,湾湾自己能把228拍成这样也是没谁了。。。
#2022TIDF
#26th_Busan #高雄电影节
#TIDF x DAFilms 影像资料 口述史
没法共情。
【2021 KFF】廖克发身兼导演、摄影、剪辑,纪录高雄从日治时代到白色恐怖的记忆,历史画面与人物访谈穿插,并辅以动画等形式。铭记历史是为了更好的未来,结尾二二八受难者第三代说:“我想要做的是接受,放下,然后转身,往前走,去过我要的生活。
高雄有這麼多不義遺址,都可以做個導覽了。我就問DPP執政這幾年到底做了什麼,轉型正義只在台北做嗎?
#TIDF13 耐人寻味的是在中正纪念堂与讲解员的那段谈话
屁话写在ig story了
第一次看关于228的纪录片。人物讲述中大量穿插各处遗迹空境,记忆里绿岛监狱非常特殊的气味,一下都想起来了。。从“你若说话差错,一命就没了”到可以光明正大去老蒋纪念堂里拍影片要求追究元凶,来之不易。很理解那位家属第三代的态度,放下,向前走。我愿意相信生活在这座岛上的人,无论处于光谱上的哪个位置,都永远不会忘记这个“来之不易”。
前半部分的歷史畫面與動畫的結合可看性很強,不管是形式還是內容的分段擷取都不會過於陷入嚴肅無趣。後面稍微有點疲憊,但「野番茄」的落點出來後又彌補了畫面的單調,遺址變成公園,就像阿比查邦的那些短片,現代與歷史的消失與匯合都集中在一個空間內,而紀錄則讓觀者重新思索。
非常平静的 看历史的尘埃 / 花莲富源保安宫 岛内被日本人收走了所有的金属 用美国掉落的炸弹壳做成了城隍庙的敲钟 / 杨秀卿 台湾歌仔说唱表演艺术家 在《血观音》里也有她的身影
有時候會感慨又是克發拍出這種東西,想到上次奇妙的中山魂,此次高雄的野番茄,克發對影像有一種挖掘人的縱裏歷史的深度,這部影像是台灣難得的(當然以紀錄片形式內容是有點失敗的),但它正正符合阿比查邦使用公園的地景學和哈都裘德的顯影圖像學,那些走過經歷過如今被推崇被掩蓋的,是用眾人的血淚傷痕所堆砌而出。轉型正義,野番茄的滋味,飛機堡、防空洞、自由廣場擺著殺人犯的銅像。而我想不到還有什麼台灣導演會對這些有興趣…
#TIDF2023tour# 有一個鏡頭是狂風暴雨無情地拍打芭蕉樹,但是它挺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