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2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3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4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5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6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3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4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5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6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7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8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19 我和我的父辈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1 20:02

详细剧情

继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2020年《我和我的家乡》,国庆三部曲之《我和我的父辈》接棒定档2021年国庆。由吴京、章子怡、徐峥、沈腾导演,“中国电影追梦人”再次集结,以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为历史坐标, 通过“家与国”的视角描写几代父辈的奋斗经历,讲述中国人的血脉相连和精神传承,再现中国人努力拼搏的时代记忆。

长篇影评

1 ) 被美和爱感动的一个片段

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个片段 章子怡导演的那一段真的惊艳到我——燃料燃烧自己,火箭抛弃自己,死亡验证生命,宇宙渺小死亡:立意已有哲义

黄轩饰演的科学家气质很儒雅:他是诗人,用最暴烈的火和最凝滞的烟雾,在孩子的天空中写一首无法言明的诗;他是爱人,在妻子的回忆中永远饱含真挚爱意;他是科研人,在那扇破碎的玻璃窗后带着从容慨然的微笑记录爆炸数据……

之前没怎么在大银幕上看过章子怡,这次真的为她的清冷坚毅的气质美而感叹:把孩子从礼堂里带回家时那片荒野,一片黑暗中远处天际黎明初现,风把头发扯乱,昏暗天光下,她的眉眼既呈现一种看破一切的淡漠,又饱含那种痛苦被深埋之后的绝望和崩溃,两种情绪打架就产生了她身上的矛盾和倔强感,我能真切体会到她的痛苦、无奈、希望与失望,真的值得仔细咂摸。

小男孩的演技也很让我惊喜,我有许多眼泪是为他流下的,实实在在地为他难过。在这里要夸倒叙的拍摄手法:先交代他和别的小孩打架,后交代他是为了爸爸打抱不平;先说大家的爸爸都不回家,再说是妈妈为了瞒着孩子而请其他同事帮忙;先写孩子在谈话后拿起孔明灯和解,再写他们的谈话内容…所有这些都很精妙,我会尝试着去猜测,并且在谜底揭晓时被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牺牲、理解和苦痛而深深震撼。我最喜欢他带着妹妹去荒野上放孔明灯那一段,画面是美的,但情感的充沛让我无暇顾及景——哥哥捂住妹妹的耳朵,对着融进深深黑夜的孔明灯把愿望哭喊出来,要妈妈不死,要妈妈不去重蹈两位爸爸的命运。我想,要是能听见,那被迫快速成长的稚嫩童音里如此深刻的悲恸和恐惧,神明也要落泪。

除了情节,镜头语言和色调也很美,一家人在一起时的暖黄灯光;暗色荒野中的一抹黎明或一盏孔明;雨夜中小女孩拿着的手电筒光因为恐惧而晃动,映着母亲和儿子同样震颤动乱的心;告诉儿子死讯后推他出门的那声惊雷;母亲隐忍的捂住大半张脸的抽泣;儿子在荒野上捂住妹妹耳朵,仰头对宇宙泪流不止地喊出心底的恐惧……一切都很打动我,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轻柔却直击灵魂的美和感动。非常感谢。

2 ) 吴京终于没有吃兵刃的亏,章子怡拍出了航天人的浪漫

连续三年,《我和我的……》系列已经成为了国庆档保留节目。今年《我和我的父辈》在继承前作风格的基础上,和前两部相比也有了两点变化:

第一是四位导演均为演员出身,自导自演,其中吴京、徐峥此前已经有过导演作品,章子怡、沈腾则是首次执导筒;

第二是影片的章节数进一步缩减为4个,片长依然是两个半小时,这意味着每个章节的时间更长,故事也更丰满了。

四个章节,四位导演,不同口味的观众必然会有各自的偏好。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前两个故事,即吴京执导的《乘风》和章子怡执导的《诗》。

整体来看,影片依然按历史时间正序排列四个章节,从抗日战争到近未来,横贯近百年的时间。影片风格也由沉重起步(抗日题材打头阵),逐渐变为轻松活泼(开心麻花压轴),让观众在假日里不会感到过于压抑。

吴京自导自演,吴磊、张天爱等人出演的《乘风》是影片第一个章节,讲的是冀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故事,这也是吴京第N次出演军人角色了。

质量自然没的说,热血爆棚,含京量十足,尤其是骑兵团绕后冲击日寇阵地的大场面,马匹撞人的力量感,收割人头的爽快感,准确表现了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

父子情是《乘风》的主线,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式父子不同,这一次做出牺牲的并不是父亲,但恰恰是父亲一角在两难选择中做出的取舍,更加令观众动容。

对于影迷来说,《乘风》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小彩蛋,如骑兵冲锋复刻了吴京在《战狼2》的举旗名场面,演员江水与吴磊的最后牺牲复刻了《亮剑》的骑兵连名场面。

而更隐晦的一个彩蛋,可能只有熟悉吴京早期作品“单挑必死”、“兵刃长度必吃亏”的影迷才能get到。即《杀破狼》《夺帅》等影片中,吴京与甄子丹、洪金宝的精彩对决最终都输在了兵刃过短上。

这一次吴京趁着自导自演的机会,终于过了一把“兵刃占便宜”的瘾,他饰演的战士在决斗前机智地换了一把比刀更长的刺刀步枪,成功将日寇刺落马下。

章子怡自导自演的《诗》一如片名所指,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个章节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就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是前辈们用算盘算出来的”,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也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实际上我国首颗原子弹是用计算机+算盘来完成的,不全是用算盘)

《诗》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说我国火箭的助推火药是用人工雕出来的,而且一些危险的测试无法用相机捕捉,工作人员就直接在现场用眼看。试验现场危险频发,不少科研人员就这样献出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雕刻火药并非过去才有的现象。据悉,火药雕刻师的工作是雕刻固体燃料,工作性质极其危险,被称为是“炸药堆里的工作”。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难题,这一工作暂时无法用机器代替。目前国内仅有200多人从事这一职业,每一次火箭升空,都离不开这些人背后默默地付出。

平心而论,《诗》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苦情戏,黄轩则再次饰演了一名被牺牲的好人。但是当片尾“诗”的全文终于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优美的文字与今昔对比的画面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种极度浪漫的意境,让影片的整体质量立即上升了一个层次。

影片前两个章节讲牺牲,讲物资匮乏的时代,后两个章节时间则来到了改开后,并由两位喜剧人自导自演,氛围轻松了不少。

徐峥的《鸭先知》聚焦改开初期,地点选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讲述了国内首支电视广告片诞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徐氏喜剧。

影片除了有一个张艺谋客串的大彩蛋,还有各种童年回忆级经典广告的混剪。

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广告被看做是一种很烦人的东西,但是在一些网友眼里,回顾经典广告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和乐趣,甚至能产生一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穿越感,《鸭先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也是如此。

沈腾的《少年行》将时间定位在当下和近未来的2050年,讲述了一个涉及时空穿越和父子亲情的软科幻喜剧,最大看点自然是沈腾与马丽的再度合作。

虽然同为喜剧,但徐峥和沈腾明显采取了两种不同风格。

徐峥的《鸭先知》将包袱设置在营造尴尬上,如父子俩在公交车厢尬演广告的情节,用时下的流行词形容就是“社交牛B症”(带火该词的网红“马牛B”有几个名场面就发生在公交车厢)。而路人纷纷躲到车厢另一侧的反应,也复刻了《疯狂的石头》里道哥一行在地铁上诈骗被众人识破的情景。

沈腾及开心麻花团队在《少年行》抖包袱的手段主要是运用肢体语言,如沈腾降落时的用脸着地,马丽、沈腾等人在小区健身器材上的“花式健身”等等。

总的来说,两种戏剧表现形式各有千秋。不过徐峥作为导演经验更为丰富的电影人,在节奏把控和整体完成度上明显更胜一筹。沈腾的《少年行》则略有堆砌元素之嫌,立意放在父子亲情上,也与开篇的《乘风》有些撞车。

当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观众也会有自己的口味。短片集的优势,就在于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补充:

发现很多人抬杠“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这句话。贴一张美国人拍的阿富汗战争美国骑兵,《12勇士》的海报。21世纪都有骑兵,抗日战争怎么就不能有了?

中日战场本来就没多少坦克,骑兵的作用依然很大。山地丛林,没有平整路面的地区,骑兵的机动性比坦克强。

防失联,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大海里的针

3 ) 一点科普,关于乘风

乘风篇,我在电影院是真真切切的被感动哭了,以下转自b站看到的来自昵称“这个艾迪有点帅”,给那些说乘风强行煽情不切实际的评论看看

《乘风》篇章,父子俩均为历史真实人物,关于这个篇章的问题,编剧在自己微博科普如下:【cp】《乘风》之外的故事

1 、吴京扮演的马仁兴和吴磊扮演的马乘风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父子。

1942年大扫荡,身为交通参谋的马乘风在突围中壮烈牺牲。至今潴龙河畔仍有骑兵团八烈士墓。

马乘风是唯一留下姓名的烈士。

2、原本剧本最后还有一行字幕:

“一九四七年六月二十三日,马仁兴牺牲于四平攻坚战。一九四八年,四平市四道街改名仁兴街道。”

马仁兴将军是四战四平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

四平的观众对仁兴街道应该很熟悉。但不是每个人都知道这街道名的来历。

3、马仁兴出生于1904年,河北邢台平乡人。

马乘风是他的长子。

剧本中提到的马乘风的母亲名叫东大爱。

马乘风的弟弟妹妹目前都健在。

希望这个历史真实可以略微抚慰那些为了这个故事感伤的观众们。

4、冀中骑兵团是反扫荡时唯一受命在包围圈里厮杀的部队。1200人最终只剩下300人。

5、马乘风不断提到的“卜参谋长”名叫卜云龙,河南沈丘人,建国后曾做过军委马政局副局长,96年去世。

6、李光洁扮演的政委汪乃荣,魏晨扮演的神枪手参谋黄锐,余皑磊扮演的副团长宋辅廷等人都是历史真实。张恒瑞扮演的巨人八路军士兵吕布也有真实原型。由于长度原因,他们的戏都有删减。很遗憾。

电影中每一个人名地名都不是杜撰。

牺牲的大春子丈夫所隶属的23团是最惨烈的。从团长谭斌到普通士兵全部阵亡。

7、我们有幸看过四十年代苏联摄影师拍摄的我军骑兵团冲锋的画面,从战场到战术到武器,和目前电影中呈现的重合度高达百分之八十。

冥冥之中,莫非天意。

8、骑兵团属于枪骑兵。

突袭的时候战术思想主要是以速度换空间。

这种战法除了第一排,后排是绝对不能使用枪械的。会误伤战友。

连人带马,血肉之躯,冲进敌营。

战争之残酷,实在非和平年代人可以想象。

9、骑兵突袭战术中更管用的不是枪,是战刀。

电影中复刻的是新四军名将彭雪枫发明的刀。

名叫——雪枫刀。

10、马乘风毕业于抗大,而八路军各部通讯员的技术都统一学自延安的中央军委通信学校。仔细看的话,这个标记出现在马乘风的书包上。

对我个人有一点特殊的意义:中央军委通信学校就是我的母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前身。

从瑞金到延安再到西柏坡,我的母校培养出的无数通讯员为革命成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1、电影中提到的日军利用我军发报机定位地点的事是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事,就发生在冀中大扫荡中,而八路军在最危急的时刻以通讯员发报吸引大股日军在聂帅回忆录上也有记载。

12、八路军借助特殊低凹地形以步枪打落敌机是历史真实。前几天抗日专家萨苏先生替我们印证了这点。其实我们在翻阅史料时看过很多萨苏先生的作品。感谢。致敬。

13、搜集史料时我们找到了两个故事。一大一小,都非常震撼,非常感动。

囿于篇幅,最终选择了体量小的这个。

希望在不远的未来,原班人马,有机会把那部长篇拍出来。

相信大家会喜欢。

14、这个故事最早版本叫《骑兵团》。

某天梦中竟遇见了这些戎马一生的英雄们。猛地惊醒,忽然觉得这个故事就应该叫做那两个字:

乘风。

不解释。

15、马仁兴……

马乘风……

这完全历史真实的姓名,竟然已经暗喻了这对英雄父子了不起的人生。

冥冥之中,莫非天意。

4 ) 演得传神,导得精彩,这个国庆档的最大赢家,非吴京莫属

《长津湖》破9亿,《我和我的父辈》近4亿。

同档期有两部电影上映,而且票房、口碑都不俗。出手必不凡,早已成为一部电影品质保障的吴京,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长津湖》中,吴京饰演七连连长伍千里。八岁离家,十年后返乡,与弟弟伍万里在炮火纷飞的战场上,上演了一段细腻传神的兄弟情。

《我和我的父辈》中,他扮演的马仁兴看似粗豪严厉,实则温暖细心。明明满心都是对儿子马乘风的爱护,但身上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又让他不得不在关键时刻做出牺牲。

看着相似的两个角色,在吴京的演绎下骨肉鲜明,散发着不同的魅力与光彩。

其中区别,在于细节。

若用一句话概括,即伍千里是柔中带刚,而马仁兴则是刚中见柔。

《长津湖》的开篇,导演陈凯歌特意借助连绵青远的山色,平静宁和的湖水,构筑了一派“和平”风光。

带着兄长牺牲的消息归家的伍千里,向着已然苍老的母亲下跪磕头。额头触地的瞬间,一滴泪倏然滑下,滴落在地面上。

为国捐躯,男儿所愿。但对慈母,心有愧疚。

开篇的安宁美好,为后面战场上的残酷悲壮做了铺垫,家、国之间关联初现。伍千里这个人物的基本设定,在观众心里也有了轮廓。

这时的伍千里,是儿子,是哥哥,他的柔情归向是血肉亲缘。重返战场之后,身上多出一重身份的伍千里,则成了连队的决策者。

同时,也拥有了更多的“家人”。

有网友说,牺牲的兄长伍百里在剧情推动上毫无作用,但其实并非如此。

从戏外延伸角度来说,伍千里和伍万里,或许便是昔日的伍百里和伍千里。曾经的伍千里或许也像弟弟一样叛逆不羁。在大哥的关爱和影响下,才成长为现如今的七连连长。

吴京在处理这个角色的时候,根据人物的不同心境收或者放。比如在故乡时,伍千里的身上有一种放松感,某些时候甚至有点俏皮。到了战场上,则是外紧内松。紧的是角色的情绪和心理变化,松的是吴京的表演。

靠着对角色的把控和融入,吴京将伍千里这个人物演绎得内在饱满、外在传神。有时让人会心一笑,有时让人热血沸腾,有时又让人泪湿眼眶。

难怪《长津湖》制片人于冬说“吴京贡献了从影以来最好的表演”。

伍千里演得“活”,马仁兴其实也不输。

初登场时,在玉米田里掰棒子的马仁兴,眉眼之间是卸去烽火之气的淳朴。发现原本盛放玉米棒的箩筐翻倒在地时,瞬间“暴躁老哥”上身。

一脚把儿子马乘风踹下河时,不自觉向上抬的手,以及忍不住上扬的嘴角,又泄露了他内心的温情。但随即,马仁兴便将这抹关心藏起,抱怨儿子把马肚子磕得太重。

明明是看到儿子受了伤担心,却偏偏要怪他毛毛躁躁。嘴里说着训斥的话,心里惦记的是他还饿着肚子。把手里的食物递过去时,对方却已经带着气转身走开。

这种矛盾感,一直延续到那场雨夜的父子谈心。“我只怕你不怕死”、“别死我前头”这样的话里,满满都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与寄盼。

但是最后,为了更多人的安危,他又不得不亲手将儿子送入绝境。当马仁兴跪在枯萎发黄的芦苇丛中,捧着带血迹的手无声嚎啕的时候,银幕下多少人为之破防?

作为一部以单元模式叙事的影片,“乘风”只占据了《我和我的父辈》四分之一的篇幅。

但在有限的长度里,冲突密集、环环相接,小矛盾、大高潮彼此呼应,牵动着观众的情感与关注。无论是人物设定还是吴京的演绎,马仁兴这个角色都称得上鲜明生动。

作为男人,他无疑是个粗汉子。生气了抬脚就踹,被婴儿尿在手上,伸出去在雨里随便冲冲完事儿。

可同时,他又是细腻温柔的。

嘴里说不过是擦破了油皮,却惦记着给儿子采草药;陪他冲锋陷阵的战马,他当做眼珠子般去疼,连让它下地干活都舍不得。

除了成功演绎了马仁兴这个角色外,作为《乘风》的导演,吴京同样“粗中有细”,在影片中设置了多处带有暗喻作用的细节。

比如,用戏台上的罗通,来对应马仁兴和马乘风。

罗通武艺高强,曾身先士卒,带着部下以少胜多,打退瓦剌的进攻,保住了居庸关。而其父罗成更是少年英雄,可惜被人所害命丧淤泥河。

这一处设定,不仅是对马仁兴保家卫国的肯定。同时,与影片中颠倒的父子关系,背后藏着的是马仁兴的愧疚自责。

再比如,《长津湖》中易烊千玺扮演的伍万里,原型人物是长津湖战役的亲历者周全弟。多年后,当已然头发斑白的他举起残缺的右臂行礼时,无数人为之震动感慨。

《乘风》中也出现了一位右臂残疾的村民,向着马仁兴他们致礼的镜头。这两部吴京主演的影片,以这种方式产生了关联。

细节用心,场面同样出彩。

骑兵团纵马在田野间奔驰的一幕,让人想起那句“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骑兵团逆着光从远处飞奔而来,横列停驻时,唯美大气的宛如一幅油画;其间两场敌我之间的“小冲突”,处理得激烈紧张、扣人心弦。而临近结尾时的大战中,翻身上马、长刀出鞘、奋勇冲锋、悍勇杀敌等场景,更是每一幕都让人热血翻涌。

一句话,文戏情真,武戏热血。

作为背后的调度、完成者,如今的吴京与过往相比,无论是叙事还是光影运用、构图等,都有了显著的提升。

就像出道至今的他。

曾经那个俊秀白净中带着几分青涩的“功夫小子”,早已经脱离了最初的设定,蜕变成为“文武”兼修、能演能导的演艺圈实力派。

5 ) 我和我的父辈真实感受反馈

带奶奶来看电影,正在电影院,实在忍不了,特地下豆瓣边看边发影评,《乘风》演员演的很好,拍的很好,色调镜头都能接受,但是剧情真的太拉了,没有铺垫代入不了,剧情转换很突然,老套,故事线简单,如果不是带着奶奶我可以直接离场了。好了剧情吐槽结束,申明一点,我对演员演技和拍摄没有槽点。 看完第二个了,航天剧情我不予评价,致敬科研人员,就是为什么最后是妹妹当上航天员,但前面却给很多笔墨写哥哥的成长,以及章子怡的演技技巧好多,感觉不够自然,可能是这个角色应该这么表达,个人感受要杠你对。 好的我看完第三部了《鸭先知》,不出意外这应该是我最有代入感的故事了,可能是离我比较近吧,但我更觉得是电影元素用的好,这个故事剧情演员拍摄都可以,搞笑也有意义 第四部《少年行》也看完了,很有创意,笑点比鸭先知多,但剧情我觉得鸭先知会更好一点,好看排第二,在我的好感度里不相上下 总体想给三星半,给不了,那就三星吧 国庆当天我先看了长津湖,体验感确实比这部好,鉴于我奶奶不太喜欢战争片所以没有二刷,真实路人大家可以选择性借鉴。

6 ) 再接再厉

四个故事。

吴京的《乘风》,题材挺讨巧的,骑兵的相对奇观化的视听体验更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但父子情铺垫不足,感情比较生硬,后期节奏崩坏。后面大场面的骑兵与日军交战可以更少些,且那个时代不适合讲个人神话,应该是整个父辈的缩影,吴京骑马跃起的那个镜头让我想起了拿破仑,这一点不如《诗》处理的好。

章子怡的《诗歌》,其实有惊喜,没想到章子怡能拍成这样。后期节奏还是崩坏了,感觉海清和陈道明那一段完全没必要呀,可以在最后一声爆炸后戛然而止,如果献礼影片不适合这种结尾至多加一个众人欢呼,两个孩子看向远方的镜头就可以啦,抒情太过,反而失了之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质感了。章子怡的表演很动情,前半部分剧作挺扎实的,一次意外爆炸过后,郁师傅告诉哥哥自己可能有一天也会死,这个细节很动人。章子怡的表演很好,还是更适合大荧幕。说一下刚才那一点,整个《乘风》是吴京的个人神话,所以一切为了刻画他而生,包括乘风的死。但《诗》却并没有给牺牲的父亲太多关注,体现了一代人在那个时代的默默奉献。光影有点《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感觉。

徐峥的《鸭先知》,没有太大的野心,也就不会给观众压力。整体故事非常流畅,最后抒情部分还是有点多。

沈腾的《少年行》,一贯开心麻花的喜剧风格,唯一让我觉得违和的是,小小把机器人赶出去后,就没担心下雨会把他淋坏嘛?感觉小孩子这里刻画的有些单薄了。让我惊喜的是这段对于父辈含义的延展。并不只是父亲,机器人是小小的父辈,但未来小小又创造了机器人,这个设定亮眼,惊喜。对了,这部影片致敬超多,处处都是梗,挺有意思的。

总体感觉,后两部比前两部更有电影感。小演员的表演都很动人,部分剧作细节僵硬,混乱。且每部影片或多或少都会有抒情喊口号太多的问题,不知是不是审查所致。

经过大家的提醒,又去看了一下。关于前文提到的“妈妈拜托大家帮忙瞒着孩子是不是插叙”的问题,后面按照剧情逻辑来讲,的确是插叙。因为妈妈拜托大家瞒着孩子们,父亲们不回家,所以才会出现孩子们开会找爸爸的情节。但是个人还是觉得插叙略微生硬,多谢大家提醒。

7 ) 1968年过去了

只说《诗》那一部分,于是给五星 意外地有共鸣。如果让我来编剧肯定让知识分子父母饭桌上讲两句航天物理,带着那种老一辈人说字母常变量时的古怪口音,像是α读成儿发(一声),y读成歪之类,《诗》没这么拍,却忽然和我的父母贴合起来了,也是类似的行业,其实外面如何回来也都是寻常人家的恬静生活,不怎么说工作。也有父亲假装打、带着笑演给装糊涂的母亲看的景象,帮着家里啊同事啊养孩子那时候也非常常见。哭着被打却喊不疼则刚好是我父亲这一辈的经历,或是那种对肉啊猪油啊的渴望。开头的穷苦孩子们在外面灰与土间玩闹的景象又是我们两辈人共同的记忆。有很多细节让人真正地感慨啊 音乐很美。回忆中父亲骑车远去,回头看母亲车不小心歪下来的那一幕久久难以忘怀。那张“诗”的纸的段落,远比外面那些精致摆拍的做作格调更能诠释“浪漫”一词。结尾的诗可以说是航天人的浪漫,这张“诗”的小纸片却是属于两个普通人的浪漫。是那个写信互称同志,下课给喜欢的人课桌放一个苹果,那个不敢正大光明在一起于是隔着一条街快乐的相互挥手再转过头去一个人哭的时代的浪漫啊

如果让我来编,大概还会加一些同事闲聊的部分,加一个航天人关于常生女儿的可爱调侃吧。也许是周围环境的错觉,他们好像反而对女儿也更偏爱些。苦在回忆里总是那么甜。大概片中的母亲也有类似的感觉吧

有天出去溜达,走在后面看父母平淡而手挽手前行,大抵就是片尾那两人走过四季的模样

短评

章子怡的《诗》是最惊喜的

6分钟前
  • fanxiaoyang
  • 推荐

王菲片尾曲排第一,建议大家都听完。徐峥part排第二,章子怡part第三,沈腾part和吴京part并列第四

11分钟前
  • hhh菠萝糖
  • 推荐

喜欢诗和鸭先知。我看评论很多人对鸭先知无感,但我个人觉得这个题材真的很棒。敢为人先,多么美好的品质啊。

16分钟前
  • 青提
  • 推荐

王菲>吴京>徐峥>章子怡>沈腾

17分钟前
  • Edison
  • 还行

吴京部分硬煽情,延续了战狼的风格,形式大于内容章子怡部分很惊喜,情感很细腻感人。徐峥部分个人特色很鲜明,同我和我的祖国。沈腾部分剧情太仓促了,也有点硬煽情…

22分钟前
  • Riptide
  • 还行

从四个小电影的观感来看:章子怡>徐峥>沈腾>吴京

26分钟前
  • Shawn Xu
  • 还行

吴京单元的布景和打斗太假了,强行煽情最为致命

27分钟前
  • momo
  • 还行

前两个故事的难看突出了后两个的好看,4个全非科班的导演只有徐峥靠模仿韦斯安德森有了些视听亮点,沈腾靠麻花最擅长的台词梗不至于太差,吴京和章子怡那两段,只能说无章法无想法,硬煽情,大家前半段坚持住!

30分钟前
  • 弘与合欢
  • 还行

吴京的章节依旧很燃,复刻各种名场面,章子怡最后那首诗意境不错。

31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推荐

个人观感:章子怡>徐峥>吴京=沈腾

35分钟前
  • 藕怪
  • 还行

吴京的乘风竟是最好的

38分钟前
  • 勇敢的小兵
  • 还行

章子怡惊艳。真的是 惊艳两字可评。来武汉出差,想着无聊不如看个点映,的确是被章子怡的《诗》惊艳到了。从拍摄手法到光影处理,从故事设置到情感处理,章子怡所展现出的能力和用心都显而易见。尤其是作为女性导演,感受到了十足的温柔凝视。最感动的点在于首先她没有去特意丑化父亲来突出母亲,父亲是一个像白月光一样美好的。而母亲的坚毅独立是通过她对孩子的教育来展现的。包括在这里所展现出的人类的渺小,以及直面生死的讨论,都实在是太棒了(讲真 全靠章子怡拉高了整个片子的高度 才能给到4星)

43分钟前
  • 来去之间
  • 推荐

虽说片子还没上不知道质量如何,但是发行方中影往影片前头塞了18个预告片这种事很显然是不够尊重观众也不够尊重电影本身。

47分钟前
  • 言吉
  • 还行

章子怡给了最大的惊喜。一开始会觉得诗这个意象对于这个故事来说像是浮在表面雕花,中间一些部分也有些过于煽情,但结尾父母念诗,父母子女的情感、个人理想、民族责任直至生死思考,却成了令人震撼的升华。章子怡的部分应该放在最后一个,之后接的徐峥的故事太弱了,除了讲清楚了一个投机分子的故事之外没有任何余韵。最后,章子怡单元,唯一好好刻画了母亲,也是唯一描写了女儿传承。虽然说这是“父辈”,天然的排除了女性,但我们不应该遗失女性表达。

52分钟前
  • 王山
  • 推荐

果然章子怡的部分看着就细腻很多,吴京那里的内容可以精简一点,总体来说完成度还是非常不错的。

53分钟前
  • Newfire
  • 推荐

第一个故事太过拉胯,吴京片子中对集体主义崇高感的强调和对个人英雄主义的追求和我的价值观相冲,乘风牺牲时我被气得哇哇哭。第二个故事讲得太好太好了,章子怡的美貌演技毫无疑问,做导演的才华也非常令人惊艳。第三个故事很“小聪明”,深度谈不上,轻松快乐还可以。第四个故事是很典型的“开心麻花”式喜剧,即使知道故事的发展走向,也忍不住随着里面的人物又哭又笑。沈叔叔和马丽真的好可爱呀~

55分钟前
  • 推荐

《乘风》很乱,《诗》很空。最令人费解的是把后面两个喜剧单元和他们配在一起,不伦不类。徐峥的《鸭先知》最出彩,沈腾和马丽最搞笑~

57分钟前
  • 韩先生的电影
  • 还行

最喜欢章子怡导的《诗》,小演员表现力很好,黄轩很适合这类角色不至于同质化,开篇的长镜头很惊喜~其他几个故事都挺一般的哈,韩昊霖又叫冬冬又是上海老胡同里的故事,有点出戏呢…

58分钟前
  • 今天天气真好
  • 推荐

熬到沈腾太难了

59分钟前
  • capver
  • 还行

只有徐峥那一part有点意思

1小时前
  • 纸壳郎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