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下一站天国

剧情片英国2003

主演:琳赛·邓肯  凯文·麦克基德  Paula Sage  詹姆斯·劳伦森  雪莉·亨德森  菲奥娜·贝尔  埃迪·马森  伊斯拉·布莱尔  Maureen Carr  

导演:艾莉森·皮布尔斯

 剧照

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2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3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4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5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6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3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4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5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6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7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8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19下一站天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9 20:07

详细剧情

kenny是个有野心的苏格兰记者,正在考虑去美国发展的事宜,而他的妹妹Roberta是个唐氏综合征患者,多年来一直由母亲May照料,不幸的是最近母亲隐瞒多时的子宫癌病情恶化,有随时病危的危险,Kenny在事业与照料妹妹甚至还有与摄影师女友的恋情之间为难,体谅儿子苦衷的母亲May想的是不影响Kenny 的生活而决定用安乐死的方法把女儿永远带在自己身边照顾,Kenny得知了母亲的想法驱车赶往家中发现......

 长篇影评

 1 ) 告诉我,我错过了什么

这部电影是如此奇特,让我只看了十分钟,就有了要把它推荐给所有人看的冲动。如果这一生只能带着唯一的回忆进入天国,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种对生命细枝末节的关注,却是最贴近本质的追问。从出生到死亡,也许有七八十年,面对了出生、恋爱、结婚、死亡,经过了幸福、痛苦、成功、失败,最珍贵的回忆,却只是中学时候的某个炎热下午,站在公共汽车的前排,微风从驾驶座位旁半开的窗外扑面而来的惬意感觉。这是什么样的情绪? 假如明天死掉,你我来到同样有些陈旧的天国中转站,面对同样的人,同样的问题,又能做何回答?
我呆呆站在黑乎乎的房间中央,看着电脑屏幕上电影最后的演职员表一点点翻过,茫然若失。这部电影拿走了我心中的某个东西,空掉的一块孤零零的剩在那里,虽然会被蛛网遮盖,灰尘掩埋,但那失去的,已经再也不回来了。

 2 ) 伟大的电影,幸福的人生,下一站,天国。

鲤鱼这代人电脑玩得很溜的人不多,毕竟小时候没有,能打个游戏,看个电影的算不错了。我接触微博,微信也是这两年的事。不太懂,只是随性乱发,不过却是一只名副其实的资源狗,从十几年前有电驴和BT开始,每天用个把小时找电影基本养成了习惯,而且乐在其中。最初找到电影就在微博上随手分享一下,慢慢发觉了自媒体的好处,认识了很多喜欢电影天南海北的朋友。

经常有朋友问鲤鱼最喜欢的电影是哪部,或者那些电影可以给十分。这个对于我来说是个很难解答的问题。和电影无关,是我的价值观造成的。前几天孙俪有部挺热的剧集《那年花开月正圆》,看一眼片名我就不会看。花开月圆对于我来说觉得一点都不好,花未开时,月未圆才是我最推崇的境界。所以我对喜欢的东西,也不愿意评价成最好,满分,完美。换言之最好最喜欢的电影,永远是我要看的下一部,才是我一直不断看下去的欲望。

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评分标准,我把8-9分电影界定为经典,而9+的界定为伟大。在我的微博关于两部电影是否伟大展开过十分激烈的讨论,一部是《阿甘正传》,另一部是《肖申克的救赎》。每次几十人发言差不多,这两部在我这里都是8+的评分到不了9分。很多小朋友对我的看法嗤之以鼻,一部电影在上映二十几年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正常现象,评分当然取决于个人喜好和其他人没太大关系。在看的不多,没有正视自己审美观的年纪,才容易被舆论影响,并且希望影响别人。看过三千部以上,更喜欢说自己为什么喜欢这部,或者为什么不喜欢这一部,至于是不是250排行榜第一名则显得无足轻重。

今天整理是枝裕和导演作品时,想起了这部,这部我给9.5分,在我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这两个月我建了微信小号以后,有一位小朋友问我为什么喜欢电影。我说娱乐,我对电影最直接的需求是娱乐。她很意外,她说计划看一万部电影,可以体会人生哲理。这种观念我不太认同,电影的篇幅和表现方式,对于哲学这种需要系统思考的命题有点太高大上了。一部电影能反思一到两个哲学问题就是很不容易了,没有一部伟大的电影能系统的探讨人生哲理。而用无数部电影,支离破碎的拼凑一套世界观去指导人生则更是难上加难。

有这种想法还是应该计划用几年时间系统研读一些哲学典籍。就这个方面来说,我觉得文学都强过电影。年过不惑,我很少想人生观,世界观这些问题。二十多年前我挺着迷的,用了差不多五年的时间,看了很多儒家,禅宗,道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典籍。没错就是很多小朋友不屑一顾的马哲,我是在接触了欧洲古典哲学一小下之后,马上跳到马克思的。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方法论很强大的,政治经济学的资本主义部分绝对是具有权威意义的,至于社会主义部分我没看完,也没看懂呵呵吧。哲学这种学问研究多了人容易迷糊,说白了,知道我是谁,我想要什么,我要怎样得到,这三大命题人生真的没什么好困惑的。

之前说了我对电影最大的需求是娱乐,这就使我成为了杂食动物,我什么电影都看,不受好莱坞类型片理论拘束,只要让我觉得好玩,兴奋,刺激,愉悦的都是好电影,只要做到这点我基本会给7+,我称之为好看;而在好看之上能够引起我情感共鸣的,无论是让我欢喜,忧伤,痛苦,恐惧,仰天长啸还是牛肉满面的,我认为可以称作经典了;而在经典之上,就进入了那位小朋友说的体会人生的层面上了,一旦有电影在我看过之后,会重看几次,并且不断反思电影提出的问题和电影给出的答案,绝大部分电影没有答案,答案靠观众自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几个月或者几年,也许在困惑之后渐渐脑海中有了清晰的答案,有些会一直困惑下去,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把这样的电影放在伟大的范畴之中。

这部看得挺早十几年前,第一次应该没全看懂,但是我已经把这部看做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了。这部其实主题讨论就是什么才是天国。不是一个破烂楼房,絮絮叨叨的访谈是天国。从电影里出发下一站,才是天国。中国人有宗教信仰的人不多,所以考虑死后之事的则更少之又少。把握人生及时行乐才是硬道理。可是短暂的生命之后,所有人终将归于永久的沉寂。所有的宗教都会用死之后的归宿来约束教徒生时的行为,说白就是行善或者为恶,决定死以后上天堂还是下地狱。至于天堂什么则各有所述,有《疯狂麦克斯4》说的天堂就是每天吃炸鸡和可乐;而《早死早投胎之地狱摇滚篇》里则是安详的躺在蹲便一样床位里怡然自得;或者跟奥丁,耶稣,释迦摩尼,太上老君每天玩耍。反正天国大家都是愿意去的,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除了菩萨可能没有人愿意。而是枝裕和在这部里,则把天国描述为,永远生活在自己一生最感动的记忆里,辗转反侧期待情人出现的时刻;为了讨好哥哥翩翩起舞的时刻;傲于天际徜徉在云海的时刻。第一次看完之后,我马上喜欢上了这部。只挑一件对于我来说虽然难以取舍,可是之后无尽的时光中都是生活在自己最幸福的时刻,绝对是天国。

而电影还要表达的另一个问题是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这个我当时没看懂,完全体会要等之后好几年。电影是在两千年左右看的,就算没全懂,以我当时的电影修养,也知道这部分是枝裕和是要在截图的这位老人,他的妻子和那个年轻的问询员的故事中表达这个问题的。毕竟在琐碎的群戏之中,三个人的故事相互联系。而且选择人生最难忘的片段是同一场景。

什么是幸福当时没有体会到,可这位老人算不上幸福我是知道的,他选不出来嘛。那时年过而立,身边这种工作还不错,妻子也不错,看起来什么都不错的人不少,可注定到死了却无法回忆起自己幸福时刻的人大有人在。那个谁谁也许会说这辈子喝酒是最开心的吧,结果发觉一辈子喝了几百上千次,百分之九十喝醉了;那个谁谁谁或许会说打麻将会是很开心的事,结果发觉人生七十年算起来有二十年时间在打麻将,最终却是蛋疼的不输不赢;还有个谁谁谁一定会为一辈子把过几十条妹自豪吧,可惜在死之前唯一能想起女人的脸却是妻子离家出走时的样子,拼尽最后一口气只能回忆下孩子三岁的模样,至于现在多高是胖是瘦,没见过也不知道。是枝裕和要表达的幸福,我在三十岁时不明白。

看过这部过了大约四五年,儿子三四岁的时候。我陪妈妈和妻子,带着儿子还有外甥去游乐场玩。各种滑梯,蹦床,球海洋的那种,之前也去过很多次,一帮小魔怪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一般都在车里抽烟或者睡觉,如果不是要充当司机的角色这个场合我实在没必要出现。那天不困左等右等也不见他们回来,索性走了进去。妻子和妈妈都没有走的意思,妻子在器具旁保护儿子,妈妈则坐在长椅上静静的看,脸上都挂着淡淡的笑容,蹦来蹦去的我真看不出有什么好玩。人生很多东西不是靠学,靠背,靠思考的,一瞬间就懂了,就是禅所说的悟。静静的站在所爱之人的身边,因为自己的存在而让他感到幸福时,自己会更加幸福。儿子看见我的瞬间,高高跃起,尖叫挥手的瞬间,我的脸上也浮现出了微笑,一瞬间我们五个人集体幸福起来。

朋友,你有所爱的人吗?有爱你的人吗?有因为你的存在而让所爱之人感到幸福吗?你幸福吗?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国吗?

伟大的电影有很多种,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魔幻史诗是伟大的,天灾巨变前的深情相拥是伟大的,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是伟大的,年华老去心底深深埋藏的一缕脆弱的忧伤是伟大的,卓别林的电影是伟大的,奥逊·威尔斯的电影是伟大的,希区柯克的电影是伟大的,莱翁内的电影是伟大的,特吕弗的电影是伟大的,无数伟大的导演用自己的才华演绎各自理解的伟大。而出道不久的是枝裕和在这部里,用低廉的成本和简陋的设备,拍摄着每个人即将带到天国的幸福,用摄影机再现芸芸众生平凡琐碎的幸福,并且让观众感受这种幸福,就是是枝裕和的伟大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3 ) 我们都是幸福的组成部分

如果没有末尾望月的故事,可能我只会给三星。个人感受来讲,前面的叙述由数人的片段组成,很有纪录片的感觉,但也让我有点昏昏欲睡,东拍拍西拍拍,有点找不到主题。传递的感情也像隔着一层雾,朦朦胧胧的,说不出是优点还是缺点。但是可以感受到,是枝裕和纪录片出身的鲜明的风格。 简单概括一下印象深刻的。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里是天国前的中转站,人们在这里留下一段最幸福的记忆,由工作人员记录并制作成电影,之后,这个人会忘却其他所有的记忆,走向天堂。而那些选不出记忆的人,就在这里成为工作人员。 记忆停留在九岁的老奶奶,有可爱的童心,喜欢捡拾收集地上可爱的小东西,最后在一个员工B的回忆帮助下选了樱花落下的瞬间,离开之前,她还送给B拍摄时用的一袋樱花形纸片。 和诗织私下聊天的女孩,在诗织的引导下把记忆从迪士尼乐园改成了趴在妈妈腿上的感觉。 员工B,其实是一个早逝的父亲,他不想忘记在自己去世时刚满三岁的女儿,每个亡灵节都去看她,想默默守望她到二十岁。

渡边先生,一直找不出值得记录的记忆,回看自己人生的录像带,发现年少时期说要做让别人记住的事情,最厌恶在办公室消磨时光,而后来却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和妻子只是包办婚姻,妻子还对旧人念念不忘,两个人相敬如宾却少有真情吐露。最后,他选择了和妻子在长椅上谈论看电影的记忆。这不仅仅因为这是他少有的温暖回忆,也因为他认出来望月就是妻子早逝的未婚夫,想给望月留下一些妻子的画面。

诗织是个看似桀骜不驯,实则心思细腻的人。她其实父母早亡,在和另一个女孩聊天时为了安抚她,却撒谎说自己记得趴在父亲背上的感觉。员工们聊天提到有些人会有在子宫里的记忆,当他们完全浸没在水中时,记忆就会复苏,给人母亲子宫里温暖安全的感受。诗织听了就在浴缸里闭气,全身浸没在水里,正是想尝试能否回忆起父母的温柔。

望月22岁在战争中牺牲,他一直念念不忘着未婚妻恭子,也许是不知道恭子是否爱着自己,他犹豫着选不出最幸福的记忆。直到他得知渡边先生的妻子就是恭子,本想放弃负责渡边先生,却还是为他拿来所有的录像带,陪他一起看,希望他能找出自己的回忆。后来,看到渡边先生的信,他终于在诗织的鼓励下找到了渡边恭子留下的“最幸福的回忆”,才发现回忆里的人是自己。恭子的最爱始终是望月。

恭子的影片

望月因此选择了“独自坐在渡边先生拍摄布景的长椅上”的瞬间(破例选择死后的记忆),因为他在那里回忆起了过去22年的幸福,也是因为他在那里体会到了让别人幸福的心情。长凳其实可以两个人坐的,另一个位置,可以是恭子,也可以是诗织。

最后,望月和诗织在房内的对话,可以称之为点睛之笔。昏黄的光映出了两个人忽明忽暗、复杂难言的心情。

最后的晚上

摘录他俩的对话。

望月:

当时,我拼命地寻找,生命中幸福的回忆。五十年过去了,我才知道,自己竟然是别人幸福的一部分。多么奇妙的发现啊。 有一天,你也会找到的。 诗织: 我不会做选择的,如果我做了选择,我就不得不忘记这里的一切。所以,我不会做选择。我要把你记在心里,永远。

望月是释然中有遗憾,释然的是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成为别人幸福的一部分,是他最幸福的事情。些许遗憾则是因为,他的离开会让诗织感到失落。

诗织也是遗憾中有释然,遗憾是因为她一直帮助望月寻找恭子,但是直到此刻才知道,她的行为只是加速了望月的离去。因为诗织是死后在中转站遇到望月的,所以她无法保存这段记忆,只有一直留在这里,她才能一直记得望月。释然大概是,终于帮爱人达成心愿了吧。

共同观看望月的影片

这应该是诗织记忆里最温柔的时刻——和望月坐在一起对视(上一次观看客人的影片,他俩不是肩并肩坐的)。虽然心上人下一刻就要去向天国,再也不记得自己。

望月离开以后,诗织独自仰望天空,月亮是圆的。(前面他们一起仰望的时候,月亮是近圆)

诗织一个人看到的满月

整个故事传递着隐忍又深沉的感情,又是日本电影熟悉的克制的方式。细细想去,好像有极大的永无解脱的悲哀,又有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看透一切的释然。

死生亦大矣,即使可以用影片留下最幸福的记忆,依然有那么多人不愿意忘却经历的一切。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幸运的是,我们都是幸福的组成部分,这幸福是自己的,也是他人的,由此,可以常念一二。

虽然望月离开了,但是他和诗织都已经成为对方幸福的组成部分了。

我想把这部电影称为“记录拍电影过程的电影”,它其实就是介绍了一种拍电影的方式(或者是拍电影的本质)——造梦。

顺便,Arata气质太绝,虽然素人素到台词有时会念不清,但是光线映照下,两侧刘海在脸上投下阴影,让原本浅淡的神色变化更显得晦暗不明,给人浓浓的疏离感,就像远离人世的天国使者。眼里无光时便是寂灭的幽灵,可是偶尔瞳孔里闪动的光,又像落入凡间的神明。他太适合这个角色,能给人介于现实与虚幻的边缘感。Arata好像从出道起,就天然带着悲剧色彩。

无光
有光

 4 ) 下一站,天国

当你独自上路,空山寂寂,冷月冥冥,那一刻,你会选择怎样的回忆?

                                  --题记


传说,在人间与天国之间,有一个中途站,每一个进入天国的人都会经过这里。
在这里,你会被天国使者引导着寻回生前最美好的一个回忆。
在第七天,你会带着这个回忆,进入天国,而其它的一切都将遗忘。

如果这个天国之前的车站真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必经的地方。
如果我们真的要做出这样的选择。
一下子,我觉的残忍。
我们有很多无法割舍的经历,有很多色彩斑斓的回忆。
这样的选择,艰难。

《下一站,天国》中的人们,就做着这样的选择。
他们死了,进入天国车站,寻找他们唯一的回忆。
面对镜头,他们表情生动的搜索着自己的记忆。

影片始终是浅浅的色调,记录片式的访谈镜头。
琐碎,冗长,细腻。
看得有点昏昏欲睡,可又豁然间醒来,不经意间被感动。

那里有很多很多回忆,他们唯一的回忆。
美好的,一格一格的,在他们的生命里重演。
青翠竹林中一家人吃饭团的清香味道。
驾驶飞机穿过棉花糖似的云朵。
少年时坐公车上学感受柔风轻拂脸颊。
多年后在桥上偶遇失散已久的恋人。
与情人在酒店缠绵。
纷乱战火中的一顿饭。
妊娠时阵痛的感觉。
。。。。。。

有的人很快就找到了答案,但有的人却找不到。

回忆,朦胧不清,混乱不堪,闪烁不定,变幻莫测。
阴影不时涌来,又倏忽散去,构不成一个图形。
有时感觉到一些情感上的蛛丝马迹,可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

就象天国使者望月,也许曾模模糊糊地回忆起他美丽温柔的未婚妻,却始终是恍惚的。
回忆于他,是云堡未散的幽深湖泊,辨别不清。于是留了下来,看众人过往。
然而,当他看信,前生种种便如镜头一般缓缓淡入。
他找到记录那个女子记忆的录像带。
当他看时,仿佛一扇关闭多年的门突然被打开。
渐渐清晰的回忆如阴冷的风吹进他寂静已久的心房,他感觉到不朽的爱情。
回忆的欢乐与悲苦,一时涌入他心头。
那个女子,虽然嫁为人妇,可她终生怀念的,一直是消失在海上,那个挺拔俊朗的青年军官。
而她一生都活在那个明净秋日的下午,火红如同要燃烧的树叶,男子交叉的手,沉默,如定格一般就此停住。
望月最后选择了与她一样的回忆。当他独自面对镜头时,目光落在了很远很远的一处。
这结局让我想到《情书》,一样是抽丝剥茧般穿越时间和生死,不经意间遭遇了最真的爱。

最喜欢的是片中的一个老婆婆,在树林里捡着松果落叶的老婆婆。
她从不回答天国使者的问题,她总是安祥的把捡来的叶片一一摆在桌上,问这里有没有樱花。
她从九岁起就一直活在自己的回忆中,那年,她和家人一同看樱花。
那时候,她就选定了这一刻。
看着零落的花瓣落在她枯槁的白发上,肩膀上,手上,我想她是可以带着微笑离开了。
我感到了一种简单的快乐,象这个婆婆,从平凡中找到美丽的简单快乐。

如果这个车站真的存在,如果我们真的面临这样一个选择,我不知道我会带着怎样的回忆上路?
那会是我现在的这段记忆吗?清晰到过去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的记忆吗?
过去很久很久之后,他会还是清楚的片段吗?还是只是一个模糊的感觉?
时间未到,我无从回答。这些剪不断,理还乱。

影片的最后,看到每个人最终都带着微笑上路。
对于人生的无常,我也因此而得到些许安慰了。
对每个人来说,幸福都在某一处存在着,不庸置疑。

 5 ) 下一站,哪里?

该片是日本新秀导演仕枝裕和的作品,其题材一反日产片以死亡片为内容的主流,营造一个充满日常的、和善的人情味的平淡温馨 “鬼片”。但严格地说,此片仅限于感性小品,内容并不深刻精警,缺乏理念和智性,由此易让人产生新一代影片日亦衰败的感想。剧情讲述了一个颇似政府机构、地处雪地的阴间亡灵报到处,每个星期都有一批新死者入院登记,然后各自齐集几天,思索一生最为珍贵的回忆,再由职员拍成 “送终片”伴死者前往天堂。该片采用半纪录式的手法。仕枝裕和注重的人间有情、电影有情的作风,所以无需逻辑可言,观感也就颇为平实了。剧中的隔世四角恋很有戏剧性,与同类影片相比,剧情并不特别离奇,由九五年的《幽国车站》即可看出。但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向人情、向电影致意的作品。

    经人推荐或者无意间看到的好片子总能让我感到很惊讶,甚至震撼。很多看重思想内涵的爱好者相比,阅影数量并不多,更容易被导演编剧的新颖的拍摄手法与技巧所打动,蕴含着或深或浅的思想哲理,足以让我品味很久了。
   贾樟柯曾经评价这部电影时说:“如果一个非常现实的东西,现实到极点,会不会出现某种表现主义、抽象的东西”,但他一直没能做到,而看到《下一站,天国》,他发觉是枝裕和做到了。这句话很能体现我看电影时的心情。是枝裕和在这部作品中采用了纪录片手法,同时给观众的带来一种淡色油画抽象的色彩感觉,整部电影让人感觉非常纯净。表现的确是一个很抽象的思考。

破落的厂房与院落,在前几年的家乡的某些地方还能看到。红色的砖墙,绿色的木质窗框,生锈的废弃机器残骸,以及薄薄的雪地与浓浓的冬雾,一切都是如此的熟悉,以至于很多画面让我觉得似曾相识。而作为天堂中转站的地方,只能这么说了,就像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90年代初期的编辑部。是我们每个人都见过的那种感觉非常奇妙,并且非常的熟悉……

不知道是否太熟悉了,所以这电影看得十分的“不认真”,从开头的十分钟,便开始不间断的神游。一直在思考“如果我现在死了,让我在中转站选出生命中最值得留恋最快乐的时刻,把灵魂定格在期间的回忆中。那我回选择哪一段呢……?”

一直到最后,都没有答案。似乎并没有什么像要回到的特定时刻感觉到特别的幸福,也想不到以后会发生什么令自己能这么深刻的故事,

这算不算可悲?还是大家都是如此呢?

 6 ) 安魂曲在你心中

“欢迎来到这里,你将在此处停留一周,然后从这里走入天国。房间已经准备好了。但在此之间,你必须做一件事。你要从你过身前的记忆中选择一件带往天堂,它将成为你们在天国中的永恒记忆。今天是星期一,决定必须在星期三在之前做出。请大家把握时间。”

——是枝裕和《下一站,天国》

一部电影关乎生命关乎记忆关乎爱情关乎亲情关乎人间的暖。这里是去往天国的中转站,每个人都会经过这里去往天堂,而地狱是不存在的。过身后到达的人都将选择一个且只能一个自己最珍惜的记忆,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制成影像,然后伴随死者渡往生命的彼岸。而其他所有的记忆都将幻灭尘封。

一座老旧的楼房,是他们办公的地方。这是中转站极其平常的一周。负责的老头进来宣布上周的状况,布置新的任务。新的一周将会接待22个人。望月这次分配到了7个,诗织是望月的助手。那些人中有老人有中年也有一个20出头的青年。他们共同的任务就是在周三之前配合工作人员选择好自己最想保留的记忆。就这样,镜头里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情神态。由于都是工作人员的主观镜头。看的时候仿佛就在听他们在对你讲他们的故事。最温馨的场面让你自己想象,生动新鲜,历历在目。

工作一如往常的平淡,有些顺利的选择,有些无从选择,也有些不想选择。直到最后只剩两个,一个是一生就职于一家公司的老人,渡边。另一个是问题青年伊势谷。

望月经过走廊中部的时候,会朝屋顶看看,天窗上总会有个月亮。在他后面的诗织也就跑过去跟着看。其实,望月是1923年生人,二战时,死于菲律宾。所以就一直这么年轻。


望月和诗织帮助渡边老人回忆。给他看一生的全部记录——71盘录像带。最终,老人在影像的帮助下,发现了婚姻的可贵。虽然平淡,但是妻子忠贞而贤惠。在渡边做出选择的之后,给望月留了一封信。这封信让望月知道,即使在未婚妻结婚以后也没有忘掉他,每年到他坟前拜祭。望月找回了遗失50多年的记忆。

周六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大雪。诗织陪伴望月去资料室寻找未婚妻去天国以前留下的记忆片段:那是1943年,一样的中央公园,一样的长椅,而长椅上坐着的却是望月。望月想起,自己参战离开之前,和女孩在那里相约,可是当时他们一句话也没说。

望月在屋里温习自己的过往。外面已经积起厚厚的雪被。诗织独自跑到楼顶愤怒的踩着那些积雪。摇晃的镜头,破碎的阳光在雪地里有些恍惚。和所有在这里暂时工作的人一样,诗织是一个没有选择回忆的亡魂。而她这次,她将失去好不容易可以用目光依赖一下的望月。这时,才感受到导演不断地用细节描摹着望月和诗织之间微弱乃至微妙的情感——他看着她的双眼以及她看着他的双眼;他抬头望着的月亮以及她抬头望见的月亮;她闻到的雪地的气味以及他闻到的雪地的气味……

最后的晚上。诗织来到望月的房间。在黑暗中,望月说他突然发现原来自己也可以成为别人的幸福时,他觉得很满足。所以他终于在50多年后选择了自己的记忆,选择了去往天国的路途。第二天在试映室,我们和诗织一起看到了望月选择的记忆——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凝望着镜头,镜头后面是包括诗织在内的几个公事多年的朋友。所以,谁都不知道他选了什么记忆。突然想到,最后的晚上,他和诗织说的最后一言:我绝对不会忘记你。长时间的黑屏。灯亮的时候,诗织身旁的座椅已空。很长的一个镜头,但最终谁都没有转头去看。


望月走了。诗织在经过长廊的时候,还是会抬头,看看天窗上的月亮。周一的时候,那个不愿选择回忆的问题青年伊势谷接替了他的岗位。新的一周,诗织也穿上正装独立倾听过客的故事。

如果,去那里的是当前的你,你想选择哪一段陪你前往天国呢?


http://www.mtime.com/my/fall1114/blog/188861/

 7 ) 天国

很有意思的构思,喜欢琐琐碎碎的往事回忆,为了吃鸡肉饭穿红裙子在餐厅给哥哥跳舞,下午枕在妈妈的腿上睡觉,第一次在天上驾驶飞机看到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九岁那年全家避难在竹林里荡秋千吃饭团。中转站的简陋寒碜倒显得亲切。井浦新处女秀,青涩的演技也跟忧郁型男望月的气质不谋而合。看到结尾隆对着拍摄他的人定定地看着的时候哭得一塌糊涂。

 8 ) 当记忆与电影相通

我特别喜欢的电影基本上是两种类型。

有一部分是浪漫的,比如《爱在黎明破晓前》,比如《开罗紫玫瑰》,多半和爱情有关,或是《妖猫传》、《午夜巴黎》这类,有关于黄金时代的美好幻想。另一部分是天然的,像是《步履不停》或《童年往事》,在非常生活的片段里嵌入了深沉的情绪。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我是个彻底的感觉派。

和记忆相通,是电影于我最重要的意义。

这种流通是双向的。

最常见的是在电影和个人记忆的互文中深度共情,在这之外,电影又是有预见性的。

看过的电影植入记忆后,遭遇相似的场景几乎是预言般的。有种先知的欣喜,又有一种终于明晰的笃定。

电影甚至具有激活性。

看到某些电影的片段时,脑海中会凭空地闪现出一些这辈子永远不会被回忆起的片段。那些像是遭遇头部重击之后丢失得干干净净的记忆,虽然是确定发生过的,在未被电影唤醒之前,它们却是不存在的。

重新寻回是带着惊喜的完整。

所以我,非常喜欢是枝裕和导演拍的《下一站,天国》。

当然这是一部关于死亡,关于人生,关于幸福的电影。

但首先它是关于记忆的。

逝者来到天国与人间的小站短暂停留,他们需要回忆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选出一段最宝贵的记忆。

电影的前一小时,几乎都是纪录片式的访谈。作为工作人员的“天使”们和逝者对谈,引导他们找寻自己一生中最想留下的记忆。也不必是非常特别的,也不必是非常明朗的。在不同的私人讲述里,你可能会重新思考与定义幸福和生活的意义。作为感觉派,我非常喜欢属于每个人的那些瞬间。

这种选择一段记忆的奇幻设定,十分轻巧地把死亡本身的沉重和悲伤消解掉了。

所以有人感慨,“那这里果然是天堂呢”。

其次它是关于电影的。

天国的工作人员将他们选择出来的记忆拍成影片,放映留念。在看完这段记忆的瞬间,他们将只带着这段记忆,前往天国。

既然人生的每一年都记录在一盒录像带里,那为什么最后还需要大费周章来拍电影再现呢?

我固执地认为这就是是枝心中属于电影的意义了。

讲述的人,在不断地回顾中完善记忆的细节。最终又经由观看电影,重新体验了他们所选取的宝贵记忆。这种参与的层次感里,电影和记忆确确实实地,连通了。

就电影本身的设定,每个拍电影的人都是天使。【笑

但更加冲击我的想法是——

每部电影都是属于某个人一生最重要的记忆。


之前的字幕非常糟糕,已经影响观感了,于是本日语渣第一次尝试了翻译和字幕制作。

字幕下载链接 http://subhd.com/ar0/385539

 短评

少不看黑泽(清),老不看是枝。

4分钟前
  • 沉歌
  • 推荐

不仅是是枝裕和最佳,更可写入日影史十佳。1.影片触探到了繁复、异质而流动的自我绵延,直面终极问题:关于记忆与记忆的重构,关于人生的意义和幸福的真谛。2.用最朴素的方式(访谈纪录与简单真诚的搬演拍片过程),传递最动人的情感;用最纯粹的方式(围坐讨论),思考最本己的哲学议题:最早的记忆在哪里?再现记忆有何意义?过往记忆与对梦境的还原甚或对未来的真切想象,何者更真实?不做出选择就是拥抱完整的人生吗?3.拍出的电影大多留白,我们仅能通过逝者的话语与零星的演绎排练,在想象中重塑他人的记忆。4.通往天国的记忆电影制片厂,亦是我看过最美妙动人的死后世界,一如[可爱的骨头]。5.今夜月色真美的凝望&天井盖。6.留下拍电影的记忆,坐在摄影棚中的长椅上回顾人生。7.夏日里,坐在公车前排,微风拂面。8.在云朵里飞行。(9.5/10)

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三星半。同样是生命与死亡的议题,同样是聚焦天国(地府)里的亡者及其一生,到了电影工业相对发达的韩国那儿,就成了奇幻化了的《与神同行》,而到了擅拍亲情伦理的是枝裕和这儿,就演变成了半纪录片式的《下一站,天国》,商业与文艺的两种处理,个中奥妙和对照也十分有趣。

11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让你挑选一段记忆带去天国,你会选什么?这个设问暴露了记忆永远有差等,不是责任,没有温情,它最残忍。最后的记忆中的记忆更是很妙。尽管很欣赏他的电影观——比真实更真实,比梦更梦,但我想这不仅仅是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只是不愿做出选择的人,就只好留在人世间为别人造梦了。

14分钟前
  • 57
  • 推荐

B / 独特的生活化纪录色彩的科幻/奇幻?或是如李沧东《诗》一般对自身创作的一次具象论述?是枝的作品大多具备一种后撤的时间性,而本片的设定正是回忆的拣选与重塑。敏锐地创造/捕捉到生死之间人混沌的质态,比Coco之类完成度高太多。最终,是电影把我们召唤到天国。

19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这部电影讲了两件事:1、记忆(死亡);2、电影(记忆)。死了,去天国之前可以留下记忆,而留下记忆则通过电影,电影不死,但人必须走了。即使在一个幻想空间叙事,是枝裕和也一如既往的平实——死亡之后留下的珍贵记忆,也仍然是一些平实的碎片。而天使们,没有翅膀也没有光晕,天国车站更是简陋如斯

23分钟前
  • Clyde
  • 推荐

前半段如纪录片访谈,勾勒出天国中转站的运作模式,略感聊赖之际,陡闻二十出头的Arata说和老爷爷是同龄人(他好像水果星球乐队永强+柚子结合体啊),心瞬间被震动,仿佛找到解锁这片的心灵密码,及至拍摄、放映每个亡者生前最幸福时刻,是枝裕和如此温柔地让人感知到:电影是雕刻时光的艺术,它再现已逝记忆,呈现人类万千悲欢。如果死亡不可避免,至少可以庆幸天国的前一站是电影。

27分钟前
  • 喻鸣
  • 推荐

如果你对今生没有任何眷恋和回忆,也许就失去了来生的资格和意义。我还无法选择。

29分钟前
  • 薇羅尼卡
  • 推荐

7/10。面对生死灵魂这样的伪命题,是枝裕和直接拍成了问卷调查。在此寻找记忆片段只是作为叙事的动机,压抑灰暗的布光、忽略配乐及环境声的对白、长镜头+大景别、与叙述主线无关紧要的日常琐事,用正视机位观察人物微妙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并捎带向电影制作本身致敬。怪我不怎么喜欢散点式的纪录风格。

31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重看#手持镜头和大量访谈,明显带有是枝裕和早期纪录片的遗风,正处于从纪录片到剧情片的过渡期,因此虽是极现实的素材内容,框架却是架空式的天国车站;出道路数与河濑直美相似,也偏爱死亡话题,以及关注老人和孩童题材;正如他本人所言,小说更注重内心及情感,电影保持客观距离。

35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喜欢琐琐碎碎的往事回忆,为了吃鸡肉饭穿红裙子在餐厅给哥哥跳舞,下午枕在妈妈的腿上睡觉,第一次在天上驾驶飞机看到棉花糖一样的云朵,九岁那年全家避难在竹林里荡秋千吃饭团。中转站的简陋寒碜倒显得亲切。井浦新处女秀,青涩的演技也跟忧郁型男望月的气质不谋而合。

38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推荐

想到自己,会在贪心地跟工作人员讲很多很多,让他们拍一部撒旦探戈那么长的电影出来,还是什么都不选就一直留在这一站好了这两种选择前,犹疑不决。

40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好美,又好哀伤。我会选择哪一段记忆呢,在海边第一次握住喜欢的男孩子的手,和喜欢的男生第一次在电影院看电影,还是结束糟糕恋情后在南京的游荡,这些是第一批钻进脑子里的;又想到考研成绩出来后到走廊里给姐姐打电话、和朋友在出租车上收到复试结果和她分享以及高考结束的时刻,都是少有的十分轻松的体验:结束了,可以死了吗;对比电影也想到小时候因为一条便宜纱纱裙求妈妈很久得到后的万般珍惜,以及雨天被妈妈抱在怀里喊着毛毛,毛毛。我也好想知道你的答案,但是千万不要告诉我呀。

41分钟前
  • 家用电器
  • 还行

用电影记录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刻,这才是对电影的最大礼赞啊。开头的手持摄影呈现出一种纪实风格,将这个幻想的故事弄得像真实发生的。依然是是枝裕和最喜欢的亲情,生死之类的话题

4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相当有意思的构思,用电影记录生命中最难忘的一刻,虽然节奏略慢,但是相当值得回味。假如我现在死了,我最难忘的是小学入学时候,妈妈为我缝的刺绣书包,那是我高中之前唯一的书包。现在回想,如万晓利所唱,妈妈再给我缝个书包,让我背上它去天涯海角。

45分钟前
  • 尾生
  • 力荐

那年冬日的清晨,一行四人走在初雪覆盖的柏油马路上,阳光洒在肩头,脸上带着一夜未眠的疲惫与困倦,转角看到了一家早餐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冲散了冬日的寒冷与喧闹过后的疲惫。那顿早餐,在我记忆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用味道刻录在了我人生的电影之中。——这就是我想要带去天国的那段记忆。

48分钟前
  • 康报虹
  • 还行

刚看完第三度嫌疑人,再扭过头看他早期被我遗落的下一站天国,有一种神奇的对仗感。对是枝裕和没有你们这群文艺青年那么痴迷,但几乎每一部也都有看。其实相比于他的影像,他对文学的设想和拿捏更正中下怀。那种能把自己的书影音完美融合的导演我想了想好像还这没有,能把书影做到这个地步,他入前三。

50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录像带和电影的并置实在迷人,既然录像带能把人生的全部都记录下来,为什么在人生的最后还要特地还原情境拍一部电影呢?电影的美好意义就这么讲出来了。选择也是执着,不选择也是执着,人生所有就是执着啊。一个内核很炫技的故事,用丝毫不炫技的方式讲出来。神作。BJIFF17S9

51分钟前
  • 邝子约
  • 力荐

我已经找到了,最想保留的那段记忆。

53分钟前
  • 不良生
  • 还行

是枝裕和啊,能把死亡描述得这么有人味儿,你恐怕是唯一一个了吧?太喜欢那个回忆自己红裙子的老奶奶。17.4.9 重看。感觉很不同,竟然出现了幽默感,而且这次更关注主角的心境。能活在一个人永恒的记忆里,真的相当幸福。

56分钟前
  • 圆圆(二次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