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是一部关于春晚和海外华人思乡、过年情结的电影!影片记录了一群海外华人为了心中的信念而精心筹备了一场春晚,然而在工作过程中却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发生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全程嘴角上扬看完,这部伪纪录片真就挺荒诞挺无厘头的,全片围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春晚”这一主题。从取名到视听语言,各种玩梗、打脸、整活,甚至摄像也接连各种奇妙镜头,海选那里笑点太密集了,说唱那块实在没有绷住哈哈哈。在影片的筹备阶段,大家为了体现自己的认真一本正经的说废话提没有意义的建议,太好玩了,也很真实了(是团队作业现状没错了),这样一个“毫无效率”的团队制作出炉的作品也可想而知,说这个“春晚”不烂那是假的,它烂过我们初中的元旦晚会,但圆满是真的,它真的帮助了很多人圆了梦。
整片中到真正演出那里,竟让人有一丝感动,那些荒唐太真实了,小人物们为了一个共同的,抽象的,兴许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坚持着,达不到目的硬凑也要上,“想都不敢想,但是没想到我们还都做成了”,他们中间有着坚定艺术信仰的盲人,有做着小本生意却渴望表演的rapper(他们在自己的店里看到导演组满眼泛光,不管水平如何,他们也在渴望某一天能登上某个属于自己的舞台呀!两个人正式表演那里也是全片的高光时刻,真的蛮好听的)片中“信念”这一词很能描述他们所有人,谁都希望他们能做到一个不一样的春晚,无论看的人多不多,谁都希望自己在舞台上展现最完美的一面,为圆梦与帮助他人圆梦而努力(两黑衣人,噗,不要想,一想我又要开始笑了)“烟雾骑手”组合在救场那里,强行押韵与尴尬的表演与一本正经的春晚报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然意识到他们只是普通人,普通人最真实的一面才是大家希望在春晚舞台上能看到的,不要太多渲染,太多刻意的迎合流行文化,不要太多完美!春晚该是属于普通人的狂欢!
最终每个人都与这荒诞的一切和解,“笑点低”甚至一直乐在其中,仿佛所有的尴尬都是节目效果,团长听着《同一首歌》眼眶湿润了,虽然可能是“错觉”,但她认为他们做到了!导演一本正经讲述自己的感受:烂活,但是另一种烂,烂的太好了。当你成为荒诞本身,那荒诞也就是另一种艺术。
片中还有一个非常正经的桥段,就是团长家里人在国内去世她没有见到最后一面,然后采访在加拿大很久没有回国的华人,那里我看出了大家的艰辛,无论外面的天空有多蓝,家里的年夜饭永远是心之神往,春晚的意义在于团聚,在于共赏,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唯有家里人在一起的日子,才能叫做节日。他们制作这么一款春晚(国外版)想必也是为了唤醒大家心里对春晚最初的认识吧。远在他乡的中国人找到了归属感,找到那种家的氛围,片中台下的华人莫名其妙被拉到后台准备帮助节目,虽然不知道是干什么但还是乐意帮忙,因为他们愿意去帮忙完成这么一件事,即使互相不知道对方是谁,但对方是中国人,那就是远在他乡遇上的的老乡,足足的信任感一下子就上来了,从这种意义上看,中国人还是需要“春晚”的。
首先,客观来说,构思很巧妙,演技自然,题材新颖, 摄制上也很有自己的风格。拍出一部完整的电影作品确实不容易。
接下来是主观。而已。
整个电影传递出来一种越认真越可悲的基调。我不喜欢,因为我是个容易认真的人。 在这么荒诞的电影面前谈认真蛮杠的哈。 讽刺,戏谑,够前卫,很B站。我们一般的观影习惯不会跳出来意识到镜头有情绪。但这个片子摄影机运动镜头是带有情绪的,我甚至在团长家人去世的那个段落里,感受到了镜头的不知所措,它不是简单的手持拍摄表现纪录片的真实感,而是镜头成精。还有很多偷窥等等,不过偷窥都算比较常规了。在多个采访的画面里,许多主角变成了配角,甚至处于群众演员的位置。把观众拉到一个客观的观影位置上去纵览全局,自由观看,而不是强制性引导,像一个个彩蛋一样去给观众满足感。我很喜欢历史学砖家这个人物,我很想成为这样的人,他在做一件事,就是优雅地,学术地,有逻辑地对你说,你是大傻逼。 不喜欢是因为这种喜剧的方式去揭露荒诞过了头,没有说用喜剧方式不好,只是现在走向已经变成了美化,批判被大大削弱了,因为观众认为这有趣。认为这他妈多有梗啊,被生活所迫这处境太真实了,我们就是只能他妈地接受这他妈的荒诞的逼世界。我同情这个真想办春晚的团长,她是真想干成这件事,但她没有领导的能力。 对不起,我又认真了,我不该对这么荒诞的片子认真,行,回归骚得不行状态。 我看豆瓣好评这么多,我就想把它看完,我以为会有大反转让我觉得这是部值的片子,但就只是这个心理支持我看完的而已。也不存在什么梗看没看懂的了,因为我开了弹幕,我甚至觉得就算不是导演安排的,就是纯穿帮了技术失误,也会被懂王理解为这个细节够荒诞啊,我喜欢。 没等到我以为的反转,却等来了我最不愿面对的rapper。 如果电影里面表演的这场演出,这场所谓的“春晚”,真有观众他们在现场看,他们真的不会离场吗?这春晚演出还不如杨超越跳舞呢,就算想讽刺现实又拉又装又被捧臭脚的表演,也不至于这么垃吧?民间有多少好的表演者被埋没,这么垃的表演为什么会有看得下去啊?再次重申只是说电影里的这场“春晚”,真垃圾,真的笑不出来,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演出就应该没人看才能让我心理平衡,我看到很多人觉得有趣,我甚至有点怒。 我可能怒于我是团长这样的人,而不是我喜欢的历史学砖家。 看完我最深的感悟就是融不进的圈子,我不必硬融,对不起,我看完了,我很煎熬。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真以为是一个纪录片,直到各个工作人员的名字介绍才意识到这是一个整活视频。
伏笔很多,时间线不断收束,后采除了过敏的脸,其实没有什么笑点。笑点最多的一part就是must love,笑得我咯咯咯。海选现场的一些歪瓜裂枣,以及盲人演奏,当初看的时候觉得最后的舞台怎么可能会是这样呈现的,但是直到演出,才意识到是可以的,竟然还有不错的效果,特别是smoke rider的那首歌,有被感动到,盲人演奏也是。
导演自述说这是一个奇怪的作品,确实是这样,但是任何奇奇怪怪都可以有被理解的地方,就是他能把一些零散的创意,零散的人,零散的才艺,整合成最后一出晚会,我觉得这是我作为编导生应该学习的,就是废物利用。
教授说的那些话,我觉得是整个片子里最有文化的,虽然我搜索了好多其实都是编造的,但是光凭他的语气他的用词,值得我信服,那就是真的。
的确这是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晚会,没有必要到有必要。
"但是像我们这些人,一到这个季节就特别有经验,在外面经常跑的人都会被把小伞,这叫未雨绸缪,万一一下雨啊,我给你演示一下,我啪加,这么一打……呃"
好家伙,有点打脸战友不太给力啊……
" you must love love . love love love love .碾碎,眼泪。"
春晚从1983年第一次推出开始,它已经逐步演变成为春节的固定项目。
以前家家户户在大年三十守在电视机前看着一个个精彩节目上演,饺子、年夜饭、春晚成为春节固定搭配。如今娱乐节目应接不暇,一年一度的春晚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家庭习惯,它不可以没有,但是不一定真有人看。
每年春晚播放时、播放后的吐槽,几乎成为更多人乐此不疲的春节娱乐。
完全没有想过,会有人这么认真且不正经地拍了一部电影吐槽春晚。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春晚,毕竟春晚是刻在华人基因里的(电影里说的)。
某年春节临近,旅居国外的人们想自己筹办一场有意义的春晚,于是邀请了专业纪录片团队记录整个春晚的诞生。
任何一个项目,立项、筹备、组织、完成,一路的鸡飞狗跳在这个“纪录片”里全都有。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有趣的春晚团队,主要有以下成员:团长唐冰,市场部、招商负责人贾欣欣(假惺惺),节目负责人肖点滴(笑点低),宣传负责人钱木柚(钱木有),场地负责人赵补拙(找不着),实习生龚举人(工具人),原定春晚导演:卜建辽(不见了),还有一个贯穿纪录片始终解答春晚理念的某著名学者胡毕硕(胡B说)。
当团队开始着手筹备春晚的时候,斥巨资从国内聘请的晚会导演卜建辽在出机场之后走失,团长认真询问卜导演的地点,导演认真地拼出他所在地的英文指示牌“S-T-O-P”,全员崩溃,满大街的停止指示牌,这要去哪儿找到这个人呢?团长毅然决定放弃寻找,另觅新导演。(请记住这里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卜建辽在哪里?)
市场部贾欣欣认真地联系每一个晚会赞助商,可他们不是放鸽子,就是把答应的赞助资金改成物资,现金变成面膜。养生保健馆提出要做开云体彩官网下载,竟然是在舞台下真人大保健!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主动联系的赞助商,他唯一的小要求就是让自己的女友在舞台上体验一把小仙女,由于团队资金有限无法安排威亚,于是后来就出现了舞台上两个黑衣人托举小仙女演唱一首《传奇》的奇景。
宣传组钱木柚真正将钱木有这件事发挥到极致。因为一开始赞助商答应的资金充足,她豪气地定下两块巨大广告牌。当资金全部付出之后,只剩下100刀,然而春晚的海报还没确定。团队商议的海报要喜庆、红色为主,虎年一定有要生肖元素,还要有传统文化和典故,而且还要带一点sao。
不得已的情况下,她自掏腰包补贴50刀,请设计师做海报, 提出诸多要求,直接被设计师口吐芬芳、拉黑。庆幸的是最终联系到龚举人的朋友免费设计了一款满足团队要求的爆款海报,圆满完成任务。
晚会筹备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节目海选。春晚的海选现场给我们展示了何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双人RAP始终在自己的节奏里打节奏,唱着洗脑的《必须爱》;超能人士现场无法表演只能在黑夜里展示的隐身术,转而演示读心术——阅读自己内心;气功书法大师深入研究量子力学之后,带来独门绝学隐形书法,大姐姐们现场表演的民族版广场舞——《吐鲁番的葡萄干了》。还有团队特意请来的盲人“乐器演奏”阿卡贝拉现场展演,也是独具匠心。
作为一个伪纪录片,作品可谓是诚意满满。影片的细节把控,让我怀疑导演是不是处女座。
团队中每一个人名都和人物性格、角色具有关系,尤其是可爱女生肖点滴(笑点低)几乎承包了电影一半的笑点,人如其名。
片头就提到的原导演卜建辽惊喜出现在街头采访里,他说虽然被朋友遗忘流落街头,但是他依旧接受一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街头采访中来到海外寻找口袋精灵的皮卡丘小伙伴,将一个外国人抬走,直接导致晚会现场的主持人失踪(抬人画面出现在路人采访瞬间)。
一部笑点不尬,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电影在春节里服用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
公众号:紫式说
近年来看过的华人导演的最好的喜剧片没有之一,以“伪”纪录片的形式拍了部电影,笑点终于摆脱了低级趣味,建立在对荒诞现实本身的讽刺之上。
人物角色名字的设定
比如实习生龚举人——工具人(不过那个举人是真的在节目里把人举起来是我没想到的);招商负责人贾欣欣——假兮兮;节目负责人肖点滴——笑点低;原导演卜健辽——不见了;宣传负责人钱木柚——钱木有;场地负责人赵补拙——找不着等等有意思的人物性格设定的对应。他们的名字基本在为春晚筹办过程中会出现的岔子埋伏笔,是一个有意思的设定。
还从头到尾穿插着一些中国当代网络的流行梗(编剧真的是12G网速啊)
藏头诗:有华人就会有春晚——就是太闲。这里直接点明导演编剧对春晚的理解及评价,也是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表达观点,同样的手法贯穿全片。
电影以第一人称视角从内部原因揭示春晚难看的真相
一、春晚的意义。从开始的春晚筹办开会策划的镜头开始就准确地指出了春晚办不好的主要原因——即春晚是为了要办春晚而办的,春晚本身存在的意义远大于春晚的内容意义。团长唐冰一心策划举办春晚,找来的非专业团队全当逼不得已的任务随便应付。当然用喜剧处理糟糕的结果,最终成果也就不像现实生活一样糟心,有一说一还挺好笑的。
二、团队根本不专业。唐冰的团队全是非专业人士组成,且只在自己的圈子里以极其有限的思维去定义春晚,不贴合观众。节目负责人不知道观众喜欢看什么样的节目,只是从自愿表演的群众中矮子里拔将军,海选看得过去的节目;宣传负责人不懂宣传也没经费,成品只能是毫无疑问的烂,不过心理学学得挺好,破窗效应运用得挺娴熟的,用来最终救场的胖虎我也挺喜欢的;蔡导肉眼可见的对艺术有追求,但他不是专业的舞台导演,演员当然也达不到他的预期要求,有心无力,和其他人格格不入,只能在无奈痛苦中折磨自己
三、节目的意义不是给大众展示精彩内容,而是给大众展示自己,或者是给春晚展示“春晚气氛”而丢失了节目该有的艺术效果。海选的节目除了传统舞蹈之外没有拿得出手的,要么就是追求所谓春晚气氛,要么就是一些牛鬼蛇神在以这次机会展示自己。而民间的节目往往目的性更纯粹,艺术性更强,如“盲人演奏”还有俩嘻哈兄弟救场时唱的歌曲成为观众心中印象最深的节目。春晚节目总说要热闹,要老少皆宜,于是所有的节目以所谓“春晚气氛”为第一宗旨而排练,嘻哈兄弟第一次的表演也是从这个目标出发,效果适得其反,反倒是没排练过的第二首曲子在救场时大放光彩。
我们必须思考春晚节目的宗旨到底是什么,是为了子虚乌有的气氛,还是为一些官员完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任务,还是真正为了老百姓看得开心。如果这一点没弄清楚的话春晚只会越来越难看,离举办春晚最初的理想越来越远。今年在b站看跨年晚会的《只此青绿》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今年春晚也以原班人马,原版舞蹈重新跳了一遍,我是真的没想到原本如此优秀的节目再演绎一遍能被春晚的背景灯光运镜破坏的稀烂,真是连抄都不会抄。
四、现代社会永远绕不过去的资本。做节目需要资金,要资金就需要赞助商,要赞助就需要满足赞助商要求,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很多时候严重破坏整体节目的问题。所有节目里最荒诞的就是按摩赞助商要求在台下全程按摩,和赞助商田总要求满足自己女友的“仙女”愿望。感谢剧组处理的喜剧,确实让我笑得十分开心。
五、春晚负责团队对于自己以业余的编排,敷衍的态度做出的“完整”的春晚的自我满足和感动。电影贴心地以第一人称视角带观众走进负责团队的内心,无疑是十分成功的,我看到最后结束时都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我相信所有春晚负责团队在春晚结束后都是这种感觉。他们成功地把自己和观众分离开,关心的仅仅是春晚有没有按计划“圆满”结束。其实这种心境已经与办春晚的初心背离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十分优秀的电影,希望能被更多的人看到,引发更多的人关注思考春晚的本质,不然这种花大钱耗大精力办给自己和领导看的节目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
笑不活了。剧本非常妙,所有伏笔都有回收,而且造成的巧合顺理成章,最难得的是大部分演员都挺自然的。仙女姐姐好努力啊😂😂😂😂😂
其实包括B站视频上的弹幕、评论区以及豆瓣上的条目、高达8.0的评分、热搜等等都是这部喜剧片作品的一部分了,共同构建了创作者和观众对于某种传统与定式的解构、叛逆、讽刺、不屑、批评与反抗。尤其是在今年这个只有ZXL电影的国庆档,上述的这种叛逆性会被更加突出。所以如此高的豆瓣评分真的代表拍得有多好或者有多么搞笑吗?我认为不尽然,的确有一些段落会有些忍俊不禁,但是对于春晚的揶揄其实过去已经有很多内容了,并不新鲜,只是在体量上相对大多数网络视频更大一些,花费的演员、精力也更多一些。所以这样一个片子,在我眼里更多的意义在于很多观众在借助对其的好评、吹捧、传播来表达对当下部分影视娱乐作品类型化单一、过于讲究宏大叙事、官方背景色彩浓厚等各种状态的不满与反叛。所以想到这里,多少还是有一些悲凉的。
一部很(没)有必要的电影
大型金广发剧场版
牛哇!一本正经的伪纪录片,演员信念感也太强了哈哈哈哈哈!离谱到十分合理,当代社会本就这么荒诞,各行各业一本正经地聚集一批人做着看似程式化有逻辑,实则敷衍无聊的事情,人们一本正经地说些废话,表演正常人,其实各疯各的。失序的世界,正常是一种反常。
今年年初就已经存在的梗为什么22年过半了依旧适用,不知道为什么本周被推上了豆瓣热榜,甚至把咒术回战0给挤了下去,二次元遍布互联网,也遍布全世界咯。真的很认真地在搞怪,B站拜年纪和春晚等节目,为了迎合更多观众,确实变得没那么原汁原味了。你能看出多少梗?测测你的互联网浓度
好幽默好无厘头好好笑!“很多人可能是活在一种集体的幻觉里面。他们为了排春晚而排春晚,他们为了看春晚而看春晚。春晚就是一个媚俗、刻奇的存在。”
实在无法理解这8.1分是咋来的,据说之前8.2分,难道一个所谓“伪纪录片风格”就可以掩盖一切问题?镜头随意,场景简陋,表演做作,台词尴尬,无音效,无配乐,无剪辑,这就是一普通视频博主vlog水平,这都能到八分多简直是在侮辱电影
想再看一个半小时的全能异人研究所番外篇
我没有幽默感,我觉得尴尬,我能说吗?
你Must Love,华语影片来自加拿大
挺无理头的,小仙女绝对是全场最佳,如果能拍成摄影机不要停的“质感”,应该挺棒的
脑子都不太好的样子 真的笑不出来 一点都不好笑,这也能算电影吗?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能get到想表达的笑点但并没觉得很好笑…
1,今日看了在悉尼举办的女篮世界杯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叹:华人有力量;2,国内主流院线宛如一坨屎,xx传媒这些自下而上的创作才在真正满足人民需求。
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吧?伪纪录片的形式也不能这么持镜运镜啊,顶多算是大型活动的纪实拍摄。前面蛮有意思的,对春晚的嘲讽,后面就是纯粹无厘头搞笑了,弹幕还说什么进院线一定票房大火——那可能中国的电影艺术就彻底死掉了。
世界尽头唯一服务老百姓的春晚。
完全不抱希望开始看,直到笑抽筋。我完全就是那个笑点低的女胖子的现实版。
我先笑为敬!可比春晚好看太多了!主创团队应该都是美版办公室的粉丝吧,拍摄风格模仿了九成,这种神经质笑点也设计的刚刚好,真的好久没看这么开心了。主要演员们演技也都在线,有几个说她不是专业演员我都不相信,特别表扬肖点滴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