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关于这部电影的旧文摘录
(关于这部电影的旧文)我们俩都是文学青年,同样都被生活否定得很厉害。我们守着一台效果极差的破旧黑白 电视机,百无聊赖地换频道,突然发现一家电视台正在播放美国故事片《农家女》。从
今天的眼光看,它何其的浅俗、虚伪,甚至有一种蓄意欺骗的恶意。但那个时候,在晦
暗的环境当中,一部美国旧片给我们带来的欣喜是何等的强烈!我记得我的朋友喜形于
色之中说:“要讲寻根的话,我们的根全在美国——看到美国片真亲切!”于是乎我们
-起大笑起来,这件事曾经触发了我的许多回忆,我在想:从这句听起来相当不知天高
地厚的话中,包含着多少真切的触摸和感受!试想:一个生长于东方大国的孩子,即使
是在他的青春期前后,他都是年复一年地过着单调的生活。他没有其它的办法,没有野
营,没有愉食禁果的机会(也欠缺这方面的教育),他已经到了青春期还在看连环画、
并且从权威新闻机构那里得到国际局势方面的讯息,因此他显得在政治和军事方面比较
“早熟”。他几乎从懂事时起便经常听到一个西方大国的名字,这个西方大国的名字就
叫“美国”,小人书上坦克炮塔上标记为“U·S·A”;它的兵很怕死,每人都备有一份
《投降书》,因为这样,我们觉得美国兵比日本鬼子更具人性的温馨;它最早登上月球,
并且最早拥有原子弹和氢弹,它的特务使用无声手枪;它很厉害,但似乎并不残酷,它
的国家意志也不像东方国家那样明显,它不是特别的迫害工人农民(像蒋帮),也不搞
上层的无情清洗(像苏修),是一个有喜剧色彩的活跃的国家。——即使是在全中国都
在愤怒地反美时,我们也不难通过各种类似的印象对美国产生一种——怎么说呢?……
一种隐约的好感。我相信一整代的中国孩子都有同样的真实心迹。 …… 又回到最初的
例子美国电影《农家女》上面,我当年“寻根”时,最激赏的一段国会演说辞,大意是
这样的:
在俺的老家,有一位医生,人们管他叫张医生。张医生给人治病,治好感冒别人就
送给他一块馍,治好偏头痛别人就送他一把大葱,有时什么也没有,张医生也不说啥,
他明白村子的人都挺穷。村里人找张医生挺好找的,张医生就在门前挂了块匾。上写:
张医生
楼上
可天有不测风云,医生也有得病的时候,终于,张医生一病不起。下葬那天,村里
人商议着纷张医生凑钱立块碑,可是他们实在没钱。于是平他们把那块匾插在张医生的
坟头,未来往往的过客都能看到这样一行字:
张医生
楼上
今天,一位总统死了。他的国际联盟的理想虽然没有实现,但历史会纷他刻一块碑,
上写:
伍德罗·威尔逊楼上
活脱脱的一副《读者》文风,隽永而通俗,热情而克制,甜蜜而不流汁,微酸而不
涩喉。
从好莱坞到兰州,基督教的道德观,十字军的荣誉感,专栏作家的审美情趣,装点
着上亿读者的迷梦,滋养着一代新的“农家女”。
这种虚伪的言论空气充斥在美国的政治生活和社交生活之中。每一段庄重的声明都
回复
以一种诗意的、竭尽心声的形式加以发表,一种干净的、貌似真诚的语言操作,一个被
八股文操纵了两百年之久的国家,一种善于以精品散文来掩盖严峻事实的国民情趣。不
要忘了这个住在“楼上”的伍德罗·威尔逊是这样给世界治病的:他毅然牺牲中国的利
益把青岛划给日本;他的所谓“国际联盟理想”因为欧洲列国不愿他指手划脚而被他羞
怒地放弃。这样一个善讨价还价的威尔逊和“楼上的医生”有什么修辞上的天然联系?
啊,我们幻妄的心被它的情趣感动着,我们的腹中涌起饱食快餐后的喀气,我们津津乐
道地沉溺于厌世的痛苦之中,我们模仿美国式的坦率和纯真,却迷失掉了原本身上含义
更深的质朴和艰辛。
2 ) 《The Farmer's Daughter》-----美国式“和谐社会”的民主赞歌
凡看过美国20世纪40年代名片波特H.C. Potter导演的《农家女》的观众,一定对女主角凯特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凯特莉是个农村姑娘,热情纯朴,不畏强暴,庄重自爱,热情为人。她见主人格伦(约瑟夫·科顿饰)竞选失败,在朋友们的鼓励下,毅然投入政治角逐,终于当上议员。凯特莉的扮演者洛丽泰·扬为此荣获1947年度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那届获得提名女星有琼·克劳馥的《作茧自缚》、苏珊·海华德的《毁灭》、罗莎琳德·拉塞尔的《埃里特拉戴孝》及桃乐茜·麦克奎尔的《君子协定》。洛丽泰·扬赋予这个农家女以热情、睿智、豁朗与幽默的色彩,而且1947年的美国,战后经济繁荣,人心富足,民众对美国是那样的有信心,这从评委们把奖项颁给洛丽泰·扬就能看出,她获得奥斯卡奖,不止是因为演技而是大多数人对美国梦的憧憬。
《农家女》其实是雷电华公司拍摄民主宣传片,一个从农村来的姑娘到一大户人家当女仆,她满口乡音,也不怎么懂规矩,但她勤奋好学,而且心直口快,开初虽然闹了不少笑话,后来通过努力竟然当上了国会议员,还在议会上用纯正的英语发表了长篇讲话,获得了成功。灰姑娘通俗剧到政治讽刺剧的转变,前后风格转场犀利,人物设计的都很棒,农村包围城市。这是一部轻松幽默又温暖的合家欢式的轻喜剧电影,情窦初开、情窦已开的人们看了多次仍然会会心一笑,最浪漫有趣的一幕是约瑟夫·科顿和洛丽泰·扬在冰上滑冰的那出。从情节看并没什么过人之处,按照现在时髦的玩笑话就是“一屌丝女佣和高富帅少爷”的浪漫爱情片,但由于涉及到女主角竞选国会议员以及不少政治观点,该片也算是反映美国竞选生态万花筒的一个小小侧面。影片通篇洋溢着美国式“和谐社会”的赞歌,民主、平等、公平和正义以及美国梦的实现。凯特莉被安排为一位能干、漂亮的农家少女,进入“国会城”寻找梦想(做护士),机缘巧合的她来到了参议员的家里做女佣,并与年轻的参议员产生了爱情。最后,农家女再次机缘巧合的也成为了议员(反对党),这爱情也开花结果。
电影《农家女》最后,我们看到,那位坚守良知、力挽狂澜,堪称英雄的8号陪审员匆匆离去,消失在人群之中。没有领导慰问,没有记者采访,没有掌声鼓励,没有鲜花致敬,没有人注意,甚至连一句自我表白都没有。就像一个普通人结束一天的工作,匆匆离去......这就是民主的本色——每一个人都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你所做的一切不论多么辉煌,都是履行公民义务。当事人不会觉得自己了不起,别人也不会特别在乎你。由此可以说,民主政治下没有英雄,因为人人都可能是英雄。这是民主国家强大的原因,也是这部电影最后给观众的启示。影片最和谐不过的桥段出现在在选战中,参议员反对使用卑鄙手段抹黑女孩名声反对种族歧视甚至抛弃了两党界限,丢下本党候选人,直接推崇起反对党的候选人(农家女),这还不算是爱情在作祟,是他本身的正义信仰,这就是理想的美国精神。
这其实不完全算是一部女权主义电影,它更多的是对民主和政权的一种温和的阐述;女权主义电影通常是以颠覆社会结构和传统家庭模式为基准的,这种模式常被看成是“男性家长制”的王国,而女性则是附属品和二等阶级。在社会结构并未有按照预期转型时,电影的工业化本质没有实质性改变,男权主义依然故我,女权主义者们因此感到烦躁不安,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她们感受到身体承载着沉重的生存压力,反传统的写作本身不断刺激着影片创作,也不断谋求着生存空间,当然,随着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的迎刃而解,女权主义电影也在不断改变着自身形态。《农家女》之所以能在好莱坞黄金时代无数轻喜剧中占据一席之地,关键在于演员们精彩的演出。洛丽泰·扬凭借此片在好莱坞打拼10余年后第一次赢得奥斯卡大奖, 查尔斯·比克福德也凭借该片获得了当年奥斯卡最佳男配提名,当然老戏骨埃塞尔·巴里摩尔老太太的表演也精彩万分,而这部电影亦是约瑟夫·科顿难得一次的轻松表演。他和洛丽泰·扬两人精彩的对手戏既风趣又感人,将洛丽泰·扬这只金枝玉叶承托地刚刚好。
由于洛丽泰·扬眸皓齿红唇,有富于曲线美的性感体形、一双蓝灰色的眼睛、经典雕塑式的五官和一副招牌式的高颧骨,她曾经的东家华纳兄弟公司曾打算把她捧成象珍·哈露那样的性感明星;后转入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很快成为最卖座的台柱明星。洛丽泰·扬擅长扮演意志力坚强的女性。洛丽泰·扬是好莱坞第一批成功由电影向电视剧转型的女演员。改变发生在1953年,洛丽泰·扬出现在“致洛丽泰的信”中。杂拼剧是上世纪50年代电视节目的主打,通过不同的角色展示不同的故事,并且周周拍摄。洛丽泰·扬主持并制作了这部连续剧,并出演了一半以上的剧目。藉助影星形象的魅力,洛丽泰·扬风格同样成为她的电视标志。这部电视剧的成功刺激了其他类似的电视剧,但是洛丽泰·扬是最成功的。洛丽泰·扬凭着“洛丽泰·扬秀”连获三次艾美奖。后来,全国广播公司擅自把她的这套节目向国外播放,洛丽泰·扬毫不示弱,控告该公司,结果赢得了60万美元的赔偿费。和露西尔·鲍一样,她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功完成自己的电视剧的女性、第一个在电视广播网上推出自己的电视杂拼剧的女性、第一个同时获得奥斯卡和电视艾美奖的女性。当时《农家女》原定的女主演本来是真正的瑞典后裔英格丽·褒曼,但因为那时候有约瑟夫·科顿和英格丽·褒曼绯闻的传闻,所以换成了洛丽泰·扬;另外洛丽泰·扬在《农家女》中的瑞典金发发型其实全是戴假发完成。
洛丽泰·扬(1913.1.6-2000.8.12)是美国早期著名的影视红星。她皓齿红唇,身材优美,而且极富艺术天分和表演才华。洛丽泰·扬一生主演过《野性的呼唤》(1935)、《二度蜜月》(1937)、《主教之妻 》(1947)、《陌生情人》(1948)、《到马厩去》(1949,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和《城市的钥匙》(1950)等近100部影片,并于1947年因《农家女/女参议员》而荣登奥斯卡影后的宝座。银幕下的洛丽泰·扬不爱张扬,行事低调,公众对于其私生活知之甚少。但是,在1994年,有关洛丽泰·扬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被公布于众,好莱坞一个保守时间最长的秘密终被世人所知晓。1935年,洛丽泰·扬在拍摄电影《野性的呼唤》时结识了男主角克拉克·盖博,随后俩人坠入爱河而不能自拔。同年11月6日,洛丽泰·扬和克拉克·盖博的女儿降临人世,并被悄悄地送往旧金山的圣·伊丽莎白孤儿院。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充满了清规戒律,克拉克·盖博是个有妇之夫,洛丽泰·扬也是个天主教徒。他们明白,在人言可畏的社会上,这种关系势必自毁前程,而私生女的曝光将是一特大丑闻,于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做法。一年多以后,洛丽泰·扬去了孤儿院“收养”了自己的女儿并把她带回洛杉矶,还请求《流言》杂志专栏作家代她宣布:“影星洛丽泰·扬领养一孤女,现在她是一位母亲了,”1939年,洛丽泰·扬与商人汤姆·路易斯结婚,女儿改姓为朱迪·路易斯。
童年时代,小路易斯就不停地问洛丽泰·扬谁是她的生身父母,但是得到的回答始终是:“你是我的养女。”带着几分疑惑,朱迪·路易斯已大概猜出洛丽泰·扬即是其生母,至于生父是谁则一直无法弄清。随着年龄的增长,朱迪·路易斯的麻烦事来了,原因是她长有一双克拉克·盖博式的大耳朵。为此,洛丽泰·扬给她买了一顶特大的帽子,或每天梳头时尽量用头发遮住,但是这一切都很难奏效,那双大耳朵总是外露于人。不经意中,朱迪·路易斯总感到人们在背地里暗自窃笑说:“她长着克拉克·盖博的耳朵!”此时,洛丽泰·扬便命令朱迪·路易斯:“遮住你的耳朵!”最令朱迪·路易斯忍受不住的是,她的耳朵经常被伙伴戏谑为动画片小飞象的双耳。于是,洛丽泰·扬带着朱迪·路易斯来到外科医生那里,对她的双耳进行了酷刑般的整形手术。克拉克·盖博从《一夜风流》(1934)中的滑稽记者到《乱点鸳鸯谱》(1961)中的“过气”牛仔,在他传奇般的从影生涯中先后结过5次婚。朱迪·路易斯只亲眼见过他一次,当时她只有15岁。一天下午,克拉克·盖博突然来到她家并且和她聊天长达几个小时,问了她很多问题。“简直不可思议,克拉克·盖博对我这么感兴趣,而自己当时竟一无所知。”自那以后,克拉克·盖博的形象就反复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在她的记忆中,克拉克·盖博态度非常温和,长有一双大手,面颊有酒窝,仅此而已。当事情发展到再也无法掩盖时,朱迪·路易斯坐下来耐心地开导洛丽泰·扬,要求她把过去的一切全部托出。洛丽泰·扬终于把往事一骨脑儿都讲了出来,并说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嫁给克拉克·盖博。尽管克拉克·盖博于1960年便辞别人世,但他一直是自己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朱迪·路易斯如释重负,她终于知道谁是自己的生父,尽管这一切来得太晚了些。不过,朱迪·路易斯憎恨洛丽泰·扬欺瞒了她那么多年,“她要我做的唯一的一件事就是终生保守这秘密的谎言。”朱迪·路易斯没有这样做,从此母女俩的裂痕难以弥合。1994年,朱迪·路易斯出版了一本名为《身世传奇》的回忆录,向人们道出了上述的一切。
电影一开始姑娘的三个哥哥真喜庆啊。
美式主旋律,洛丽泰扬除了有一个克拉克盖博的私生女,演技还是杠杠的!
听了半小时李梓的配音,洛丽泰·扬人如其名,长得也像羊。2016.05
Loretta太可爱了T T 完美的童话女主角【Cotten也可爱!
loretta特别可爱
居然能从室内爱情喜剧瞬间变身为政治片,不管是故事还是表演都特别的舞台化特别的三四十年代。配音把故事更样板戏化也让这片的喜感进一步亲民起来。
始终惊异于好莱坞把各种社会生活和题材融入类型片的功力。一直以为结尾会是女主坦然讲出自己被骗从而拉回选票,没想到却是对手自毁长城和男主出马抓住关键证人的情况。男主将女主公主抱进国会的结尾堪称Rom com和美国梦的完美结合——充满灵气的女性因男性发掘点拨确认而走上政治舞台。
黑白老片。經典的上譯配音。聼李梓演説是享受。Loretta Young因此獲影后殊榮。Joseph Cotten真是低調的紳士。議員看上農家女居然還栽培她投身政治。典型cinderella情結中我下懷。
“亲自带农村女仆买了十二件制服,不同颜色各来两套”---这点是炫耀当年美式服装产业的辉煌吗?
我可真是喜欢这个农家女。我喜欢她滔滔不绝地说我会做。。。我还会做。。。我会做的农活是。。。那样的自信。那样的阳光。(呵呵,这个词已经被用得太多了)。她那乐观的气质,很能感染人,至少是感染了我。还好好地享受了一下那一代人的配音艺术家。好好地享受了一下。那个时候,是会为了《虎口脱险》里的那句“鸳鸯茶”这个三个字的措辞整整斟酌了一个星期的年代。那个时候的黑白片真好看,简单,表意。
卖鱼唻----1985.08.13 1995.12.01
国语配音增加了喜感,对白的腔调变得好有趣。。。除了扬以外配角们不惜一切的捧哏也很令人感动,不管是埃塞尔.巴里摩尔还是查尔斯.比克福德都演的很棒,科顿和扬这一对真是养眼万分。。。PS卡普拉电影中的灰小伙串场到这部电影里了虽然性别变了但依然不改理想主义。。。
农家女变政治明星。也不是一味为美式民主唱赞歌,爱情这不可捉摸的东西起了更大的作用(正如男主拜访反对党领袖后,他急忙下令准备胜选,因为这是什么都可能发生的政治嘛)。虽然主线走向很好猜,可那些喜剧和爱情的细节设计的特好,议员带女佣去买制服,一次就买12套,来自制服控的宠溺;俩人在院里玩,老娘和老管家就在屋里打赌,又羞耻又甜;党内推选议员候选人,一个接一个表态时乱入了女佣的脸;众议员竞选大会上听见什么都叫好的群众(管家大喊“卖鱼了!”);反对党拉拢女佣,因为有望赢得“妇女、工人、农民、移民和男人的票”。导演手法也很好,拍的那些竞选的大场面,有种不炫耀成本的大气,各个配角也安排了出彩的戏码,能从照片上看到一切的女佣老爹,她三个高大的北欧弟弟最后也派上了用场。对40年代沙龙政治、竞选套路等也有展示
女屌丝约会高帅富入门守则1930S版
可以看作是大移民/新大陆的后续,不过这装腔作势的“瑞典口音”实在是太恶心人了,都二三代移民了没口音不也很正常嘛?Capra式的政治剧学得有模有样,深焦摄影也用得恰到好处
30多岁的洛丽泰·扬要演一个瑞典裔乡村少女,难度还是不小的,除了全片瑞典口音英语外,还说了一句瑞典语,可以说是在尽力“挽救”这部情节非常童话式的政治喜剧。相较之下,李梓版配音别有趣味(把“那敢情好”作为口头禅挂在嘴边),却无法达成原声效果。
看了译制片,口音颇有当年革命女干部的干练爽朗气。美国式的乐观过了头的故事,脱离了现实感
政客什么没见过,什么没玩过,欲望阈值被拉高,想要更多的快乐,需要玩点新花样,所以特意设计一个细节,让他亲自带农村女仆买了十二件制服,不同颜色各来两套,持续在眼皮底下晃,养成诱惑隐藏在主旋律外表下,这正是好莱坞邪恶之处。
如果说美式主旋律民主已经各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批评的地方,那它还能怎样给人激励呢,这部电影就是明证。一个移民背景的农家女孩,进城第一天就被骗走了所有的钱只能去政客大宅家里当女佣,却正得此机会在政治上有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本来这个电影有许多地方可以停下来让女孩专心爱上男孩不瞎参与政治了,她却就真的那样神奇又坚决地走到了最后,不得不说这样的奇迹放在“选票是神圣的”的想法基础上,是非常鼓舞人心的。政客就该从群众中来,回到群众中去呀。听上去像空话套话的这些说辞,在这部电影里竟全都那么自然真诚。洛瑞泰扬凭这角色拿了影后,她确实很灵,约瑟夫科顿也绅士帅气
民主宣传片,灰姑娘通俗剧到政治讽刺剧的转变,前后风格转场犀利,人物设计的都很棒,农村包围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