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波希米亚生活

喜剧片其它1992

主演:马蒂·佩龙帕  埃弗利娜·迪迪  安德烈·维尔姆斯  卡里·瓦纳宁  克里斯廷·马利洛  让-皮埃尔·利奥德  Laika  Carlos Salgado  Alexis Nitzer  Sylvie Van den Elsen  Gilles Charmant  Dominique Marcas  塞缪尔·富勒  Jean-Paul Wenzel  路易·马勒  安德烈·彭文  肯尼斯·考利  Sanna Fransman  Jacques Cheuiche  Gilles Sacuto  Konsta Väänänen  马克·巴贝  弗朗西斯  

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

 剧照

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2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3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4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5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6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3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4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5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6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7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8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19波希米亚生活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30 20:06

详细剧情

  在艺术之都的巴黎,几个穷困潦倒的艺术家住在低档住宅区,他们分別是來自阿爾巴尼亞的油畫家、愛爾蘭的作曲家及一個法國劇作家,他们因缘聚合,虽然生活窘迫、境况艰难却一直坚持创作,渴望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同,虽然如此,他们依旧乐观生活,渴望爱情,他们互相帮助,顽强努力。机会终于向他们招手,而外省女孩咪咪的出现让他们三人的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画家爱上了她,不久,画家因为非法入境而被驱逐,好事多磨,在好朋友们帮助下他又回到了巴黎当自由艺术家,他不仅事业有了转机也赢得了咪咪的爱情,好景不长,他们的杂志社倒闭了,三人回到了原地,更悲惨的命运等待着他们….

 长篇影评

 1 ) 《波希米亚人生》艺术的漂泊和生活的浪漫

波希米亚人生一般就是指艺术家漂泊和浪漫的生活,这部影片和有着普契尼歌剧的影子。描绘的是几个几个来巴黎寻梦的艺术家贫困的生活,导演以他擅长的黑色手法表现他们的苦恼和奋斗,对比强烈的影像让画面充满着疏离和沉重的氛围,同时让观众感受到压抑和现实的苦痛。对白里不时嘲讽一下现实,戏谑是导演的一贯风格,比如当铺老板问画家为什么要当戒指,他的假话令人捧腹,他说家里有一大堆的孩子,那是一时冲动的后果。酒吧一场戏里,导演以画家身边的空椅子表现他的孤独以及他对爱情的等待,隐喻让导演的表现手法更加简捷,直入主题。
导演喜欢以摇滚乐点缀人物心理,在影片里起着注解心绪的重要作用,是片中人物人心的苦闷以及情绪外化和补充。这样的场景里,导演往往以阴影投射使歌手的演唱显得异常焦虑,和剧情产生激烈的戏剧效果,有着画龙点睛的功效。
虽然他们贫困却依旧有着梦想,生活拮据的剧作家为了应聘而将旧鞋染成黑色的细节点出了巴黎是一个注重衣衫的假面社会,而糖厂老板和画家讨价还价画肖像画的场面让我们看到了艺术的市场价值,同时,为了画画糖厂老板脱下了外套这为剧作家借衣应聘创造了条件,喜剧最难把握的就是“包袱”,这些戏剧性的连环布置并可以自圆其说说明了导演驾驭和推动剧情的能力,但使場面調度显得夸张幽默而不失真实性,让观众在会心微笑后回味无穷,画家刚刚得到卖了画请他的女友吃饭付帐时钱却发现钱已经被偷盗走,警察来后发现他是非法移民被遣送回老家,牵挂着爱情的他不死心,他再次偷渡回来因祸得福,爱情和事业都有了转机。这样的安排显然是导演为了让爱情的戏份好事多磨让电影增加悬念。作为描绘艺术家的电影,导演还是以自然景物抒发着艺术家对自然和爱情的欣喜,闲适的生活在现实里总是短暂的,一场变故让他们回到了原地,导演以他们卖书、抛售画作、卖车来表示他们的绝望境遇,而爱情的花朵也因为咪咪的死去而凋零,导演一如既往描绘着人世的离合悲欢,具有很强的社会批评性。
三位扮演艺术家的演员非常到位和有趣,整天一筹莫展神经道道的模样为影片增色不少。因此获得欧洲电影奖最佳男主角、男配角的提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2 ) 于生活中苟且,于人性中赤诚。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理想可以无限丰满,只要假装没看见现实骨感。所以现实中,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一边体面地遵循着约束和限制,一边游刃其中自由地实现理想。于是,生而为人,往往面对着选择题。而有一些人,放浪形骸、僭越规则,于衣食住行之中苟且;却又坚守热爱、捍卫本心,于人性底色之中赤诚。

正如影片里浪迹在艺术之都巴黎的三个潦倒艺术家:来自阿尔巴尼亚油画家洛特勒夫和他的法国作家、爱尔兰作曲家朋友。他们同是生活的不成功者,钱包羞涩的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脱逃拖欠的房租、与陌生人分食杯羹、捡拾空瓶换口酒喝、在二手市场换身行头。但他们却也同在困境中坚持创作,渴望自己的艺术才华有朝一日被社会认可。

尽管他们处境各自艰难,可影片并没有用一星半点悲伤来展现,浓墨重彩他们在与贫穷交手时的滑头,让人在他们的泼皮中还看到其挽尊的狡黠。大概是同频的人生态度,让他们聚合、扶持。为了争取契合才华的赚钱机会,他们也不得不“体面”地去见投资人,他们借口画肖像,“借走”求画人的西装,用颜料涂黑两只不一样的鞋子……笑料翻倍。

然而这些生活中的浪子,却是爱情中的绅士。洛特勒夫收留了投奔无门的女孩咪咪,代价是在墓园委身一夜,早上还不忘捎一束鲜花。与咪咪相恋后,他让她辞掉辛苦的工作,虽然低估了人对物质的要求,但男友力爆棚。入秋,因为没有燃料,他点燃自己的诗稿只为让咪咪暖和一点。和一个梦想家在一起,自己却比他的梦想更重要,真的感人。

可是感动无法当饭吃,因为窘困,咪咪一度离开洛特勒夫。再回来时,她身染急症。为了挽留咪咪半年的生命,画家洛特勒夫卖掉了所有画作,放下画家坚持去工厂工作。为了支持朋友,作家卖掉了所有藏书,作曲家卖掉了唯一家当汽车。他们是被驱逐的偷渡者、不被艺术界接纳的失败者、衣食堪忧的落魄者,却在人性来处如此柔情、温暖、高级。

影片曾获第4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论坛及新电影),老片子、黑白色、冷基调,蛮容易被错过。

 3 ) 波西米亚的人生

他们浪迹在巴黎这个艺术之都。对来自阿尔巴尼亚的画家罗德洛夫来说,画就是他的一切。对来自爱尔兰的作曲家肖纳罗来说,作曲就是他的一切。而对来自法国本士的作家马歇尔来说,剧作就是他的一切。

但这些代替不了一年四季的饭碗,他们挣扎,他们隐忍,他们共患难也共欢乐,但他们从没放弃梦想。女人爱他们的单纯爱他们的才华更爱他们的有情有义,但她们忍受不了贫困,总是来了去了。只有对画家一往情深的咪米,坚守在他身边。

秋天来了,当她患上重疾,他们不离不弃,贱卖了所有的画作、小车和仅有的家当。正如医生说的咪米挨到了春天。她说想看看春色,画家高兴的出去为她采了一朵小白花,待他回来时,她已往天国。二位好友等他从医院出来,他们默默走进深巷的暮色中。

阿基·考里斯马基的《波西米亚人生》(又译《波西米亚生活》1992),冷幽默和风情画质感的黑色调,呈现了这群波西米亚般的艺术人生—原来生活中没有美。男人之间的友情,艺术的借故,各有各的方向。但他们浪迹的步履如何再续边缘的人生,似乎没有答案。阿基的电影也从不愚蠢地指明他们的人生。

只是阳光太刺眼,巴黎的春天还没来临就可能结束。波西米亚的人生,也从不在乎四季的轮转,他们只是想单纯地活着,这是艺术家唯一可寄予的理由。

2014.6.6

 4 ) 【鹿之山】三个文艺中年的《波希米亚生活》

《波希米亚生活》是由芬兰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执导,于1992年上映的电影。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亨利·穆杰(Henri Murger)1848年发表的同名小说。导演阿基考里斯马基镜头下的贫穷并不带有批判性,而是一种温柔的,从旁观者角度戏谑的诠释。1976年,19岁的导演在读完这部小说后,便萌生了把它拍成电影的想法,只是这一天,他等了15年。最初本想在赫尔辛基拍摄,但原书作者说波希米亚式的生活只能存在于巴黎,但是巴黎在过了一百多年后,早已不再是19世纪的面貌,很多历史遗址已被毁坏,不得已导演只能选择在巴黎周边对文化保留尚且完整的地区拍摄,并选择用黑白电影的形式来表现,以最大限度还原书中描述的感觉。除了作家的扮演者是本土法国人之外,画家和作曲家的扮演者都是芬兰人,现实中一句法语都不会说,拍摄时工作人员只好在画家的扮演者,阿基的御用演员Matti Pellonpää的对面提示标注法语发音的台词,以便他表演时可以逐字读出。导演在幕后花絮时说道,作为一个作者导演(auteur) ....

【鹿之山】三个文艺中年的《波希米亚生活》

 5 ) 无关话题

伊始,诗人和农夫是邻居,二人日子都不好过,天天饿肚子,于是诗人写诗,说“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后来,这两个人都饿死了。县中小吏来收尸,周围村民窃窃私语,他们同情饿死的农夫,却对饿死的诗人嗤之以鼻。
当然,诗人并不需要同情。大多数人也无法与诗人同情。
我不是说片子有多好,只是说中国永远拍不出这种片子。

 6 ) 同行与告别

第一次他轻飘飘地从墓碑旁拿了一束花回去找她,而她郑重其事地留下字条走了。

第二次他郑重其事地从花园里采了一束花回去给她,她却轻飘飘地走了。

考里斯马基对于告别的态度,很有意思

当洛特勒夫要离开法国,回到自己的国家,从此永不再见的时候,电话那头的朋友听到这个消息时只说了两个字:保重。

眯米说要去楼下散散心,洛特勒夫和狗在家等至半夜,她还没有回来。他心里已经明白了,她离开他了。但洛特勒夫还是去眯米常去的地方找到她,当面和她告别。很清楚你爱我,也很清楚你无法忍受贫穷的生活,但我只想和你好好告别。轻轻一吻便各自相背而行。像极了《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至尊宝附身武士身体,大踏步走向紫霞,抱住她俯身吻了最后一吻,接着便离开,继续踏上征途。一吻而终。

这两句话很值得玩味,极具讽刺意味。在当时的社会下,艺术家举步维艰。影片中的三个男人,分别是画家、音乐家、作家。这些有身份、地位的职业尚且潦倒不堪,大众的生活可见一斑。这两句台词也许是在讽刺当时社会的怪现状。

哈哈哈哈哈让我想起了《美丽人生》里的男主,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永远乐观。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老奶奶特别配合地回了一句:真是人山人海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我才没有笑!!

最后一个镜头,他拒绝了朋友们说要一起走吧的邀请,牵着狗向外走去,半途中解开了狗脖子上的绳索,将狗放生,然后独自一人向前走去。

考里斯马基探讨了终极命题:孤独。“人生到头来就是这样啊,孤单一人啊。”他没有与朋友同行,因为他明白终有一天,朋友也会离开他,无论以生离别的形式,还是死亡的形式,总会分开。他最爱的狗狗也会有生命结束的那一天。他只是明白了,每个人终究要孤独上路,只是早晚。其实我很不喜欢最后一个场景设定——让他独自一人走向漆黑无光的门。仿佛是在说,孤独就是绝望的、黑暗的。孤独是大部分人不愿意去面对的问题,但它却是常态。既然必将要经历,就不要残忍地打上绝望的烙印。那扇门里可以设置非明非暗的灯光,留有余地,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孤独。或者没有那扇门,他往前走,前方是空旷的道路。这样既展现了孤独,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个人更喜欢这样的感觉,不喜欢黑暗、绝望、不留余地。

来点甜的吧(⁎⁍̴̛ᴗ⁍̴̛⁎)

喜欢一个人真的不需要太多理由

一个文艺青年愿意烧掉自己的诗集做燃料,来为爱的人取暖,还有更浪漫的事吗?知道自己为什么没办法浪漫了,如果我是眯米一定会马上拦住他的,我知道那对他意义非凡。但眯米显然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小女人,你要这么做,我也不拦你,你烧吧。所以才能浪漫一把啊!(直女内心os:OK我知道自己不配拥有浪漫了)

感受一下有趣之处吧( ̄∇ ̄)

喜欢这种简单的对话,很有意思

太可爱了吧!!

感受一下

简单,却动人。

 7 ) 为艺术与爱情永恒流浪——《波西米亚生活》,考里斯马基,1992。

什么是“波西米亚人”,本雅明曾做出了定义:他们把全部精力花在艺术活动上并以此为生。这一类人的生活状况已经预先决定了他们的性格——他们的生活动荡不定,毫无规律,只有小酒馆才是他们的歇脚之地,因此结识的人必然也是同样的人,这就使他们跻身于巴黎人所说的La boheme——波西米亚人。 考里斯马基总是带着他独特的温柔与悲观的理想主义关怀着社会边缘的人们,既冷清又热情。 他的冷清在于他几乎剥夺了角色们笑的权利——即使在最轻松的段落,3位艺术家带着各自爱人去郊游,镜头也没有捕捉到他们的笑脸。 而他的热情在于他永远赋予底层角色们生活的希望与不熄的生命之光——即使在最落魄的时候,还有人愿意与你分享鳟鱼料理。 神奇的是,永远严肃的阿基,作品却总是被划分为喜剧,而我们也确实在角色们不苟言笑的生活中笑了。 “波西米亚”给了我灵感,我突然发现,在芬兰的考里斯马基身上,竟也闪烁着昆德拉气质——同样挑战性的纯朴,与无限悲观的幽默。而他的喜剧基因,或正是所谓的“布拉格精神”——即善于刻画荒谬事物的才华。

 8 ) 狗是爱情在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

电影的结局中,当画家拿着刚摘下的花束回到病床前的时候,他发现最爱的那个女人已经离开人世了,护士用白布蒙上了她的脸,画家手中的鲜花掉在了地上,皮鞋踩过花瓣,背景响起了法国民谣音乐。

他走到外面,拒绝了朋友的陪伴,牵着狗一个人独自走在狭长幽静的小路上,镜头里他的背影,一人一狗越走越远,后来一只狗变成了两只,继续默默远行。

我想这只狗是画家的爱情,狗是爱情在世界上的另外一种存在方式。有生活的人才能养狗,在生存之上,人至少要有片瓦遮身,拥有属于自己的一隅之地,才能把像电影中贝利那样的大狗妥善安置。只要拥有了狗,我们不受控制的会在乎它的饮食,清洁,在乎它的美丑。最最重要的是,狗是用爱来喂养的,我们对它倾注感情,也从它们那里索取感情,孤独如你我,不仅需要享受狗无条件提供的那些无时无刻的陪伴,更享受那种绝对的忠诚是非常清澈又纯粹的,那是绝属于爱情范畴的炙热情感,因此使我们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羁绊,那种忠诚像是一种认同,一种肯定,使得每一个对情感生活失去信心的人获得救赎。

爱情也是一样,在生存边缘挣扎的人无暇谈论爱情,有了生活才会产生情感需要,我们想要和爱的人一起吃饭,生活,用爱喂养这段情感关系,也付出也索取,想要爱情忠贞且激烈如烈火,想要爱情纯白如旋绕山谷的清风,想要用爱来拯救这世界漂泊着的另一个孤独的灵魂,因此变得伟大,也想要在爱中救赎自己,所以偶尔也会变得渺小。

所以画家虽然穷困潦倒,也还是带着贝利东奔西跑,在他因为身份问题被驱逐出境,狗也还在身侧。当爱的人来到家里,他想为生病的她煮一碗汤,结果收拾了半天,从狗窝里捞出一根骨头。

 短评

阿基电影里的人都是贫穷但纯粹,贫穷也浪漫的,因为贫穷相遇的作家,作曲家,画家,而对于贫困,阿基的镜头从来没有埋怨,他只是让他的人物静静地承受,温柔的叙说,这是我喜欢阿基的原因之一

5分钟前
  • ZHANGWANHE
  • 力荐

太穷了,太真诚了。相较于卡拉马利联盟的混不吝无厘头,这部就是皱巴巴、委委屈屈的自嘲了。可以说真的是更穷了。然而不变的还是省钱小贴士和音乐。古典主基调下却有朋克,有实验噪音,片尾曲还是日本民谣。但即使99%被贫困痛苦包围,也保住了1%的浪漫。波西米亚这个词总是带有自豪情感的不是吗。

7分钟前
  • xxxOASIS
  • 推荐

2021-11-14重看;以极简的镜头语言表现浓烈感情,以素净清冷的黑白光影营造相守的温暖,阿基永远那么冷面热心,饱含着幽默诙谐的生活真相背后,依旧是惨烈冷酷的灰暗现实——“贫穷使我无法呼吸”,即使用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拯救深入骨髓的穷困,波德莱尔或巴尔扎克无法充饥,音乐或诗歌无法取暖。让-皮埃尔·利奥德出镜,救艺术家们于水火,很萌。第一束花待重复已干枯,最后一束掉在失措的脚下,春天已然来临,而他们无法再去看看春光明媚的样子。

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资料馆20160728。阿基拍的是电影布鲁斯,开心地说着不开心的事,贫穷不等于无法浪漫,爱情不基于对他人的改变,而是自己的选择。真是体面的无产阶级啊

13分钟前
  • jj73浅之
  • 推荐

大约是到了巴黎,阿基都变得深情了起来。至少有两个地方,直接现学了布列松。“我屈从世界规则公理,却不改桀骜轻狂。该又如何?怎么了?且去当铺赎回行囊。”

17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有趣的是用了黑白來說一個本來富有色彩、浪漫的藝術家故事。

18分钟前
  • kanana
  • 还行

如果说蠢可以和萌组接,那么用两个字形容阿基再合适不过了:冷萌。阿基片子都是在严肃中幽默,在冷淡中温暖。无论是喜是悲,人死了,天塌了,永远都是不露声色面对。目前这部是最喜欢也最好的阿基作品。极简主义最重要不是展现的,被剪辑省略掉的才是最值得玩味的。ps:拿诗集为女人取暖一段终生难忘

20分钟前
  • 夜郁
  • 力荐

好像很少在阿基的电影里看到春光明媚的样子,有也好像都是在法国拍的(勒阿弗尔和这部设定在巴黎的)。但是春光明媚又怎么样呢,故事还是一样的冷,社会边缘的人吃不饱、穿不暖,连本应该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感情,都被逼到墙角,直到一切都消失不见了。阿基的电影非常苦,并且让你找不到解决方式,是一种灰暗,一种憋着无处宣泄的苦闷... 😢

2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7/10。地铁上主角被偷窃的情节向[扒手]致敬。阿基的男主角都是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画家为了把租来的住户借给咪咪自己则睡墓地,热爱艺术的画家为了她的生计贱卖掉作品、烧毁一直梦想出版的诗集,朋友也把车子卖了让负心的咪咪治病,他们办杂志、共同出游,落魄挨饿时幽默地聊起鳟鱼,堪称精神贵族。

26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你像意大利的名演员。/帮我摘一朵花。】无数文艺青/中年自怜自叹自恋自嘲的对白,无数冷笑话与抠门小妙招,让我哭笑不得的巴黎低下层艺术工作者。恋爱来得简洁明媚,经历波折又破镜重圆,最后止于苦涩困顿。最喜那种只属于贫贱艺术家的小浪漫如烧诗稿为爱人取暖。PS:偷窃钱包一段真是布列松附体。

31分钟前
  • 阿喆_Aloysha
  • 力荐

笑死,现在很多文艺创业者也这么傻乎乎的一根筋吧,所以起起伏伏是正常的,重点是面对什么大风大浪脸上都波澜不惊。满脑子都是怪念头的阿基,居然就莫名其妙攒出了个电影~细节太多了,双头鱼印象深刻,拍得漂亮,有豆友指出cc版的英字说的是“人头是最有用的,鱼头却是最难吃的部分”最难吃的却在一条鱼上翻了倍,真是倒霉到家。现在看来对咪咪的刻画有一些性别问题,会让人不是很舒服,不过谁让这是阿基拍的呢,依然好笑。他们还薅着一棵壮韭菜猛割~~太能编了。

32分钟前
  • U 兔
  • 推荐

考里斯马基喜欢拍贫穷,但不是批判性的、不是社会学意义上的,而是一种个人选择或者是轻度的温柔的讽刺。

35分钟前
  • 支离疏
  • 推荐

确实有些失衡 也失了些巧劲儿 致敬布列松雷诺阿路易马勒一溜子法国大师的桥段感觉也没啥子必要 唯有“去朋友家睡”(结果去公墓睡了一晚)一处冷笑话支撑着一种循环往复的、有意模糊线性流动的时间结构——只有死才能跳出这个结构——阿基少有的悲剧收尾 但隐约中仍有力量(“我是个独身主义者,但我喜欢和你在一起”);字幕是真的烂 肉耳听出一大堆错……

36分钟前
  • 番茄杀手
  • 还行

算是考里斯马基成熟期的作品,法语片,依然是讲穷人(穷艺术家)之间的共同体,困境更多地是来生活方式和性格……而不是社会结构。细节动人。让-皮埃尔·利奥德客串。

3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中国电影资料馆展映】三个穷困潦倒艺术家的生活碎片。有不少让人忍俊不禁的,苦中作乐的幽默段子,也有很多打动人心的伤感情绪。既理想也现实,既荒诞又严肃,既喜剧亦忧伤。爱艺术的艺术家不易,爱艺术家的女人更难。结尾竟然以一首悠扬而忧伤的日语歌结束,毫无违和感

43分钟前
  • 汪金卫
  • 推荐

@小西天。焚诗取暖,诗却点不着。阿基的寒冷、浪漫和幽默都在其中了。写剧、作曲或画画,艺术的条条道路通往赤贫,巴黎的魅力,就是如此生活,依然像流动的盛宴。然而,阿基底色总是冷峻的。天真和随性、守望相助的友谊和相濡以沫的爱,也无法纾解生活的惨淡,救他们于穷人必遭的苦厄。阿基的第一部法语片,点缀着大大小小对法国文化的致敬:以马塞尔或波德莱尔为名、客串出演的中年安托万、布列松的扒手镜头、让雷诺阿的郊游场景。甚至选择黑白的最大理由,或许都是为了装扮得更像一部三四十年代诗意现实主义电影。

45分钟前
  • 奥兰少
  • 推荐

1.这一次不再是峰回路转的甜蜜结局,而是无法消解的黯然神伤;2.三个窘困潦倒的“艺术家”,友谊长存。

49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这打光黑白摄影的质感有些迷醉,到巴黎拍摄的阿基还致敬了法国电影大师前辈。人穷不能志短,更要讲究情义骨气,体面可以装出来,但生活方式和热爱的心则不能,被现实击溃真正留下来的寥寥无几。艺术家需要利奥德那样的资本家,而文艺的本质就是汲取后再次创造自娱自乐,并不是捞钱蒙骗想要登峰造极。捡了采了两次花你都没有看到,只好默默独自离开,还好解开绳索的狗有了另一只追随,不再那么孤独。资料馆四年后重看,数字版比胶片版更为清晰,但国内代理片商的内嵌字幕差点意思。

53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生活是幻觉。波希米亚的生活是波希米亚的幻觉。他们一无所有,总是在失意与窘困中打转,生活里离不开的是红酒,即便酒杯太过袖珍。有些理想化,很多的伤感,无需多言的友谊,浪荡颠簸的境遇。考里斯马基的幽默是种略带荒诞感的戏剧化现实,那些凝视里总能看到深情。

54分钟前
  • 畸小山
  • 力荐

资料馆2016.6.17.7pm 画家、作家与音乐家的相遇,潦倒的自在、美丽的悲伤,在非常节制的呈现中让人心下叹息。

58分钟前
  • xīn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