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波特

剧情片加拿大2005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凯瑟琳·基纳  小克利夫顿·克林斯  鲍勃·巴拉班  克里斯·库珀  布鲁斯·格林伍德  艾米·莱安  

导演:贝尼特·米勒

 剧照

卡波特 剧照 NO.1卡波特 剧照 NO.2卡波特 剧照 NO.3卡波特 剧照 NO.4卡波特 剧照 NO.5卡波特 剧照 NO.6卡波特 剧照 NO.13卡波特 剧照 NO.14卡波特 剧照 NO.15卡波特 剧照 NO.16卡波特 剧照 NO.17卡波特 剧照 NO.18卡波特 剧照 NO.19卡波特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11-14 04:38

详细剧情

  电影重现了饱受争议的同性恋作家卡波特写作小说《In Cold Blood》的历程,深入到卡波特敏感而又残酷的内心世界。
  小说主角的原型是1959年美国一个凶残杀手佩里(克利夫顿·克林斯 Clifton Collins Jr.饰),他为了区区100美金而杀害了一家四口。敏感的卡波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饰)嗅到了这桩新闻的写作价值,他得到了杂志社的帮助,前往案发地调查关于杀手的一切,一篇纪实文学在卡波特心里酝酿,而功成利就的欲望也在他内心翻滚。
  然而,当他和佩里展开长时间的访问接触,却发现眼前这个凶手和自己惊人的相似。佩里把卡波特视为知己,一次次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然而,在卡波特心里,佩里也只能让位于他的作品,他的名利。
  佩里沦为自己深信的人手中的一颗棋,而卡波特,也在作品成名后,终生无法为自己的残忍而释怀。

 长篇影评

 1 ) The Point of No Return

今年我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大作家Capote的最后亦其最重要的一本书《In Cold Blood》,是关于1959堪萨斯一起四口命案的纪实文学。电影CAPOTE展示的就是Capote生命里调查、写作、和出版这本书的6年。Philip Hoffman 的表演固然精彩,但本片更可贵的是其视角、立意。

先说说这本书:模范公民克拉特先生和妻子及最小的两个孩子住在堪萨斯的一个小镇上,成功地经营着大农场,热心社区事务,乐于助人。附近监狱里有两个小惯犯:派瑞和迪克。身材高大性欲旺盛的迪克一有空儿就琢磨发家致富的捷径,当他听说附近镇上富人克拉特家里常有大额现金(事实恰恰相反,克拉特家从不存放超过50元现金)、还有一个漂亮女儿时,就开始盘算着出狱后光顾一下克拉特家。派瑞是个白人与印第安人的混血儿,有着侏儒的短腿、举重运动员的手臂、和眉清目秀的面孔。派瑞的命很苦,从小父母离异,母亲带着四个孩子移居加州。由于疏于照顾,孩子们吃尽苦头,派瑞最小,大哥二姐长大后都自杀了,只有三姐独善其身,但对派瑞感情极为淡漠。派瑞热爱文学艺术,有惊人的绘画天赋,走哪儿都带着一大箱书。与父亲同住的几年里,派瑞特别渴望上学接受教育,可是大老粗父亲总是阻止派瑞学习,还送派瑞去当水手、参军。派瑞童年在天主教学校里被修女毒打过,少年当水手长大当兵期间屡被轮奸,后来还出车祸撞瘸了腿。这一切使派瑞养成了极度敏感、极度自尊的性格。所以当派瑞在监狱里遇到迪克的时候,因为怕被看不起,便吹嘘自己曾经冷血地杀过一个黑人。迪克信以为真,出狱后邀请派瑞加入他的发财计划。派瑞其实并不喜欢迪克和他的打劫计划,派瑞喜欢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文青,一个不贪婪的、富有同情心的人,一个和迪克截然不同的人。他在狱中有个更好的朋友杰。杰是个智者,知识渊博,非常理解派瑞的苦闷,也很了解他性格中的弱点。 杰曾说派瑞性格中有中很强的反社会倾向,必须学会控制它,否则十分危险。杰和迪克先出狱,派瑞出狱后曾试图寻找杰,却失望地发现杰已经移居东岸了。这时派瑞又收到迪克的邀请信, 于是心不在焉地加入了迪克的计划。

在打劫当晚,派瑞还不断劝说迪克打退堂鼓,当暴怒的迪克把克拉特一家人分别捆绑起来的时候,派瑞还暗中照顾克拉特一家,给克拉特端把椅子,给他儿子塞个靠垫,给他妻子盖被子,并成功地阻止迪克强奸克拉特的漂亮女儿。最后迪克终于认识到克拉特家中没有钱时,二人准备撤退。派瑞去和克拉特先生道别,对他说:“别怕,再过几个小时邻居就会发现你们了。” 可是这个时候,派瑞在克拉特先生的双眼里看到的不是他所期待的一丝感激,而是厌恶、恐惧、蔑视、仇恨。派瑞意识到自己的话被误解了,自己做好人的努力又一次失败了 -- 克拉特以为派瑞想杀死他。派瑞一生中被误解过无数次,可是他突然意识到,克拉特先生和从前遇到的那些对他不公正的人不一样,克拉特的“误解”不是歧视,不是冷漠,不是残忍、不是愚蠢,而是客观必然的。无论派瑞内心觉得自己和迪克有多么不同,事实是:他俩是同伙。克拉特的眼睛就像照妖镜一样。于是派瑞snap了,迪克目瞪口呆地看着派瑞杀死了克拉特一家。后来警察将二人捉拿归案,一审判决死刑,二人上诉了几年(派瑞不是premeditated murder, 应该argue temporarily insane, 而迪克根本没有杀人),最后还是在1965年被处以绞刑。

如果说《In Cold Blood》讲的是派瑞的故事,电影CAPOTE则讲的是Capote自己的故事。Capote自己也是个弃儿, 同性恋,虽然此刻已经贵为纽约作家,却摆脱不了卑微出身带来的极度敏感极度虚荣的烙印。电影没有太多地揭示书的内容,只是展示了Capote 如何热衷名利,如何敏锐地捕捉住了堪萨斯这个事件的独特之处,如何同情派瑞,如何给予派瑞渴望的友谊,如何利用派瑞的好感套取写作材料,如何为了拖延时间争取访问材料而花钱帮派瑞和迪克请律师上诉,如何为了争取眼球而给书起名叫《In Cold Blood》。 像派瑞在书里一样,Capote在电影里也经历了一个致命的转折点。 当Capote得到了所有材料(派瑞的日记,三姐、父亲和杰写给派瑞的信),派瑞交待了事发当晚的一切细节之后,Capote的书已是大局已定。此时正当Capote的爱人和好友的著作纷纷出版,好友Harper Lee的小说《To Kill a Mockingbird》还被搬上荧幕,饱受赞誉。妒火中烧的Capote发现此刻他需要尽快给派瑞凄凉的一生画上一个悲惨的句号,好出版这本写了6年的书。于是Capote断然抽身,停止了支付派瑞和迪克的律师费,拒接派瑞的电话,拒绝派瑞探监的请求,日夜期盼法官驳回二人的上诉,早日行刑。很快他的愿望就实现了。派瑞和迪克死了,《In Cold Blood》大获成功,也迅速被改编成电影。 而Capote却像加缪《堕落》中的大律师一样,因无法面对自己的灵魂而精神崩溃了。他再也没有写成过一本书,终日酗酒打发余生。他说:“More tears have been shed for the answered wishes than the unanswered ones.”

我描述的不是很清楚,总之这本书和这个电影都非常有意思,放在一起看更有意思,就好像地球表面突然裂了一条缝,让人能一眼看到地心里一样。派瑞为什么杀人?Capote为什么崩溃?地心里摆了一个真理:人不妨假设别人是好人,但千万不能假设自己是好人。否则当你看到风月宝鉴的另一面的时候就是the point of no return。应该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力所能及时尽量做好事的坏人,好人只能无限接近,永远不能抵达;而坏人则一不留神就疯狂反扑。(注:咱们讲的是内心定位问题,与那种见人就扯着袖子说“我真是流氓,千万别把我当人”的对外宣传策略有本质区别。

 2 ) 倒影

   
    卡波提敏锐。
    卡波提冷酷。
    卡波提孤独。
    但卡波提原本无需睁大双眼面对自己,他完全可以日复一日,在人声喧哗的冷暖交际场,用嘲笑和自嘲引起更多的尘嚣,而借以混淆自己的影像,敷衍自己,平凡度日。

    直到他开始着笔去写那本精彩无比的,却需冷眼旁观而去书就的关于为不到100美元而杀戮一家四口的凶手纪传《IN COLD BLOOD》。

    卡波提在一次次跟凶手的对话中寻求著书的材料和线索,却不觉站在了镜的正面,越是挖掘和捕捉对方——杀戮者——的自我意识,卡波提越多的需要面对和触碰到自己内心的自我。

    卡波提用自己的内心意识接驳到了杀戮者的内心。

    仿佛站在冰结的湖面,卡波特在书写的过程里那些沉静的思考中,对杀戮者迷般的残酷人格有了共鸣。
 
    在写书的时候,卡波提是无法像往常一样,用嘲笑他人和自我嘲笑的方式来敷衍他人,敷衍自己。

    卡波提的敏锐。
    卡波提的冷酷。
    卡波提的孤独。

    最终卡波提陷在对自我的论证中无法自拔。
    因为,卡波提太过自恋了。
    
    杀戮者因为不能忍受面对被害者时瞬间的羞耻心而杀人,而卡波提,因为不能忍受自己在杀戮者的身上映照出的冷酷之心而弃世。

    这是个冰冷的故事。
    锐利的映照出部分人性的冰冷。
    电影看完后,心里有种悲伤,似重似轻。


        

    
      

 3 ) 血仍未冷

第78届Oscar诞生了第一位华人最佳导演,也创下了收视率的历史新低。炮口于是一时间纷纷对准妙语连珠的Jon Stewart,好像这位著名的Talk Show电视人,格莱美奖的主持人,突然一下子就变得一无口才二无人才似的。

还是网友比较公道,直认本届Oscar最大的致命伤是——太小众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当Phillip Seymour Hoffman出来领受最佳男主角奖时,我要像Stewart一样大声说:有谁认识这个矮胖子是谁的,请举手

为了证明这位影帝是实至名归,捏着嗓子说话也好,兰花指也好,扭动屁股走路也好,都是照足了本人的架势,没有丝毫过火的地方,有必要先来介绍一下电影的主人公——Truman Capote。

用Norman Miller的话说,这位是美国最有天才的作家,而他最著名的小说——In Cold Blood也成了美国文学的分水岭,从此之后,纪实小说也好,报道小说也好,才算正式登上了“小说”的殿堂,派生出许多繁复的派系,玩出各色花活儿来。

但是就像许多天才一样,Capote的童年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妈妈17就生下了他,像许多少女母亲一样,没那个精力也没那个心情去照顾自家儿子,成天忙着结交男人,约会啊什么的,把小Capote一个人丢在旅馆就是好几天。直到被继父收养,Capote才得到这个姓氏,同时也得到了一个完整的家。

但是童年的阴影对于Capote日后的个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他天性敏感聪慧,5岁识字,8岁能文,12岁就得到作文比赛头奖。17岁时,他就决心要与众不同,高中没毕业他就辍学到杂志New Yorker打工。18岁那年他以短篇小说Miniam得到了欧亨利奖,从此崭露头角,引起文坛注目。23岁时,一本Other Voice, Other Rooms让他成了书市宠儿。

也许是童年太寂寞,Capote一生就爱热闹,爱社交,爱受到众人的瞩目,他说:“我和照相机——任何照相机都坠入了情网。”这个嗜好,即使到了他年老色衰的时候也没有改变。 要说Capote真有花过心思好好写的一本书,也就是In Cold Blood了。

不愿走寻常路的Capote决心要写一本与众不同的小说,试图应用一切小说的创作方法与技巧来写一篇新闻报导,阅读起来却如同小说一样,这种就是所谓的Non-fiction Novel。 出于这种想法,Capote一直关注新闻,他的机会很快就来了。

1959年在堪萨斯州好生生了一桩灭门血案,两名年青男子将一家四口冷酷杀害。由于杀人动机成谜,引起Capote的关注,他亲自赶往现场了解状况。并且采访了犯人,此后6年的时间,他全心投入到这个案子里,分析案情,同时也分析犯人,他自称记下了6千多页的笔记。 1966年,小说In Cold Blood终于出版。Copote名利双收,然而在此书之后,Capote再没有出版过任何书作,公开嗜酒吸毒,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就成了Capote的全部。

1984年8月25日,这位充满争议的特立独行的作家死在朋友家里。

Capote说:“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 诚然。 电影既然冠上了人物的名字,理所当然该是部传奇,但是导演并没有花笔墨去描述Capote的童年、青年和老年,他的爱情事业和生活,而是从In Cold Blood这一点切入,采用了Capote的理念,用完全是戏剧化的模式,带观众去猜测Capote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

Perry Smith和Capote,是同步出现的。一面是惨案的发生,一面是Capote在名流的Party上高谈阔论。看到了新闻之后,他主动要求去现场了解情况,同行的还有女作家Helle Hapert Lee。由于Capote是同性恋,我开始也觉得很奇怪——有必要郑重其事地安排这个女性角色吗?但是随着情节的展开,通过这位Capote童年的玩伴,也是毕生的好友(严重BS某些不负责任的翻译者,竟然说Lee是Capote的“助手”,这可是当时HollyWood的红人,《杀死知更鸟》就是出于与她的手笔)与Capote的交谈,让我们窥知了Capote的另外一面,在Lee面前的Capote,会伤感。

 在调查过程中,衣着另类,声音古怪,娘娘腔十足的Capote一开始并不被人接受,但是Capote有自己的魅力,他向不同的人讲述了一些自己童年的经历,诚恳和坦白的语气,使他提到了死者朋友和办案警察的信任,他们向他提供了一些情况,使Capote对于犯案者的心态更加好奇。他甚至为了这件事,放弃了和男友共度圣诞的机会,可见Capote对这本计划中的书有多么重视。

后来两名罪犯落网,Capote一眼看到Perry Smith的时候,就像发现了宝藏。他想办法接近Smith,让他为自己的书提供素材。罪犯有两个,Capote为什么独独对Smith感兴趣,因为Capote在Smith身上闻到了自己的气味,这一点共性促使他相信自己可以了解Smith。事实证明,Capote的直觉是正确的,在Smith的讲述中,Capote也回顾了自己的童年,往事在一个社会名流,和一个待死囚犯身上,以一种奇妙的方式重叠起来。 人性——Capote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主题,他更加迫切地去发掘Smith这座“金矿”,他不但救回了Smith的命,还主动帮Smith找律师上诉。尽管Capote后来为了陪男友,抛下Smith去了西班牙,但他仍然和Smith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 在高院判了Smith死刑之后,Capote回去见Smith。In Cold Blood的书名已经定下了,而且前三部分已经完成了,唯一欠缺的,就是最后一部分,也就是做案的经过,他必须趁Smith还活着时,让他把真相说出来。但是,他面对Smith的身份,除了是传记作家之外,更是一位“朋友”,因此他不能让Smith知道他到底写了怎样的故事。

然而因为Capote的公开演讲,Smith发觉书的名字叫做In Cold Blood,他感到被Capote背叛了。即使Capote再擅长说谎,也无法轻易挽回Smith的心。他于是找到Smith的姐姐,向她要了一些以前的照片。Smith的姐姐说对这个弟弟已经完全失望了,在她心里,弟弟就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monstre,Capote并没有试图去挽回这种想法,只是把相片给Smith看,并且告诉他说,他姐姐还很思念他。于是Smith把故事向Capote全盘托出。

真相是残酷的。

全书出版之后,Capote拒绝再为Smith找律师上诉,他甚至躲避Smith的电话。直到Smith发了电报给Lee,在后者的劝说下,Capote去见了Smith最后一面,并且看着他行刑。临死前,Smith并没有把准备好的演讲辞说出来——他早已经准备好死了,是Capote给了他生希望,虽然猜到了这是欺骗,他仍然视Capote为朋友,且感谢他。

Capote对Smith说“我是在工作”,但是相似的经历,使Capote如怜悯自己般地同情起Smith来。发觉Capote对于Smith的情愫不同一般,Lee问说“你是不是爱上他了”,Capote的回答很妙,他说“我们是同住在一个房子里的孩子,只不过他从后门出来了,我走的前门”。 也可以说Lee跟Capote分享了童年的时光,而Smith和Capote分享了童年的遭遇,这两个人注定是在心灵上最接近他的。

以导演的眼光来看,这件事无疑成了Capote生活的转折点。在Smith死后,Capote买了一瓶苹果泥——就是当初Smith要自杀时,他喂给Smith吃,把Smith从绝望中挽救回来的那种——在里面注满酒,靠在沙发上慢慢吃掉了,那天晚上就是《杀死知更鸟》的首映,喜欢热闹的Capote眼中第一次有了难掩的痛苦。

不管事实如何,这部电影通过这半真半假的“事实”,展示了Capote多重的人格。Capote此片一如In Cold Blood那本书,以一种冷静的视角,流畅的叙述,营造出了一种真实的氛围,蕴含着直击人心的力量(书一定是推荐看原版的,Capote在文学上是有“完美”倾向的,原著的词句的节奏感,是译本很难表现的)。

在第三次看过BBM(brokeback moutain)之后,如果由我作主,那今年所有电影节的最佳电影都该是它的,独独除去Oscar,因为BBM的导演太冷静,感情太隐忍,细节太隐蔽,离心灵太近,离娱乐性太远。但是看过颁奖典礼上Jon的表现,突然发现BBM至少可以在这届最Gay的Oscar上起到自娱的效果,这么说来,最没“最佳电影”相的,应当是Capote。 Capote同BBM一样,镜头很隐忍,如果说在BBM里李安偶尔还有失控的时候(比如Ennis要打老婆那场戏),那么Bennett Miller每句台词都是精心设计的——今年Oscar充满了让人看不懂的东西,Good Luck and Good Night(GLGN)里的杜鲁门主义,BBM里Ennis的牛仔口音,还有Capote里的细节。

比如当Capote为Smith找了律师之后,他的男友说“你找了个律师?”,Capote回答“我为他们找了个律师,不是为我自己找的,这可不一样”,还有Alvin在知道书名之后,问Capote“究竟哪个是冷血?是罪行呢,还是你打算继续跟犯罪接触下去?” 由于在案发地,Capote曾经去看过尸体,当时他的表情相当精彩,恐怕在这个时候,“冷血”这个词就在他脑海里生了根。在美国一级谋杀,也就是蓄意谋杀才会被判死刑,而二级谋杀则不会,Smith一开始被判为是一级谋杀,Capote叫他上诉争取改判为二级。但是Capote要Smith上诉,是为了争取时间拿素材,如果想要写出一本精彩的书,Smith必须是蓄意的。所以假如Capote的书出版,Smith的一级谋杀就算是坐定了,立刻就会被拉去行刑,反之亦然,如果Smith上诉成功,那么Capote辛苦了几年的故事也就不再有轰动效应。可以说Capote为了自己的荣誉和野心,牺牲了Smith。

再比如当Smith讲出effectuated这个词之后,Capote向Lee重复了一遍,因为这个词可不是什么日常用词,算是比较专业和高雅的,因此Capote才会一脸惊讶的表情。 而Lee对于Capote来说,更像是良心的罗盘,在情节发展中,她的言语和行为都含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需要用心去体会。 虽然这两年流行“闷骚”,但黑白的GLGN,黑白Munich,再来一个暗色调的Capote——空旷阴暗的麦田,逼仄的囚室法庭,拥挤的party,单调的居室,强调私密感的特写镜头,暗的调子,粗糙的颗粒感——未免也实在太阴沉了,这部Sonny的小制作文艺片,尽管结构精巧,用心良苦,但是失意Oscar是意料中的事。

同样的Pillip拿到小金人,也是情理中的事。 现实中的Capote,容易让我想起现实中的蔡康永,当然蔡康永没有Capote那么“娘”,但是两个人都有寂寞的童年,都有富足的青年,同样的特立独行,同样的有女人缘,同样的喜欢充当局外人的角色,同样的用旁观者的角度,用嘲讽的语气在写书。蔡康永的《真情指数》总是有能力让人说实话,“你要注视他们的眼睛”,这是他主持的法宝,而Capote镜片后面的眼神也总是睿智和犀利的。现实中的Capote比Phillip纤细秀丽,但是Phillip不仅模仿Capote的打扮,模仿他的语气,他的南方口音,模仿他一举手一投足,模仿他吸鼻子的动作,更是把那种属于“同性恋,文人和天才”的气质把握得恰到好处。什么演技之类的,都只是“专家”们唬骗人的伎俩,只要把还活跃在舞台上的蔡康永,同屏幕上的Capote细细对照来看,看他们“那一类人”的那眉宇,那神韵,就知道Phillip Hoffman捧到这尊小金人是多么地应该了。

 对于一个曾经真实存在过的人物来说,表演最难的不是模仿,是在模仿的同时,再行创造,去改变去颠覆这个人物对于某些人的特定印象。在很多年后,说起Capote,也许大家会想到的只是戴着眼镜,翘着兰花指,说话尖声细气的Hoffman。

 4 ) 什么让人冷血?

杜鲁门•卡波特童年不幸,母亲自杀后他由阿姨抚养长大,天生的“娘娘”口音和同性恋身份,让他饱受冷眼和非议。但他天生记忆力超群,又能言善语,获得几次欧亨利短篇小说奖后受到文坛的重视,《蒂凡尼的早餐》更让他声名雀起。他有一个同为作家的同居爱人,在社交界也如鱼得水,生活得颇为惬意。直到有一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堪萨斯州发生了一桩一家四口人惨遭灭门的血案,他突然意识到,这正是他想写的题材。
凭借自己的名声和风趣谈吐,卡波特的采访进程很快就顺利展开了。在与两个被判处绞刑的罪犯中的佩里•史密斯谈过之后,他发现这个人有着与自己十分相似的童年经历,从而导致性格极其敏感易怒,就像卡波特对好友描述的那样:我们像一个家庭里的两兄弟,他走后门出去,而我走了前门。在他看到了死者的惨状之后,改变初衷,对事件不再是做一个报道,而是写成一本书,书名为“冷血”。他请了律师,为已被判死刑的两人申请上诉,并不断对佩里•史密斯进行采访,收集写作素材。佩里•史密斯一方面出于对卡波特的感激,另一方面也寄希望于卡波特的书能为他减轻罪行,所以除了杀人那晚的细节外,其余一切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卡波特一直隐瞒了书名为“冷血”,谎称自己还没有决定如何开始写作,并照料佩里•史密斯,安慰他,给他带去书籍,也带去希望。
佩里•史密斯不断上诉要求重审,致使行刑时间一再拖延,如果佩里•史密斯不被判处死刑,那么卡波特的书就会胎死腹中。几年过去了,卡波特收到佩里•史密斯的来信,请求他再帮忙找一位律师上诉,这次,卡波特拒绝了他。在行刑之前,经过卡波特的诱导,佩里•史密斯道出了杀人那晚的真相:他与同伙探听得那家里藏有一万美金,于是前去抢劫,在全屋进行了搜索之后,发现自己被骗了,佩里•史密斯阻止了同伴亵渎小姑娘的行为,准备把那家人安顿好了之后离开,可是,那位父亲害怕和恐惧的眼神一下子就激怒了佩里•史密斯,他疯狂残忍地杀死了全家。
佩里•史密斯被行以绞刑,他要求卡波特作为朋友去现场观看。影片结尾,卡波特在飞机上打开他送给佩里•史密斯的书,里面有一张他的素描,嘴角下撇,神情冷酷。
影片到这里是结束了。事实上,在佩里•史密斯死后不久,《冷血》出版并受到评论界和读者的一致好评,而卡波特染上了酗酒症,从此再也没能写出一部有影响的作品,也不再提起《冷血》,不满60岁他就酗酒而亡。
整部影片与电影海报一样阴冷压抑。佩里•史密斯与杜鲁门•卡波特可以说是相知甚深,卡波特用一本书来描写佩里•史密斯,而佩里•史密斯用一张素描来刻画卡波特,他们知道相似的童年经历给了他们相似的性格甚至命运,用“冷血”来形容这两个人,实在再确切不过。不过电影里这两个人不那么惹人厌恶,相反,还让人同情。佩里•史密斯本来不打算杀人,他甚至帮那个小男孩在头下垫了个枕头,让他一觉醒来就会被邻居所救;卡波特对佩里•史密斯的悉心照料,也不完全是为了写作,其中还是有温情的成分在内。但是他们都被伤害过拒绝过,所以他们害怕别人再露出拒绝的神情,于是佩里•史密斯急于毁掉这个神情,卡波特不能停止对名利的追求,那让他感到被人尊重。是什么让人冷血呢?我想,是一颗敏感、脆弱、孤独的心。
卡波特的扮演者是好莱坞的常年配角,这是他第一次挑大梁做主角,凭借精湛的表演横扫各大颁奖礼最佳男主角,绝对是实至名归。

 5 ) cold blood的不只是殺人的人,也比括那些手上沒有沾上半點血腥,心裡卻冷得能刺殺他人的每一個人

  片子以一家四口的滅門慘案起首。Truman認為這是一單可供寫作的材料,因此接觸疑犯,希望能夠從他們身上得知內幕,完成自己的作品。疑犯之一的Perry一直堅持不是自己的錯失,他不想死,當Truman表示會幫他的時候,他重燃了希望,並與Truman慢慢的建立起友誼來。然而,到了最後,Perry終於表白,人是他殺的,第一槍是他打的,沒有懷疑,一下子就打下去了,連友人也都露出吃驚的樣子。最平凡的人也會有最兇恨的時候,每個人身上都有著冷血的因子,只差在會不會顯露出來罷了。



  Perry骨子裡有著冷血的地方,Truman也是一樣。當Perry對他推心置腹的時候,他只是利用對方。表面上是想幫忙,為你找一個好的律師,希望能把你倆救出來,其實卻擔心你倆不死,書就沒法子出版。在Perry的面前是一套,在他看不到的地方又是一套。新書寫好了一部份,出版社為Truman舉行讀書會。在眾人的掌聲下,Truman一臉滿足的樣子,可是當Perry質難他時,他又立刻把一切都推在出版社上。明明是已寫好了一部份的書卻給說成沒有下筆,為的就是不想讓對方讀,省得Perry唸了,知道自己把他寫成冷血狂徙後,會拒絕繼續說出自己的故事。Perry在Truman面前演戲,Truman也在Perry面前演戲,但Perry至少還有一點真心,他是真心相信對方的,也是真心把對方看作朋友的,他只是隱瞞了自己的過去。Truman卻是全然的假,他只是為了套情報而靠近對方,當對方阻礙到自己成名時甚至生了想要對方快些死掉的想法。在 Perry真的死了後,Truman卻表現出一副傷心的樣子,是真的傷心嗎,還是在做戲而已?其實Truman根本沒想過要救那兩個犯人,由始至終到只有利用罷了,最後的傷心其實也是一種自我解說的戲罷了。如果在對方死後大笑的話,自己就太涼薄了。傷心,不是真的傷心,只是對自己的交代罷了。我是利用了你,可是你死後,我還是有傷心的。彷彿這樣,自己做過的,就不算錯了,因為自己也都有著真心的時刻,就算之前有假的時份也都不見得是對不起對方了。 Truman寫的書名叫In Cold Blood,其實cold blood的不只是殺人的人,也比括那些手上沒有沾上半點血腥,心裡卻冷得能刺殺他人的每一個人。

http://www.chinakolau.com/wordpress/?p=182

 6 ) 冷血是因为这哥们冻上了

    每次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都会先说明,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对真正的事实之真相不甚了解,所以我的评论仅限于电影中所表达的部分。
    《In Cold Blood》,人们说冷血的不只是Perry Smith,也包括Truman Capote,可我不这么认为,甚至我认为他俩都不能用冷血来形容。人性本来就具有两面性,在人心中善与恶是并存的,就像一天有白昼黑夜,一年有春夏秋冬一样。Perry从制止Dick侵犯Nancy到一人杀了Clutter一家的转变虽只是因为Mr.Clutter不信任的眼神,但他内心变化的过程相当复杂。一个从小独自挣扎在生活的泥潭中的人,饱受别人的白眼与欺辱,因此当他再次感到了异样的眼光时,心中善恶的天平即刻颠倒了过来。并不是他内心有比我们更多的恶,而是不确定的生活状况,导致了他不确定的心理状态,使他无法像常人那样更好的控制心中的天使与魔鬼。
    而说Truman Capote冷血更是显得牵强,其实他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也是独自一人,不同的是Truman的生活状况显然好得多,而且已经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当他发现这件杀人案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素材后,作为作家的坚持还是很让人钦佩的。他与Perry的相识、相知都是因为写作,对于这种开始就带有很强目的性的交流是否能让他俩成为真正的朋友我抱保留意见。不过可以看出他对Perry是有同情的,这是人之常情,你我都会如此。但当Truman完成了他的著作,并且深信这是一部旷世巨作后,情况有了变化。他的同情没有变,只是这种同情和他本身的利益发生了抵触。尤其是多年的好友Harper Lee一举成名后,让他越来越对漫无止境的等待开始厌烦了。再加上与Perry的相识就是为了写书,然而却要为了他而将出版日期一拖再拖,那样他这几年来的努力就变得毫无意义了。这时候他选择了自己的利益,其实无可厚非。然而他却因为这件事深深自责,从此一蹶不振,更说明他对Perry的同情其实从未消失过。
    人们总会对在自己和他人利益之间选择自己的人嗤之以鼻,但其实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向别人伸出援手,那世界就已经能够变得相当美丽了。

 7 ) 矛盾和选择

TC的作品我看了一些,Breakfast at Tiffany's&Summer Crossing,看的很细的俩部。
In cold blood是完全不同的世界和故事,真实,冰冷,触感,最后就是矛盾。
把事件,推究,感情,关系全部用一种感性本能的吸引和事实的残忍纠结在一起,变成了深深的矛盾,矛盾到,灭门动机、同情、憎恶、活该种种理应的判断都觉察不出来了。
电影本身的基调并没有出彩的地方,中规中矩了点,就是角色呈现和细节上面给予的很到位,基本上这么阴暗的题材,能把我拉进去,看到手抖,还是分量十足。
卡波特在理性和感性中挣扎了很多年,其中有他自身出身的原因;也有处在那个时代的他追求名禄的事实,淡化了他理智上的判断,强化了他因为自身追求的同事对perry感情上的牵扯到最后的放弃。放弃是他感性上最过不去的坎,但却是他追求名利成功的最终选择(我不认为他对正义有多少感觉,从一开始就是,他拜访警察的时候就表示自己无所谓凶手是否落案种种)。
他潜意识里或许在鄙夷自己的选择,也或者就是自己的残忍才使得perry和dick因为他的缘故,一度从消沉到希望,到绝望,再到希望,再到彻底绝望。这种股掌之间拨弄他人人生的事情,本质上给卡波特带来很大的痛苦,他以此为自身无法逾越的苦闷、矛盾、甚至于消沉。
而这样一个时间,也确乎影响了他之后近20年的人生。

 8 ) 双人独舞,各自为政

capote这样的电影,就是专门拍给特定人群看的,那就是粉丝。

在中国很难找出个类似的例子,蔡康永也好,崔子恩也好,都远没有他的成就大。

不读读《tiffany早餐》和《冷血》的原著,单靠一部电影,可能很难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编剧是个年轻的花瓶男星,按他的说法,是对capote的传记很有兴趣,就着手写了第一个剧本。这当然不能当真。

仅从看了一遍电影的感受来说,电影很好,符合心中的想象,这应该就是它成功的原因吧。

男主角很精彩,尤其是看过角色本人的一些采访录象后,更觉得PSH的演出实在惟妙惟肖。而男配角忧郁的气质也非常适合角色。

稍微遗憾的是,总觉得两人的对手戏还是少了点化学作用。六年的相处,从开始的利用,到漫漫的共鸣甚至心灵相通到不能自拔,直到后半生的封笔、沉沦,这个男孩对这个男子一生的影响几乎是颠覆性的。总觉得就电影来看,火花少了些。两个人的表演,平行的时候多于过招的时候。有时候,PSH的表演太强势,稍微压制了年轻男演员。

看的时候脑海不时浮现《神与兽》里老导演和年轻园丁的对手戏,capote里,两个男子的关系应该更加有“料”。capote对perry的感情,对他的爱,源于两个人如此相似,他们是彼此的知己,有超越恋人的默契。对自恋的capote而言,对perry的爱,其实就是对自己的爱。所以恋人jack会取笑他说,又一段伟大的罗曼史开始了,capote与capote.

在capote目睹perry死在绞架的那一刻,他自己也死了。

不过电影里更吸引我的反倒是capote和哈珀李之间的关系,那是另一种友情,如果说capote是最懂perry的人,李就是最懂capote的人。李对capote的理解、关怀和爱,甚至有一种母性的成分。

Kathleen Keener很精彩,如此动人。据说sandra Bullock也出演了哈珀李的传记片,即将推出。说实话,不太看好。

 短评

像一部装裱精良的未拆封笔记本,精致的表皮,有一两句谏言,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

3分钟前
  • 错乱天堂
  • 推荐

這故事是如何得到劇本獎項肯定的?全奏本除了幾顆亮點閃爍,通通是空心塞棉花。要不是導演把這些空心噴入名為蒼茫的氣氛,劇本可以一小時內收結。是演員與導演救了此片阿。

6分钟前
  • 焚紙樓
  • 还行

"他说我在利用佩里,又说我已经爱上了佩里,我实在想不透怎么可能两件事情都是真的。"是的,亲爱的,一切都是真的,因为你就是其中最好的演员。当跟你对戏的人死亡时,你的灵魂也跟随他一同死去,只余一副酒囊饭袋的身躯苟活于世。

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这是怎么样费心血的演出

10分钟前
  • 城南草木生
  • 力荐

在读《冷血》的同时放这部电影,真实和虚构的边界会进一步扭曲。书是卡波特对案件的重现,电影是对卡波特重现案件的重现,同样的情节和描述会出现在不同的人身上,rio迷幻。

14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杀手偿命,他的故事才能有结局;恶魔苟活,他们的故事方能继续。以为自己只是一片止痛的阿司匹林,却成了死囚窗口唯一射进的光柱;以为对方只是为五十美金狩猎的嗜血秃鹰,却成了喂食婴儿乳酪的猎物。就像霍肯村再不熄灭的窗口,日后无论在哪里行走,那男人的眼球都会移植给任何人,凝视他的冷血真容。

15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慕名而来,看来我还是不适合看此类型电影。

20分钟前
  • 荆棘鸟
  • 还行

惊为天人的演技完美诠释了天才与残忍,冷血是最后的感觉

24分钟前
  • 倩婧箐菁靓
  • 推荐

贝尼特米勒真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导演之一

27分钟前
  • KREJERK
  • 力荐

我其实觉得霍夫曼的表演有点用力过猛。

2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B】喜欢影片整体肃杀冷酷的氛围。霍夫曼演的确实好,娘态尽现。

33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对于没看过小说的我来说,这电影又臭又长毫无趣味

38分钟前
  • arlmy
  • 还行

冷血告白。21世纪以来最好的美国电影之一。黑暗、复杂到震撼地说不出话来,非常打击人。以致于一丝光亮的出现,都那么残忍地令人作呕,是世界本身(而非人物)。无论是剧本还是表演,和《狐狸猎手》《点球成金》一样,几近完美——以最朴素的表达,完成对人物对世界深刻复杂的洞悉,冰冷至极。

42分钟前
  • 徐若风
  • 力荐

当绞刑执行的那一霎那,两个人都死了~~

43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有些东西击中了我

46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力荐

先看完了非虚拟小说《冷血》,又看了我自认为是少数派经典的黑色电影《冷血》,再把《卡波特》重新看了一遍,有趣的是,即便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小说家与导演,导演与另一个导演,在演绎堪萨斯这个案件本身时都在叙述上呈现出罗生门的状态。回到这个电影作为传记片,没有挣脱人性挣扎之类的陈词滥调

49分钟前
  • 袁牧
  • 还行

还不错的电影,演员的表演都很细腻

52分钟前
  • 牵不到的爱
  • 推荐

《蔡康永》

57分钟前
  • 齊克斯尼力佐飛
  • 还行

我爱这种冷静的叙述。

1小时前
  • 飞年
  • 还行

起初对卡产生兴趣,看完对霍佩服不已,转而翻起他的访谈。卡的标志性娃娃音,基而不娘的言谈举止,情与理的微妙挣扎,霍演得出神入化。他说为保住卡的发声习惯,强迫自己说了六星期,即便会吓到别人。94%对话都记住,语言藏冲突;脸部特写转场,放大敏感值。派瑞遗物里那画像...藤井树么?

1小时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